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谁杀死了堂吉诃德

    谁杀死了堂吉诃德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西班牙2018

    主演:亚当·德赖弗  欧嘉·柯瑞兰寇  乔纳森·普雷斯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奥斯卡·贾恩那达  杰森·沃特金斯  塞尔希·洛佩斯  詹迪·莫拉  特瑞·吉列姆  霍威克·库区科利安  阿尔维托·乔·李  威廉·米勒  萝西·德·帕尔马  布鲁诺·塞维利亚   

    导演:特瑞·吉列姆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中字

      默杀

    • 更新HD

      新天方夜谭

    • 更新HD

      我们假期做了什么国语

    • 更新HD

      击剑手国语

    • 更新HD

      杜立巴

    • 更新HD

      死生契阔国语

    • 更新HD

      灼烧之爱

    • 更新HD

      最后的摩托英雄

     剧照

    谁杀死了堂吉诃德 剧照 NO.1谁杀死了堂吉诃德 剧照 NO.2谁杀死了堂吉诃德 剧照 NO.3谁杀死了堂吉诃德 剧照 NO.4谁杀死了堂吉诃德 剧照 NO.5谁杀死了堂吉诃德 剧照 NO.6谁杀死了堂吉诃德 剧照 NO.16谁杀死了堂吉诃德 剧照 NO.17谁杀死了堂吉诃德 剧照 NO.18谁杀死了堂吉诃德 剧照 NO.19谁杀死了堂吉诃德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托比,一个愤世嫉俗的广告导演,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古代西班牙鞋匠的荒唐幻想中,他相信自己就是堂吉诃德。在他们越来越超现实的冒险过程中,托比被迫直面他 在青年时代拍摄的一部电影的悲剧性后果——这部电影永远地改变了一个西班牙小村庄的希望和梦想。托比能补偿并找回初心吗?堂吉诃德能在他的疯狂和即将来临的死亡中幸存吗?爱情能战胜一切吗?

     长篇影评

     1 ) 导演难为,或死于现实,或死于理想

    以“妙想天开”闻名的大导演特瑞·吉列姆,拍摄以堂吉诃德为主题的电影,实在是一件“天作之合”,对影迷来说自然非常期待。成品果然也没有让人失望。《谁杀死了堂吉诃德》秉承了吉列姆一贯的风格与志趣,既有现实的沉重,又有着不疯魔不成活的痛快。

    吉列姆没有直接来讲述堂吉诃德,而是借用了一个导演拍摄堂吉诃德电影的故事,来表现“堂吉诃德”这个母题。于是,堂吉诃德、影片中的导演、吉列姆,三者醒目地联结在一起,并以原型、主题、创作者的身份在影片中形成互动。最后呈现的,当然是作为创作者吉列姆的态度,他的“堂吉诃德”,就是他身为导演对电影的理想和爱。

    影片中的导演托比,也并不是吉列姆的完全化身,他是一个处于现实与理想矛盾之中的角色,通过他的行为尤其是其转变的经过,来实现吉列姆对现实以及自我的表达。

    影片的开场,是托比正在拍摄堂吉诃德战风车经典一幕的场景,而这也是最能体现堂吉诃德精神的一幕。但这一幕在拍摄过程中卡住了。卡住了表面是技术失误,但真正卡住了的其实就是导演托比。在遵照他的意愿兴师动众来到西班牙拍摄他的“堂吉诃德”后,托比反而越来越没有感觉了。

    托比,如今已是一名明星导演。老板、经纪人、工作人员甚至女人们(当然还有还来不及参与的观众),都视之为香馍馍。如果凑合着把电影顺利拍摄完成,各方其实也都会满意,过不去的其实还是在导演他自己。托比依然有理想,但成为明星后待在“舒适圈”里,他现在已没有了灵感。

    但灵感很快就有了头绪。

    老板让托比看看碟“找灵感”,没想到在卖碟的小贩那里,托比发现了当年让自己一举成名的学生时代作品、而且也是一部有关堂吉诃德的电影——《谁杀死了堂吉诃德》。

    卖碟的小贩,是个吉普赛人,他以不同身份、不同方式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他是一个功能性而非故事性的人物,像一个串场的小丑一样,在关键时刻帮助主角前行,以完成其使命。

    托比看自己影片的急切意愿,被老板女友的求欢以及之后老板的不期而至打断了。这也是理想被现实所阻碍的一种体现。好在偷情没有被老板即刻发现,而当年的拍摄地就在附近,托比可以旧地重游,或许可以激起一些创作的灵感来。

    十年光阴,物是人非。那些曾参与托比电影演出的当地人,有的死了,有的失踪了,有的疯了……托比在追逐自己梦想的同时,也给了这些人打破现实的希望。但还是那句老话,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明星”,如果在逐梦的过程中迷失了原来的自我,那或许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托比很快就见到了著名的“堂吉诃德”——那个曾经扮演堂吉诃德、如今自认为就是堂吉诃德的可怜的老鞋匠哈维尔。哈维尔为什么会着疯变成这个样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第一,是最基本的,也是从现实理性角度来说,为了演好电影的主角,老人家必须强迫自己化身成为堂吉诃德,结果入戏太深再也走不出来了。第二,跟平凡的日复一日的鞋匠生活比,堂吉诃德的冒险与疯狂有自己的精彩,尽管这是一条走火入魔之路。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是影片的一个重要象征,一个现实中的“堂吉诃德”,一个区别于现实的存在,一个托比丢失了的身份。

    哈维尔的堂吉诃德,当初也是为托比代言。当被现实侵蚀的托比再次遇到“堂吉诃德”时,他既不能唤醒也不能投入,只能在“堂吉诃德”的身边成为“桑丘”。

    桑丘是现实的,也是清醒的。桑丘知道现实的同时,也知道理想,他自己无力去追逐理想,但对于真的勇者,也会奉上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冷漠或贪婪。于是,桑丘成为了堂吉诃德的伙伴。

    堂吉诃德与桑丘相遇,冒险便开始了。

    很快他们就遇到了让冒险变得有目的和意义的人——堂吉诃德的女神——“杜尔西内娅”。曾经扮演杜尔西内娅的安洁莉卡,如今过的也不好,演员的梦想破灭后,她成为了一个俄罗斯大亨的“宠物”。

    对托比来说,相比哈维尔安洁莉卡是更有机会也更想去拯救的一个。不仅安洁莉卡的人生被托比所影响,而这位他亲自所物色的女主角,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他的女神,艺术的缪斯,理想的动力。

    在冒险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插曲值得一说。“堂吉诃德”战风车受伤,被一位女性所救,他们被带到了一处非法移民的居住点。在托比看来非法移民都是恐怖分子而让他很害怕,而他们其实是普通而不幸的人,就如同堂吉诃德时期的异教徒一样,被驱赶、被抓捕。

    这一段与影片主题关系不大但照应了现实的议题,在影片中并不算突兀。但吉列姆自己在影片开场有一段托比打电话安排群演要照顾各种不同人群的设计,现在自己也来一段政治正确,就有点讽刺了。

    回到主题,从俄罗斯大亨手上拯救安洁莉卡,也是影片最后的高潮了。俄罗斯大亨也化身成为堂吉诃德的死对头——“魔法师”。

    俄罗斯大亨展现了他的“魔法”,他举办的化妆晚会,成为“堂吉诃德”奋斗的舞台。而他不仅抢走了女神,大亨身份、夸张举止也代表着现实中的商业与娱乐,是理想与艺术的最大敌人。

    “堂吉诃德”并没有战胜“魔法师”就死了。但哈维尔的死亡,并不代表理想的破灭,而可以看作是一种献身。魔法师不容易被消灭,堂吉诃德也是如此。尽管飞蛾扑火,但其追逐理想的精神却也得以彰显,从而被记住、被后来者继承。

    最后,伤感的托比恍惚中也化身成“堂吉诃德”(相应的,安洁莉卡也成为了桑丘)。这一趟冒险,让从堂吉诃德变成桑丘的托比,又重新成为了堂吉诃德。成为堂吉诃德不是讽刺,不是失落于现实,而是为了理想的奋战。追逐理想是艰辛的,而且不疯魔不成活。

    以上就是吉列姆的《谁杀死了堂吉诃德》主要内容。在形式上,通过主线故事穿插回忆、梦境、化妆晚会等,虚实结合,在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华丽舞台上展开了一段冒险。而在主题上,吉列姆作为一名导演,表达了在现实环境中追逐理想的感叹与坚持。对“堂吉诃德”来说,冲突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或死于现实,或死于理想……

    (欢迎关注个人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

     2 ) 谁杀死了理想主义?

    本文首发个人公号【电影客厅】,转载请联系作者。

    导演Toby要拍广告堂吉诃德大战风车,怎么拍都不满意,总觉得哪里不对,看起来他的心思似乎也不怎么在这上面,跟片场女工作人员和老板的情人鬼混,显得玩世不恭,执行导演和制片人却很焦急,催他赶紧随便拍完,像这样爱拍不拍的,随便就停工,每天弄得焦头烂额,老板叫人给他找来他青年时拍的毕业作品,那是他第一次拍堂吉诃德,他开始慢慢陷入回忆中……

    第二天,他骑上摩托车去了当年拍摄的那个村里,现实和记忆不时梦境般重叠起来:当年他惊喜地找到了适合演堂吉诃德的那张脸——一位老鞋匠,出乎意料的是老鞋匠真的演活了堂吉诃德;还找到了当地小酒馆老板的女儿安吉莉卡,饰演堂吉诃德的梦中情人达尔希妮娅——镶着牙套的梦幻般的纯真女孩,恰好非常贴切、符合他心目中的角色设定;那时他有理想、愿景和冲劲,拍出了自己理想中的堂吉诃德,影片也获奖了……只是没想到他离开后,却永远改变了这两个人,老鞋匠不再是鞋匠,觉得自己就是真的堂吉诃德,村里人都觉得老鞋匠已经疯了;安吉莉卡幻想自己真的可以当明星,却成了别人的情妇,欲望被挑起来后,就无法再止息。

    其实他也早就被改变了,不再有灵感,也没怎么想拍自己真正想拍的电影,就在圈子里混着。现在拍片,一切都要听金主爸爸的,影片把这讽刺了一番,像是发泄。金主爸爸让他的制片人策划了一场奢华的化妆舞会,老鞋匠和安吉莉卡被极尽羞辱,最后老鞋匠意外摔死了。

    Toby和老鞋匠重逢后,老鞋匠一直把他当成桑丘——有一幕就像早期的默片,Toby到篷车里去找老鞋匠,背后的布上放着他之前拍的毕业作,老鞋匠在现场给自己配音——其实他并没有完全真疯,我想老鞋匠和安吉莉卡都是在逃避,逃避庸常、单调、死板和无望的生活,想活在梦幻中……因为Toby,他们都成了某种牺牲品,受此刺激,现在轮到Toby疯了,把自己当成堂吉诃德,而安吉莉卡成了他的桑丘,永远忠诚地跟随他,她本来就爱他。

    看起来影片像是由三个故事交杂在一起组成的——一个是年轻美丽的灰姑娘爱上疯狂艺术家的故事;另一个是一位最最普通的人如何陷于疯狂的故事;还有一个是谁杀死了疯狂艺术家的故事。艺术家就是“不切实际、异想天开”的堂吉诃德,尼采想当超人,最后变得疯癫,木心说尼采完全是艺术家,而不是哲学家。

    《谁杀死了堂吉诃德》看似癫狂、荒诞,却令人伤感、深感悲凉,借《堂吉诃德》的经典文本,讲述一则现代寓言,真是说不尽的堂吉诃德,究竟是谁杀死了他,杀死了理想主义……“桑丘,让他们尽管叫我疯子吧,我之所以得不到他们的赞许,是因为我疯的还不够”。

     3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吉列姆的又一次奇幻旅程

    一部拍了二十七年的电影,作为特里·吉列姆的粉丝,很容易被他这种奇幻+现实主义风格所吸引。

    一个功成名就的导演托比在西班牙拍片,偶然得到一张他作为电影学院学生所拍摄的一部堂吉柯德的毕业作电影DVD,一下子把他思绪拉回到当时。重游故地后,他意外地发现这部处女作改变演员们的人生,更惊奇的是,他自己走入了这部电影。

    扮演堂吉柯德的老鞋匠哈维尔坚信自己就是堂吉柯德,要继续行侠仗义,还把托比当作了桑丘,托比觉得他疯了,但被迫卷入这场冒险旅程中,历险过程中现实与幻境不断交织。托比渐渐地认识到自己,原来的他那么浅薄贪婪,自私自利,已经失去了以前对艺术对美好的追求,代之名声、金钱和肉欲,这不是原来的他,真正的他,他被繁华世界改变了,变得庸俗,变得市侩,变得浮夸。

    电影的主旨用现在的时髦话,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实现理想。堂吉柯德的骑士时代或许已经成为历史,但骑士精神尚存于人间,我们这个时代,人们享受着发展带来的物质享受,但同时精神上变得谨小慎微,空洞贫乏,越来越缺乏锄奸扶弱、见义勇为的侠义精神。事实上,这个世界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去维护,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就像中世纪骑士荣誉和使命高于生命那样的坚定信念,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能失去正义感,都不能违背良心,更不能让自私、贪婪、诱惑、自暴自弃等邪恶的力量侵占内心,而应该做到信守诺言,乐于助人,为理想和荣誉而努力奋进。

     4 ) 二十七年之后,《杀死堂吉诃德的人》终于面世

    一篇旧稿,刊于《看电影》杂志。

    ——两次开机,五次重组,以及无数的天灾人祸

    第一位向《堂·吉诃德》这部小说发起冲锋最终却惨败而归的大导演其实是奥逊·威尔斯。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一点一点地拍,拍到男主角死了,拍到自己也死了,这部电影依旧没有拍完。

    从1950年代正式开拍到1970年宣布放弃,九年的拍摄时长,十年的后期制作,直到1985年奥逊·威尔斯去世,这部电影也没有最终完成。1992年,他当年的助手、西班牙著名B级片导演赫苏斯·佛朗哥,才根据他留下的部分底片剪出了一个版本上映。

    多年以后人们评价奥逊·威尔斯的时候,说他有着和堂·吉诃德一样的精神,充满才华却不合时宜,向人们固有的认知和接受的极限发起猛烈的挑战,就像是堂·吉诃德向风车冲锋一样。

    无独有偶,这个世界上还有着一位和奥逊·威尔斯,或者说和堂·吉诃德一样固执、悲惨的导演,从51岁时开始构思剧本,到78岁才正式杀青,花了足足27年才把他心目中的《堂·吉诃德》成功地搬上了大银幕。

    这位导演就是特瑞·吉列姆,这部电影就是《杀死堂吉诃德的人》。从1991年到2018年,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这部电影终于宣布要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作为闭幕片首映了。

    特瑞·吉列姆,当代堂·吉诃德

    特瑞·吉列姆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导演。出生于美国的他,因为看不惯美国的社会生活,而选择加入英国国籍。这使得他不仅游离于好莱坞的主流之外,也不进入欧洲电影的圈子之内,然而全世界热爱他的影迷却不计其数。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特瑞·吉列姆执导了“想象三部曲”(《时光大盗》、《妙想天开》、《终极天将》)和“美国三部曲”(《天涯沦落两心知》、《十二猴子》、《恐惧拉斯维加斯》),凭借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特瑞·吉列姆的奇幻世界,积累了一批忠实影迷。

    不过与特列姆的才华横溢所共存的,是他令投资人头疼的能力——这位导演不太愿意因为钱而跟人妥协。所以在他创作出一部部精彩影片的同时,他的导演履历上也多了一笔笔和各大制片厂的争吵。比如1985年为了《妙想天开》的最终剪辑版本而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向制片方环球影业宣战;1988年为了《终极天将》再一次和环球影业争执不休;2005年因为《格林兄弟》又和当时还如日中天的韦恩斯坦影业闹翻。

    所以当吉列姆正式启动自己心目中的终极梦想《杀死堂吉诃德的人》的时候,他决心要和好莱坞划清界限,不用他们的一分钱而转向欧洲资金,并全程在欧洲拍摄。可是这样一部大制作对于当时的欧洲电影人来说,显然是属于力所能及之外的,就连电影的制片人都说:“想在好莱坞之外完成一部好莱坞电影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为电影后来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埋下了“祸根”。

    在原著小说中,为了追寻自己的骑士梦想,堂·吉诃德曾三次离家冒险,三次均以失败告终;而吉列姆拍摄电影的27年间,两度正式开拍,五次更换主演,以及无数的天灾人祸。

    特瑞·吉列姆说堂·吉诃德的“憨直”是这本小说最吸引他的地方。憨厚、执拗,不屈不挠、永远都不会被打败,这也是正是他想要把小说《堂·吉诃德》改编成电影的初心。“堂·吉诃德总是会错误地理解现实,对它保持着伟大、美好、辉煌的错觉,直到他被真相打醒。但是不久之后,他又会重复一次这个循环。”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说过的这段话竟然一语成谶,成为他自己拍摄这部电影过程的最佳写照。

    初次开拍,噩梦之始

    在电影的筹备阶段,吉列姆就吃到了苦头。法国投资人完全无法接受在好莱坞很常见的保证酬劳条款,即就算电影最后没拍成导演、演员也能拿到一定费用。这使得当时的主演约翰尼·德普的合约谈判变得异常棘手。

    最后,导演本人不得不把自己的酬劳降到正常水准的四分之一,才说服德普以半价的酬劳接下主角。这也使得整部电影的预算从最初的4000万美元缩减到3210万美元,是当时预算最高的欧洲电影之一,但吉列姆却说这仅仅只够一半而已。

    至于剧本则早就在吉列姆的脑海中存在了十年。“一个生活在21世界的高级白领托比,突然穿越到了17世界的西班牙,被梦想着成为骑士的堂·吉诃德误认为是桑丘,两个人一起走上了荒诞的冒险之旅。”剧情在改编塞万提斯的原著小说之外,还从马克·吐温的《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里得到了灵感。

    主演方面,除了饰演托比的约翰尼·德普之外,德普当时的女朋友、法国女星凡妮莎·帕拉迪丝担任女主角,另一位主角堂·吉诃德则由法国著名演员让·雷谢夫饰演,老爷子已在2017年去世。不过当年的老爷子刚过七十,年纪正好与相配,骑术精湛,穿上盔甲,活脱脱一个再生堂·吉诃德。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随着吉列姆的一声“Action”,电影正式开拍,而噩梦也由此开始。

    电影拍摄的第一天,剧组一行人浩浩荡荡地驱车来到西班牙北部纳瓦拉省郊外荒漠的一个山坡下,要拍摄的第一个镜头是堂·吉诃德从一队犯人中救下穿越而来的托比。

    特瑞· 吉列姆穿着一件印着“鼓童”二字的T恤,笑脸呵呵地指挥一切。然后问题来了。

    比如马不愿意向前走。好吧,那我们派个人在马屁股后面戳一下;再比如突然发现群演不够,没有排练。好吧,那我们换一个场戏先拍;再比如天上突然出现了一群战斗机,噪音极大,以至于现场根本没办法收音。好吧,那我们就只好后期再配音,效果差了点,但聊胜于无。

    第一天拍摄就这么结束了。虽然问题不少,但好歹都能解决。但第二天的问题才是真正致命的。

    当天拍摄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天色骤暗,雷声大振,不等大家收好装备,狂风暴雨已然降临。更可恨的是,大雨引起了泥石流,各种设备和道具全都随波而流,泡在了大水之中,已搭好的布景也严重受损。这可都是钱,气得吉列姆朝天大吼:“这演得是李尔王还是绿野仙踪啊!”

    接下来第三四天,剧组成员们抬出各种设备晒太阳,想着有些设备晒干了还能用。可是大雨过后,山丘的颜色被改变了,与之前拍摄的镜头不相符了,导致前两天拍摄的素材全都不能用。

    更严重的问题是,自此之后一直都是阴天,这场需要阳光的戏完全没可能拍了。吉列姆大手一挥,拍板决定,换一个场景,先拍下一个不需要太阳光的镜头。剧组一行人又浩浩荡荡,驱车数小时前往另一个人场地。

    第五六天,当大家来到新场地准备开拍的时候,主演让·雷谢夫旧伤复发,上马拍摄疼痛难忍。老爷子被送往巴黎医院,诊断之后确认为椎间盘突出以及疝气所引起的前列腺炎,根本无法继续拍摄大量的骑马戏。这下好了,没了主演,剧组正式停工。

    最后,承揽剧组完工保险的德国保险公司认定老爷子短时期内不可能回到岗位,另一位主角约翰尼·德普的档期又无法久等,终于在11月宣布终止这个项目。保险公司因此赔偿投资人约1500万美元,但同时拿走了包含剧本在内的相关权利。

    第一次拍摄就此告终,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年。

    十年之后,上马再战

    十年之后,2010年,特瑞·吉列姆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从保险公司手上拿回了他的剧本版权。项目中止的这十年间,吉列姆又执导了三部电影,以及见证了一部纪录片的诞生——《救命呐!堂吉诃德》。

    这是一部记录《杀死堂吉诃德的人》灾难般拍摄过程的电影。因为吉列姆经常与投资人发生纠纷,所以他习惯请人为他的工作过程拍摄纪录片,以便留下证据。而这一次,无心插柳柳成荫,反而成就了一段佳话。这部纪录片很快便获得了一片好评,在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也让腹死胎中的《杀死堂吉诃德的人》获得极大的曝光,成为电影史上的传奇。

    吉列姆也借此机会各处寻求再次开拍的机会和投资。比如他甚至一个人跑去《每日秀》的拍摄现场,对着排队进场的观众举牌募捐。牌子上写着:“没有制片厂的电影工作者,养家糊口,愿意为食物执导任何东西(studio-less filmmaker, family to support, will direct for food)。”当然,这应该只是玩笑而已。

    虽然拿回了剧本,但是两位主角——德普因为档期问题,让·雷谢夫已经去世——双双无法回归。英国演员伊万·麦克格雷格和当时69岁的美国演员罗伯特·杜瓦尔成为了新的主演。制片人也同时换为曾在2005年拍摄《潮涨海岸》时与吉列姆合作过的英国制片人杰里米·托马斯。

    又一次万事俱备。然而,就在主角人选尘埃落定不到三个月,吉列姆本人宣布:由于“财务上的小问题”,拍摄计划暂时停止。谁也没想到,这个“小问题”会令开拍一拖又是数年。

    直到2014年1月,吉列姆再次宣布项目起死回生,并且公布一张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美术概念图。他在社交媒体上写到:“究竟我们能不能让这该死的老东西跨上马鞍再次跑起来呢?期待这次会有壮士英勇捐躯!”不久之后,吉列姆信誓旦旦地说,资金已经到位,影片将于2015年1月开拍。

    但是随着距离原定的开拍日期越来越近,影片依旧没有任何动静。吉列姆在接受《滚石》采访的时候曝出了猛料:“又遇上了小问题,西西弗斯的巨石总是不断地往回滚啊。明明我们就快要到山顶了……”据猜测,这个“小问题”依旧是资金上的问题。

    又过了半年,也就是2015年的七月份左右,电影界新贵亚马逊宣布要投资该片,吉列姆的“小问题”终获解决。这一次,电影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穿越的剧情全部被删除,故事完全变成了现代戏,主人公托比变成了一位广告导演。故事讲述他来到自己一个学生曾拍摄毕业作品的现场,发现这里的一切因为那部电影而有了各种变化,而那部电影就叫做《堂·吉诃德》。吉列姆说,“它说的是电影对人造成的伤害”。

    与此同时,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不变,但堂·吉诃德的扮演者换成了当时已经75岁的英国演员约翰·赫特。然而,仅仅三个月后,新上马的约翰·赫特被查出患有胰腺癌,拍摄计划再度停摆。约翰·赫特也于2017年1月不幸去世。

    二十七年,梦终成真

    2016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即2016年5月份,吉列姆再一次宣布:“《杀死堂吉诃德的人》计划会在十月开拍,资金、主演都已经到位,年内可以上映。”而2016年也恰好是《堂·吉诃德》原著作者塞万提斯逝世400年纪念。

    不过,主创阵容又一次被换。托比的扮演者从伊万·麦克格雷格换成了美国演员亚当·德赖弗,堂吉诃德的扮演者则变成了当时73岁的英国演员迈克·帕林。迈克·帕林和吉列姆在多年以前的“巨蟒剧团”系列中有过多次合作。此外,他还找到了著名制片人保罗·布兰科参与项目,帮忙筹措亚马逊投资之外的剩余资金。

    为此他和布兰科签署了投资协议,这又为后来的争议埋下了伏笔。因为布兰科答应的这笔投资迟迟没有到位,以至于到了十月份的时候,吉列姆不得不再次宣布项目延期,继续寻找其他资金。

    直到2017年3月,《杀死堂吉诃德的人》终于再次开拍了,拍摄地依旧在西班牙,这也是该剧组在停摆十七年之后第二次正式开机。主演方面,亚当·德赖弗保持不变,堂·吉诃德的扮演者则变成了70岁的威尔士演员乔纳森·普雷斯 。

    这一次,天不负吉列姆,终于让他顺顺利利地把电影拍完了。影片拍摄了三个月,在2017年6月4日宣布杀青了,随后进入了紧张的后期阶段。将近一年之后,《杀死堂吉诃德的人》在2018年4月5日发布了它们的首款预告,精彩有料,让全世界的影迷都觉得终于要能够看到这部电影了。吉列姆也同时宣布,希望电影能够在2018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首映。

    但是,噩梦并没有结束,前制片人布兰科带着他的投资协议回来了。此时的他已经因为“创作上的分歧”而退出了项目,但坚持声称合同有效,自己拥有影片的部分权益,没有他的同意这部电影不能发行。

    双方最终闹上公堂,影片也因为法律程序而暂时被“冻结”,眼看着就要赶不上五月中旬的戛纳了。不过戛纳官方还是在4月19日公布的增补片单中,宣布该片被选为闭幕片,将于2018年5月19日在戛纳首映。

    但是吉列姆和布兰科之间的这起官司并没有结束,布兰科的制片公司Alfama已经正式向法庭申请法律文书,要求把该片撤出戛纳片单,称没有他们的允许不能在戛纳放映。

    布兰科的诉求是让《杀死堂吉诃德的人》承认他的制片人署名:“我需要他们承认我的制作人地位,他们的态度是一种英语片大导演对葡萄牙小制作人的傲慢无礼,这必须停止。”而吉列姆表示,布兰科并不是该片制作人,他只为该片工作过4个月的时间。戛纳官方目前尚未有任何声明。

    可见,这部电影的前途依旧一片迷茫。从最初的筹划到如今即将上映,吉列姆已经在这个项目上足足耗费了27年的时间。27年之长,改变了太多的人和事,吉列姆从正当壮年变成垂垂老矣,当年的情侣档德普和帕拉迪丝也早已劳燕分飞,甚至如今的男女主角亚当·德赖弗和欧嘉·柯瑞兰寇在27年前还都是十来岁的小朋友。

    英语中有个出自《堂·吉诃德》(Don Quixote)的形容词叫做Quixotic,意思是“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的”。用这个词来形容特瑞·吉列姆是最合适不过的,他从小就是这样一个空想家,他制定的计划和梦想似乎总是超出了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但是,一次次失败和重启并没有让吉列姆放弃过努力,他为这部影片魂牵梦绕,不离不弃,只要还活着,就要接着拍。吉列姆曾这么形容自己与这部影片之间的关系:

    “有些事情就是会让人疯魔。这些年来我就像被这个魔鬼般的项目附身一样。堂吉诃德的本质就是他跟现实世界的对抗,他不断试着跳过现实世界的事物本质、以他自己的诠释方式来阐述事物。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根本就是这个项目本身的自传。”

     5 ) 你永远杀不死那个堂吉诃德

    墨尔本电影节2018

    来看的各位可能都知道影片成片过程,真是和堂吉诃德的精神有着莫名的契合度。反反复复,最后还是成了。在看之前看了很多网上的英文影评人的评价,对片子的预期值其实不高。

    经济学人半调侃半刻薄的说:“为什么要花三十年去拍堂吉诃德,如果你根本不懂堂吉诃德。”
    纽约时报发出的女权批判是:“这是一部在对艺术和电影见解上有很多不错的亮点,但是对女性有着可怕的认知的片子。”

    带着这样的心理预期,其实个人一直是挑剔和批判的看着的,看片的前30分钟,我的偏见一直还没被消除。并且剧本真的有很多不通畅的地方。

    比较成功地传递了堂吉诃德灵魂里,用荒诞解构这个更荒诞的世界的主题

    导演的个人风格很明确,非常Intense,很多画面和情节都让你觉得sharp。那种荒诞到让你觉得略显疯癫的嘲谑态度,以及堂吉诃德演员的功力加上台词,让我渐渐开始觉得——嗯哼,其实不差啊。

    老爷子这一段的冷幽默,深见功力

    是有很多不着调不可能的东西。但电影如果过分忠于现实,他又怎么骗你去另一个维度,怎么样逼你去活一遍另一个人的人生呢?

    结束的时候,墨尔本观众也是很给面子的起立鼓掌了。

    说到女权——如果我们完全不愿意去承认和去描绘真实的女性生活状态,其实才是更糟糕的形态吧?

    里面有很多很有异议的女性形象,但我觉得批评家据此就说他是过时的女性主义观点其实是不客观的。我觉得更冷静成熟的女权观点应该要看到,一个作家或者一个导演,他拍摄一种东西,并不代表他肯定这个现象。

    不得不说,在好莱坞等电影届以及权力和金钱的高处,女性的生存环境依旧很差。大部分女性的确需要靠着外表和男人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描绘“女性等着被男人救赎”或“通过一个男人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代表导演肯定这种状态是对的。

    如果我们完全不愿意去承认和去描绘真实的女性生活状态,其实才是更糟糕的形态吧?

    电影的最后,大漠孤烟直,两匹瘦马和一个疯掉的脑袋,向着落日走去。

    愿每个理想主义者,都有一个不死的灵魂。

     6 ) 理想主义真的死透了吗?他绝不相信

    或许正如堂吉诃德本人一样,需要经历漫漫无尽的旅途冒险,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很多导演们也是如此,在上下求索的拍电影征程中,付出了不少艰辛。电影的拍摄之旅未必比17世纪的游历之路更好走些。

    比如早在五十年代,令人尊敬的奥逊·威尔斯就已开始尝试拍摄这位西班牙骑士的伟大旅程。自编自导自演,一直断断续续坚持到七十年代。可惜,这版《堂吉诃德》直到奥逊·威尔斯去世七年后的1992年才最终问世。

    奥逊·威尔斯版《堂吉诃德》

    另一位同样有着如此抱负的导演,则在影片《谁杀死了堂吉诃德》中投注了二十多年心血,那就是特瑞·吉列姆。

    拍摄堂吉诃德的这个想法,可以追溯到更早的1989年。事实上,特瑞·吉列姆未必不是拍堂吉诃德的上佳人选,倘若你还记得他在《妙想天开》中的非凡想象和嘲讽功力,或者是《巨蟒和圣杯》中对亚瑟王传奇无厘头式的改编。

    《妙想天开》

    《巨蟒和圣杯》

    光是凭借这些固有成就,就足够让人翘首以待了。特瑞·吉列姆将如何把堂吉诃德这场荒诞而又理想主义的游历,变为博君一笑又惹人深思的旅程呢?最初的最初,谁也不曾想过,这部电影竟会成为“有生之年”系列。

    天不遂人愿,影片在未开拍前就遇上了筹资困难。好不容易在新世纪伊始开始拍摄,西班牙片场却因暴风雨带来的水灾而被毁,原本一拍即合扮演堂吉诃德的法国演员让·雷谢夫也因病退出,不得不另觅人选。

    电影尚未完成,这些悲惨的遭遇就被剧组成员拍成了纪录片《救命呐!堂吉诃德》。这部纪录片甚至比影片本身更早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同)可(情),连一向毒舌的伍迪·艾伦都给出了“极端有趣”的好评(同时他也说,这绝对是每一个电影导演最惨的噩梦)。

    《救命呐!堂吉诃德》

    然而坏运气还没有就此打住。因为版权的问题,特瑞·吉列姆和制片商打起了官司,他险胜。就差一点点,媒体和观众就无法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欣赏到《谁杀死了堂吉诃德》这部闭幕片了。

    终于的终于,这位身处发达电影产业时代却依然屡屡受挫的导演,将这部极为“难产”电影如愿以偿搬上了大银幕。

    正如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的故事中埋下了自己理想失意的自嘲一样,特瑞·吉列姆也同样将这四分之一世纪的辛酸投射在了《谁杀死了堂吉诃德》之中。

    影片开头,功成名就但也恃才傲物的导演托比(亚当·德赖弗饰)在西班牙拍摄一部颇不顺遂的商业片——又一个堂吉诃德的荒诞故事。

    在这个“发达”的电影产业链条内,他必须同时做到把握拍摄节奏与进度、控制庞大的剧组、小心翼翼应对自己的老板(投资人)甚至“游刃有余”地应付老板妻子的邀请。所幸托比似乎对此已经十分熟练,或者说,过于熟练。

    实际上,这个拍摄地也是托比电影处女作的诞生地——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故事;但不同的是,曾经那是一部怀揣着热情和梦想的学生作业,虽然最终也成为了托比进入好莱坞的一块敲门砖。

    拍摄间隙,托比故地重游,却发现自己那部备受好评的学生作业并未给当地人带来什么福音,反而打乱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其中最为糟糕的是,扮演堂吉诃德的老人无法“出戏”,一厢情愿活在自己是堂吉诃德的幻想之中,甚至将托比认作了他忠实的仆人桑丘。

    出于某些误会,托比只能一边恨恨地念叨着“WTF”,一边半自愿地和老人走上堂吉诃德般的艰难旅程。

    影片前四十分钟,这极富反思意味的自我指涉,或许正暗合了特瑞·吉列姆的苦笑,以及他心底对好莱坞发达电影产业的不满和讥讽——以造梦为目标的电影工业,却是以梦想的泯灭或他人的“牺牲”为代价。

    在这样看似“发达”的产业中,理想注定都会在资本或别的什么要命的东西“要挟”之下逐渐远去。这使得影片在暗讽之外,又蒙上了一层心酸的情绪。

    不过,随着旅程的不断深入,这样明显的情绪基调并没有被一直延续下去。在游历开始后,影片回归到了商业类型片传统,打造出了托比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的“英雄之旅”。

    托比一开始当然是屡屡尝试逃离这段荒诞的冒险,虽然内心也怀着对堂吉诃德和那些被他的作品毁掉生活的当地居民的愧疚。随着他曾经的女主角、因为他的处女作而前往大城市追逐明星梦却因此堕落的女孩再次出现,托比重新思考起他的电影所带来的后果。

    当托比和女孩又一次面临危机,准确地说,是又一次面临“资本要挟”乃至性命之虞时,潜藏在托比身上的“骑士精神”终于悄然觉醒了——他开始想办法拯救痴迷堂吉诃德的老人和被生活胁迫的女孩。

    平心而论,由于影片前半部分那种具有相当自反意识的调性在后半部分的缺失,导致影片看上去有些许分裂。但也许恰恰可以说,正是这种割裂,更加证明了理想主义在现实中的孤立无援。

    特瑞·吉列姆也曾自比堂吉诃德。在如此发达的电影产业链中,或许理想主义者本身就是一例注定处处受到“胁迫”而悲喜交集的存在。

    二十多年才拍成的一部影片,投资了如此巨大资金的一部影片(甚至有财经网站专门列了一笔账),如果特瑞·吉列姆当年能有更多的妥协,这部《谁杀死了堂吉诃德》或许都不会如此难产。

    所幸,影片后半部分的商业类型模式中,也依然不缺乏诡谲的想象力,间或掺杂着梦境与某种意义上的搬演。观众稍一走神,也许就进入了这位“疯癫”的堂吉诃德编造的亦真亦假的世界之中。令人动容的是,特瑞·吉列姆依然保持着他独有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当年,堂吉诃德在逝世那一刻才明白自己的荒诞,而影片中疯癫的堂吉诃德也终于在临终之时醒转过来,对着托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电影的结尾,托比导演再一次拍摄了堂吉诃德战风车的场景。而这一次,成为堂吉诃德的是托比自己,当然他并没有疯——从最初的事不关己,到尽其所能拯救他的堂吉诃德和女孩,骑士精神已然流转到了他自己身上。

    这便是这部影片童话般的结尾,“谁杀死了堂吉诃德”的问句也有了一个宏大的转折。堂吉诃德死去了,可是骑士精神呢?骑士精神之上的理想主义呢?或许,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回答。

    作者| 松原;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7 ) 不疯魔不成活:被角色困住的人

    如果拉美地区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题材有一个源头,那么我认为一定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个老人在被遗忘之际重拾所谓骑士精神,带着老马和农民桑秋走上了漫游骑士的路,把风车当做巨人攻击,把农妇当名媛致敬,把粗茶淡饭当成大餐大快朵颐……作者笔下的堂吉诃德仿佛带上了一个特别的滤镜,活在了自己的想象里,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雏形。电影《谁杀死了堂吉诃德》可谓在拍摄手法上也或多或少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当鞋匠老人在大学生导演拍摄的毕业作品里饰演堂吉诃德之后,他如同魔怔一般陷入了堂吉诃德这个角色,骑着老马披着破烂盔甲到处游荡,直到十年后又遇到了那个学生,然而在一系列残酷闹剧后,老鞋匠在死前才觉悟自己曾经的身份,念着自己的真名慢慢死去……学生导演接过了堂吉诃德的配剑,骑上了他的老马,恍惚中他看到了风沙里的巨人,从此,他就成了下一个认为自己是堂吉诃德的人。

    电影一开始非常惊艳,老鞋匠堂吉诃德的表演可谓优秀,把一个入戏太深的老人刻画的入木三分,然而后面的剧情有点不知所云,尤其是老鞋匠坠楼之前的那一段,如果跟着前一个小时的节奏拍下去我想会更好。

    在这里想到了最近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的六小龄童,一朝大圣,一生大圣,六爷也是入戏太深,把自己当做了吴承恩的《西游记》尤其是孙悟空的代言人,然而以他的浅薄理解甚至可能连原著也没看过的情况下,讲了许多诸如“孙悟空是无性人”,“吴承恩是东方神话之父”等荒谬言论,拍摄的《吴承恩与西游记》更是张口就来,把吴承恩演的像个恋猴癖的疯子无赖,剧里除了反派全部拍成他的舔狗,可谓贻笑大方。入戏太深毕竟不好,堂吉诃德不是老鞋匠,章金莱不是吴承恩,他们都终有醒悟的一天。

     8 ) 一部电影,竟然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一部电影,竟然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

    没错,壹姐说的就是那部名叫《谁杀死了堂吉诃德》的电影,历经27年,两次开机,五次重组,并在此期间,无数人灾病来袭,被网友们戏称为“被诅咒过的电影”。

    《堂·吉诃德》我们都知道,是塞万提斯笔下的一位骑士,他不仅有极深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且还是个忠诚到近乎发疯的人。

    他攻打磨坊风车,认为它是巨人,它挑战羊群,认为它们是敌人的军队,他看见酒囊,说那是鬼。

    他很有名,但却疯狂的过着自己的一生。

    他总是骑着一匹瘦马,手握长矛,披挂着一副残缺不全的盔甲,带领着一位装束粗俗的矮胖侍从,到处行侠仗义。

    他的一生,都像是个笑话。

    而《谁杀死了堂吉诃德》呢?很明显,和讽刺小说《堂吉诃德》不同,但却又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影片主角托比,是一位广告导演,他在西班牙拍摄一支关于堂吉诃德的广告。

    其实,拍摄此广告对于托比来说不是难事儿,毕竟,曾经还是学生的托比就在西班牙拍摄过一支堂吉诃德的主题广告,并且反响热烈,一役成名。

    但是,顶着光环回归,往往都会历经颓败。

    很快,托比的剧组就经历了一系列拍摄事故,比如,道具坏了,比如,人员出问题了。

    这一系列事故弄得托比心烦意乱,于是他决定暂时停止拍摄,重新去寻访当年参与他广告拍摄的那些演员们。

    可你们知道的,出名过早的人,往往容易“泯然众人”,就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一样,五岁能作诗,可最终还是沦落成了平庸的中年人。

    毫无疑问,托比手下的那群演职员也一样。

    有的人因酗酒而死。

    有的人空有一腔明星梦,却鲜有抵达梦境的途径,最终只能沦落到以色侍人的地步,被土豪“圈养”。

    还有的人入戏太深,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疯狂而夸张。

    似乎,每个人都没能随着这支著名的广告而走上他们的人生巅峰。

    更加戏剧性的是,就连托比,这个看似正常的广告导演,也因为故地重游,开启了他疯狂且可笑的一生。

    一位俄罗斯土豪,也就是包养托比广告女主角的那位土豪,举办了一场大型聚会,与会人员全部都穿着古典而又华丽的衣服前来参加。

    但在这盛装之下的一番辗转闹腾后,托比却被打击的精神失常,幻想自己成为了堂吉诃德,并带着他的女主角,开启了他全新的莫名而又奇幻的旅程。

    很奇特是吗?

    看完后壹姐一脸丧气,可能就像此片导演吉列姆所说,有些事情就是会让人疯魔。

    堂吉诃德在与现实世界对抗中获得他的人生价值,托比在与过往碰撞后寻得他的人生新旅途,吉列姆在不断失败不断重启《堂吉诃德》这个项目中发掘生活的真谛。但不管别人怎样嘲笑,他们的本质都是在坚持做自己。

    所以,到底是谁杀死了堂吉诃德?到底谁才是疯魔的那一个?

    荒诞,微茫,极端,夸张的剧情不过是在用一种极致向我们阐述现实的真假难辨,善恶难分。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它人看不穿。

    在大狂欢的高潮中孤独的离去,在世人的恭维与谄媚里寂寞的死亡,冷眼旁观着这些与我有关又与我无关的一切,世界突然间静止。

    壹姐想,堂吉诃德想讽刺的就是这世间的虚妄,而导演吉列姆想表达的则是这人间的坚持。

    我不是想要与世界为敌,只是,还没有人愿意与我为伍,而已!

     短评

    将荒诞与神棍进行到底~

    7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不是所有荒诞都有道理,不是所有幽默都值得推敲,有的荒诞和幽默就是一场闹剧。

    8分钟前
    • 南悠一
    • 较差

    一个意识流的剧本却用了肥皂剧的方式拍出来,一部很差钱的电影,为导演可惜。

    1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时代错位亦真亦幻,向吉列姆先生致敬,感谢他战胜了梦想的重担。

    1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堂吉诃德版之飞越疯人院。特瑞·吉列姆把自己为电影奔走20年、与金主制片人的纠葛以电影套电影、舞台叠舞台的形式呈现了出来,有很多妙想天开的创意,甚至看到了很强商业片的痕迹。可惜私货夹带得多了,到后面调度就开始失控了,因此只得半部好戏。堂吉诃德是谁?是导演...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借堂吉柯德讲述了一个现代寓言故事。剧本在十年前版本的基础上改写过,也许加入了很多导演从这部片子筹拍以来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后的想法。故事写得很扎实,追寻正义的理想家,和这个千疮百孔丑陋险恶的世界。看后不免有些难过。

    17分钟前
    • Gas
    • 力荐

    电影导演就是当代堂吉诃德,创造幻象的同时也活在幻象里、靠幻象为生,但在现实的钱权眼里,导演只是个身不由己、无能为力的entertainer、丑角;模糊现实与幻象的边界是导演的原罪,而对幻象、对幻想、对故事的偏执,又是导演对堂吉诃德式的骑士精神的巧妙传承。感觉吉列姆是把自己对电影工业的怨气以及作为导演的浪漫和豪情用一种热热闹闹嘻嘻哈哈的方式释放出来了,影片的艰难制作史简直是老鞋匠的疯癫和这疯癫背后的悲剧性照进现实。片子本身三星,加三分之二星给吉列姆,三分之一给美味德莱弗,他这个角色我是完全想象得到德普演会是啥样子,以后再多给他点喜剧好吗,他很有搞笑天赋的。

    21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就那样吧。您的意思俺们是懂了,但是您的说法俺们觉得没有必要。

    22分钟前
    • 陈凭轩
    • 还行

    奥逊威尔斯、佐杜洛夫斯基、特里吉列姆等几位迷影狗眼里无所畏惧的堂吉诃德,在好来污看来就是几个穷矮挫的桑丘

    27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桑丘,讓他們儘管叫我瘋子吧,我之所以得不到他們的讚許,是因為我瘋的還不夠。」──菲爾汀《唐吉軻德在英國》

    28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Cannes71# 闭幕片。7分。确实拍得很飞。金句也不少,对电影行的嘲讽也挺到位。不过跟老头重逢之后基本就是奔堂吉诃德文本本身去了,而把拍电影和剧组这事儿忘得差不多了……

    3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看到巨人场景时禁不住一阵感动

    33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还行

    他的電影總是後期失控(尤其結尾由虛入實的生硬),尾大不掉之感。我總是無法喜歡他的電影(和其中對女性的處理)。最後一幕(進入城堡之後)也沒有倖免。雖然結尾仍大可解釋為,用最頑強的癲癡,對抗更無情、而其實更瘋癲的全世界,那樣承繼的浪漫。不過比起前面的流暢奔放,又是個硬拗回來面對「創作者情結」現實的方式。我喜歡的是對於唐吉訶德文本處理的機智。讓現代的、嬌慣的主角彷彿穿越一般走入異域,走入唐吉訶德的文本,半是融入,半是與其他現代(但十分誇張)的「電影製作人外遇情仇」、「俄羅斯富豪以人取樂」等等文本互相碰撞。電影中的電影,故事外的故事,絕對比《傲慢與偏見與殭屍》之類的文本交織還精彩。

    34分钟前
    • Wallys
    • 还行

    电影造梦害老头,导演化身现代桑丘,虚构金币,反光武士,幻象接力……这片子如果没拍出来的话会不会更好呢?

    37分钟前
    • kylegun
    • 还行

    一场如梦似幻的嘉年华盛大狂欢,狂欢背后是巨大的荒诞和虚无。有时你以为它要将谑笑一切进行到底,他却突然感伤地回归严肃。尽管色彩鲜妍,布景华美,全然史诗规模质感,我却感觉本片的喧嚣之下隐隐流露出深重的苍凉意味,五光十色的尽头有永恒吞噬这一切的黑洞。

    38分钟前
    • 白堕春醪
    • 推荐

    7,无论如何,总究是还愿了吧。偶尔有些笑点,还是挺吉瑞姆的。整体比较疯。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谁杀死了唐吉柯德,谁杀死了理想主义,疯的是唐吉柯德还是我们自已,本片就像是属于特里的《八部半》,荒诞、虚无,充满创作的激情,20年的梦,你终于圆上了!

    43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意识流。

    46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片头字幕一开始的“making/not making”就有对这20多年development hell的调侃;长长长的维基词条所作出的纪录在观影中不断跳进脑海:寓言故事折射创作的辛酸无奈,牵挂Grisoni的那部学生时期影像也可象征20多年前Terry Gilliam所读的小说和第一版的初心。Jonathan Pryce先生表演的疯癫幽默、Adam Driver周转于不同女性之间的香艳调情还有两人在虚实之间的游走...细数一下竟然什么都有,只可惜后半部分逐渐失衡,落得一个不完整的成品,只更像导演自己这么多年的另类甘苦谈。

    50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因应时代变化被迫命题作文之下如何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新颖别致而尽量淡忘掉那其实还是源于范式套路?这点来说吉列姆此片做得明显比绿书要好,奉献了可看度颇高的第一幕。但接下来……

    53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