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大陆1991

    主演:古月,苏林,赵恒多,吴志远,孙海英 

    导演:李俊,杨光远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1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2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3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4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5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6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16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17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18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19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饱经战乱之苦的中华民族在短暂的胜利喜悦过后,即将迎来决定民族命运的重要时刻。随着蒋介石(赵恒多 饰)撕毁停战协定,国共两党内战全面爆发。经过两年的正面对决,国共双方的差距逐渐缩小,战局终于迎来决定性的时刻。1948年初,毛泽东(古月 饰)、周恩来、任弼时等共产党重要领导人离开陕北根据地,与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会合。经过一番审慎的考量与讨论,领导人们命令林彪(马绍信 饰)所率领的五十万东北野战军全面发起夺取东北辽沈战役。对东北去留举棋不定的蒋介石被迫应战,中华民族的命运之战拉开序幕……  本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一部。

     长篇影评

     1 ) 从辽沈战役想到的

    蒋的战略构想是两边对进夹击,结果:1.海上军舰+登陆部队打不过塔山;2.沈阳那边廖兵团第一不想出来,磨磨蹭蹭出来了又在彰武呆着不想打;3.没想到锦州那么快就被攻下来了。这三点已输了战局,结果还有4.廖兵团的撤退不力。先往营口,后转沈阳,大兵团挤在一块。也许是电影刻画,从始至终,没看到廖仔细分析地图和仔细侦查,最后竟心态崩了明文发电文。号称王牌军的两个部队,电影里只让他们在那个小村庄放了几枪,以及最后被包围,强弩之末放了几枪,也是讽刺。 对国军来说,战场指挥官到底是谁,谁在做整个战局把控?原先的战略构想有几个指挥官认?谁能确保为了整体,即使牺牲局部也在所不惜?傅作义不想出力,卫立煌也不想,廖也不想。要蒋亲自过来,并且后面实在推不动,还临阵换将。 国军的山头主义,蒋的人情区分,搞的国军内部各有小算盘。战争瞬息万变,错过就错过了。所以林彪讲四快一慢,起初做决定要慢,但是想明白了就要快速执行。解放军能保障统一指挥,能以歼灭敌人为最大目标,简单清晰。

    将帅责任重大,举足轻重。比如说侦查,小事能变大事,好比那个因为一个马蹄铁失了战争的故事:黑山方向仅仅有一些重炮,就以为是主力部队,然后就撤退了。其实廖还是有识之士,觉得不过是个师。奈何下属说的斩钉截铁。再比如淮海战役中的黄百韬浪费两天时间都没架浮桥,还有挺近大别山时期刘伯承亲自侦查才发现河水能过,而不是老乡说的不能过(实际确实大部分时间不能过)。

    以往人数论、武器论甚为流行,好像人多、武器好,就无敌了。实际也不是这样。人的激励机制是多么重要!将帅的指挥水平多么重要!昏了头,十万大军也没啥用!

     2 ) 大反攻

    影片开始就是毛主席登上高山看黄河解冻的镜头,不得不说导演选的这个镜头真是太好了,黄河轰隆隆地解冻,冰块混合着泥浆倾泻而下,发出地动山摇般的巨响。这种壮观的自然景象像极了当时的国内局势,抗日战争胜利,中国面临着巨变,两种命运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大角逐,中国的命运宛若浩浩荡荡的黄河解冻之水一般,在碰撞、粉碎中前进。
    1948年,全国的形势还不明朗,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虽然解放军在华北的解放区基本连成一片,但解放军的实力还是弱于国军。只有在东北,解放军已经可与国军来一场大决战了,国军龟缩在长春、沈阳等少数大城市,这对擅长运动战的解放军来说很不利。影片在此有了一个大争论,其实也是历史上的争论,那就是是就近打长春,引沈阳之敌来救。还是南下打锦州,掐死敌人南逃退路。林彪持第一种意见,毛泽东等中央军委持第二种意见。特别佩服林彪的是,在军委一再要求先打锦州的压力下,林彪居然敢于拖延南下,执意攻打长春。周恩来的比喻特别形象,攻打长春是抓尾巴的打法,打锦州是掐脖子的打法。打下锦州就控制了北宁线,断了敌人南逃入关的退路,锦州是关内关外连接的重要枢纽,远在明朝时期就是扼守山海关的要地,明朝的宁锦防线支撑了百年使满清不能前进一步。
    在军委的强大压力下,林彪南下攻打锦州,打锦州重要的是阻击东西两侧敌人的援军,西侧是来自葫芦岛的援军,在锦西一带阻击,东侧是来自沈阳的廖耀湘兵团,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阻击。廖耀湘兵团是国军精锐中的精锐,蒋介石五大王牌军有两大军在廖耀湘兵团。黑山和大虎山阻击战打的最为艰苦,但攻打锦州也一再受挫,攻打锦州拖不得,必须速战速决,最终经过血战,解放军拿下锦州,影片中那个国民党军官枪杀话务班女兵的情节令人心生难过,他的那句缴枪不缴女人也成为经典。
    在辽沈战场,名将云集,卫立煌、杜聿明、廖耀湘等等都是身经百战、文韬武略兼备的名将,国民党最大的败笔就是蒋介石经常越级指挥,打乱部署,尤其是辽沈战役中,蒋介石信不过卫立煌,调徐州的杜聿明来东北指挥,给杜安了一个副总指挥的官,架空了卫立煌,蒋介石更是两度亲临沈阳指挥战事。东北战局军令不出于一人,当廖耀湘救锦州失败后,蒋介石要求廖兵团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锦州,杜聿明却认为夺回锦州已经无望,不如退回营口,从海路撤退,至少能保证军队还在,卫立煌却要求廖兵团退守沈阳。在这样的乱局中,廖耀湘估计要被逼疯了,他的意见与杜一致,便继续要求部队猛攻黑山和大虎山,如能攻克这两地,便可夺回锦州,若攻不下,便掩护兵团主力南下营口。但事实并没廖想的那么乐观,林彪及时把握战机,放弃攻打葫芦岛的计划,而是用部队主力合围廖兵团。林彪切断了廖南逃营口的退路,把廖逼的只能向沈阳撤退,在辽西歼灭廖兵团。廖耀湘兵团十几万人马顷刻灰飞烟灭。电影没有抹黑国军,而是反应了国军真实的战斗力,廖耀湘兵团撤退沈阳的途中还是军容严整,部队行动整齐划一,抗日远征军的底子就是好,完全不是杂牌军阀能比的了的。
    还有就是电影中的林彪不苟言笑,镇定自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罗荣桓是润滑剂,两相协调,刘亚楼却是意气风发,精明干练。与淮海战役前委中段子满天飞比起来,东北野战军的军委中可能更压抑吧,林彪在电影中几乎没有过笑,也没多说过一句废话。
    这种大制作真的是前无古人,不知有没有来者。影片的长镜头比比皆是,反映解放军冲锋的镜头及廖耀湘兵团行军的镜头简直是绝了。

     3 ) 广阔的视角,决胜千里

    【4.5星】 1、这种才是真正的战争片,敌我双方都有伤亡,没有哪个是神人,即使是指挥官比如杜聿明、林彪,也都是对结果没那么有把握的,都不是完全的躺赢主角,完全是靠自身实力。 2、蒋介石六十有二,生日那天,他的达令(妻子)飞过来,他与她妻子见面的场景,可见蒋介石也是一个尊敬和爱他妻子的人,这电影没有一味**对手,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抗日神剧**化对手,其实是对自己的贬低:既然对手如此垃圾,为何久攻不胜?岂不是说明己方更垃圾? 3、西柏坡,锦州,葫芦岛,曾经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和平年代的存在感却也比较低啊 4、“共军又怎么知道我的司令部在胡家窝棚呢?”笑死我了,共军因为部队乱了,有一个小纵队误打误撞咬了一下遇到的敌军,结果捅到马蜂窝——敌军司令部了,虽然共军这一纵队都没了,但是却令敌军开始怀疑共军为啥知道自己在这儿 5、这里面的枪炮、子弹的火花看起来非常真实,是真枪真炮? 6、最开始预计需要5年,打完辽沈战役就准确预计到只需要1年左右就行了,毛泽东是真牛 7、蒋这边的氛围看起来就是比较资本主义,下属多半都是蒋的学生,很多裙带关系,而且各怀鬼胎,感觉很多时候都没有完全执行蒋的命令

     4 ) "我不要你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绝对的经典,不亚于任何电影~
    看的时候,聚精会神,以免错过任何细节~
    历史重现,甚至一些决定性的细节都刻画的淋淋尽致~
    人物鲜活,尤喜欢林彪的角色,简直有些传神了呢~

     5 ) 《大决战三部曲(Decisive Engagement)》:成王败寇【第12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7/decisive-engagement12.html
    0 评论

    本片获得1992年第12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这是金鸡奖获奖影片中最后看得一部。之所以最后看,原因有二:其一,这个系列看过不只三遍,有些情节还历历在目,所以不着急看;其二,看本系列前一直在看《一寸河山一寸血》,想看完这部抗日纪录片、对抗日的国军将领有所了解后,再来看看本片中他们是如何败在共产党手下的。

    电影情节不复述了,三部电影每一部都达到210分钟,全景式的描绘出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详细过程。可以说,本系列是一部了解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的最好教材。当然,历史是一个婊子,谁成功就由谁书写,因此本系列影片的内容也不能全信。在我来看,影片内容至少有八成是真实的,毕竟各场战斗的结果都摆在那里!此外,本系列拍摄于1992年,离战争结束还不到五十年,所以剧情不会太离谱。

    现在来说说我对本系列的感受。简单来说,本系列可以说是总共28届金鸡奖最佳影片中,最好看的一个系列,没有之一。影片好看之处主要有六点,一是剧情引人入胜,二是人物塑造丰满,三是影片描绘全面,四是场面大气磅礴,五是音乐恢弘、荡气回肠,六是演员表演精湛。下面简单来说一说。

    其一,剧情引人入胜,这是本系列给我的最直观感受。从第一部《辽沈战役》开始,影片就深深吸引住观众的心。东北如何打?长春打不打?沈阳打不打?影片通过细腻的方式描绘了林彪的犹豫不决。其后,当战争开始后,影片给每一场战斗都留下悬念,比如某某部队是不是能及时取得胜利,某某部队是否能坚守得住,等等等。这些颇具看点且吸引人的剧情,从《辽沈战役》开始,一直延续到《平津战役》。即使《平津战役》中由大规模作战变化为“谈”还是不“谈”的悬念,影片依然会紧紧抓住观众们的心不放。总之,三部影片每十几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看点,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影片漫长的630分钟。一部巨作可以做到此种程度,在中国电影中太难得了!

    其二,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三部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

    此外,电影没有脸谱化人物。片中人物,没有对与错,没有正义与邪恶,都是有着血肉之躯的中国人,这些使电影充满了真实感。尤其是对于蒋介石的塑造,他在《平津战役》中巡防南京结束后说出的一番话,颇具肺腑之心,可以明显感觉出他真的不想离开南京。总之,将这些历史人物还原为真实的人,是影片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另一大优点,让我们看到“国民党反动派”也不都是“大坏蛋”,也都有着真情实感。

    其三,电影描绘方式是全景式的,几乎涵盖这三大战役的方方面面。上至毛泽东领导的中共中央军委、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国防部,中至国共双方的战役指挥、战场指挥,下至普通士兵的某一场战斗,以及战场前线的支边群众,等等等。影片将战争的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在了影片中,让观众们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真实的了解这三大战役,这是本片的另一大优点。能够做到此种程度,让我非常佩服本片编导。他们竟然能将如此大规模的影片细化到某一个战士身上,太了不起了!可见编导的拍摄、指挥与调度能力不是一般的出色。

    其四,本系列战争场景之壮阔,堪称全球之最。本片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从万炮齐发到上千人的的冲锋;从国民党军队的机械化运输到共产党的手推车支边;从国民党军队的空袭到解放军的坦克进攻,等等等。这些画面将战场上的真实与残酷以及规模,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还都不是本系列电影最震撼的,影片最大的手笔、让其他国家影片黯然失色的是,对于航拍的运用。航拍,本系列几乎用烂了,从廖耀湘兵团的机械化行军,到黄伯韬、黄维兵团的被围与突围,以及天津津塘桥解放军的胜利大会师,这些场景中都有长达数分钟的航拍及特写。至于,表现气势与人物情绪的俯拍,更是比比皆是。比如毛泽东在黄河上、蒋介石在南京的各个角落,等等。总之,本片拍摄上的大气,不是几千人、几万人塑造出来的,而是成千上万的演员与不惜血本的投入汇聚而成的,是真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五,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

    其六,本系列影片演员完美塑造出各个给历史人物。片中历史人物繁多,数不胜数,但对白多的角色却并不多。但无论戏份多少,该系列的演员整体上成功的塑造了他们所扮演的各个历史人物。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蒋介石扮演者赵恒多,他将一个大势已去、又不甘于现实的人物塑造的真实而丰满。他在《淮海战役》中的怒火与《平津战役》中的悲情,分寸、火候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他不仅是一个好的特型演员,也是一个好演员。片中毛泽东的饰演者古月也同样出色,颇具伟人气质,而且与毛泽东太像了!只可惜这两位优秀的演员,在2000年都去世了。

    通过以上可以看到,本系列电影是近乎完美的。事实也是如此,在这三部电影中,缺点确实很难找,即使中国电影的通病——情节不连贯,也变得无迹可寻。可见中国不是拍不出好电影、不是拍不出好看的主旋律电影,而是没有人认真的去做!“事在人为”在中国电影中很难实行起来。

    虽然影片几乎完美,但我还是要说,一场内战拍摄如此大规模的电影实在没有必要!内战打得再成功,它还是内战,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歼敌数百万”这可是“歼”的中国人,都是爹妈生的孩子!因此,成王败寇的三大战役电影只是胜利者的宣言,从战争角度来说没有丝毫意义。这也让本片的一个缺点显现出来:虽然国民党反动派是敌方,但本系列电影对于国民党军队的普通士兵没有进行细致描写,太不应该了!

    总结一下。从电影方面来说,本系列电影近乎完美,历届金鸡奖最佳影片中最好看的一部。但从内容上来看,本系列电影只是一部不能百分百相信的解放战争史。

    序列:0864

    大决战1辽沈战役.Liaoxi.Shenyang.Campaign.1991.DVDRip.X264.AAC.HALFCD-NORM

    大决战2淮海战役.Weihai.Campaign.1991.DVDRip.X264.AAC.HALFCD-NORM

    大决战3平津战役.Beiping.Tianjin.Campaign.1991.DVDRip.X264.AAC.HALFCD-NORM

    2012-07-03

     6 ) 观《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影片展现的三种精神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拍摄于90年代,借鉴了当时国外电影许多经典的拍摄技法和镜头语言,主要体现在拍摄宏大战争场面时突出个人的一镜到底和色块构图暗示剧情等内容方面,创造了当时中国电影史上的又一个巅峰。影片拍摄的这场规模宏大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史上决定了中国东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电影强烈展现给观众的三种精神,更让人感动和铭记。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艰苦奋斗,冷静沉着的乐观精神

    (西柏坡中央军委,居一隅而洞察千里外之敌情,达到全局精准把握)

    电影很真实地展现了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在艰苦环境下的奋斗精神,从延安的小窑洞到西柏坡的小山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身居陋室,运筹帷幄千里之外的辽沈战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任弼时等主要领导人出神入化、积极乐观的形象在电影细节中展现得生动饱满,在战争大局上精准把控,极富远见地预测了东北战局将改变全国解放的进程,突显了战役的重要价值。影片中对辽沈战役现场总指挥林彪的形象塑造尤为突出,工作中一丝不苟,指挥上冷静沉着,大战前反复踱步分析考虑战场局势并表现出其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塔山强敌猛攻时岿然不动,沉着坚定,从心理上和形象上展现出林彪总指挥打垮国民党军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林总摁下电话的这一镜头,将一位杰出将领的沉着冷静反映得淋漓尽致)

    二、解放军指战员不畏牺牲,坚决斗争的顽强精神

    锦州城外的配水池,胡家窝棚,塔山,这一连串的地名都浸满了解放军指战员们的热血和身躯,他们敢于舍弃自己宝贵年轻的生命,坚持与国民党军做殊死战斗,用生命换来了战场上的胜利。电影中令人落泪的一幕,莫过于炊事班长挑着猪肉炖粉条去给进攻配水池的部队送饭,到了阵地却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都已经牺牲了。残阳西下,小小的配水池被夕阳和血肉染得通红,一大批勇敢的解放军战士倒在了冲锋的路上,他们是那真正可爱而伟大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宏大画面让观众最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革命胜利和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电影直观地告诫了当下的人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决抵制任何侮辱先烈和英雄的行为,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并做一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

    (配水池的惨烈,在镜头下极为真实地展示出来)

    三、共产党人谦逊朴素,知人善用的高尚精神

    电影中有几个镜头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共产党人身上的谦逊朴素作风和知人善用的优良品格,其中林总与中央军委意见相左,但中央军委始终保持对林彪的信任和尊重;彭德怀总司令打了大胜仗却拒绝下属宣传吹捧自己,让观众不由得将共产党高级将领的谦逊朴素和知人善用优秀品格与国民党部队进行深刻对比,国民党军中派系林立,各怀鬼胎,互不信任,战争中指挥混乱,临阵换将,买办式的军队和国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顾祝同和卫立煌二人争吵,凸显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分歧)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真实地反映了共产党领导人和人民解放军拥有的憾天动地地可贵精神,而这些精神需要我们每个人铭记和传承。

     7 ) 为什么猪肉炖粉条那个情节感人至深

    很小的时候看到了这个片段,过了几天塔山英雄团的战士还真的来学校宣讲了。那个军官提到了炊事班班长把饭菜撒在了阵地上,我就卖弄地和身边的同学说,撒的是猪肉炖粉条。大家觉得这个菜的名字太逗了,都笑了起来。
    我没有笑,我可以说十几年过去了我看到猪肉炖粉条,依然想到的是那些死去的战士。
    这一篇当然不说历史。历史本来就说不清楚。这一篇只是说在通篇煽情的《辽沈战役》里,甚至在都在煽情的中国革命电影史里,为什么这一桶菜名都不够好听的猪肉炖粉条却是中国革命中最让人感动的一个细节。
    因为这是一个活人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就在这一幕之前,就是这个营的战士们去打配水池,这一段构图之惨烈,令人不得不佩服当年的场务、道具、化妆、烟火等工作人员之细心和敬业。但是却并不让人落泪,因为这一段主要表现的是两个战士要去同归于尽,之前两人已经身中数弹,死亡旗帜早已挂起。最重要的是,片子在表现这一段时为了渲染惨烈,极其拖沓反复,而且这套路在众多片子中都有,此时观众早就暗暗在劝他们:给自己个痛快吧。
    这是从死人的角度去展示战争的残酷。但是,坐在电影院里的是活人,无论如何我们都感受不到,无论如何,情节已发展至此,我们都盼着他们死个痛快,最好拉上敌人的碉堡垫背,也算死得其所。
    看见没有,连干脆利落地死都已经不够了,还必须完成一定战术目的。
    同样的例子还有《孤独的幸存者》,海豹队员被打死的时候多机位慢镜,极力渲染他们死得悲壮。但是作为活人,我们是不愿意看到他们死的。让他们慢慢死并不增加我的难过。这就是为什么《英雄本色》小马哥死的时候所有人心都颤了一下,因为完全没有准备。矛盾就在于《孤独的幸存者》里那四个队员的死是绝大多数人在进电影院前就知道了的。他们的死没有什么突然性好讲,所以只有渲染他们死的过程,而拉长这一段死亡很大程度上只会增加观众的不适,甚至还会有人责怪队员们为什么不拉响个手榴弹抱着个恐怖分子同归于尽。
    所以电影最后主角被救出来时的催泪效果就要好于前者,尤其是他用几句旁白怀念战友时。因为我们更能理解活人的感受,即使我们没有经历过那种惨烈,一定程度上我们还是可以想象。
    那是不是众所周知的真实事件改编成电影催泪就没法子了呢。也不尽然。《93号航班》大家都知道,飞机上的人反抗恐怖分子无果,飞机坠毁了。但是影片处理得非常巧妙,那就是他们差一点点就得救了。还有《甲午海战》,有那么一刻我们以为历史书写错了,因为致远号就差那么一点,就差那么一点点就真的撞上去了。
    总结起来,依旧是要增加观众的代入感。如果情节发展成了大家看一个人怎么死,对观众只是一种煎熬。
    也许《耶稣受难记》是个例外,他一直在让大家看他怎么死。但是最震撼的部分依旧是他作为活人的时候,这部分惨到观众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会死去。所以当他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观众很大程度上已经释然了。
    也就是说,提升观众代入感的归宿还是要强化观众的逆向感受。观众想让一个角色死,你偏让他活,观众想让一个角色活,你偏让他死。泪点其实就是观众想要却要不到的东西的体现。
    不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也存在着尴尬,它需要一个活着的旁观者去看到战争的残酷,但是为了剧情的推进这个旁观者需要置身惨烈之中,又为了能让这个旁观者把所见所闻所感传达出来,就必须让他活着走出战争的炼狱。这时大家就会说,我的天这你都活得下来太狗血啦。
    因此这部电影里炊事员的出场确实是神来之笔。在之前残酷但是略显沉闷的战争场面后,按照这种主旋律的套路,镜头就该给到领导沉思或者国军统帅手忙脚乱了。但镜头却留在了铁丝网残破的战场上,炊事员带着猪肉炖粉条却没有一个战士能够站起来。而炊事员是没有参加战斗的,他很淳朴地以为战士们正在欢庆胜利,这种悲喜反差只有活人才能感受得到。而正是炊事员的出场让之前惨烈得生硬的战争场面有了活的色彩。因为前面的战争场面尽可以随意想象其惨烈,全部战士都牺牲了不会落个剧情狗血的口实,后面炊事员带着观众的视角进入电影,在捞起粉条之时让观众感受着战争的残酷和骨肉相残的悲哀。
    《大战宁沪杭》里四川路桥上二班全部牺牲了,镜头一下跳到已经老去的他们的战友沉思的表情。这种催泪效果更是惊人。因此感动的并非是死去的人怎么惨,而是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原本有的无限可能被这样残酷地截断了。

     8 ) 30年献礼片

    献礼片在建国前二十年的数量是可观的,但大部分描写的是基层的建设和国家的变化,即便是军旅题材涉及到的也多是普通一兵,到了80年代,第一代领导人的形象开始跃然银幕,献礼片也开始有了特定的主题

    1981年,建党60周年,《南昌起义》

    1989年,建国40周年,《开国大典》

    1991年,建党70周年,《大决战》系列、《开天辟地》

    1996年,《大转折》,这个不是周年献礼,但是开播后半年,邓爷爷就去世了

    1999年,建国50周年《大进军》系列

    2007年,南昌起义80周年,《八月一日》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三部曲

    2009年《建国大业》,2011年《建党伟业》以及今年的《建军大业》

    总体上来说,《大决战》是最出色,《大转折》《开国大典》次之,《开天辟地》《南昌起义》《大进军》再次之,《八月一日》拍的最不好,三部曲属于明星荟,电影元素真看不出什么好来

     短评

    震撼的战争片,整个影片的质感就和开篇时的黄河凌汛恢宏的气势一样,影片所展现的是决定了后来中国走向的解放战争,题材就给了影片一种严肃厚重的气质,作为受此历史影响的后人,情感上随着战争的进行不禁掀起了汹涌的波涛,我对解放战争的了解并不多,看了这部影片我对这场战争的兴趣多了很多。

    3分钟前
    • Higgs
    • 力荐

    从战争片的角度是完美的电影。特别喜欢那些航拍镜头,气势如虹,现在是拍不出那种东西了

    8分钟前
    • 陈鑫THU
    • 力荐

    每一次回顾三大战役都血脉贲张,尤其是辽沈战役。战斗之前,林总的“未言胜,先料败”,固然让人感觉精打细算,瞻前顾后,但战争真正开打起来,仔细琢磨那种不拘一格、大开大和和对时机的把握,不愧为军神。

    13分钟前
    • 五月花号
    • 力荐

    在今天这个反宏大叙事、刻画小人物或个体英雄泛滥的时代,这三部曲宏大壮阔的气象,反而显得空前绝后的珍贵,看得荡气回肠。何况对双方的刻画今天不过时,相当客观冷静,克制着价值评判,力求真实还原历史。

    15分钟前
    • 皓宇
    • 力荐

    中国战争电影的最高峰就是大决战系列,客观的展现了国共两个当年,都说集结号如何如何,可是跟这个大决战比还是差远了,大决战的视野大,场面大而不假,各种军事细节都很真实,选取的人物都很具有代表性,配水池墙上还写了凡尔登第二。绝对的战争电影最高峰!现在导演只会搞噱头,看来这种电影是绝响了

    19分钟前
    • qwe
    • 力荐

    如果能更尊重一点历史,这个系列或许会是一部无法超越的超五星作品,毕竟没有哪家公司承担起这样巨制的费用。但是我还想说但是:就目前来看还仅仅是一部主旋律献礼电影。

    23分钟前
    • kis_ing
    • 还行

    林彪在火车站的一组镜头相当精彩

    26分钟前
    • 啸如
    • 推荐

    貌似上中学的时候就看过了,当时的自己就是个“战争狂人“每天梦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成为一个伟大的军事领袖在乱石之中敕岔风云,每周新的一期军事期刊发行后就赶紧跑去购买,电视上有战争片上映就看得激情澎湃,更有甚者,自己勾勒出中华帝国的兵力部署阿,战争时的动员阿,组建了“军政党”(模仿希特勒的国家社会党,一度很崇拜希特勒),也许好斗是大多数男孩子童年的特征吧。渐渐的长大,这种破坏欲望渐渐消磨,甚至周边世界发生过什么事也不曾想到要关注,眼光越来越局限在自己身上,自己身边的事情。

    29分钟前
    • 多倍体奶牛
    • 推荐

    史诗巨片,对细节和史实的还原、对场面的控制、对节奏的把握都很好,基本事实的还原上唯一的模棱两可的就是郑洞国据守长春中央银行大楼是在胁迫下起义的而非主动起义

    33分钟前
    • 格瓦拉
    • 力荐

    太棒了,无论是镜头艺术性还是人物刻画场景都十分精妙。林“开完会各自回去,我没有准备午饭”,罗补充:“跑步通知伙房下面,让各位指战员吃了再回去”。警卫员叫毛毛犯起床气不起,周闯进毛房间毛顿时翘起来,然后被林的电报气得扣错扣子。林指示严办失阵地不报的司令,罗亲自前往赦免,临别“就这么走了,手都不握?”逼出对方热泪。md,编剧大手子!!!请今天生硬麦麸的主创们好好学学什么叫见微知著细腻自然地表现互补的性格和默契的情谊!

    35分钟前
    • 白藏
    • 力荐

    八一制片厂的最好水平啊!大场面掌握的很不错。大事件也处理的不错。人物塑造也挺到位。很棒了

    39分钟前
    • 黄海
    • 力荐

    评论里那个“中国人打中国人,好厉害”的人,真的是脑子有坑。如果拍美国南北战争题材的电影,这种人应该会是第一个鼓掌的人,而且还会歌功颂德把他的美帝爹爹捧到天。真的是非蠢即坏。

    43分钟前
    • 逝水无痕
    • 力荐

    “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趴在椅背上的林彪啊……

    45分钟前
    • Kevin
    • 力荐

    在中国电影史上,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全景式的战争巨片,气势之磅礴令其他战争电影都难以望其项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为主旋律片,却并没有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从宏大历史的视角,抽丝剥茧般去分析国共双方。影片自始至终采用一种对仗的叙述方式,上至双方最高统帅阶层,下至各自阵营里的将领与士兵,做了精雕细琢地刻画,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胜与败,得与失,留有后人评说。

    46分钟前
    • 可乐的细碎生活
    • 推荐

    人物刻画细腻,特别是国军方面,廖耀湘,卫立煌,杜聿明都很出彩。共军方面林的刻画很亮眼,台词少但印象深刻。小人物也不马虎,戴红围巾的小战士,送猪肉粉条的炊事员等等,出场不多但很突出。战争场面精炼,没有过度渲染,也不冗长乏味,国共双方的行军场面都很震撼。台词各具风格,精当传神。

    47分钟前
    • 玲珑心
    • 力荐

    呵呵,就是说林总每个决策都是错的呗,然后得上级引导、下级力劝才能回到正确轨道,说白了林总根本不会打仗,都是别人教的...他就是后来犯了天大的错,彼时的功绩也无法抹杀,不至于这么瞎编排人家吧。历史这个小姑娘都快给打扮成张飞了,就差涂上黑扇面直接写金字了。大场面还不错。

    48分钟前
    • JerryLee
    • 还行

    好像是第一部正面描写林彪的电影

    52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这片子比现在的主旋律好看多了!政治 军事 经济 人心全有描写,大到军事战略,小到小人物的细节。大敌当前,每个人心里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搞派系搞内斗,这样的政党怎能不亡。不是林彪多厉害,纯属是国民党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55分钟前
    • Alec
    • 推荐

    一部电影成为太祖和101的终极迷弟。借这条短评说一件我意难平的事。本科学政治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都很迷燕京的几个中国专家,其中马若德教授前几天刚刚去世。那时我对一个现象非常失望,因为出了哈佛燕京,似乎没有什么政治系的老师对我党这个我自以为很有价值的课题感兴趣。我想在我离开美国回国的时候,我要给一些本科时待我不薄的教授们发一封邮件,真诚地问问他们,他们可能研究了一辈子各种政党,但是在人生中的某个瞬间,是否对一个28年时间从12个党代表发展到统一四万万国民的党产生过兴趣。如果没有,那说明本科时精神上的极度失望,或早或晚,都会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56分钟前
    • VeryBerry
    • 力荐

    林彪:刘亚楼,你记一下,我作如下部署调整。以四纵、十一纵,加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二、三、七、八、九,五个纵队,加六纵十七师,包打锦州;十纵加一个师,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阻击廖耀湘兵团,十二纵加十二个独立师,围困长春;五纵、六纵两个师监视沈阳;一纵作总预备队。给我复述一遍!(参谋长,电报)刘亚楼:林总,塔山来电。林彪:念。刘亚楼:敌人采用中央突破的战法,整营整连地集团出击,塔山守备团损失过半。林彪: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他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立即发报,快。刘亚楼:林总,部队已经全乱了,纵队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林彪:这个我不管,能找到廖耀湘就行。罗荣桓演员真是好演员,居然还演过大宅门詹王爷,三国演义刘禅。潜伏吴站长辽沈战役这会已经通共是东野八纵司令段苏权。

    59分钟前
    • Howey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