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浴血华沙

    浴血华沙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其它2014

    主演:乔瑟夫·帕夫洛夫斯基,索菲亚·威奇拉克斯,安娜·普洛克尼亚克,安东尼·克里科夫斯基,莫里西·波皮尔,菲利普·古拉克斯,迈克·米柯拉哈克萨克,卡洛琳娜·斯坦尼,娅希米娜·波拉克,托马斯·舒查特,迈克尔·茹拉夫斯基,米哈尔·迈耶尔,Grzegorz Daukszewicz,彼得·比登,扬·科瓦莱夫斯基,马克思·雷迈特 

    导演:扬·科马萨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黎明之时国语

    • 更新HD

      眼球的梦

    • 更新HD

      间谍的灵魂国语

    • 更新HD

      英俊少年国语

    • 更新HD

      老枪国语

    • 更新HD

      逐梦雨人

    • 更新HD

      迷河

    • 更新HD

      内森的王国

     剧照

    浴血华沙 剧照 NO.1浴血华沙 剧照 NO.2浴血华沙 剧照 NO.3浴血华沙 剧照 NO.4浴血华沙 剧照 NO.5浴血华沙 剧照 NO.6浴血华沙 剧照 NO.16浴血华沙 剧照 NO.17浴血华沙 剧照 NO.18浴血华沙 剧照 NO.19浴血华沙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 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 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

     长篇影评

     1 ) 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浴血华沙》中一声深深的叹息......

    今天在cctv6上又看了一遍波兰的电影《浴血华沙》,然后就按捺不住跑到这里新建个账号写下这篇评论。虽然15年的电影我17年才写略微晚了点,而且我并不是各种专业影评人。
           
           首先,不管这部电影是否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他所基于的历史是真实的。华沙起义发生于1944年,虽然现在看来离德军投降、纳粹溃败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在华沙起义那60多天中,在断壁残垣中瑟瑟发抖的平民和起义军可不知道这些。他们只在乎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会不会结束,根本不会管发生在一年后的事。
           这场战争是为了什么呢?此时的德国已经不是曾经闪电突袭的德国,它已身陷囹圄,自身难保。苏联将要到来,这时,华沙组建起的起义军,打算从纳粹德军手中夺回失去的国土,赶在苏联到来之前。
           波兰其实很悲催的,被德国占领,被英美“抛弃”,同时苏联对其意图不轨,在起义之前波苏关系已经恶化,而在起义的前几个月,斯大林认可的卡廷惨案发生,数万的波兰人并非被痛恨已久的德国人杀害,而是倒在了苏联人的枪口下。
    ————————————————回归影片
            《浴血华沙》的片头是平静的,男主一家幸福的生活,美丽的演员母亲和一个可爱的男孩子。男主被女二拐进起义组织,在嬉笑打闹的宣誓后光荣成为组织中的一员。
            我个人认为的转折,是男主待在一栋残破的小楼上。他看着楼下演员母亲搂着孩子,生无可恋的眼神和示意噤声的手势,士兵一顿扫射倒下一批人,走到她们面前,很随意的射杀了孩子,然后在演员妈妈无助的眼神下射杀了她。
           之后的剧情便是完全的悲剧,从天而降的血雨、一开始正派的上尉实则人面兽心、下水道中的臆想恐怖、男主和女一在惨烈的战争中,只能四处奔逃,苟且偷生。
           影片过了大半,片头的一对起义人员,死的死伤的伤,片头的欢声笑语、片中的玩笑婚礼与跳舞似乎是在为了他们的悲剧而铺垫。到了片尾,被俘虏过的德军放过了男主,男主来到河边游走,在沙丘上上岸,眼前的,是如梦幻般的金发女友。
    ————————————————
    战争片大部分,是表达战争的残酷,浴血华沙也不例外,而且表达得很露骨很浅显,不多做解释。像浴血华沙这样由小人物来引导出战争的残酷大背景的战争片,要做到毫不吝惜角色,战争是随机的,七八个人蹦蹦跳跳上战场最后都活下来了,这让其余死去的不知多少人情何以堪。本片这点到位了,多么可爱的角色也难逃死的命运,炸死、炮轰、枪杀都会发生在战场上,在每个人身上。通过一个个人物的死去,战争的残酷引导出来了。
    然而影片中仍有真情温暖,地下室里女人丢下孩子就跑,女主随即抱起跑回医院。断臂男与女友不离不弃双双自尽。还有女主全程对男主的照顾。
    但是终究是残酷的,毕竟华沙起义惨败的史实摆在那里,影片的结局也不会太变动,毕竟像昆汀一样直接干掉希特勒的还是少。所以影片从一群小人物为一个引子,引导出一个大时代,而这些小人物,最终也只能是其中一声声深深地叹息。
    至于女主片尾是否存活,我还是相持保留态度,但只是想而已,女主绝美的容貌,和德国士兵的飞吻,在这样的残酷大背景下不难想象最终女主的遭遇。但是影片最后还是出现了沙洲上的女主,我想这也是影片留下的一个美好的幻想,我们还是不要辜负这一片苦心。
    影片的最后,烈火焚烧的华沙,渐渐变了颜色,变成了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从大都市那一幕右下角那座桥可以发现,上下两部分并不一致,应该就是战后重修的。影片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才发现影片的用心良苦,战争已经过去,曾经的废墟不再了,变成现代化的高楼与公路,一切都结束了。而此时我想到,整部影片的男主女主是否存活已经不再重要了,他们无法改变战局,只能苟且偷生,他们的生死无法阻碍时间的流逝,只是大海中的两粒浮尘,或许会紧靠到一起,但也只能随波逐流,不能左右世界的命运。而更让我感觉不安的是,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完全在想着男主女主最终能否顺利团圆,合家欢结局,而忽略了,不管他们最终是否结局美好,这座城市,这段历史的结局都不是美好的,还可以说是悲惨的。似乎因为了解历史,所以其惨败便可置之不理,觉得历史已经既定,反而去想着其中最无关紧要的部分。这种对历史的默认,让我瞬间觉得心寒。
    ————————————
    要说影片不足的地方,我感觉男主的演技还是有点欠缺的,和女主比起来差的不是一点。

     2 ) 没有人应该看见这样的惨烈

    不明白这部片的分数怎么会连8分都不到,它不应该这么低分。

    《浴血华沙》大概是我看过所有的战争片里最惨烈的了。要多惨有多惨,惨到最后我都哭不出来,而电影开始的时候,男主和弟弟分别的时候我便稀里哗啦地哭了,最后却没想到已经被麻木到不知做何反应。

    很多人说波兰活该,我不管政府之间到底是怎样的爱恨情仇,也不管这个国家是否反华,我认为没有任何人活该经历这样的事情。我们中国也是经历过苦难的,虽然我们中国没有好导演没有好的环境让我们去了解真正的历史,但是别人拍出了东西来,我们也能想象得出来中国的苦难大概是什么样。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愿意承受的痛苦也不要说别人活该这样,如果我们这么认为岂不是和那些施暴者是同一种货色?

    这部电影真希望那些动不动就嚷着要打的人看看,这才是真实的战争的模样,战争会死人,会流血,会发生很多残忍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抗日剧那样的轻易,热血沸腾。战争不是一场闹着玩的游戏,也不应该是某个人一时头脑发热而做出的决定。

    对于某些人抨击电影的剧情或者男主演技什么的,我的建议是你去看完整版的。还有,不要觉得男主懦弱,你站在女主的角度想他抛下她是懦弱,但是你为什么不会也站在男主的角度考虑一下呢?亲眼看着妈妈和弟弟被杀了,难道他还能和女主不顾一切地过幸福的生活吗?还有说他最后没有回医院找女主的,我也不怪你,因为是某局不让你看到真正的结局。 我也没有经历过战争,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但是如果它的残酷有电影里描述的十分之一的残酷那我希望它永远不要发生,不管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

     3 ) 华沙起义的历史背景 以及波兰与苏俄的恩怨情仇

    在中世纪,波兰曾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尤其是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那是欧洲绝对的超级大国。而那时的波兰对周边国家是赶尽杀绝,当时对于还没立国的俄罗斯,打的最为凄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直接打进了其首都,差点彻底灭了东斯拉夫人。而且对于当时还在分裂的德国也不放过,对普鲁士等不断的打击,就连邻居小国,瑞典、丹麦等都不放过,可谓是不知道收敛,赶尽杀绝的典型。 到了16世纪,波兰国运衰竭,周边国家慢慢发展起来,成为新帝国。18世纪末,俄罗斯,普鲁士(德国)和奥匈帝国(奥地利)曾三次瓜分波兰。

    1919年一战后,德国战败。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自顾不暇(苏维埃在俄罗斯夺取政权),在英国的支持以及新苏维埃列宁共产政府的承认下,历经123年亡国史的波兰得以复国。而新成立的波兰政府却是跟着英法混的资本主义政党,乘刚刚十月革命内战消耗的苏俄政府孱弱之际,反而举兵攻打苏联,扮演了反红色政党的急先锋。1920年波苏战争,波兰俘虏了8万苏联红军,其中一万八千人死于波兰的集中营。这给后续的卡廷惨案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波兰并且还通过英法支持在战败国德国割占了但泽走廊,把东普鲁士从德国版图割裂出去。

    很快的,德国再次引发二战,首先就是闪电战突袭它的老邻居-波兰。这时候的英法都不愿意出兵,所以他们拉拢苏联一起反法西斯,想看着苏联跟强大的德国在波兰死磕,最好俩个都嗝屁。而同时,希特勒也向斯大林提出结盟瓜分波兰的邀请,老谋深算的斯大林正在墙头看风向还在犹豫的时候,作死的波兰政府又发言了:看不出苏俄红军来到波兰能有什么积极的效果。斯大林想:那正好,咱们正好算算20年前的血债。1939年9月苏俄与德国一起占领了波兰,波兰再次亡国,作死的政府再次流亡到英国。国内一边被法西斯屠杀犹太人(二战90%的波兰犹太人被屠杀),另一边苏联红军集中处决了2万人波兰人:绝大部分的军官、警察、记者以及工商行业的精英,几乎整个中层国家精英被屠杀埋在了卡廷森林,这就是直到叶利钦上台才被曝光的卡廷惨案。

    所以电影中,华沙地下党发展的游击队都是一波还在谈恋爱的小屁孩,根本没有中年骨干。主角的父亲应该就是卡廷惨案期间被处决的军官。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俘虏说:你们波兰人应该感谢德国,如果接下来入城的是俄国人,你们会更期待来的是禽兽。所以,这么多年的恩怨,这时候的波兰政府怎么可能相信苏联呢。他们的打算就是乘1944年二战德国战事衰败的时候,由国内爆发起义与苏联里应外合,赶走法西斯。并且在苏俄重新扶植傀儡政权之前宣布恢复对波兰的统治权,因此,这次起义并没有第一时间通知斯大林。这也就很容易理解苏军已经大军开到城外的河对岸,为何迟迟不渡河总攻的原因。很明显,很快德意志就让还没断奶的波兰小乡军们明白了战争的残酷,起义持续了63天,5万波兰军抵抗25万德军,无疑是以卵击石。多少年轻的生命给这个朝三暮四背后捅刀的流亡政府的痴心妄想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个600年前的超级强国已经成为欧洲列强的擦脚布,垫脚石。想要光复往日荣光,应该像中国人一样,韬光养晦,自力更生,而不是出阴招,抢夺与征战地盘。可恨的波兰政府以及统治者,可怜又可歌可泣的波兰人民,这两者需要分开看。无论什么战争,最倒霉的都是普通百姓。看了电影,愈发觉得战争的残忍,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出于爱与和平,它大多数代表着的都是当时统治者的野心。曾几何时,日本和沙俄也曾因分赃不均在中国东北交战,战后双方还要求当时的清政府赔款。多么可笑多么可怜,彼时的清政府彼刻的波兰政府何其相像。要不被列强宰割,国家必须强盛,民族必须团结,国家领导人必须有长期的战略眼光。

     4 ) 更好的看懂这部电影---华沙起义历史背景点滴。

    华沙起义的史实大家可以百度,但搜来的东西里对起义军与苏联的配合问题评价,相互之间出入甚大,懒得看无聊史料的就看看我下面写的东西吧,不铺开讲历史,只就电影内容相关的问题说一点东西,希望能对大家更好的理解电影有些帮助。
    关于华沙起义中苏波双方的的配合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二战之初,众所周知是苏德两国共同瓜分的波兰,所以在波兰人民眼里,苏军是和德军一样的侵略者,而且苏联在占领波兰后于1940年制造了卡廷惨案,卡廷惨案中苏联对22000名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了有组织的大屠杀,对波兰社会结构中的精英阶层和中坚力量造成了釜底抽薪式的严重破坏,堪称波兰的世纪之痛,卡廷惨案也有同名电影,剧中男主角的家庭状况,父亲的军装,母亲的悲伤,还有一直刻意表现的起义军中缺乏3,40岁的领导者,起义军多数都是18,9的半大孩子,这些细节,就是直接影射卡廷惨案对波兰社会结构造成的伤害的。
    所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波兰方面讲,波兰起义军怎么可能指望苏军配合?而且华沙起义的重要目的就是意图抢在苏军进城前解放华沙,从而避免华沙被苏军控制,在这样的起义目标下又怎么可能通知苏军配合?
    从苏联方面讲,苏军在华沙起义时已经与华沙隔河相望,但在起义中止步于对岸,从而让德军能有力量对华沙起义进行镇压,也是出于不想让华沙落入由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指挥的起义军手中。

     5 ) 真正惨烈的战争是这样的, 这才是真实的战争-《浴血华沙》

    这部影片所展现出的某些战争惨况和场景实在超出我的心理预期,我个人认为,波 兰是个比较矛盾和悲催的国家,好像任何一次世界性的战争都把它携裹在内,从未余下,因为地理位置处于交通要道,在欧洲不管任何国家的战争都是首先把它踩在脚下,轮番蹂躏,对它这种国家来说,在苏德夹缝里的日子太难过了。本片主要讲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统治下的波兰, 一群年轻人渴望为了国家自由、民族独立而血洒疆场,在满腔热情的憧憬下,义无反顾投入战争,把民族自由的希望寄托在俄国人身上,以为战争是一场游戏,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凭着一腔热血发动起义,最后蜕变成冷酷的战士。德军像碾死蚂蚁一样肆无忌惮的屠杀波 兰人和起义军,城市的一切都是混乱的,残破的、惨烈的,普通市民像在地狱里煎熬,唯一能够带给我安慰的是清纯的索菲亚在片中展现的不离不弃的爱情实在太美好了。

    生活在德军阴影下的波 兰人民想尽一切办法反抗德军的统治,地下义军为此不惜牺牲生命,影片真实的再现了民众在纳粹统治下的生活,在国家孤立无援的背景下,地下青年党在德军面前是那么的脆弱。

    起义行动发生后,当史蒂芬绝望的看着德军毫无人性随意杀死无辜的民众及自己的母亲和弟弟,终于深刻认识到战争本身不是游戏、不是风花雪月,不是可以一边恋爱一边打仗,只有拿起枪对着德军战斗。而索菲亚是一个思想非常单纯的姑娘,在史蒂芬因目睹失去亲人而思想崩溃后,不顾生命危险穿梭于敌占区和安全区之间,为了爱情甘愿放弃一切,带着史蒂芬逃生。

    起义军暂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而打退了的德军展开了残酷的围剿, 影片至此的一场爆炸后从天而降的血雨和肉块残肢的场景,当血肉混合着弹片像倾盆大雨洒向他们的头上时,残忍可怖的超出心理承受能力,影片中所有人的精神受到过度刺激已经开始说胡话了,这是我所观过影片所能诠释的惨烈的新高度。

    从下水道里逃到城市另一半的史蒂芬和索菲亚,看到这里战争好像没有发生一样,人们悠闲的在街上散步,这种感觉太荒诞了,但仇恨是掩盖不住的,在作为临时医院的修道院里,无法抑制的仇恨使人们屠杀德军俘虏。

    史蒂芬为了复仇舍弃了美丽的索菲亚投入战争,与起义军里另一位漂亮女孩共同战斗,索菲亚发现后默默的替史蒂芬抱扎好伤口,噙着眼泪一个人回到医院去照顾孩子。从拯救史蒂芬到医院救死扶伤再到临终前不离不弃地陪在孩子们身边,索菲亚身上具有的人性光辉是我看过的战争片里最美丽的,渴望爱情,追寻自由,为捍卫这些不惜献出生命。

    起义军建立最后的防线, 德军发动最后的围剿战,又是一场残酷的厮杀,场景真实得我都不忍诉说,结尾处堆积如上的尸体能够说明一切,只能说青春的热血在挥洒,昂扬的斗志在呐喊,年轻的身体在死去,无望的战斗在继续,选择毁灭后的生存,这才是影片隐藏的主题。这是波兰民族残酷的浪漫主义。

    这是一部战争电影 ,展现的人性将个人、家庭之爱提升到和爱国一样的高度,从而使影片达到人文精神的至高境界,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浪漫的高度,慢镜头把这些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慢镜头出现,战争的残酷就摸莫名其妙不见了,只剩下被惨烈衬托着的弥散的美。当慢镜头停止的一瞬,现实扑面而来,浪漫灰飞湮灭。

     6 ) 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自由,还是为了意识形态《浴血华沙》深度解析

    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自由,还是为了意识形态《浴血华沙》深度解析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大家好!

    今天鲤鱼给大家介绍一部悲壮的波兰战争电影《浴血华沙》,电影上映于2014年华沙起义70周年。时至今日,这场二战史上最惨烈的民间抵抗运动,已经过去了将近八十年,用不了多久所有的亲历者,终将会离开这个世界,而这部电影会长久的留下来,将是了解这次起义的一个侧面。

    本片的导演是八零后,几位主演大多是九零后,主创团队的年龄构成,使这部电影基本可以代表,绝大多数现在波兰年轻人对于华沙起义的认知。二战期间德国战车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被战火洗礼的众多国家中,我觉得波兰是最悲催的一个。首先夹在德国人和苏俄两只巨兽的中间,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容易;其次波兰人喜欢义无反顾的选择站队,也是这个国家经常独立个百十来年之后,就会被从地图上抹去的主要原因。

    电影以年轻人的视角,演绎了1944年华沙起义的全过程。故事没什么好说的,后面鲤鱼给大家详细分析当年的历史事件。电影比较特殊的地方是战争场面的影像风格,有种二战游戏的既视感,配乐也会出现动感十足的电音。鲤鱼不是很喜欢这样时尚的表现方式,用浮躁讨巧的花样表现悲壮的主题,我觉得有些不妥。

    曾经看过一条评论,说这部的战争场面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惨烈的战争电影。我不同意,历史上华沙起义的惨烈程度,要超过诺曼底登陆数倍,可惜波兰电影人没能还原自己民族的这段惨痛历史。华沙起义真正惨烈的地方不是有多少人在战争中倒下,而是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什么。

    很可惜,身处华约阵营时的波兰,没有认真反思过这个问题。而加入北约以后拍摄的这部电影,仍然避重就轻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其实不只是波兰,最近几年全世界范围之内,历史虚无主义都大行其道。

    一部纪念华沙起义的电影,却没说七十年前慷慨赴死的勇士,为了什么而牺牲,这样的作法谈不上以史为鉴。在眼下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格局下,波兰人再次选择成为悲剧的主角,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鲤鱼算得上是个准军事迷,对华沙起义这段历史也很感兴趣,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看过一些,美国、英国、德国、前苏联的视角都有。这段历史仔细想想真的十分具有戏剧性,前面这些国家的表述,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地方,而波兰就和现在这部电影一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选择对一些关键问题避而不谈。

    下面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结合这部电影谈谈对于华沙起义的个人看法,尽可能的不带意识形态的立场,希望能抛砖引玉,尤其是对于热血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大家能冷静的思考他人的历史教训,当面临一些关键抉择时,会变得理性的多。

    一华沙起义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现在公认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苏联解体之前,包括我们的历史书籍在内,很少提到与此同时,苏军也入侵了波兰的东部,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在苏德的夹击之下,波兰坚持了一个月零几天之后全境沦陷。对于波兰人来说,侵略者不只有德国人,也包括苏联人。

    1944年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逼近波兰首都华沙,进驻维斯瓦河东岸,华沙被苏军解放只是时间问题。这里需要的思考的是,苏军占领华沙对于波兰人是否意味着被解放,这个不好说。可以比照美军进入伊拉克或者阿富汗以后,当地人民的心态,肯定不是所有人都会欢呼雀跃。

    这不是说今年二战胜利纪念日时,美英将苏联踢出了解放者名单是正确的,美英的作法是既疯狂又愚蠢的举动。无论二战之后苏联对这些国家做了什么,当时把欧洲大片的领土和人民,从希特勒的淫威之下拯救出来的正是苏联红军。

    波兰与俄罗斯自古而来的恩恩怨怨太多,而对于俄罗斯这个巨无霸邻居,波兰总是选择全面投靠,或者全面对抗的极端立场,苏军的到来会有很多波兰人,视作是占领而非解放,有很多的历史渊源在里面。

    而且二战后期在境外作战的苏军军纪有很大问题,这个不用看西方的文献,鲤鱼是东北人,我外祖父那一代老东北,叫日本人是小鼻子,苏联人是大鼻子,而他们心底对大鼻子的厌恶和恐惧,甚至是超过日本人的,至少也觉得差不多区别不大。

    二华沙起义的目的

    说这次起义是为了自由而战,鲤鱼觉得这是西方历史学家,为美化当年鲁莽而且荒唐的行为,编造的一个美丽谎言而已。1944年8月的华沙起义,与前一年华沙犹太人起义,有着本质的不同,犹太人是实打实的不自由毋宁死。而这部电影中的起义,只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组织这次起义的波兰流亡政府,目的就是在苏军进驻华沙之前,夺取政权建立亲西方的政府。

    可能有朋友会说,抵抗苏联人大国沙文主义的统治,也是一种争取自由的表现。这是伪命题,如果起义发生在1964年,可以说得通。44年不行,不能假设苏联人后来怎样做,而让自己国家的人民付出巨大的牺牲。

    另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是,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在华沙起义之后,苏军一直在维斯瓦河对岸袖手旁观。反过来想,苏军如果在起义后进驻华沙,究竟是解放者还是占领者?这和几个月以后苏军进驻华沙的区别,只在于波兰流亡政府是否建立政权。华沙人民想摆脱纳粹的统治,起义与否都要有苏军的到来。

    三起义过程中波兰流亡政府稀烂的战略层面误判

    随着苏军的逼近,在1944年7月总部在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又得到了德国国内暗杀希特勒的消息。此时波兰流亡政府至少在战略层面上,做出了两项致命的误判。

    一,苏军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华沙。事实上在1944年6月22日,在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三年后的同一天,苏军发动了诣在解放白俄罗斯全境的“巴格拉季昂”行动。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苏军击溃了德军王牌的中央集团军群,8月1日华沙起义开始时,德军和苏军正处于鏖战的胶着状态,到达维斯瓦岸边的只是白俄罗斯军团的一部,并非苏军的主力。

    与此同时战斗民族在二战中的每次大规模会战,基本都属于惨胜,几十万伤亡人数是不能再少了。所以说即使巴格拉季昂行动取得了全面胜利,苏军不经过修整就再次攻坚,绝对是不可能的。

    二,德国并没有因为暗杀希特勒而出现系统性崩溃。即使在苏军进攻柏林时,柏林市民在已经失去军方战略性指挥的情况下,仍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波兰人此时高估了苏联人,却低估了自己的死敌德国人。

    8月1日傍晚时分,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救国军,开始对华沙市内的德军设施发起进攻。8月3日在对市内重要据点未能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波兰流亡政府通知苏军,华沙已经组建了波兰的唯一合法政府。在起义之前毫不知情的苏联人,被这一消息搞得晕头转向。

    波兰人这一作法时至今日我也很难理解,是否可以解读为,波兰人认为,当时已经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控制华沙,同时有能力顶住之后必将到来的德军反扑。因为波兰单方面发动起义,并宣称已经在华沙组建合法政府,等同于拒绝了苏军的进入。

    再延伸一下这次起义成功以后的假设,波兰流亡政府希望苏军绕过新政府的波兰继续向西开进,还是止步于波苏边境。后者不可能,波兰流亡政府的主子,美英也不可能同意。那么如果苏军非常仁义的绕开波兰西进,波兰则成为了苏军控制区中的一块飞地,与意识形态相同的西方国家毫无联系的孤岛,这个新政府哪来的自信可以顽强的生存下去。波兰人可能天真的以为这样也可以,但是做好与苏联长期对峙的英国人绝对没傻成这样。

    四见死不救

    苏军在华沙起义期间见死不救的观点,在近三十年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主流看法。国内的很多公知、大V甚至名家讲坛都持相同的观点。起义期间苏军曾经派出波兰裔的一些作战单位参战,零零散散人数不多,说是见死不救也不算太冤枉。

    历史虚无主义一个非常虚伪的地方,就是在强调对自身观点有利的证据时,会不遗余力竭力渲染,而不利时会选择性遗忘。

    先对比一下华沙起义时,苏军和英军的态势。苏军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正在激战中,绝对不可能同时展开对华沙的攻坚行动。英美联军刚刚完成“霸王行动”,在诺曼底建立登陆基地,开始向欧洲腹地进发,也没有精力支援遥远的盟友波兰。

    起义之前苏军对起义计划毫不知情。起义有没有丘吉尔怂恿不好说,英国一定是知道的。那么英国计划过支援波兰人吗?波兰流亡政府,在英国是有可以直接指挥的流亡军事力量的,在华沙被反扑的德军血洗时,这些波兰军人有着强烈的参战欲望,但是这部分波兰军人被英军空投到了荷兰,去参加“市场花园行动”了。换言之英军没有帮忙,波兰人自己想回去,英国主子也不同意。

    为什么英国会这样做呢?首先波兰人的起义计划英国人是了解的,与此同时,英国人比波兰人更有战略远见,英国人心里明白,没有苏军的支援起义只能以悲剧收场。当时苏军的态势,如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华沙的巷战,能不能取得胜利两说,最终解放华沙也会大大滞后挺进德国的脚步,英美当时的核心利益是抢先攻克柏林。

    苏军如果见死不救,死的也是华沙市民,对于英美反攻还有用处的波兰流亡军人,英国并不舍得白白空投到华沙去送死。对于英国人来说,问题的关键是苏军,而苏军无论怎样做,英国都立于不败。华沙起义中大量波兰民众在苏军的面前,被德国人疯狂的屠杀,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此时的波兰,已经是英国人战后规划的苏军控制区了。苏控区的民怨对于英国人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而付出代价的只不过是波兰人而已,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国家将是对方阵营中一员。

    鲤鱼的这些观点可能会有很多人说我是在为北极熊洗地,没那个意思,历史的罪人不只是苏联人、德国人、英国人,也包括铤而走险的波兰人,华沙起义的参与各方没有无辜的一方,没人能独善其身。选择性遗忘,与篡改历史同样可耻。

    五 起义的代价

    华沙市民在坚持两个月之后,才被德军彻底肃清,在整个起义期间有将近两万救国军阵亡,而起义期间被杀害的无辜市民超过二十万。电影中男主人公的妈妈和弟弟,在他的面前被德军枪杀,这个桥段我能看出悲壮,但是我看不出反省。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奋不顾身的人,都称得上烈士,可是因为自己的热血和冲动,就要裹挟着十倍于己的无辜民众一起陪葬,就不要高谈阔论什么救国救民的大义了,听着让人觉得恶心。

    无论如何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罢,1944年的8月,对华沙民众来说都是战争结束的前夜。五年都熬过来了,几个月之后就将重新获得和平,在战争结束之前,死于战火是多么无奈的悲哀。

    华沙起义之后所有幸存的市民都被赶出了城市,这座美丽古老的城市,在希特勒的命令之下被夷为平地。华沙起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与自由和正义无关,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斗争产物。甚至可以算是战后几十年冷战前的一次预演,真正的大戏还要演出很长一段时间。

    前几天看新闻,德国人和美国人没谈拢,一部分撤出德国的美军,被主动邀请到波兰驻扎,波兰人的勇气仍然令人刮目相看。有一个强大的邻居不是件好事,如果非得让这个邻居成为自己的死敌,则一定是个悲剧。死敌之间的结局无外乎两种,征服或者被征服。

    如果时至今日还会相信,盟友会竭尽全力帮助自己打败强敌,只能说这样的人很傻很天真。默克尔不可能永远是德国总理,川普不可能永远是美国总统,普京在任的时间再长,也不能永远是俄罗斯总统,但是波兰、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只要存在,就永远是邻居。

    隔岸观火引以为鉴,把不可能战胜的对手,一步步逼成自己的死敌,是否明智值得所有人去思考,不只是波兰人。

    微信搜索关注鲤鱼电影手册,B级神片(神经病的“神”)宝藏号,带给大家更爽,更酷,更刺激的观影感受。

     7 ) 两次走入华沙起义博物馆,对照剧情超深度解析(2023更新版)

    身在华沙,学过俄语,略懂德语,在学波兰语,走访过波兰主要城市和博物馆。看到了网上对波兰历史大量的道听途说、 自以为是的解读,忍不住写下此文。按照电影的时间顺序,结合我的亲身认知,介绍这件在波兰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1944年华沙起义。相信有很多内容是各种网上评论、百科等难以发现的,会引发读者新的思考。同时,也对我看到的一些网上言论做fact check事实核查。

    华沙起义博物馆,前身是一个发电厂

    所有的图片,都是我亲身拍摄。文章很长,需要耐心阅读。同时,我尽量给出维基百科的链接(有些没有中文版,只能选取英文版),可以阅读更多细节。

    一、历史简介(如果不感兴趣,可以跳到第二章)

    波兰历史

    波兰民族自古崇尚自由精神。这一点对于民族可谓有利有弊。

    在16世纪时波兰立陶宛联邦面积曾达到100万平方公里,是欧洲最大的国家。但当时波兰采用的是贵族民主制,国王权力被议会架空;同时议会里采用的是一票否决制。因此,波兰人认为自己的民主体制是世界上最早的。但是,在那个年代却不是好事,因为导致任何改革都会被否决,国家停滞不前。其后果就是俄罗斯、普鲁士(后来的德国)、奥匈帝国在18世纪末三次瓜分波兰,最终在1795年被彻底灭国。

    自此之后,波兰人展开了长达123年的轰轰烈烈的复国运动。可悲的是一战时,分属三个国家的波兰人被各自征召,甚至相互攻击。幸运的是在一战结束后的1918年终于迎来了独立。但是好景不长,1939年9月1日二战在此爆发,被德国和苏联左右夹击而再次灭国。波兰人在伦敦成立了流亡政府,而广大波兰人则分别加入了忠于波兰流亡政府的西方军团和苏联领导下的东方军团。这场电影就发生在二战末期的1944年。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苏德两国瓜分波兰的地图,分界线就是维斯瓦河

    二战后波兰再次复国,成为苏联的卫星国。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波兰摆脱了苏联的控制,1999年加入北约,2004年加入欧盟。

    下图是我在华沙起义博物馆入口处拍摄的,也可谓是电影对于波兰民族精神描述的主旨。而写这段话的Jan Stanislaw Jankowski(1882-1953)是二战时波兰政府代表,正是他批准了华沙起义。战后以“联合德国反苏联”的罪名(相当于秦桧说岳飞联合金人反宋朝),被苏联逮捕并杀害(所谓十六人公审)。

    华沙起义博物馆入口处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十六人公审的介绍

    从这个历史中可以看出,波兰的民族性特别强,因为历史上被周边的强邻欺负德国和俄罗斯的很惨,以至于在原始版本的国歌《波兰没有灭亡》中有“德国人、俄国人都无法阻挡长剑在手的我们”这样的歌词!这点其实东欧很多国家都类似,而二战后的欧洲民族大迁移导致这里成为了单一民族国家,更加深了其民族性。同时,波兰是一个极端虔诚的天主教国家。以上这两点在电影中也反复出现了。

    波兰与俄罗斯

    波兰与俄罗斯都是斯拉夫人,语言相似,也都喜欢伏特加和罗宋汤。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各种相互的战争和仇杀,成为了死敌(我的感觉有点像中日)。1610年曾经占领过莫斯科,今日红场上的雕像就是纪念当年带领俄罗斯人民起义反抗波兰统治的俄罗斯民族英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

    莫斯科红场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纪念碑

    之后,当然是俄罗斯的报复,直至1795年灭国。随后,波兰人举行了多次反抗俄罗斯统治的华沙起义(1794、1830、1905年)均告失败(是的,华沙人有起义的传统)。期间还发生了拿破仑的东征俄罗斯,当时波兰人把法国人视为解放者,因此成立波兰军团支持法军。

    一战结束之后,凡尔赛和约让波兰复国,但并没有划清其边界。随后两国都想扩张领土,爆发了波苏战争。苏军一路攻打到华沙城下,却在维斯瓦河畔的华沙战役中被波军击败,最终签订里加和约。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两国都有非人道的事情出现,包括虐待战俘和屠杀平民。大约有1.6-2万名苏军士兵在战俘营死亡,以及平斯克惨案(35名犹太平民被波军集体屠杀)等。当然,苏联一点也不手软。所以,远不是有些人说的波兰单方面屠杀了十几万苏军战俘。

    下图是我在二战爆发地格但斯克二战博物馆中看到的说明,1937-1938年苏联在境内屠杀了20万波兰裔。

    二战博物馆的苏联种族灭绝介绍

    二战时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1939年9月密谋再次瓜分了波兰。而1940年在苏联占领区还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卡廷森林惨案,2万多名波兰人被苏联屠杀。

    所以,在波兰人的版本中,二战的轴心国有四个国家:德、意、日、苏。只是苏联后来与德国内讧而变节了。下图是我在格但斯克的二战博物馆中看到的当时苏联的战争宣传海报。

    二战博物馆中的苏联战争宣传海报

    二战之后波兰再复国,却在苏联掌控之下,直至苏联解体。下图是华沙最高的建筑,建于1955年的科学文化宫,是“斯大林送给波兰民族的礼物”,而被波兰人认为是苏联统治的象征。所以,几乎所有波兰人都非常讨厌它,甚至认为应该拆除。

    华沙的科学文化宫

    时至今日,我身边没有一个波兰朋友表示喜欢俄罗斯,也没有见过俄罗斯人到波兰来,甚至我连俄语在这里都不敢公开讲。

    波兰与德国

    从中世纪的条顿骑士团开始,波兰与德意志人就战争不断。后来的普鲁士(德国的前身)参与了对波兰的三次瓜分和灭国。

    二战前夕的1938年,波兰趁着德国欺负捷克斯洛伐克时,占领了有争议的切申地区。但不久的1939年9月1日,德国在波兰北部波罗的海畔的格但斯克(德语称但泽,战前当地90%以上都是德意志人,是类似特别行政区的“自由市”)开始闪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

    格但斯克老城区

    9月15日,苏联按照约定从东线进攻。9月28日,德军占领华沙(维斯瓦河西岸)。与此同时,苏军占领了维斯瓦河东岸。两国以维斯瓦河为界,也就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那条大河。这是波兰最重要的河流,自南向北流入波罗的海,三个波兰最重要的城市都在沿岸:克拉科夫,华沙,格但斯克。下图拍摄于维斯瓦河的西岸,那座桥就是电影结尾的镜头(那个镜头是在河东岸拍摄华沙的高楼大厦)。

    华沙的维斯瓦河

    德国在波兰的二战罪行更加骇人听闻,譬如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下图是大门口,火车通过这里不断送人进入鬼门关。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口

    二战后重新划分边界,苏联占领了波兰东部的地区,而波兰占领了德国东部的地区(类似于波兰整体向西移动了)。所以,并不是有些网上言论,指波兰扩大了领土。事实上,波兰的领土比二战前还缩小了20%。只不过,波兰获得的是发达的德国领土,比割让给苏联的要更有价值。变化如下图:

    波兰二战前后的边界变化

    随后波兰与德国关系不断缓和。至今波兰加入了北约和欧盟,两国的关系彻底变化,成为了盟友。我身边的波兰朋友大多都表示喜欢德国,也常能见到德国人到波兰来。

    二、电影情节

    做了这么多铺垫,接下来进入正题,随着电影情节,看看这场起义本身。图片下的数字表示在电影中的时间点。

    在开始之前,先看看整个电影情节发生的地点在华沙城内的位置和转移变化。我相信拿着这张地图,应该更加容易理解了。

    电影情节发生地点图

    开战之前

    开场这段字幕的意思,是1944年苏军已经逼近华沙,燃起了抗击德国统治的斗志。

    3:00

    出现片名,Miasto的意思是城市。

    3:10

    一开场,男主坐电车,德国人车厢很空,而波兰人车厢挤成一团。牌子上用德文和波兰文写着“德国人专用”。

    5:52

    在现实中,德国人当时在华沙对波兰人实施了各种压迫,电车隔离制度是其中一项。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电车等隔离压迫制度的描述

    随后,德国军官打完男主之后的话。对于波兰人而言,他们确实很害怕俄罗斯人再来统治他们。确实,相比德国人,俄国人在欧洲的名声更加可怕。

    9:06

    9:10

    男女主首次相遇的这条河,就是维斯瓦河。

    17:27

    男主穿上亡父的波兰军装。帽子上的徽章波兰的国徽,白鹰。传说中波兰的建立者就是在一处白鹰筑巢的地方定居的。

    18:15

    当时的起义军,大多都是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年轻人,而真正的军人都已经战死或逃亡了。把战争浪漫化,等待着他们的是地狱。注意Gora手中拿着的是十字架,在波兰一切都是以上帝的名义。

    19:43

    女主Biedronka的老爸位于社会顶层,是很有预见能力的,知道起义不靠谱。

    21:27

    可是他儿子是个花花公子(后来他受不了战场的压力而自杀了),以为遥远的西方会提供实质援助,实际上只有一点空投物资。不过这种想法在波兰也很普遍,认为自己跟俄罗斯人不一样,是信仰天主教、用拉丁字母的欧洲人。

    21:34

    这是很重要的一幕,也是争论的焦点,到底为何苏军不过维斯瓦河帮助起义军。7月29日,苏军已经抵达了维斯瓦河。而当时起义军是忠于波兰流亡政府的。

    21:43

    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有一段纪录片,采访了很多位起义军幸存者,都描述了当时他们乐观的情绪,以及父母们的担忧,与这段电影情节非常吻合。下面节选一些。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我想每个人都参与了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没有年轻人不加入的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我爸爸知道了,他第一次亲吻了我的手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我对着妈妈说:妈,我们3日之内就会获胜的啊

    起义开始

    起义爆发于1944年8月1日凌晨5点,被称为“W-hour”,可以看到所有人都是一大早来集合的,仿佛是去派对而不是打仗!其军队称为波兰家乡军(Armia Krajowa),他们带的红白袖章是波兰国旗的颜色。Wola是华沙西部的一个区。

    28:38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W-Hour的说明

    在WOLA区,随后德国人进行了报复性大屠杀(见后)。

    今日的WOLA博物馆,内有起义后WOLA大屠杀的记载

    下图是华沙起义博物馆中陈列的起义军官兵的袖章,上面还有姓名、军衔等信息。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陈列的官兵的袖章

    电影中可以看到还有不少女兵上阵。起义军一共有3.8万人,其中4000名是妇女。

    29:40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记录了她们。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纪念的被俘女战士们

    长官的训话中,很明显是对苏联人的不信任。这些家乡军士兵结局大多都很悲惨,不是死于德国人的战场,就是战后苏联人的逮捕和迫害。苏联控制的波兰政府曾禁止一切关于他们的资讯,想把他们从人们记忆中抹去。

    30:31

    这里起义军解救的是一群受迫害最惨的犹太人。他们的手臂上要带上“大卫之星”的袖章,即蓝色的六角形,以表明自己是犹太人。在华沙起义的前一年,即1943年,华沙的犹太人也搞过一次起义,最终当然也是失败了。

    33:29

    关于二战期间华沙犹太人的故事,推荐看这部电影。

    起义军一开始控制了华沙大部分地区,大家都很开心。

    34:42

    下图是我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看到的照片,起义军正在雄赳赳气昂昂。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波兰家乡军照片

    白热化

    从8月4日开始,德国调动大军和重炮坦克等,进行了猛烈和残忍的攻击。第一个开始密集交火的地点,应该是在著名的波瓦茲基墓园。这里埋葬着许多波兰历史上的名人。

    42:58

    相比德国人武装到牙齿的军火,起义军大多都是土制的枪和手榴弹,根本难以抗敌。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展出的起义军土制手榴弹

    男主在战斗中受了伤,躲到了一个楼上面,亲眼目睹了WOLA大屠杀,他心爱的妈妈和弟弟也在眼前被杀害了。

    47:55

    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有一个专区,特别记述了这场WOLA大屠杀。发生在8月5-7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六”。有4万人被害,目的是恐吓起义军。

    华沙起义博物馆内WOLA大屠杀区

    男主醒来时,已经在华沙的老城区(Stare Miasto)了。这里是最早的华沙城,位于维斯瓦河畔西岸,众多古迹都在这里,包括皇宫。

    48:51

    随着战事进行,德军的专业素质和军备让他们迅速占据上风。于是,起义军采用下水道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因此电影中多次出现了下水道的场景(见后)。

    50:27

    我还去过当年起义军总部所在的大楼。

    起义军总部所在的大楼

    德军采用焦土策略,用重炮摧毁起义军躲藏的建筑。下图是电影中老城区爆炸的一瞬间。这是华沙最繁华的地方,可以看到其密密麻麻的建筑、街道和人群。

    54:41

    这是真实的情节。这次对老城区的大轰炸,德国人出动了巨炮,造成了正如电影中的人间炼狱。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记录的当时德军用巨炮轰击建筑

    女主此刻带着精神恍惚的男主想要钻出下水道,逃离老城区。

    59:00

    女主冲德军火线的这一幕,也是取材自一个真实的场景,见下图。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真实的照片

    女主带着男主从老城区逃离,钻进了下水道。结果还碰到了德军从出口向下水道仍手榴弹。

    59:43

    在华沙起义博物馆里,专门搭建了一个模拟当时场景的“下水道”,让参观者可以体验起义军们的感受。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模拟下水道,大字写着:小心,德国人!

    出来之后,已经到了Śródmieście区。位于老城区的南侧。这里暂时还是风平浪静,人们生活如常。

    1:02:03

    这里广播提到的教堂,是位于老城区的圣十字圣殿,建于1682年,是华沙最著名的巴洛克教堂。

    1:02:32

    女主一觉醒来发现男主不见了,于是踏上寻访之路,来到维斯瓦河边。这里又是一个前线,不能通过。此刻有个送信的童军,冒死冲过了火线,后来被女主发现被打死了。

    1:12:11

    这个情节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记录了这个名叫Jerzy的英勇少年,遇害时只有12岁。

    华沙起义博物馆展出的Jerzy事迹,以及他遇害时穿的衣服

    东岸见到了苏军的坦克。繁华的华沙城在西‘岸而东岸是Praga,至今也不是很繁华。

    1:12:19

    德军炸毁了维斯瓦河上的桥梁,华沙人无法撤退到Praga,而苏军更难以支援了。当时苏军中有小股的波兰裔军队渡河支援,但帮助不大。

    1:12:34

    这一段的是非曲直,有很多争论。很多波兰人认为苏联人当时是隔岸观火,见死不救,让起义军去送死。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专门有一个展厅来记录。当时有一个隶属苏军的波兰旅,曾经数次想渡河,却因为德军的严密防守而失败了。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苏军渡河的记录

    女主的目的不是过河,而是找男主。她冒死冲过火线,来到了之前有人跟她说男主可能出没的地方,Czerniaków(离我工作的地方不远)。

    1:12:59

    女主来到了一处避难所。旁人说的话,正是当年苏军臭名昭著的军纪,从东欧到中国东北都“领教”过了。

    1:14:56

    人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候,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起码如果是苏军能活命!

    1:18:08

    另一边,男主和另一女友ML之后,又钻进了下水道。

    1:26:09

    起义尾声

    进入9月,起义军已经弹尽粮绝,但仍然拒不投降。

    1:32:14

    而上图中的这把手枪正是波兰当时生产的VIS Mk,当时被起义军将领们使用,说明这个电影制作的严谨!

    华沙起义博物馆展出的VIS Mk手枪实物

    另一方面,德军的暴行愈演愈烈,包括屠杀战俘和医院里的伤员。

    1:37:24

    以及把平民驱赶到坦克前面,延缓起义军的射击。

    1:42:05

    电影中的是二战时德国的发明,哥利亚遥控炸弹(电线遥控小坦克)。由于起义军反坦克武器很少,所以最有效的对付方法是切断它的电缆。

    1:39:03

    当然,也是取材自真实的武器,华沙起义博物馆有展出。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展出的哥利亚实物

    这句临死前的台词点了电影主题。

    1:48:50

    男女主九死一生逃过了维斯瓦河之后,回头看火海中的华沙城。

    1:55:25

    片尾的今日维斯瓦河与华沙城。红圈的建筑就是科学文化宫。

    1:57:45

    现实中,10月2日起义军向德军投降。下面是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介绍。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起义军投降介绍

    三、后续的故事

    华沙城的毁灭与重建

    9月底,起义军知道已经没有胜利的可能性,决定投降。10月2日与德军签订投降书。

    起义的失败最终造成近20万的华沙人丧命,波兰起义军伤亡约4万人,其中1.5万人战死。另外50万幸存者则遭纳粹驱逐家园。下图是华沙起义博物馆外展示的遇害人员名单。

    华沙起义博物馆外陈列的遇害者名单

    随后,为了报复不听话的波兰人,以及阻止其他欧洲城市的起义,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有系统的摧毁所有的建筑。战前这座城市有130万人口,战后只剩下1000人!!!这副是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展示的战后华沙。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展示的战后华沙

    战后,波兰人按照流传下来的画作,在1948-1953年期间一砖一瓦精心重建了老城区!1980年,华沙老城以“近乎完全复原13至20世纪历史景象的杰出范例”为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我在老城中心拍摄的。

    华沙老城皇宫广场

    华沙老城与今日天际线

    华沙老城区道路上记录着:老城区于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遗产

    纪念华沙起义

    时至今日,每年的8月1日上午5点,即华沙起义爆发的W-Hour,华沙市区都会响起警报,并且在市中心有集会和纪念活动。

    与此同时,四处可见纪念这次起义的雕塑、纪念碑等。挑选一些如下。

    华沙起义者纪念碑(Pomnik Powstańców Warszawy Batalionu AK)。这张图正上方的船锚标志称为Kotwica(即锚),是当年波兰家乡军的军旗,也是抵抗纳粹的标志。

    华沙起义者纪念碑

    街头的一个小纪念碑,纪念这里当年的一次战斗。至今仍然有人来献花。

    华沙街头的小纪念碑

    纪念华沙起义中牺牲的三位杰出女性的雕像。

    华沙起义三女杰雕像

    最后是地标性的华沙起义纪念碑。下图是纪念墙。

    华沙起义纪念碑

    这部分表现的是从下水道里出来的战士。

    华沙起义纪念碑

    这部分是战斗在城市废墟中的战士。

    华沙起义纪念碑。

    最后的话

    看完了这部电影,了解了这段历史,我想最后表达一下自己的立场:无论出于什么理论或主义,发动战争都是当代文明不能接受的可耻行为,给人类带来的都只有苦难!

     8 ) 警示战争的警钟

    这部片子拍摄于华沙起义70周年之际,二战胜利70周年的前一年。
    如果说《狂怒》已经算是血腥的话,那这部片子的血腥程度远远超越了《狂怒》,在男主角眼前枪决了他的幼小的弟弟和母亲,炸弹爆炸后天上落下的血雨和残肢断臂是这部片子中最为震撼的两个场景。这部片子展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毁灭性的的灾难,以及德国军队的残暴。

     短评

    从战争之处嘻嘻哈哈的文艺小青年,到战争中力图逞英雄的冒进分子,再到血肉模糊依旧持枪冲锋的拼命三郎,最后奋不顾身逃命求生的败军逃兵。影片展现了一个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傻小子到真正经过血与火考验的直面惨淡人生的男子汉的转换过程。战争场面极为逼真,血腥,让人不忍直视。应该让那些天天再网上叫嚣战争的喷子们看看战争有多残酷。

    5分钟前
    • babudo
    • 推荐

    在街角跳起滑稽舞的朗朗少年,赤诚相见赧颜如花的温柔少女,都被战争吞噬。坦克自爆后漫天降下的尸风血雨无比震撼,不再啼哭的婴孩、死要同衾的情侣以及倒下的一个个生命,都在提醒你这浴血的真实与残酷。慢镜转场主观幻想镜头充满了想法,德军马克斯尸堆前最后的慈悲报答显示人性虽微弱,但未曾消亡。

    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有几段迷之配乐搞不懂

    11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还行

    女主角漂亮

    14分钟前
    • 八点整
    • 推荐

    说实话在大银幕上看的时候并不会想到短评说的那些“败笔”

    15分钟前
    • 重生之我是兔狲
    • 推荐

    7.5 波兰悲歌 战争是对年轻人最好的洗礼 哪怕它过于残酷

    16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血腥残酷的一课

    19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夹在俄国和德国两大欧洲毒瘤中间的国度,无论怎么折腾都是一种徒劳……

    24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还行

    团灭、男主女主其实都死了、片尾是他们的灵魂最后返回到相遇的地方、女主被德军士兵jian杀了、男主被德军士兵逼迫吞枪自杀

    27分钟前
    • 我要吃黄瓜
    • 推荐

    3.5 波兰起义(片中把重点放在青年平民游击队)在那个时间节点爆发,具有相当复杂的历史特殊性。但电影没有把前提和大背景铺陈好,连“河流与对岸”都只是做成(首先是)青春成长、(其次是)苏德双军的隐喻。所以整个片子看下来非常可惜,导演拥有构建真实战场调度的能力、漂亮的视听技巧,可以在丑陋和残酷中挖掘出美与浪漫。但剧本上是完全浅层面、无纵深感的,甚至带着丝丝狗血,无法细究。

    3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拍给年轻人看的历史片,天降血水和尸块的那幕太震撼了

    32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波兰版蓝光 英文字幕 极其难看 男主演技奇差仿佛混入波兰起义军的间谍 女主过于圣母 各种大场面完全是浪费经费 节奏也糟糕 对话又偏少 还搭配一些自以为是的幽默 时常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本片在大银幕看跟大电视上看同样尴尬 北影节买票看本片等于上当受骗

    36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打仗从闹着玩儿,到不是闹着玩儿,到真不是闹着玩儿。波兰美女还真是美。

    37分钟前
    • 翻书仁
    • 推荐

    好多唯美的场景与血腥到逼真的场景交替出现,让人前一秒沉浸在浪漫中,后一秒就痛苦的不行。虽然说有些剧情假甚至到了混乱的地步,但是,无论是谁看完后都是会对炸弹过后漫天血肉冲天而下的场面记忆犹新,我无法想象这是真实的,那一刻我竟被吓的哭了下来。

    40分钟前
    • 兔子
    • 推荐

    他们就像一群高中生去度假。波兰的年轻一代精英就这样消失了。但你有什么权力指责他们鲁莽呢?就凭你活着,而他们死了吗?

    44分钟前
    • 西西佛
    • 还行

    形式大于内容,导演在镜头运用和配乐选择上都很有腔调,四处横飞的子弹和从天而降的尸块将战争残酷壮烈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面瘫的男主和拖沓的剧情毁掉了这部电影,战争中可以深挖的人性导演并没有很好的展现,最后的求死不能也是点到为止。总的来说比较让人失望。

    49分钟前
    • 青木瓜之味
    • 还行

    年轻的导演年轻的演员,故事也是以那时的年青人为视角,诚然这部电影拍出很多战时的残酷与阴暗面,但电影看着怎么都像是在故意迎合年轻观众,导演对挺多镜头的处理都像是在玩,看起来有种MV与游戏的感觉,高速慢镜头、第一视角镜头以及相对随性的配乐,都让本该严肃的电影多了几分不正经,让本片减色不少。最让我觉得扯淡的就是男女主角拥抱的时候子弹自动避开绕行他们的镜头,这个镜头单独拿出来我会觉得很美,可放在这里就很不合时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天空下起血雨的镜头,场面真的很震撼

    53分钟前
    • 影愈者
    • 还行

    bjiff

    55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抓住44年起义中的青少年元素(因为成人大都被苏德刻意肃清了),拍给新世纪的青少年看,悲极惨极,可谓用心良苦。

    56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用了很多技巧来展现战争场面的复杂与残酷,升格、POV、声画对位等等,但同时叙事上又非常类型化,甚至能感觉到诸如恐怖片、青春片、爱情、cult元素的运用,这又是比较反现实的处理方式。通篇看来不乏亮点,调度也有巧思,但整体仍然觉得有些失衡。这个导演习惯用一些浪漫的方式来包裹比较沉重的议题,但如果骨子里仍脱离不了严肃叙事的框架,这么做其实还是比较冒险的。

    5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