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摆动

    摆动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瑞士2022

    主演:Valentin Merz,Clara Gostynski,Li Tavor,Alexei Evstratov,Nikolai Bosshardt,Mayo Irion,Laurence Bretignier,Laurent Ferrero,Monika Stalder,Hélio Thiémard 

    导演:西里尔·舒布林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尤里卡

    • HD中字

      功夫熊猫

    • HD

      争产合家欢

    • DVD

      有只僵尸暗恋你

    • HD

      羊急了也跳墙

    • HD

      假面骑士超电王三部曲Diend篇

    • HD

      假面骑士超电王三部曲超电王篇

    • HD

      再见了假面骑士电王最后的倒计时剧场版

     剧照

    摆动 剧照 NO.1摆动 剧照 NO.2摆动 剧照 NO.3摆动 剧照 NO.4摆动 剧照 NO.5摆动 剧照 NO.6摆动 剧照 NO.16摆动 剧照 NO.17摆动 剧照 NO.18摆动 剧照 NO.19摆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新技术改变了19世纪的一座瑞士制表小镇。约瑟芬是一位年轻的制表厂工人,负责生产机械表机芯中来回摆动的摆轮。自从对金钱、时间和精力的运用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后,她开始投身于当地制表工人组织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并在运动中结识了俄国旅行者彼得·克罗波特金。

     长篇影评

     1 ) 回味十九世纪末的余韵

    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很难看出本片是一部拍摄于21世纪初的电影,表现的主题是早就在历史长河里宣告溃败的无政府主义。不知道本片能够获得金熊奖,是意味着在资本主义胜利的今日,人们需要再一次反观资本的剥削性质,用电影的形式展现前人追求人类幸福的路程,以期反思并寻找新的乌托邦;还是将轰轰烈烈的流血革命仅仅作为对昨日的追思,成为怀旧的电影片段,愚弄和抚慰生活在资本主义下的无产阶级,使人民沉湎于怀旧和文艺享受。

    和之前表现革命者的历史片不同,本片主角虽然是著名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故事线却基本围绕瑞士山谷地区钟表厂女工展开。不仅以平实的细节化的人物叙事表现大历史环境,而不直接展现历史革命冲突;在叙事重点里更注重资本主义下女性无产阶级受到的剥削,比男性工人增加了性别上没有同工同酬、单身女性缺乏保险以致老年依旧要工作、丧失选举权等女性困境。

    故事节奏感不强,很难把握带有起伏波折的主线情节,镜头实在舒服,每一个的片段又都有能够让人唏嘘共鸣的地方。比如工厂会监督钟表工人安装零件的时间,计算平均工作时长,用最快的时间作为提供工人效率的目标,随着工人熟练程度增加,个人工作量的增加难以增加她们的薪水,只会提升工厂整体效率。不过,在剥削的夹缝中仍留存着希望的微光,此时是巴黎公社失败六年后,无政府主义的学说在瑞士山谷兴盛,女工用不多的薪水购买无政府主义者的肖像,照片甚至和意大利国王同等价钱。在联盟里,不少人捐出薪水的1/4支持美国罢工运动。当小镇市长的候选人只有钟表厂长,联盟内劝说市民不填写人名,只写“公社”,又劝说市民不要被资本操纵的民族自豪感蒙蔽,唯一的胜利只有人民在国际上战胜资本的胜利。

    虽然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以及其他无政府主义者的理论在历史中都被证明是无法得到实践的乌托邦式空想。但“以公社代替政府”在当时仍然成为很多人为此奋斗的目标,诞生了大大小小的社会实践组织。以现在的目光,民族主义的复辟令无产阶级在国际上取得联合成为了难以达成的遥远目标,但电影再现了当时人民为达成乌托邦做的奋斗,而没有因为后来的溃败对其加以批判。这部电影本身也是对乌托邦的再次想象与回味,我们在二十一世纪,仍在回味十九世纪末的余韵。

     2 ) 《摆动》影评:为什么不将一切留给时间?它或许也有自己的记忆。

    来自瑞士的导演西里尔·舒布林的一次有关时间、空间与影像的实验,也是一曲拼贴而成的咏叹调。

    略带朦胧的影像色调,仿若诸神的黄昏,在湖边散步与轻吟;时间的滴答声在女工的静默与小动作间游走与回荡,手表不断被制作出来,时间跟着也就变得可感可触。不断炸响的摄影灯,一幅幅可出售的小像在人们的惊讶与欣喜之间传递,还有那不断绘就的新地图,与尝试不断的电报机······

    这不是一部可以安安静静听故事的电影,它需要观众积极行动起来,去感受那些散落在影片中的段落,然后将它们缀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就好比是一个个齿轮被安装进表盘,容不得半点懈怠,也在考验着人的耐心。

    生于钟表世家的导演和编剧西里尔·舒布林对于时间和钟表有着自己的理解,那种理解大概是渗透进血液里的。他曾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语言和电影,其处女作和这部电影均获得了不错的评价。

    这又是一种导演的成长之路,一种中西方的结合,这次是西方主动靠近东方,去学习那种含蓄和静默之美。

     3 ) 在地质礼堂的边缘座位看历史的陀飞轮

    摄影构图是本片最亮点的视觉语言,人物大多数在画面的边角或镜头深处,被建筑物、树木甚至电线杆囚禁着,如同工人们的境遇。注意到很多边缘化构图中都有树木的存在,静静地观望周围发生的一切。影片后半部有一个俯视树林的空镜,阵风吹过,叶随风动。树欲静而风不止,看似平静的湖水下也有暗流涌动。把时间、历史、意识冲突以制表的意象呈现是非常妙的。

     4 ) 一个发生在「制作时间」小镇的故事,无法不透露了人如何依傍时间,却又也作为时间的主人

    在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相争兴起,时间测量、摄影和电报等新技术刚发展的时代,瑞士西北部一个钟表制作的小镇,一名叫约瑟芬的年轻女工,她对村里和工厂的工作、以及财产组织感到不安,遂加入当地钟表匠成立的「无政府主义工人运动」。 在那里,约瑟芬遇到了俄罗斯制图学家彼得; 两人一起探讨时间、金钱和政府,这段感情就此改变了彼此的命运。

    《摆动》(Unrest)电影的序场有一段文字,来自无政府主义先驱克鲁泡特金(Pyotr Kropotkin)在1877年的笔记,

    我在瑞士Jura 山区工人那发现的关于思考与表达的独立性,对我影响深远。 在那里和钟表匠们待了几个月之后,我对社会主义的观点确立了——我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

    这也是导演西里尔施布林(Cyril Schäublin)创作此片的源头。

    手表内装着诸多零件,在小镇上每种零件由各自工厂负责,每个工厂及其员工成为自成一格的组织,这时空背景孕育了电影中的无政府主义工人运动; 但电影并非着眼于运动中特定的冲突,反而是催生此一巨变的整个日常:一个某种概念在所有人心中、口中流淌交流的日常,一个人们以其似乎再寻常不过的工作操持、却其实已经参与整套思想的日常。

    剧情表面上是讲述相遇与爱情的故事,但导演真正感兴趣的在于那个时代转折点,以及身在其中人们的自处与凝视,就连男主角的命名都是致敬无政府主义先驱。 尽管有这么强烈的社会学宣议的自持,电影的表现方式却恰恰并非通过平板干燥的陈述,而是非常独特、甚至需要反复消化的影像与台词设计。

    故事以某种安静而不疾不徐的律动行进,如同该小镇有四个时间:市政时间、工厂时间、无政府主义时间和电报时间(而其中,如工厂时间始终比政府时间快8分钟),当时间不再是某划一而强制性的当然笼罩,人们的生活构成与生存状态由此获得了可互相拉扯的余裕。 这样的设定几乎是科幻的,但在电影中却实践成为某个可理解、可切换的、平行的生命框架。

    《摆动》是西里尔施布林的第二部作品,2017年的首部作品《那些人很好》(Dene Wos Guet Geit ),讲述老人无法进入互联网时代,因此被占便宜、被矇骗的主题。 如同本片,《那些人很好》并非锁定特定的人物和故事,真正的主角是「时代」,当进入地理解何以有人能随新时代流动、却也有人被排除在外,帮助观者更了解此个似乎理所当然的时空。 《那些人很好》和本片都有大量台词关于数字、资料、器物的描述,刚性而灰白的点线面,张出人间,且持续递移,展现了血肉构成的人们,如何顺随地生活其间。

    钟表的机械构成及其生产作为比喻的企图,在电影中清晰明确,最末借女主角约瑟芬之言,或可看为关于导演的简明创作论述。 约瑟芬对彼得描述自己的工作,负责安装机芯的她,制造所谓的「摆动」(瑞士德语「Unrueh」,正是电影的原片名),也就是手表中的摆轮。 手表里有摆轮、游丝、擒纵,它们让手表走动,这三者决定了系统的振频和齿轮的转动速度。

    约瑟芬比画着说,「想像这是摆轮,上面放着游丝,固定在中央的游丝内桩上,外侧固定在外桩上,为了找到对的长度,我会把游丝放在托架上,按照另一个机芯的速度去调整,让两个游丝摆动得一样。 当两组游丝摆动速度一样了,就看准地方剪断。 剪掉末端之后就能决定,要把两个阻挡针放在什么地方,因为要让游丝穿过两个阻挡针,让摆轮来回摆动,同时进行调整,摆轮游盘上的冲击针接收了擒纵叉所发出的冲击,于是有了来回摆动的动作,每一趟由阻挡针决定,所以速度是由两边决定的。」

    「时间」是最抽象的,却也是最实际的。 当能调度、驾驭、掌管时间,也就在某种意义上对人类文明起着核心的作用。 一个发生在「制作时间」小镇的故事,无法不透露了人如何依傍时间,却又也作为时间的主人; 而人们在分工与合作之间,亦唯有追求完美的榫接、终极的平衡,才能确保世界/时间的继续前进。

     5 ) 民主的摄影机

    工人是边缘的,正如画面是去中心的。

    在山谷里安那其,在山谷里和意大利国王等值,最终成为一个历史的泡泡。

    ————————————————————

    电影里把时间平移到了巴黎公社(1871.5)的六年后,彼时历史上的地理学家已经在俄国被捕入狱,出身于贵族家庭的他,能在牢中得到特殊待遇,在囚室里继续从事地理学研究。一如电影里抗税的路易斯,入狱后能保留自己的生产工具,还能通过劳动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以下复制自维基百科:

    汝拉联盟(法语:Fédération jurassienne)是第一国际中代表无政府主义和巴枯宁主张的一个派别,后与第一国际分裂,以瑞士汝拉区钟表匠为基础,主张反对国家、人人平等的思想,形成于1869年至1871年间。

    1872年,当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中由于马克思支持者压制巴枯宁支持者,汝拉联盟在瑞士圣伊米耶召开了大会,反对总委员会的专制倾向,赢得了第一国际中部分人士的支持,但双方的联盟于1876年解体。

    虽然日趋衰微,但汝拉联盟一直是巴枯宁支持者的大本营,其人物展开了长达二十年之久有关行动宣传利弊的争论。汝拉联盟中的人人平等的关系促使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片子里的俄国地理学家)接受了无政府主义,使他成为继巴枯宁之后无政府主义的领军人物。

     6 ) 在地质礼堂的边缘座位看历史的陀飞轮

    摄影构图是本片最亮点的视觉语言,人物大多数在画面的边角或镜头深处,被建筑物、树木甚至电线杆囚禁着,如同工人们的境遇。注意到很多边缘化构图中都有树木的存在,静静地观望周围发生的一切。影片后半部有一个俯视树林的空镜,阵风吹过,叶随风动。树欲静而风不止,看似平静的湖水下也有暗流涌动。

    把时间、历史、意识冲突以制表的意象呈现是非常妙的。工人为什么支持无政府主义,他们在历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通过制表厂的种种细节体现。影片中充斥着各种计算,价格,XX法郎XX生丁,工人的一举一动,一分一秒都被算进收入的一分一毫,付出的劳动是称斤算量的不等价交换。约瑟芬给彼得解释自己在工厂里负责的摆轮是怎么样的流程仿佛工人宣言,他们才是协调时间的核心,没有ta们的努力,工厂没有产出,剥削者没有财富,时间都变得混乱。

    不到一万人的小镇有四种时间:市政时间、工厂时间、无政府主义时间和电报时间。工厂时间始终比政府时间快8分钟,厂长为此沾沾自喜。在电报处出现故障无法提供授时、发电报等服务时,厂长提议用工厂时间,认为这更精确。人为剥削的时间计量却当成荣耀向他人,可世界的时间都停摆后,工厂时间再精确又有何意义?

    (第一次尝试看完电影马上记录,因为发现去年北影节看的6部电影即使写了短评也只记住了一部……)

     短评

    「8.13北影节」还有比地质礼堂观影体验差的地方吗🤣片子本身问题不大

    4分钟前
    • Puffickle
    • 还行

    4.5。最强的地方在于,在影像上做到了符合导演对无政府主义立场上的出色实践,并勾勒出了一副关于现代媒介涌现的全景图。

    8分钟前
    • Tom
    • 推荐

    #Berlinale72nd# 3.5 年度特别提及。Borghesi一直在将工人赶出取景器,“时间”的精准定义权是工业时代的话语权。在紧绷的机械滴答声和僵硬的银盐胶片机取景框之外寻找一丝真实的喘息,最后的山林之间才松弛下来。(导演是不是陈奕迅粉丝,怎么又《陀飞轮》又《沙龙》的)

    9分钟前
    • 衔蝉
    • 还行

    睡得那叫一个香!表针转动的滴答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鸟儿鸣叫的啾啾声、慢条斯理模模糊糊的聊天声……5分钟就着了。醒来的时候,一群人在谈事儿,具体什么事儿也不记得了。看样子应该是个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但大家都慢条斯理,镜头稳定而遥远,也没看清表到底是怎么装的。清醒的片刻,我甚至涌出一股恨意,为什么要这样拍电影。散场出来一看,这个四星,那个五星,各种盛赞,还说女主怎么样,这片还有女主呢……

    12分钟前
    • 空山
    • 还行

    82/100 #EFM# 时间的生产,同步与不同步。齿轮哒哒与轰隆声如资本主义体制巨兽的低吟。照片的留存:权力的体现,人物总是处于构图中的边角位置,摄影上的精确构成对精确无误、现代性系统泯灭自由呼吸空间的自反。个性与集体,何种社会体制,个体情感置于何处,不要休息不要停摆不要喘息。封闭的生产空间,世外桃源还是时代缩影,比Malmkrog更缓慢也更柔和。#BJIFF2022#

    13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8700.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VOD, 奇遇-最佳导演奖。片名正解“摆动”(机械表中的核心,摆轮-游丝系统)。这部片子也太厉害了,完全是一部媒介考古学+知识社会学电影……把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缘起放回瑞士制表工厂的剥削体系(精确到秒的高度控制)和工运的背景当中,考察了包括电报、摄影术、报纸等媒介的作用,并且把“时间测量”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情节(拉图尔呼之欲出……),与之匹配的是一系列去中心化的构图(本片构图堪称最有特色的一点)和声音设计(经常给后景和画面边缘的声音),以及叙事上完全以空间和工艺流程而不是人物为核心(人物基本就是线索而已吧),这个构思和完成度也太厉害了。更为惊人的是影片其实处理了一个历史转折关键时期通向“(可能的)更好的未来”的“另一条道路”被扼杀的过程,堪称思想资源的重获。

    1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地质礼堂椅子有点不舒服,睡的不好,建议下次弄个好椅子

    21分钟前
    • 阿勒曼尼亚酋长
    • 还行

    惊喜之作。如此温柔地注视每个动作,装配的动作,给钱的动作,发报的动作,动荡的欧洲中保留一处梦乡。最动人的告白是对“时间”的祛魅,摆轮的“不安”旁逸斜出,钟摆停了,造就一段平行历史。

    24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1.将时间母题与无政府主义以及摄影等新媒介相联结,是一个比较少深挖的方向。2.无论在情节(无连贯紧凑的戏剧冲突)、角色(群像无主角)、构图(边缘构图&弱化纵深感的平面化呈现)、剪辑转场还是声音运用(非常规扁平化的声音透视或分级,常常难以辨识声源发出者,自然背景声存在感强)上都践行了“去中心化”的美学尝试,这也可以看作是与促逼压抑的资本—时间—技术的现代统治相抗衡的后现代解构姿态。3.很大程度上,本片也是三种时间观的角力场——客观时间(钟表及其制作恰是最大源起与象征)、社会时间(如小镇上的多种时间体系/规范)与主观时间(个体绵延)的交缠互动。4.概念创意与技术执行上相当完美,就是观感很难达到上佳,最后也仍是无解。(8.0/10)

    2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2022BJIFF 资本家说出“无政府主义者的报纸让我度过经济危机”的时候是这个片子最让我发自肺腑赞美的时刻

    33分钟前
    • Silencer
    • 推荐

    拍的什么鬼玩意呢,看着就很来气了,学了帕夫利科夫斯基和卢卡斯扎尔在Ida中的主体人物边缘化构图,但Ida是为了服务表意,为了服务人物,这片搁这儿只是为了装逼,脱离原封闭集合的视点去进行镜头调度,摄影上过分追求的分割效果仅是为了达成一种“美观”,但电影从来也不是拍的漂亮就是拍的好,从摄影的景框范围选取再到被摄内容(比如在细致记录之下的钟表作工过程)都是妥妥的精致主义行为大赏,对构图比例近乎于装饰画般的病态着迷,于一部剧情片而言这才是没有灵魂的空洞美学,是本末倒置的创作,我厌恶这样的摄影,我抵制这样的电影。#LFF# 2022.10.12号@ICA

    38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很差

    有意思的形式和老生常谈的被时间规训坐牢还要继续打工的反资故事,同频率钟表机械声和自然主义底噪近乎催眠的声音设计,如果不在设备较好的情况下看等于白看,但又因为在影院观看,极端的视听风格被放大,包括固定镜头构图的心思,大部分时候人物夹杂于人群中或处于边缘,很难短时间判断叙事主体,哪怕有所准备喝了冰美式都很难抵抗这种氛围造成的困意。然后打起精神突破重重阻碍终于抵达了导演表达的意图后,又觉得很搞笑,居然是个左棍,感叹就这啊有必要吗,不愧是在中戏待过。更有趣的是强调无政府主义,人物散点,但全篇都是设计感形式至上;去中心化构图,但机位又在掌控之中,惊讶形式和要表达的意图的些许错位,是不自洽还是用错位来反讽,还是因为回望历史?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挺可爱。但不免要说气质好作,上一次觉得这么作的还是《索尔之子》。

    40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还行

    4.5,《摆动》尝试恢复早期电影,或雅克·塔蒂喜剧之中的机械学,将电影本体视为一种自动机,却是以德勒兹的方式,其自身装配了19世纪以制表业著称的瑞士小镇的异质时间层:工厂效益导向的精准计时时间,市政厅的日常/节庆(选举)时间,安那其主义(一种去中心化的,未来主义左翼理论)幽灵以及电报构成的维多利亚式全球化资本主义市场时间。作为主体的人物的存在往往是边缘的,即便是约瑟芬和克鲁泡特金也不过是小镇异质的时间/权力风暴的代理者,他们或消失在模仿早期摄影术的空间场景中,或消失在对微小的机器元件的注视中。导演受到拉图尔理论影响,取消了马克思式的生产力与思想变革的必然链接,令其看起来如同物之间形成的网络。最后一幕也是全片的图像学,人消隐在森林(自然)与钟表(机器)的并置状态之下,成为照片———媒介物。

    44分钟前
    • 岩倉雙葉
    • 推荐

    3.5 一切元素都很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图、声音以及时间概念以不同方式、视角和“观点”的无处不在。但始终有点过度编排的设计感,就像钟表一样精密准确,毫无意外。

    4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约瑟芬向彼得解释自己工作内容的那段话我想理解为工人宣言:我们是历史的摆轮,时间的协调者,机芯运作最核心的力量。

    51分钟前
    • 言之海也
    • 推荐

    “大家好,我们本来有映后主创交流连线,但是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没有起床…我们联系不上他……谢谢大家”😅

    52分钟前
    • Karonen
    • 还行

    地质礼堂的观影体验确实太差了….全程像条不安的蛆一样guyong…..怎么坐都不舒服

    57分钟前
    • PCH
    • 还行

    校准钟表,录入电报,拍摄人像,绘制地图…我无比着迷于这些繁琐细致的手艺活所共有的一种缓慢与耐心,它与大片的绿色交织,形成影片独特的平和气质。机械化让这些手艺“淘汰”或“进化”,那种带人情味的缓慢也随之烟消云散,它给我留下的滋味是怀旧的#Pompidou

    58分钟前
    • 绿苡
    • 推荐

    看完电影我只知道一件事,北京时间的下午2点多,是瑞士时间的上午8点多。

    60分钟前
    • 蓝格子
    • 还行

    这个节奏果然是催眠神器,文艺感很足,对于瑞士制表产业的细致描述与精准刻画却拍的兴起。针对资本世界的批判与追求自由主义的表达想法很好,但处理方式过于小众,观影体验感很差。解构19世纪兴起的「无政府主义」的部分浅尝辄止、毫无深度、浮于表面。空间感是亮点但无法支撑电影格局,实在是一言难尽,想必口碑会比较两极。

    1小时前
    • 周宇勋
    • 很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