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狗十三

    狗十三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张雪迎,果靖霖,智一桐,代旭,黄诗佳,曹馨月,聂鑫,周珍 

    导演:曹保平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转轮手枪

    • HD

      兵人

    • HD中字

      延坪海战

    • HD

      即刻杀机

    • 究竟天有几高

    • HD

      百万元与苦虫女

    • HD

      南极大冒险

    • HD

      私人订制2013

     剧照

    狗十三 剧照 NO.1狗十三 剧照 NO.2狗十三 剧照 NO.3狗十三 剧照 NO.4狗十三 剧照 NO.5狗十三 剧照 NO.6狗十三 剧照 NO.16狗十三 剧照 NO.17狗十三 剧照 NO.18狗十三 剧照 NO.19狗十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

     长篇影评

     1 ) 这让人作呕的成熟

    片中女主人公李玩的成长过程反映了绝大多数中国青少年的成长,讽刺了中国传统教育。

    小时候养过一只狗,狗是亲戚送的,母亲收下了,一见到狗就非常喜欢,突然有一天狗不见了,妈妈说狗走丢人了,堂哥却说我妈怕狗咬人,给扔了。

    何其相似,为了迁就别人,伤害孩子。这就是父母眼中的成熟。

    父母常常教育我要听话要懂事,要让着弟弟,多多干活,明明心里不情愿还是要做,就是为了得到那句“真懂事”的夸奖。后来听麻木了,开始反思,觉得那是讽刺。学会懂事,放弃自己喜欢的去迁就他人;学会懂事,放弃做真实的自己;学会懂事,任何不好的情绪都不能外露……这就是大人教我的懂事,做一个虚伪的人。

    这该死的懂事,这令人作呕的懂事。

    我怕再不记下来,提醒自己,我就变成了大人。

     2 ) 狗B,请不要为青春代言

    今年李玩18岁,5年前她出演了一部电影《狗13》,上映前却被无限期搁置了。

    这几年父亲的生意不错,开着爸爸送的新越野车,李玩行驶在去大学的路上。打开车载音响,扑面而来的电音节奏早已替代了摇滚的聒噪,她戴上名牌墨镜回想起了5年前的那部电影,今天刚好上映。

    “夏天忘了冬天的冷,冬天想不起夏天的热”,妈妈的脸日渐模糊,爸爸曾经的“训教”也早已淡去,但李玩还是顽强的记忆着那些十三岁与成人为敌的日子。

    日记①

    那天,在老师的办公室,父亲强迫我报了英语班,而我想报物理班,为此父亲在老师面前推了我。他有点后悔,给我钱,我没要,有点恨他。后来,他还是求我原谅,送给我一只狗。开始我不喜欢,但小狗很可爱,我叫它爱因斯坦。

    日记②

    我姐带我认识了高放,他们带我去滑旱冰,高放牵了我的手。

    日记③

    爷爷把爱因斯坦弄丢了,我很伤心。爸爸,后妈,姐姐……都是一伙的。找狗的路上,我气不过把爷爷推伤了。(对不起爷爷)

    日记④

    我始终惦念着爱因斯坦,但就是找不到。后妈出了一个馊主意,弄了只假狗来骗我,被我识破。他们全是一伙的。

    日记⑤

    我背着姐姐找了高放,假装离家出走,还去酒吧喝了酒。回家时,爸爸气疯了,因为奶奶为了找我出去了很久。爸爸强拽着我,上车去找奶奶。奶奶一个人独自在菜市场等我(对不起奶奶)。回到家,爸爸打了我,我被打蒙了,伴着酒劲儿,我委屈,我哭了……后来爸爸跟我道歉了,说了很多生活不容易的话,不知道为什么我原谅了他。

    日记⑥

    我决定把假爱因斯坦扔了,但没成功。

    日记⑦

    一不小心,英语考了全校第一名,告诉爸爸,他很高兴要带我去看《宇宙的奥秘》展览,可惜时间记错了,下次再去。嘻嘻。

    日记⑧

    我原来有了弟弟。今天是他的生日宴会,但我感觉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爱我。他虽然很小却剥夺了我很多东西。不是恨他,却也高兴不起来。

    日记⑨

    今天没看成《宇宙的奥秘》,爸爸为了虚伪的赚钱,陪张伯伯吃饭,把时间错过了,还让我敬他酒,我讨厌他们大人。说话不算数,为了点臭钱一个个都虚伪奉承的很。

    日记⑩

    弟弟误打了奶奶,没有道歉,爸爸还护着他。爱因斯坦咬了弟弟,让爸爸送进了狗肉馆,我失去了第二只狗。我恨所有人。

    日记①①

    英语演讲比赛演砸了,很失落。拒绝了高放。物理比赛却意外得了第一名,爸爸答应我的要求,去找爱因斯坦,结果它死了。大家都很伤心。

    日记①②

    爸爸为我摆了庆功宴,还是让我敬了那些讨厌的大人酒。而且还让我吃狗肉,所有人都没有出来阻止,我知道让我吃肉的人是出于好意,为了爸爸我吃了。从此我不会再养狗。

    日记①③

    回家的路上,爸爸接了妈妈的电话,他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看他哭。我也哭了,虽然我不知道爸爸为什么哭,但我想我长大了。

    至于李堂,我抢了她的男朋友,她始终叫我爸老叔,叫我妹。

    至于高放,他从此没有再联系。

    至于后妈,弟弟越来越长大,和我越来越亲。

    至于爸爸,感觉他越来越爱我。

    至于爷爷奶奶,对不起,我爱你们。

    至于爱因斯坦,只是条狗。

    我是李玩,我爱我的家人,我爱我的跑车,我还可以养一条名贵的狗,我给它取名,西凤狗。

    

     3 ) 中国式成长教育

    《成长教育》里凯瑞·穆里根扮演的16岁少女珍妮被社会上成功男士吸引,离开学校,放弃去牛津读大学的梦想,甚至答应这位男士的求婚,但当她发现成功男士已婚之后,却毅然选择了珍视自己,离开有艺术品味的男士。这显然不是一个年少无知女孩被老男人或者大叔欺骗贞操的俗套故事,而是一个独立又聪明的女孩成长故事,金钱、物质财富不是她的追求,而享受艺术、音乐,生活在文艺浪漫的巴黎才是属于她的身份标签。同样是女孩,《狗十三》里的李玩,她成长的生命轨迹被重组家庭以及随之而来的驯化式的家庭教育所扭曲,女孩的天性被餐桌上强忍着吃狗肉彻底泯灭,见到真的爱因斯坦而再也不相认,李玩以天性的消失、不自由和接受驯服完成了自己的成长。

    《狗十三》是导演曹保平继《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之后再度指导的一部长片,剧本来自他的学生焦华静的毕业作品,影片聚焦在一只被起名为爱因斯坦的小狗,从它进入家庭、从家庭走丢、爱因斯坦替代品进入家庭再到它再次出现,以一只小狗在家庭中的不幸遭遇来隐喻电影中女主人公李玩在重组家庭中的成长。正如曹保平自己所言,“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女孩成长的电影,也可以理解为长大成人必经的艰难岁月。表面上看它是关于成人和孩子之间爱、爱的方法、和沟通的电影。没有恶人。有的只是各种误会、不理解、及因此带来的冲突。 但其实不是。是暴力。”

    上初中的李玩本身就处在一个青春叛逆期,比起她的表姐越来越强烈的性意识,影片更着重表现李玩在家庭成长中所承担的角色定位。很多人会不理解李玩的小狗被爷爷带丢之后所表现出的极端反应,其实这里是我们站在自己立场过于臆想了李玩的角色,在一个爷孙两代存在代沟的家庭里,被父亲带来的小狗显然是李玩最依靠也最能与之对话的伙伴,尤其对于一个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女孩而言,丢狗后的反应过激是完全可以理解。小狗在李玩心中的地位和此时此刻李玩在重组家庭中的地位一样,是被呵护,被疼爱的对象。而小狗丢失以后,与其说是表面上李玩有过激反应,倒不如说丢掉的不只是小狗,还有李玩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而之后,继母为李玩找来的替代爱因斯坦的一条一模一样的狗,既指向了继母本身,继母是李玩亲生母亲的替代品,就像李玩大喊大叫不认可替代的爱因斯坦一样,继母在李玩眼里是不被认可的。同样又指向了李玩,由于继母与父亲所生的男孩进入家庭,李玩也成了这个家庭的替代品,她不再是爷爷奶奶眼中的唯一,最好的证明就是爷爷的态度,他明知这条送来的狗只是个替代品,却一改对李玩呵护有加的态度而大声斥责,让李玩接受这个替代品。李玩在家中地位的滑落使她更加意识到成长中所经受的苦痛——你无权自由表达你的意见,只能被动去接受来自长辈权威的一切训示。父亲兴致勃勃地想带李玩去看天文展,这本来是一个让李玩重建家庭信心的场景,结果因为时间不巧天文展参观被搁置,尤其是到后来父亲因为赴伪善的饭局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时间,而未错过了父女二人看天文展的时间,这更加重了李玩心中的压抑,孩子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能受到父母重视,只有顺从父母权威的孩子才会是个好孩子,就像影片开头的一幕,父亲督促偏理科的李玩努力学外语,还有李玩物理竞赛拿奖等等只有符合与顺从这些父辈们对你的评价标准才能使你成为你自己,这才是你该有的成长。

    有趣的是,曹保平在这里面设置了一个出奇的反讽,李玩学英语,学到了一个单词,hypocrisy(伪善),饭局上坐而论道的同事们,家庭里以假乱真的长辈们,表里不一的继母,生活在李玩身边整天耳濡目染之人全部伪善,这就是李玩的成长环境。这也是汉娜·阿伦特认为的平庸之恶,远比极权主义之恶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越是在每个方面都变得平等,整个社会越是渗透着平等,差异就将越来越受到憎恨,那些明显地、天生地不同于别人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医生包法利身边尽皆平庸,再有成名之心的包法利先生也只能是个庸医。同样李玩也是,你只能无奈地去接受来自父辈的权威,而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阿伦特讲要反抗平庸之恶,这或许在《成长教育》里,珍妮可以用对艺术、用文学来对抗父辈的无聊、乏味。而李玩则不然,她在英语演讲中,一直提到一个平行宇宙的概念,现行宇宙内人事全非,而另一平行宇宙或许会别有一番光景,她只能给自己制造平行宇宙的幻想。

    后来,当小狗从这个家庭被带走而带入收狗站,李玩也就再也不属于这个家,她像一具行尸走肉,无条件地顺从这个家所有人的要求,又是一场饭局,吃狗肉,李玩忍着失去爱因斯坦的心情答应了这个看似好心的提议,她所能做的除了顺从还是顺从。当真正的爱因斯坦再次出现在李玩面前的时候,表姐一直要她前去相认,她再也不会这么做了。爱因斯坦,如她,已经从家门中走出,自由、善良、急于表达的李玩再也不可能重新回来,至此,李玩的成长教育彻底完成。影片中有个桥段,也是整部影片中最让人心凉的段落,饭局过后,李玩坐在父亲的车里,两个人不约而同落泪,小女孩内心长久母爱缺失而父爱又要转瞬即逝,一个人孤独去面对成长,面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是有多痛苦而又要有多坚强。处于现行权威的父亲也曾经受了如同李玩一般的成长。

        电影中还有一个亮点是它的配乐,紧张和窒息的配乐伴随着李玩一次次寻找爱因斯坦的撕心裂肺,伴随着李玩一次次成长背后的痛苦蜕变,伴随着李玩一次次对父辈所抱的幻想失望至极,浓重低沉的曲调带给人特别强烈的压抑感。影片的最后,李玩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在溜冰场上学滑冰,一次次摔倒一次次又被滑冰老师训导,又一个接受中国式成长教育的李玩再次出现。

     4 ) 电影告诉我们舔狗必死?

    自身感觉,不喜勿喷(之前看不到这句话的你们是瞎逼吗,逼着我喷你们?一帮心理变态??)。

    首先真的不明白这部电影究竟在讲什么,从微博看到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式家长教育下的黑暗,说实话我根本看不到黑暗,就从周围的很多人经历来看,这个家庭真的挺不错的了,李玩在丢狗方面才是真的不懂事,虽然家长处理方式也很有问题,但完全感受不到委屈感的共鸣,微博评论都比电影感触深。

    爷爷这个角色反差极大,腿刚坏的时候是一个特别宠孙女的形象,之后直接180度大变脸;然后奶奶那波找狗/找人操作我也没脾气,不知道是不是想刻意刻画一个只会火上浇油的老人形象,自己儿子打孙女的时候拦得很无力,真要是愿意几年不出门特意为了孙女出门,我不信会拉不住儿子;完全不明白李玩洗澡那个裸后背镜头有什么意义;一个家教这样程度的家庭我也不相信会在酒桌上劝自己初中女儿喝酒,酒桌也没有一个人真的去拦;而且有一个国产烂片的特性,各种路人甲的脑子都有问题,说白了就是刻画“社会的冷漠”刻画得很假;我真的不信最后升学宴有人点狗肉还没人拦着,故事虽然想表达父母有时为了自己面子会委屈儿女,但真的太假了啊;也不明白李玩为什么最后看到之前的狗不认领就是成长了,本身家里丢狗也不是故意的啊…男孩子的初中社会形象也太假了,演员问题,而且真的是莫名其妙喜欢上李玩,姐妹也没有因此吵过架…

    初中生形象真的也全靠姐妹俩演技和服装设计撑着了,其它部分毫无共鸣。

    电影院里看得我不断挠头,槽点就记住这些了,虽然知道这个影评发出来必被喷,但是正好看看网络暴力现象有多严重。

    嗯现在看出来了,来了一帮生活中没健康发泄的疯狗,估计家庭暴力就是这些傻逼人会干出来。

     5 ) 每个人都这样长大,但这并不值得开心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这是印在《狗十三》海报上的一句话。

    看到这句话,我想起2015年的国产片《黑处有什么》,与《狗十三》一样,它也讲述了一个女孩痛苦的成长故事。

    有趣的是,《黑处有什么》把女孩的成长故事和一起连环杀人案并置,以谋杀的残忍来映衬成长的残酷。

    这种并置很有意思,使得肉与灵的消灭互为镜像。

    到了《狗十三》中,导演曹保平选择了另一种对位镜像的方式,即“人与狗”。

    这种对位方式,肯·洛奇在其名片《小孩与鹰》里早有示范。

    片中的小孩与鹰看似是豢养关系,实际上小孩就是待飞的鹰,而鹰就是未老先衰的小孩。

    只不过肯·洛奇将焦点对准社会结构的不公,而曹保平探讨的是中国式家庭以温情之名对孩子行戕害之实。

    从这个意义上讲,《狗十三》还有另一个名字——《女孩与狗》。

    片中的狗,就是女孩的另一个分身。

    在面对狗所象征的“自我”的丢失时,这个女孩做了最后一番徒劳的挣扎。最终,她彻底失败了。而对大人们来说,她只是顺利长大了。

    影片中的女孩名叫李玩,与堂堂和高放相比,她有着远超过同龄人的成熟。

    她爱看《锵锵三人行》,爱听摇滚乐,爱读霍金的《时间简史》……

    在堂堂和高放一个用买醉来告别、一个用纹身来铭刻他们的幼稚爱情时,李玩看似搅在其中,其实始终是个局外人。

    导演曹保平也运用了大量的浅焦镜头,来营造李玩与周围空间的疏离感。

    这个独立的女孩不可能像堂堂那样,早早便熟稔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并自愿成为默契的“帮凶”。相反,她必然要经历反抗,并最终以更惨烈的代价接受“长大”,以成就其天真的悲剧性。

    影片中的李玩痴迷于物理学,却在父亲胁迫下改报了英语小组。为此,父女俩闹得很不愉快,于是父亲送给他一条狗作为补偿。

    李玩给狗起名“爱因斯坦”,以此重申自己对物理的热爱。

    由此开始,我们会看到类似的“替代性补偿”在影片中接连发生。

    先是爱因斯坦不慎走丢,大人们没有去找,而是试图用一双轮滑鞋来补偿。

    发现无效后,他们又买来一只相似的狗,并谎称是爱因斯坦。

    最终,劝说无用,父亲终于大打出手,用暴力终结了李玩的“任性”,之后又承诺带她去看天文展览以示和解。

    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缺失一再被大人们漠视。这条漫长的“补偿链”被一次次偷换概念,渐渐成了一笔还不清的坏账。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大人眼里,孩子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就像小猫小狗一样,受委屈了哄哄就好。

    但实际上,孩子的成熟度远高于大人的想象。他们什么都懂,只是大人们选择视而不见。

    影片中,李玩在经历了找狗的绝望后,渐渐想通了,并用书中看来的道理劝慰自己:“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 错误的选择也会在某个宇宙里被纠正。这样想,心里就会好受一些了。”

    可等待她的是什么呢?

    影片紧接着的一场戏,就是父亲对李玩的毒打。

    明明一个孩子刚从深渊爬出,看见了一点光亮,大人却在毫不知情也无心过问的情况下,亲手将一切毁灭。

    这才是亲子鸿沟酿造的最最残忍的事情。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观众会对影片中的大人感到愤怒。

    但其实我觉得《狗十三》这部电影把握得很好的一个平衡,就是并没有把“大人”当做邪恶的对立面来看待。

    相反,影片给了他们足够的理解。

    父母离异后,爷爷奶奶是李玩实际的看护者。并且出于一种补偿心理,他们对李玩格外疼爱,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

    而父亲由于工作繁忙,并且和情人有了新的生活,对李玩疏于照顾。但他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影片用短短两场戏为我们阐明了背负在父亲身上的隐形压力。

    第一场戏是女儿终于恢复如常,英语考了年级第一。开车路上,喜不自胜的父亲对女儿唱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

    这场戏其实挺狠的,它让盘旋在父权之上的那团专制阴霾无处遁形。而接下来父亲说,“不知怎么突然间想起这首歌来了。”

    轻描淡写,惊心动魄。那一刻你会明白,对于成长在动乱时期的父亲,无形的暴力已成为他潜意识里的恶魔。

    第二场戏是那场商务宴会,一桌子人说着奉承话,讨张哥开心。父亲一脸赔笑,说,“没有你张哥,就没有我的今天。”

    这话是句马屁,但也多半不错。要知道在中国想做成点事,不搞定关键位置上的人,是很难的。

    这两场戏共同构成了来自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的压力,通通施加在父亲的身上,使他无力也无暇给予女儿健康的教育。

    也正因如此,爷爷奶奶的过渡疼爱也好,父亲的无能为力也好,都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向李玩提出同一个要求:你要听话!迅速地听话!不假思索地听话!

    这样,爷爷奶奶才没有白疼你;这样,你才学会了不让爸爸操心。

    听话,懂事,长大。

    这三个词在大人们心里构成了一条严格的因果链。

    一个孩子如果听话了,说明他懂事了,而懂事了,证明他长大了。

    听话、懂事,都是好词。但只要拨开它们温情脉脉的外衣后,就会发现它们的本意实在触目惊心。

    听话是什么?听话是:你可以闭嘴了。

    懂事是什么?懂事是:你得学会察言观色,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而这两个词加起来又是什么?

    就是片中被反复提及的那个词:伪善。

    是的,这是大人们绝想不到、也绝不愿意看到的教育成果。可惜,他们的所有做法,却在逼着孩子往这唯一一条通向成人世界的路上走。

    而这所有的教育成果就体现在,当父亲唱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后,女儿还要微笑着说“我觉得挺好听的呀!”

    它就体现在父亲和情人生了昭昭却瞒着李玩,等到孩子生日酒席上,父亲把李玩直接拉到现场面对突然其来的真相,并隐隐向她传递一个信息:今天是个合家欢的好日子,不许闹别扭。好了,你可以开始笑了。

    以及最后的最后,李玩得了物理奖被保送重点高中,庆功宴上并不知情的叔叔端上一盘狗肉。熏得黑黑的,毫无生气的狗肉。李玩犹豫片刻,一口吃下去,并笑着说了句,“谢谢叔叔。”

    至此,一场成人教育终于走完了它全部的流程,而庆功宴就是所谓的“成人礼”。这场成人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格外残忍,是把那个已经“死去”的自我献祭给众人,用众目睽睽下的认输来换取成人世界的门票。

    从此在大人们眼里,你才真的长大了。

    你终于可以体谅那一句“我都是为你好”的话语的分量,你终于可以在遭受委屈后迅速收拾好情绪向前看,你终于可以对一切内心无比厌恶的人和事,也报以难辨真假的微笑。

    这一切正如你曾经可以因为好恶而拒绝一杯牛奶,而此后你将不再有同样的勇气去拒绝饭桌上递来的一杯酒。

    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这样长大?”

    而大人们会说,“因为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

    你看,冰场上的昭昭不是也在教练的冷眼之下,苦苦哀求却得不到拥抱吗?

    是的,他也会这样长大。

    所以不用抱有幻想了,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你听了这话或许不会变得开心,但是否因此获得了一点安慰呢?

    如果是的话,那就无奈的接受吧。

    《狗十三》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勇于直面现实的国产片,但它又并没有一味沉迷于说教或批判,而是以一种更审慎的态度表达了某种无奈。

    影片最后,李玩在街上偶遇了走失的爱因斯坦,它已经在新的主人那里拥有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贝贝”。李玩并没有上前讨要,反而说起,“还好它没有认出我。”

    她依然相信爱因斯坦在另一个主人那里或许能得到更好的对待。就像平行宇宙里的另一个自己,已经过上了另一种可能的人生。

    之后,她独自走到街角,用力哭了一场,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了镜头里。

    画面一转,停在了一面墙上。那墙上贴着一张寻狗启事,已经被风沙啃咬殆尽。

    这时一个声音传来,仔细听,不是楼上的疯子学出的鸟叫声,也不是摇滚乐愤怒的嘶吼,而是一个成年人拍着你的肩说的一句话。

    那句话是:“往后啊,这样的事情还多着呢。”

     6 ) 咱们看的是同一部电影吗???

    本来我是不打算写影评的,因为电影看了大约半小时的时候,我是打算走人的,而且我给朋友发了消息,大概意思就是这片子别看了,不好看。

    但我并没有走,而是打开了手机豆瓣,我想看看豆瓣评分怎么样,豆瓣上的各路人马都是什么看法,是不是像我想的那样恶评如潮

    然后。。。我看到一水儿的。。。五星。。。

    当时的心情就是这样

    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本着豆瓣的品味绝壁不可能和我完全站在对立面的角度,我告诉自己,看下去。。

    现在我看完了。。

    此刻心情

    下面我首先谈谈这片子让我一度崩溃到回旋加速的角色表现:

    1那老头儿:

    一开始,李玩她爷爷就是一个宠溺孙女的老人家,慈眉善目,嗯,这没啥。

    后面把狗搞丢了追着出去和孙女一起发疯就为了披一件衣裳,嗯,我也能接受。

    但是,怎么摔了一跤之后性情大便!?大变!?

    是精神分裂?

    你前面可以因为把狗丢了怕的那个逼样,后面还能怒不可遏,就因为孙女关个房门?

    脚伤了,脑子也跟着坏了?好大的胆子!

    2 李玩她姐:

    全班英语第二,嗯。。。没啥

    然后就开始接吻,嗯。。。没啥

    和大人一起认新狗是旧狗。。嗯。。。没啥

    然后因为男朋友变心了,意味深长地复述了那一句“hypocrisy”,嗯,伪善,啥意思?点明了全片的主旨?

    ok ok 我们继续

    后面李玩狗丢了,她哭了。。

    男友变心了,她喝酒分手,然后。。。

    李玩物理比赛拿奖,她开心的和爸比一起去接李玩放学并送去祝福。。。

    后来邂逅了那狗,非常急迫地当街认狗。。。

    这角色。。。存在的必要性是啥?

    3 李玩她爸:

    全篇槽点之王

    先从那个将李玩的手砸在门上的镜头说起,让我想到了无间道里曾志伟砸碎梁朝伟石膏手的一幕

    太像了。。。那个霸气。。那个决绝。。那份肃杀。。。

    好。。。你是大哥。。你牛逼。。。

    后面把女儿拖下楼梯扔进副驾驶,动作一气呵成。。。。可以。。

    回来后开始家暴。。。巴掌来回甩。。牛逼。。。牛逼。。。

    问题来了。。。

    你这么牛逼家里人知道吗?

    然后女儿刚洗完澡,立马又变回了“我才是那个最受伤的男人”,让女儿坐你腿上?

    逗我?

    后面你二婚老婆和你犟嘴你怎么不上去扇一巴掌?你不是牛逼吗?

    后面女儿英语全年级第一,瞧把你高兴坏了

    一边开车一边要亲亲女儿,霸道总裁啊。。。还亲了两次。。

    你女儿问你和前妻怎么认识的,你竟然哭了?

    哭的时候还无比浪漫的设计了一个遮住女儿眼睛的动作???这么浪漫的一个动作和你这素质匹配吗?

    你都这么牛逼了,给女儿介绍二胎(就是那个带把儿的小沙雕)时,你怎么就尴尬了?怎么就难以面对了?你带着女儿去溜冰都不忘要恶心她一下是吗?你怎么这么恶心呢?怎么就这么分裂呢?怎么就这么变态呢?

    这片子的两颗星都是给女主角的,小姑娘不容易。。。

    以上

    ============================分割线==========================================

    鉴于很多人不明白“角色设计的不合理”与“这样的人根本不存在”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我决定和大家严肃地聊聊

    1 李玩

    我原文中并没有提及李玩,因为我觉得女主角演的不容易,现在我就来谈谈这个角色。

    各位,你们不觉得这是一部“恶人全得”的电影吗?

    这部电影会给即将成为家长的一代人造成这一种错觉:小孩儿的天分是可以随意改的。

    怎么讲?一个英语是学渣的人通过努力成为了年级第一(这个第一的前提是物理竞赛照样拿奖)

    当那些有语言天分同时也努力学习的孩子不存在?李玩她爹一套还我漂漂拳就打得小孩儿上进,那以后小孩儿的学习是不是靠打?打就完了嘛,呐,你看,第一名就这样打出来了。

    2《无间道》

    随便提一个场景,韩琛在泰国机场和泰国人搏命的那一段,看下面几张图

    泰国人真的在思考

    利诱

    如果是一般的编剧,如果按照《狗十三》的水准来处理,韩琛说完这句台词,泰国人应该立马改变态度,激动地握住韩琛的手,泪流满面“给我个机会。。。。我。。。我想当老大”,然后二人拥抱,韩琛回国,泰国人回家等消息。。。。

    但是!《无间道2》没有这么做

    因为那样做不!合!理!

    当时的形势是“你知道,你跑不掉的”,在这样一个形势下,韩琛说了第二句话

    动之以情

    一般到这里,电影也可以交代了,一般商业片就算过得去了。晓之以情嘛,泰国人被感动了嘛,然后二人拥抱,各自回家。

    但是!《无间道2》没有这么做!

    因为那样不够好!!!

    当时的形势是“你知道,你跑不掉的”

    所以不仅有台词,还有动作设计!

    我把命交给你

    这个把枪交给对方的动作,代表了诚意,和那句“我知道我跑不掉”相呼应

    到这里,这已经是一部很爽很不错的商业电影了

    但是!《无间道2》没有那么做!

    因为这是无间道!!!

    于是就有这一幕

    泰国人交给天

    在这样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泰国人决定把韩琛的命交给上天

    看到没有,没有一个角色有把握控制全局,这才叫合!——理!——

    更不用说韩琛在交枪的时间里,泰国人的眼神,旁边傻强的眼神。。。太棒了。。。

    说到这里,咱们回到《狗十三》最后,李玩他爹那个车内遮住李玩眼睛的设计

    我就问问所有打五星的人,所有喊着“你的童年是幸福的!”的人,这样的设计有铺垫吗?如此浪漫的设计和李玩他爹在电影中的表现匹配吗???

    你们现在明白什么叫好电影了吗????昂!!!?

    ps1:我之所以厌恶最后李玩她爹“捂住李玩眼睛”的设计,因为这个设计有洗地的嫌疑,在“李玩的悲伤”尚未被讲清楚的前提下,尚未有足够留白的情况下就想搞一个“大和解”,实在令人厌恶。

    PS2:别再说什么我看不懂之类的,要说也说点新鲜的。 ps3:为什么一个“少女如何从不吃狗肉到吃狗肉”的成长题材的电影,要放在一个“一家子都面目可憎处处为难且情绪复杂多变不稳定”的单亲重组有二胎的家庭环境中?能讲的清楚主题吗?两个小时的电影能讲清楚这么多复杂的糅杂在一起的社会问题吗?

     短评

    真的会去看这本电影的观众,其实都没有去看的必要,所有的剧情他们都知道,所有的后来他们都正在写下,他们是观众是演员是这本电影和生活的预言家。但是需要看这本电影的那些人,可能永远不会看到这本电影。

    3分钟前
    • 姨妈的鸭
    • 推荐

    是少女寂寞的十三岁,是我们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总不快乐的十三岁,是像狗一样被驯化的十三岁,是一代又一代人重复的、失去童真童趣童心、变得世俗起来的十三岁。孔雀从此被关进笼子里供人观赏,游鱼从此被封闭在水箱中给人参观,狗从此被牵在漂亮的皮绳里乖顺地躺下来,少年从此长成衣冠楚楚的合格的大人。但更叫人沮丧的是,那些原本暗潮涌动的年轻人长成庸碌的中年人之后,最终也会转过身去驯化下一代。

    8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当李玩发现那只快乐的小鸟只不过是一个正在被送往救护车里的精神病人时,她一定是明白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自由只存在于疯子的臆想世界里。一只狗和一个13岁的孩子最后也注定在这个伪善的世界里成长为一个狗B。

    12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力荐

    牛奶换红酒,旱冰变刀冰,成长中总有我们学不会的东西。

    14分钟前
    • 良卓月
    • 推荐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继母随便找只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承认这就是爱因斯坦。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要把新狗卖了。狗只是畜生,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哄弟弟。弟弟挑衅新狗在先,爸爸却去打新狗。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于是,李玩变得“成熟懂事”了,她会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她会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但我还是想念最真实的她,希望她能做回自己。我们人人都是李玩,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还美其名曰“这就是成长”。我们“提高了”情商,“学会了”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再也不遵循自己的内心。狗永远是狗,人有时却不是人。

    16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女孩拒絕狗,女孩接受狗;女孩失去狗,女孩同情狗;女孩背叛狗,女孩不再要狗。——“這樣的事情以後還有很多。”

    20分钟前
    • 貓頭一
    • 推荐

    爸爸的一顿痛打之后,她成熟了…所有的叛逆神经在那一刻断了弦,成人世界的冷暖看在眼里、忍在心里,什么时候咽得下那口泪,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成长。《李米的猜想》就很喜欢,这一部更有力,前面觉得多大点事的小格局到结尾又是醍醐灌顶的开朗,导演功力了得。“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

    2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No Country for The Youths.

    22分钟前
    • GothamPunk
    • 推荐

    片名既是少女被驯化的成长悲剧,也是一句粗口:骂的是中国父性权威和教育体制。少女从养狗丢狗寻狗,到最后平静地吃狗肉还说谢谢,《狗13》以此记录了后革命时代叛逆主体消失的全过程。老师打死蝙蝠段落尤其妙。

    27分钟前
    • Y2K-nostalgia
    • 力荐

    负能量巨大不想再看,要对这个社会骂句片名狗B的。中国式教育是根源,从不断暴露问题的极品家庭到学校和当下的环境风气历史从小看大,可怕的是还在继续制造循环更多出现在我们身边。剧本的刻意是缺点但讽刺甚至荒诞的变成了特点,像镜子审视每个人,由于经历不同理解起来也大不一样。成长确实就是这样慢慢失去很多东西磨平来长成别人演里的大人而且这样的事没完没了还多着呢。80后女编剧的小心思表达的有时幼稚但立意细节呼应和导演的完成度流畅性都很好还有表演。从小不要哄骗像逗傻子一样的管教小孩子,教导也要循序渐进有个尺度,不能忽冷忽热。盲探结尾还说过女孩不要太执着,那样我觉得也还是不会太好。资料馆百子湾。

    28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个人觉得评分虚高,虽然导演想轻描淡写的表现出青春的伤痕,可是个人觉得女主没有那么惨啊,奶奶全家和爸爸为了怕她伤心吗还是很全里维护的,爸爸确实做的不对,可是不是那种恶意的,是爸爸的性格导致的,确实体现了中国式教育的问题,可这并不是真正的青春成长伤痕。

    33分钟前
    • 福福
    • 较差

    中国的小朋友啊过得像条狗。演员和摄影都很不错,但前半部分表现得直白过头,有点假得不舒服,被过度消费的相对论啊平行宇宙啊还有涅盘啊更是让人难以接受。不过,妹子大哭完之后,开始残酷青春了,故事内敛起来,情绪表达就很到位了

    38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或者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40分钟前
    • Mumu
    • 力荐

    狗是引题,13是成长,狗B是伪善的成人世界。家长不知教育孩子的根本,而拿狗出气,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最大问题。新狗代替老狗去死,女孩意识到狗狗回来受罪不如在外人那好吃好伺候着,这是她向成人世界的妥协也是她逐渐迈向成人的成长。

    4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9分。太真实、太熟悉、太多似曾相识。本片与常规青春片最大的不同是:不煽情、不抓马。对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争取,不呐喊,而是让角色去接受:好吧、算了吧、就这样吧。。。一直在放弃,一直在退让,这就是长大,就是懂事了。这样反而更让人想哭。因为,这太像我们一路成长经历过的那些。所以,会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难过,是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之后,因无奈而难过。更令人无奈的是,这一切,似乎都是无解的。家长的教育观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这一代又一代,都是这么长大的,被磨平棱角的孩子,长大后,变成懂事的大人,然后,帮着下一代懂事。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维系重组家庭的关系,想要儿子还要考虑女儿的感受,打了女儿会主动认真道歉,把咬人的狗送去收留所而不是狗肉馆,酒局上的奉承巴结,接到前妻电话时的情难自禁,你们只看到女主的成长太残酷,却忘了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原本就比做一个合格的孩子要辛苦得多。

    48分钟前
    • 瓦瓦
    • 推荐

    我也家庭破碎,我也痛失爱犬。影片的结尾,李玩向成人世界妥协,向过去告别,最终进入了充满欺骗、虚伪、谎言的成人世界。而我,因为对人性的巨大失望,永远不会向成人世界妥协。我只是避开。人纵有一死,没有必要争什么。亲情也好,爱情也罢,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完全属于你,没有一样感情不千疮百孔。

    49分钟前
    • 上官婉卿
    • 推荐

    这毕竟还是大城市的较为体面的家庭的故事了,女孩要在父亲面前挑衅地吹啤酒瓶才会挨一顿打,打完还能得到道歉与补偿。在我们十八线小城市的版本里,女孩准备出门找狗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赢得两记耳光了,没有发出尖叫的机会,没有摔门摔碗的机会,只能把头深深地埋进被窝里无声哭一场,第二天起来,就长大了。

    53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千言万语、含蓄用力、直白或有寓意,其实就一句粗口:XX。有些地方挺狠的,女性观众很容易会看哭吧。当动物不再凶猛,温良而顺从,这个国度那套深入到骨髓的,父权威严不可抗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吸收消化了。

    5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56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