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和你在电影院

    和你在电影院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韩国2018

    主演:金艺恩、李泰京、朴贤英 

    导演:刘志英、郑佳映、金泰真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桃色谎言

    • 更新HD

      罗蕾莱

    • 更新HD

      战火中的小狐狸

    • 更新HD

      机遇之歌

    • 更新HD

      朱门巧妇

    • 更新HD

      谁杀了小说家?

    • HD

      龙石密码

    • 更新HD

      莫斯科保卫战

     剧照

    和你在电影院 剧照 NO.1和你在电影院 剧照 NO.2和你在电影院 剧照 NO.3和你在电影院 剧照 NO.4和你在电影院 剧照 NO.5和你在电影院 剧照 NO.6和你在电影院 剧照 NO.16和你在电影院 剧照 NO.17和你在电影院 剧照 NO.18和你在电影院 剧照 NO.19和你在电影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女孩善美怀揣着对一张“电影院见吧”的字条的希冀来到了电影院,电影导演佳英和摸不清套路的观众展开了一场对话,为了寻找消失的影迷闵哲一群人纷涌而至这个乐园,大家都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了电影院,却也借此机会渐渐走近彼此。对你来说电影院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长篇影评

     1 ) 《和你在一起》:具象影像下的抽象音乐



    《和你在一起》(Together):具象影像下的抽象音乐
     (文:火神纪)


    抽象的音乐是可以用具象的镜头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的。以我的音乐素养来说,这部电影里大部分音乐所表达给我们的情感,我大都理解不到其本身十之一二;然而,陈凯歌的镜头一路在替我铺垫情感,到电影最后的那场无冕之王般的华丽演奏却突然感动了我——我想,在那个点上,所有积蓄着的情感被突然点燃、引爆,然后崩溃。
    我迷恋这样细水长流式的镜头语言,我迷恋这种积郁成灾的抒情模式,我迷恋那个低调做人的陈凯歌。——火神纪。题记。


    很难得可以静下心来看一部已经过气了的电影,更难得静下心来为一部过气的电影写下些什么文字。因为,现今不仅拍电影的人们都在向票房看齐,写电影的人同样都在向点击率看齐;既如此,又何必徒劳呢。
    我似乎是个挺固执的家伙。我总觉得——好的电影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以及岁月中细水长流的推敲。这部电影更加证实了我的这个想法。有时候,翻看一部已经差不多快被人们遗忘的电影,也许要比买张戏票走进电影院去看当前的大热影片来得更容易得到惊喜;这也许,也是为何喜欢看老电影的缘故吧。

    我们已经被太多太多的所谓大片所包围,而现如今的所谓国产大片,几乎都是在比谁往电影上砸的钱更多、谁的明星阵容更强大、谁的前期宣传做得更好、谁的诽闻和丑闻更多……我总是在想,靠这样的一切堆砌出来的电影,它的质量又拿什么来保障呢。这几年来的大片,几乎都面临同样的尴尬境地——每一部都票房大卖,而大卖之后也几乎恶评如潮。毕竟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影迷们花了许多钱和时间以及精力走进戏院,最后只是替那些并不太负责任的导演们买掉那张耗费巨资的账单,而他们交出来的作业却并不是我们所期盼的那么精致;做了冤大头的感觉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所以骂街者众,而说到底,出错的其实不是导演,不是影迷,更不是投资方和制作方,而是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当前近功急利式的浮躁。
    去年,这样的现象似乎多少有些好转。也许,不只是影迷们在摸索着各大导演的脾气,导演们也在摸索着市场的规律和脉门;我们都是挺年轻的一个群体,我们都在共同摸着石头过河。调节好创作心态,尊重影迷别总是把我们当冤大头的凯子才是国产电影应该寻找到的那条通往经典作品的王道——到那时,卖座又叫好的作品也许就不再是梦想了。
    我记得毛爷爷曾经说过——世界终究是我们的;而放在电影上,他的这句至理明言似乎也是同样说得通的。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其实才刚刚开始,让市场来调节这一切,其实也是一个挺好的开端,而总有许多人对于中国电影的前景堪忧,我却并不这么觉得;因为我们起步得晚,所以目前看来似乎还挺落后人家一大截,可是正是我们才刚刚起步,所以我们所可能有的潜力也是无法估量的。当然,看官们可以把这定义成是我想当然的乐观和一味天真浪漫到底。


    有才华,是否就一定能成功呢。当然,我们都希望是;当我们还怀揣着美好的期盼把自己的某些特质定义为才华的时候。但是现实往往不是如此,我们所以怀才不遇,也许仅仅只是因为我们所怀揣的,并非真的就是他人所认同的才华;又或者,就算那些真的能被认同为才华,个人的际遇、他所拥有的人际脉络、以及这个网络所能被他运用起来的人脉关系……一些诸如此类的东西,最终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时所占到的比重,半点也不比个人才华少。
    谁曾说——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谬论。假如把金子放到一个完全没有光线的暗处,不给它解封,它永远也发不出半点光亮。金子不可能发出任何光芒,这是由它的物理性质所决定的——它之所以让我们感觉它光彩夺目,是因为它能折射光线而非发光。

    王志文的角色江问刘佩琦饰演的刘成那个问题,也许一语问破了这部电影最底层的一个思索——要音乐,还是要成功。这其实是个挺严肃的问题——有音乐才华,却不一定能够成功;可是这并不让人感觉到意外,我们能把这个可怕的现实归咎于社会吗?有时候我们也许也得考虑一下国情,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有才华的人又何尝千千万万,而其中能成功的却能有多少;更大一部分所谓的才华人士,大都也许只能无可奈何地怀揣着“大隐隐于市”的自我安慰游荡在野。
    刘成选择了成功,我们却无法去苛责于他,纵然我们也同情江,可是我们拿什么去问责一个望子成龙的父亲,一个从乡村小镇里走出来的农村厨师呢。我们设身处地地假想,如若是我们自己呢——我们给自己做选择,也许我们还能故作清高地说我们选择音乐;可是如果我们去替自己的子辈做一个选择,也许我们真得好好地掂量一下了。而第一个反应也许比给自己做选项时来得更快——成功,几乎能跟刘成一样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这是不需要迟疑的,刘成并不会懂得音乐对于儿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却刚刚目睹了一个成功的音乐家站在一个只属于他的舞台上享受他的观众如潮水般的鲜花和掌声,然后,儿子能够得到儿子自己也渴望着的所有一切。对于一个父亲来说,不管做什么,这个理由其实已经非常充分并且足以说服所有了。


    那个时代里的陈凯歌,绝对是无愧于中国一线导演领军人物这样的称喟。在这部由他执导、参编并且参演的电影里,他给我们塑造了许多饱满而富有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对于人物心理的拿捏、情节的推进以及故事的展开,这部电影在全面开花并且多点突破方面给我们树立起了一个完美范本。
    1993年,他的一部《霸王别姬》始终是时到今日我最喜爱的几部电影之一,加上这一部《和你在一起》,我想,我们也许有必要去重新审视一下他的《无极》。印象里,《无极》给我的部体感觉实在差强人意;可是在《无极》之前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作品,不管当时他的状态如何,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创作意图,这些电影都能被称之为经典。以大师称之,其实一点都不过分;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几乎已经被定论了的导演,怎么可能拍出我印象中那般不堪的《无极》呢。
    我所观望过的陈凯歌作品其实并不很多,然而,就单单从《霸王别姬》与《和你在一起》这两部电影来看,陈凯歌绝对是把好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导演,作为一种创作性的工种,到了一定的境界上去,它是不大可能有太大的水平滑波的;陈凯歌是强大的,陈凯歌也是有一定境界的,《霸王别姬》不会是一部意外的神来之笔式的作品,因为《和你在一起》可以作为旁证;这就决定了境界,就由此推断,《无极》其实不可能太差。
    境界要上升其实一点都不容易,而要从那个高度上往下掉,也不大可能掉得太远。基于这样的设想,以及从《霸王别姬》和这部《和你在一起》的完美印象,近期,我想把《无极》再找出来看一看。

    我曾经因为写文章批驳胡戈的《馒头血案》而捎带地批判过陈凯歌在那场恶搞风波里小家子气的表现。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多少有失偏颇。当时看《无极》的时候,我并没有进戏院,甚至连DVD都没有,仅仅只是在网络下载了一个画质极差的枪版RMVB,画面质量、声音质量跟《馒头血案》差不到哪里去。所以,印象中的《无极》虽说不至于“无聊至极”,但也近乎惨不忍睹;而那所有说《无极》“无聊至极”的人们,多少是进戏院看的《无极》,多少又是以一张DVD为基准看的《无极》。胡戈所以能大行其道,跟大多数人的观影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没看正版,没进戏院,看同样音像质量的枪版就直下妄论,这也难怪陈凯歌那般发飙。
    曾经在网络上翻了许多关于《无极》的评论,其中玩命般地批判绝不在少数,那些写评论的人们,又有几个是不曾看过胡戈的《馒头血案》的。虽不能说是那部恶搞性质的《馒头血案》毁掉了烧钱大片《无极》,但《馒头血案》也绝对撇不清关系,其影响绝对渊远而流长。陈凯歌的冲冠一怒拍案而起其实是有理由的,唯一遗憾的是他最后竟然接受胡同学的道歉而不曾将诉之法律进行到底;毕竟,版权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从版权方面着手的话,这件事最终将会有非常正面的典型意义。

    第一只被吃的螃蟹想必是鲜美而多汁的,《馒头血案》也许不是那第一只被吃的螃蟹,但绝对是第一只横行于大江南北的螃蟹。陈老爷子在胡小同学的诚恳致歉中偃旗息鼓,在胡小同学的炒作中虽说最后还算理智,但也算是第一炒手了;而在维护版权方面,则多少显得有些虎头鼠尾了。
    我在想,当年陈老爷子真该将胡小同学告上法院,电影本来就是一种非常严肃的艺术行为,而版权则是更为严肃的法律行为;也许告不倒胡戈,甚至最终的结果也许是更在火了的胡戈门上再浇了一把油,可是却给电影艺术的严肃性以及维护版权的坚决态度上来了一次行为艺术式的正名。何乐而不行呢。中国电影人其实更需要表达出这样的一种姿态,被恶搞也许是无法避免的,可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陈凯歌如果理都不理胡戈,也许时至今日,胡戈也许依旧只是一个玩视频剪辑的好同学;陈凯歌说要告胡戈,于是胡戈一下子火了。馒头门中,说陈凯歌是第一炒手其实一点都不过分。如果当年陈凯歌不去理会胡戈,广大影迷对于《馒头血案》也许也不过只是一笑置之。高姿态其实很重要,而既然放下了高姿态,那么就应该把严正的姿态摆出来,抓住版权的小辫子彻底地给电影一个正名。
    《梅兰芳》,多少替陈凯歌挽回了一点颜面,只是《无极》却是否能够翻案,让其沉冤得以昭雪。《和你在一起》给了我一个充分的理由去重新审视那个也许已经被盖棺定议的故事。


    回到这部电影上来。导演、演员其实都不错,所以人物形象丰满而有弹性;但这不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更出彩的是它对于人性的深沉思考与刻画。
    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对于唐韵本色出演的角色刘小春为何对陈红的角色莉莉有一种看起来颇为暧昧的情感总是很想不通;刚开始我以为,会不会是姐弟恋之类的题材,因为刘小春与莉莉在这部电影总是以姐弟相称的。只是看起来又颇不像那么一回事,中国电影的尺度也许还没有开放到那种程度;我承认,有这样的想法估计是受了太多韩国电影的影响,目前来说,中国电影不大可能有如此暧昧的情欲电影,尤其是陈凯歌的镜头下,不大可能有这样的作品出来。
    沉淀了几天,有一天突然想到,其实这是一种对母爱的渴望,纵然刘小春管莉莉叫姐姐,可是追究到深处去,这应该是对母爱的渴望。想一想刘小春成长的背景,其实这是一目了然的事,只是那一句“姐姐”,把这个显而易见的心理情结给轻描淡写了去。
    由父亲养大,父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并没有接触其她女性——尤其是生长在农村,农村里对于这一点拘缚得更紧:未婚的女子看不上刘成,而已婚的女子与鳏居的男子更是必须死守俗规,刘小春在他整个成长时代里最基本的母爱,必然就成了一种彻底的缺失。
    也许谈不上恋母情结,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既缺失,就会在其它地方寻找到缺口来对自己的情感进行一种补偿。在这一点上想通透了,再来看刘小春与莉莉,一切就显得理所当然般的清晰明暸了。


    而反观莉莉对刘小春的情感,跟刘小春对莉莉情感又自不相同。刚开始仅仅只是认识,渐渐地走进彼此的世界,再后来,则完全地演化成一种姐弟情感。这一点其实并不矛盾;对于幼年丧父丧母的孩子,他的家庭其实就是一种“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家庭,如果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幸失去了双亲中的任何一个,他总会在他的生活中寻找一个跟他自己所期许的父亲或者母亲最为相似的人,给自己的不圆满的情感做一个补偿。
    姐弟,是莉莉对他们二人情感的认可;刘小春也同样认可,可是在潜意识上,他更多认可的应该是因为母爱的缺失而给自己的补偿,更像是对母亲的依恋与渴望。

    陈凯歌在表达情感上,其实是非常暗敛而差涩的,除了《霸王别姬》里多少看到一点小小的张扬,其它的作品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内收不外露的低调抒情。所以,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角色是莉莉而不是作为主角的刘小春,莉莉是一个勇敢地追求爱情,对朋友讲义气,做事情有原则的人。可以说,除了莉莉,这部电影里的其它角色在表达情感上几乎如出一辙的内敛,这本身是符合中国人在表达情感上的共性的;莉莉的存在,在这部电影里也许可以算是一个另类,而正是因为有她的存在,这部电影才不会让人感觉到过分的压抑。
    有另类,所以有亮点,然后就有了希望。我也许更喜欢这种更富于自我的特性,而非所有人都有的共性。这部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摆脱了那个年代里大多数国产电影带给我的压抑感。
    这部电影里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差不多有近十个,他们之间的关系说简单也并不简单,也许不复杂。可是我单只举莉莉和刘小春二人间的关系,我想这已经足以起到“窥斑见豹”的作用了。以人物间的关系来实现人性刻画和心理描绘,并且能做到如此自然而不显山露水,这需要极高的修为。


    江是另一个值得一说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把他和陈凯歌自己出演的余教授放在一起。余可以说,是一个被这个现实社会所认同的成功人士,他富有、桃李满天下并且声名在外;而江,刚是一个几乎被现实社会放逐的人。靠糊弄一些毫无天赋的孩子养活自己,以及自己所收养的那许多流浪猫;在音乐修养上,他是否比得上余,这一点在电影里我们是无法比较的,但是在自我的认知上,他的音乐修养带给他的,也许是他的整个颓废生活里唯一的快乐和个人价值的唯一依托。
    余是一个现实社会所认同的音乐人,而江则是只为自己所认知的音乐人。而不管在任何一个领域,以江为代表的那些默默无闻,只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的人,也许要比余多上许多倍。而往往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至少,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我们所从事的是一个什么职业,不管我们对自我的定位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在自己身上,更多地体现出来的,是江那样的一种怀才不遇的自我悲悯。就算,我们也许也并不是那么有才,于是我们归咎到怀才不遇上去;因为只有这样的一种自我的认知,才使得我们不至于绝望,“得遇明主”的期盼才能在前方引领着我们看起来似乎坚强地走下去。
    社会价值的认知,跟自我价值的认知;往往很难达到一种平衡。可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不平衡,我们才能在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正传》里勇敢地生存下来。我们,谁不曾如阿Q那样骂骂咧咧地给自己一种稍稍缓解压抑的快感;我们也许并不羡慕余,因为我们自认为我们还是有气节和骨气的,可是当我们最终被这个社会所定义了的时候,假如我们不能像余那样地活着,我们也许也还不至于落魄至江那样的窘迫,可是江这样的一个角色,他会自然而然地诱发我们泛滥起来的同情心。这里面,多少又有几分是因为自艾自怜的悲悯情结。


    刘成呢,则是一个标准的社会化的人;可是,却还不曾被彻底地社会化。当他还年轻的时候,在车站捡回了嗷嗷待哺的刘小春以及一把小提琴,于是他选择了自己孤身一人养大这个孩子;就算他只是一个在乡下做菜的小厨师,就算他知道刘小春身边的那把小提琴价值不菲,就算他知道培养一个小提琴家必须付出许多精力和金钱,可是他从来不曾打过小提琴的主意,他固执地认为小提琴是这个孩子与他的生身父母仅有的联系,所以不管再难再累,他不仅把刘小春养大成人并且不曾荒废他的天赋。
    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大无私情感,也许,从他把刘小春抱回了家的那一刻起,他真的就已经把刘小春当成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一切变得如此天经地义;可是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这种天经地义,当天经地义本来并不天经地义,却表现得如此天经地义的时候,这种天经地义着实很富有感染力。
    当他认识到江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高人,他耗费九牛二虎之力让刘小春拜于江的门下;当他知道余的弟子能够那么大红大紫地站在一个独奏台上接受鲜花和掌声,他又开始了另一场拜师的挣扎;当余为了激发刘小春在琴艺上的情感让他独自离开的时候,他又义无反顾地单独走开……其实,“要音乐还是要成功”对于刘成来说一早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刘成仅有的问题是,如何给刘小春一个更高的起点,更能施展才华的平台;就算,最后那个满是掌声和鲜花的舞台上不再有他自己的身影。
    我们都说父爱深沉,这个亦父亦母的养父所表现出来的无私与内敛,也许是父爱深沉最好的一个展现。


    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其实还不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看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叹的是——它能把抽象的音乐通过具象的影像完美地表达给我们。
    以我的音乐素养来说,这部电影里的大部分音乐听起来都是似懂非懂的,电影却通通过具象的影像表达进行层层的铺垫,让我把那层似懂非懂的抽象音乐更似懂非懂地笼统起来。
    与刘成为了刘小春的成功而出走遥遥相呼应的,是刘小春放弃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放弃了一次国际大赛而跑到车站追随自己的父亲;这两者又同时与余的薄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飞奔到车站去,遍寻不着自己的父亲,于是刘小春在车站的候车大厅里拉起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用琴声找回了自己的父亲。
    我不知道他所拉的那首曲子的背景、作曲家的故事以及曲子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可是经过了陈凯歌的层层铺垫,刘小春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冕之王般的自我沉醉。刘小春的音乐才华,在这部电影里,他经过了落魄的江所认可,也经过了风靡当时的余的认可——这是否能定义为,他受到的是现实社会与理想世界的双层认可;官方的标准以余的认可为标准,民间标间以江的认可为标准。
    这一切其实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时至今日,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当时听到那首曲子时那种完全无法自抑的热泪盈眶。以具象表达抽象,这是非常困难的;而陈凯歌,在这方面是非常强大的,这部电影用影像表达小提琴,像《霸王别姬》和《梅兰芳》刚是京剧——如何用具象的镜头表达抽象的音乐,这是非常考究一个导演在驾驭镜头方面的功力的。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某一刹那,我突然感觉我是真的可以理解那首古典音乐曲子下面所要表达的所有情感。毫无疑问,这是陈凯歌的成功。

    关于刘小春,我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幸福得无懈可击的孩子——没有荒废上天赋予他的音乐才华,有爱他的父亲刘成,有“长姐如母”的莉莉,有悉心栽培他亦师亦友的江,有羡慕得近乎妒嫉的同学林雨(章婧),还有认可他音乐才华的余……人生如此,夫又复何求呢。

    后记:这篇评论其实已经拖了很久,写了一半,一直没写完;也许是传说中的所谓瓶颈。不知道为什么,写陈凯歌的电影,多有这样的感觉。也许,总是因为觉得,电影里被赋予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至于常常感觉语塞——欲吐而后快,却从何处道。不过每次我总希望能写完;然后,给自己一个不需重负的轻装,以便更好地上阵。只是每每写完,却多了一种疲惫不堪的哀伤。

    2009-08-06;己丑牛年辛未六朋癸未十六;辰初。爬坡节。


    --------------------------------------------------------------------------------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和你在一起》
    ■译名:《Together》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薛晓路
    ■主演:刘佩琦、陈红、王志文、唐韵、陈凯歌
    ■类型:剧情
    ■片长:117分钟
    ■产地:中国、韩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分级:PG
    ■幅面: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制作公司:21世纪盛凯影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发行公司:A-Film Distribution
    ■首映日期:2002年9月10日(加拿大)

     2 ) 现代中西电影风格评析

    一、

    二○○二上半年的国内电影市场上波澜不惊,很多重头彩都让给了《哈里波特》这样的典型好莱坞式长盛不衰的进口产品。但是一入年底,几部由国内屈指可数的导演精心打造的力作便悄然浮出水面,而且在宣传造势上逐步愈演愈烈,张艺谋的《英雄》千呼万唤始出来,然而到今天还未见其庐山真面目,不论是对盗版市场的严防死守,还是深圳上海两地每场仅限50位的试演直到破天荒的看电影要出示身份证,都给人一种贺岁片不坚持到年终岁尾绝不罢休的感觉。其实只要片子排得好,上座率高,此行此举又何必呢?誓要达到2亿票房的口号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只是别等到令人生厌时人走茶凉人去楼空了才好,再大的耐心也抵不过一个“磨”字。

    陈凯歌却不学他,当张艺谋还在为首部武侠片的新鲜出炉煽风点火时,那边《和你在一起》的男女老少已经在收获各类奖项了。挺平俗的情节,又在半年多的策划下多少赚取了人们许久以来未曾有过的感动,从用情的角度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成功。

    《和你在一起》这部影片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两遍,每个难忘的片段都给我留下余味无穷的感慨,而思考更多,从葛优冯小刚搭档的《甲方乙方》到冯巩担纲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再到十年来张艺谋对中国电影风格的突破,今日陈凯歌的成功更多的是建立在一种质变以后的全新的中国电影体系之上的。对比一下至少80年代以前的东西,我们首先就会发现一个时代的大环境、大趋势、大方向对艺术创作的整体依附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五六十年代忆苦思甜,在政局刚刚稳定下来的情况下拍摄了那么多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题材的影片,红旗赤胆下宣扬的是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六七十年代形势复杂,人言可畏,生活与命运汲汲可危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从雷锋焦裕禄这样的光辉形象里寻找远去的足迹并宽慰当时孱弱的内心;改革开放好些了,至少人的自由思想可以从原来的麻木不仁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下的勉强舒展手脚,但冲破这层束缚的初始阶段总不免在行为方式上有些可笑,也缺乏真正有深度的思考,然而适应时代潮流的总是颇具生命力的,进入九十年代后,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给予中国电影充分自主发展的条件业已成熟,新一代的电影导演们在宁缺毋滥的原则下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真正有价值的思考和尝试。

    任何改革变通的过程都是勇于大胆打破前人范式,自成一家并逐步摸索的过程,就像邓小平所比喻的摸着石头过河,错的就改正,对的就发扬,这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一个方面,而在当今创新大潮流涌动不息的时代,若想于激烈竞争中立足不败之地,且更前卫地引领这场潮流,那么在突破与变通之外,就更需要一个切实冷静的分析——看透未来的人才会更好地把握当下,如何把握,冯小刚在一次电影界的颁奖典礼上说过这样一番话:

    “中国的电影事业到目前为止已换了五代导演,每一代都自成风格,自成体系,第一代导演是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他们的成就不是踩着前人的足迹来的,因此在电影圣殿中他们最先打好基座,构筑了风格的大厦,并在门口守着,谁也不许进来。没想到第二代导演出来了,他们没有走正门,反倒从窗户里爬进去,守也守不住,既然如此,就都守着吧。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导演的时候,没想到他们既不走门也不跳窗户,不知从什么地方或许是地底下钻进来的,也能分得一杯羹,大家这时候觉得够意思了吧,往后的小辈们还能有什么作为?谁知道第五代导演露头的时候,他们不进这屋子了,就在外面什么地方搭了个帐篷,以自身独有的视角和眼光同前好几代人共同呕心沥血的全部体系抗衡,十年来就这么僵持着,可到了现在明显是这些从前看来“不入流”的东西占了上风,那些老一代的电影人们目前想的是如何从个老房子里走出来……”

    很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这样的话也只能从爱搞黑色幽默的冯小刚嘴里说出来。听完了仔细想想,即使不承认他过于夸张的比喻也得在心里品咂一番,从张艺谋的《红高粱》开始,中国的电影镜头就开始聚焦于“不入流”的平民化小人物身上,拒绝了以往的大场面、宽视角,在细微处知著、于无声处惊雷的立意逐渐占据了更宽泛的银幕和更绵长的胶片。说到大制作,我们不是没有,自古以来中国从不缺乏的便是人口,许多场景里的所谓的大制作都是可以用人来堆的,但搞了一段时期后,我们发现自己对电影的制作精髓远没有得到认真的体悟,美国人用同样的钱,花同样的时间和人力,最后拍摄的东西可以横扫世界票房,为什么我们自己的作品连本国人都连连生厌?这其中不只有心态的原因,即使有时会急功近利了点,但必须承认,我们在这种赤裸裸展示生活动态艺术的空间当中,还远远没有把人性的广度和深度挖掘出来。

    在记者采访哲学家赵鑫珊教授的时候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世纪的科学技术进步得很快,然而这个世纪的人们却依然需要十八、十九世纪的音乐来安慰自己心灵?学者答到因为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今天某类人群的精神症候当然不只是时代的文化产品引领的结果,但只要我们回想一下文革时期整齐划一的口号和旗帜对渴望敞开心扉面对世界的一代人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就可以明白如果一个社会不用优秀的思想鼓舞人,将会对个性的发展造成多大的禁锢。如果说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最大贡献首要的便是我们终于弄懂了人的本质是个性自由,那么由此而来,尊重人性选择的价值取向自然要回复到其在艺术作品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在电影题材方面我们才知道大鸣大放不是人性化,英雄伟业丰功伟绩也不是大众化,只有顺应民意随潮流而动,最终获得最大程度上观众的褒扬,才有可能从旧观念中走出来,开拓一片新的电影天地。

    二、

    一味地在理论上求证在逻辑上推演在思路上分析未免显得枯燥,让我们回到《和你在一起》,影片里有的地方就给人感觉拖沓、迷惑却又意味深长,比如我注意到刘小春要和爸爸去北京的前一天晚上,爷俩在收拾东西的时候小春从一楼上来,拿起楼梯口的尿壶背对镜头撒尿,而后又放回原来的位置,其实这算不算是一个多余的场景呢,故意这样设置,是突出小春的农村孩子般的随便、无知还是说明他家里的贫困清苦?我想都不是,没有必要在上述两方面加进一个注脚,但毕竟电影是表现生活的,既是艺术,就有夸张,有巧妙安排,有人为因素,但不管怎么说片子拍出来是要给生活中的人看的,更重要的是需要以现实为依托,包装过于精致往往给人以距离感,觉得不现实,父子俩收拾东西时儿子就是抽空撒泼尿,这并不意味什么,代表什么,可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我们就是在这一幕幕平俗的场景中找寻着自己,体会着生活,像《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这样的情景剧一出来时为什么那么火,不只成本低廉不说,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芝麻小事,谁都会遇到的苦辣酸甜,头一次在屏幕上的放大让中国的百姓有了近距离观赏自己的机会,艺术的渲染和加工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契合点,境界的营造常在登峰造极之后又从人性的回归中找到了演绎的本位。

    影片中的莉莉是个喜流行、爱时尚、尽量让自己生活地舒服和现代一点的少女,不难看出,尽管她在表面上包装地多么好,却始终是个生活不如意,社会地位趋于底层的小市民形象,因为她从头到尾都毫无社会地位而言,但可贵的是莉莉是个真的性情中人,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给小春还钱还有向余教授哭诉那会儿,是在那样一种生活境遇中的闪光的良心发现,这就不能不让观众对她的角色存在产生了认同感。没有这样一些人物言行的陪衬,小春和刘成的形象不可能丰富、厚重和立体起来。再看江老师,王志文是演技极为优秀的演员,不论任何一部剧中,他由于作过台词老师而练成的磁性语言功底及特有的人生内蕴都是受观众喜爱的原因。《和你在一起》里他的出色表现拿了金鸡奖的最佳男配角,也是对于成绩的一种肯定。而且他在影片中露脸的每一个片段几乎都会成为永恒的经典流传后世。当然如此评价未免为时过早,从一出场开始,江老师就是副邋遢凌乱的样子,大事小情不检点,还吵架,不只把小春就连观众也被蒙蔽了,实际上刻意安排他的细节形象正是影片为了反映人情高于名利这个主题所设的光辉实体,他告诉刘小春,我给不了你成功,只能给你音乐。像江老师一样失意落魄的才子在遭受多次挫折后都容易把许多浮华的东西看淡了,就和开场的音乐比赛结果可想而知类似,不过外表上的无所谓不在乎正是他们对心底里那片最纯洁的圣地所设下的最坚强的心理防线。其实也好,浮光掠影的东西去掉了,音乐的本质就会在挚诚的心情面前显露出来。相比较而言,那么余教授就只能铸就成功不顾音乐的灵性吗?完全不是,寄予情感与追求境界的统一性并不排斥功利的进入,然而即便博学如他也用小春的旧琴以及身世刺激感情迸发的做法虽然高明,但并非至高至远,至情至性。江老师是无所求的,他内心那座音乐的圣殿只对小春一人敞开,重要的是当你沉浸、陶醉在纯粹的音律中时,旁的东西都不重要了,享受,而非劳役,最高级的劳役还是需要创造力的,而他们不用,几次会晤的心心相通已经足够受用终生。

    《和你在一起》的很多方面都是巧妙安排,精心建构的,而所有的情节线索编排均以最核心的主题思想为基点,从刘成对成功的渴望,到大赛前夕出于自卑和义务完成感的辞别,最后小春放弃成功而投奔表达父爱的激越……感情过渡地如海浪般汹涌澎湃,于至高点卷起波澜。这么优秀的作品已经很久不见了,于斯为盛,仿佛是饕餮之夜后的精神饱餐,充实地神清气爽。

    三、

    就在新一代电影导演在平俗化的尝试中放不开手脚的时候,《红高粱》和《秋菊打官司》在戛纳电影上的获奖适时地给了国人一个着实不小的惊喜。这两部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成功首先让勇于拓荒的张艺谋们找到了一种自信,就算是走的一个偏锋,却将长期以来低靡于世界影坛的中国影业带出了低谷,逐渐看到了属于华夏的希望之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此时我们不能不认真对待起这句经典名言来,和好莱坞的全球化运作相比,我们自己在电影市场上的开放真的是太晚了,当进口的欧美港台录影带遍布穷乡僻壤的时候才悲伤地发现中国化的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被认知的过程才刚刚开始,直至今天,被美国人津津乐道的中国电影仍旧是《卧虎藏龙》那种中国人看了没什么感觉的武打和成龙的功夫力作。诚然,成龙是一个伟大的先驱者,至少他以其坚持不懈的努力赢得了星光大道对他的尊重,也是美国同行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尊重,但这一点对个人来说无异于巅峰的成就对整个中国来说毕竟是太微不足道了,像张艺谋一部部沤心力作在国际评选上的成功并不能代表一种本土化理念在国际影坛上的深入人心,至少,我们凭借自身的努力在烟波浩淼的世界电影圈里获得的广泛而普遍的承认太少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有时不只是一句口号,首先应该知道为什么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拿什么让世界了解中国,世界希望了解中国的又是什么?

    想到这里,我深为祖国二十年来的对外开放而悲哀。

    我们在电影事业上的不被外国所了解,经常会比想象中的还要闭塞,电影文化传递给世界人民的是我们民族自身积淀的生态方式和生活理念,往更深一层次说是中华文明系统与现代文明趋势碰撞出来的人文内涵。而这样略显晦涩的界定从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遍言行中就可以表现出来。昨天我看到《东方时空》做的纪念中国入关一周年的一个节目,片中80年代录制的录像里面群众的眼神都和今天有着天壤之别,严重点说是呆滞,丝毫没有生机和活力。但长久以来我一直都在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国际上获奖的几部作品像《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排得那么农村,那么艰涩,难道其中的情节就能代表现代中国的全部吗?远远不是,如今荧屏上的都市剧、时尚剧也不少,可一到了电影那里就很快显得沉重起来,怎么也迈不开清新时尚的步子,《有话好好说》、《一声叹息》、《幸福时光》、《生活秀》等等这几部挺有代表性的影片其实都以都市生活为背景,思想内容也不差,但一拿到外面就连我们自己都有些不自信,什么原因?好莱坞每年奥斯卡的获奖片题材单一的很少,两者一对比在个人感觉上立刻会产生微妙的自卑,然而在文化环境的背后,我们对待电影艺术本身的态度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人在拍摄一些宏篇巨志时,除了动辄上亿美金的家财,时常会对影片里的重要道具、效果动一番脑筋,泰坦尼克号中的豪华巨轮,《侏罗纪公园》里的狂暴恐龙,其制作过程之复杂和精细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不仅如此,剧本内一个冠词的使用,表演中一个手势的到位程度,都是拍摄中需要认真分析、多次重来的。他们可以花数月的时间做一条模型小狗,而后仅出镜两次,只要给人脑海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即可谓之成功。想一想中国的电影制作人是否曾有过同样的经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大家应该热烈鼓掌,因为一百次的精雕细刻才足以酝酿一次轰动效应,自从电脑技术更多地运用于电影技法里面后,设计人们更是精益求精,《最终幻想》里女主角那飘乎细缕的头发就是用八万行程序写成的,在这一点上,中国同行已经差了很远,本来起步就不在同一条线上,而对技术处理的处处不努力最会导致全篇的粗制滥造。

    四、

    再看情节处理,首先要声明一点的是,本篇文章名为《现代中西电影风格评析》,那么初衷就是从不断的对比和讨论中对双方都有个大略的思考和概括,决没有说美国影片好而中国不好的意思,因为即便横向上二者同属于电影艺术可以有值得商榷和参考的地方,可是纵向上双方扎根的土壤和可继承的传统完全不同,在鸟瞰方位的全局规划下,情节处理的比较也只能是各自体现魅力的过程,我们挖掘到了背后隐藏的心态上的、文化理念上的因素,便可以明白中西电影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内部驱动力了。

    比方说在一部电影中对“情”的处理,简言之中国电影追求的效果往往是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而美国人则以蓄势见长,前面烘托地越到位,后面的爆发越显生动,这其中的不同大概与东西方民族个性的本质差别有关。中国人含蓄、委婉,讲人情,顾面子,好揣度他人心理,做起事来首先要用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于是就造成我们的电影情节处理起来注定不会太过简单平实,大喜大悲一条主线。看《泰坦尼克号》的线索过程,只是相识——相恋——海难——升华,前面两个多小时的埋伏都为最后一刻震颤人心的人性的表现做铺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电影在题材处理上常给人以疲累拖沓的感觉,但较之于好莱坞式的纯粹商业制作风格,第五代导演的首要目标是把生活的现实面貌用一种白描的手法勾画出来,强调的是普通人生存状况的心态复杂性和行为无端性,而一旦把类似于这样本土化的核心思想灌输到细节当中去,便可想而知要比真正的生活情景还要现实。艺术不是简单的模仿,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是我们毕竟不能用想象来构筑空中楼阁。面对好莱坞雄居不下的票房收入,可以认真清点一下其中所谓的大片、大制作里有多少是科幻片,多少是灾难片,多少是战争片又有多少是搞笑片,很少真正贴近过生活尤其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但是专门从事电影制作的派拉蒙公司却将其几十年来的最佳影片奖颁给了《阿甘正传》,这不仅说明从平凡人身上拍来的影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证明远离生活的题材给人的撼动只是短期效应。因为谁都知道从平实里开掘深意本身就是投入回报不对等的工作,况且电影本来就是赋予人虚拟感受的,一切不可能达成的幻想都有可能在电影里实现。但中国电影不能那样做,包括电视剧的题材,迄今为止占主流的仍旧是体现身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主旨,《渴望》刚刚热播那会儿,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大家的热情并不过分,十年后,又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着实令大江南北重温了一遍五十年间的烟火更迁,这都可以成其为一种影视界的讨论课题。虽然电视与电影在某些方面差异还很大,规律不能随便套,可是这都不妨碍其反映出的民众心态的共同性,《和你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感慨与眼泪,大家可以从一个孩子的亲身经历上悟到生活的真谛,恰好表明从编剧到演员再到观众都植根于同一片文化热土,情感的闸门是相通的,倘若像《妈妈再爱我一次》那样的片子不肖说美国人很难看懂,事实是即便放到原产地的台湾,也无法造成大陆式的轰动效应,原因何在,人性的本质不都是同一的吗?中国人看到美国的宣扬母爱、爱情的东西也会情不自禁下泪,怎么可以凭一国的民族特色加以轻率否定呢?事实确是如此,可是即便在世界普遍性的人情流露上民族的传统性格也决定了表达方式的不同,《大腕》里面葛优的冷幽默,从头到尾很难见到他粲然一笑,然而就是在近乎闹剧般的葬礼筹备过程中揭示出商业社会的金钱气息对浑朴天性的抹杀。幽默到了这个程度,在远离现实冷眼旁观的同时与现实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类似王朔小说的“不动声色的讽刺”竟在几十年前的鲁迅那里找到了同道中人,读《阿Q正传》次数一多,便能体会出什么是真正的以小见大,从平凡中深刻。无论新一代的中国电影是给人一种思维意念的回归,还是对曾经怀抱理想的渴望,我们还是要回到原先的观点,至少,它终于弄懂了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和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五、

    电影属于大众传媒的一部分,既然要“传”,就得有接受者,在当初电影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产生的时候,面对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恐怕制作人为了不被诱惑迷失了心智,首先得想到观众爱看什么,想看什么,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创造非凡的成功。因此,在分析现代中国电影风格的时候,不能忽略从受众入手这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中国社会的电影受众群里,哪一个阶层的人数最多?占据绝对主力?毫不矫饰地说,我想大概当属于城市里的小市民群体,大家至少都生存无忧,正从温饱向小康生活过渡,在娱乐方面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面临竞争的巨大压力还想尽量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舒服一点,却又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也就是在整日的晕头转向中找到点难得的闲暇。近年来,以前看电影需要排队购票,拥座剧院的历史结束了,家用播放器的出现使本来就生产地风起云涌的电影片取得了与电视剧同等的位置。君不见《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那种号召力,就是从百姓中来再到百姓中去,演绎社会小人物的辛酸苦辣,生活还是得向前看的,倘若养家糊口的压力太重难免会看不到生存的希望和曙光,张艺谋冯小刚电影里面对人物命运的处理总是在灰色的背景上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大概就是民族化的特色吧,把握住平凡人的心态,影视创作才会有充满活力的市场。

    再看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前文说过,在国际上获大奖的几部中国电影除了《卧虎藏龙》就是都带有农村气息的《红高粱》等一系列影片,这其中的深意仿佛很难说得清楚,是由于外国人脑海里的中国根深蒂固就是这个样子?有这个因素,借助于电影这个本可以充分宣扬当今民族精神面貌的机会,我们拒斥了时尚都市的风格,偏在面朝黄土背朝天上作文章,是城市中可供开拓的材料太少了,挖不出深层次的东西来?或许也是个原因,虽然未免牵强,不过总之,中国电影没有忽略农村这个市场,反而真实加以记录以飨市民阶层,很难说清是种什么样的心态,拿赵本山来说,十年的小品让他红透半边天,在大家心目中始终是那样一个东北老农的形象,淳厚、朴实喜爱调侃,当他涉足影视业的时候,从《一村之长》到《幸福时光》再到《刘老根》,可以说他演的就是自己,纵然赵本山也有鲜为人知的与农民形象不合拍的地方,如钢琴弹得不错,现任一家高级企业的董事长等等,但应当承认他首先是深深扎根于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的,整个《刘老根》的价值根底是这样:农村为什么没有富起来,关键是少了市场意识。而经济的导引思想上升到观念,也就让人们发现我们今天的农民阶层开始具有了市民意识,观念的开放,视野的扩展给农村带来鲜活的气息,形势转变了,中国电影无论在对农村题材的主旨把握、拍摄技巧以至于考虑农民口味上就不能不做一番认真的思踌,以前农民看影视作品的时候视角是向上,市民们是平行,像看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到了较高文化层次的观众则在某种程度上足以向下的视角来欣赏。这里面占有率最大化的市场就是当着力搞好的地方,像传媒价值规律中包含的一个观点,整部作品要用80%的力量去做最关键的20%的受众,其余的80%无关紧要只需下20%的功夫就成了。

    六、

    最后要补充一点的是从中西方文化特点上印证现代电影风格的不同,包括大陆电影同韩日、港台剧的区别。受地域传统心态的限制,大陆影视文化与上述三者已经区别地非常明显,就我们目前接触到的意识形态来看,以劲歌热舞和温婉绵长的韩日娱乐影视两方面动态基本上成型,这是二战后经济新观念在九十年代末作用于精神意念的结果,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如日中天,无论在框范上还是经典意义上的整体特色都表现得博大精深,多少年内仍是世界影视潮流的主要风向标。写到这里,就一定要提及印度电影,为什么呢,恐怕不会有太多人知道印度是世界上电影年产量最多的国家,虽然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却不是粗制滥造。印度电影在国际影坛上的获奖率和知名程度也是相当的惊人。在进行横向比较的资料分析时,我发现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我们面临竞争时的自信力与印度这样的国家有很大的不同,综合国力要衡量,大家暂可引以为豪,但具体到某一类的硬性指标和软性界定上,我们往往会丧失正确评价自我的自信力,仿佛与中西方文学名著翻译产生的错觉一样,总认为读外国作品不如原版痛快,而中文的优秀成果又无法通过翻译传达出精妙的感受。在现代中西方电影风格的评判和比较上,西方电影的视觉效果明显是造成用情的典型环境,中国反过来,喜欢在细节的精雕细刻上下功夫,同属于意念上的东西,二者谁都无法证明自己绝对优于对方,其实,艺术本身是永远没有疆界的。

     3 ) 你我皆能感受音乐带来的艺术

    一位没有血缘、不懂教育的乡下爸爸,却坚守简单信念“和孩子在一起的小提琴就是他父母的心愿”,遗弃哪怕是有苦衷的,他在收获孩子带来快乐的时候,选择倾囊奉献自己的生命能量;一位不谙世事的孩子却充满独立与个性,这两位人物的塑造始终震撼着我!

    从火车站他给莉莉拉箱子意外获得报酬,到后来给莉莉拉琴惊讶她随手给出的50元,来自乡下并不富裕生活的他,从没有自卑或投机取巧动过歪心思,才有了后面机缘巧合一气之下卖琴给莉莉买了2万7的大衣,看得出来这个孩子在细致地呵护来自她人给予自己的善意;

    去江老师那上课,感受到了江老师那不上进、邋遢的生活作风,因为没有背景不被看好也闹过种种情绪,在床底下看到了老师臭袜子也故意给扔的远远的说没看见,把破洞的脏衣服扔到钢琴上,还把三只小猫一起关进笼子里。上课时江老师让他喂猫,他也能干脆利落地撂挑子不干并说“我爸是花钱请你给我上课的”,你看,这个孩子也懂得如何拒绝别人对自己不善意的对待。

    在教学相长的这个过程中,江老师也收起那拖累过自己的“骄傲”,用心关注起眼下的生活;小春传承了即使不用手练琴,光用耳朵用心感受音乐,手中擦谱子的这一系列动作,把它们慢慢内化成了一种心流,为演绎加强了情绪的倾诉。

    13岁的他练琴10年,一直都在爸爸的简单信条中前进着音乐之路,在准备站上国际比赛的舞台之前,终于懂得何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他做出了选择,拿着陪伴13年的小提琴一路狂奔到火车站,那个他曾被遗弃过的车站,跨越了13年的光景,站在爸爸面前,用心流和乐团连结,在属于他的舞台演奏了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向这位没有血缘的爸爸致以感恩的回馈。以第三章的结尾作为影片的结束,快板的形式把情绪伴着泪水渲染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力量。这实在是一场精彩的比赛,一场与人生不相上下的倔强较量,他如爸爸所愿,(做人)成功了。

    音乐何其美好,它能让一个人独立、细致地感知生活;它能让一个人拥有情绪的倾诉通道;它能让我们更丰富的体验“我自己”。就像江老师说的“你开心才要练琴,不开心不要练,不要想你妈妈才练不想就不练”,不以功利为目的的演奏,就不会因为练不好而不开心、练好了又觉得无聊的死循环里。让音乐和自己通过小提琴这个桥梁连结起来,用心感受每一个音符、每一刻当下带来的美好。感知这份音乐的艺术之美,更是一种创造幸福的能力!你我的生活里皆有。

     4 ) 第四遍

    无论什么时候看,都觉得果然是部好片子!

    剧情简单,却可以每次都有第一次看的新鲜感。
    一部简单的温情片,带着激情片的击打

    末尾部分的演奏真是太棒了!

     5 ) 拼爹时代,把根留住——关于《和你在一起》

    陈凯歌先生拍了许多国际大片,但我最喜欢的却是这部不太出名的《和你在一起》。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小春的孩子,在刘佩琦饰演的厨师父亲的全力支持和艰苦支撑下学习了小提琴。孩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拜了陈凯歌饰演的一个名教授为师。教授选择了小春参加小提琴大赛,但小春深切感受到了教授圈子对穷人孩子的歧视和漠然。后来,小春从教授口中得知了自己原来是厨师父亲领养的孩子,自己学琴是因为被遗弃的时候身边只有一把小提琴。小春于是决定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选择留在“父亲”身边。

    在这个“我爸是李刚”之后还有“我爸是李双江”的时代,父亲已经不再是罗中立那幅画里的一脸皱纹,没有人愿意像曾经的摩罗一样挺直腰杆说一声“我是农民的儿子”。亲情已被置换为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当那些官二代富二代震天价喊“我爸是XX”的时候,他们根本不会明白父亲二字的分量。小春没有选择教授而是选择了父亲,正是因为小春知道这两个字的沉重——这是你的根本,也是你人生的重量所在。它不是官阶,不是财富,它就是血和肉里的那一份温热。它不能给你荣耀,而只能让你去荣耀它。小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达成了父亲的心愿之际激流勇退,不必再得到更多。是的,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忘本。这个时代的人们更愿意向前看而无暇顾后,但在我们一味地为要到哪里去而困惑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影片中小春演奏的曲子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曾与某姐讨论过这部片子为什么要用这个曲。我觉得老柴的作品有一种对脚下的土地的深沉的爱,不管它是多么贫瘠,不管承载了多少苦难。慢乐章里的俄国民歌像是一个守望者,而小春演奏的快板乐章更有一种俄罗斯人自强不息的坚持劲儿。这也和小春的遭遇十分神似。不愆不忘,大爱无疆,脚下的土地永远值得你去爱和坚守。

     6 ) 选择

            一个养父,一个养子,被一把小提琴联系在一起。
            为了完成刘小春生父母的愿望,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刘成,将毕生的心力,都倾注在刘小春身上——他想让他成功,在国际舞台上用小提琴演奏出最美丽的旋律。
            
            一个江老师,一个余老师。他们是对音乐持不同看法的两个人。
            江老师生活潦倒,但却对音乐投入了真正的感情。他对刘小春说:“学琴一定要开心。如果你不开心,就不要学琴。”
            余老师事业成功,桃李满园,可越追求富有感情的音乐本身,他就越加发现,其实他身边的音乐,全都没有情感。
            
            一个交际花,一个处于青春期的敏感小男生。她美丽动人,玩世不恭,而他却恰恰被她的特质所吸引。
            被坏男人欺侮玩弄的坏女人莉莉,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最开始只把刘小春当成一个小随从,然后变成朋友,再然后成为他的知己。
            “只有他是真对我好!”当得知刘小春把小提琴卖掉为她买了昂贵的大衣,莉莉毫不犹豫地四处借钱赎琴,甚至跑到余老师的课堂上,恳求他再给刘小春一次机会。
            
            几条不同的故事主线,纷纷缠绕着同一个秘密:刘小春不是刘成的亲生儿子——这一事实刘小春本人并不知道。
            而电影最终要刘小春做出他自己的选择:是要功成名就?还是要父子深情?
            
            对于音乐,我觉得影片中的江老师和余老师都是好老师——只不过类型不同。
            江老师显然是偏重感情在音乐中占的成分,他本人,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爱的人。他爱生命,养了一屋子猫咪,把它们当成自己的伙伴。他也爱人,爱他们自由自在的样子,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不爱音乐却要被逼着学习音乐,那还不如不学。
            余老师很多人觉得他行事卑鄙,可他就不是好老师吗?也未必。他可以教学生很厉害的演奏技巧,他对音乐的热爱别人也都可以感受到。他善于发现学生感情世界的波澜——别忘了,刘小春的曲目,是他选的,主题是“感恩”。
            余老师唯独同江老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热爱音乐甚于爱人,所以他追求的音乐中的感情,虽然初衷真诚,但最终,仍旧不免流于空洞。
            
            是要能使你功成名就,但却感情空洞的音乐;还是要最终父子团聚,但很可能此生此世在音乐界再无出头之日——如果你是观众,你会做怎样的选择?
            
            电影的结尾,刘小春在火车站前厅为父亲独奏……这是本该在比赛时演奏的曲目……
            感恩……澎湃的弦音中,掠过一幕幕发生在很多年前的场景:那个时候,一个年富力强的男子,怀抱弃婴,在火车站中疯狂地寻找着孩子的父母……
            而这个孩子长大了,他知道,只有眼前这个男人——这个虽不富有,但却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的男人,才是他真正的爸爸。
            
    一曲终了,你会不会也和人群一起鼓掌?还是,你的眼角边会闪动着泪光?

     7 ) “人情高于名利” ——浅析《和你在一起》中的父子情

    “人情高于名利”
    ——浅析《和你在一起》中的父子情
    (参照豆瓣影评写的)
      记得我第一次看《和你在一起》时,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不得不承认,本片可以算是陈凯歌早期较为不错的一部电影。然而,不错之处仅仅是恰到好处的描述了一段感人泪下的父子情。
      而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再来看十年前的这部片子,或许已经没那么容易被打动。甚至,在陈大导演拍完《无极》、《梅兰芳》、《赵氏孤儿》这样的大片之后,有些怀疑如此朴素的一部电影是出于陈导之手吗?
      当人们还津津乐道于某部电影的感人画面时,我只想说,除了生离死别就是生离死别的催泪桥段,这只是取悦观众的华丽外衣而已,脱下这层外衣,还能剩下什么?
      不过说实话,《和你在一起》这部片子还是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的。
      这是一部情节紧凑的电影,导演有条不紊地向观众讲述了一个父亲带着儿子上京求学的故事。其中有波折,也有运气。最后,父亲终于将儿子送上了通往成功的大舞台,然而,却又是因为自己,让儿子放弃了这个机会。
      由刘佩琦所饰演的“父亲”这一角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甚至比凭此片得了许多奖的最佳男配角王志文的印象要深得多。
      特别是影片最后那一段闪回的镜头,配合着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充分表现了一个憨厚朴实的伟大的父亲形象。屏幕上呈现出一个怀抱男婴神情茫然的男人,他四处找寻,但充斥着观众视线的却是一张张毫无表情的麻木的陌生面孔。
    现实与回忆交织出现,眼前,正是放弃国际比赛赶来为父亲拉奏参赛曲目《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儿子。此时,父亲笑了,心中是幸福的。我想,到现在为止,这个充满了将儿子送向成功的朴素的功利心的父亲,该将心中的责任放下了吧?
    他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的是音乐而不是什么名利和成功,却还千方百计强迫儿子离开落魄的江老师转向德高望重的余老师门下,甚至为了儿子演出成功而默默离开。导演营造的这个氛围终于在影片的最后达到了高潮。这么些年来,一直努力打工挣钱,默默承受所有的辛劳和压力,甚至一度受到儿子的厌恶与憎恨的可怜的养父,终于得到了儿子的感恩的拥抱。
    儿子的这首曲子,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了。什么金钱与荣誉,都不如亲情来的珍贵。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被金钱与利益包围的社会,有什么感情是值得信任的呢?有什么人可以不顾一切的将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另一个人?我想,只有亲情才能使人做到如此地步吧!
    到此,我才发现,“和你在一起”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一直以来,不乏有关于亲情的作品问世,音乐、书籍、电影,这是最容易赢得人们青睐的题材之一,《和你在一起》这部影片中以复杂的人际关系展现了令人尊敬的父子情、师生情、姐弟情,歌颂了人与人之间难能可贵的情谊,以及令人肃然起敬的父爱。
    虽然本片没有波澜起伏的剧情来吸引观众,但正是这深沉的爱,是最赢得掌声的地方。所以,作为一部讲述父爱的影片,是值得推荐的。

     8 ) 她和他的故事

    今天看到有人说“好的影评大多都是对影片的过分解读”,深以为然,因为我的影评大多都不好,听到他这样讲,我很舒服。

    但是影评虽写的不好,却还是要写,因为看了电影觉得有话非说不可,比如这部。

    这是我凭着小时候的记忆找来看的片子,小的时候只觉得小提琴拉得好,只记得第二任老师对小春的利用,还有他在火车站拉琴的场景,却对陈红的美视而不见,大了再看,觉得自己当年真是瞎了眼。

    所以我不想说电影里对世俗的挖苦,不想说辛酸和算计,互相利用与欺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陈红真是美掉渣。

    她开朗,直率,真性情,甚至有点泼辣,美得世俗烟火,但是又像个小女孩。

    他无知,寡言,幼稚,怀揣着想知道但又不敢问的问题,本能似的靠近她,爱她。

    青春期的男孩,遇到这样一个妖娆多姿的女人,他馋她。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他只能对她好,尽己所能,拼尽全力。这样的爱,傻得让人不知道怎么拒绝。

    不过这是中国,他们也不是来自西西里,终究一切不过是主旋律中的插曲,他们的故事,也就该这样结束。

     短评

    慕名去看了一下这部金高银女士看了二十一次并且因此种下电影梦的电影,还行吧。

    10分钟前
    • 人的随波逐流
    • 推荐

    陈红还可以这么年轻

    11分钟前
    • 朱尔摩斯
    • 力荐

    非常喜欢的一部片子~

    13分钟前
    • 崇子
    • 推荐

    一部需要北京艺术圈艺考朋友在旁解释,解释为何考艺校比高考过独木桥难,方能看懂其中门道儿的片子。一部需要文艺青年在旁解释,方能明白陈红在孩子心里的存在,他长胡子了,她是第一个作为女性进入他生命的人,他将母亲姐姐情人爱人的所有幻想都放在了她身上。个人十分不喜欢最后结尾,又是强行上价值观

    17分钟前
    • WIKI魏
    • 还行

    陈凯歌在进入商业时代前留下的最后一部小片(薛晓路编剧)。配乐不加节制,煽情用力过猛,但是依然有非常真挚的部分。对我而言,陈红的角色塑造得有些令人生厌,剧情的进展也太过顺利,不过这个故事的着力点并不是音乐梦想,而是父子亲情。最后二十分钟的平行剪辑很见功力,成功构筑起电影的情绪高潮。

    21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大赞这部片,让我对陈凯歌一直心存理解。他也拍过这样经典而朴实的片子,他也曾有赤子之心。不过,无极之后,我权当他去了另一个世界。

    25分钟前
    • 胖胖女超人
    • 力荐

    其实这可能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陈凯歌,电视上放的到结尾小孩找回来在老师面前拼命拉琴的时候就哭了,片子里这种少年人的“我偏要勉强”真的是很动人啊,在我还懵懂的年纪里已经隐约能认知到的道理……那会片子里我唯一认识的人只有程前,因为看过很多正大综艺= =

    29分钟前
    • 萌特斯
    • 推荐

    最后的交叉剪辑还有点小感动,但是实在不理解男孩三番五次的作死,放弃上升通道是要干什么,表达对父亲的爱?!(陈红可真漂亮)

    34分钟前
    • 煮海
    • 推荐

    王志文的表演看不出一点痕迹。小男主的表演就是完全没有在演,反而给足了观众想象空间 。/演好戏跟成功也是两回事。我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

    37分钟前
    • 帅的让人生气
    • 推荐

    结尾小女孩讲的话好深奥好复杂好索隐好素质教育。。。

    42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很干净的男孩子。

    47分钟前
    • Zephyrance
    • 推荐

    中规中矩的结构套路,起承转合按部就班。结尾还是挺好的没有落入俗套,如果是韩国电影爸爸肯定又在比赛前终于瞒不住自己得了绝症的秘密。反正我是哭了点儿,几个演员的演技还都是挺正点的

    48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很一般的片子,陈凯歌只有《霸王别姬》《边走边唱》《黄土地》和《孩子王》拿得出手,其他全是烂片~~~

    53分钟前
    • 科林
    • 较差

    你是想学音乐还是想成功?为什么是相悖的?也许是因为音乐是纯粹的,而成功需要包装。多么珍贵的时光,那个年纪对谁都是最真最真的,不管是父亲,老师,还是姐姐。父子情很感人,莉莉很讲义气。片子拍的很感人很燃。原来少年唐韵真的会拉小提琴,现在也是小提琴家了

    54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陈凯歌说给林雨的话可以复刻一份说给他自己听:都好(其实并不是,比如人物和剧情都挺拧巴),就是没感情,技术你可以炫,但真情实感你不给我,只靠煽让我自己脑补是动不了情的,只剩尴尬。记得几年前看过他批评常被拿来与此片比较的Billy Elliot,真是尬上加尬。

    58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印象最深的是王志文教小孩拉琴时说的一句话:“想拉琴的时候就拉,不想拉就不拉,别想你妈的时候才拉,不想的时候就不拉。”当时年幼的我真的觉得这才是正确的教育观念,始终没有忘记。

    60分钟前
    • 西北偏北
    • 推荐

    艺术不是技巧而是精神,一个小故事,再次证实了中国人对于艺术的看法,技巧都对而缺乏精神的艺术就只能差强人意。这个功利的社会,浪漫而单纯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只是顺从各种规则疲于奔命,从不去思考其合理性,很多人只是装着出世装着注重感情,仅此而已

    1小时前
    • 子 。非年
    • 力荐

    完全是剧情取胜,很久不见的令人感动到流泪的大陆电影~~

    1小时前
    • 战国客
    • 推荐

    影片主旨不够明确。陈夫人的戏份过重,在影片进程中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两位老师突出的特点被强调,但对于孩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笔墨稍欠。另外,我个人并不喜欢这样的父亲,以为倾其所有就叫做视如己出,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生活。

    1小时前
    • unsheath
    • 还行

    陈凯歌拍的最后一部好片。

    1小时前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