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波洛克

    波洛克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00

    主演:艾德·哈里斯,马西娅·盖伊·哈登,汤姆·鲍尔,詹妮弗·康纳利,巴德·库特,约翰·赫德,方·基默,罗伯特·诺特,David Leary,埃米·马迪根,Sally Murphy,Molly Regan,斯蒂芬妮·赛默尔,Matthew Sussman,杰弗里·塔伯,诺伯特·魏塞尔,埃弗里特·昆顿,安娜贝勒·格维奇,约翰·罗斯曼,肯尼·沙佛,萨达·汤普逊,Robert O'Neill 

    导演:艾德·哈里斯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波洛克 剧照 NO.1波洛克 剧照 NO.2波洛克 剧照 NO.3波洛克 剧照 NO.4波洛克 剧照 NO.5波洛克 剧照 NO.6波洛克 剧照 NO.16波洛克 剧照 NO.17波洛克 剧照 NO.18波洛克 剧照 NO.19波洛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波拉克作为当时西方艺术的领袖人物,以其超乎寻常的天才和胆量创作了大量的抽象派油画作品,并为行为艺术的创立打下了基础。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艺术明星,但波拉克并不以一位成功者自居,反传统创作的精神激发了他原始的、充满野性的灵感,将灵感运用于油画作品,使他的内心世界得以表达,但自我封闭的个性又与其形成强烈的矛盾,加上对社会、对文化的不满,将他一次次推向痛苦的深渊。于是,他酗酒、颓废,却从不停止创作。充满怨愤的生活逐渐吞噬他的婚姻、事业、信仰……直到1956年的一个夏夜,44岁的波拉克走完了短暂、痛苦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长篇影评

     1 ) 波洛克的困兽之境——在亲情、爱情之间窥见

          之前在艺术哲学的课堂上从艺术史的角度分析过波洛克的画,当然知道的也无非是些概念的东西,什么开创了滴画画法啊,打开了绘画新局面啊云云。喝酒?用树枝?在画布上滴洒?连色彩都不用花开?直接罐头就上?这些难免让人唏嘘,面对浩瀚的画海,不必说古典时期的画家,就是现代派中的蒙克之类的也是要画的。这也太轻松随意了吧。我当时还暗自想,哈,这样也算,那谁都可以当画家了。从理智上,我知道艺术发展到这一时期已经组织打破传统了,但我还是难免以为这种打破很没有意思,只是一种胡闹。或者可以说知道我看了这个影片,知道了波洛克的故事,我才有明白,波洛克的确了不起。
           波洛克是了不起的,他不可替代。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杰克森·波洛克,因为成为他要放弃太多,要牺牲太多。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纯粹而义无反顾的心。未成名之前,波洛克的朋友也一再逼迫他,闹到最后,那哥们说,这就是意义所在,你不为别人所动,坚持自己的。这就是你的特色。是的,这就是波洛克的特色。一生以艺术为己任不断打破、打破、打破,这种打破是畅快的,他一次次创作出了惊人的画作,直到滴洒画《波洛克一号》系类让他得到了空前的赞誉。但世俗社会所需要应付的事却像枷锁一样让他的每次打破都心力憔悴。
    <图片1>

           亲情,这世俗的世界,就连最亲的人也是不能信靠了。波洛克是多想得到母亲的认可,每一次办展他都亲昵地喊他妈妈还亲吻他的脸颊。而在波洛克还穷困潦倒之时,妈妈可没有正眼瞧过他。还有那位弟媳,那个在一开场就对他弟弟抱怨,哈,我受够你哥哥了,一事无成。而在波洛克成名换了大房子之后,来得最勤快的也是她。有次聚会,因为画作得到报社的赞誉,波洛克和妻子都很开心,就因为太开心有点忘了形。这挑剔的弟媳就来了句:不能因为毕加索,忘了家人吧。哈,当时真想扇她两巴掌。下一个镜头,就是波洛克和一哥们在阶梯上坐着喝着酒,他说,嗯,我曾经做过一个该死的梦,梦见五兄弟都在悬崖边,但其他四个都想撒手,无所谓他的死活,这梦是很该死。后来,波洛克十年风光过去,不用想,那帮亲戚又会和往常一样,唏嘘、看不起。所有人都觉得亲人该如何奉献,如何宽容,但如果遇到波洛克这种的家庭,该如何告诉自己,嗨,Men,不要难过,这是人性。
    <图片2>



           爱情,我最想说的是这个。直到波洛克遇见小辣妹之前,我都在为他和李的爱情而赞叹。李是多么了不起的女人,她就像那句“当全世界的人都以为你向左时,其实我知道你一直向右。”的誓言里一样。即使波洛克为人抛弃,被人诟病,但她依然坚定地相信他,相信他的才华,相信他的为人。她爱他,没有过动摇。哪怕跟着他去到乡下,一起过贫苦的乡村生活;哪怕他时常心情暴躁,还熏酒无度。她爱他,事无巨细。在画作推广上,她像经纪人一样为他筹备画展,在画展中她俨然成功女人;而在生活上,她给他剪指甲,给她递上热咖啡让他去办公室,在他发狂时去拥抱他给他安慰,她是情人,也是母亲,更是一个知音。是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的全部心力。然而,现实很残酷,他们没有孩子。起先我还赞叹李的明智,在这个二胎开放,穷人富人都嚷着要二胎的时候,我认为李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是的,他们很穷苦,不能要孩子。一方面,李说她得很深情,我又你就够了;另一方面她不想带孩子来世上遭受这种罪。是的,穷苦的人,不能要孩子,即使要了也不能多要,这样才能精心培养,让孩子的日子好过,因为生活并不容易,而这他们都深有体会。到十年风光之后,中年秃顶、大胡子、啤酒肚的波洛克对戴着老花镜,也显得苍老的李大大出手了,他们吵得很凶,他骂李是妓女,不会生孩子,是婊子。就这样,爱情呢?生活带来的折磨让昔日甜蜜的爱情成了怨恨。还记得刚去乡间时他们的喜悦,那时候一起种树,开园子的默契,现在都被时间夺了。中年的波洛克和很多男人一样出轨,带小三。有次在家里偷情,李打来电话,电话那头李只是一个人在说话,她很抱歉地说找不到护照,可能要回去。半分钟后,又说找到了,再另外一个包里。就是这样简单、日常,不需要电话那头的回应,因为他们已经像是亲人。放下电话,波洛克说我欠这个女人很多。说这句话时小三在李做饭的厨房切苹果来吃。后来,李也写信给波洛克,信里她还是那么爱他,但波洛克并不回信,以至于李在信里要说,多希望看到你的来信,爱你的李。波洛克很爱李,但生活的折磨让他只能逃避。最后一幕,李也没有出现,只是在黑幕上写了,波洛克死后,李给他料理了后事,并在他的画室继续创作,又活了28岁。李也有自己非凡的创作,她也是个画家。而在她发现波洛克外遇并与他平静交谈之后,波洛克说,你也要做自己的事,每个人都要去做自己的事。对于此处,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理解并同情李这样为了爱人放下自己的事业,只为成全对方的精神而感动;另一方面,又觉得波洛克其实也很不容易,他承担了李太多的爱,李全部的期望都在他身上,要靠着他实现。就像一个人把赌注都压在一个子上,那个子真的会很累。故事到了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李的才华,感动于李的牺牲。不论如何,波洛克有一个至少很懂他爱他宠他的妻子。他不能光享受爱,不负担责任。这可以说也是爱情给他的困境。
    <图片3>

           亲情、爱情已经如此了,社会呢?他需要钱,他要接受拍电影的要求,但他又不喜欢像没有壳的蛤蜊一样在镜头下。他想要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不想装腔作势,他不愿意成为明星,最极端的是在感恩节电影杀青时,他在导演耳边一直重复:我不是骗子,你才是骗子,直到把桌子掀掉。我并不觉得他很神经质,其实,一开始他就对李说过他不喜欢这样,而当李说那就不拍吧。波洛克说,不礼貌。他喜欢活在在即的世界里,但他并不愿意去伤害别人,他的那种不愿融入又不得不为生活屈服的痛苦并不比梵高少多少。这着实叫人心疼。他是一个好人,在车祸前,他还救了一只躺在路上的小狗。是的,他是个好人。
           在课堂上,对于现代派艺术家我们总会说没有杰克森·波洛克,就会有汤姆·波洛克之类的话。我们总把这些归结为时代发展,我们需要总结规律,给历史秩序感。但其实,艺术不同。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很多,但他只有一个,没有他就不会有美国抽象画派如此的发展。不会。是的,只有他敢这样在社会上挣扎之后,依然选择纯粹,选择自己的绘画信仰。在世俗层面上他不是好儿子,好兄弟,好丈夫,好情人,但他确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好画家。哦,这了不起的波洛克。

     2 ) 影片《波洛克》观后感

    从艺术创想尼尔口中无意间知道波洛克的滴画,深深爱上了他不羁的画风,第一次感受到了抽象画的美,也深深地好奇他作画时的状态和方式,于是专门找到这部影片想从中找到答案。最爱影片中波洛克作画的片段,油迹洒在画框外,这种挣脱的力量犹如野马,让观者感到非常酣畅。波洛克的确是位杰出的画家,然而,他怪异的性格缺陷却是我无法认同的。妻子Lee成就了这位行为艺术之父,这位抽象主义巨匠。

     3 ) Part of Rimbaud's

    1.Pollock:Fuck Picasso.A has-been. 2.Pollock:Tom benton.Carl Jung and John D. Graham helped me get over Benton. 3.Lee:"To whom shall I hire myself out?What beast must I adore?What holy images attacked?What hearts must I break?What lie must I maintain,and what blood tread?"Part of Rimbaud's,Season in hell. 4.Lee:What's most impressed Jackson about the European Morderns,is their concept that the source of art comes from the unconscious. 5.Howard:You will be the sensation of the season.感觉. 6.Pollock:Nothing.It's like a storm.It'll pass.

    7.Reuben:Who's that girl you were so gaga over?You know,the one played the banjo? Pollock:Oh,Becky.Becky Tarwater. 8.Pollock:It was damn hell for me.Tht growing-up part. Reuben:I think it's supposed to be lousy,so the rest is going to seem easier. Pollock:Yeah,only it isn't. 9.Lee:Don't think I've ever seen a fox before. Pollock: He's beautiful,wasn't he?I bet there's a deer around here,too. 10.Clem:Now,this is something.No matter how drunk you are. Pollock:I'm not drunk. Clem:There's one thing sacred for you,not anybody's feelings or anything like that.It's your art.You're not going to destroy your art.This is something. 11.Pollock:With experience,it seems possible to control the flow of the paint to a great extent.I don't use the accident 'cause I deny the accident. 12.Lee:From Life magazine now it says,"An impregnable language of image,beautiful and subtle patterns of pure form." 13 Pollock:I had something going in that picture,but it missed.I had something going in The Deep,too,but it just missed. 14.Pollock:She's my last chance. 15.Ruth:If you could be anybody who ever liv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whole world,who would you be? Pollock:You.

    16.车是水墨冰淇淋浅绿色.

     4 ) 如果你喜欢现在艺术

    当他大声哭出来的时候,为画画的付出都变得不值得一提

    浑然天成的创作,也是在孕育于发酵中形成的

    偶然遇意外也是必然四维的轴线上旋转的问题

    有趣的采访结束,音乐变得欢快

    相对立的悲伤总会在无节制时开始

    不了解真实生活中波洛克对自己的背叛是否后悔

    电影中给出的结局也许是最好的出路

     5 ) 5/Dic

    四天桥假 非常开心可以睡午觉 不用有固定的时间需要出门

    画作作为延续的存在壮丽又震撼,可是艺术家本人像是一团巨大的混合体,吸食、扰乱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只有但我们作为陌生人去看到画作时,才能保持永久的积极印象。

    那个年代,接触绘画后就会一直深入 ‘画家’‘直接展示给别人看满屋子的画’ 但是当想要转身尝试雕塑或其他的表现领域,将会是一个大的转变。 而今天的我们 We begining to touch everything, We could do everthing. 有更广阔的的领域给予开始,由浅入深,个人选择。

    看完电影,我对Pollock的印象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转变。 原先来自于[现代艺术150年]中的一段评论构建了我对他的痴迷: '原本只想来一段自由爵士,没想到最后变成了彻夜笙歌,一发不可收拾。这是一幅耗费了大幅体力的结果,有点像一个人与一只熊搏斗,最终将其扭倒在地的结果。Pollock彻夜都在和这幅画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直到他最后屈服于他的意志。他将这幅画形容为; 美国西部所有动物的惊逃,牛啊马啊羚羊和水牛,所有一切都从那幅画布上冲跑和咆哮过去,像是地狱般让人兴奋,而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但他最后说‘我能够控制笔触,不是那么难。’ 电影里所构建那个真实又懦弱的人,不肯与电影导演详谈来尝试向外界表现真实的自己,每次出演访谈或是叙述自己的机会就像变了一个人。但是不可避免要提及*电影与现实发生的差距 以及在*Artist is Present中我们想到的疑问,艺术家也要对向世界介绍自己的衍生品: 电影、书籍、叙述负责 我很困惑,他所崇拜的本性的释放,最终还是压抑于世俗的规则之下?

    Pollock

    他没有脱离对同时代其他人的批判,对艺术的批判。 渴望做到忠于自己和创新,想要在这片历史长河里,用真诚去碰撞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地。

    #1 影片的开始,酒精平日里唯一的释放,早餐时的沉默寡言,走廊里脱去大衣的慢慢靠近。他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自己的真实。 #2 转折,但预见Lee和稳定的经济来源,与心中的野兽慢慢靠近。 Lee 把自己不停的归于不同的历史或现存派别之中 Pollock 'I am just painting' But if you only working from inside, you will repeat yourself. *Limitaci'on de talento. 被困住的野兽 被困在某种规则之下。即使是从事艺术也要屈服的准则,名誉、金钱、认同。以及人类的生存模式。 每个人都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和世界相处,希望能展开四肢,获得更多的快乐,消化痛苦 # 无可辩驳的图像语言 美丽而精妙的纯粹的形式 他找到了一种,在本能创新的这条路上,新的表现形式,使观众直接感受到。 # 最后,毁灭前的平静。但Lee真正离开,天赋结束的痛苦与忽略周边人感受的愧疚慢慢扩散。

    创作 如果他的创作中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本能的洒落,另一是带有装饰性目的的笔触。 那么任何他的一幅画就是在两者之间的博弈 本能同样来源于所有的生活经验,没有打开自己时的低沉和沉默,对时代的批判,思考,无数的绘画的实践而产生的美的敏感性。 I want to feel the pain and all the joyness of being a pinter, an artist o whom ever. Each part of this lifechosen play. 在其中,本能与权衡构图的博弈,洒落与控制。 本能 与错误

    花瓶的颈部 Peggy给他提供的生活,不用担心生活中基础的经济开支,对于他来说是否也是个束缚?与被售卖,受不受到欢迎有关。最后的结局是否只是Peggy的仓库,连同所有的痛苦和纠结一起,甚至不再属于我,或是我的家人,只是在以后的时光中沾满灰尘。 & 死亡的恐惧 本性与规则的平衡: 与周边人的关系、与艺术世界先有规则之间的权利平衡 作为艺术从业者一直想要获得的被认可、出名、画作是否被购入、展览和杂志的评论 出现在初期的强烈自我怀疑 欲望,得到后无休止的欲望,希望一直站在创新和名誉的巅峰 什么才是创作的源泉? 像Pollock这样用自己的身体去开凿新的领地,像是用精神和肉身去毁坏一面水泥墙。 没有把视线转向别的地方,寻找新的思考方向,尝试运用理性去分析或是和别的人建立更深刻的联系。没有更广阔的的感受生活。只是局限于自我、自我、自我。但这一部分体验到了尽头,本能带着所有过往的消极能量足以转变成毁灭的气息。

    个人风格的确立 是无法终结的伴随人生的经验的探索之路的每一个节点

    Peggy 与她的艺术家们的距离非常清晰 她带有open mind去接触所有艺术的可能,带着评判去收藏,忍耐艺术精神在周边人身上的发散, 但是她同时也是个旁观者,商人与收藏家。做着不亏本的买卖,任别人去发疯体验他们的痛苦。

     6 ) 让画自己说话

    这部2000年的独立制片,曾经获得奥斯卡男主角提名。我很喜欢Ed非常有激情的表演,其实任何表演,到了能好看的地步,真的是到了角色与自我合一的程度。
    比如Ed本人就画画,所以到拍摄最后,片场Pollock的画室真的就成了Ed自己的画室。当然,在绘画上,他们还是找到了一批很牛的人。那些人能够很精准的在画布上复制Pollock的画。
    这让我想起前一段时间看小说,中间提到关于混乱和复杂性有这么一个论点。说Pollock的画虽然看起来混乱(chaos)复杂,但其实复杂度不高。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传真机,在A地用语言描述他的一副画,在B地则可以靠描述完全还原他的画。而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的画,虽然看着井然有序,并不怎么复杂,但是它的复杂度却非常之高。以至于根本不可能作到那样一个传真机,来完全复制它。
    Pollcock也许是美国20世纪最有争议的画家。喜欢他的觉得他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解放的传统的绘画方法。他不用画架,把画布当作墙或者地板,用刷子滴/甩颜料,身体移动的宛如舞蹈或者中国太极拳。而看不上他的人,也算是恨之入骨,觉得他那些根本就不是艺术,乘机取巧,哗众取宠而已。
    这部电影里,更着重刻画他的人生如何挣扎。从最初对自己作品认同感的渴望,对名利的渴望,到对创作能力的渴望。不够自信却有非常渴望外界的认同和赞扬,于是就小船不可重载,最后恢复酗酒,无法做画,混乱生活后车祸身亡。
    他的妻子Lee,是他的画的最忠实支持者,更是放弃自己的绘画事业,身兼妻子,保姆,朋友,监护者,经纪人等多重角色。
    从某个角度上说,Pollock是个被宠坏的长不大的孩子。他的心理承受力,社会能力都是个孩子。于是他一味的从外界索取,得不到就发脾气酗酒。但他的心里,隐藏着那么多的不自信,怯懦。看他那么肆意的浪费自己的生命,觉得可怜又可恨。恨不得跳到镜头里摇醒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连Lee那么强大,改变他能让他平静创作的,也不过是那么两年。
    于是看到Pollock,我就想起梵高。他和放弃画画的那个弟弟的关系,也是很有些像梵高和雷奥。而Pollock和妻子Lee的关系,则让我想起顾城和他的妻子。只不过Lee更强大,她坚持不生孩子更是在忍受不了的时候转身走开。
    但如果没有Lee,也许Pollock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名气。但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不是Lee按照自己的意愿,让Pollock尝到了出名这个极甜的水果,他也许会径自在生活里堕落下去,在艺术上有何惊人之作也未可知。而Lee自己本身,在绘画上也许会有更多的成就。
    有时候,爱的人想去拯救,但不知道这种拯救是否也是另一中束缚。这本来就是两难的事情。
    不管Pollock的故事怎样发生,这部电影都很强大。看片后花絮,知道这部电影的筹备拍摄,前后用了九年时间。
    拍电影的起因也很有意思。Ed的父亲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商店工作。有天给Ed寄了一本书,Pollock的传记,作为生日礼物送给Ed。并附言道,也许Ed可以拍部电影。
    而Ed本人,长相很像Pollock。于是,这部电影,就是Ed自演自导完成的了。

     7 ) 创造与毁灭交替驱使的艺术生命

    波洛克(1912-1956美国印第安纳州加里市人)是第一个被欧洲关注的美国抽象画家,他改变了从欧洲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期美国做为欧洲艺术追随者的角色,他推倒了美国一直以来坚守具象主义的绘画语言。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滴彩画”成了抽象表现主义的经典作品。

    当然,美国当代艺术的蓬勃,离不开二战后美国军事、科技、经济、政治的强大为艺术奠定的土壤,离不开强大经济吸引来资本、众多移民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但之所以波洛克能够成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典型代表,得益于他受内心创造力与毁灭力交替驱使的艺术生命。

    波洛克,他深沉、他疯狂,他怯懦、他暴躁,他就是这样一个分裂的存在,他的自我怀疑令其艺术生涯时常濒临毁灭,他的自我摆脱让其创造力衍生出神来之作。波洛克将情绪投入画作中,设法逃离艺术对于技巧的要求。最终,他执着的挣扎和摆脱让他脱颖而出,被时代推到“最了不起画家”的位置上,却也将他推向毁灭的终点。

    波洛克9岁时父亲就离家出走,在冷漠又控制欲强的母亲以及性格同样懦弱的哥哥陪伴下成长;1929年波洛克就学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师从本顿;毕业后他参与联邦政府艺术规划工作,开始了近十年经济上贫困、事业潦倒的艺术生经历。波洛克用狂饮烂醉逃避麻木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以至于一同生活的哥哥和嫂子都难以忍受他醉酒后暴力发作。

    1941年,在波洛克即将被哥哥嫂子推弃之时,一个坚强、才华横溢的俄国犹太移民女人出现了,她就是画家李·克拉斯纳。她伟大的献身精神为波洛克提供了心灵的港湾、事业的舵阀和的生活的保障。但她却无法改变,亦或可以说催化了波洛克的悲剧结局。影片《波洛克》就从李·克拉斯纳走进波洛克生活的这一年开始。以波洛克和李·克拉斯纳矛盾重重的婚姻为重心,用这段婚姻给波洛克艺术与生活带来的凯旋、坠落、毁灭,连缀起波洛克生平中的主要人与事:

    1.身后的女人

    影片中,穿着红色大衣的李·克拉斯纳与带着黑色礼帽同色大衣的波洛克走在街头形成强烈对比。一个热烈张扬、一个深邃低调,既冲突又格外搭调。这是李·克拉斯纳拜访波洛克家里的画作后的第三周,羞馁的波洛克才赴约参观了纽约西九条23号李·克拉斯纳工作室。

    李·克拉斯纳这个早早地抛弃具象,用抽象的形式表达感受的前卫女画家。她崇拜“通灵”诗人兰波不沾染俗世意义的任何使命与纯粹的野性状态的纯真。当她看到波洛克的画时,她看到了色彩与线条迸发的情绪。她真的懂得波洛克,她要成为波洛克的缪斯和支持他走上圣台上的人。

    波洛克的哥哥嫂子搬走后,李·克拉斯纳正式开始照顾波洛克的生活、打理波洛克的所有艺术推广事务。这个以前连咖啡都不自己煮的前卫女画家,一步步向波洛克的经纪人、秘书、保姆、妻子转型。

    这一时期的李·克拉斯纳积极地利用人脉联络着艺术品收藏家、艺术批评家,想尽一切办法向纽约推荐着波洛克的作品。而波洛克要么在小房间里闷头创造,要么在酒吧里diss同时代画家释放不得志的苦闷。

    此时的波洛克是坚持自我的。他不满意他人的艺术风格:“抽象主义画家戈尔基是个反刍的奶牛,抽象主义画家弗朗茨·克莱恩就是个妓女,毕加索是个过时的画家,新行动画派画家德·库宁还可以还在探索”。而面对李·克拉斯纳“你不能为抽象而抽象,抽象要有现实的根源,依托自然”的看法,他坚持到:“我就是自然。”

    2.崭露头角

    在李·克拉斯纳积极的推荐下和朋友的介绍下,波洛克的小屋迎来了他的伯乐,大名鼎鼎的艺术收藏家佩吉·古根海姆的工作伙伴霍华德·普策尔。霍华德·普策尔看过波洛克的画后赞叹到“天才”。在的推荐下,波洛克在霍华德·普策尔的推荐下,佩吉·古根海姆决定造访波洛克。

    影片中,当李·克拉斯纳扯着醉酒的波洛克往家里跑时,撞见门口怒气冲冲的艺术收藏家佩吉·古根海姆时,不禁替波洛克捏了一把汗。好在佩吉·古根海姆重新爬上波洛克家里。看到画的佩吉·古根海姆气一下子都消了,她看到的画不同于她旗下画家千篇一律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波洛克终于赢得了首次个展的机会(1943年11月7日现代画廊),并且获得佩吉每个月150美元的津贴。

    画展办起来了,但对于波洛克来说更像是打开他安乐窝,接受外人指点的尴尬。如所有创作人一样,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作品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希望大众可以认可自己的风格。这种开放的体验让波洛克紧张焦虑,特别是面对艺术评批家克莱姆和报纸的评论,波洛克十分介意,而且画展上并没能卖出一张画,这让波洛克开始审视、怀疑自己。

    为了完成佩吉别墅壁画,波洛克将房屋打通,制作了一个大幅画板。当他在白色画布边徘徊,画布上大大的影子与他相对,正如他内心孤独、彷徨又庞大的欲望,一无保留地投入在画布上,却难以清晰。他望着画板好几个星期发呆迟迟未能动笔。终于踩灭一只烟,用他创作的决心。他此时的画法充满情绪的层层叠加融合:长直线条的宣泄、涡旋曲线的挣扎、块状色彩的充斥、横行撞色泼洒的不羁、白色调和的纠缠……当李看到精疲力尽、仿佛被掏空的波洛克,她兴奋地跑去看画,波洛克复刻自我灵魂漩涡的画,她的微笑是懂得不必解释,波洛克的壁画成功了。

    3.自我怀疑

    自画展后长期自我怀疑的苦痛一次次地将波洛克杀死又唤醒又杀死又唤醒,酒精无法让他不再痛苦只能让他暂时逃避,清醒后不知道该庆幸还是遗憾,脆弱的内心,任何一点刺激都会让其崩溃。又一次醉倒在外面苏醒后,波洛克敲开家门对担心的李说:“我受够了,帮帮我”。

    为了让波洛克调整心情,婚后的李与波洛克来到长岛斯普林斯小镇生活。乡下人热情友好、可爱的野生动物、蓝天白云、田野河流,美好的一切仿佛开始治愈着波洛克,他开始潜心创作、甚至偶尔享受耕种的乐趣,李一边陪伴着他,一边偷偷拒绝着朋友们的探望,她希望波洛克投入到创作上。当波洛克提出生个孩子时,李坚决反对,她认为做为天才画家,生孩子是事业的阻碍。这让波洛克明白了李在他身上寄托的期待到底是什么,无疑给波洛克带来了压力。

    影片用一次艺术收藏家佩吉、批评家克莱姆等人来波洛克家聚餐,描绘了当时波洛克对自己艺术作品的不确信性。批评家克里姆对波洛克说:“你又回到形象中去了,颜色就是颜色,平面就是平面,不应该有其他意义。超现实主义把绘画与写作弄混了。”大家的评论让波洛克感到不安,他将画架搬出来几乎要马上修改,可下不了笔。众人感到惊讶。克莱姆忙开解到:“这是你的艺术,别人的感觉都无所谓。你不能毁了自己的艺术。”

    4.破陈出新

    这样的乡下1947年1月,波洛克的作品行情并不乐观,几乎无法维持他们的生计。

    1947年处波洛克在做画时画刷滴淌下来颜料在地板上留下的图案,他尝试利用这种方式作画。他先把画布钉在地板上或墙上,然后随意在画布上泼洒颜料,任其在画布上滴流,创造出纵横交错的抽象线条效果。波洛克有时还用石块、沙子、铁钉和碎玻璃掺和颜料在画布上摩擦。他摒弃了画家常用的绘画工具,绘画时完全摆脱受制于手腕、肘和肩的传统模式,行动即兴、随意,这种方法被称为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

    当李克拉斯纳看到波洛克的滴彩画时说:“你成功了,波洛克,破陈出新。”

    而从波洛克与批评家克莱姆的对话可以了解到此时的波洛克苦恼于快要支撑不下去的生计。

    波洛克:“没人知道我的存在,谁会谈论我?你是唯一一个,克莱姆,你的称赞对我有什么用?”

    克莱姆:“波洛克,这是新生事物,你必须给它时间。”

    波洛克:“我们没钱了,我现在每天去海边用脚趾挖蛤蜊。”

    克莱姆:“美国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中心。你现在做的是整个美国最原创、最富有活力的艺术。其他评论家迟早会意识到,你只需要坚持。”

    不久波洛克接受了《LIFE》杂志的专访,他回复了许许多多的质疑声:“忘掉一切单纯的望着画面,就像看洒满鲜花的床单,不用为作品的意义绞尽脑汁。”

    1949年11月,如克莱姆所说,波洛克的名字被大众熟知了。他在秋季个人画展中的30幅作品卖出了25幅,他成功了。

    有人质疑液体颜料流动性带来的难于控制。波洛克回答说“我从来不利用偶然性”。事实上,波洛克的滴彩画真的没有那么简单。1999年物理学家兼艺术家查理·泰勒利用计算机分析展示了波洛克的绘图与自然界发现的分形形式之间的相似性。这印证了波洛克自己说过的话“我就是大自然”。认知神经系统科学家证明了波洛克的分形在观者中引起与计算机产生的分形以及自然界分形同样的减压效果。

    5.自我毁灭

    但是这种减压并没有在波洛克自己身上作用。成名的他接受录制绘画电影的工作,但是影视拍摄对他绘画过程的断章取义和艺术加工,让波洛克觉得自己是个骗子。中途李劝波洛克不必要逼迫自己拍摄,只要专心绘画就好。但波洛克认为停下来不礼貌。痛苦中,戒酒两年的波洛克再次端起酒杯。

    此时的波洛克精神已经出了问题,一点小刺激都会唤起他体内不受控的野兽。影片用波洛克望向李·克拉斯纳的情节反应波洛克不稳定的状态。他看到的是李·克拉斯纳微笑的却充满担忧和恐惧的眼神。

    画家克利福德·斯蒂尔的崛起,让波洛克又一次陷入焦虑,面对波洛克的歇斯底里,李希望他停下酒杯拿起画笔,波洛克认为这是给他的巨大压力,两个人争执不断。波洛克开始出轨,他和他的长期情人露丝·克里格曼几乎是公开的在一起,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到底爱李·克拉斯纳还是露丝·克里格曼。在露丝·克里格曼那里他能够感到放松,而失去李·克拉斯纳他的生活失去支撑。面对波洛克的出轨,李愤怒却默默远行欧洲、默默忍耐。

    1956年,在一场车祸中,44岁的波洛克走完了短暂的一生。突然想起波洛克在纽约李·克拉斯纳画室里看到的兰波那句诗的前一句:“统统去吧!行进、重负、沙漠、烦愁与愤怒。”波洛克终于用毁灭结束了他所有的痛苦。

    同样是画家的影片,同样有不被世人理解的艺术理性甚至是窘迫生活,但不同于欧洲画家类影片的浪漫、忧郁,《波洛克》显得阴郁和沉闷,看完以后感觉情绪仍在影片之中,不一样的体验。

     8 ) 波洛克

    1.画作太抽象,只是觉得挺有层次感的,完全读不懂想表达什么意思。

    2.画画本身这件行为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画作本身。

    3.波洛克就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一方面想得到所有人的肯定,一方面却不想去听取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4.波洛克挺自大的,对毕加索很不屑甚至有种藐视的程度。也许所有艺术家都会有种自信的元素在里面吧。

    5.很俗的一句话,所有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个默默付出的另一半。

    6.勇敢的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短评

    Every genius is troubled | Art could be anything, from nothing to everything, like life

    5分钟前
    • 切╆
    • 推荐

    在课上跳着看完以后路人转黑了。可能厉害的画家都狂躁,抑郁,浪荡,绝望。拥有极端情欲和人格,与罪犯仅有一步之遥,差不多就是我最讨厌的那种人。但还是会被开始那个投降自己未来妻子的眼神彻底打动。

    9分钟前
    • 细菌的志向
    • 还行

    四十年代的美国东村,画家们聊着TS艾略特和布莱克,听着本尼古德曼,急于摆脱毕加索米罗马蒂斯们的影响。穷困潦倒的波洛克开创滴画法,赢得了赞誉却无法摆脱内心的自闭与压抑。看惯了艾德哈里斯的军人形象,再看艺术家形象稍微有些违和,倒是德库宁的扮演者更有文艺范儿。汤姆维茨的音乐又一次加分了。

    1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电影对于pollock性格心理各方面入手太参差不齐,发展到最后车祸实在是感觉跳过了一个很大的gap,但是因为ost和主观因素满星。。

    12分钟前
    • BlueDancer
    • 力荐

    就传记而言稍显单薄,对于人物酗酒和精神缺陷上的描绘太过了,远远过于他对美术的追求。

    14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昨天小明姐刚上到美国抽象派今天就看到了这部电影。看他的滴彩式画法特别酣畅。每一个天才画家都是恶魔与天使。妻子亦如是。

    19分钟前
    • 小.莹.子
    • 力荐

    1938年他反叛了本顿的写实风格,1944年他反叛了毕加索的变形风格,1947年他的滴洒风格成型:“艺术源于无意识,好艺术家画的都是他本人”1950年他痛哭:“假如我知道怎么好好地画一只手,我会去画这种废物吗?”电影剪辑了不同时期的反叛、愤怒、凌乱,无限重复构成他的一生,暗合分形法则。

    24分钟前
    • funny_vee
    • 还行

    除了他的狂躁抑郁症,根本没有什么传奇色彩

    27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我很喜欢Ed非常有激情的表演,其实任何表演,到了能好看的地步,真的是到了角色与自我合一的程度

    30分钟前
    • 圣墟
    • 力荐

    演技......能打十分么?

    32分钟前
    • 最好的时光
    • 力荐

    知道他是因为建筑美术最后一次的课上老师让大家做的作业,不羁的画风当然拥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37分钟前
    • 糖烘烘
    • 还行

    成功男人背后,必有个好女人

    42分钟前
    • 蒼間
    • 推荐

    演员电影,看老硬汉ED HARRIS演颓废艺术家真是纠结。。。

    47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4+1,最纯洁的限制级。必须要给和我生日同一天又编又导又演帅惨了的Harris多颗星!| Pollock的女人成就了他,同时又用“世俗”琐事毁灭了他。他真的从来没爱过主动示好的Lee,但总归要感谢Lee发现了他。孤独的人什么都不需要,尤其不需要一个试图改变他的人。Guggenheim的狗!严肃考虑入手一张

    52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力荐

    影20441:看他的画就是一种潜意识的非意识流露——一幅画何时才算画完?正如你觉得何时ML完一样。滴画的随意加上自我秉性的控制,至于画作具体画的什么,感知即可,等你看了德库宁,你就知道这就是波拉克!

    57分钟前
    • Timing
    • 推荐

    Marcia Gay Harden实乃近十年来最实至名归最佳女配得主。

    60分钟前
    • Nova
    • 推荐

    为了拍摄波拉克短暂、痛苦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艾德 哈里斯用了10年的时间准备,里面的画都是哈里斯画的,就凭这些此片就该推荐。

    1小时前
    • 铁松
    • 力荐

    看过这个,阿基里斯与龟 里边的就都明白了.............

    1小时前
    • (.-°_°-.)
    • 推荐

    Ed Harris自编自导,稍显拖杳,略有诗意,本来还蛮期待看到波拉克全身作画、及受到墨西哥壁画家影响这些段子的。全片跟大部分文艺片一样,没高潮,只有结局。我一直认为pollock妻子的才华的展现也是他致死的原因,╮(╯▽╰)╭ 还是别找太相似的人的那个伴侣吧,压力大,三星半。

    1小时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

    艾德·哈里斯的「方法派」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最大问题却是让观众们过分注意到哈里斯扮演的波拉克,作为传记电影的中心,观众们在电影结束后依旧只能留下泛泛的「古怪隔离于世界的天才」形象,对于艺术家而言,以作品与艺术入手,还是挖掘生活中的八卦与破碎,始终是电影(或者其他传记载体)的两难。

    1小时前
    • 451½°F™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