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希望与反抗

    希望与反抗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其它2005

    主演:尤莉亚·延奇  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  法比安·欣里希斯  约翰娜·加斯多夫  安德烈·赫尼克  弗洛里安·斯泰特  马克西米连·布鲁克纳  Johannes Suhm  Lilli Jung  Klaus Händl  Petra Kelling  Jörg Hube  Franz Staber  玛利亚·霍夫斯塔尔  Wolfgang Pregler  Norbert Heckner  迪特·鲁普  约翰尼斯·海瑞斯切蒙  约瑟夫·戈培尔  约阿希姆·霍普纳   

    导演:马克·罗特蒙德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铁血昆仑关

    • HD中字

      高山下的花环

    • HD

      地狱尖兵

    • HD

      志愿军:雄兵出击

    • HD

      长津湖

    • HD

      血战许昌

    • HD中字

      大逃亡1963

    • HD中字

      收件人不详

     剧照

    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2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3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4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5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6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6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7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8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9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3年2月,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呈现出胶着态势。在慕尼黑,地下反战组织白玫瑰的成员们正在加紧印发传单,其中索菲(Julia Jentsch 饰)与汉斯姐弟两人为响应不久前女学生们的行动,计划将传单散发到大学校园内,两人冒着极大风险进入学校,在散发完毕时不幸被捕。盖世太保摩尔负责审讯索菲,姐弟俩按照事先商定的串词,拒绝承认自己与反战传单有关,并几乎可以无罪释放,但纳粹的搜查发现了新的线索,形势急转直下,索菲开始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以掩护同伴们,经过反复的交锋,摩尔开始对这位坚定的女青年产生了些许理解和同情,但等待索菲的,终究是一场封闭的不公平审判……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获200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项褒奖。

     长篇影评

     1 ) 最后日子中的历史情结与爱

    2012年的2月22日,恰好是苏菲·绍尔被处以极刑69年后的日子,我为了这部影片参观了慕尼黑大学。当年的绍尔兄妹和白玫瑰的六份传单,如今被刻在大学主楼入口地面的一块大理石上。学校在主楼的楼梯下方为白玫瑰设计了小而精致的纪念馆,抬头望去,正是苏菲·绍尔撒下传单的地方。

    要理解这部电影,必须要了解苏菲·绍尔之于德国人的意义。提起二战的历史,德国人愿意说自己非常有“历史感”(geschichtsbewusst),从战后的一系列赔偿与相关的态度中可见一斑。然而若说起为何自己的上一代如此忠实于纳粹主义,德国人往往给不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德国人便会说:并不是每一个当时的德国人都是这样!施陶芬伯格(Stauffenberg,感兴趣的可参见汤姆汉克斯的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苏菲绍尔便成了屈指可数的、在纳粹统治时期积极争取自由、反抗独裁统治的例子。在柏林,德国人专门为此类人士设立了纪念馆(施陶芬伯格被处死之处);在柏林众多“古迹“的光芒掩盖下,这一纪念馆参观者寥寥。的确,对于外国人,德国人战后的态度的确已经说明了一切,大家只知道在华沙下跪的勃兰特总理,并不知道在希特勒办公桌下安放炸弹的施陶芬博格。然而,这些战时的反抗人士仍然对德国人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他们想告诉自己的后代,对良知、自由、民主的追求贯穿德意志近现代历史的始终,并不曾因那段黑暗的历史而中断。

    在此之后,我们也应了解影片中以摩尔(Ermittlung:Mohr)为代表的纳粹分子的背景与动机。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很难公正地评价纳粹统治对于德国的真正意义:如戈培尔博士等人(可参见电影:帝国的毁灭)对纳粹主义的热爱,丝毫不亚于、甚至远远超过我们今天对自由或民主或法治的推崇。希特勒的出现,将德国走出凡尔赛条约的步伐加快了数十年。正如影片中摩尔先生所说,自己是在法国占领区、在法国人的控制下才当上警察的。在这样的意义上,我相信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对摩尔以及之后法庭上旁听的纳粹军官做了美化:显然,几个22岁的年轻人是丝毫无法触动他们对纳粹主义的忠诚的。至于这样做的动机,我想也与上一段提到的苏菲绍尔的意义大致相同。

    回到影片本身,我并不能讲出很多。德国很多电影往往给人一种淡淡的感觉,就这样开始了,然后就这样结束了,恰如电影窃听风暴的最后一句台词“不,这是给我的”(das ist fuer mich)。这部“索菲绍尔:最后的日子”也是如此,没有悬念和过于刺激的场面,只是平铺直叙地将“最后的日子”播放了一遍。影片并没有过多地讲述“白玫瑰”之前一系列的反抗行动,大部分内容可集中到苏菲绍尔与摩尔的三场对手戏上。年轻的女学生在国家警察摩尔面前显然有些过于稚嫩,但一来二去却在第二场对手戏中将摩尔弄得气急败坏。绍尔的英雄形象由此开始得以树立:审讯中对同志的保护、监狱中对自由的向往、法庭上的争辩,尽管有些镜头和情节显得过于刻意。在得知死刑将在审判后立即执行时,导演终于把苏菲还原成一个普通而稚嫩的年轻女学生,独自一人无助的喊叫。

    其他:汉斯绍尔作为兄长,相信在白玫瑰这一反抗组织中付出的更多,但他的意义显然被更为年轻并身为女性的妹妹所掩盖了。影片试图深化苏菲绍尔精神的感染力,因此设计了摩尔最后希望一定程度上”袒护“苏菲、最后“深情”对视、法庭上纳粹军官沉默无言等情节。但显然,这样的事情在当年的真实场景中的确很难发生,上文已有说明。

    支撑苏菲绍尔的几股力量:对自由的向往、对上帝的信仰,以及对未婚夫弗里茨Fritz的爱。弗里茨在影片中是个没有正面出现的人物,这反倒让我对他更感兴趣。苏菲绍尔形容他时用了”坚强的灵魂,柔软的心“(harter Geist,weiches Herz)这样简单有力的话语;在最后遗书时,也将她的名字写在最上面。这也体现了导演最后将苏菲还原于“人”的努力:人的力量并不来自诸如“自由”等崇高的字眼,也许仅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纯粹的爱。

    苏菲绍尔式的人物在今天已经很难出现,除非他所反抗的是民主自由,并最终获得成功。而她对于我们这些外国人的意义,也许应该是:一个22岁的人,做了爱做的事,爱了所爱的人。

     2 ) 不太沈重但警世

    一看電影名稱"Sophie Scholl: The Final Days"(Die letzten Tage) 便知道女主角必要一死, 而故事當然也圍繞蘇菲最後的五天. 一齣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電影, 發生在德國納粹時期(1943), 不太沈重但警世.

    看完電影, 令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電影開首女主角及其兄長在大學校園裡急忙擺放傳單時的背景音樂及情景. 那令人緊張的節奏在電影末段Sophie, 哥哥Hans, 及友人面對審判及處死時再一次奏起, 很有震撼力. 這兩段音樂在電影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沒有它的襯托, 電影的壓迫感便難以發揮得淋漓盡致.

    電影導演是Marc Rothemund, 之前未看過他的作品. 女主角Julia Jentsch原來曾演"The Downfall" (Der Untergang, 2004), 但沒有印象. 電影囊括了十七個國際獎項, 資料如下:

    Silver Bears Berlin 2005 for Best Leading Actress & Best Direction
    3 German Film Awards 2005 for Best Film (Silver), Best Leading Actress (Julia Jentsch), Audience Award
    Audience Award & Best Direction Brasilia 2005
    Audience Award Hamptons 2005
    Bernhard-Wicki-Award 2005
    German Guild Award 2005
    European Film Awards (Julia Jentsch & Marc Rothemund)
    Bavarian Film Award 2005 (Producers' Award)
    German Film Critics Award 2005 (Best Actress)
    Source: German Films

    另外也被提名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沒有吸引人的面孔, 沒有一絲幽默輕鬆, 唯一慘不忍睹是三人面臨處決時的景象, 掩了雙眼, 電影用全黑畫面交代, 空白銀幕維持了好一陣子, 把觀眾從銀幕帶回現實當中, 給人更真實的感覺. 整齣電影都是那五天(1943年2月18日至22日)所發生的一切, 審問, 審訊, 心理戰, 內心的鬥爭. 不花巧, 不造作, 審判場上納粹德軍的虛假殘酷在眾目睽睽之下更形實在.

     3 ) 德国情怀

    去年柏林电影节上挺风光的一部片子,一举拿下来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两个分量颇重的奖项。好象此片还代表德国参加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记得在几个月前的某篇博文上就曾提起过,我对女主角朱丽娅·耶特斯一直抱有相当的好感。看过这个小姑娘的三部电影,感觉她是一直在进步。非常有意思的是,她所出演的角色也似乎一部比一部成熟,一部比一部坚强。也许你在《发情日记》里仅仅记住了她的青春富有活力的身材,但在《好日子到头了》或许你该感慨她接片的品位确实与众不同,所以你很容易便理解和赞叹她在《苏菲邵尔最后的日子》里的精湛演技。

    如果说维姆-文德斯镜头下的德国被插上了一双诗意和想象力的翅膀,汤姆-提威克镜头下的德国充满动感和电子节奏的罗拉式快跑,沃纳-赫尔佐格干脆潜心致力于世界各地奇闻绎事的研究,那么本片则是一部纯正到原汁原味的德式电影。何谓“纯正”,当然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你可以这样理解和认为,这个电影把德国人的理性和思辩发挥到了及至。除去最开始的半小时,影片有2/3的内容是在激烈地对白(争辩)中进行的。朱丽娅·耶特斯所饰演的女主角,面对纳粹的种种言语引诱和精神洗脑,临危不惧,不屈不挠地进行信仰上的抗争,将一个面对死亡威胁下却依然拥有绝不动摇信念的坚强女性形象演绎的相当完美。这是一部讴歌信仰和信念的电影,在一个真正拥有信仰和信念的人眼里,死亡只是一件很轻的东西。看到最后苏菲-邵尔走上断头台的那一幕,不知不觉想起了德国新民谣乐团Belborn说过的一句话:德国拥有一个永恒的灵魂。

    所以,此片应该推荐给所有热爱欧洲电影,热爱德国的朋友。

     4 ) 人民法院(德国)

    人民法院(德语:Volksgerichtshof)为1934年由德国总理希特勒所创立的一座特别法院。由于希特勒就当时法院对于国会纵火案的审判结果感到相当不满(因为其中一些人被宣判无罪),所以希特勒便在宪法框架外另外设置了一个独立运作的法院,称之为“人民法院”(Volksgerichtshof)。本法院的管辖案件为广义的“政治犯罪”,包含了像是黑市、怠工、失败主义,以及叛国这类的案件。这些案件将被人民法院视为“腐蚀战斗力”(Wehrkraftzersetzung)并且因此判处相当严厉的惩罚。进入到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有相当多数的案件会被判处死刑。

    人民法院死刑判处率的最高峰是在罗兰德·弗莱斯勒担任院长之时,像是意图谋杀希特勒的7月20日密谋案即是在其主政时进行审判。大多数被人民法院判处有罪的案件都会在普芦茨恩湖监狱执行刑罚。而人民法院的审判过程多为“摆样子公审”,像是对于苏菲·索尔和她哥哥汉斯·索尔以及其他参与白玫瑰反抗运动之人的审判多在一个小时内便审判终结,且其中不允许任何一方提出证据或对案件加以争论。法庭上的审判长往往像是检察官一般,对被告加以指控,接着便对被告加以定罪,并在被告律师未为任何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加以宣判(不过被告律师往往也选择保持沉默)。毫无疑问的,此种审判程序完全背离了当时德国的通常诉讼程序和法律,人民法院也因此被称为“袋鼠法庭”。

     5 ) 法官的嘴脸入木三分

    让人过目难忘。他们已经彻底背离了其所服务的那种基本价值,赤裸裸的成为恶魔的帮凶。



    深深愿,人类社会早日结束类似的悲剧一再上演!

    问一下,反问,自问,苟安的人们,当正义来临,你我何以自处?

     6 ) 勇敢的女性总是闪着太阳一样的光芒

        
       
    德國慕尼黑大學門前的白玫瑰傳單紀念碑

      
        女人学哲学,毁了女人也毁了哲学。这句话是大学的时候看一个当代女哲学老师视频的时候她说的。从古至今,女性在很多领域就予以否定,但正是这样的声音,使得一些女性显得特别耀眼。白玫瑰运动中的苏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男尊女卑在我这个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家中显得不是那么明显(也可能我只是没有遇到),但是在社会里面却常常可见,有时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大部分现在的女性的职务还是结婚,生子然后相夫教子,这并不是不好,只是在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里面,强制性地接受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普遍现象了,在家里,孩子听父母的话,在学学听老师的话,在社会听长辈的话,这种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女性的,再以此发展下去,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白玫瑰运动是纳粹时期的一次非暴力反纳粹运动,女主角苏菲就是其中一员。942年5月,她进入慕尼黑大学就读,主修生物学和哲学,并参加了白玫瑰组织,他们通过散发传单来表达组织的担忧和要唤醒德国民众的决心。组织大部分参与者是慕尼黑大学的学生和教授,撰写的大部分传单经由邮递传到各个城市,在慕尼黑大学发放第六份传单的时候被捕,并以叛国者的罪名送上断头台,年仅22岁。传单内容大量饮用的德国哲学家,文学奖和政治学家等的作品。
        导演选取的是他们被捕后的几天审讯直到送上断头台作为叙述内容,主角就是苏菲这位女性,在刚被逮捕的时候,盖世太保看了她的证件以后,说道:女流之辈。当然,在他们眼中从未想过一届女流竟也参加了这类政治运动。再之后,导演冷静却又充满力量的叙述了之后对这位女性的审讯和监押。镜头简单,叙述流畅且冷静。在看这类电影的时候,我总是等着一波又一波情绪的渲染以及对自由之类的主题的高喊和争取,但是导演没有,一切都那么自然并且缓慢地进行着。
      在审讯的过程中,苏菲开始展现了她的冷静和智慧,和审讯官周旋,但是后来证据确凿以后,她表现出了从容和坚定。在她哥哥招认并揽下了所有的罪行以后,苏菲不再辩解,并且强而有力的和审讯官辩解甚至有几次让审讯官都无言以对,而这种无言以对并非来自于她的辩解力,而是来自于她坚持的出发点,良知。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总是很困难,不是我们不知道正确的方向在哪,而是要坚持太困难。苏菲最后选择的决绝让她得到了勇气,正如她提到的良知,给予了她最后的勇气,因为任何她知道,良知是一道防线,她必须要守住这一条防线。
      电影里有几点内容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



    第二天审问的时候,
    审问官说:“你不像那个埃泽尔一样卑鄙地在慕尼黑酿酒厂地窖里制造爆炸,你虽用了一些错误的谣言,但却以和平的方式斗争。”
    索菲:“那你为什么还要惩罚我们?”

    这是一个强有力的辩护,我们只是说出我们的想法,但是却和制造爆炸的像恐怖分子一样的行为截然不同,但是在集权统主义下的德国,当然是坚决不允许的。话语权向来应该是最为人的权利,而作为人应该是我们所有人来最根本的条件,之后再是男人,女人或者亚洲人欧洲人之分。

    在他们的第一份传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国家从来就不是目的,唯有当他成为让人类实现目标的条件时,他才具有重要性。人类的目标不外是提升个人的力量来促成进步。如果有任何国家体制阻挠个人内在力量的发挥、妨碍思想的进步,即使她的思虑再细密、结构再完备,她还是有害而无用的。”


    无论你生在怎样的国家或者环境里面,认清并且实现自己永远是第一位。在当下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有太多人迫于无奈选择了一种自己并不喜欢的生活方式,并且毫无知觉地一直过活下去。笔者所在的公司里面也有很多,无论男女。这种凄凉的生活现状,一方面归咎于社会的整个价值导向,当然还有一方面归咎于个体的认知。然而个体的认知需要从最初开始就有外界的引导,在现金的社会风气下真的很难把责任归结于谁。即使现今的社会主导下,我们也应该有逆流而上的觉悟和勇气,并且就像每一份白玫瑰时期的传单最后一句话:“ Please make as many copies of this leaflet as you can and distribute them.”

    有趣的是,在第二份传单里面,他们引用了老子的话:
    在第二份传单里面,他们也引用了老子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纺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真是字字读来。。。。

    再说会女性的话题,导演的切入点就是苏菲本人,其实在白玫瑰组织里面,勇敢的不仅仅是苏菲一个人,但是作为一名女性的确值得让人佩服,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她会被选为德国伟人之一的原因。我喜欢独立而决绝的女性,因为这让与之一起生活的人会觉得他们是在和一个独立的人相处而非一个附属品。这样的女性的魅力总是无穷的并且充满了他人对他们的崇敬。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苏菲也付出了代价,她考虑到的是她的良知和后代。人只活一世而人类却还需要绵延。就像她在庭上说的,明天站在这的就是你。


    我们在社会导向逆行的当下,不能失去最后的信念,即使什么不做,但念想,这个东西不能丢弃。即使在大风中,也要抓住地上的石子。不过,关于那个黑暗时期的提问,非常有意思。这个问题是美国高中的一次课堂上,老师讲到纳粹的时候学生提的问题,大概意思就是:难道那些德国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吗?通过这个问题也有了后来有名的一次为期一周的课堂实验(电影《浪潮》)。对于这个问题,课堂实验给出了答案,然而我们还可以给出一个答案,那就是问问我们自己,你觉得出什么xxx了吗?在当下我们生活的环境中。

    电影在结尾的处理我特别喜欢。在被宣布死刑以后,牢房监管员私下地让他们三人见面,并且给了苏菲一根烟。他们三人轮流地抽着烟,没有太多的言语但是脸上是一种幸福和平静,因为他们所做的没有白费而且他们靠着对良知的坚持,所谓死而无憾,比太多长命百岁的人活得更坦荡。也正如苏菲最后的遗言:Die sonne scheint noch!太阳依旧灿烂。







    他们死后,第六份标题为“同学们!”的传单,被人几经周转带到了英国,后来被盟军通过直升飞机投放于德国上空。这份传单如今名为:一份德国的传单,慕尼黑大学生宣言,其内容写道:我国人民一直以来所遭受的那种卑劣暴政结束的那天预估即将到来。如同德国人在1813年时曾经盼望大学生帮忙推翻拿破仑一样,现在他们也盼望着大学生帮忙推翻纳粹的恐怖统治。“斯大林格勒的亡灵是如此的恳求着我们!”



    最后我附上他们第一份传单的结尾的诗,来自于歌德的诗《The Awakening of Epimenides》
    (Epimenides, 埃庇米尼得斯是古希腊的预言家,诗人传说他在洞穴中沉睡50多年,醒来以后成为了预言家。这首诗就叫做 埃庇米尼得斯的觉醒)

    Though he who has boldly risen from the abyss.
    
Through an iron will and cunning
    May conquer half the world,
    Yet to the abyss he must return.

    Already a terrible fear has seized him;

    In vain he will resist!
And all who still stand with him

    Must perish in his fall.

    HOPE:

    Now I find my good men

    Are gathered in the night,

    To wait in silence, not to sleep.
    
And the glorious word of liberty

    They whisper and murmur,

    Till in unaccustomed(奇怪的) strangeness(冷淡),
    
On the steps of our temple

    Once again in delight they cry:

    Freedom! Freedom!


    ps:如果想看白玫瑰的六分传单的,可以找我,但只有德语版和英语版。

    我们的小站://site.douban.com/283620/

     7 ) 希望与反抗

    也就在昨天,韩寒一篇新文,让我对这个刚有家有女的男人有种意料之中的心灰意冷。
    好在今天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为之振奋。
     
    韩寒说中国之乱由民众的素质而定,但我不明白,如果我们对邪恶不敢指手划脚,对正义不敢高声颂扬,我们国人之素质怎么会提高?
    而我也相信,弃善扬恶,不是人之本性,只有当弃恶扬善者遭到迫害,遭到诽谤时,人性才会改变。
     
    如韩寒之论,苏菲的所作所为根本不值,因为她所为拯救的人民,在她的眼里不都是希特勒的应声虫吗,那她为什么还要印传单去唤醒他们?
    她大可以在家里抱着老公奶孩子,国人素质太差,一点也不管其他民族的人权,等过个几百年,他们素质自会提高,那时强国就不是梦了。
     
    然而,苏菲,没有这么做,因为她受过教育,有自己的思想,她坚持自己的正义。
    如果一个从谎言中醒来的人,不去唤醒沉睡在谎言中的人,那她醒来的意义又是什么?
     
    想起谭嗣同的诗
    望门透趾思张俭, 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 留将公罪后人论.

     短评

    感谢国家,感谢互联网。

    5分钟前
    • uka
    • 推荐

    我们不就是电影中描述的民众么?

    7分钟前
    • superbios
    • 推荐

    主要以对话展开情节,这种形式多少为本片增添了些思辨风格,不过中后期开始对话场面稍显失控,角色情绪显得做作,一种刻意的悲情。

    8分钟前
    • 时间
    • 推荐

    索菲的镇定让我敬佩又害怕,但我感动于她执意要去厕所哭泣发泄,这才是真正的一个人。

    9分钟前
    • 蒋瞰
    • 推荐

    姐弟俩在审讯时的斗争,让人们难忘.

    11分钟前
    • 傲慢与偏见
    • 力荐

    让人敬佩的勇气 高潮:与检训官的辩论 结局虽早意料到 但无法抗拒强大的感染力 建军日当天播放此片确算隐喻 独裁与屠杀不只是收录在外语词典中 今日横行跋扈的猪狗们注定逃不过明日人民真正的公审 公道自在人心

    16分钟前
    • Bill
    • 推荐

    追求的阵痛是十级的疼痛,但每一个母亲都知道,诞生的将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造物。大学生的天真到现在仍然是一种痼疾,它赋予了我们理想主义和热血,却教不会我们到哪里寻找自己的出路。没有成为牺牲者的,必将抱着那种自以为神圣的信念走下去,然而事实是,只有遇见了死亡,才会懂得经过反思的坚定。

    21分钟前
    • 思.s。ி
    • 力荐

    有慕尼黑大学场景

    23分钟前
    • 啊!有网真好!
    • 还行

    小时候看的革命片可谓于此片异曲同工,不管出于什么样的政见,坚持自己的理想是始终值得歌颂的。想想今日的20余岁的年轻人,还有几个能够记得自己有过理想?

    26分钟前
    • 流浪的精灵
    • 力荐

    仰视文明 也有牺牲

    27分钟前
    • 还行

    若是乌有之乡的网友们看看这部片子,一定会发现纳粹法官的调调跟他们是如此相像......

    31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推荐

    3.5

    34分钟前
    • 有猫阿宅
    • 还行

    有一天你们会站在这个位置等待审判的。“今天你把我们吊死,明天就是你自己”。这冗长的电影里,那义正词严的以人民为名义的人,最终被人民抛弃。推荐给乌有之乡的人看。

    39分钟前
    • 小刀周远
    • 推荐

    CCTV-6 初3

    40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那个时期的纳粹法律与秩序,的确值得研究

    43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推荐

    每一个世代的勇气都重新决定我们的文明

    47分钟前
    • ぬぬ ®
    • 推荐

    36

    48分钟前
    • 慢点儿
    • 还行

    女主角很成功,真实,嘴角始终带笑的贞德,柔弱坚强。全片将力道集中于被捕解运审讯判决,冷酷色调恰恰衬托出主角的气质,是本片最值得称道之处,处理信仰亦到位。缺点和失败也很明显,最后诀别忍不住用类似轻音乐的钢琴注水,大大降低强度,再现盖世太保(彼拉多)同情面貌嫌多余。四星减

    49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冷静、执着、坚定的索菲~对白很精彩

    52分钟前
    • ningbokai
    • 力荐

    争辩的过程依然主观,或者这就是事实

    53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