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大剧院

    大剧院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俄罗斯2017

    主演:阿丽萨·弗雷因德利赫,瓦连京娜.捷利奇金娜,叶卡捷琳娜·萨穆伊利纳,亚历山大·多莫加罗夫,尼古拉斯·勒里奇,波琳娜·奥格,安娜·伊萨耶娃,玛格丽塔·西莫诺娃 

    导演:瓦列里·托多罗夫斯基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转轮手枪

    • HD

      兵人

    • HD中字

      延坪海战

    • HD

      即刻杀机

    • 究竟天有几高

    • HD

      百万元与苦虫女

    • HD

      南极大冒险

    • HD

      私人订制2013

     剧照

    大剧院 剧照 NO.1大剧院 剧照 NO.2大剧院 剧照 NO.3大剧院 剧照 NO.4大剧院 剧照 NO.5大剧院 剧照 NO.6大剧院 剧照 NO.16大剧院 剧照 NO.17大剧院 剧照 NO.18大剧院 剧照 NO.19大剧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个年轻的,梦想成为芭蕾舞演员的乡下女孩的故事。通过艰难而富有挑战性的历程,她实现了目标。凭借才华、熟练、耐心和决心,她成功的达到了芭蕾的顶峰,成为了莫斯科大剧院的首席芭蕾舞演员。

     长篇影评

     1 ) 永无止尽的巩俐,以及太重格调的娄烨。

    《兰心大剧院》真的是部命运多舛的电影,17年就开始拍摄,19年收到了戛纳电影节的入场券却还未完成后期,无奈只能入围同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当年12月定档又因为宣发方等多方面问题延期上映,直到2021年10月15日才确定上映。

    影片的亮眼之处

    电影整体质感很好,黑白定调与低清晰度也加强了神秘感。本片是必须用低清晰度黑白调的,一方面电影本身有戏中戏的部分,这种方式符合当时的戏剧质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谍战片,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并且隐秘暧昧,低清晰度黑白模糊了色彩的同时也模糊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边界,也让戏中戏和现实密不可分,使整部影片弥漫着神秘隐晦的色调;更何况人物心理状态也是透不进光的,在暗影中罪恶一点点蔓延,而内心的阴暗也一点点扎根,真相都被埋在模糊的阴影中,所有人都在这看不见色彩的混沌世界里沉沦,没有人可以幸免于难见得阳光。

    同样的道理,大面积选择阴雨天也加重了罪恶感和压抑感。整部影片场面调度方面,无论是灯光、服装、布景或者演员表演都让观众感到闷热黄昏午睡时醒来的沉,在温水里慢慢溺死的那种闷,别说戏中的人物被压抑的无路可退,连观众都被昏暗的环境、黑白的色调、厚重的服装、绵绵不断的雨压迫的喘不过气。电影的基调就这样子深深根植了。

    造型调度这块稍微提一下,即是优点也是缺点。它符合电影本身的表达效果,厚重而严实把于堇这个角色的孤独感与沉重的负担给凸显了;并且造型是符合秋兰的人设,虽然不太符合于堇的身份,但把虚拟与真实人物之间的边界模糊了。可本片的造型是绝对不符合正常审美,也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好看,设置的太过度了,这点后面会重点提。

    于堇始终把自己裹在厚重造型里,人群有多追捧她就有多孤独

    戏中戏的不仅设定的很高明运用的更是出彩,娄烨通过行云流水的剪辑和剧情设定模糊了电影中的边界,整部电影在虚虚实实的阴暗光影中交错,给人一种迷离的不真实感。本片中于堇饰演的秋兰和于堇本人渐渐融为了一体,重复排练多次的话剧却映照了电影中的现实发展。最后于堇本人走上了首映舞台,说的是戏剧中的台词,却也是现实的需求,绝对的人戏合一。台上演员演的就是其现实进行的,台下的观众也被迫参与到了剧情。演员下了台,观众登了台。整个剧院成了一个大舞台,在大雨天矛盾终于爆发。可惜现实结局远比戏剧残忍,没有一条走向阳光的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最后的一段枪战戏用手持镜头使沉浸感非常好,配上黑白的色调和暗淡的光影真的是写实也增加了未知性。

    而电影的节奏进展也非常紧凑,在戏剧与现实的交错中,现实像车轮子一样飞速的滚向了戏剧剧情。无数的人物较量着、纠缠着,共同把于堇推向了戏剧中的人物。女主角的设定是真正的好角色,各种语言角色切换并有三重身份,舞台上的她、真实的她,伪装成大明星作为间谍的她。她心中装着民族大义却又看中儿女情义,太过于矛盾却又得隐忍,只能一点点把自己裹进装扮中。她在男人中周旋,成为戏剧矛盾的中心;又是真正的女英雄,主宰着大事件的发展。

    不得不说巩俐真的是演技本身,本片一改她近些年来以爆发力和张力为主的表演方式,选择了内敛含蓄的方法,也更符合人物身份。她把于堇的孤独感体现的特别好,人群在追捧她拿着相机对准她,她在车上把自己裹成了粽子,仿佛这就是她的堡垒。白玫是与于堇镜像的那个人,于堇扮演着美代子,她扮演着于堇。同样的孤独同样的不得已,因为这份惺惺相惜她们互相有了爱慕之情,而一直很喜欢你又是多美好的告白语?

    于堇最后的选择让我想起了一句诗:“你把枪打开,独自走回故乡,像一只鸽子,倒在猩红的篮子上。”这部电影真的是浪漫之死的故事,她完成了使命任性了这一回,旁人不理解自己却是值得的。下面来谈谈缺点吧。

    影片的一些瑕疵

    我一直好奇男主角为什么用赵又廷,他的气场完全和巩俐不配套,不仅不像情侣反而像极了老大和小弟。但是仔细想想赵又廷这个角色本身就是更弱软的一方,反而需要于堇保护,只是演员确实不够有银幕魅力能和巩俐配对。你无法理解于谨这种优秀的大女主为何沦陷于谭呐,但是《如果爱》里面周迅饰演的孙纳对金城武饰演的林见东稍微薄情一点我们都不能接受,一样是饰演软弱的小男人金城武却可以让人心疼,只能说都怪这该死的魅力。

    电影本身采用黑白片形式无可厚非。但是部分方面却没有配合好,例如服装太过累赘,缺乏色彩更使得层次感不够,配合阴暗潮湿的大环境观感是太压抑了,符合电影效果但更是缺点。巩俐的裸妆在黑白片中显得非常憔悴,如果不能有合适的妆容造型,黑白片不仅无法模糊年龄反而更显疲倦。其实黑白片对普通观众并不友好,也可以采用部分黑白的形式效果可能更好,但是如此边界感就会变强。

    整部电影手持镜头非常惹眼,虽说写实且亲历感强,但配合电影阴暗的环境和色调使得画面更加模糊,我觉得只有枪战部分才需要。而且在电影院看真的太晕眩了,观众眼睛都不知道往哪放,这是本片观影体验上最大的问题。

    服装造型这块很奇特,不太明白娄烨的脑回路。虽说真美人适合所有的造型,但是也不过是玩笑话。巩俐骨架较大,身材也够丰满,实在不适合累赘的发型和服装,把她活活衬托成了俄罗斯伐木女工,还远不如《嘉人》当时拍的封面造型。就事论事,这身装扮谁穿也好看不了。其实她在小田切让病床边把头发放下来就不错,如果为了电影角色而设计当然无可厚非,比如《兰心大剧院》中有戏中戏,于堇饰演的秋兰是女工,装扮土气一点、妆容憔悴一点都是可接受的。但巩俐饰演的于堇哪怕是特工但更是大明星,她如果是素人裹的严严实实完全没问题,但明星身份才是她最好的保护色,搞这一身累赘的造型并没有民国女星的风范。于谨的妆容发型甚至服装风格与她饰演的秋兰几乎一模一样,我觉得娄烨的初衷也许是为了模糊电影与戏中戏的边界,也模糊于谨与秋兰的边界,给人一种似真似假云雾缭绕的感觉,也符合电影神秘的气息,但是用的太过了反而让人物造型失败了。

    整部电影娄烨企图用模糊的边界、模糊的色彩、模糊的人物关系、种种的模糊提高电影的格调,但是太过度的渲染给观众的体验感却反而太不明朗。 其实电影本身也不是为了标榜自身水平,或者凸显格调,特别作为一个院线电影也不仅仅给业内或者影评人欣赏,更多的是最广大的普通观众来捧场,那么影片是不是通俗意义的好看就很重要了,而这部电影的确有一定观影门槛。

    关于演员巩俐

    先来谈谈巩俐的主要成就吧。巩俐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缪斯,更是华语电影九十年代黄金期的领路人。 她曾十二次入围三大主竞赛,是亚洲女演员第一人,是华语圈第一个威尼斯电影节影后。她是世界上第二位主演电影获得三大电影节最高奖满贯的演员,也是唯一一位女演员;34岁就成为第一位来自亚洲的柏林电影节主席,还是柏林50周年,36岁又成为第一位来自亚洲的威尼斯电影节主席,是第一位来自亚洲的双三大主席,也是全世界两度担当三大电影节主席人选中最年轻的;她是全华语影坛的第一位及第二位三大电影节主席,更是亚洲第一位及第二位女性三大评委会主席。在此之前亚洲甚至没有女性A类电影节主席,巩俐却一举超过了所有亚洲男性坐了两次三大电影节主席的宝座,她是当之无愧的亚洲影坛女皇。其演绎生涯横跨五个十年,连续五个十年都有票房前五的电影,连续四个十年都有入围三大电影节主竞赛作品,其演艺生涯之续航为华语女演员第一人。

    巩俐1995年婚后就大幅度减产了,可能几年才有一部院线电影。不得不说她的职业生涯有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大从两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首先在其事业巅峰的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曾10次入围三大主竞赛,仅用五年时间主演了三大电影节最高奖大满贯影片。《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分别荣获柏林、威尼斯及戛纳电影节最高奖,《大红灯笼高高挂》及《活着》又分别荣获亚洲威尼斯及戛纳电影节二等奖,短短几年的作品就奠定了其华语乃至亚洲作品女皇的地位;但是走入新千年后的巩俐随着中国电影业的遇冷加之自身的减产作品削弱了不止一个等级,当然还各式各样的时代以及自身的因素。曾经的巩俐与作品是相映生辉的,共同创造了辉煌年代,而新千年后的巩俐是拉高电影质感的妙药,无论是《满城尽带黄金甲》、《艺伎回忆录》、《归来》、《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夺冠》皆是如此,电影可以不合格,但是巩俐对角色的塑造却是接近满分的存在,不得不说这是演员的极高境界。

    巩俐早期角色,按时间排序

    其次其个人的表演风格,角色类型以及气质走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极致。巅峰时期的巩俐被誉为中国的山口百惠,可仙可纯可地母,塑造的角色多为正面的、受压迫的或是深情的,表演也偏内敛,但是其依然在这个范围中塑造了许多截然不同的经典角色,演员需要天赋,而30岁之前就达到巅峰的巩俐是当之无愧的天选之女。而中年后她的气质达到了另一个极致,那股子性感及强势让人俯首称臣,修炼出了一股淋漓尽致的女王范,塑造的角色也多为进攻型的狠角色,这些角色甚至比其年轻时神作中的角色更出圈,毕竟谁不爱强势美艳的大女人呢?可以说前期巩俐作品出彩,后期便是角色出彩了。关于其气质及风格的变化我认为王家卫的《2046》及《爱神之手》至关重要,他发掘了巩俐截然不同的一面,也改变了其根深蒂固的表演方式,可惜两人没有真正意义上密切合作过一部长片,实实在在是华语电影的损失。

    当然巩俐也有96到03长达数年的蛰伏期,好在她从未放弃,转身走上了另一段无法替代的演绎之路。

    巩俐后期角色,按时间排序

    巩俐无疑是华语圈独一无二的,如此低的产量依然有着最好的片约,五十多岁依然可以是顶级资源中的大女主,她也从未放弃对表演的热爱。其实她个人没有再创造巅峰离不开自己那股子执拗,走遍三大电影节的她如同远洋巨轮上的船长,让她在江河里面遨游从心态上就难以转化。其推过的电影不少都是好作品,如《青蛇》、《夜宴》、《一代宗师》、《让子弹飞》等等。她太执着于好角色、好电影及好导演,反而限制了自己,忽视质变也可以引发量变。何况演员的事业需要联动性,几年一部的产量实在无法把她推的更上一步。而且当你习惯于拒绝时,只会让人望而却步,形成一个解也解不开的恶性循环。但是还好她是巩俐,华语圈最伟大的女演员,哪怕不在江湖处处都是她的仰慕者。

    最终,磨了巩俐许多年的娄烨终于拍出了《兰心大剧院》,也是巩俐第一次与第六代导演合作,希望是新起点,未来有更多的尝试。

    巩俐在威尼斯电影节《兰心大剧院》首映红毯

    槽点:作者那点事

    上图是巩俐出席威尼斯电影节《兰心大剧院》首映,状态之好无需多说,事实上那段时间有热度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巩俐的状态和气场。在电影节上更是铺天盖地的摄像头对准她一人,与其说是电影的宣传平台,不如说是女王的个人大秀。

    本来准备看一下原著,但是作者真乃奇女子,从多年之前就开始在微博嘲讽巩俐,最可笑的是嘲讽其年龄。往俗的说作者比巩俐还大上三岁,颜值和状态更是云泥之别,巩俐的状态在同龄人中已是望尘莫及的,不知道虹影女士又是如何嘲讽别人的,又是哪来的自信?往雅的说作为一个所谓的文化人又同是女性,去嘲讽女性年龄真的是件非常狭隘甚至低俗的行为,何况对象还是一名杰出的女性,是华语电影的骄傲,虹影女士的做法和旧时代嫉妒别人整天搬弄是非的小脚妇有什么区别?

    我想不到一个女性作家去嘲讽优秀女性的年龄,也同样想不到她嘲讽别人没文化。术业有专攻,巩俐在事业上的成就是虹影女士十辈子都难以追上的,以往出演的改编文学作品也皆是莫言、余华、严歌苓等文坛大咖,巩俐没有嫌弃虹影水准不够居然反被羞辱,也不知道是谁没文化修养。嘲讽演技更大可不必了,拉踩别人演技不能让自己的文字变得更优越。

    虹影女士如果如此高贵,可以好好把版权收起来,不必为金钱折腰出卖文字,也不会选上她及其嫉妒的巩俐。巩俐就是巩俐,无论别人怎么嘲讽也不会压盖光芒,本部电影也是非她不可,巩俐也给了原著更多的光彩和知名度。虹影女士不感激反在电影拍摄宣传期间多次内涵巩俐,什么叫黑白片可以模糊巩俐年龄?难道用黑白是因为巩俐超龄?真的是可笑又低级。还是希望作者以后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各自安好。

     2 ) 剧场背后

    1.

    年过五旬的导演,追忆孩时于兰心的剧场内外、台前幕后,将之置入宏大的历史背景,却非讲述存在一个「我」的往事,而是以并行的同为虚构故事的一场谨慎追求影像真实的谍战戏和一场明确为戏中戏的戏剧展开。

    尽管二者都是被确认的,但似有若无的交叉重叠又在告诉观众,「这都是上海」——也是一句《在上海》中的旁白。就像《在上海》中捕捉的被古老与现代符号装点的浮华掠影,同街巷路人、棚户居民与摄影机的猫鼠游戏重叠着一样,试图戳破被包装成记忆的历史,重组被历史阻断的记忆。而确认与确认之间那些不确认的,安全与安全之间那些危险的,即组织记忆的关键。

    自然不必也必然不能存在一个「我」,在这样的影像内一旦暴露叙事者,则不可避免的引向虚无了。怎样的虚无?是饭桌中年人在感怀过往伤痛却吹嘘自己,与此同时还要迎合父权维持秩序的虚无。我们已经在《地久天长》《江湖儿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等等影片中目睹这种滑稽的背叛,与此同时这些伪布尔乔亚们早早地将基于生活的矛盾和挣扎的人抛诸脑后,对文艺的追求不过是抽象迷恋的一部分,或者某种用于装点「世界」的胶水,他们的摄影机可以记录《少年维特的烦恼》,却不会为躺在垃圾堆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停留。

    但在《兰心大剧院》里,追忆的终点断不会是堕入虚无以保留自我主体,而是呈现虚无以探求缝隙之间真正的记忆,辨识并承认那个仍然模糊的自我之存在。

    2.

    刚看完时,我倾向认为于堇爱的不是谭呐,另一张车票是为白玫准备的,当她在华懋饭店的房间里感受到白玫的真心而后凝望窗外时就已做出了决定,因此回兰心也是为她。但二刷过后这个答案有一大半被否定了,关键并不在于堇爱片中的谁。

    娄烨让这个角色有些游离地和众人产生情感纠葛,关于她爱哪一个都缺乏说服力,但当我们把这部影片置入作者的作品序列里想象,她作为一个作者世界里的平常角色,应该是在观众面前凝聚着外放情欲及敏感痛楚的,归根到底是孤独的。那么她对那些可能的角色是都饱含爱欲的,古谷、谭呐、休伯特、白玫,哦不对倪则仁,又终究是对受制于不能成为自己的各种投射罢了。

    在情欲不能能像娄烨过往的影片那样开放而坚决地展现时,它转化成了枪战和表演。或许是被动的外部控制,或许是自主的认为不必要,这些我们无从确定的按下不表,重要的是作者/角色们仍然需要一个出口。因此这是他回归到孩时熟悉的故地的动力之一,台上表演罢工领袖,直奔出口下楼投身枪战。在让人无处遁逃的限制中,她/他可以选择怎么观看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有如西西弗斯,观看的选择成为一种反抗方式,那么终局的「背叛」可以是一种释放,与持恒之限制、压抑拮抗的释放。

    或者,只是因为在夏威夷、山樱下、镰仓的泉水旁,遗存着古谷与亡妻美好的隐秘经验……如《撞死了一只羊》中那句藏族谚语——「如果我告诉妳我的梦,妳也许会遗忘它;如果我让妳进入我的梦,它也会成为妳的梦」。私密体验是与恻隐、洗脑、背叛、效忠等等事件推论型词语不可通约的(但私密体验之间可以),仅仅因那一刻古谷同于堇的共通梦境,她不想再与人说。

    之于白玫,则是一个可以无条件接纳于堇爱欲的角色。她从第一秒就毫不掩饰自己的身份与掌握的信息,但她承担的复杂身份让于堇也拒绝靠近,在两人身上都形成了一种拉扯,只不过白玫要更多些,投入催眠的怀抱是一种渴望,渴望对方的信任。在影片中角色们非常克制眼泪,仅有两次一滴细小泪珠斜着滑落一颊的画面,一次是于堇在被日军军官强拉合影后,一次是白玫和于堇袒露自己的身世过往。前者是对胁迫下的人生和已知永远不会有的庇护的孤独感,它与家国恩仇无关,只关于风雨飘摇中一个人的情绪;后者则在催眠状态下发生,种种不能确定包围下的确定是「爱的人在面前,我也知晓她的悲伤孤独,但她的心却对我关闭」的束手无策,以致彻底的裸露脆弱。

    我们很难在观影时共情于此,无关观众是否敏感。而是因为常理上叙事者会从某个历史事件出发,在对应的时段里叙述个体受到的冲击和压迫,以及她怎么反应。这部影片却反其道而行之,此时它的重点是事件?像类型片当然可以这么顺拐,落脚于事件终局才能让所有影像具有「意义」。

    但在这里不是,否则它不必呈现这么多无助于叙事的情节,但它们可以在结束后被想起和组织,在于历史事件——偷袭珍珠港已然发生,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种种内心抉择后仍然让历史如常发生了,爱欲发生来自内心意识作用,背后藏着不想摆脱的既定的宿命。众人议论的娄式「狗血」或许在这里可以得到解答,《夏末派勒斯》引用《里斯本夜车》的一句话——「欲望受到侵蚀,行动定要受阻」。当他如此理解(行为构成的)世界,也或许将相信一种属于所有人的宿命,而这构成了《兰心大剧院》的编写方式。当然,宿命不会等同于必然发生的历史,下面会再说起。

    3.

    虚实切换中有很多处巧妙的转场值得留意,可以试着还原一次景别切换式转场,以及一次镜像构图式转场。

    ①第一次排演中,谭呐走入置景酒吧前的景别是(角色)半身入画的中近景,走进酒吧后镜头切到同轴的正侧面角度,悄悄变成了胸上入画的近景;既是剧场→置景的进入,也是为后面的进一步切换作过渡。其后,谭呐坐下和秋红聊天,镜头突然切到一个巨大的细节特写,上下顶格的脸部部位和点烟、牵手的动势中,又是置景→人和人的进入。伴随着遥远的街道车铃声代替音乐声的环境音处理,我们得以确认空间发生了变化,但在此之前,摄影机所关注包含角色在内的一切,也可以成为情境,已随着景别发生两次转变了。

    ②于堇向古谷开枪后离开,最后一个镜头于堇在画面偏左的位置,反打一个镜头,是谭呐往船坞酒吧疾走的画面,此时谭呐在画面偏右,几乎与上一镜形成镜像构图,而因为他也是从黑色的背景中走出,视觉感受上并不突兀,但实际上此时已经完成了由黑夜到白天的转场。古谷中枪后反打向于堇的画面是于堇站在雨中,兰心后门处,后面是她饰演的秋红的《礼拜六小说》单人海报。在此,这个场景因为剧院后门和戏剧海报下同样单人的构图有了双重意涵——戏中戏的交叠处。下一画,将是一场为了回到戏剧而进行的现实戏。

    在这种交叠中,不可忽视的还有它们各自的发生背景、所写的人物。戏剧《礼拜六小说》书写罢工领袖,发生在工厂;所谓现实部分则书写特工、各路精英,发生在华懋饭店。礼拜六派作为一种主流化的类型文学,书写奇情、武侠、侦探,装点市民的茶余饭后,特工谍战元素在此也毫不突兀,然而一厢是最终任务的失败,在礼拜六派层面的反类型化;另一边厢是片中的《礼拜六小说》——一部左翼戏剧,与戏外真正拍摄的「礼拜六小说」形成反讽。不止于此,《兰心大剧院》(Saturday Fiction)的最后回到了戏剧中,暗示着戏剧中发生的断裂的故事是现实,也是上海。为什么不呢?罢工的高潮→人们的相遇→死亡的终结。这一留下了想象空间,又时常侵入影片中的「现实」的暗线逻辑通达了历史事实,也让过去通达今天,而这个工作交由工人、左翼、镜头浮掠而过的烤火的妓女和酒店后厨的洗碗工们完成。

    而宿命就是掩藏在个体记忆与任何一种集体建立的历史剧场之间,或是高墙上,或是鸿沟里的,由欲望和行动构成的可知之信仰。

     3 ) 《兰心大剧院》|那么重,这么轻,我读懂了女间谍的背叛

    作者:伊姐、杉姐,本文首发《伊 姐看电影》

    这几天,杉姐去参与录制了腾讯的综艺节目《导演请指教》(未播出),录制期间刚好赶上《兰心大剧院》上映,以为要错过它了,很遗憾。

    没想到被节目组放出来之后,伊姐还找我约了这篇稿。于是,在火车中转的途中去看了电影,在影院写下这篇文章,有些仓促,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01

    娄烨的影迷曾把2019年称为“过年”,因为那一年娄烨预计要上映两部电影。

    一部是《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一部是《兰心大剧院》。

    被视为审查困难户的娄烨一年要上映两部作品,实在惊人。

    更要命的是他抛却了以往的小众文艺片路线,开始向商业靠拢。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的秦昊、宋佳、井柏然、马思纯、陈妍希,《兰心大剧院》中巩俐、赵又廷、小田切让、张颂文、帕斯卡尔·格雷戈里......全部都是有强商业价值的大明星。

    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兰心大剧院》首映当天,宣布撤档。

    之后再次宣布定档、撤档,无限期延迟上映。

    当影迷已经认定这部电影的上映遥遥无期之时,却又忽然宣布定档今年北影节闭幕式。

    我的内心也跟着这部电影的撤档、改期起起伏伏,不能平静。

    娄烨是第六代导演中风格突出的一位,他很细腻,希望用近乎延时的画面来展现人性纤弱细微的一面,娄烨的镜头,本身就是有痛感的。

    所以,虽然他一直在爱情、犯罪、悬疑、惊悚等等一系列看似商业的元素里打转,但本质,他还是在讲述细腻的自我。

    (《苏州河》《紫蝴蝶》《推拿》《浮城谜事》《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每一部都至少有一个,很美丽又脆弱的女性,我觉得娄烨是很尊重女性的。)

    《兰心大剧院》是非常突破娄烨以往风格的,他向商业化迈进了狠狠的一步。

    电影最后二十分钟,人物在剧院狭窄、逼仄的通道中,在忽明忽暗的灯光效果中的枪战戏,足以证明娄烨对于枪战戏这样一个高强度商业元素的把控能力。

    正如FIRST青年影展为娄烨颁奖时的评语写的那样:“引领,带动,积极改变,是中国电影共同的期待。”

    《兰心大剧院》,如此娄烨,如此生猛。

    但我所迷恋的,依然是娄烨的传承。

    那些传承,不仅仅是手持拍摄,不仅仅是黑白画质,不仅仅是那种压抑、惊悚、恐怖又摇曳的氛围感,最重要的是,即便在涉及珍珠港、二战、间谍这些词汇的时候,娄烨要讲的本质问题依然是——

    乱世里面,人们依然有无法克制的情感诉求,哪怕由于多付出了一点点真情,就万劫不复,这种近乎自毁的哀伤和动人。

    《兰心大剧院》,如此娄烨,依然温柔。

    02

    注意:

    以下涉及大量情节剧透,

    介意者可先收藏,

    观片结束再阅读,感谢!

    影片改编自虹影所著的小说《上海之死》,故事发生在珍珠港偷袭事件的前一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旧上海。

    提起上世纪的上海,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是:旗袍、洋酒、夜上海、身姿曼妙、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

    但《兰心大剧院》中的上海没有舞厅,没有歌声,有的只是无尽的雨、随时会爆发的枪战以及不知何时会失去生命的恐慌。

    1941年12月1日,著名影星于堇(巩俐饰)在阔别上海四年之后,忽然从香港返回上海。

    巩俐饰演的女明星一身飒爽的白衬衫、背带裤、质感厚重的毛呢大衣,还有一头浓密的黑发,再配上丝巾和墨镜。

    真的印证了编剧马英力的那句话:巩俐可能是中国女演员里唯一一个不需要表演,你就相信她是女明星的人。

    上海有于堇的旧情人,还有于堇的前夫。

    但更有,日本人、英国人、法国人、重庆与南京方面的各方势力。

    于堇的特殊身份以及当时上海的形势,为她蒙上了层层面纱。

    于堇宣布自己此次来上海的目的,是参演旧情人谭呐(赵又廷 饰)自导自演的舞台剧《礼拜六小说》。

    舞台剧的排演地点是兰心大剧院,也正是这部电影的片名。

    (兰心大剧院是当时英籍华侨在上海搭建的第一所话剧院,是中国现代戏的起点。它是中国戏剧的里程碑式建筑,也是西方文明扎根中国土壤的载体。)

    于堇和谭呐第一次排练时,两个人在舞台上交谈、追逐,忘我地入戏,但一句“你进来早了”马上就把观众从这场排练戏中拉出来。

    这仅仅是一场排练。

    真实故事的起点是,当于堇救出前夫回饭店之时,一场早就被设计好的街头枪战忽然上演。

    前夫被当街射杀,于堇来不及为他收尸,甚至没时间多看他两眼。

    她马上去扮演在这场街头枪战中受伤的日本军官古谷三郎(小田切让 饰)的妻子。

    原来,古谷三郎的妻子和于堇的面貌十分相似,而于堇的养父法国人休伯特(同盟国的间谍头目)则利用这一点,让古谷三郎在迷幻之时说出日军的军事秘密。

    (于堇给古谷三郎催眠的时候,小田切让的嘴唇大特写,在大银幕上看,可太性感了)

    《兰心大剧院》的魅力,就在于舞台《礼拜六小说》与现实戏的高度重合,镜头在期间来回穿梭。

    就仿佛对于堇而言,人生的真与假早已经没有界限。

    所以她拼命保存那点仅有的“真”,这“真”太脆弱和危险,也因此,更加迷人。

    03

    娄烨用了大量笔触,来写这个“真”。

    前来卧底的女间谍,因为有了于堇女粉丝的特殊身份,对她的每一句台词都如数家珍,才有更好的机会完成任务。

    但在自己的心里,她只是一个戏迷,一个为谭呐和于堇的浪漫爱情和才华折服的、永远仰着头的“燕京大学学生”。

    她对于堇付出了“真”。

    最后,在于堇和任务之间,她选择于堇,也因此永远倒在了心爱的兰心大剧院。

    日本军官古谷三郎凶狠、残暴,精于算计,最后却因为于堇和去世的妻子外貌相似,被法国人算计。

    对这个人物印象最深的一场戏,古谷三郎和于堇枪战对峙,看着于堇,他不忍开枪。

    那一刻,他在残酷现世,经历着真正的如梦似幻——对方是杀死妻子的女间谍,但她看着自己的眼神,太像昨日重现。

    被于堇击中之后,他试图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去摸雨水中妻子的相片。

    电影还用了一个隐藏细节展示这个“敌军”的深情——所有发动战争的残酷暗号,都是他和妻子去过的旅行地:山樱、泉水、大阪的海。

    娄烨最擅长错综复杂的情感,所以,他的电影肯定没有脸谱化的人——

    即便是敌军也不是罪大恶极的首领,只是活在昔日幻像中的痛苦内化的温柔男人。

    而集明星、情人、前妻、间谍、养女多重身份的于堇,在经历枪林弹雨、生死关头之后,踏着那么多人的尸体逃出来之后,本可以一走了之,却最终做出了最任性的选择。

    她背叛了养父,背叛了生命,但她的心,却始终无法背叛,缘起为一段婚外情的,她的小情人谭呐。

    为什么说谭呐是“小情人”,一方面很显然剧中年龄设定,于堇比谭呐要大很多,这也是她反复强调“之前是不是我打扰你了”的本质原因。

    但谭呐的“小”还不仅关乎于年龄,更多的是心性。

    谭呐排演的话剧《礼拜六小说》,其实指代“礼拜六派”这一文学流派,属于“鸳鸯蝴蝶派”的余波,宣扬游戏、消遣、文艺,跟谭呐满腔艺术热情、对现世残酷视而不见,甚至掩耳盗铃,姿态相似。

    但也只有这种在现实里做梦的人,才有近乎孩子的热情、单纯、执念。

    朋友和我探讨过,谭呐到底有什么才华,值得于堇最后一刻愿意为他去死?

    跟才华无关。

    在经历了太多复杂、紧绷、生死后,她只想要回世界上那种最简单、初始的、哪怕有一点苍白的“真”。

    因为当她抱着这个人的时候,她知道他有多干净;她可以彻底放心,她很安全;她不是任何角色,她可以流下属于自己的眼泪。

    于堇拿的是一把男士手枪,可见她的勇猛,可真正的强大不是这些,是内心的坚硬,而于堇作为一个女人的心,太软了。

    对于一个间谍,什么是最有力的保护呢?

    这部电影回答了我们,不是武器,不是各种技巧,而是忘情。

    情这件事,本质就是把自己的心脏亲手掏出来,放在海边尖锐的岩石上直射太阳,你失去了所有保护,把赤裸的最脆弱的自己,彻底交付对方。

    从这个意义来说,爱情的本质就是自毁。

    《兰心大剧院》其实算得上是双结局。

    现实中的结局是:于堇与谭呐在酒吧会面,一阵枪响之后,她击毙了几个日本人。

    但她也明白,马上会有更多的日本人出现。

    两个人小心翼翼地抱着坐在椅子上等死,没有说一句话。

    他们抚摸着对方的脸,尝试接吻,但最后他们放弃了。

    在死亡面前,还有什么“欲”的动作,能真的配得上,去表达“灵”呢?

    镜头一转回到兰心大剧院的舞台,萨克斯、舞蹈......

    我忽然想起《泰坦尼克号》上的死亡之夜——

    明明知道要死,但音乐家还是在演奏,老人还是要牵手躺在床上、母亲还是要抱着孩子讲故事......

    也许正因为如此,《兰心大剧院》这部电影的真正结尾,结束在《礼拜六小说》的排练舞台,也是全片最温暖的地方。

    那一刻,萨克斯还在演奏,人们还在旋转,舞台洋溢着欢乐,世界充斥着温柔。

    谭呐抱着他梦之所向,心爱却不了解的女人,那么满足,静静默默悄悄。

    而于堇闭着眼,她花掉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

    终于,象征着战争、鲜血、兽性的那把枪,“啪”地掉落在舞台上,就算剧院外的世界,早被战争毁得满目疮痍。


    大家好,我是杉姐。影评人、编剧、导演、教师小姐姐一枚,公号《杉姐影院》创始人。作品散见《幕味儿》《豆瓣电影》《第十放映室》《电影烂番茄》《武志红》《遇见张小娴》《外滩The bund》《灼见》《大象点映》《独立鱼》《伊姐看电影》《世界华人周刊》等公号。

    喜欢我的文章请转发+点赞哦!

     4 ) 兰心大剧院,如枫似梦的地方

    “归根结底,我们爱的是欲望,而不是渴望。”

    在一种非常清醒的状态下走进了影院,却又以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回到了房间,在这期间的两个小时,我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跌宕起伏,连同肉体一起陷入混沌的状态之中,直到此刻依旧迷离,这就是电影院的魔力,这就是娄公子影片的妙趣所在。

    影院里有人慢慢陷入了沉睡之中,也有人始终跟随着电影的节奏,而我则游离在现实和电影之间,从一开始的昏昏欲睡到逐渐沉迷于影像之中,从头昏眼花的感受到无法自拔的感触,就是在这样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之下,体会着影片所带给我的深沉感受。

    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爱情片,但影片的主题却并未偏向战争或爱情之中,而是在两者之间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一面表现出了战争时代的残酷无情,另一面则展示出了爱情里的脆弱与执着,而从影片之中我们能感受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个人与现实的对立,不管是从叙事上、拍摄上,还是剪辑上关注点都在于人,因为一切故事的发生都是以人为出发点,由此再来一步步揭露出现实世界的阴暗面孔,一种无形的对立关系由此而生。被现实所笼罩的人群在不断的拼搏、不停的抗争,一个个倒下的身躯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留下的痕迹很浅,书写的历史很多,这就是现实的残酷,这就是生命的渺小。

    对于故事剧情不想再做过多的分许,因为内容过于杂糅,剪辑过于流畅,很多时候都让人分不清现实和戏剧,两者的界限被模糊、被淡化,我们可以尽情的畅游在两者之间,却始终无法看透事物的本质所在。所以我将重点放在了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中,希望能从中看到更多未曾注意到的东西,也想在回味的同时,再次感受人物间错综复杂的情感与无处安放的思绪。

    于堇的情感和思绪始终让人捉摸不透,她本就是个现实中的“双面人”,演员的身份让她光鲜亮丽,间谍的身份让她无处可去,这两种极端也间接性的导致了她情感上的变化莫测,她让自己深陷囫囵是为了获取情报,她不畏惧死亡的威胁,而对于感情的表露她显得毫不犹豫。对谭呐她付出了未曾有过的坚持和爱意,对前夫她留有一丝微弱的念想,对白玫她给予了情感的慰藉和肉体的欲望,她穿梭在混沌不堪的现实泥潭之中,被各色的气息所熏染,她是镜头下的主角,但我们依旧看不透她最本真的自我,因为她的身上始终带有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气息,撩人心弦的同时,又不着痕迹的拒人于千里之外。她是生活中的于堇,也是舞台上的秋兰,这种一人千面的特点,也唯有巩俐能将其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如果换个人来演的话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但事实没有如果,因为她就是唯一的答案。

    谭呐的角色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深爱着于堇,他始终相信她的回归是为了与自己一同演戏,但事实的真相往往不尽如人意,当事变发生,一切正常的规律都被悄然打破,他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棋子,虽然这只是他独自一人的想法,但从侧面看出了他内心的空虚和落魄,怕被抛弃、怕留遗憾。他一直都处在隐忍的状态之中,为数不多的宣泄时刻也只在几声怒吼和几拳暴打之后便消散殆尽,到了最后他的坚持和执着得到了最好的报答,这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美好时刻,也足以让我们再次回味与感受。谭呐身上的忧郁气息与文艺特色融合为一体,造就了一个朴实无华的人物形象,赵又延的表现功不可没,他褪去了我们记忆中的稚嫩气息,多了稳重与成熟的加持,他的角色虽不亮眼,却依旧让人记忆犹新。

    白玫从一出场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还未看清其容颜,便在铺天盖地的话语声中被带入了她的世界,她算不上多么美丽,也没有什么让人记忆深刻的地方,但她的出现却成为了于堇的生活为数不多的乐趣,在两人的交谈之中逐渐生出了一丝暧昧的情绪,最终也导致了百合之恋的产生。她的身份也同样是个间谍,而在关键时刻她为于堇填补了表演的空缺,从这个角度来看,白玫更像是于堇的一道影子,帮她分担生活的重量,为她承受痛苦的压迫,替她接受死亡的威胁,最后如昙花一现般凋落于此,只留下一丝美好的回忆在于堇的记忆深处轻轻荡漾。

    莫之因的奸诈和懦弱在影片之中表现得一览无余,他四处讨好各方势力,只为自己安然无恙,四处挑衅、却畏手畏脚,这样一个小人的形象往往最讨人厌烦,在影片之中也是如此。王传君的表演说不上多好,却演出了这个角色本该拥有的模样,老奸巨猾、贪财好色,能将这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计做到这种程度,也真是实属不易,他演技上的进步我们有目共睹,因为敢于尝试新的事物,总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古谷三郎的定位是个迷失在了情感之中的男人,他固然有着聪慧的头脑和敏锐的思绪,但却太过于执着过去的情感,忘不掉曾经,走不出回忆,在提到那些带有亡妻记忆的词句之时,他遽然间陷入了呆滞的状态,由此不难看出他的深情与愁苦,但也正因如此他付出了血的代价。找不到的佳人只活在他的记忆之中,握不住的照片被雨水一点点的侵蚀。

    梶原是一个忠实的战士,他一直在找寻和追逐着击杀的对象,杀气腾腾的模样让人不敢与之对视,但他的坚持却并不能改变什么,因为一切都是早已注定的结局,所以他直到死亡的那一刻,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他错就错在,不应该轻视与自大。杀手的本色不是他高傲的资本,自以为是终会得到报应。

    电报的滴滴之音在房间之中不停响彻,无数个国家的语言杂糅为一种仇恨的话语,磅礴的大雨散漫在这座城市的街道,舞台上的戏剧表演被枪声打断,接踵而来的是带着死亡气息的恐惧,爱情被逼到了黑暗的角落之中,最后的枪声响彻在城市的上空,爱人相拥而亡,影片戛然而止。

    电影院观影与小荧幕观影相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在影院之中,影片的画质更显暗淡,人物的情绪更加饱满,少了一缕观看时的新鲜感,却多了一层未曾注意到的朦胧美,这也是一个意料之外的地方。虽然距离观影结束已经过了几个小时,但我依旧处在一种迷离的状态之中,疲倦感侵蚀着我的身躯,恍惚感充斥着我的思绪,而我依旧对其爱不释手,如获至宝般的不停回味、不断思索,只为写下此刻的每一份情绪,只为铭记此刻的每一缕感受。

    第一遍·2021.3.20 黑白的画质将娄烨导演别具一格的拍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般的完美,影片也在扑朔迷离的节奏中,逐渐模糊了现实和电影的界线,让人抓不住关键所在,始于戏剧也终于戏剧;兰心大剧院就好似一座虚无缥缈的碉堡,在磅礴大雨的洗礼中沉浮不定,进进出出的人也渐渐迷失在了这片混沌的碉堡之中,压抑的活着痛苦的死去,半步现实半步虚无;影片中演员各具特色的表演都显得可圈可点,赵又延逐渐成熟的表演痕迹显露无疑,王传君在‘独立’后也终于得以展现自己未曾表露的不为人知的面孔,巩俐依旧是当代女演员中最无可挑剔的‘千面影后’,而导演娄烨的坚定也无不让人钦佩;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依旧是中国最有个性的独立电影制作人,虽然依旧被这个社会中,某些看不见的枷锁束缚着自己的创作,但他依然在努力做自己,因为他是娄烨,所以也会一直去拍‘娄烨’。

    第二遍·2021.10.16 重温。镜头很摇晃,剧情很稀碎,转场很自然,气氛很压抑,混乱且有序,个体的渺小,战争的残酷。于堇说:“这会是她扮演的最后一个角色”,因为她知道自己早已失去了后退的机会,直面或逃避都躲不过死亡的结局,在枪林弹雨的洗礼过后,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去赴一个约定,在爱人的怀里陷入无尽的沉睡,这一刻的美好被定格成了永恒的回忆。正片结束后,耳边的音乐在演奏,眼前的人群在摇曳,而我只能紧紧盯着荧幕上缓缓滚动的字幕,想要思考些什么,但是心里只有一片混沌,一切言语都显得如此单调,而我唯有躲进沉默之中,因为放弃表达就是最好的表达,直到此刻依旧如此。外界对影片的评价褒贬不一,说是巩俐的独角戏也罢,说是娄烨的个性化也好,我觉得能在大荧幕上看到这部期盼已久的电影,本就是一种如梦境般虚幻的感受,一切体验和感动尽在不言中。&中影海经国际影城NO.3

     5 ) 首演之夜

    本文基于微信群讨论整理而成,并非个人原创。本次活动共28人参与讨论,22人打分,平均分为4.25(五分制)。

    已经想不到任何多余的定语再去描述一部娄烨的新电影了,每次新作上映,各种评论恨不能都把他的创作史再拉一遍。总而言之,期待早已拉满。然而当开始讨论时,我发现预想中的激烈甚至对撞其实并没有出现,显而易见的优缺点说完后,大家颇有默契地将视线移开电影,落在导演身上。关于娄烨不怕没话说,但是关于他最近的作品呢?《兰心大剧院》有得聊吗?

    不废话了,将话筒给我的朋友们,看看他们心目中的《兰心大剧院》。时间有限,未能完全反馈讨论内容,还望见谅。

    优点:

    对于娄烨本人来说,《兰心大剧院》的制片规格大抵是可以排进作品序列前三的。尤其是工业化指标上有着不小的进步,而导演的创作技法也可以看得出日渐精湛。@Wild life:它的枪声是我听过除了盗火线之外最清脆的,而临近结尾时的枪战戏其实已经超过了娄烨自己平时表达的范畴了。@元铭清:我最喜欢的是对滤镜的使用,因为这个并不是单纯的黑白滤镜,而是经过饱和度的调整而达到的特殊效果,具体是调高白色的饱和度,降低黑色阴影的饱和度提高白色饱和度这样会让白光亮度变高,甚至有点过曝;而降低黑色饱和度则使阴影变成暗蓝。这样的方式让人物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加强了一种社会畸形感。@顾姐:优点,还是镜头语言,看娄烨的跳切越来越舒服。@啊柒:感觉是娄烨的一次转型,但是差点火候。@koito_yuu:最有趣的是第一次演戏和最后一次演戏,枪响声好像是一样的......

    而更多被大家所提及挖掘的优点则还是集中于本片创作者态度、人物塑造的魅力、戏中戏结构、对于主流叙事的一种反动等方面,尽管相比同题作品《紫蝴蝶》没有那么叛逆。对于我来说,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兰心大剧院》具有华语电影中很稀缺的国际视野,很狭隘的说,华语电影中的“外国面孔”在本片中不再仅仅承担脸谱化功能化的作用,对于观众构建彼时的上海想象有很大的帮助。@花茶:娄烨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对政治态度的远离是我很欣赏的一点,即使「兰」有着宏大历史背景,但导演也没有高举“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旗,尽管结局把故事提升到了家国情怀高度,但娄烨还是那个娄烨,落脚点依旧是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乱世沉浮。@Grant_王冠:我今年看了几个戏中戏电影确实觉得令人着迷,戏剧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像《剧场》的结局,现在看不惊艳了但当时觉得还是被震到了。@一级特工:最后二人将吻未吻的状态,个人感觉还是很合适的,避免将于堇的动机完全归于谭呐一人身上。

    @大宝鱼:流畅的不被轻易察觉的转场,其实还暗和了于堇间谍演员的双重身份,无论在戏剧还是酒店,于堇都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就是说戏剧和酒店都是舞台,于堇一直在台上,也一直在表演。我在短评里是这么写的:娄烨戏称这部电影是反罗马的,和罗马或者说大多数电影相反的是,演员知晓舞台的边界,而让观众去模糊,这便是本片出众沉浸感的来源——让观众的感知在限度内迷失。@元铭清:最后一句话说的真好,我会在想会不会是在暗示观众,电影里的角色的生活仿佛戏剧一般,情感无法掌控,就好像巩俐这个人,她需要表演,展现多种情感给大家,但是无法找到真的自我,只有最后死的时候与赵又廷相拥,消失在舞台上,消失在戏剧中,同时死在这个荒谬的时代。

    缺点:

    相较于优点方面的千人千面,缺点方面就比较集中了。@亲切的昊子:不喜欢的就是本片的人物塑造,可能是马英丽的剧本的问题。先是巩俐的角色,他全片几乎都是满脸疲态和麻木的脸,无论是耀眼的大明星,还是作为前妻和恋人,我感觉不到她的情感起伏,给人直观上就是面临任务的冷血特工。人物的塑造有问题,那么他的行为动机就很有问题,她对黄湘丽对张颂文对赵又廷都是很跳跃的,有几处我都想问,你究竟想干嘛啊?@Grant_王冠:我觉得就是形象不够饱满吧......觉得他俩最后去酒吧殉情缺了点说服力。@大宝鱼:我就觉得片尾的情感力度没有完全覆盖,间离的感觉还是太重了。我对于电影绝大多数时候情感戏份的收敛没有任何意见,因为她的角色本该如此,但是最后需要有一个情绪的释放,不只是于堇的,更应该是观众的,片尾的处理还是过于淡漠冷静了。@koito_yuu:我虽然给了4.5但我还是觉得前半段台词信息量太大了,而且还有很多跳切,没考虑观众接受的问题。

    而就个人而言,《兰心大剧院》中我最不满意的一点在于片中所出现的妓女烤火以及清洁工洗床单的空镜。这是片中出现的几乎唯二关乎局外人的镜头,作为一部关注于人物关系与内心的电影来说,显得有些生硬。但更重要的是它其实说明了兰心本质上与左翼或者说时代背景下的大多数人毫无关系。回到人物行事的动机上来说,高尚者为了情感,低劣者为了苟活,我们看不到一个普通人面对生存的焦虑,只能看到精英如何在自己的任务或者事业与情感间的平衡。娄烨所批评罗马的缺点在自己作品中反而更加突出。之所以不满意片中所出现的这两幅空镜。是因为片中其实根本没有觉得导演或者创作者关心这些时代背景下的大多数。

    结语

    不管是赞美还是批评,对于娄烨这样的作者,无话可说才是最可怕的。这往往代表着一种审美疲劳——标志性的摄影风格与环境塑造,一如既往的情感表现。为什么不希望能够看到一部美学风格大不相同的娄烨作品呢?曾经说过“身体感知大于意识形态”,而现如今,身体感知还在,但力度已大不如前了。那种身体上的痛感往往都来自于其电影中的被动者,在环境中被伤害、被抛弃,情感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观众天然地会产生悲悯之心;但《兰心大剧院》恰恰相反,于堇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主动者,她的情感动态自然也难以捉摸,所以最后的牺牲,既不显得那么悲壮,又不叫人心生怜意。我更愿意将它看作是娄烨创作上的一次尝试,面对强类型,他的答卷还可以更好。

     6 ) 兰心大剧院丨巴别塔式政治迷城中的身份与艺术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ToRebuild)

    据传上古之时,全人类只说同一种语言,彼此诚好,无有纷争。人们决定建立一座高塔,直冲云霄,来标识自己伟大和谐的文明。此举触怒上帝,于是神降临世间,分化人们的语言,离散人们的家园。以后,人类之间再不能交流,异心渐起,杀伐频现,直到如今。那座终未建成的塔后来便被叫做“巴别塔”,巴别,变乱之意。

    娄烨导演的新作《兰心大剧院》,在我看来就是一幅后巴别塔时代,人类被各自利益欲望分化,沟通不再成为可能,从而深陷无解的纷争杀戮的社会政治图景。

    语言与政治

    语言,是《兰》片不可忽略的叙事和形式要素,也是解码其深层意涵的一把钥匙。

    文本层面,《兰》讲述了二战间“孤岛”时期的上海,身兼间谍的著名演员于堇在纠杂缠斗的各方势力中,以出色的表演天赋为盟军刺探收集日军情报的故事。片中一共出现了五种语言:中文,英文,日文,法文,德文。此外还存在着一系列“暗语”:摩斯电码,以及全片之麦高芬——日军行动代号。

    如此复杂的语言符号体系,放眼世界影坛亦实不多见。这当然是1941年殖民地上海作为各方势力明争暗斗之舞台的现实氛围,却也无疑是创作者对于语言-政治相互指涉意义的提炼和抽象。

    语言是什么?语言即国家、民族、文化、价值观、身份、立场、利益、看待和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和角度。在《兰》中,母语直接关联着人物的文化归属与政治身份,自不待言。而说非母语,如莫之因、于堇的说日语,则多半是一种伪装,或利益使然,或出于非属本心的任务。

    巩俐 饰演 于堇

    在临近结尾处,日本兵用英语(非母语,索要便利)向休伯特借火点烟后,一面走开一面转为日语(母语,真实的表达)对话:

    ——“你想家吗?”

    ——“我时时感到寂寞。”(国族身份)

    ——“为什么周围还有这么多外国人?”

    ——“无所谓。反正他们最后都要进集中营。”(根深蒂固的政治仇恨)。

    这是全片最悲哀的时刻。其悲哀不仅在于,日本兵对善意授火的休伯特毫无感激,反而充满鄙夷与仇恨。更在于,由于语言的不通,休伯特对这份仇恨一无所知——又或许已不必去知晓。

    这也是全片意识形态指向最明晰的时刻:操着不同语言、分属不通政治阵营者大概永远不可能真正地彼此交流和理解,因而人类的冲突永不可调和,暴力和杀戮亦无法避免。

    由此,语言在本片中,已不仅是对白,是传达故事的介质,是能指;更是一种政治实在,是对于人类由利益分化带来的信任与沟通无能、又因信任与沟通无能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分化的象征,是所指。

    《兰》最终以一派悲凉萧索确认了这巴别塔式的诅咒,人类的终极宿命。娄烨所呈现的旧上海,即是一座语言与政治的迷城。此实为影片的大气候。

    于堇究竟是谁?

    在影片的大气候之下,微观层面上,这又是一个事关个体体认自身身份、探寻并最终皈依本心的故事。

    毫无疑问,《兰》是一部大女主式的电影。这不仅因为于堇是谍战情节的主要执行者,更缘于她也是全片身份最复杂、拥有最多重“面具”、内心冲突最煎熬激烈的人物。

    于堇的身份矛盾首先在演员-间谍的对立统一中产生。她的公开身份是一名演员,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大明星,一位艺术家。而她的秘密身份则是一名受训多年、手段老练的盟军间谍。

    艺术家往往讲究戏假情真,要具备纯真、诚挚和感性。而间谍则必须戏假情假,虚伪、冷酷和绝对的理性不可或缺。有趣之处在于,两者看似背道而驰,却又分享着同一种必要的东西——演技,或曰伪装。事实上,由始至终,于堇都在这两种身份既分明又暧昧的矛盾中挣扎,她精湛的表演天赋既是武器又是负累,既是奖励又是惩罚,既磊落又卑劣,既应引以为豪又不能不受到鄙弃。

    职业之外,个人关系上,于堇依然陷于无比纠结的身份定位中。面对谭呐,她是渴望回归爱情的恋人,或“引诱-利用者”;面对休伯特,她是充满感激和敬意的养女,却又无法从根本上认同他授予的任务;面对倪则仁,她是心有悔愧不舍的前妻,又是残忍的准刽子手;面对白玫,她起初是带有疑虑地打量,后来则生出信任和怜惜,成为了类似姐姐甚或同性爱人的存在。

    其实,在影片的整体语境中,于堇还有两个易被忽略的身份:在国族认同上,她是一个中国人;在性别上,一个女性。

    小田切让 饰演 古谷三郎

    于堇的形象,犹如在暗夜孤灯的照耀下,无数个切面均反射出诡谲光芒的钻石。从出场起,就给予观众强烈的神秘感、模糊感——这事实上是她对于自身身份的迷惑与不确定。不得不赞扬巩俐在处理这个角色时所采用的的类似“零度表演”的策略,外表波澜不惊,而内心冲突只在眼神的细小变幻、肢体的紧张或松弛的切换中作十分压抑的展露,可谓完美契合人设。

    自然,剧作上《兰》依旧采取了“最后一次任务”“选择真爱”等常规套路,但政治迷局的大环境则使本就焦灼的人物身份认同危机愈加催化,令这些套路最大程度上避免了cliché,延展出极为丰富的内涵。

    归根结底,于堇面临的身份抉择不单是个人的,也是国族的、政治的、时代的,同时还是具有跨地域跨时代的普世意义的。

    她承受着间谍身份带来的政治高压(“这些年,我做了很多事。有的是我想做的,有的是我不想做的。都做了”);她在生死边缘挣扎(“上一次,她几乎死在西贡”);她不得不忍受实际纯良的内心、对艺术的热爱同肮脏任务之间的巨大冲突,欺瞒一腔赤诚的谭呐,牺牲情义犹存的倪则仁,以颇显卑鄙的手段催眠古谷三郎;还有未被刻意强调的——她作为有气节的中国人,却遭到别国势力的掌控和支配。

    ——她疲惫的面庞、心力交瘁的状态其来有自,绝非刻意拗出。

    于堇是谁?一个不自由的寂寞的人。

    于堇是谁?一个决意要以某种方式取得自由,完成身份确认的人。

    所以她反反复复地借由戏中戏台词呢喃着“我不是秋兰”——“秋兰”,罢工组织者,喻指政治属性。所以他对谭呐吐漏心声,“然后我就回来了,来做我喜欢做的事”。在重返上海的时刻,她其实已隐然做出选择,并在其后的行动中不断地体认和审视自我,对政治彻底失望,逐渐坚定本心。这其中有两个关键人物:

    一是谭呐。与谭呐的恋情,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对最后一隙本真的坚守。在最后明知几乎必死的情形下,她依然毫不犹疑地前去船坞酒吧,正是因为谭呐已是唯一能让她确认自身存在的证据。倘若不能带上谭呐,她也就失去了全部的心,全部的身份。

    一是白玫。白玫实为另一个于堇。同样是孤儿,同样热爱艺术且颇具表演天赋,亦同样为政治所操纵。在她的身上,于堇必然是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两人的关系在催眠一场戏时得到根本性的转折。这是很有意思的:于本对白充满疑虑,白亦对于抱有目的。催眠,本是一种试探,一种“欺骗”,但经此一役,白确知了于的身不由己,从而理解了于的挣扎和痛苦;而于也从白心底的柔弱、孤独和纯净中镜观到了自己。两人反而由伪饰中达成了一种不言自明的真实,一种伤感的约定。(白云裳,裳,外在的装饰-白玫,玫瑰,关于美好的情感。)

    休伯特,于堇的养父和上峰。一方面,他对于有教养之恩;另一方面,他又指挥于去完成种种违背本心的任务。这里十分明显地,隐喻着政治与艺术的关系。前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后者的“家长”,却又一直在压榨和利用后者。

    赵又廷 饰演 谭呐

    然而,于堇所最终选择的身份是“艺术家”——非从属于政治的艺术家。她以自己精湛的艺术造诣获取了盟军所需要的情报,却又偷天换日,遵从了内心的价值取向,拒绝再次成为棋子。诚然,这一举动包含着家国之情的成分,隐瞒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情报,致使美国卷入太平洋战场,从而加速了日本侵华的失败。但,这何尝不是艺术对政治的疏离与反抗呢?

    其实休伯特也知道的。他早就说过,“于堇永远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女人。”

    那么于堇究竟是谁?我不能不认为,于堇事实上投射着导演娄烨自身。

    结尾处,休伯特将古本《少年维特之烦恼》丢入垃圾桶,是否也暗含着娄烨的某种感慨:政治和艺术,不管如何纠葛,最终也应当暗淡地挥别?

    《兰心大剧院》的艺术技巧及其他

    《兰》是第六代著名导演娄烨的最新作品。那些我们已十分熟悉的娄烨个人风格——手持跟拍、晃动不安的情绪镜头、特写大特写、跳切、自然光等,在这里依旧延续。而诸多不同于娄氏旧作之处也令我们眼前一亮。

    一是黑白影像的使用。还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黑白处理,而是带有灰蓝色的调子,颇具解放前老电影的质感。这或许使娄氏本就不低的观影门槛“雪上加霜”,但着实对还原1940年代氛围大有裨益,也更符合本片黑色电影的定位。既让观众更易浸入那种独特的“场”,又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间离。

    二是醒人耳目的“戏中戏”。娄烨对戏中戏的使用亦不循常规,而是无时无刻不打破舞台和观众、戏剧和现实的界线。这固然提升了看懂故事、理解影片的难度,却与全片政治迷城、身份迷宫、谍战迷局的整体构思高度统一。

    黄湘丽 饰演 白云裳/白玫

    电影主创甚至刻意加重了这种迷离混乱之感。

    首先,片中谭呐导演、于堇主演的舞台剧《礼拜六小说》,如稍加注意,即可发现其舞台空间实际是在复刻于谭两人相识的船坞酒吧,可以猜测,谭正是以于和自身为灵感来源创作了剧本。剧中的秋兰,现实中的于堇,分别通过“罢工”“间谍”指涉政治;而谭呐则保持着追求者、懵懂者甚或是被欺骗者的形象——一组精致的互文。

    舞台空间和现实空间的重叠,为戏内戏外界线的模糊提供了巨大便利。首次排练时,于堇和谭呐由戏入实,忽然从舞台的窗口转为酒吧的窗口;谭呐携于堇重访船坞酒吧时,两人由闲谈转而练习对白,又忽然剪至排练场景,等等。造就了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观感,需要观众以敏锐的观察跟随情节步伐,否则极易迷失——不过迷失也无妨,迷失有迷失的美。

    其次,作为舞台剧的《礼拜六小说》完全不像一出“正常”的舞台剧。由片中展现出的样貌来看,它实在缺乏舞台剧需要的造型感、主次分明的人物动线,甚至谭于的对白都类似窃窃私语,仿佛毫不在意观众能否听到。它更近似于《SLEEP NO MORE》式的沉浸话剧,或者更准确地说——一种电影的调度和视听处理。这种奇异的处理,无疑在剪辑上赋予了空间交错以更多可能性,代价却是略显失真。

    此外,除却兰心大剧院,片中还有一个隐藏意义上的舞台,即华懋饭店。兰心是一个艺术的舞台,华懋则是政治势力的舞台。此处则戏剧(于堇以间谍为目的的表演)直接在现实中发生,两者随时交混。

    三是本片的结构上的巧思。

    全片以一周七天的时间来结构。前三天,每天出现一组新的人物,即引入一组或几组新的矛盾:第一天,于堇回归,入住大酒店,她和谭呐的重逢,爱情如何发展?管家夏皮儿对她的监听,间谍线初露峥嵘。

    第二天,白云裳出现,显然绝非单纯的追星。紧接着便交代她的重庆军统身份,同时揭晓王传君南京伪政府的身份。细陈纷繁复杂的国内政治利益纷争。

    第三天,日本人入场,休伯特现身,谍战戏正式开展。同时倪则仁出场,旧情和任务,于堇内心又一冲突;倪作为汪伪政府替罪羊,为重庆军统所不容,又是盟军所希望利用的棋子,联系着国内国际两重风云。

    至此,所有主要人物全部出场,主要矛盾铺陈完毕,后四天则专注于矛盾的发展收束、人物的命运走向。

    2020年1月底 在巴黎中国作者电影节上首次观赏《兰》 饰演休伯特的帕斯卡·格里高利到场与观众交流

    必须指出,《兰》开端第一场戏却是独立于前述七日结构之外的,而且也属于后面任何一个情节。初次观片,如坠迷雾,颇觉晦涩,难以厘清头绪。再看三看,则大约理解,这场戏其实展示的是于堇的心理空间,是她在回到上海前,内心对于即将以演戏为掩饰实则从事间谍行动的一种想象。这段戏也是全片的引子,爱情、政治、暴力等主要元素均已囊括在内,是全片的气氛铺垫和情节预演。

    最后还想聊一点私人趣味,即《兰》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元素的运用。

    礼拜六小说(也是本片英文名Saturday Fiction),实际上是中国现代文学早期流派之一,又名鸳鸯蝴蝶派,多写痴男怨女才子佳人的消遣题材。特意在这样一部具有严肃政治意味、并不大旨谈情的影片中引入此名,当是一种不无幽默的反拨。

    而谭呐的剧团名为“新月剧艺社”。新月派,中国现代诗歌流派之一,影响颇大。只不过在影片故事所发生的1941年,新月派早已沉寂。想来,该派秉持的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纯诗”的立场,大约与娄烨的艺术追求相近。

    其实,从《春风沉醉的夜晚》中对朱自清、郁达夫的借用,或许就能窥见娄烨对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学家的偏爱。纵观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左派实为主流,朱、郁及新月派几位代表人物,俱是左派文艺工作者。迄延安整风前,左派文艺都呈现出一种自由、清健、纯粹而同时又联系现实、关注同情底层、批判政治、具有国际主义特征的风气。我想,娄烨是欣赏早期左派的理念旨趣的。我从不认为他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电影作者。

    我愿意称娄烨的创作为“新左派电影”。(完)

     短评

    在开那么多枪、死那么多人这件事上,娄烨赢了。《兰心大剧院》比我想象的要狗血和商业,但这不妨碍它透过双面镜计划给观众制造观影障碍。最简单的例子,王传君裤子都没脱,一秒钟黑夜到白天完成了转场。这个转场似乎比之前的剧场排练和现实空间更难辨认,因为枪战高潮来得太直截(“这里很危险!”)娄烨的排练现场并不像是排练,而是现代电影的片中片。这种抽离感,如同置身二战风暴的上海孤岛。每个人都兼具多个身份角色,两个主场景华懋饭店和兰心大剧院,都在上演着催眠入梦的明暗戏码。

    7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娄烨的电影总是阴性的,母性的,淋淋漓漓的,黏黏糊糊的,就好像下雨天来月经,潮水涌来,危险四伏,即使没有子宫,也可以用相近频率,一起痛苦共振。

    1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这是电影,而不只是用影像的形式讲故事,它有属于光与影的野心,重视叙述语言和叙述本身。比《风雨云》要强很多。娄烨最值得钦佩的地方不是反抗,而是在这样一种环境里,努力不把自己依照外界意愿形塑为一个斗士,只把自己当做一个导演,一个正常环境下的导演该怎样,他就怎样,该拍某个年代就去拍,该拍暴露就去拍,该拍类型故事就去拍,有时作品变成禁忌,有时可以讨论,对娄烨而言,这都是副产品和副作用。拍出一部电影才是最重要的事。

    15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我真的很不喜欢看王传君演戏 模板 演的都一个型 还自以为清高的不得了 俩男主的演技都尴尬 虽然我很吃赵又廷的颜值

    18分钟前
    • Nvhuhfgjkgg
    • 还行

    用了一个群英汇聚上海滩,最后大决战的大片剧作套路。不过,影片却又是有意弱化类型的。主体仍是大背景下的个人情与欲,虽然有多国角力的谍战背景,让影片似乎成为一部谍战大片。但核心却是角色的个人情感与欲望,包括主角最后的选择,黄湘丽这条线索的引入等等,处理仍是非常娄烨,更关注个体情感的的。结尾一段则继续模糊虚与实。影像上也有多心思,除了依然不变的手持,还有灰蒙蒙的雾雨天。核心必须是巩俐,确实气场强大,非常抢眼。前面还是个演员,后面突然变John Wick,或者叫Jean Wick。这显然不是我最爱的那部分娄烨作品,但仍有其独特之处,期待内地早日上映吧。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女皇不仅神枪手,还男女通吃!

    23分钟前
    • 长颈鹿饲养员
    • 还行

    这是一场独角戏

    2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Venezia76 珍珠港事變前1941版本婁氏風格的《極寒之城》,證明自己可以拍出(不會出現技術問題無法播映的)間諜動作愛情片。極端放大而更飄忽不定的情緒在這個多方角力的時空找到了合身的座標,但也因為乍看的命運未卜事實上業已註定,比從前漫溢至現時的傷懷安全許多。從虛實掩映的戲中戲、間諜策略、到情感慾望都羅織著雙面鏡計劃(two-way mirror)——給目標觀眾他們想看的(他們自己),藏起自己想守住的,國家、信念、愛,和我們自己。引歌德:最終來說人所愛的不是慾望對象而是慾望本身。在嚴密指令與暗號下是溫柔的往事,「鐮倉的山櫻花」;在黑暗的夜裡閃爍的光明是對向彼此的鎗火,聲響堅決,但明滅中,道途仍然撲朔;在一層層搭起的戲裡戲外,在所有眼神與觸碰明瞭或誤解或自以為了解的風景裡,我最喜歡你。

    30分钟前
    • Wallys
    • 推荐

    于瑾在戏院干掉一票敌对赶往酒馆之后,看到谭纳两个人的争执,猜到楼上有什么,然后在车里叹了一口气。这是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即使已经厌烦到无奈了,依然要面对…我之所以一直在期待娄烨的电影,大概也是因为这些,即使他不再拍边缘的人物故事,但他依然会关注那些角落的情绪…

    35分钟前
    • 三叶鸡纸铜
    • 推荐

    娄烨,你现在不止欠我祖峰朱亚文的床戏,还欠我巩俐黄湘丽的床戏了。

    39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娄烨民国三部曲都扣着谍战这个主题,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开场前还在想,我大概是少数几个03年也在戛纳《紫蝴蝶》首映现场的人。当年确实喜欢不起来《紫蝴蝶》,今非昔比,倒是真的沉醉在了娄式氤氲感里。Saturday Fiction,点其实在“fiction”。舞台剧也好,黑白影像也好,戏中戏也罢,其实都是虚实角力两种运动情态,但情态背后欲望是实体,也是娄烨电影里一切动作原发力。恐怕称之为近几年最美的华语电影也不为过。希望《人的境遇》上映时候,还能碰巧在首映现场。

    40分钟前
    • 剃刀头
    • 推荐

    和《南方车站的聚会》有点类似,都是空有黑色电影的形式。但娄烨这部更差,有点像是空有粗粝现场感营造的学生作业。巩俐演的核心人物形象高度苍白空洞化太致命了。如此复杂多重的身份-人物关系组合(理论上是奔着黑色电影蛇蝎美人去的),最终出来的形象却依然如此空洞(连些许的神秘感都谈不上),有点不可思议。 2.5

    41分钟前
    • LOOK
    • 还行

    娄烨那么一个有类型旨趣的导演,实在是应该找个有类型技巧的编剧润色下剧作结构和核心剧作点,否则每到关键处就有点幼稚可笑学生作业意味。后半段枪战其实拍的不错,但《兰心》最大遗憾是所有人物的情感都太空中楼阁。

    43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巩俐拥抱赵又廷,确实会有种母亲搂着傻儿子的感觉。

    46分钟前
    • 萧湘与小林
    • 还行

    我的兰心大剧院呢???孤独者的赞歌,这镜头走位,很有味道了

    50分钟前
    • 迈克尔逊干涉仪
    • 力荐

    首先要赞许娄烨商业转型效率之快,其以往用于作者表达的手持镜头,极为精准的在《兰心大剧院》里找到其全新定位。并在重场追捕戏中,起到了极为重要氛围营造作用。但脱离“奇情剧”之后,娄烨导演能力的不足也在本片中被暴露无遗。室内空间感的凌乱,戏中戏设定与谍战故事的牵强附会,作者特征在情感戏表达上的冗余,甚至黑白影像下对于光影的单调设计。这些问题在以往人物情绪为主导的剧情中,可以有效的被弱化或忽略。但如今放置在典型的悬疑谍战类型片中,戏剧性成为叙事核心,这些元素恰恰是其表达的重要途径。导演也企图通过巩俐的大女主人物,来规整情感脉络。但《兰心大剧院》毕竟是类型故事。当娄烨决定以“孤胆英雄”式的决战做结之时,就注定了其作者电影时期的创作惯性的失效。对于娄烨的商业转型,虽然值得期待,但确实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3分钟前
    • 土嗨八贤王
    • 较差

    比较神奇的是巩俐和赵又廷之间居然毫无化学反应,巩俐和烟和波波头女二号之间都的张力都更强。

    58分钟前
    • 枚多梨酱
    • 推荐

    这么说吧,赵又廷于《兰心大剧院》,相当于当年的王力宏之于《色,戒》。另外,巩俐都可以做赵又廷阿姨了吧,有种丈母娘在和女婿谈恋爱的错乱,还挺考验人的。

    60分钟前
    • 北纬三十四
    • 还行

    潇洒倒车走人的结局不好吗。

    1小时前
    • 头晕脑钝钝
    • 推荐

    千疮百孔却在死前翻过身来遮住了大雨中妻子的遗像,但好像全片也只有他一个人的感情是真的

    1小时前
    • 很好很会吃米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