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大陆2018

    主演: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陈楚生,铁政,祖峰,米雪,王盛德,韩童生,王鑫,郑铮,章泽天,黄梦莹,林美秀,保罗·菲利普·克拉克,胡家华,伊娜,吴谨言,纪帅,王天泽,伍麟凯,都金翰 

    导演:李芳芳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 更新HD

      大捷

    • HD中字

      苍狼之特战突击

    • 更新HD

      军歌嘹亮

    • HD中字

      猎杀T34

    • HD

      猛龙行动之绝密代码

    • 更新HD

      1864国语

    • HD

      极地重生

     剧照

    无问西东 剧照 NO.1无问西东 剧照 NO.2无问西东 剧照 NO.3无问西东 剧照 NO.4无问西东 剧照 NO.5无问西东 剧照 NO.6无问西东 剧照 NO.16无问西东 剧照 NO.17无问西东 剧照 NO.18无问西东 剧照 NO.19无问西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吴岭澜、沈光耀、王敏佳、陈鹏、张果果,几个年轻人满怀诸多渴望,在四个非同凡响的时空中一路前行。  吴岭澜(陈楚生 饰),出发时意气风发,却很快在途中迷失了方向。沈光耀(王力宏 饰),自愿参与了最残酷的战争,他一直在努力去做那些令他害怕,但重要的事。王敏佳(章子怡 饰)最初的错误,只是为了虚荣撒了一个小谎;最初的烦恼,只是在两个优秀的男人中选择一个。但命运,却把她拖入被众人唾骂的深渊。陈鹏(黄晓明 饰)把爱情摆在了理想前面,但爱情却没有把他摆在前面。他说,“我有人要照顾”,纵然这意味着与所有人作对,意味着要和她一起被放逐千里。张果果(张震 饰),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赢”是他的习惯。为了赢,他总是见招拆招,先发制人。而有一天,他却面临了一个比“赢”更重要的选择。这几个年轻人,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并成就了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

     长篇影评

     1 ) 云南人表示这个片子拍得很美,觉得还OK

    不是名校校友,进影院看《无问西东》,完全是因为自己是云南人,很关心电影会用什么方法把关于西南联大、飞虎队、驼峰航线的选材,以及富民小水井合唱团,哈尼族蘑菇房等这些元素,完整地表达和呈现出来。

    当镜头离开帝都,离开现代大都市,象征云南大地的广袤红土地、巍峨云南松、蓝天白云出现在画面里,这部电影就有了不一样的气质,作为云南人,看着是亲切且舒服的。

    《无问西东》分为四个时空、四个故事,毫无疑问由陈楚生、王力宏主演的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故事,最令人难忘,这两个时段的交叉点,就是云南昆明,就是西南联大。仅为这个高度还原的历史画卷,是值得看的!

    关于抗战时期昆明街头的风物,电影跟我想象的差不多,几乎是重建了一个民国的昆明图景,湖泊清澈、河流蜿蜒、大地葱郁、四时鲜花不断,城内烧饵块、米线、卷粉等小吃可口,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自由奔走,城外青山起伏、松林苍翠。

    时为西南联大学生的汪曾祺在散文《昆明的雨》里曾写到“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电影还原了这种氛围,在紧张的战事里,营造了一种明亮开阔、适宜人居的美好环境。

    当年,美国飞虎队员艾伦·拉森、威廉·迪柏业余时间曾拿起照相机,拍摄了数百张西南地区的风貌,其中多为40年代的昆明街景,都还是彩色照片,成为了珍贵的史料,前几年在国内再版叫《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

    《无问西东》的导演、美术指导,应该是看过艾伦·拉森、威廉·迪柏的摄影集,甚至对昆明外景布置,就是参考了这本画册,街景、花木,卖小吃的孩子、报童,讲着云南方言的老百姓,以及修建飞虎队机场,飞虎队员训练的情景,就像是从摄影集里走出来的。

    关于西南联大,当时为躲避战乱,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组成,一时间大师、巨匠汇聚昆明,梅贻琦、陈寅恪、冯友兰、林徽因、沈从文、刘文典、金岳霖、潘光旦、闻一多、钱穆、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等名师,他们在昆明的活动范围涵盖了今天云南师范大学本部、翠湖周边、北郊龙头街、西郊黑林铺、大普吉等区域,电影还原度很高。

    比如为躲避恐袭“跑警报”,就有很多趣闻,为人狷狂的刘文典大师,有一次,听见空袭警报就跟学生跑出城,看见旁边奔跑的沈从文,就说“陈寅恪跑警报是为了保存国粹,我刘某人跑是为了庄子(刘大师是研究老庄哲学大师),你们跑是为了未来,沈从文替谁跑啊”?把当时学历低、名气还不高的沈从文搞得急赤白脸。

    民国才女林徽因众多爱慕者之一的金岳霖,生性浪漫,多情任性,汪曾祺在《跑警报》一文中说,金大师每次出城跑警报,必须携带一个小手提箱,里面不是什么金钱细软、学术巨著,而是外籍女友写给他的情书。

    西南联大师生天性潇洒、落拓不羁的情怀,在电影里是有呈现的。当年,联大师生跑出城躲避空袭,就在黄土坡、黑林铺一带顺势躲起来,在山谷里,树林中继续教书授课,全然忘记了头顶轰鸣的日军战机。片子对这一细节呈现很精彩,教哲学的、古典文学的、物理的……大家在树林里、山谷里、洞穴旁继续授课的场景,随着镜头闪转挪移,很让人感动。

    这时期,今后成为业界名流的邓稼先、朱光亚、杨振宁、李政道、汪曾祺等都还是莘莘学子,王力宏在片中的表现,基本上还原了那代学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气质。

    电影里,西南联大师生刚刚到达昆明时,条件艰苦,自建铁皮顶、茅草顶的校舍,一遇到刮风下雨就授课困难,老师就教同学们安静下来“静坐听雨”,这些史料都有记载。

    片子有个小细节,当老师在漏雨的红泥巴教室里为学生授课时,讲台边放了一盆云南常见的“三角梅”,粉色嫣然,灼灼其华,可见美工是细心的。

    黄明晓饰演的孤儿从小在村民家吃“百家饭“”长大的村庄,是云南哈尼族濒临消失的蘑菇房,里面唱歌的乡亲,倒不一定是哈尼族,是昆明远郊富民县小水井苗族合唱团的群众,苗族同胞清末民初受西洋传教士影响,多为基督教信徒,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唱赞美诗、灵魂乐、福音歌,毫无问题,天生能歌善舞,多声部合唱对他们来说手到拈来,学院派都无法比拟。

    如果说,《无问西东》是一部色彩丰富、历时持久、万花筒一样的片子,那么,云南的段落就像片中一再出现的山顶那一棵葳蕤、茂盛的大树,独居遥远边地,却荫蔽一方水土,呈现着不一样的生命力,有其独特的色彩,这一点是我最喜欢的。

     2 ) 你是否曾在年轻时对世俗置若罔闻?

    观影提示:一定要看完片尾!

    很久没有在院线国产片里,看到这样一部立意如此高、底蕴如此深厚的影片了。

    四代人,四个故事,穿越了一个世纪,交相呼应。从清华学堂、到西南联合大学、再到清华大学,高等学府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时代之光、希望之光,那些伟大的名字交织在一起,便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

    看了一下豆瓣的低分影评,想先说结论:批评故事拆分叙述和人物时空交错牵强的,我想是因为忽略了这些故事的内在一致性。这部电影,本质上讲的是大学精神的传承。一代一代人在迷茫的年少时期,被点拨,被引导去叩问内心,做出适合自己的、真正想要去做的选择,不顾时代浪潮,不顾他人言语,不顾世俗评价,无问西东。而这些人成长后,又用自己的方式,去给予下一代人同样的精神滋养,把真正的大学精神,传承下去。


    片子开头,张果果独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影片的第一部分交代了四个主角故事的起因,时间线逐一往前推,从二十一世纪,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似是四个全然无关的故事:

    现代时期:张果果(张震饰)是广告公司职员,忙于为奶粉公司做提案,期间认识了四胞胎的父母,给了他们希望,却最终输掉了提案,无法兑现自己说过的话;

    文革前夕(1962年,北京):陈鹏(黄晓明饰)、王敏佳(章子怡饰)和李想是初中同学,三个人因想去拜会初中老师而偷看到老师被师母胖揍,于是王敏佳和李想偷偷拓字写信,警告师母;

    抗战时期(1938年,昆明):沈光耀(王力宏饰)来到云南,进入西南联大就读。简陋的教室,甚至抵挡不住一场暴雨的袭击,学生们听不清老师的声音,全班只能静坐听雨;

    民国时期(1923年,北平):吴岭澜(陈楚生饰)一袭长袍,看着发榜。英文成绩第一,但物理成绩落在了“无列”。老师劝文科优秀的他转专业,他迷茫不绝,只因那个年代,所有最优秀的人,都在学习实科。

    第一第二个故事的开头让人感到琐碎,直到沈光耀开始,故事进入了状态。事后也证明,沈光耀的故事是最饱满而有力的。而吴岭澜的故事,虽然简洁,但却是所有故事的起源和点睛之笔。

    吴岭澜面对梅老师的疑问,给出了自己迷茫的答案:“因为最好的学生都念实科。”从这里开始,整个片子的主旨慢慢清晰起来。梅老师的一席话,第一次点出了电影想表达的内涵:他认为,吴岭澜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这段来自民国时期的教诲,告诉吴岭澜,面对时代浪潮,叩问自己的内心,不必选择迎合潮流,要遵从内心,从容而笃定。而说出这段话的梅老师,简直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光芒。

    抗战时期,吴岭澜在云南的山洞外给学生上课。就在这容不下一张书桌的年代,他引用了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道出了曾困扰他的问题,以及他的答案,“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这是泰戈尔的诗。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这段话的份量,堪比最后张果果的独白。


    时间在四个故事之间切换,王敏佳被批斗,一起写信的李想为了支边名额而选择明哲保身;沈光耀答应母亲不去当兵;陈鹏误会了李想和王敏佳,决定去第九研究所工作;张果果的前同事Robert告诉了他一旦帮助四胞胎家庭,很可能就要麻烦一生。

    每个时代,都会给出现成的“最佳选择”。那些选择,无一不让人明哲保身、别多管闲事。王敏佳可以对老师的生活境遇置若罔闻,也就不会落得一个被批斗最终毁容的下场;李想本可以不把全部食物留给张果果的父母,也就未必会落得一个葬身雪地的下场;沈光耀可以回到他富裕的家庭,甚至或许可以出国躲避战乱,也就不会落得与军舰同归于尽的下场;张果果可以从此消失于四胞胎的世界,也就不会花出去那么多钱为这家人安置。

    自保是人性,哪怕李想因为想去支边而选择沉默,让王敏佳独自一人面对批斗、谩骂和拳打脚踢,我们也只是会感慨一句:时代使然。在那样的时代里,想哪怕站出来说一句很普通的人话、做一件很普通的人事,都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不会苛求这些被时代裹挟的小人物都是英雄。

    但吴岭澜的一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以及空军教官的一句“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让沈光耀下定决心,不顾母亲的严辞反对,毅然加入空军;沈光耀执行任务期间,不忘曾死在炮火中的男孩,于是总绕道去给贫穷的孤儿们投喂食物;沈光耀投喂的食物,救了差点饿死的孤儿陈鹏;陈鹏不顾文革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的规矩,毅然救起血泊中的王敏佳;王敏佳为了不连累李想,说信是自己一个人写的;李想心怀愧疚去支边,最终救了张果果的父母,付出了生命;张果果最终没有出卖David,也安置了四胞胎一家。

    所有的故事,被一种浓烈的、高尚的精神串起,这种精神,高于“明哲保身”,高于“最佳选择”,这种精神,或许会让人在当下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愚蠢。但这种精神,指引着人们,去面对或盲从、或黑暗、或动荡、或浮躁的时代,给我们伟大的精神世界一计闪耀的光芒。他们逆流而上、反其道而行,不顾时代的潮流,不顾投机的“教诲”,遵从内心的渴望,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四代人,共同推进了时代的进程。他们用不同的时代语言和行为,诠释和演绎了“真实”。而始终贯穿其中的,便是这一脉相承的“不问世俗,无问西东”的内在精神。


    又回到了开头张果果的那句自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故事从张果果开始,从张果果结束,虽然有点疏离,但还是能看出这么安排的用意。这个故事从两个方面,诠释了“无问西东”的当代意义。

    在一个所有人都用英文名(Robert、Susan、David)的广告策划公司,只有张果果从头到尾用中文名,这已经从侧面体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

    在秘书Susan的概念里,果果的行为一定暗含着某种阴谋(故意提了一个奶粉公司不满意的案子,让CELL公司中标,然后跳槽来这里担任更高的职位)。面对质疑,他懒得解释,说一句“你猜”;

    在Robert的概念里,“野心”和“出卖”相辅相成,面对“你是个有野心的人嘛”,他懒得回答,说一句“你猜”;

    而David,更是直接愚弄了张果果,让他充当尔虞我诈的牺牲品。

    这三个用着英文名的广告精英,代表的是职场中的猜疑、斗争、世故圆滑、表里不一。他们无一不是顺从着这个行业现成的规则和思维方式。

    张果果的独白说到,“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他确实没有改变世俗,在拒绝向Robert提供David的把柄证据时,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和他们不一样”。他没有摇旗呐喊、没有奋起反抗、没有好为人师,但他选择了不参与其中,出淤泥而不染。

    质疑世俗、不参与世俗,便是“反世俗”的重要方式。张果果对待世俗的方法,是适用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并不太困难的方式。

    而另一方面,以Robert为代表的“世俗”又在教导着我们“本来以为救了一个孩子,没想到认了一门亲戚”。这种看似“善意”的劝告,让张果果犹豫不绝,两个星期躲着不见四胞胎的家人。直到他父亲在李想叔叔的墓前说希望他“做自己喜欢的、开心的事”后,他终于放下世俗的规劝,直面内心的柔软。当他在四胞胎的房间里为窗户装点色彩时,他是快乐的。和这一刻的快乐相比,世俗是什么,真的不重要。

    电影里把当下时代的世俗,浓缩为这两个小故事。“世俗”未必是随波逐流的择业、未必是明哲保身的苟且、未必是灭绝人性的批斗,“世俗”存在于每一个时代,如同空气一样包裹着日常生活,甚至让人习惯到无法察觉。当我们以为民国、文革、抗战已是过往云烟时,是否该审视一下,我们这个时代,又在面临着怎样的“世俗”呢?

    张果果最后的独白,试图用当代语言,总结这整部影片的核心内涵,他说道,“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占有多少,才更荣耀”,说的是物质攀比;“拥有什么,才能被爱”,说的是相亲条件。电影只是抛砖引玉。当本该心怀天下、大开大合的年轻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买房、买车,攀比物质、财富,醉心发财、投机时,不正是被这个时代的世俗裹挟地面目全非嘛?

    世俗怎样,并不重要;如何投机,亦无需在意。青春短暂,何苦为世俗所累;书生意气,何妨就意气一回。而最重要的,便是吴岭澜那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当沈光耀即将战死在空中,他所投喂过的那片贫瘠土地上,倾盆大雨,孩子们瑟瑟发抖,饥饿难耐。双腿残疾的神父说,“唱歌吧,孩子们,歌声能帮我们忘记饥饿,寒冷和恐惧”。于是,歌声响起,“这些离开了家乡的人,在梦中也看见幸福故乡”,伴随着那些没有鞋的小脚的特写,以及沈光耀即将投向死亡的镜头,在他经过被打死的还在降落伞上的战友时,说了一句“回家”,随后径直俯冲向了敌军的军舰、同归于尽。看到这一幕,不禁潸然泪下。

    考上清华的人们,未来想必至少可以过得衣食无忧,但如果只是自私地自保,这些名校毕业生便不配被称为社会之光。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真理的求知欲、对世俗的洞察力,这些才应该是被鼓励、被培养、被传承下去的大学精神。传道授业,“传道”先于“授业”。大学,不应该是一个职业培训所。她的目的,在于塑造灵魂,而非仅仅传授技能。

    说到底,这部电影所描绘的,是一代代人传承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每个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在最极端的时代,“说句真话”可能就需要强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我们不批判“明哲保身”,但理应更歌颂那些敢于站出来面对千夫所指而不忘初心的人们。这些人,才是社会之光,希望之光。

    引用两位哲学家的话,这大约也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关于人和教育的内涵:

    康德说,“人不应该被作为手段,不应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觉、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

    费希特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1924年,泰戈尔访问清华时的演讲中说到,“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自己的民族里拿出来,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你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内心,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你们史册里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志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影片最后,逐一介绍了跑龙套的人,让我们看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繁盛,看到了泰戈尔口中“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一个大学、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这些精神滋养出的伟大的人。他们各自躬耕于自己的领域,抵御住世俗的狂躁,专注于跟从内心,理应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这些名字,想必大部分都耳熟能详: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孙立人、冯友兰、钱穆、蒋梦麟、杨振宁、马约翰、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陈省身、华罗庚、穆旦、闻一多、陈寅恪、袁复礼、邓稼先、蒋南翔。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与其说是一部清华的礼赞,不如说是清华精神、甚至大学精神、时代精神的礼赞。

    对于浮躁的现代社会,它依旧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最后,有两个细节想说一下:

    刘淑芬(演得真好)其实是好人。不是好人的话,她就不会供养男朋友上大学,就不会看到倒在血泊中的王敏佳而崩溃跳井。一个不被丈夫善待的好人,害了另一个“见义勇为”的好人,最终一死一伤。没有人做错,错的是那个把错误无限放大的时代,错的是那个善恶不分的时代,错的是那个否定真实的时代。这无法不让人唏嘘。

    关于沈光耀投喂食物的“真实与否”,我倒觉得并不重要。贫穷的孩子们光脚踩在红土地上,听到飞机的轰鸣声,追着“晃晃”洒下的食物,舔着甜蜜的冰糖。这一段情节,我理解为电影的理想主义,甚至之后,沈光耀的队友们也一起投下糖果和罐头。这一幕,是电影的高光时刻,是电影人和观众在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弥补现实中的无力。那个小小的降落伞,在我看来是如此浪漫。英雄的定义未必是刚正不阿、战死沙场 ,也可以是柔情似水、接济苍生。


    PS,关于这部电影里的几段箴言,我另写了个文章,试图更详尽地阐述这个电影带给当代人的启发,感兴趣的可以看:

    《无问西东》看完了,让我们好好聊一聊其中的几段人生箴言

     3 ) 真浪费章子怡和张震

    小时候我心血来潮,学过几天书法。

    父亲丢给我一刀毛边纸,让我临帖。

    我不乐意。

    “凭什么你用宣纸我就用毛边纸?”

    父亲笑了,只说了句:“别糟践东西。”

    这段童年往事,在我看完《无问西东》时突然涌上心头。

    《无问西东》就挺糟践东西的。

    我语气重,因为我确实很失望。

    和我一样失望的人一定还有不少,但我相信也有很多朋友是喜欢这部电影的。

    《无问西东》的确有能打动到观众的“点”。

    注意,是“点”,不是“线”,更不是“面”。

    看过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无问西东》是一个“命题作文”。

    这是部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而创作的“献礼片”。

    命题作文难写,是因为束手束脚,没有空间。

    但“清华大学”这个题,真算不上没有创作空间。

    可以讲的好故事太多了。

    导演李芳芳知道这点,所以她一鼓作气在这部电影里讲了四个故事。

    四条时间线,四个主人公,串起他们的,是百年清华“立言立德,无问西东”的精神。

    先不评价这四个故事组合在一起的效果如何。

    这四个故事里确实有几个“点”打动到了我。

    首先是1923年这条时间线。

    迷失自我的青年学子,在看到泰戈尔等大师后得到启发,这是很有力量感的画面。

    “不要忘记真心和真性”,也很能突显清华精神。

    再就是西南联大时期的那条线。

    王力宏饰演的空军飞行员在战斗中壮烈赴死那一刻,是很传统的煽情模式,但还是很有震撼力的。

    当然,最能打动到我的点没出现在正片的四个故事里,而是片尾那一系列“彩蛋”。

    当清华大学历史上的一位位大师突然出现在大银幕上,我竟热泪盈眶了。

    但这种“热泪盈眶”和影片前面的两个多小时并没有多大联系。

    每次被煽情,我都会思考我的眼泪是从何而来。

    把片尾那一段剪出来单做成短视频,让我看我依然会感动。

    这就让我更感到遗憾:

    有这么多传奇故事可以讲,干嘛要大费周章地写出四段中学生作文来完成任务呢?

    不知道因为“被感动”而觉得《无问西东》是部好电影的朋友,有没有想过这“感动”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

    说《无问西东》拍成这样很可惜,还是因为它的“卖相”确实不错。

    这体现在摄影和美术上。

    胶片拍摄给本片的画面带来了一种浓厚的复古感,这种感觉很老派,视觉上很舒服。

    在摄影师曹郁的镜头下,青春的气息也被彰显了出来,这在章子怡和黄晓明主演的那个故事中最为显著。

    曹郁,也是《妖猫传》的摄影。

    确实是高手。这样的摄影,配上有气势恢宏的配乐,如果《无问西东》不是电影而是MV合集,我会给高分。

    摄影师是高手,演员更是高手。

    《无问西东》最让我愤慨的,就是浪费了章子怡直击人心的表演。

    章子怡主演的那段故事,也是本片四段故事里完成度相对较高的一段。

    她饰演的王敏佳这个角色,人生经历了较大的变故,在性格上产生了很大变化。

    章子怡用眼神就全演出来了。

    青春感、无助感、自卑感等等人物的状态,她拿捏得都极为精准。

    我看《无问西东》时难得的几次入戏,都是因为章子怡投入的表演。

    和她搭戏黄晓明表现也还算自然。还是那句话,只要他不露出神秘的微笑,他就还是个好演员。

    王力宏、陈楚生都算是正常完成任务。张震则最可惜,他那段戏实在没有什么可发挥之处。

    明珠暗投,是对这些演员出现在《无问西东》里最贴切的描述。

    上好的题材、一流的摄影与美术、顶级的演员表演,却被缺乏掌控力的导演给鼓捣成了一部刻意、空洞的平庸电影。

    先说刻意。

    跨越时空的多线叙事,用好了是大亮点,玩不好就是大破绽。

    四段不同时间线上的故事,需要串联。

    在本片中导演是怎么串起来的呢?

    1923年的陈楚生,是1938年王力宏的教授。1938年的王力宏,空投食物救了1962年黄晓明的命。1962年的黄晓明,有个高中同学叫李想,这位李想差点害死了黄晓明心爱的章子怡,为了完成救赎,李想在支边科考中用生命救了当代人张震的父母。

    真厉害,这都串起来了。

    导演串成功的时候心里一定松了口气。

    太刻意了。

    别说更高层面上的交集(如《云图》),连有趣的细节关联都没有。

    导演更像是为了强行表现“百年清华”这个主题,硬是要把百年间的四个故事组到一起。

    如此刻意,还不如拍成短片集,还显得没那么矫情。

    刻意还体现在几段故事的时间分布占比上。

    1923年的那段,戏份最少。

    1938年和1962年的两段,戏份最多。

    当代都市那段......最格格不入。

    这八成没什么创作上的考量。

    你不能说陈楚生表现出的“求真”就没黄晓明表现出的“善良”与“正义”重要。

    那为什么陈楚生戏份少呢?因为观众更想看章子怡,更想看张震,更想看王力宏。

    这种刻意还体现在对单个故事内在的编排上。

    比如王敏佳这个人物的遭遇以及他和陈鹏之间的爱情。

    陈鹏一度离开王敏佳,是因为他看到王敏佳的手被李想抓着。

    这是巧合。

    王敏佳给师母写信,被师母认出她的写作方式。

    这是巧合。

    王敏佳被打了个半死,陈鹏已经挖好了坑准备埋她,她突然就醒了。

    这已经不是巧合了,这是奇迹。

    通过巧合和奇迹来推动故事发展,是网文作者常用的办法。

    因为这样写最不需要逻辑,最不需要动脑子。

    这样编排的结果就是,我知道陈鹏和王敏佳之间的爱情很深,一个给另一个“托底”,但我总觉得这么深的感情来的太突然。

    我对王敏佳的遭遇感到同情与愤怒,却又不知道我是该对那个时代愤怒还是该对创作者愤怒。

    本片拍好之后拖了五年才上映,看了片子的人都知道原因。

    但我会思考,那场批斗之后,导演并没有想要表达什么对时代的反思,更没有想要做任何批判,她只是为了引出陈鹏和王敏佳的真爱。

    脱离时代背景,这个爱情故事依然写的出来。

    这就是强行不过审了。

    王力宏那个故事则显得有些冗长,母亲的教导很多余,独自离队给孩子们送食物更让我怀疑他违反了军令。

    张震那个故事……

    哎,不说了,给男神留点面子。

    说到刻意,本片的台词对白也有很大的问题。

    很多处台词,比如那句“托底”,我都看到了琼瑶阿姨的影子。

    我生怕章子怡会突然说出“我在找我的刺”。

    张震片尾那段深情的鸡汤总结就更不必说了。

    真是比班长发言还要学习委员。

    这样糟糕的呈现,根本无法承载“百年清华”的精神。

    当这四个故事组合在一起想要强行点题的时候,空洞感就出来了。

    强行的煽情,很难有信念感,所以我很难满意。

    清华大学的精神该是厚重的,是沉毅的,而不是漂浮起来的。

    那种带着底蕴的青春感,不是跑跑跳跳,而是眼神中的求知欲与心里的热血情怀。

    可惜导演不懂。

    写过《十七岁不哭》的八零后导演李芳芳还停留在抒情青春散文的审美层级,编导水准则显得太过稚嫩。

    让她拍“百年清华”,太难为人了。

    老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希望年轻导演们都能真的理解这句老话。

     4 ) 你干吧,我随意

    在这个谁都能当导演的时代,电影口味空前遭到各种绑架和裹挟。
      比如一代人青春的东西不能批,因为青春时代拉屎放屁回忆起来都是香的。讲述时代禁忌的不能批,甚至“禁片”二字本身就是活字招牌,代表着别人都不敢就你有种拍的勇气。于是靠着这么多天然正确、预设回击的题材,成就了前赴后继恬不知耻的跨界“导演”,每年批量出产着急功近利不知所谓的银幕垃圾。

      看完回来才知道编导是我这一代的青春领路人李芳芳同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果然是高考作文千锤百炼出来的同路人,高分秘诀贯彻得滚瓜烂熟:立意为先,然后洋洋洒洒任你胡逼跑题,但绝不能没有名言警句引喻排比,最后一段则要统领全局起到迷惑批卷老师完全忘记之前都瞎写了什么的作用:强行升华,点题,金句收尾,引人遐思。

      其实立意挺深刻的。星光最弱、篇幅最短的陈楚生段,格局却最大。我是谁,我为了什么。所有家事国事,对比人对生存本身意义的思索上,都只能算渺小而具化。结果故事就真按时间顺序逐级渺小:富家独子从军,正气凛然,米雪闪亮全片的精致厚重也抵不掉“感觉你做什么都出色”的偶像光环异感,王力宏在最无需强调美貌的角色里,被镜头舔屏癖一般拍得空前好看,英雄情怀于是被一言不合就花痴的莫名特写连累得层层掉价。但也还算应题吧。

      然后最不可说的历史段落接上,越不可说越有说的功利价值,纯爱式煽情使人落下同情和批判的泪水,在惊呼尺度大中足以忘记主题的沿袭,就你聪明。直到张震段我实在无能为力了,不惜篇幅过家家般地臆想一场高端商战,不开心就扔最贵的饺子馅,开心就是patronizing地资助四胞胎,这就是你精英脉络传承到大雾霾时代下的纠结和抉择,WTF?

      总觉得用instagram式的色彩构图和假装不是翻唱的世界名曲当配乐伎俩,就可以迅速把外行包装成内行,伪装成一部看起来特别专业深沉有内涵的电影。吸引影院座无虚席的大咖们演技都称职不出戏,但是对挽救故事的苍白无能为力。且不说叙事手法上的生涩和无能,文青审美的强行升华,单说故事本身内在的动机和情感,有没有“真实”,这是你自己定的主题,自欺尚难,欺人就那么容易?

     5 ) 《无问西东》:这部始终在强调真实的电影,未免太不真实

    最近上映的影片中,《无问西东》不算大红大紫,票房却在高口碑的助推中一直稳步上升,表现令人惊喜。作为原定的清华百年校庆片,电影用四个空间里四个不同的故事,重申了“立言立德,无问西东”的清华精神。全片用不同的故事与人物,一遍遍叩问着不同时代里的清华人如何坚守真实,也映衬着当下时代里真实的稀缺。

    电影戳中了人们心里说不清道不明的痛点。在价值越来越多元的当代生活里,我们越来越少见到坚守信仰、忠于“真实”、高尚无我的人,即使有,这样的人也很难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虽然每个人都只能苟且于眼前的利益,但内心又隐隐期待着一个超越于生活之上的存在。于是,《无问西东》里的那些人物:吴岭澜、沈光耀、陈鹏、王敏佳、张果果...,从不同侧面满足着人们对“诗与远方”的想象。

    但立场先行的命题作文,却也正是这部电影的尴尬之处。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太过麻木于生活的苟且,就连看一看远方,仿佛都是一种奢侈。《无问西东》想要呼唤的,是求知问道,是家国天下,是知识分子的操守,是一个人的德行与担当这些更加深刻和宏大的命题。在这个连高尚的口号都快要无人呐喊的时代,有人去振臂呼唤这些口号,至少不是件坏事。只不过我们期望,一部承载着如此动人精神的电影,其技法能跟上了不起的想法,该有多好。

    撰文 | 时间之葬

    何以尴尬?

    “命题作文”,难免在博弈中失去分寸

    作为原定的清华百年校庆片,汇集了章子怡、张震、黄晓明等堪称耀眼的卡司,背后还有曹郁的摄影、朴若木和曹久平的美术加持,让人们等了足足五年的《无问西东》,很难不令人期待。至少,也会有那么一丝好奇,五年后它究竟成了一番怎样的模样。

    但是,期待归期待,按照全世界电影界一个八九不离十的不成文法则——一再拖期的电影最终成品都不甚令人满意,如此豪华的《无问西东》,也未能幸免。

    当然,这并不是要简单粗暴地给《无问西东》扣上一顶“烂片”的帽子,把这部电影与那些粗制滥造的垃圾放在一个行列里相提并论的话,或许对那些真正的烂片有几分不敬。

    事实上,你几乎能从《无问西东》的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个镜头上,感触到导演李芳芳的努力。

    《无问西东》全阵容海报,汇聚了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张震、陈楚生等众多一线演员。

    她努力去构建了四个时空的世界,而且试图用某种得以传承的精神或曰理念将其连接。她努力去捕捉一些美丽动人的瞬间,比如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在教室静坐听雨的时刻,又比如沈光耀牺牲后由同学交由其母的手绘本上记录下的点点滴滴。她还努力地为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加入更多不那么庸俗的东西,以致于在多处用只直白的语言,宣告这一点。

    或许是清华的百年积淀过于辉煌与厚重,要想从中提炼出某个能够超越时空又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概念来作为这部电影的主题,必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里,《无问西东》选择的这个一以贯之的主题,是“真实”。

    “真实”二字,从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开始,成为了片中四代主人公一次次响起的内心追问。无论是1923年只懂埋头苦读的吴岭澜,还是1938年壮志凌云的沈光耀,又或是1962年身处集体主义最高潮的陈鹏(黄晓明饰)、李想和王敏佳(章子怡饰),以及21世纪的外企高管张果果(张震饰),他们面对的抉择与挣扎,都是是否要依循自己的“真心”。

    对于早已习惯于随波逐流,迁就于既有体系与观念的当代都市中人,“真实”和“真心”,不能不说是某种追根溯源式的叩问。这可能正是导演李芳芳试图打动观众的地方,也可能是许多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被打动的缘由所在。

    但如果你稍微从影片无时不刻在努力煽情(这是这部电影又一处努力的地方)的配乐里抽离片刻,便会发现影片想要传递的这种“真实”,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沦为了嘹亮但却空泛的口号。

    不是烂片,却也难称佳作

    台词生硬、人物脸谱,导致影片空泛

    在1923年的时空里,对学业也对人生感到迷茫的吴岭澜,在听到“真实”二字之后突然陷入了哲学家般的沉思,而后便获得了某种灵魂深处的顿悟。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完全无从知晓。

    在1938年的时空里,美军军官招募飞行员采用的口号是“真心”、“勇气”、“正义”与“同情”。后来当沈光耀面对军官的质问时,他再次用“真心”、“勇气”、“正义”、“同情”这四个响亮的口号予以了坚决的回应。他的转变虽然简单,但还算合理,因为他目睹了一场空袭带来的可怕灾难,坚定了入伍从戎拯救黎民的信念。

    应该说,这是这部电影最饱满的部分,起码主人公的形象算是立了起来。仅是对于西南联大的几笔描写,已经让许多文艺青年看见了自己朝圣的殿堂。沈光耀最后的牺牲,更是催人泪下。但是它依然很有几分矫情,比如雪地上拉小提琴,又比如炮火纷飞中在山谷间授课。这些镜头,就像是一个个寓意过于明显的符号,于整部电影而言,实则已经割裂。

    类似的情况,也在1962年的时空里更加明显。陈鹏拉着王敏佳在清华园里一路狂奔的戏份,看上去根本不是要解释原子加速,而只是想带我们领略一番清华园的全貌。在这个承载了更多人物和更复杂主题的故事里,本来最适合去量度所谓的“真实”。但是一切却在黄晓明声嘶力竭地喊出“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那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这句台词时全盘崩坏。

    这样过于生硬的口号化台词,在《无问西东》里一再出现,它们过于昭彰地宣示着导演的诉求与意图,但却与当时的人物与情境完全割裂了开来。我们不得不带着略微发麻的头皮,消化这些鲜明的口号与意图,然后在煽情的音乐里,等待下一次的头皮发麻。

    在21世纪的时空里,“真心”似乎又变成了“良心”。张果果遭遇了勾心斗角的职场潜规则,以及更阴暗的社会潜规则。他所要依循的,和自己的“真心”谈不上有多大的关系,他只是守住了为人之底线的基本的善良。

    何以流行?

    它的流行,正印证着“真实”的缺失

    到头来,你会发现,《无问西东》里这一系列主要角色,全都活成了某种口号。他们的身份、背景与性格在很多时候都语焉不详,但是他们都在合适的时候,摆正了姿态,喊出了属于他们的口号。

    就这一点而言,这部想强调“真实”的电影,未免有点太不真实。

    这种颇具讽刺意味的强烈反差,很有点像片中的王敏佳。这是一个对集体主义近乎疯狂般痴迷的虚荣主义者,但其命运却是被这种疯狂反噬其身。她毕生信奉和甘愿献身的理想,恰恰是毁灭她的东西。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部大型的公益广告片,试图用优美的旋律和精致的画面,去向观众灌输某种看似被升华了的心灵鸡汤。这碗鸡汤的佐料,是家国大义,是知识分子的德行与操守,是每个个体的善良与初心。这些都没什么不对,不对的是汤里只有这些佐料,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菜与肉,下咽时不免让人齁得慌。

    《无问西东》剧照,王敏佳与陈鹏。

    它又像是一次过于刻板的命题作文,老师早早定下了主题与基调,笨拙的学生却只会把自己收集到的所有素材,都强行往这个主题上去靠。

    考虑到其清华百年校庆纪念片的身份,《无问西东》的确也是一次命题作文,就连导演李芳芳自己,也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有意无意地提及这部电影命题作文的本质,以表明自己遵照拍摄本片的初衷,成功地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

    或许,对于名校清华而言,这的确算是一部成功的校庆纪念片。因为它已经很努力地把百年清华最自豪的精神理念写进了这130分钟的影像里,它也的确能够成功地让每一位观看过它的观众,都能确凿地记住它试图传递的那些口号。

    这或许也是《无问西东》虽然有着如此多的硬伤时,却依然会招致很多人喜欢的缘由。即便是批评它,也会想鼓励影片所传递的这些主旨。

    片中呈现的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西南联大,尤其会让大量有文艺情怀的观众,感到某种久违了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召。作为知识分子的图腾,西南联大的独立、坚守与求知精神,也的确让许多人提笔码字,为它写下长长的赞美篇章。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作者: [美] 易社强 译者: 饶佳荣 版本: 九州出版社 2012年3月

    然而我们都清楚,那是历史上的西南联大,与电影《无问西东》所呈现的西南联大,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但有一点,我想没有人会否认,那就是《无问西东》全片试着呼喊的那些精神与口号,的确值得被尊重,甚至被珍视。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太过麻木于生活的苟且,就连看一看远方,仿佛都是一种奢侈。就不用说,《无问西东》想要呼唤的,是求知问道,是家国天下,是知识分子的操守,是一个人的德行与担当这些更加深刻和宏大的命题。

    在这个连高尚的口号都快要无人呐喊的时代,有人去振臂呼唤这些口号,至少不是件坏事。

    只不过我们总是会期望,一部承载着如此动人口号的电影,其技法,要是能跟上那些了不起的想法,该有多好。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时间之葬;编辑:走走。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你转发至朋友圈。

     6 ) 你的珍贵无问西东,但我可能上了假的清华

    “愿你在被打击时,
    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
    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当张震的独白响起时,泪水再次涌出,纸巾真是带少了。不禁想起之前朋友圈看过的一个评论的题目《明明一副烂片卖相,竟然拍出了时代的风骨》。要我说,应该是《明明一副烂片的卖相,竟然如此打动人心》。

    是的,这片的卖相真挺烂的。所以对于《无问西东》原本我是拒绝的。因为实在不希望自己的母校被黄晓明之徒轻薄了。电影的情节也非常不讲究,一个被云南或是四川乡村收养的孤儿陈鹏,如何又跑到北京去上了中学,以至于能和李想、王敏佳成为中学同学的呢?这情节实在太不讲究了。另外,导演的野心也很大,想用四条故事线,二个小时就串起百年清华,剪辑实在不敢恭维。

    然而就是这样的“烂片”,电影院里却座无虚席,人人哭得稀里哗啦的。当然,这电影本身的煽情太过用力,不仅要用情节煽还一定要有音乐助力。但是,大家好像都被煽得心甘情愿似得。

    为什么一个“烂片”可以有这样的效果?我觉得答案就在结尾。影片最后的最后,屏幕上出现的是这样一行字,“谨以此片献给珍贵的你”。是的,这电影是拍给“你”的,不是献给百年清华,不是献给那些名家巨匠,也不是献给什么理想和主义,而是“珍贵的你”。在一个集体主义盛行的文化中,在集体高于个体价值的叙事体系里,个人不仅被专门突出了出来,更被放到了“珍贵”的地位。我以为这就是这部影片的价值观,它绝不仅仅是影片最后或真或假的这一句话,它是贯穿影片的内在灵魂。

    它是陈鹏他们的中学老师,不因为曾经接受了妻子婚前的资助和恩惠就假装爱她,而是倔强地守护着自己的情感和内心;

    它也是那个师母,执拗地捍卫自己的爱情;

    它是吴岭澜受到大潮流的鼓动,一心想学实科救国时,梅贻琦循循善诱地劝导他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并且只做真实的自己;

    它是陈鹏在校长选中他参加国家最重要的项目时,坦然地说出“我有人要照顾”,而校长也适时地告诫同僚尊重他的选择,不要为难他;

    它是沈光耀的妈妈说出“我希望你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以及“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

    它也是沈光耀看到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满目疮痍,当一个个无辜而鲜活的生命在眼前消逝时,毅然弃文从武报考空军去保卫生命的选择;

    它是美军的飞行教练关于飞行员的生命永远高于飞机的训练教导;

    它是沈光耀利用驾机训练给饥饿的贫苦儿童送去飞行员的食品的关怀和牵挂;

    它是衣衫褴褛并且已经失去行走能力的传教士在那么艰苦而危险的环境里对贫苦儿童的不离不弃;

    它还是张果果对无力负担医药费和生活费的四胞胎家庭的慷慨救助,以及那家人真心的感激;

    它更是那个师母,在目睹了王敏佳因自己的鼓动而在批斗会上被活活打死的场面后,自杀谢罪的悔恨。

    是的,每一个“你”都是真实而珍贵的。这种把每一个个体的价值放到所有其它的价值之上,对每一个个体而不是某种集体或其它的东西的关怀和悲悯,才是感动了观众的力量,因为它能够直达人心,它能够跨越种族与文化,无问西东。是的,很多东西都没有必要分什么东方、西方。知识、学问是不分东方、西方的,人性的关怀和悲悯更是不分东方、西方。DLLM尊者说过这样一段话,“I really feel that some people neglect and overlook compassion because they associate it with religion. Of course, everyone is free to choose whether they pay religion any regard, but to neglect compassion is a mistake because it is the source of our own well-being.” (我真心觉得很多人都忽视了关怀和悲悯,因为他们把这个跟宗教联系在一起了。当然,每个人有权决定自己对宗教的态度,但是忽略了同情和悲悯是不对的,因为这是我们自身幸福的源泉)。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如此感人的原因吧?

    同情和悲悯并不意味着软弱和无力,相反,它可能意味着巨大的勇气。这勇气让沈光耀毅然参军、慷慨赴死;这勇气也让师母悔恨自尽、洗刷罪孽;这勇气还让李想在冰雪的荒原中,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同伴。“这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这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就是人性中光辉的部分,就是能够跨越地域的界限、跨越分歧与隔阂的精神,这精神无问西东。

    作为一个清华毕业生,这部电影让我自豪。然而,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也让我坚信我上的是一个假的清华。因为我上的清华,是认为飞机比飞行员的命贵的;我上的清华,让我为祖国而不是我自己或我所爱的人健康工作50年;我上的清华,对传教士们没有感恩,他们从不被人提起,仿佛不曾存在过一样;我上的清华,虽然校徽上的校训还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然而执行的却是“听话、出活”;最重要的,我上的清华,根本就没听说过那首有“无问西东”这样歌词的校歌。

    公正地讲,从电影本身的元素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佳作。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电影的创作者试图传递的那种文明的价值观,那种对每一个生命都有价值的尊重和认可,这是这片土地上一直缺失的东西。

     7 ) 什么是真实?我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我看到真实的电影就是这样

    引用电影里的话:什么是真实?你看到的,你听到的…就是真实的。我看到听到的电影就是这样

    真实的是导演生硬把四条线“顺理成章”的串联在一起。基本就是因前辈的一句话或一行为改变了后面的人。特别当代“奸商”张果果只因一次扫墓,听前辈留一句话死者已矣,生者如斯就莫名其妙的放弃蓄谋已久的商业计划。最后他只甩了一句我们不一样(还好他没唱出来。)。。。真实的看见一位广东富家仁母是如此的开明和伟大。我只认为导演硬拉出一个这样的母亲是为了体现出沈光耀的愤青精神更伟大。我真实的看见这不是战场而是中东里的沙漠,食物贵于石油,用战斗机空投食物。电影里贵在光耀救了一名理工科生,真实的理科生也可以如此浪漫,可以在如此高度机密任务期间请假,回来神奇的直接打算掩埋王敏佳,也不问青红皂白的带走了她。(他那些高分我真不明白是理性考得还是感性考得)。最后吴岭澜一角导演是在叫嚣吗?他是一个理科渣文科优的迷茫青年,脑残的跟风。只因梅老师的朗读泰戈尔一首诗最后就喜欢迷上这首诗。一次看见当时的全国名人都瞻仰诗的作者。从此他就“弃医从文”。我真实的看见导演是在赞美文科思维如此漂移随性,跟着感觉走。

    电影最后彩蛋就串了很多中国伟人,表达出来她的情怀。请走开,我要真实有逻辑的东西,不要无问西东的情怀。

    我是理工生,也许会有情怀,但我更喜欢真实的。在我们理工科思维里真实也许并不是所见所敢,而是背后的逻辑。我并不喜欢你们所喜欢的电影,也许我只是看到我感受的真实,并没理解到你们的逻辑。

     短评

    此生此世,向心向善。命运何惧,真心以待。

    2分钟前
    • 力荐

    谢谢你,我人生中宝贵的一课。

    6分钟前
    • Morning
    • 力荐

    有些东西进到心里,就是一辈子,虽然浑然不觉,但早已深入骨髓。四个时代,都有其幸与不幸,即便是当下这个平安祥和的时代,有时感觉自己身上也会有看不见的弹痕,风骨、胸襟、情怀这些词或许已经模糊,或许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活法,惟愿“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9分钟前
    • Breeze_狸奴
    • 力荐

    当黄晓明喊出“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那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我大概也就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片子了。整体的感觉还是太矫情,有点过度抒情。然而,抒情的方式却又只有不停的用音乐煽。所谓的四个时空线索,也并没有真正有效的交叉起来,还是导演能力的问题。最终,也仅是个喊口号的宣传片。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补看。历时五年后才公映,不知经历了什么?演员都很年轻,颜值高,观众高兴。命题作文,意念过强、过多,结果却并不理想。

    1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整体像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四个时代背景,把一堆小故事连在一起,贯穿其中的主题是:在时代的洪流下,渺小的个人该何去何从,唯有立德立言,无问西东。问题是这些繁多的故事泥沙俱下,好的地方要拍手称绝,比如战争中的诗意,静坐听雨;差的地方简直要呵呵脸,比如张震都救不了的现代戏,尴尬到死。

    19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我很喜欢。大胆,年轻,蓬勃朝气,过程中叹息几声,看哭一次。叙事上有缺点,但每个单元都很动人。年轻人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容易的,但年轻人从来不会认输。

    20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彩蛋比正片还吸引人。晓明哥演得也很好啊,章子怡毁容后晓明哥拥抱她,她略带抗拒,此时晓明哥拖住章的手借势让她抱紧他自己,细节好评。王力宏死的时候整个电影院都吸鼻子了。

    24分钟前
    • 胖胖胖肉羊
    • 力荐

    好看的,很浪漫的一部电影。泰戈尔是浪漫的,西南联大是浪漫的,雨中静坐听雨是浪漫的,晃晃叔叔是浪漫的,陈鹏的妥帖是浪漫的,被银杏叶包裹的雪花膏是浪漫的。

    26分钟前
    • Monody
    • 力荐

    “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哈哈哈,过去的人也不会这么说话吧?清华献礼版《芳华》。

    2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做为命题作文,在当下的电影语境,能拍到这个“深度”(尤其是62年戏份),真心佩服导演。

    32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1.黄晓明真是人生赢家,在《中国合伙人》考上燕京大学,在《无问西东》考上清华大学,下次是上哈佛还是剑桥?2.张震可能是在理发店工作,毕竟同事全是英文名。

    37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观影体验特别复杂,一方面导演的情怀野心,时代的反思以及某些闪光的细节都能体会到,一方面又被各种尴尬的剧情、无处不在的配乐,支离破碎的情节,一一击破。这种多线叙事其实特别考验导演的功力,弄不好就成这个样子,特别跳跃,情绪不连贯。两个亮点,米雪饰演母亲那段教子告白,片尾的清华人物致敬

    38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孤坟葬着未亡者,枯井跳下活死人。你会一点命理,却摸不透时代脉搏;我懂一些句读,仍划不掉此生灾祸。沙海苍茫,惦念着远方的你治愈情痛;山河破碎,曾记得少年意气胸怀家国。这里有百子争鸣,可静坐听雨,能丈量核变,共天地俊秀。这水木清华见证了百年兴衰,世事变迁。还有无数情深,正在漠漠跋涉。

    4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这才是更值得尊重的、更多人的“芳华”啊!学生的勇毅被乱世葬送,而泰戈尔的诗流传至今。追问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活,并为意义而死,爱与欲都像钻石般纯粹,文人书生电影。张震可以说是人间瑰宝了,章子怡蒙面后进入神演技时刻,黄晓明完全控油,裸体极性感。p.s.永远分不清王力宏和李治廷。

    43分钟前
    • 隔壁家的桃太太
    • 推荐

    章子怡那一段见人性。但打动我的是王力宏那一段。世间父母大多像米雪演的妇人一样,并不奢望儿女有丰功伟绩耀目成就,只希望儿女能嫁娶生子世俗过完一生。这也是大多数同龄人最终所走的路。但人生的活法,从来都不该只有一种。他违叛了母愿。可至少,他活在自己的岁月里。他没有辜负他所存活过的时代。

    48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有一种老派的好。真正的青春就该歌颂勇气和爱,该歌颂对自我的寻找,要在人性趋利避害的恶里曲曲折折的开出一朵花来。米雪好棒。而导演大概拍出了非常好的黄晓明和最好的王力宏。

    51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每当遇到好电影 我就会庆幸 这个世界有人有能力把美好的东西传播 真好

    52分钟前
    • 睡着的竹子
    • 力荐

    如今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的是一点也不快乐的张果果(可很多人既没他的颜值也没他的才华),我们已然没有了吴岭澜、沈光耀、陈鹏为代表的年轻人那种真诚、正义、勇气、信仰、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是我们堕落了还是被阉割了?真羡慕他们的“芳华”,我们没有过,有的只是犬儒、自私、冷漠以及廉价的激愤…

    57分钟前
    • 曾于里
    • 推荐

    这样说吧,这部电影就像你收到一张纸条,上面书写了康德,字写得颇为难看,但在一个三观发育不太健康的时代,为了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或者内心仍然追求的某种崇高的道德法则。你还是愿意把这张纸条传递给另一个人,这就是我看《无问西东》的感受

    1小时前
    • 4cats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