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决战中途岛

    决战中途岛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大陆2019

    主演:艾德·斯克林,帕特里克·威尔森,伍迪·哈里森,卢克·伊万斯,丹尼斯·奎德,曼迪·摩尔,亚历山大·路德韦格,艾伦·艾克哈特,达伦·克里斯,尼克·乔纳斯,卢克·克莱恩坦克,杰克·韦伯,基恩·约翰逊,浅野忠信,大卫·休莱特,马克·罗斯顿,布雷南·布朗,詹姆斯·卡佩内罗,马修·麦考尔,格雷格·霍瓦尼西安,杰克·曼利,杰弗里·布莱克,瑞秋·佩雷尔·佛斯基特,卡梅伦·布罗德,杰克博·布莱尔,克里斯蒂·布鲁克,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HD中字

      外星人报到

    • HD

      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

    • HD

      畸变

    • HD中字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

    • 正片 上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

    • HD中字

      生化危机:终章

    • 更新HD

      屌飞船奇遇记

    • 更新HD

      星际之门:真理之盒

     剧照

    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1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2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3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4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5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6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16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17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18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19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影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重要转折点——中途岛海战:经此一役,日本海军受到“降维打击”,美日海上实力反转,从而扭转了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局势。影片通过参战士兵和飞行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观众逐步进入1942年6月初发生在太平洋中途岛附近那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战争……

     长篇影评

     1 ) 新版《中途岛》是“烂片”?不喜欢军史题材的普通观众,军迷中的装逼犯最好绕道。

    首先说声明,本文稍有点长,奉劝阅读超过百十字就嫌累的也别看了,请绕道吧。本文不是自媒体常见拼凑一堆背景常识花絮扫盲,下文附有相关链接,有兴趣的可自行扩展阅读。本文只聚焦于吐槽下一些直接骂本片是“烂片”的典型影评观点。

    一位友人非常愤愤不平与上映两天来对新《中途岛》的各种谩骂和评分,目前豆瓣只有7.6,烂片《U-571》还有8.0,BBC二战历史新剧《战火浮生》还7.5,在IMDB上,目前《中途岛》也不高,只有6.8。 对于那些说烂片的,每个人口味不同,如果说这片子在某些人眼里还不够经典的高度,可以理解,人各有志不强求,要是看过后像下文所列种种观点,个人觉得就纯属半瓶子醋们装逼秀存在感

    这是一部常见的好莱坞大片吗?首先,开明宗义的说,不是!好莱坞很多年不待见这个类型的电影了,即便经典如《虎虎虎》,当年也是叫好不叫座,千万别看完就张嘴显示自己见多识广——“这是部常见的好莱坞大片!”对好莱坞来说,战时和50年代,观众保留着战时记忆,当时有市场但没钱拍大型战役史诗战争片,60年代因为《最长一日》的成功,随后拍了几部,但到70年代,随着《虎虎虎》、《中途岛》、《遥远的桥》均票房不理想,半个世纪以来没人敢再尝试了。现在这年头,用CG再现大场面没问题了,但是也没市场了,好莱坞常见的是马丁.西科塞斯都受不了的漫威……

    讲一场大兵团对抗大型战役为主题的故事片,那种大战役背景下的小单位小人物故事的不算,这种电影,无论陆海空战,各国拍过的,基本都数的过来,典型的有苏联的《莫斯科保卫战》,49版和88版《斯大林格勒》,尤里.奥泽洛夫《解放》系列,英国的69版《不列颠之战》,海战的话,《围歼俾斯麦》勉强算战役(毕竟是一系列战斗,算成战役牵强点),欧洲合拍的《滑铁卢》,美国的有《最长一日》,《突出部战役》,《虎虎虎》等,很显然,只有宣传被国家垄断,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制作这种大型战役片的动力最强劲,对票房也不敏感。

    单就美国来说,自从1977年合拍片《遥远的桥》以后,这是第一部演现代战争大型战役的电影(不算南北战争题材的,美国90年代拍过),如果单说海战,76年《中途岛》以后,这也是第一部大型海战战役电影。

    2001年爆炸贝搞了部不伦不类的《珍珠港》,把一部以一场战役为主题的电影愣生生搞成了三角恋四不像。《野战排》、《孟菲斯美女号》、《拯救大兵》、《黑鹰》、《兄弟连》确实都不错,但都不是全景讲一场战役的大型史诗片电影。

    上映两天来,社交媒体上对电影的评价很有趣,先说墙外的,以facebook的war movie小组为例,这里的成员基本都是战争电影爱好者,受众样本质量较高。公映前大多怀疑,不看好,公映后,小组里几个讨论帖,全都一面倒的认为很不错,起码评价也是“即便不算great movie但至少是good movie”,普遍认为比2001珍珠港和76版中途岛强得多。

    墙内的装逼犯可就多姿多彩了,有的是不懂装懂的纯傻逼,这种类型就没啥评价价值了。

    有的是确实懂一点,有的甚至确实懂很多很专业,但心态不正的,比如下面两个类型,第一种是典型中二病,心平气和的善意指出错误是一码事,这种张嘴就一口戾气,是来炫耀自己懂得多的——我比你们牛逼有品位吧,能看出这么多毛病……

    对于后一种确实懂点但心态歪了的装逼犯暂且不提,就说那些不懂装懂的或者懂一点却半瓶子咣当的吧,墙内爱好者群体里最不缺的就是人云亦云,墙内军事流行读物多年来抄袭美日由来已久的战史,谬误流行多年。昨天一个资深研究IJN(日本帝国海军缩写)的朋友讲,渊田美津雄和奥宫正武那本50年代出版,对美国影响甚大的书,70年代日本就批驳倒了——但是国内很难了解,在美国反而流传更久一些,但也被批驳倒了。

    到中国,流毒也就这几年随着英文成果引进翻译才在军史圈子里被慢慢批驳。所谓“决定命运五分钟”这种渊田美津雄写进回忆录而在战史方面早被批倒批臭的论调,没想到有些认真但资讯显然不广的朋友,观影完了还在传播。

    电影公映前,因为某杂志约稿,专门啃完了已经买来落灰好几年、风评甚高的《断剑》//book.douban.com/subject/24851444/一书,平日里和一些研究IJN的资深人士也过从甚密,对那段历史以及军史研究动态当然不陌生。

    昨日观影完,平心而论,个人觉得总体很不错,横向对比,作为21世纪第一部大型战役主题故事片,没加进流行政治正确元素,安排一堆黑鬼(无意种族歧视,对于图斯克基飞行员那类战胜种族歧视毒汁、真正打爆过德国驱逐舰、干掉Me262喷气机的有色人种英雄,永远值得尊重,瞎编乱造为了政治正确硬生生安排一个D日跳伞到诺曼底的101师黑鬼角色才讨人嫌)、同性恋、变性人、绿绿和女汉子,再加上动保、环保、反战等流行元素,简直就TM是这个年代的影视剧奇迹。说句题外话,明年要拍battle of britain,如果是美国编剧队伍来写,估计还行,英国自己弄剧本,就以《敦刻尔克》和BBC新剧《战火浮生》为例,看英国现在影视剧政治正确到啥屌样了,没有反战分子、黑鬼、女汉子、LGBT和印巴巧克力,就TM不会开机……

    横向对比,与76版《中途岛》相比,显然这部各个方面要准确得多。各个脉络非常的符合历史原貌(细节、道具小错误包也有一些)。举一个简单例子,这次电影把尼米兹-莱顿-罗奇福特三者的关系交代的很符合史实,76版这一点就是胡扯,按照历史学家马克斯.黑斯廷斯的研究,罗奇福特地位很低,尼米兹也不不喜欢且不够了解他,76版里演的罗奇福特和尼米兹关系太密切了,相关情节基本都是瞎编脑补。具体剧情上,这部电影是请了退休美国海军少将、海军历史研究部主任塞缪尔.考克斯(Retired U.S. Navy Rear Adm. Samuel J. Cox, director of the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and the Navy's liaison for the film)把关做的美国海军与这部电影剧组的联系人,考克斯少将在《今日美国》上专门写了篇文章讲电影与史实的关系,英文文章链接如下://www.usatoday.com/story/entertainment/movies/2019/11/07/midway-fact-checking-new-nick-jonas-darren-criss-wwii-movie/2508009001/?fbclid=IwAR3bFb5KVqYq6k50D6BinKBKevTqgvxSKk5dJtOtgfuMKpjaJAQx1lnzzJE

    当然,如果怀疑上述言论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话,再推荐个人认为一个写的很不错的微信公号的系列文章,发表时间远在电影公映之前:

    他们为信仰而战——那些保卫中途岛的飞行员们(上)

    //mp.weixin.qq.com/s/7DbM7O5oPq6mhLwAD5Cdiw

    打鬼子不是靠手撕,76年前的中途岛机场上发生了什么?

    //mp.weixin.qq.com/s/E650gQH-Y-FN53JYkeERFA

    瞎忙八十年毁灭五分钟,这次大损失让鬼子集体哭晕在厕所

    //mp.weixin.qq.com/s/CWueG71I6lXlUW-SWhgtYg

    以上三篇和电影演的故事最相关,该公号同系列文章链接如下,有兴趣的请延伸阅读:

    //mp.weixin.qq.com/mp/homepage?__biz=MzU0ODAzNjAxMA==&hid=10&sn=f628a657f971210d70359d39bd12f712&scene=1&devicetype=android-28&version=27000834&lang=zh_CN&nettype=3gnet&ascene=59&session_us=gh_ac69d2999407&wx_header=1

    电影基本是按照《断剑》这类近些年的研究成果拍的,推翻了渊田美津雄为代表多年流传的一些谬误。对于一些军迷装逼犯来说,电影确实有一些小bug,而且以企业号上的俯冲轰炸机部队为主视角,忽略了很多角色,这种批评确有道理,但要考虑到,一场海战那么复杂,怎么可能都拍到,现在是什么年代?观众普遍是看漫威的欣赏水平,一般观众连船和船的区别都分不清。有人讲,新《中途岛》不行,《从海底出击》才真实,Das boot拍的好,Das boot就讲一艘潜艇及其组员,全片才出现几个单位,几场战斗?一场大型海战有多少单位参战?全照实拍,一般观众谁记得住。

    故事片和真人实景纪录片两码事,中途岛战役一天打完,算是戏剧性比较强,戏剧冲突主线突出,主角突出,适合改编电影的题材,日德兰和莱特湾那种主角众多、支线纷杂的大乱战,剧本都不好写。有的专业军事爱好者挑出一堆刺,这号人这么牛逼,回家去看纪录片呗,以后谁TM拍大型战役战争片谁TM傻逼,拍漫威好了,或者跟着《敦刻尔克》玩文艺。挑刺谁TM不会啊,哪部战争故事片没错?

    下面聊点和这部电影相关的,有人批评全片只突出了CV6企业号的俯冲轰炸机中队,对其他部队基本忽略,确实有这个问题,电影和史实基本一致,但毕竟得有取有舍。电影里,不仅出击的美舰载VT(鱼雷机中队缩写)基本全灭,中途岛陆基出击的几波,除了高空的B17,其他也都基本全灭,正是MI(中途岛缩写)陆基突袭的牺牲,让南云下定决心下了换弹令,延误对美军CV(航母缩写)的攻击,然后舰载VT跟上来的突袭,把掩护的零战全吸引走了,给舰载SBD从中高空突防创造了机会,这些一波扣一波的脉络,全部拍出来的话,观众很难接受,直接影响观赏性和剧本的戏剧性。换言之,军事历史是个很复杂的事,一般观众没法理解,要保持故事片观赏性,只能有取有舍以舰载SBD视角为主了。

    一个突出的成功例子是电影《黑鹰坠落》,如果认真阅读完马克.班多那本原著,就知道曾经号称最真实的一部战争电影,其实也改编了很多,三角洲部队桑德森上士和Killo 11胡特的形象,其实是综合了不止一个三角洲队员(桑德森身上一部分形象就属于现任美国驻阿富汗最高司令米勒四星上将),而且很多故事支线都被打碎融合了。另一个例子是HBO迷你剧《兄弟连》,该剧虽然是一部英雄群像,但其实也融合了一部分人的形象,有几个连队重要人物根本没出现,其事迹要么被删除要么被融合到其他人身上,仔细阅读史蒂芬.安布罗斯原著就能看出,弗雷斯特.古斯中士不见了,45年2月就退役回家的约翰.马丁中士在电视剧里一直跟到结束。毕竟,故事片和纪录片两回事,照实拍的话完全没法观赏。

    以下内容和电影关系不大———————————————————————————————

    看完影片后,一些朋友针对IJN和山本、南云的一些批评,战史角度有很多研讨了。战前山本完全缺乏美军信息,只能处处布防,这是其一;第二,再说总体来说日本战略占优,本钱多,可以到处撒;第三,还是对美军太轻视,忽视了美军开战后6个月的进步,特别是珊瑚海美军海航表现出的战斗意志和技战术在不断提高的信号,日本忽视了,仍然按照开战初期老思维,非常轻视美军。

    山本眼前一堆战争迷雾,设身处地想,战前计划也不算太离谱,研究战史切忌事后诸葛亮,当事人可是一团迷雾,而不是现代研究者事后诸葛亮上帝视角。此战日本最大的错误是分兵太散,分散部署,将总体优势变成了南云面对的局部劣势。

    日本敢玩分兵,自信心就是战前日美海军的战斗力对比,空中、水面、水下,日本质量上完善美国,没想到开战后美国无论武器性能还是人员训练,作战理论模式和体制都进步那么快。总之,别觉得山本南云这些人笨,要放在他们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中去考虑他们的决策是否合理。他们确实轻敌了,觉得美航空力量水平太差;而且情报不准,觉得CV-5约克城不可能参战,南云4对2稳赢。珊瑚海海战后,日本翔鹤甲板大破,但飞行队尚存,瑞鹤空母完好,但飞行队基本损失完。

    还有一个背景是日本当时飞机和飞行员极难补充,全力以赴的话,瑞鹤完全可以搭载翔鹤飞行队参战。日本不仅造舰速度慢,造飞机,训练飞行员,人机合练磨合速度都慢,和美国没法比,这是综合国力较量。日本战前月月水火木金金不惜成本练出来的2700名海航,战时就极难补充和维持战前水准了,没钱没油没时间再玩百里挑一的选拔机制。

    美国战前飞行员水平参差不齐,即便开战6个月到了中途岛,少数人,如VS队的SBD确实技术很高超,比如电影里演的麦克拉斯基,百斯特,没演出来的加莱赫,VF3的萨奇,技术和治军水平都很高,大多数技术不行送了命,比如从中途岛起飞的陆战队航空兵的洛夫顿.亨德森中校只会滑翔投弹的SBD飞行员们。但是战后美国飞行员技术传递的很快,通过培训体系反馈,宝贵经验及时传递到新飞行员那里。同时美国航空工业很快提供出更新更好的飞机,等到43年美国大批新军舰、飞机和飞行员参战,日本就在竞争中全面落败了。

    美国在中途岛之前也是严格玩机舰固定搭配的,看番号就能看出来,中途岛战役中,CV5号约克城因为珊瑚海损失大,就搭了不少CV3号萨拉托加的飞行队,中途岛一战,美舰载战斗机部队英雄约翰.萨奇就是VF3的(他们的故事电影没演)。MI之后美军彻底不玩固定搭配,就混搭了。

    从珍珠港,突袭马绍尔,到珊瑚海和中途岛,美军的学习、适应、自我进化能力,无论兵器,人员,战术,作战模式还是编制体制等全方位各个方面,进化速度之快,全世界也没第二家,无论太平洋战争,欧战,还是韩战,都是如此,初战美军可能很菜很吃亏,但他们的对手都很快发现,美国适应进步能力惊人,人的因素,美国在竞争和学习进步方面,称其世界第一,很多小将可能不服气,但说是世界一流,应该毫无问题,这体现的是美国强大的软实力。至于硬件方面,就更没法比了,较量工业能量,历史上和现实中,美国还没对手。软硬实力竞争,这反映出的,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不间断努力就能赶上的。

    这次战役的一些细节差异,反映两国、两军、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的差异。

    举例来说,6月4日早上8点多,南云此时已经接到利根4号水侦关于美空母的战情,恰好对MI第一攻击队返航,南云坚持换炸弹挂水雷出击没航母,因为战前IJN条令、条例和作战理论研究都坚持认为攻击舰艇最好用鱼雷,因此准备第二波再投炸弹。可以对比的是美方的类似情况下并未像日本那样食古不化,而是灵活变通:斯普鲁恩斯6点接到PBY水上飞机关于日方CV信息,命令三艘CV出击,按条令应该是是VF(战斗机),VT(鱼雷机),VS(俯冲轰炸机)混合编队协同出击。但美空母与日本海航相比水平太次,一个小时都整备、升空、编队协同搞不好,斯普鲁恩斯果断下令,谁升空谁走,不必等全部起飞后再一起协同编队。客观上美国打成了一波波添油送死的状态,但VT队送死却给麦克拉斯基带的VS队的SBD创造了战机。看似美国运气好,实则有深层原因。

    哈尔西因病,临战前推荐尼米兹根本不了解的斯普鲁恩斯出战,尼米兹信任哈尔西,也就信任他推荐的人,而斯普鲁恩斯又是个很灵活的人,哈尔西深知这一点,他的表现不负众望。相比之下,南云并不是所谓的死板、拘泥、不敢变通,要仔细考量南云当时微妙的出境,在IJN里,水雷屋出身的南云出身不是米内-山本派系的航空派,不被信任,南云手下,二航战山口少将,参谋长草鹿,航空参谋源田实,飞行队长渊田美津雄,全是米内-山本派系的小兄弟,南云如果临时变通,打赢了还好,打输了,这些虎视眈眈早就想找茬的势必把他要生吞活剥了,换你是南云,那个时刻和处境下,你敢踢开条令和战前研究战术的思维定式,临时变通,挂炸弹去出击美空母吗?

    最后一个小故事,战前兵棋推演(电影里也演到一点),多次结果对日本不利,但要么没人敢上报,要么下级报上去被上级训斥后没人敢说话,要么推演结果受日本人欢迎,上级看完后一锤定音。兵器推演本来的目的是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或者试探各种可能性以研判是否值得下决心。在日本这边,上上下下无人敢质疑上官权威,上官说话拍板后就没人敢说上官结论不一致的东西。反观美方,就没这种包袱,比如说,上午出击回来后,斯普鲁恩斯还想派麦克拉斯基的人抓紧挂弹整备出击,以免战机贻误,参谋长勃朗宁拟定计划准备下令,麦克拉斯基去和参谋长勃朗宁据理力争:你虽然是飞行员出身,但不懂SBD,不准备好,油都不够,回来就得夜间降落,到时候很多新手根本落不下去!勃朗宁觉得权威被挑战,大怒,两人当着斯普鲁恩斯面就吵架,斯普鲁恩斯听明白后拍板:听麦克拉斯基的!气的勃朗宁离开舰桥出去生闷气,事后证明麦卡拉斯基的意见对,换日本,下级敢质疑上官?上官中有人会认真对待下官言论?这种体制和心态差异恰好对战局走向很有影响。

    无论综合国力长期较量中有一点点成绩就翘尾巴做“星辰大海”梦, 还是文化中的唯书、唯上、唯权威惰性,当年日本存在的症状在其他东方文化国家里如何,我们都心知肚明。

     2 ) 战争只是一个棋局,人人皆是棋子

    本以为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战争教育电影,看完后觉得它做到了足够的客观。 影片没有过多描写个人情感,更没有像《珍珠港》那样以三角恋穿插始终,整个战争过程尽量以大视野展开,让观众站在上帝视角,看着人类如何像棋子般被“下棋的人“控制着去战斗。 战争场面做得非常写实而克制,几乎没有展现肉体被炮火袭击时血肉横飞的场面,但是对各种飞机、战舰、潜艇的外形和战斗场面做得非常逼真,军事迷应该会非常喜欢。 很难得一部战争电影的故事可以做得没有明显偏向性。 虽然电影是美国人拍的,但对敌对方日本的军官和军人的描写都没有戴上有色眼镜,甚至让山本五十六看起来特别有气场和魅力,而临近结局一艘已被击中为了不被美军利用的航空母舰自毁时,对舰长和副舰长自愿随舰沉没的描写,不但没有刻意丑化,反倒透出一种隐隐的敬畏感。 影片表达的中立性,让观众更能体会到战争无益,人人皆为棋子的悲凉感。 作为一部叙述战争历史的影片,本片值得 一看。

     3 ) 依然难以摆脱征兵广告的气质

    6分,观影过程并不算愉悦。

    第一个原因是,我是冲着伍迪哈里森来看的,而不是冲着导演和战争,我缺乏相关历史军事知识,看的时候有些吃力,各种船和飞机分不太清楚,不明白他们的战略地位,因此看的时候对角色们的战略动机没太搞清楚,那个潜水艇又是咋回事?没头没尾的?感觉导演拍的时候是默认观众已经了解了相当多的背景知识来拍摄的。

    第二剧情过于拖沓,看到后来甚至有一种“咋还没完啊”的感觉,虽然叫中途岛,但居然从珍珠港开始拍,这让我看的有点摸不着头脑,主要角色又一直换来换去,难以聚焦,感觉这是因为这些角色都是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因此改编的时候受到了历史真实事件的禁锢,创作上有点放不开手脚(不是贬低历史人物重要性的意思,只是个人的观影体验哈)。

    第三对于美国飞行员有着星球大战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刻画,而日本飞行员全都是匿名的NPC角色,因此虽然给山本五十六加了很多戏份,但一直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因为美国这边的主角其实是飞行员而不是将领(我的伍迪哈里森啊,基本酱油位),但日本的飞行员在剧中是缺位的,铺天盖地的日军机群却都是匿名的,英勇的美国飞行员在开着烂飞机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以一敌二的场面,导致整个片子充满了“征兵广告”气质,顺带一提对于中国军民的刻画就更加表面化了,虽然鉴于不得不遵循历史的原因而为了服务Doolittle的故事线登了场,但这段描画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整体看下来并不推荐观看。

     4 ) 比《珍珠港》好看十倍的全景式海战片

    摘要

    比《珍珠港》好看十倍,没有人定胜天之类的刻意煽情,也没有单手拆高达之类的荒谬情节。个人英雄主义有吗?有的,但这也是体系配合下的个人英雄主义。离开了体系,个人再牛逼,卵用没有。

    本片最适合的观众群是初到中级军迷。如果尼米兹,哈尔西,杜立特,山本无十六,南云忠一,山口多闻这些名字对你比较陌生,我建议你还是先补补历史再去观影为好,因为导演默认你能一眼认出这些人。(其实首次登场的时候像柯南那样加个字幕介绍会比较好)如果你能不翻舰艇图册就能瞬间报出IJN各舰舰名,可能会看出很多破绽。毕竟浅野忠信敬的也不是海军的礼。(《啊,海军》里可以看到IJN应该怎么敬礼)

    优缺点

    优点:全景展现,机库作业,甲板作业,潜艇作业,战棋推演,情报作业,统统都有特写,细节还是相当到位。尤其是三个俯冲轰炸的长镜头,在整个电影史上都是独一无二。

    缺点:时间过得太快,把从珍珠港到中途岛整个过程,塞进两个小时,难免挂一漏万,有些地方过渡得太突然。要是预算再充足拍个上下集甚至三部曲,那就更过瘾了。

    情节

    本片是海军十字勋章获得者C. Wade McClusky以及幸运E的企业号视角,所以有企业号的事情就详细,比如珍珠港,比如杜立特空袭东京,以及不怎么出名的马绍尔突袭战。而没有企业号的就一笔带过,比如珊瑚海海战和整个TF17约克城号。可怜的弗莱彻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

    由于中方投资的关系,中国军民营救杜立特的戏份有点多,而且跟主线关系不大。

    鹦鹉螺号潜艇的情节也显得有点突兀,但要不是鹦鹉螺引来了驱逐舰岚,主角也不会通过驱逐舰找到日本航母,其实并非可有可无。

    人物

    指挥官这边个人认为演的最好的是丹尼斯奎德的公牛哈尔西,日军这边是浅野忠信的山口多闻,南云显得有些弱智,不过总的来说还比较平衡,最后影片也致敬了日美双方的参战人员。毕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技战术水平最高的海战,well deserved。

    飞行员这边我觉得主角的小弟James Murray演得不错。主角组炸完加贺回来,斯铺路恩斯又叫他们去打苍龙,结果小弟说我不想去了。海军勋章也有了,回去肯定鲜花美人了,再去又是九死一生了,尼玛,正常都不会想去。结果主角做工作,说我们就是吃这个饭的,明知是个死还是得上啊。说好的自由主义呢?😄

    题外

    中方投资拍了一个美国主旋律,这个时间点很有意思。美国太平洋舰队拍死太平洋西岸试图挑战的新兴力量,你说有没有影射现实涅?虽然PLAN既没有克鲁特环礁也没有塞班岛,地缘态势比当年IJN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无论是经验也好教训也罢,可资借鉴的仅此一例了。观影的观众里,站一航舰的又有多少涅?

    最后,太平洋大海战什么的,电影里看看就好,让我们一起祈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世界和平!!!

     5 ) 四海之内皆兄弟,奈何风雨乱人间

    我一直有一个长期无法理解的问题:日本为什么和美国开战?

    我们后人看待历史,就像开了上帝视角,从高空俯瞰一座城市,一切一览无余,我们知道所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以肆意妄为地马后炮。但是历史中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非但看不到结果,连“现在”都看不清。别说找到最优路径穿越“历史”这座城市,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能不迷路,不围绕一个地方打转就不错了。

    再有,我们后人在聊政治的时候,总是喜欢以“国家”为单位讨论问题,比如中国怎么怎么样,美国怎么怎么样,日本怎么怎么样。其实并不存在叫”国家“的这么一个决策者,决策都是具体的人做出来的,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决策机制,所有决策者都有反对派,最后往往是在各种各样的折中与妥协中得到一个既不是全局最优也不是局部最优的莫名其妙的决策。

    日本海军部总长(永野修身)曾经问山本五十六:一旦和美国开战,我们胜算几何?

    山本五十六曾经在哈佛大学学习,并担任过日本驻美大使馆的武馆,时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他说,如果阁下去看过底特律的汽车,德克萨斯的油田,就知道,一旦开战,根本没有把握。

    凡是有所常识的人,即便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关系和实力对比情况下,都能明白这是一个自取灭亡的举动。

    为什么要南下,而不是北上?

    在遥远的1941年,日本和苏联签订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你没看错,日苏互不侵犯。苏联的意思就是让日本放飞自我,好好建设“大东亚共荣圈”,没事不要干扰我的后门。坦白来说,从日俄战争开始,日本和俄国就是宿敌,不久前,日本和苏联曾经在蒙古的土地的上打过一仗,即“诺门罕事件”(1939),关键日本还打输了,所以干脆就不招惹毛熊了。

    首先,真正决定日本南下的,其实还是日本陆军和海军的冲突。自从明治维新以来,以萨摩藩和长州藩为代表的日本党争贯穿了整个日本近代史的发展,最终形成了“陆军”和“海军”的冲突体系。而南下,是陆军和海军共同赞成的唯一方案。

    再有,南下肯定是为了石油和橡胶等战略资源。后来日本的“南下”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印度支那是整个中南半岛,包括越南、缅甸、老挝和泰国。

    而这才真正侵犯到了西方国家的利益,于是美国冻结了日本在美的全部资产(1941年7月),英国,加拿大也都采取了同样措施,没有法国是因为法国已经沦陷了。所以日本再也没法从西方世界获得石油了。你如果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这是美国要逼着日本到谈判桌上来,从负面角度思考,这是逼着日本开战。

    那么真的一定要开战么?

    在美国对日本贸易禁运后,日本曾经寻求外交解决方案。当时的首相叫近卫文麿(mi),从姓氏就可以看出,这是位贵族出身的首相,1919年还随日本代表团参加过巴黎和会。

    1940年7月22日《时代周刊》近卫文麿登上时代周刊封面,那一期的英文副标为“Imitationof Naziism”(模仿纳粹主义)

    近卫首相并不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恰恰相反,他推动了日本全面侵华。出于对实力差距的恐惧,近卫首相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日本不是想要和平,而是希望列强不要干涉日本侵略中国和东南亚,不要禁运石油,不要冻结资产。

    当时日本的外交部长(丰田贞次),一直在努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他的言论说代表了近卫政府的态度:虽然说,我们目前侵占了印度支那,那是因为资源短缺逼得,我们真的对西南太平洋地区没有企图。所以还请美国停止针对日本的敌对行动,恢复日美贸易关系。

    首相甚至准备出访美国,会见罗斯福总统。而民族主义者十分猖獗,至少有两次针对首相的暗杀发生。日本和韩国自古以来就有暗杀传统,暗杀往往意味着政府换届。

    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奥古斯塔号军舰上签署《大西洋宪章》

    其实从1920年代,美国就开始截获破译了日本的电报的工作,也就是说,从一开始罗斯福就完全掌握了日本的外交和军事动向。

    他一开始就知道日本人只是想进行一场务虚的谈判,然后在再断章取义,为他们自己的行动获得口实,罗斯福根本就不想谈,而是陪着日本人把剧本演完。罗斯福曾召见日本住美国大使(野村吉三郎),直接递交了一份警告,这份警告是不久前他和丘吉尔一起商议的(《大西洋宪章》):日本任何在西南太平洋的举动,都会引起美国的相应反应,从而最终引起战争。

    天皇就不管管他们吗?

    从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日本就开始召开“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基本是每个月一次,大本营指的是军队,“二二六兵变”实际上就是军队掌权了,所以才会有后面的全面侵华。所以这个会议实际意思是“军队-政府”联席会议。

    在1941年9月的“联席会议”上,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讨论,主要是关于敲定《执行帝国国策纲要》的细节,这份纲要是海军起草,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备战,陆军在细节上有争议,但大体不反对。总而言之,留给外交努力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细节敲定之后,就是要向天皇汇报了。

    裕仁天皇

    对日本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日本是一个君主立宪治国家,明治维新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大政奉还”,天皇的地位是写入宪法的。但是对日本历史再深入一点了解的人就知道,天皇在日本毫无地位,主要就是负责背锅的。公元1200年后,一直是武家掌权,以前是幕府,现在是军部。汉献帝还能把皇位给曹丕,天皇给皇位估计都没人敢要。

    当天晚些时候,首相带着陆海两个负责人进宫见天皇。裕仁天皇问,一旦和美国开战,日本胜算几何?陆军负责人(杉山元)回答说,日本可以在三个月内取得胜利。天皇说,在支那事变(七七事变)你也是这么跟我说的,可以用3个师团发动一次决定性的打击,取得胜利并获得和平。

    陆相杉山元赶紧狡辩道:中国幅员辽阔,遇到了很多想不到的困难。裕仁天皇反问他,大哥那太平洋岂不是更加辽阔吗?

    海军这边的负责人(永野修身)赶紧插话进来——下面这个例子请大家记住,是一个万能句型,你总能用到的——我们当然不能保证100%的胜利,但这就像治病救人一样,医生认为有70%的机会手术能成功,而不动手术的话病人只有一死,那么医生也一定会选择手术。即便是术后病人死了,那也只能如此,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

    第二天开御前会议,大家把联席结论汇报给天皇,各个负责人把国际形势和开战方案细节又讲了一遍,然而,对一个国力和资源都具有极大悬殊的国家开战,无论如何也是不合逻辑的,天皇表达了希望“尽最大努力避免日美之间出现最坏的情况”的态度。在一段尴尬的沉默之后,天皇问,你们为什么对我的问题避而不答?

    最怕空气突然变安静。

    这时候,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会上一般从不发言的裕仁天皇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开始读了起来:

    “四海之内皆兄弟,奈何风雨乱人间”

    这是他的祖父明治天皇在日俄战争爆发时写的一首诗,连读两遍之后,他说:朕平素深爱此诗,矢志不渝地怀念明治大帝的和平胸襟,事态已经至此,至感遗憾。

    天皇,日本国团宠,背锅侠一只,我们并不能准确地知道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动机,但是,人生所有的抉择都是艰难的抉择,对于普通人来说,求学与工作,结婚与离婚,留下与离开,哪有什么标准答案,更不存在对与错,大家都是在赌博,我们是被生活裹挟,而大人物们被历史洪流所裹挟。

    当每个人都只顾及个人利益时,集体利益就会走向不可描述的方向。

    关于这首诗的解读,后世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然而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了,战争的倒计时开始了。

    战争倒计时

    御前会议结束后,一切基本上已经无法改变了,日本将通过军事赌博来打破对美国的依赖,至于赌博是否是一场灾难,却只能听天由命了。

    近卫首相基本上是失败了,所以离开东京,直接跑到自己镰仓别墅去休息了。

    东条英机

    有一次近卫首相和东条英机讨论解决方案。东条的观点是,如果我们屈服,美国就会得寸进尺。我们有时候必须鼓起勇气做出不可想象的事情,就像从清水寺的舞台跳下去。

    清水寺的舞台,是给菩萨表演的舞台,几百年来,这里却演化成为自杀圣地。东条英机用自杀来比喻对美开战,这已经很疯狂了,然而更加疯狂的是,东条英机居然成了接任近卫的下一届首相。本来首相人选不是他,他也不够格,最初人选是一位皇室成员(东久迩宫稔彦亲王),后来包括这位皇室成员在内的几个候选人都不想背锅,首相的职位就落在东条英机头上。

    清水寺舞台

    其实也并非没有外交解决的途径,美国也不是不想谈,至少也有推迟战争的意愿,因为美国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中国问题一直是和谈的关键,也就是说,只要日本愿意从中国撤军,就还有的可谈,然而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陆军的核心利益。

    在东条英机的新政府里,指派了新的外交部长(东乡茂德),在鹰派的政府里,这位外交部长并非鹰派,这看起来很奇怪,但其实也不奇怪,总得掩人耳目,不能开战开的太过直白,要摆出和平的姿态。在第66次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上,大家重点讨论了开战前的部署方案,这次会议开了长达17个小时,就是从早上九点上班开始开会,一直开到夜里两点。

    在这次激烈的会议上,新外交部长开创性地提出了用25年时间从中国撤兵的时间表,以换取美国的和平的方案。你说是扯淡也好,缓兵之计也好,总之比完全不谈要好。

    二战期间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Cordell Hull)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其实美国早就掌握了日本的动向,美国已经明白了战争将在近期爆发,所有的外交手段都是在拖延时间。时任美国国务卿(即外交部长)赫尔,直接给出了一个近乎侮辱性的回复。他要求日本放弃自义和团运动以来就强占海外的所有领土,只承认中国的蒋介石政府。以此为交换,美国同意解冻日本资产。

    当日本得到这个被称为“赫尔建议”的回复时,东条英机政府可以说是兴高采烈,因为,终于谈崩了,可以无拘无束地开战了。

    偷袭珍珠港的时间,是12月7日,日本的宣战文件本来应该准时地在华盛顿时间中午1点递交给美国政府的,但是日本人的情报工作做得实在太差了,大使馆的解码工作一直到1230才完成,打印完已经快1400了。

    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当然可以截获电报,其实罗斯福早在前一天晚上9点就看大电报的部分内容了。军方之前已经向夏威夷和菲律宾的美军基地发出过战争警告,没必要当天晚上再发一遍。

    我们经常听到关于珍珠港的阴谋论。其实从这个角度看,美国人确实是知道日本人要进攻美国的,而且也确确实实发送了战争警告,但是只是没想到,最后进攻的是美国本土,也没想到规模这么大。

    5分钟定胜负

    南云忠一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美军偷袭珍珠港。南云忠一,也就是中途岛海战的指挥官,击败了英国的Z舰队(Z舰队相当于英国的远东舰队)。日军攻占菲律宾,菲律宾之前是美国殖民地,麦克阿瑟负隅顽抗,美军怕他当俘虏,直接把他撤职接了回来,然后命令全体美军投降,1.5万名美军成了日军俘虏。

    可以说日本海军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直到太平洋战场都是战无不胜。

    中途岛海战日本分6大主力部队,8艘主力航母(其他各类航母共计13艘)。美国其实就3艘航母,企业号、大黄蜂号和受伤的约克城号,也就是说日美兵力对比几乎是4比1。

    不过日本怎么会输了呢?

    其实战争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从日俄海战开始,世界进入大炮巨舰的时代。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变成航空母舰带着飞机互相打的战争模式。那个时代没有雷达网络,一般是靠无线电定向确定对方位置,但是开战前一般会无线电静默,那么基本就是往各个方向派飞机,靠肉眼寻找对方。

    也就是说,谁先找到对方位置,谁就赢了。

    对于日本来说,当天日本派出7架侦察机,但是有两架没能顺利完成侦察任务,而美军航母恰恰在在这两个区间。而美军的飞机一到,日本航母舰队遍遭遇终将灭亡的命运。

    最后决定战争胜负的就是5分钟。

    表面上看是运气,其实整个战争胜负是一点一滴的细节铸造的,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日本外交和军事情报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美国掌握。

    日本海军一开始使用的是JN25B密码体系(紫密),后来盟军缴获了日军潜水艇上的密码本并进行了破译(1941),从此几乎全面掌握了日军的军事动向,日本其实有所发觉,在1942年进行了升级,采用第三版JN25C,但是由于太平洋上舰船众多,密码本一直没有换完,而这恰恰是中途岛海战的时间。最重要的是,直到最后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击落,日本使用的仍然是JN25密码体系,而整个体系早就被盟军掌握了。

    罗彻斯特(Joseph Rochefort)

    在电影中,尤其提到了这些情报工作者做出的卓越贡献。

    罗彻斯特(Joseph Rochefort)就是剧中穿着睡衣和拖鞋的人,最早就是在船上玩数独,被舰长发现,后来被推荐去岸上破译密码。在中途岛战前报告的时候,他汇报数据极为精确,舰船数量,主攻方向,战略部署都一清二楚,尼米茨都觉得完全不可思议。而且最后战后双方数据揭解密,真的,和剧中的台词一样,“时间只差5分钟,方位只差5度,距离只差5海里”。

    可惜的是,这位大功臣,不善言辞,不讨领导欢心,最后被贬去管理一个船坞,抑郁而死。其实他这种数学天才应该去华尔街的。

    日本就真的没有选择吗?

    我们总觉的,日本人的开战,是不可思议的愚蠢行为。其实对于日本来说,虽然不可思议,其实仍然有机会:如果速战速决,没准能逼迫美国签署个城下之约,从而承认日本的远东利益,这其实就是日本的赌博。

    从这个角度来讲,日本的战略失误,其实还不止如此,按照局座的说法,何必要分成六大舰队?集中围攻美国舰队不好吗,而且就算中途岛损失4艘航母,还有9艘可用,可以接着打,并非没有希望。

    可是山本五十六却选择了闭门思过好几天,这究竟是个人的战略失误,还是又一场政治斗争,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最可怕的还是官僚主义,日本政府最后选择了把中途岛战争宣传为胜利的战争,因为佯攻部队最后攻上了阿留申群岛,而这与整个战局几乎毫无关系,还不如把佯攻的舰队调过来支援中途岛战役。

    理性对比实力,日本完全没有赢的可能,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往往还忽略了很多非理性因素。

    事实上,当时的国际形势越来越动荡和不安,西方国家对日本充满着敌视,对日本工业品征收高额关税,这催生了民族主义的倾向——这和今天的国际形势几乎是一样的。

    于此同时,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昭示着西方资本主义秩序的破产,人们对英美主导的世界秩序产生了怀疑,那么西方人将再也无法主宰世界,属于东方的新的国际秩序将被建立。而中国的东北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这意味着日本绝不会回到10年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去,因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就意味着被西方剥削和奴役——这和今天的世界秩序变迁仍然几乎是一样的!

    从今日世界种种现象,我相信这并非简单的日本精英阶层的一厢情愿,如果你也曾为阅兵热血澎湃,那么,这其实是整个日本国民,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狂热,而只要偏离这条道路,就会被认为贫穷、失败和耻辱。

    近卫首相递交辞呈的时候,在辞职信里其实也明示了:如果我们愿意暂时牺牲我们的荣誉,接受美国的提案,那么一切还有机会。

    在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上(指的是偷袭珍珠港前),天皇的发言人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我们屈服,我们会一次性丧失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满洲事变以来的所有领土(朝鲜,满洲国,中国华北,台湾和印度支那),我们不仅要忍受“支那事变”(指侵华战争)以来日本人民忍受的4年艰辛,我们还要再忍受更加的痛苦。开战的终极逻辑是:如果和美国主宰的世界保持和平,那就是耻辱,虽然开战可能失败,但至少是为了国家尊严而死。

    日本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很多日本高层有一种类似于武士的宿命感:战争会打起来,甚至可能意味着日本的毁灭,但是既然作为一个日本人,就应该忍受这种宿命,不能后退。

    但是仔细想想,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不也经常奋不顾身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吗?求学、恋爱、换工作、远离家园、还有歌唱祖国什么的,因为那些快感,给予我们幸福的力量。

    历史真的很魔幻主义,其实整个交锋就是5分钟,6艘航母,100-200架战机,之间的对决而已。就是这几百名飞行员,却决定了几十亿人的命运。

    然而历史充满现实主义,这几百个飞行员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地勤和情报人员,是美国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是几百倍于日本的工业化实力。在战争结束时候,美国已经有了约150艘航母和将近1万艘各类舰船。

    今天的世界,重新回到了十字路口,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还有恐怖主义,都在伤害着这个世界,那么我们能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呢?

    其实,毕竟,历史是胜利者用血书写的,全文完。

    麦克阿瑟和裕仁天皇

     6 ) 不想尬吹,有一说一,有点一般

    感觉影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剧情太散和最后决战笔墨不足。应该着重去描写美国海军当时有多困难,需要大修的约克城赶工抢修72小时就加入战斗,再算上中途岛上的陆地机场,陆军是一帮菜鸟,开着陆军轰炸机难以对海面移动目标进行有效的俯冲轰炸,美军东拼西凑才算是凑出来四艘航母(算上中途岛这个机场的话)。算是能形成与南云的机动部队的四艘航母相抗衡的力量。影片中段应该着重去交代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和莱顿的密码破译工作。而决战最后,应该把飞龙号上友永丈市这个日军王牌飞行员最后一次出击拍出来,空袭约克城号后没有归来,这样在主角驾驶着发动机熄火的飞机,在黄昏时刻,所有人都认为他不会回来的时候,踉踉跄跄降落在降落在企业号的甲板上,这样去铺垫的话,可比靠飞行甲板上的群演干巴巴的说一句“很多人都飞不回来”要给力许多吧。最后主题也鲜明了,就是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只要有一丁点取胜的希望,坚持到最后一定能取胜,这样一来,美国海军最后取胜和主角奇迹生还也呼应了起来。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本就是坚持到最后才取胜的结果,麦克拉斯基的飞行队能突然出现在日军舰队上空这一神来之笔,也是必然之中的偶然,就是大黄蜂和约克城号上的飞行员,以及中途岛上的陆军航空兵从上午就开始的没有效果却持续不断的空袭,导致护航的零式战斗机的飞行员甚至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而南云急于求成的心态则作出鱼雷换炸弹,炸弹换鱼雷这样的毁灭性决定。而麦克拉斯基和主角最后抓住了这由无数美军飞行员的生命铺设出的希望,取得胜利。说到底,应该拍成一个在低谷之中等待希望的故事,主角的心路历程,不应该是曾经不顾生命最后醒悟顾及生命,这跟导演所拍摄的特效场面一点都不搭啊。节奏应该像陀螺的环太平洋多靠拢一下,感觉就对了。还有逗比导演在中途岛上拍电影的剧情可以去掉,完全是多此一举。


    最后说一下,第一次写评论收到这么多回复我很开心,可能是我标题戾气有点重,会引来一些反感,见谅,约翰福特的事情这个我之前不知道,感谢指正,看的时候真的觉得跟主体剧情没有关联才吐槽的。我只是个普通观众去看电影,不是什么资深军迷或者专家,我就是站在能否吸引普通观众的问题来评价这部电影,毕竟电影是给大众看的,我觉得完美的标准就是既能还原大部分史实又能吸引路人来看,你只有把更多的路人吸引过来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大仲马写小说也是要把历史编编改改一番,黑泽明在影武士中拍的长筱之战也是没多大符合历史,作为电影文学,毕竟是要有主次的,是艺术就得有必要的艺术加工。我不拿回扣我也不靠写公众号赚钱,我没拿卖拷贝的绿帽港出来比,我没说要加爱情戏,有话好好说,理性讨论,有知识不是为了攻击别人的,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你把这电影当作纪录片看的一本满足是你的快乐,我也承认还原历史是本片的亮点(除了5条大和),但你没权力拿你的标准喷别人,又不是拍给你一个人看的,不懂尊重的别来靠近我

     短评

    本质上就是常规的好莱坞大片,但是看惯了抗日神剧再来看这部电影,差距真的太明显了。我们被抗日神剧残害多年,已经快要忘记正常的战争片是什么样子了。正常的战争片里没有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八百里开外一枪干掉鬼子……只有缜密的情报工作、精心策划的战略、以及抱着必死的决心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敌人的战舰更多、装备更现代化,但是他们也有最顶尖的情报人员,最不怕死的战士。不是把观众当傻子的抗日奇侠,而是血淋淋的恶战。迪克·贝斯特这种以身体、以未来为代价取得胜利的军人值得铭记,布鲁诺这种宁死不屈、绝不泄露机密的军人同样伟大。日本军官选择和军舰一起沉入海底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这不是美化敌人,而是尊重敌人。优秀的战争片尊重敌人,拙劣的战争片丑化敌人。因为丑化敌人就是丑化自己,尊重敌人就是尊重自己。

    5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想起二十年前在电影院连看三场《珍珠港》,从下午一直看到晚上。本片在故事上延续珍珠港之后的美国反击,全是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我也找到了为什么喜欢看二战题材的电影,因为这里面有生活中太少的“男性气质”,包括日本士兵们刚毅的眼神,最后落泪也是日本将领与战舰共存亡的气魄。

    8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Ed Skrein 才是真男主啊,这大概是他在权游之后拿到的最好的一个角色了,军装甚至有点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味,关键这角色刚好还叫Dick Best……

    1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我熊熊燃烧的直男魂啊!好几次肾上腺素化成眼泪飙出了眼眶。首日场几乎清一色全男生,但是扛不住热血阿姨就爱看揪心又痛快的战争片啊~关键是卡司阵容也太豪华了吧。丰川叔出来的时候,跪了一下,浅野叔又跪了一下,伍迪叔又跪了一下……整场看下来都是喜闻乐见的老熟人,忍不住感慨了无数个“卧槽!”。作为老美的主旋律抗日大片,并没有刻意矮化日本人,将日本人呈现得愚蠢弱鸡,而是拍出了智谋与勇气的较量,最后火烧战舰的一场戏,甚至拍出了英雄末路、大势已去的悲壮感,哭得我……满脸是政治不正确的泪水。很开心没有安排缠绵腻味的爱情线,专注于展示战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张力。娱乐指数4颗星,养眼指数5颗星。一本满足。

    16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好爽,紧张得手心冒汗,《决战中途岛》这种片子必须在巨幕上,才能感受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感官冲击和内心震撼,俯冲、横扫、爆炸、燃烧,天空辽远、海洋苍茫,烟雾的尽头似有一阵阵呛人的火药味、冰凉的海水扑面而来,美、日两国的对决,是信心勇气的对决,也是关乎国运对决,片子结合真实历史、真实人物场面做工到位,选角很有信服力,每个人物棱角分明,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战争片的拍法,无外乎以小见大、管窥一豹或者全景展示、排山倒海,拍惯大场面的罗兰·艾默里奇无疑是后者,这次也没让人失望。

    2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时代巨幕点映 整体质感还不错,特效加分,真实度也算比较合理(美军战斗机居然缺席,只有无畏大战零式),剧情没有狗血,但将领形象感觉不如老版。

    21分钟前
    • Crazy Ivan
    • 推荐

    这就是那种绝对不能在影院错过的电影,超大银幕、轰隆隆的音效、火光四射的大场面,把整个影厅炸的天昏地暗,整个人放空 瘫在座位上接受海空大战的洗礼。这些年被漫威超英荼毒的都已经忘记真正的战争片是怎样的了,其实这些真实发生过的战役、真实存在的战士才是我们现实世界的超级英雄。罗兰·艾默里奇这部中途岛没有狗血的爱情,没有恶心的煽情,就是实实在在的给你科普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战争越残酷越能衬托和平的来之不易,正如片中所说,没有人想要战争,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Love and peace~

    22分钟前
    • 杀手的小学同学
    • 推荐

    蛮喜欢这个表面“稀碎”的剧本,主旋律的底子、老派的作风,但做了许多碎片化处理。一男主+四男二,都是穿针引线的人,串联起将近上百号人物。巨大的群像(看过战争片中最大群像之一)、繁多的视角与散落的线索,也有效规避了个人英雄主义和煽情伦理问题(因为人太多所以不会过度煽情)。这种戏里的情感就是要淡化、简约,才能打动人。对日方的正面刻画也很出色。他们同样是坚毅、有血有肉、有担当有情义,从写到演都处理得圆满。不过,必须要指出本片最大的问题——在海空大战的场面上,特效cg用得太多,不免虚假。特别是在看过《敦刻尔克》后再看这种视听系统,实在是比较廉价、落伍了。

    2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对比日本人想当然的激进,与其说美国人靠运气赢得了中途岛之战,倒不如说靠的是全军上下的稳扎稳打赢得了逆转太平洋战局的一战。而导演艾默里奇似乎也深得自己镜头下的尼米兹的真传,四平八稳地交出了一张新时代语境下令人满意的好莱坞战争电影答卷。编剧韦斯·图克和艾默里奇其实已经为观众做了“减负”,前者精准抽取了重要节点和人物进行戏剧加工,后者则通过强有力的控场,辅以其拿手的壮阔视听表现手法,将中途岛之战前、中、后的真实亮点和细节投射在了大银幕上。这是一个窥视文化和人文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语境下,以及美军常年征战导致的美国国内自发性反思与海外颜色性批判,越来越多的好莱坞战争电影开始追求对战争中的个体情感进行无限放大和关切,但完整地展现一场战争,仍需经典全景+群像式战争电影。

    31分钟前
    • 圣迭戈-北岛
    • 力荐

    完美还原战列舰大道。完美还原贝斯特炸沉赤城。基本还原友永仗市机群起飞。基本还原飞龙号弃船山口多闻和加来止男与舰艇同沉。

    35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现在还能有人扎扎实实拍二战,拍英雄,难得。好莱坞已经没人愿意投战争片了,耗资巨大,没法拍续集,连艾默里奇都不得不满世界找投资。《决战中途岛》完全不是《珍珠港》那套披着战争片外衣的爆米花逻辑,气质更偏六七十年代经典老片,当然技术要比以前进步太多。电影用了大量飞行员主观镜头来展现美军出奇制胜的关键--俯冲轰炸,临场感极强(拍空军海军确实比陆军视觉更刺激)。除前线外,还展现了后方情报部门、指挥部门的工作,让这一历史转折点充满玄奇色彩:“我为美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情报失误负责。”三线并行之下,片中群像人物也都非常精彩。包括对日本海军将领的复杂刻画,对善良的中国底层村民的刻画,还致敬了一下约翰·福特导演,揭示对于当前局势下的今天,和平究竟意味着什么。

    3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战争科普片,没怎么渲染战争残酷,反而很有娱乐指数。剧情“一拖三”,看中途岛,赠偷袭珍珠港+轰炸东京,就那些战役都捋了一遍,却惊喜欠奉,讲了一个连小白都能看得懂的战争史故事,所以叫科普。场面好看,且第一次在电影中详尽的展示了“俯冲轰炸”这种华丽又危险的战术。艾默里奇每次给美帝拍马屁都开挂,这次也不例外,难得的是这次还塑造了立体的反派。主角几位演员跟原型很像(尤其尼米兹),但我方人员云集了漫威+DC+速激的反派,倒是搞笑

    38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五星给它的克制。羡慕美国的是,它们不需要深刻,不需要反思,不需要挖掘人性,可以毫无历史包袱,毫无争议,毫无合法性危机,干脆利落地歌颂他们的英雄永垂不朽!387?

    42分钟前
    • luer..一串字母
    • 力荐

    我一直以为二战的转折点是 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

    44分钟前
    • 五桶
    • 还行

    怎么港…这个片吧,就好像那种,每次你一觉的自己快到了,他就换姿势了的男人。

    47分钟前
    • 一只小海绵
    • 还行

    美国主旋律,但我感动了。主旋律战争片控制好立场才高级,这部电影做到了,歌颂美国军人同时,也不一昧抹黑日本军队,可以说不偏不倚了。海战场面宏大密集好看,把我轰傻了,挺好。

    50分钟前
    • 小烨
    • 推荐

    完成度非常高,大大超出预期,本来还怕被拍成特效娱乐大片,结果意外地朴实踏实,叙事稳扎稳打,人物塑造传统淳朴,有了点看老片的感觉,不足之处当然也有,战线拉得太长导致重心分散,留给中途岛时间局促了些,如能再多一个钟头会更完善,经费严重不够军舰建模复制黏贴导致个别镜头产生“bug”,也有一些小细节失误,另外就是对鱼雷机中队的自我牺牲欠缺交待,会让不熟悉战史的观众误以为鱼雷机全是废材,实际上是鱼雷机吸引了零战与敌水面舰防空火力,为SBD俯冲攻击航母争取了空档。但总体瑕不掩瑜,要支持鼓励。二刷归来在大E官网上看了各中队战报,脉络更加清晰,对照电影,人物细节真是做得不错了,比如Gaido击落Betty、被俘被杀和Dickinson迫降被菲尔普斯号救起转送企业号的细节都有呈现,Gallaher的戏份则给了Best。

    51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却丝毫不显冗长,卡司里全是熟面孔,心里默默挨个相认。最触动还是那幕:日本指挥官宣布战败,自己要随战舰一同销毁沉没。旁边的人说,我也留下来,一起欣赏月色吧。你知道的,有些瞬间的确即是永恒。看正如片尾打出的那行字:大海铭记不朽。

    52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我出镜最多的电影

    54分钟前
    • 鱼雷
    • 还行

    在这个片子里面看到杜立特行动还是特别意外的,虽然并没有命中什么重要设施,但其现实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卢克伊万斯看得人都好了🤓🤓

    59分钟前
    • V.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