•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Jasper去哪儿

    Jasper去哪儿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18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猜你喜欢

     剧照

    Jasper去哪儿 剧照 NO.1Jasper去哪儿 剧照 NO.2Jasper去哪儿 剧照 NO.3Jasper去哪儿 剧照 NO.4Jasper去哪儿 剧照 NO.5Jasper去哪儿 剧照 NO.6Jasper去哪儿 剧照 NO.16Jasper去哪儿 剧照 NO.17Jasper去哪儿 剧照 NO.18Jasper去哪儿 剧照 NO.19Jasper去哪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爸爸去哪儿》Jasper精华版。

     长篇影评

     1 ) 这是第一部我和爸爸一起去看的电影

    23岁了,爸爸快50了,带他去看了这部电影,第一次和他看电影,也是我第一次写影评。不明白那些一星负分滚粗的人是为了什么,不过我就是觉得好看。kimi依旧是不懂事,田亮还是那么喜欢干净,所有孩子的表现和往常一样,其实他们拍的是不是电影无所谓,真正的是想看到孩子们的天真和可爱,父亲带孩子的诙谐,电影的节奏还是很好。
    回来的路上和爸爸还在讨论电影,我们交流着彼此的观点,电影中的父子父女令人们开怀大笑,而现实中的我们也因为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的触动,很微妙,无以名状。其实电影中的爸爸和孩子也是现实的,。我喜欢这样的电影,他更像是纪录片,真实的记录着人世间的一种最伟大的感情,我爱这里的每一个孩子,更爱我的爸爸,爱这真实的更感情和生活


    这不是软文!!!凭什么为了他是不是电影就否认他!评星等级本来就是他值不值得看的标准!!!他带给人们欢乐我就是给五星!!!我不会因为他圈钱,不是电影放在电影院就在这边逗逼!

     2 ) 明天上映就会有很多影迷出现所以改一改标题:我不去电影院看的理由。一星永不变,水军秀下限。(银魂教会我标题一定要臭长臭长)

    打一星是纯为这部电影,不,确切的说,它连被称之为电影的资格都没有。电影是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而这部DV亲子纪录秀跟这一点也不搭边。
    作为一个普通喜欢电影的观众,一直觉得电影是生活的最高艺术,它应是将一切事物动用成为感情的载体的结晶。可是中国的电影,却由于特殊的条件背景诞生了一种“综艺放大版”的DV式电影,唱歌的记录下来,拍个电影;走台步的记录下来,拍个电影。。。照这个节奏,大厨做个饭,拍个电影;剩人相个亲,拍个电影;喵酱卖个萌,拍个电影。。。。摄影师统统改行拍电影,反正各位大腕们觉得老百姓人傻钱多,是吧?(说的就是你,那个把段子当电影拍的!延参法师的微博都比你的电影有深度)
    但是抛开它作为电影的身份来看,我还是会看的,毕竟孩子们的纯真无邪的卖萌秀要比名为文艺实则洗钱的那一大批和它同期上映的爱情喜剧片好多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爱情喜剧片?因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大卖,让什么火就拍什么的电影圈子笑了,成本低,剧本快,帅哥美女谈恋爱,傻瓜送钱滚滚来。反正拍不了政治拍不了科幻魔幻也拍不了恐怖悬疑更毋谈人文剧情就拍时下最廉价最无耻的爱情吧。反正什么火又能拍就拍什么,多拍没坏处。
    再说《爸爸去哪儿》,前些时黑小胖妹的事件终于让王导爆发了,间接揭示了我国娱乐圈对儿童保护的缺失。在韩国的同样的节目,人家用中国最擅长的方式:敏感词封锁,屏蔽,过滤让孩子父母上网都查不到差评。拍摄中也不让孩子知道那是为了在电视上播的,而是父母给孩子记录的写真。
    中国防火墙这么完美,敢说大人物细碎小事的帖子没几个还频频删除,肆意辱骂一个4岁孩子的帖子却疯狂转载上头条一开电脑就看到,这,就是“舍小家,保大家”的中华民族精神。
    说到孩子自身,当拍完这个节目之后,他们就不再是父母的孩子星二代了,而是童星。童星,意味着他们已不能,或是短时间都不能领会真正的孩童生活。他们上学,会有丧心病狂的粉丝借着母爱泛滥的名义要求媒体报道他们的近况从而让媒体拍他们吃饭游玩睡觉上厕所挖鼻孔--------------而眼前,他们的爸爸和妈妈,正马不停蹄的带着他们飞奔在一条又一条捞钱的康庄大道上。
    再伟大的父爱,都会因为金钱的扭曲而变的荒诞可笑。
    接下来,商家将源源不断的涌入这五个家庭。
    手机电商及车行将与林志颖洽谈关于开发他儿子周边产品的事。
    郭涛将接下大量片约,制片方要求他儿子出演或是片花里出现他儿子。
    张亮将收到卡尔大帝的邀请作春季开秀,条件是他要带着他儿子。
    田亮将继续之前的代言并拿到新的代言,他女儿将向好莱坞进军。
    王岳伦将制作几档新的节目,他女儿做主持并成为快乐大本营第2个常驻嘉宾。



    《爸爸去哪儿》此后每季都会请这五组原班人马来个“温情鼓励”。


    如果观众喜欢,电影版明年还有第二部(名字取为《爸爸又去哪儿》第三部《爸爸再去哪儿》第四部《爸爸还去哪儿》)




    觉得我写太长了吗?好,以上全是碎碎念的废话,你可以直接看这一句:

    能别去电影院就别去电影院。


    我觉得喜欢这群孩子们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发行商赔的血本无归。


    (我知道就算这么说了你们还是会去看的)


    --------------------------------------------------------------------------------------
    鉴于某些热血粉丝不理解我隐晦的说话方式,我再强调一遍好了。(我特么真的写的让你们想不透吗?)

    我们喜欢五个孩子,有很多种支持方式,不一定非要去电影院花这个钱。你把这笔钱留着给你自己的孩子买个礼物不是更好吗?

    你不去电影院看在家里看不是一样吗?不还有家庭影院吗?
    而且你以后还有很多机会看到他们。
    (好吧我知道就算这么补充了你们还是会去看的卧槽)

    PS:原话其实不是这样,但是鉴于太多热血青年和无脑喷和水军借题发挥我支持盗版我不爱国我缺乏民族精神我内心黑暗思想肮脏平时生活中一定是个厌世的人blablabla,玻璃心脸皮薄受不了妈蛋我改了看你们怎么喷哼哼


    吐槽恒久远,一星永流传


    (预计还会有更多的脏水泼在我身上,哎其实我更想写《论一个混豆瓣的普通青年如何被水军脑残训练出强大的身心》。拿好小雨伞,勇敢向前看:就不改分就不去电影院看气死水军)
                                                2014年1月30号

    ——————————————————————————
    第二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531226/

    -----------------------------------------------------------------------------


            到今天为止,我已经见识了一大帮的人,带着五四运动的激情,留着伟大使命的热血,散发嫉恶如仇的精神————来告诉我《爸爸去哪儿》票房大卖,仿佛它成功的不仅仅是它的票房,还有它的表现形式。接着他们认定我一定会吃惊,愤怒,疯狂,抑郁,接着在气死,吊死,跳死,溺死中选一个结束我逼格过高的可耻生命。
        可惜我决定老死。
        一部娱乐节目的放大版,我说了它的不是,于是我触犯某些人的软肋,在他们眼里,看它不是单纯的低俗的只是消遣和娱乐,而是带着见证与审视的眼光在看一种创新,一种新观念与旧观念的对峙,一种新的艺术品形式的,诞生!
        你妹啊!创新两字度娘还有呢!你把乞丐装硬说成人类服装学的飞跃进步洪帮主知道吗?!
        而且这对世界对中国来说都不是创新,它又不是第一部。以后每部综艺上映你们都要说一遍创新吗?

        再有者,说这就是一部电影,我无权决定什么叫做电影,电影的概念谁都不能定。
        什么是哲学,这才是哲学。
       怎样才叫做衣服?有人用塑料泡泡做出衣服,且有着超越湿身和透视的朦胧美。
        怎么样才叫食物?贝爷吃了一条活虫子,鸡肉味,嘎嘣脆,营养还是牛肉的五倍。
        那么怎样才叫电影?管它呢,VIDEO=MOVIE。这是哲学,不懂的都是装逼犯。



        我突然想到一种可能。
        假如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偶像(比如李敏镐吧),他拍了一部互动片,没有剧本没有剧情,全是即兴发挥,内容就是他的一天生活,只不过他会一直假想一个女友在他身边(女友不露脸,镜头就代表她的视角)。他会对着女友说早安,煮早饭,带她去玩,陪她逛街,甜蜜约会,浪漫告白,最后一起安然入眠。这种新型手法,叫做互动电影,是女粉丝们纯爱版的A片。
        这样一部电影只用1天完成,但是算上李敏镐的造型团队经纪人等等整个剧组超过600人。然后铺天盖地的宣传。
        上映后,全国的女性都疯了,票房一片大好。
        评价却是两极,有人认为这根本不算一部电影,有人说这是在圈钱。但是有人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人说电影本就不分形式,有人说赚钱才是电影的根本。
       最关键的是批评这部电影的任何一个观点都额可以被一句话反驳:《爸爸去哪儿》还不是一部电影,主演还是小孩子呢。


     

        我能想到别人也能想到,这种形式也早晚会出现的。
        想到结束还是觉得一星是对的。
        原本是给两星的短评,结果被删;怒改一星,又被删。写长评,辱骂一堆,真能推翻我理论的没几个还被我反推了。电影上映了,还是围绕着它的快乐说事,没有人说,我看了,它具有电影的画质。没有人说,我看了,它确实用心做成了电影。没有人说,我看了,我将会永远记得它,它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以后的以后,不断被人提起。
        只有一群认为我逼格够高自己才是最聪明的看透了一种新物种诞生似的
        我原本只算是铁了心的打一星,现在则变成金刚石都切不动的打一星了。
        





        最后再次感谢支持我的人,也许我自己不算够冷静够客观,但我会感激你们带给我的温暖。
        另外给“确实不是电影,但我看得很开心”的普通群众表一记,承认事实,不优越不装逼,遵从自己的本心,才是最难得。
                                                2014年2月2日

        已经成为现象级电影了。第三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539094/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发现很多人连看完一篇文章然后思考的耐心都没有却可以花很多时间来反驳别人。不管你是正方还是反方,这样都不是我的目的。作为影迷,你应该冷静反思它的意义。作为观众,你应该多学会理解电影。


    另外,我还会再写第四篇专门针对《爸爸去哪儿》的内容来评价。
                                                                                  2014年2月8日

     3 ) 请把这部影片留给市场评价

    电影还未上映,整个豆瓣影评就陷入了一片乌烟瘴气的骂声中,我只想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观众为这部影片说几句话:

    1.这能算电影吗?

    《爸爸去哪儿》电影版是作为纪录片在广电总局备案的,纪录片就意味着以“记录”为主,而不是像普通的电影一样按照原定剧本一个个镜头去拍。因此没有普通电影的剧情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这部电影通过剪辑,也是有起承转合,以任务推动发展的。

    电影的类型多种多样,纪录片也是电影类型中的一种。电视版《爸爸去哪儿》是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也就是说它的本质上就是一个纪录片,只不过这个纪录片的主角是明星,同时为了照顾观众的观看体验,在剪辑上讲究节奏,讲究“笑果”,同时在字幕上加上了一些符合现在观众体验的内容,以让短短九十分钟的电视节目不像普通的纪录片一样严肃和沉重。这是纪录片的一种娱乐化形式。

    根据这档节目的火热反应,制作方看出了市场的需求,将这个想法投入电影市场,当然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事情。实际上这不就是许多人口中日日追求的市场经济吗?市场经济自然是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商人,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因此,《海豚湾》作为一个严肃的纪录片可以在电影院上映,《爸爸去哪儿》电影版当然能作为纪录片的另一种类型在影院上映。

    2.五天拍摄的电影,能看吗?

    作为一个纪录片,只要完整记录了一段时间的发生过程,对这一段时间做到真实的还原即可。
    电视版是三天两晚的记录,这一次更是增加了两天。这样一部纪录片怎么才能用几个月来拍呢?你是让这五对父子在动物园住上好几个月吗?还是说要先写个剧本出来,然后让五对父子一个个镜头来拍呢?如果真这么做,问题又出现了:第一,这也就不能算是纪录片了,以这几个小孩子的演技,诸位又要大骂这部电影制作粗糙,制作方圈钱了;第二,从市场的角度看,观众想要看到的是小孩子们的真实反映,而不是扭扭捏捏故作姿态的表演,以“表演”的形式在影片中出现,和综艺节目的形象不符,同时也达不到优秀电影的水准,商业上如何保证不亏本呢?

    3.市场不会有同情心。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票房的影片一定是迎合观众需求的影片。这是个残酷的现实。
    并不是拍摄时间越久,获得的回报越大;不是影片越具有教育意义,内涵越深刻,观众越会掏腰包。从这几年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来看,获得良好市场反响的,一定是可以迎合观众需求的。如类型片中的优秀作品《泰囧》、如粉丝营销的典范《小时代》、再如演员自身口碑继承的作品《私人订制》。他们或许在你眼中不算是优秀的影片,但是确实市场经济中的强者,他们满足的现在观众的需求,自然能在市场中赢得胜利。

    就像我们上学时,并不是花在学习上时间越长的人成绩就越好。总有一些人以超凡的头脑和巧妙的学习方法获得班上的前几名。

    4.好影片不一定有好票房

    如《1942》等主题深刻的影片,会在电影文化史上流传下来,但是却不一定可以在市场上获得好的回馈。这是经济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而导致的。
    为票房而生的电影作品或许根本就不是为了成为一部文化史上优秀影片而生的。《小时代》、《爸爸去哪儿》这类影片的目的是纯粹商业化的,终极目的就是“赚钱”。他们本没希望成为一个内涵深刻的电影,影评人们也不应抱着看《辛德勒的名单》的期望去看它。

    5.自然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很多人担心《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会导致市场上衍生出众多“大电影”版综艺节目,电影市场会陷入恶性发展,我想这过于杞人忧天了。还是那句话:“请让市场来评价”。

    观众不是傻子,他们会区分“好与坏”,为什么同期的《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票房惨淡?我想观众还是懂得该为什么东西掏钱的。《爸爸去哪儿》定档在春节,迎合了合家欢的需求,满足了过年娱乐的需要,同时老少皆宜,又满怀亲情,自然会有好的反响。
    试想去电影院观看的一大家子心理会想:这是电影吗?像综艺节目的电影有看头吗?这会有利于电影市场良性发展吗?

    答案必然是不会的,九十分钟内,有欢乐有感动,增加了家人之间的感情,增加了年味儿,我想,普通观众已经是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了。

    未来出现更多的综艺节目的电影版,能否迎合市场需求?若不能,大批同类电影票房惨淡,这类电影自然慢慢消亡。若能,观众又是否会审美疲劳?若已经审美疲劳,那就像现在的历史题材的大片一样,以亏为终,那么市场又会催生着新的题材的电影诞生。

    这不是影评人们控制市场良性发展的,这是市场的规律使然。

    6.这部电影就是来圈钱的?在影院看和在家看根本没区别?

    什么电影是为了不赚钱拍的?电影是商品,商品就是为了赚钱。
    只是诚意与否和赚钱方法是否高明的问题。 这一切会交给观众来买单和选择。
      
    在电影院看与在家看的区别:
    1.电影版采用更豪华的专业电影摄影机拍摄,比电视版便携摄影机效果更好。
    2.动画效果比电视更多,制作更精良,剪辑素材更多,笑点更密集。
    3.可以比电视观众更早看到五对父子的收官作品。
    4.影院观看,氛围的烘托下会有更好的“笑果”,在这个喜剧都让人难以发笑的年代,什么能比开心的笑九十分钟更宝贵的?这个“一笑而过”正是许多人掏腰包的原因所在。

    所以,大过年的,心里阳光一点,做一个简简单单的人,快快乐乐的在九十分钟里遗忘生活的压力,大声笑、大声和小孩子们一起合唱,剩下的留给市场评判。少些戾气,少些争论。因为它有它的发展规律,咱们操心太多了。



                                                                                       一个普通的观众

     4 ) 为何大家会觉得这个片子成功,代表中国电影市场的失败?那么这次我就来详细的说一下为什么,以及如何界定它的身份。(最短的标题一定要配上最长的内容)

    首先,咳咳,这是影评。不过呢,不是《爸爸去哪儿》影片剧情的影评,而是透过《爸爸去哪儿》这部电影以及所产生的现象,反思它的意义以及反思中国电影业的影评。本着不报忧国忧民的态度,尽量客观冷静的来分析。(其实我是蛋疼加写上瘾了)


     
    第一篇影评我曾在标题强调过是个人见解,第二篇我也频繁用到第一人称,因为我不可能那么客观,权威的断言它真的一点也不算电影。这只是在我看来不符合我心中对电影的底限要求,出于情感因素我不能承认它是电影。
    那么,如果我抛开情感因素,客观的来看它,它是不是电影呢?

    【纪录电影】
    很多豆友认为,这个不叫电影,是因为,它不像我们常见的电影那样有故事,有起承转合。但是电影可以按不同方面分出不同类型,如果按故事的真假来划分,就可以分为故事片————虚拟的编造加工过的影像记录,与纪录片————真实的自然的影像记录。
    另外电影按照广义理论来看待,凡是在电影院播放的影像媒体,都属于电影,包括AV。如果AV在电影院上映了,它也是电影。不过不在电影院播放的电影叫不叫电影呢?也叫,但它从属于第一身份:视频,第二身份才是电影。
    但是广义理论太广义了,放到食物上来讲就是凡是人类能够在餐厅吃到的加工食物都算烹饪,甚至包括日本的大便餐。
    那么纪录片,又可以细分为纪录电视剧与纪录电影,或者以深重主题为主和以轻松主题为主的。
    由于纪录片特有的真实性,两者除了播放媒介不同再就是播放长度不同了。纪录电影还可以再分,具有娱乐性的和不具有娱乐性的。但是在电影院盈利的纪录电影,它势必要有娱乐性才行。
    而在具有娱乐性的纪录电影里,它又被分为纯记录性质和有参与性质的。前者譬如《圆明园》,后者譬如《怎么长胖?》。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爸爸去哪儿》本来的面目:真人秀,一种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题,人为地设置任务来推动节目流程的综艺娱乐。纪录片和它非常像,甚至经常分歧模糊,因为二者一直处于互相借鉴的关系。
    那么到这里《爸爸去哪儿》的定义就呼之欲出了:一部以轻松主题为主的具有娱乐性的有人为参与的纪录电影。

    不过它可以叫电影,可不可以不叫电影呢?也可以。
    因为它完全是按照真人秀的流程来进行的,所以你也可以说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真人秀且毫无勉强。而上面这一长串的下来几乎可以翻译成它是冷门里的冷门里的冷门里的冷门里的冷门里的冷门。用个通俗的比喻来解释它就是用塑料泡沫做的沙滩比基尼,虽然一时吸引人们,但它的材料用途注定昙花一现。你虽承认它是衣服却十分勉强,它也很难有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对象。归根到底,是因为它并不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大众审美需求。它就像挂在派对墙上的人,你说它不是派对的一员,也算;你说它是派对的一员,勉强,但还是算。关键看你用什么角度看。

    不过以我个人的需求看我不认可它,它不符合我对纪录片人文诉求主题的定义,如果是原本在电视上放的内容,我还可以说它具有强烈的人伦亲情关怀交流与现代儿童教育意义,这部只能说反映了亲情的温暖与孩童的快乐,简单虽好却没有了深层次的内在了。不过我还是会看。
    (肯定有人会说没看怎么会知道它意义深不深?很简单,我通过已看过的观众反馈与电视版的做个对比就清晰了。)



    很多人说它会摧毁中国电影界,很多人就会说他们杞人忧天;很多人说他们宁愿选择看一部不是电影的电影,很多人就会说那些真正的电影就会输给一部不是电影的电影。很多人说不管什么看得开心就好,很多人就说电影越做越差就是因为你们抱着这种心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又代表了什么?


    【影迷】
    我第一篇评就像一个有缺陷的鱼钩,虽然不完整却钩出了这部电影受众的所有形态:喜爱的,抨击的,狂热的,理智的,悠闲的,愤怒的,乐观的,冷漠的。。。还有拿钱的。《爸爸去哪儿》真神奇,它特别简单粗暴却迅速划分出两种人:普通观众和影迷。
    怎么样辨别一个影迷?豆瓣时光是必上的,随机有知乎账号。家里常年有《看电影》《环球银幕》等杂志,有特别欣赏的电影明星与导演,同一部电影兴致勃勃的看个七八遍不腻,对电影有高诉求,偏注重剧情,进过午夜场,爱看影评评影评写影评收藏影评。
    一个影迷,在别人通过海报知道电影存在的前一个月甚至更早可能就已通过豆瓣时光知乎知道它的导演演员剧情上映日期并翘首以盼苦苦等待,上映后先看看评分,决定进不进电影院。进入电影院直接买它的票,如果没有,宁愿多等一小时。看的过程中脑海里飞快的想着念白演技特效场景的各种表现力,并时不时吐上一句BUG或萌点。看完还觉得精彩兴奋的打开手机电脑在电影网站贴吧与网友展开热烈的讨论。
    而观众,逛逛街,累了;周末了,没地可去。去电影院看看离现在时间最近的片子,坐下来休息一会,啃啃爆米花吸吸可乐。喜剧:哈哈。悲剧:哎。恐怖:啊!其余:呵呵。也许还有:呼~,看完继续逛街,或者继续没地可去。
    前者有目的,后者没目的。可悲的是,我从对我的回复里看到后者的基数远远大于前者,很多观众甚至都不能分辨观影感受与影片类型的区别。而还有更多没有豆瓣账号的观众,撑起了中国电影的天空。

    这是件十分惭愧的事,因为我国与国外完全成反比,美国电影的核心力量是影迷,无论金融危机海啸风吹日晒冰霜雪打都无法动摇他们走向《星球大战》首映的决心,并省吃俭用只为了买舰长或者尤达的周边来刺激市场的多元消费间接给予了电影人创作的激情与动力。
    而我国核心的力量是看心情进电影院的观众,买完这次下次不会再来了。从众心态强烈,某青春片别人都看了自己不看显得很特别;热衷花边新闻,对人肉搜索反映的现实兴趣不大却很喜欢圆又圆之恋。很多观众进电影院只是为了“放松和好玩”。当然就不能指望什么周边了,电影人指着票房赚钱就不错了。
    而影迷自身也很悲哀,社会形态趋于分散,且是整体年轻素质偏高的城市人群,不具有普遍性,国内也没有系列片培养长期影迷基础。
    所以才能这么轻易撼动电影结构。
    【盗版枪版】
    说到这个我自己非常惭愧,因为我刚开始一怒之下也建议别人去看枪版,这本身也危害了我所支持的电影行业。
    其实我国影迷数量非常庞大,却不是由影院诞生,而是依靠盗版。神不神奇?我开始看盗版的动机,是在一直买正版DVD之后的某天看了别人的盗版,发现它不但便宜,还可以一碟多片且画质十分高清,还有花絮!自此以后再也没买正版也再没看过商店里有正版。
    无法赚影迷的钱也无法通过正版获得收益,电影人只能博彩,什么手段都出,吸引观众眼球为主,也就使市场出现了《富春》。
    【档期】
    我真不想说我是一个阴谋家或内心黑暗者,但是这个档期排的太有问题了,在它上映的那天同期上映的影片清一色都是小成本爱情片。1月31号正是大年初一,举家老小出来游玩,选择看电影的话毫无余地,谁还会抛家弃小跟爱人过二人世界?总之就是,无论你愿不愿意,你没得选。
    【题材】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国并不缺青年偶像,却非常缺乏青春偶像题材电影;我国并不缺童星,却非常缺乏专门拍给儿童看的儿童片,尤其是真人儿童片。《爸爸去哪儿》的走红,正是国内缺乏儿童片的最好佐证。为什么档期会出现一家独大?春节合家欢之际,这个时间段应该是很多儿童片百花齐放良性竞争的时候,可是细心想想,上一部标准的儿童片,是什么时候上映的?
    【演员】
    很多人留言说过一群孩子的笑声与哭声竟然盖过了真正的演员们,我要说,这反而是个好事。因为当下演员所得薪金的虚高连央视都跳出来骂了,一部号称大制作的电影的一半投资其实都是给了演员,剩下的钱怎么够做好特效养活编剧?于是质量自然粗制滥造。
    然而再说到童星,作为特殊的小演员,国内很少有以他们做主角的电影,于是他们不得不依靠参与成人电影来出镜,而在宣传发布会等各种地方他们都要说着大人才会说的话。本来就牺牲了同龄人的时间与隐私,还要牺牲自己的天性说违心的话。这就是电影圈机制的问题了。而很多无聊网民仅仅出于无聊,对这样的童星进行攻击,就更不利于童星的发展了。
    业内人士应该借这个机会反思,是不是应该更多关注儿童的世界?是不是应该给童星提供更好的空间?
    【院线排片】
    这个真不想多说了,之前去看《逆光》把我活活气的啊。。。我国排片特别随心所欲,完全不考虑“均衡,平衡,全面发展”,重头戏的大片不管好的烂的全排的满满当当。其余小成本要么一天才二三场,还是午夜场。要么,根本就不排。那些院线惯的大片跟天王老子大爷似的独霸天下,烂不烂无所谓,反正,你又没得选。





    有人说:这不是正代表中国电影市场消费能力很强,需求很旺。我说:确实很旺很强,就像土豪,花钱花的爽,但是自己没有内涵没有知识没有学问没有情趣,钱堆起来真正的蓝血也不会瞄你一眼。消费能力再强,文化欣赏水平跟不上,满足的也只是生理需求,不是心理需求。



    每一部现象级电影的诞生都是有好有坏的,比如《小时代》,它代表了90后一种真正的面貌,而再不是导演们自我YY式的猜测。虽然这声音物质且空洞矫情,却也是小鸡电影开始划分年龄层次的开始。
    坏的显而易见,它的内容效果都是负面的价值观却作为主流来宣扬,吸引了大批跟风者。《爸爸去哪儿》也是一样,它开创了真人秀电影的模式,填补了目前儿童片的空白。但它本身的综艺性质,让它的后继者更多的是复制它的成功模式而不是思考它的特殊意义。



    怎么非要我给评啊?这次我不想评啊。好吧,还是基于我个人的情感诉求给一星,不认可就是不认可。

     5 ) 有些片还真不是因为自以为高贵冷艳深沉有格调才说它烂的

    首先,我真的看了这部片了。 话说,从第一天来看,这片上座率真的很火爆,下午三点一刻去到影院,快四点了,才买到票。这个过程中,连接听到影院广播说“某档某档《爸爸去哪儿》已满座”。有三个影厅同时在放,买到的已然是晚上八点的票了。 人总有这种蛋疼的心理,付出越多而得到的东西越值钱。在等候的过程中,总莫名的有种期待和憧憬的美妙感觉,这将是特么多么美好的一个大年初一啊!! 然后,这片真心有笑点,有感动点。90分钟,不止一次的笑起来,抬眼看看左边的老妈,她也在笑,挺乐呵的。片尾的时候,以姐的高龄,在一群小朋友中,左边是老妈老爸,右边是偶朋友的围绕下,居然跟着影院的小朋友们哼起主题曲了。 的确,不要以为电影都是要发人深省的;不要以为电影都是要寄托人文情怀的;不要以为电影都是要喻人醒世的。大过年的,一大家子图一团圆,图一乐呵不是很好吗?干嘛非要做出一副清醒透彻、高贵冷艳的样子指责别人圈钱,毁市场,不尊重电影呢?电影说道底,特么的也就是一个文化消遣,或者——娱乐消遣。总之不论文化还是娱乐,特么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个消遣而已啊。 问题是。你妹的超市里卖几块的熟食,采购批发价买回去,然后原封不动的拆封,放到盘子里装着,出现在五星级酒店里,告诉老娘这是升级版凉菜,还要收大几十一个人;你妹的动物园批发价买回去的T恤,换个标放到商场里,告诉老娘这个版型不一样,收好几百一件;你妹的全篇的情节不过是电视版又换了个地方做任务,还有三分之一都是电视里出现过的镜头,最后来个KTV大合唱,你告诉老娘这是“大电影”。我全家人周五晚守着电视不花钱也给你贡献了收视率,你现在收我全家人八十一个,外加停车、吃饭、爆米花、饮料等等好几百看这个?我去年买了个表啊。 好吧,宣传无罪,营销无罪。宣传多少都是有点夸张不是,营销就是为了赚钱不是,不赚钱人家图什么?再说人家早就告诉你了,这是一档“真人秀”电影,谁逼你了?做人么,开心最重要了!! 可你特么有点节操好伐?中国人的钱就这么好骗? 这种东西要吐槽根本无从开吐,因为它特么就不是一个应该出现在影院的东西,特么《小时代》再烂也是个片,这个特么连剧都是不是,就这么登堂入室的出现在影院里?!?!我知道芒果有创新精神,我也知道芒果特么做事都很敬业(姐当年也在芒果工作过,那真是干活不要命)可是创新也不是这么个创新法啊,不过换了机器,调了调色,完全没有改变的内容和模式,你就敢这么忽悠? 老妈都说,这种东西真不够电影的档次。连我妈这种连“饕餮”都不认识的人,都知道电影的档次在哪里,你妹的芒果台就这么刷新底线? 最后,五个宝贝都很萌,五个爸爸也都很帅,导演和制作团队都很辛苦,过程也轻松有趣。但这个玩意就是一个不该出现在影院的东西,现在已经出现了,也不要再去看。有种付出了期待和热情然后被人涮了还无从投诉的憋屈感。 我真的想给一星的,看在团队里,有几个人还是以前的旧同事,再加一星吧。你们还是很棒的,芒果台的认真、敬业和执行力还是全国最强的。 你们真心是全国最强的电视团队,而不是电影。 老爸说,大年初一不要生气,不要吐槽。现在,忍到大年初二了,说完了。

     6 ) 论粉丝忠诚度、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

    我没看过电影,我就估量着打个2星,万一命运不可逆的让我看了,我再来改评价。

    刚从电影院回来,报告“打脸情况”。

    今日排片——采自某影院
    澳门XX:11场
    大闹天宫:11场
    爸爸XXX:10场

    有意思的是,爸爸虽然场次略少,但是从上午10点开始,基本上每40分钟一场,晚上7点以后只有一场。充分照顾了小朋友的作息时间。

    每场上座率在50%左右,因为家长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1米2所以不给孩子买票。影院为了照顾这种情况,票都不会完全卖光。

    票房预计会不错,过亿没问题。但是,能否大卖,得看今天过后的口碑如何。

    PS1:我主业就是做数据分析的,电影行业能找到的数据都太假大空了。我就自己做着玩的。打不打脸的,都不影响我混饭啊。

    PS2:数据采样是有些问题,主动在朋友圈里回答我问题的,都是没生孩子的。我又私下里问了几个有孩子且适龄的,他们说可能会去看,为了孩子,但是耻于公开承认自己会去看。
    ————————————————————————

    特意在片子上映前在朋友圈做了个小调查。

    问题1:你喜欢电视版《爸爸去哪儿》么?
    问题2:你会去电影院看电影版《爸爸》么?

    结果:
    问题1:Y-10 N-1
    问题2:Y-0 N-11

    (真是惨烈,某个死忠粉都说不会去电影院看~~)

    调查说明:
    1、特意选在试片会前调查,因为试片后会涌现大批水军,在社交网络上造势,由此引发的意愿转变是另一个议题,不在考虑范围内。
    2、样本很小,但是数据可信,也很有代表性。我会由此做一些推论。我随便写,你随便看。


    与电影《小时代》同时出现的,是一个词,“粉丝电影”。

    如果你经常参加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会议,你就会发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把早就有的东西或现象套上一个要么生僻要么抽象要么似是而非的新词,拿出来唬人,并以此混饭,还经常混的很不错。

    粉丝电影,也是这么个东西。
    粉丝电影是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一般制作成本较低,简言之,即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粉丝电影”虽然没有完整的定义,但在业内已经有了普遍共识。这类电影主打某个或某些明星的粉丝群体,一般来说制作费用比较低,有的甚至还要通过预售票来筹集拍摄资金。“粉丝电影”通常要迎合粉丝们的口味,将人气明星的特点展现无遗,虽然投资小,但是回报较高。——来自百度百科(底下举的例子是《大武生》,我觉得没啥说服力啊。)
    你看你看,《爸爸去哪儿》就是一部粉丝电影!

    总结其定义的要点:
    1、某个偶像
    2、电影会充分展现该偶像的特点或气质
    3、你若是粉丝,你就非看不可。还有可能要看很多遍。

    前两点都是扯淡,绝大多数电影在挑选角色时都会考虑到演员原本的气质,电影里非要拧着来是有风险的,不是所有导演都有逆转的本事,也不是所有的逆转都会成功。

    结合着这一次的《爸爸》,说说第3点。我觉得可以把粉丝这一定义拆分成忠诚度、付费能力、付费意愿。按程度从0到10来描述。
    忠诚度:包括对节目忠诚度和偶像忠诚度,甭管你是为了看萌娃还是看风景,只要你有收看节目,你就是粉丝。差别只是忠诚度高低不同。
    付费能力:愿意为电影花钱,且看场电影不用咗牙花子就算你有付费能力。看普通场还是IMAX,天天看还是一年看一场,是能力高低差别。
    付费意愿:愿不愿意进电影院花钱或购买周边。这种意愿落实到最终结果,只有0和10两种,但在电影上映前,在5左右徘徊的人数量可期,口碑和网络营销,影响的正是这部分人。参考《少年PI》


    制片方将《爸爸》定位为“老少皆宜,男女通吃的合家欢电影“,又特意选择春节档,期待的就是孩子哭着喊着拽着爹妈、成年人为尽孝心陪伴爸妈看他们最爱看的电视节目,一起其乐融融的走进电影院。
    分析继续——
    假定熊孩子的爹妈是超有爱心的爹妈,觉得陪伴孩子全家花费120元(至少)看90分钟电影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有效投资。
    假定父慈子孝,不会因为”你到底什么时候结婚你年终奖多少别人家孩子考上了国家公务员“等等话题摔门而去,年夜饭都吃不完,更别说大年初一一起看电影了。

    一般情况下:

    小朋友——
    忠诚度:10(我要看我要看)
    付费能力:0
    付费意愿:10(我要去电影院看!咦?这个是什么?爸爸我要看大闹天宫!)

    老人——
    忠诚度:10(好看好看,孩子多可爱啊,你赶紧结婚给我生一个玩玩!)
    付费能力:5~10(物价又涨了!电影票多少钱?半价还40?我割块肉能吃一个月呢。)
    付费意愿:0(在家看电视得了,之前有一集我挺喜欢的,你给我去网上找出来我再看一遍!)

    心智正常且与本电影无利益关联的成年人——
    忠诚度:0~10(不错哎……广告好多………………我去网上看好了。)
    付费能力:10(过年好无聊,去看个电影吧,除了爸爸还有什么?)
    付费意愿:0(你让我花钱去看你带你家孩子逛动物园?是你脑残还是我脑残?)


    于是本电影的票房就只能寄希望于:
    小朋友对于成年人的影响力从而强力拉升付费转化率;
    上水军!我免费提供电影票,亏钱也没关系,票房数字要好看!
    《小时代》的脑残粉儿也过来看看啊,我们也有大长腿男神啊!


    严肃一点的说回来,任何一部电影的大卖,一定是有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的人群中的付费转化率决定的。(废话!) 当能有付费能力的人群相对固定,而付费意愿又受到演员、导演口碑和实际能力、影片类型、制作水准、水军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如何精准有效的提升付费转化率,恩,我也不知道。我不是混影视圈的,我是混游戏圈的。

    欢迎影视圈向游戏圈学习运营方案。反正你们抄游戏特效游戏剧情CG分镜头也是家常便饭。


    擦!我到底为什么要写这么多!

     7 ) 装逼是装逼者的通行证,有感于那些大言炎炎的喷子们。

    《小时代》上映时,我压根没关注过。对于这种片子,如果注意到它的存在,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打一星吧,喷它吧,显得很无聊——又没人强迫你去看。所以于我而言,碰上这种电影,最好就是无视,当不存在。

    但是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自己掏了几十块钱,屁颠屁颠跑到电影院里看完,然后去豆瓣跟小时代的脑残粉对喷。今天《爸爸去哪儿》上映,这些喷子们又出现了。我向来很困惑,这需要闲得蛋疼到什么地步,才能做出这种花钱找气受的事情?

    像《致青春》这部片子,我喷它,是因为它装逼,装作一副很有艺术内涵的样子。结果一看之下,发觉上当了,这片拍的不是一般的烂,我当然要喷它。但《小时代》人家摆明了就是一部物质炫富电影,也没装逼,既然有人喜欢看,碍着你什么事了?你非要自己花钱忍受俩小时视觉污染,然后去豆瓣教育脑残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装逼精神?今天《爸爸去哪儿》上映后,一帮喷子们又有新的说辞了,“娱乐节目也能进影院,中国电影完全毁了”,一幅痛心疾首苦大仇深的样子,仿佛他们是中国电影的救世主,众人皆醉他独醒。他有义务来教育脑残粉,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我向来觉得这种人比那些脑残粉更恶心。存在即合理,有人爱看,这就足够说明一切了。人们自己有用脚投票的自由,有谁规定娱乐节目不可以进电影院了?我真是不懂这些喷子们有没有正常的思维和逻辑,居然还在大言不惭地指责那些打四星五星的粉丝。

    换一个更形而上的视角,也可以看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恰恰正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结果。市场经济的本质,乃至艺术的规律,核心就是自由。导演有拍电影的自由,观众也有看电影的自由。而总有一帮喷子们,指手画脚,动辄指责这个是文化垃圾,那个是艺术倒退。有人逼你看这些文化垃圾了?

    前些年很多恶俗的网络歌曲广为流唱时,怎么豆瓣这帮高端艺术逼没出来叫嚣中国音乐已经毁了?我所看到的现实是,听王菲的还是听王菲,听周杰伦还是在周杰伦,听重金属的还是在听重金属,听凤凰传奇的依旧在听凤凰传奇。

    道理其实很简单,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同的人,精神需求不同。你不喜欢没关系,但是你摆着一副高姿态指手画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中国电影真的被一部真人秀电影毁了,那说到底也是因为大陆民众的艺术修养太低了,因为像你们这样高端优雅有内涵的人太少了。你们这帮高端艺术家们,应该做的是发起一场“新文化运动”,来提高蒙昧大众的艺术修养。现在为难一部真人秀电影,这难道不是舍本逐末么?你们高贵的逼格和品味与低下的智商和逻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何况,有你们这帮冷艳脱俗的艺术家们在,中国电影怎么会毁。你们大可以去拍一部牛逼闪闪的杰作,把《小时代》《爸爸去哪儿》的脑残粉争取过来。这样做是不是比只会在那瞎喷效果要更好些?这些电影不好,问题是还有更好的选择么?中国电影什么时候没烂过?这时候出现一部大家喜闻乐看的电影,难道不比当年大银幕皆是空洞大片的时候要好些?

    如果一部电影明明拍的很烂,但它打着电影艺术的旗号来忽悠你掏钱包,比如《致青春》《富春山居图》。你看完之后发现上当了,当然可以喷。但是《爸爸去哪儿》人家压根就没标榜自己多么艺术,人家摆明就是为了圈钱。只要有粉丝愿意贡献票房,这碍着您什么事了?


    你要追求阳春白雪,没人有意见。我没见过《小时代》的脑残粉们去喷《肖申克的救赎》。相反,那些稍微看几部艺术电影的货们,倒是很喜欢出来卖弄格调,显摆品味,教育他眼里的“下里巴人”。

    我就纳闷了,这些人到底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干涉别人的自由?这是要幼稚和无脑到什么地步,才能做出这种“五十步笑百步”的事?我绝对不会看《小时代》,但我从来也不会对《小时代》的脑残粉指手画脚。

    大张伟昨天在采访里说了一句话深得我心,他说:“有人觉得SM特别不能接受,但有人觉得被抽鞭可爽了,关键是你看站在谁的角度上,所以人没有底线之分,只有角度之分。”这么简单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些人总觉得自己偏好的才是唯一的,正确的。别人跟他不在一个队伍,就是垃圾,就是低俗。

    即使这些电影真的很脑残、很垃圾,但国外的暮光不也大卖,加拿大吸毒的那个小JB不是照样粉丝无数,这世界无知的少男少女、无知的脑残粉多了去了,都需要你去拯救?你特么是不是感觉太良好了。

    法国人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如果没有女人,这个世界或许就不会有商业广告。说白了,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是非理性的,很多事物都是为了迎合乌合之众而存在的。你境界这么高,你批判的过来么?是不是干脆所有的广告和娱乐都要取消,每个人每天都精研佛经、哲学,你这个装逼货就满意了?


    往往这些货们,连基本的辨理逻辑都没有,数学考30分,世界观价值观尚处于构架期,看一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就能把他洗脑。这些货们大概就是看了几部诺兰的片子或者基耶斯洛夫斯基之类的文艺片,便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指手画脚,要指摘超度那些他看不起的脑残粉。

    但其实就如冯小刚在微薄上说的,这些人中的大多数连什么是蒙太奇都搞不懂,就出来大谈特谈什么电影艺术。你丫有数千部的阅片量没?是否对各国电影各种类型的杰作都了如指掌?你了解电影史吗?你丫看过几本电影理论书籍?你知不知道有相当部分的“CULT”类型片,在当时是很烂的片子。

    什么是艺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逼格很高、远离世俗的东西才是艺术的唯一形式?你怎么不说现代的大部分艺术形式都是垃圾?二十世纪的流行音乐和之前的古典音乐相比,还有什么逼格可言。我相信,当上个世纪古典音乐式微,流行音乐取而代之时,肯定有相当部分的人在哀叹真正的音乐已经毁了。


    费里尼曾经对斯皮尔伯格说,你是幸运的,因为你所喜欢的东西是大众喜欢的。这些喷子们如果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恐怕也要喷斯皮尔伯格低俗吧。不过是稍微看过几部不错的片子,就不可一世了,觉得自己懂得了什么是电影什么是艺术。《少年凯歌》里有句话说的好,“当你觉得你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才刚刚原谅你的幼稚”。


    一瓶不满,半瓶晃荡。依我看,当初叫嚣着《盗梦空间》《黑暗骑士崛起》改写影史的人,也是这帮装逼装清高、秀优越感的货们。因为真正懂电影的都知道,诺兰的片子给当年的《黑客帝国》提鞋都不配。而《小时代》《暮光》之类电影的脑残粉显然又不会对这种电影表示这么高的评价。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最恶心的不是那些一无所知的人,当一头猪也有猪的幸福,《小时代》《爸爸去哪儿》的脑残粉自有自己的幸福。最恶心的其实是这种人,稍微知道一点东西,就觉得自己理解了全宇宙,觉得自己高贵典雅,高人一等。


    就像一句话说的,你永远无法战胜一个纯傻逼,因为他会把你拉到和他一个层次,然后用他丰富的经验战胜你。上述的这种人就是这句话里的纯傻逼。


    今日《爸爸去哪儿》上映,又有一帮货们在豆瓣狂喷。吾为二货们的那幅大言炎炎的正义精神所感动,故作此文。文字里出现了一些不雅词汇,那是因为——这些词汇再怎么不雅,也是对这帮货们的真实写照。



    ----------------------------------------------------------------------------------------------------


    PS:本文的重点不在于讨论《爸爸去哪儿》究竟算不算电影。只是看不惯那些装腔作势的人。这些感想也不单单是因《爸爸去哪儿》被喷而起的,里面说的一些东西,也是长久以来,豆瓣这些装逼货们给我的印象。

    有些说辞可能有点拔高这部片子的嫌疑,那只是因为过于反感这帮拿着大棒到处倾轧的货们。你当然有评论的自由,所以我也有骂你的自由。


    话说回来,电影美学理论一直在发展,当代的电影美学观念和五十年前完全不一样。就我个人的感悟,不管什么学科,当一个人知道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入,他下结论反而越谨慎。很多问题到头来,其实是哲学问题。为什么要说“一瓶不满,半瓶晃荡”,我始终觉得,乱下结论、乱扣帽子是种很浅薄很无知的表现。

    批评一部片子剧本空洞,演技有瑕疵,镜头语言不纯熟,这些当然都可以。只是当讨论层面上升到“什么是电影”这么深刻的本原性的话题时,这个连新浪潮大师们都不能穷其究竟的话题,这些货们居然能洋洋自得地谈个不休,还拿着他自认为的所谓的“电影艺术”的定义来压人,我觉得这实在太不能忍受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这帮高端艺术逼们恶心的原因之在。

     短评

    我是脑残粉 掏点钱从头笑到尾总比看笑不出来的电影强吧

    5分钟前
    • 孩子
    • 力荐

    粉丝向的产物,人家圈钱观众买单买的high,影院里欢声笑语都挺开心的就够了,用影评人的深度来评论大众趣味就不太讲究了。天天给张亮洗脚真的看泪目了,我泪点果然奇低。

    6分钟前
    • Hey Johnny
    • 还行

    很久没在电影院里看全场观众一起笑作一团的片了。看在电影版的反响的份儿上第二季就原班人马吧,找得着比Kimi还萌的吗,找得着比天天还暖心的吗,找得着比Cindy还可爱的吗,找得着比石头还懂事的吗,找得着比angela还甜的吗?就算找得着,不是他们几个我也不看╭(╯^╰)╮

    8分钟前
    • 在你身体里冲刺
    • 推荐

    “玩不重要,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影厅里好久没这么欢乐了,就像去年的《泰囧》《西游》一样,从头笑到尾…Kimi萌点、石头笑点,森碟酷点,天天嗨点,Angela治愈点,真实的生活与情感交织,既搞笑又温暖,结尾观众竟跟着合唱起主题曲…这虽不是一部严格电影,却是一顿适合老百姓的美餐。

    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为了钱,下限永远能比你的想象力再低一点

    13分钟前
    • ANGEVIL
    • 很差

    忘评论了!真的笑点很足啊!!我锁的美貌值在大荧幕上又up了!天儿永远那么美不说了!恬锁大血红!!

    14分钟前
    • 独角大瓜皮
    • 推荐

    不知道在影院看的话,会不会有种在看1000吋大电视的感觉?

    19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作为综艺节目五星妥妥的 但是电影 呵呵 一星都嫌多 好意思这么圈钱么

    20分钟前
    • 慕雨眠
    • 很差

    大银幕看“爸爸”的心情是:片头刚出来的那一刻,就像第一声音乐响起时的偶像演唱会现场,心跳加速。片子太短没看够,也许是脑残粉儿的心理作用。

    21分钟前
    • 下一秒治好懒病
    • 力荐

    年初一影院人山人海,一大家子凑数看了场免费;因一万年不看电视,萌点笑点掐不到,只能昏昏然;如果所有综艺节目都能拍成“电影”,那中国无疑是第一电影大国了!负分滚粗!

    2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很差

    我想为之前骂过小时代像MV或者贴吧动态签名说句对不起

    27分钟前
    • 大白汐
    • 很差

    救救孩子。——鲁迅

    28分钟前
    • 卢十四
    • 很差

    我已经分不清自己的智商 是不是适合在这个时代生存了!

    29分钟前
    • The sail
    • 很差

    应该能大卖,虽然这不是一部电影。

    32分钟前
    • 淘金汉
    • 较差

    电影广告捆绑十几条,票价和3d电影一个价,综艺节目剪辑版就成电影了?这部电影和私人订制一样没上映光广告费就翻利了,靠人气圈钱之作,孩子成了圈钱的工具,呵呵。中国已经忘却了电影的含义,简直是侮辱电影,估计这电影票房不会低,总是有不差钱的人,拿着3d的票价在电影院看着脑残综艺节目。

    35分钟前
    • 风逝
    • 很差

    我为什么要花钱去电影院看你们逛动物园?

    39分钟前
    • 许德拉
    • 很差

    完全符合对这个节目的所有期待~

    40分钟前
    • 淹然
    • 力荐

    冲着观众的感情看的吧,真人秀和电影结合不是一般人能弄好的吧

    41分钟前
    • OURI
    • 较差

    看完点映还有大长腿本尊可以撸诚意十足啊!从头笑到尾整个影院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的逗逼气氛!心情好你们还可以在最后来一次全影院卡拉OK!为他们13亿票房的目标出一份力吧!

    42分钟前
    • Nolita
    • 推荐

    想着“能从一大堆素材中剪辑出有开端冲突结局的电影来应该还是挺腻害的吧”所以去看了,看完才知道人家根本就没把它当做电影来做!完全是综艺节目的大屏幕版而已啊!

    46分钟前
    • 小呀呀。
    • 较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