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修女艾达

    修女艾达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其它2013

    主演: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阿伽塔·库莱沙,大卫·奥格尼克,杰吉·特雷拉,亚当·斯齐斯科斯基,海丽娜·斯戈贞斯加,尤安娜·库里克,多罗塔·卡达克,纳塔利娅·拉基夫泽克,阿佛洛狄忒·维瑟拉克,马里斯兹·贾库斯,艾萨贝拉·达布鲁夫斯卡,阿尔图尔·贾努西亚克,安娜·格泽斯斯卡萨克,扬·沃西奇·波多斯基,康斯坦蒂·斯文贝格,帕韦尔·伯克齐克 

    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修女艾达 剧照 NO.1修女艾达 剧照 NO.2修女艾达 剧照 NO.3修女艾达 剧照 NO.4修女艾达 剧照 NO.5修女艾达 剧照 NO.6修女艾达 剧照 NO.16修女艾达 剧照 NO.17修女艾达 剧照 NO.18修女艾达 剧照 NO.19修女艾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62年的波兰。安娜是一名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儿。在宣誓正式成为修女之前,她离开了修道院,去见世上剩下的唯一亲人旺达。旺达告诉安娜,她是犹太人。两名女子踏上了一段旅程,不仅将发掘属于她们家族的悲剧,而且将找到她们自己真正的归属。她们开始质疑之前的信仰,质疑之前生活中所信任的一切。安娜和旺达都想继续活下去,但是当中只有一个人能做到。

     长篇影评

     1 ) 修女艾达 Ida, 2014

    自从《修女艾达》进入公众视野,“欧洲学院派”、“欧洲传统”就成了谈论这部影片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简单地用一句所谓的“传统的欧洲风格”来概括显然忽视了《修女艾达》超越“清新”的、对特定电影作者的扬弃。事实上,《修女艾达》从各个层面来讲都体现出某种“超验性”(虽然也许是不完整的),亦即某种基于生活本身的神圣,而影片给人带来的疑惑和震撼也无疑来源于此。

    美国学者保罗·施拉德在其作品《电影中的超验风格》(Transcendental Style In Film)一书中界定了电影艺术里一种与传统不同的独特风格。这种所谓的“超验风格”可以传达神圣者的在场,但并不诉诸于观众内心对神圣的体验,而是建基于信仰的对神圣者在场的确证。超验风格的完成必须经过三个步骤,即日常生活、疏离和静观,但同时他也指出,德莱叶的作品当中存在着某种断裂,一种“‘信念’和‘不信’之间酝酿着某种蛮力”使其作品并未彻底完成超验风格。正如一些评论所提到的那样,无论是题材还是手法,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在器物层面对德莱叶作品(尤其是《圣女贞德蒙难记》)的借鉴都是比较明显的;然而它们并未指出的是,更进一步看,《修女艾达》其实是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所谓的“传统”。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修女艾达》和它的导演并非如某些评论中提到的那样,“站在了小津的反面”,而恰恰是站在了小津、布列松和德莱叶等导演的身后,排成了一条阵线。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修女艾达》与这些导演的影片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帕夫利克夫斯基并不是一个假恶丑的抄袭者,他也有着自己的艺术考量和艺术直觉。比如说,影片几乎所有的固定镜头都将人物置于画面一角,从而为每一帧画面留出了极大的空间,这样的设置看似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还被一些评论称为“故意”、“做作”,实际上却与沉默的人物个性和电影文本本身高度契合。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影片各处存在的“留白”和“沉默”并不意味着虚无,动作间的沉默中实际幽隐着巨大而又引人入胜的力量:艾达和旺达的缄默一再让人想起布列松电影中的每一个默不作声的、“木偶”般讷然的演员,同时也让观者心中生出各种各样的疑惑——当艾达脱下修士服还俗时,她到底想了些什么?在旺达纵身跃出窗户之前,她到底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让看似没有灵魂的人物做出如此非凡之举?仔细体味便能发现,所有这些脆生生的动作带来的都不是终结,而是意味绵长、同时也永远无法解答的难题。

    当然,与其说这些“难题”深藏在艾达和旺达的心里,不如直接说它们躲进了波兰历史的雾霾当中。法西斯清洗犹太人,波兰人清洗“异己分子”,一波又一波清洗没有滤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本来面目,反倒洗得红里透白、遍体鳞伤;罪愆和被害人在时间的沉淀中统统湮灭,留下来的反倒是沉默不语的刽子手。尤为可笑的是,刽子手与刽子手之间的决斗和更替竟然成为了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于是,再没有人可以口述历史,真相逐渐变得虚无缥缈,原本稀少的词句不经意间化成了一个个缓缓升腾的烟圈,变成了一个个深蓝呜咽的音符;如果还有什么灵魂的话,也都在一呼一吸之间缓缓消失殆尽。

    帕夫利科夫斯基对政治和犹太族群如此精准犀利的直觉很大程度上根植于他本人的经历。在接受《电影人》杂志的专访时他提到,虽然他的父母都没有过深的宗教背景,但他却在某个时刻“自己重新发现了宗教的意义”。帕夫利科夫斯基还在采访中提到他并不了解父亲,但知道祖母是犹太人,并且“发现她死在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这里,几度出现的“发现”(discover)一词和始终缺位的“沉默”二字两相关照,在帕夫利科夫斯基的内心留下了某些连他自己都并未觉察的痕迹,而这也为《修女艾达》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最终体现为艾达这一角色波兰人身份、天主修女身份和犹太人身份的交织、碰撞和融合。

    性格严肃却私生活放荡的旺达和同样遵循着严肃生活准则的艾达在“严肃”二字的末笔处分道扬镳——这无疑告诉观者,所谓宗教的严肃和世俗政治的严肃完全就是两码子事,天壤之别。从根本上说,艾达理应不为所动并且完全有资格对这种花天酒地的“假正经”嗤之以鼻,然而艾达并没有这样做,甚至还找寻到了某种对放荡的认同,一种敢于在众修女面前咯咯讥笑的叛逆,尽管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寂灭。艾达终究属于一个神圣纯洁、没有世俗和杀戮的地方。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天生不是圣母,也非贞德;只是于花花世界,她还是希望浅尝辄止。毕竟,短短几日的院外生活已经使她洞悉了那些永恒不熄的爱恨情仇,也了解了看似动人的政治理想。再炽热的东西还是要流于平淡,再崇高的信仰也不过是要打打杀杀。

    不过到底是归于犹太教还是天主教?到底是归于宗教还是归于世俗?三岔路口上的艾达有些犹豫,但她心里明镜儿似的知道,尘归尘、土归土,一切无非如此。

    ———————————————————

    除了由衷的叹服之外,我也必须提出任何评论对《修女艾达》进行描摹时都要遭遇的“文字的苍白”,因为任何文字只能描述片中所“有”,而对于“无”或者“空白”,我们非但无能为力,而且一无所知。恰如小津安二郎在其墓碑上仅只刻下一个“无”字,恐怕非要立于碑文之前细细体味,才能略解其中深意吧。

     2 ) 半梦半醒 想念果冻

    躺着看这电影,凌晨时分东欧黑白文艺片,很容易让自己回到梦游状态。回是说回到病态,抑郁状态。我很多时候觉得文艺片容易让人刻奇,从而走入朝九晚五之外的一种微醺态。两年前我每天有 24 个小时如此,像 24 小时的长梦,医生把这叫做抑郁。

    我觉得看闷片的我和上班学习的我是割裂的,一半是祖国初升的(阴天)太阳,一半是脑子里一滩存在主义悲观浑水的精神病人。

    我合上电脑从床上坐起来,眼睛听到嗡嗡响,耳朵里是一片漆黑。

    ——我好像又不太好了——可能只是切换到抑郁态了。

    ——我好想果冻啊。

    果冻能和我在梦呓语境中沟通,她却是一个健康积极的人。

    果冻可以和我很世俗化地谈论奋斗,也可以在我的半梦半醒间一起梦呓。果冻外形像三毛,像颐和园里的李缇。果冻是黑色的波浪长发和宽沿帽,是夹着烟的曼妙的手指。

    我好想她啊。

    和果冻在一起
    和果冻在一起
    和果冻在一起
    和果冻在一起

     3 ) 养只狗,结婚,生子。。。然后呢?

    首先,感慨下:

    啊~爱死这个电影的色调(据说是黑白四比三?)和导演的强迫症啦哈哈~

    基本都是一镜到底。每一帧都以摄影海报的要求拍摄,画面很干净,空间没有多余的程设;

    高级灰的色调反而显得很纯粹,整体构图和光线处理有一种很适合的孤独氛围背景,

    不过也确实因为导演的强迫症,导致画面太美,以至于很容易跳出情节。

    真的是任意停格下来每一帧都可以截图做背景,就很好奇的百度了下导演的背景,原来是记录片出身,本身是波兰人,从小离开故乡生活,看来故事也许也有一些他自己的经历放进去。

    有两处光线处理特别美,开始不久的修女与艾达在办公室的谈话,阳光照过窗户映在十字架旁;当艾达回到童年居住地,牛棚里她母亲装饰的彩色玻璃,刚好一束阳光照耀进来在她的脸上,也是第一次艾达有了一丝笑容。

    很多人解读这部电影是人生与信仰,我却更多理解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和对人生的选择导致的不同命运。剧中姨妈和艾达代表的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

    全剧台词也比较少,两人一动一静的分配着。

    从姨妈的描述来看,艾达就像是她妈妈的延续,母女性格非常相似。而姨妈依旧是爱冒险,勇敢的个性延伸,一个代表了高知现代独立女性,一个则代表守旧传统。

    只是姨妈最后行云流水般的纵深一跃有点不能理解,剧情前后铺垫的还不够,可能也因为整部剧都没有特别大的矛盾冲突和情绪表达,一切都是克制而压抑。由于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了解的比较少,会影响对电影的一些解读。

    虽然姨妈每天放纵烟酒情色,看似麻痹却被痛苦缠身;而艾达完全是白纸般在一个单一环境中(“修道院”)过着看似机械而没有喜怒哀乐和远离世俗的生活。在体验了姨妈的生活并且“收获”了爱情后却选择依旧回归修女生活,放弃了看似美好的生活。开最后放式结局,艾达又回到小村庄,我也没有特别明白她接下来会做什么。

    最后的几个连着问的“然后呢”“然后呢”好似也是每个人心中的疑问,对啊,然后呢?这种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本来就是从古至今每个人的苦恼吧。

     4 ) 《修女艾达》虚无的世界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视觉享受,波兰电影《修女艾达》,2014年我看到的最令我心动的电影。它的故事、画面、音乐,还有任我自由靠近、自由远离的灵魂,无一不带有捉摸不定的魔力,有时它像一簇一簇望不到边际的洋甘菊铺满我的整个思绪;有时它能发出刺鼻的来苏水味道,魔幻出穿戴防护服、按压喷雾器的身影正走在战后的废墟中;更多的时候它像想要呼吸想要生命的静物,从屏幕里折射到我的瞳孔上,再反射进虚空的世界。 鲍勃迪伦用《My Back Pages》唱出嬉皮士心头越聚拢越沉重的阴影,在六个思想境界里自我搏击时,二战之后的迷茫的一代把道德、传统、政治、宗教塞进垃圾袋,换上紧身短裤、甩着长发、卷上大麻烟,正在虚无的精神世界里买醉。同一时期,在波兰,刚刚从战后的惊惧与狼藉中缓过神来的老百姓,也在红色帝国为其营造的有序管制的“安全社会”里行尸走肉般“偷欢买醉”着。 事实上,具体到电影《修女艾达》所标注的时间1962。从1944年到1989年,波兰这个国家由这串数字所引出的一种政权一种体制一种社会即波兰共和国,它在波兰人的记忆里并不是美好的。如果战争把波兰扔进了炮灰漫天飞扬的惨烈里,像个遗孤站在欧洲的版块上等待庇护;那么在追随苏联大哥的红色大道上,他们披着棉芯是一堆腐烂黑心棉絮的二手被子,流浪在没路标的苍穹下,始终是流离失所的。 修女艾达就生活在这样的波兰,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把她作为故事主角请进电影里时,她刚满20岁。她对她自己的了解,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孩儿一样一无所知。也不全对,她知道她有一位从未谋面的阿姨,是她妈妈的姐姐,她是从小生活在天主教修道院里的孤儿,“绝财绝色绝意”是她信守的誓言,爱与情感的意义对她来讲就是耶稣与修道院,她还能确定的是,不久她会在发愿仪式上宣读誓词,由准修女变成正式终身愿修女。就这些,差不多是一无所知了。 遁世的日子仿佛波澜不惊,但最终还是被一粒小石子击乱了。出于一种人道、善意,修道院的院长给艾达放了没有期限的假,让她去寻访姨妈,做一次寻根的旅行。理由她不讲,因为她知道很多有关艾达的秘密,知道艾达是幸免于大屠杀的犹太女孩儿,知道艾达的姨妈人称红发旺达的“大人物”是个社会主义的大法官,她还认为旺达对外甥女艾达是冷酷无情的,认定旺达是放荡的,而“大法官”的无神论者身份更是罪孽深重的。然而,这些所思所想,修道院的老院长对艾达是缄口不言的。 无法否认这样一种事实,犹太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等,教派间的相互仇视与冲突,使得迷途知返者在选择其信仰时,所谓的“自由”也必定是相对的,它需要被庄重庄严地对待。院长需要向修女传递来自天父的最宽厚最公正的慈爱,所以,她必须做出一个决定,要艾达自己去揭开犹太裔这个身份,如此,顺理成章的转折点便出现在了“宣誓”之前的某一个下午,接下来的故事表面看,便循着如下的轨迹行进着。——走出修道院,艾达是要继续做修女?还是会选择滚滚红尘?这个问题相当实际,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艾达这种不知“社会”为何物的婴孩?洪水猛兽、莺声燕语,需要见识的,她躲不过。就像明知糖块蛀牙,但对没尝过甜味的人来说,蛀牙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由表入里,艾达拜见过姨妈之后,在一种“延迟满足”的突变中,寻根的路变得越来越坚定,了解的真相越来越血腥,来自上帝的保佑越来越不确定。战争与战争前后,人性与人性之别,生死与生死方式,这一系列理不清的事实、真相、问题通通狂泻出屏幕,灌入了看客的脑海里。 而这里我所说的“延迟满足”是指编剧导演设计剧情时,为故事的推进,所编排的几个同一手法的桥段。他要表现姨妈旺达的冷漠,还要表现她的内热,于是会在艾达与旺达礼貌道别之后,在以为没有交集的境况里再排一场戏,促成第二次的相遇,故事继续讲下去。 再比如,艾达与姨妈一同寻找重要人物线索时,“阴差阳错”简直成为了电影的叙事时态,重要人物不是要等到傍晚时才出现,便是不在家去了医院。除了在空白的时间框架内填充丰富的感情戏外,或许还是要借此表达明灭、矛盾的人性,表达战后错乱、颓然的生活面貌,表达国家命运因依附、站队所要承受的变故与隐痛。 艾达的世界从修道院的一张穹顶变成了整个波兰的一剪天空,她抱着梦幻似的懵懂心情而来,从悠悠褪去的车窗风景里向外张望,她流露出对神秘世界的好感;最后她却在逃离的疾步中,用坚定的步伐一步步重归修道院,“活”的活动结束,凡尘体验告一段落。 不是无病呻吟的造作,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没有前生,又看不清未来,飘渺地消失,不如在神的怀抱里存在。总之,80多分钟的电影,用没有阳光没有色彩的画面,能如此细腻独特地刻画出一个人物的完整人生,并用有条不紊的拉长的慢节奏叙述出一个庞大又有趣的人性主题,我真是没理由不喜欢《修女艾达》。以下,简单地归纳出这部电影在我心里留下的深刻的印迹。 遁世: 遁世听起来总有点不怀好意的意思,把它叫做信仰或许更能让人心情愉快。我要为电影《修女艾达》的高度唱颂歌,就不得不提宗教的“遁世主义”,凡尘的“虚无主义”,二战后的“新保守主义”。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在《修女艾达》里都有其踪迹可循。毫无疑问艾达追求灵魂与上帝交融的精神境界,在经历了一系列突变,包括伊甸园的诱惑,包括亲情的失而复得、得而再失,她的精神动荡得以恢复平静,重拾“苦行、禁欲、服从”的生活态度,这是高贵的信仰,这也是对自我、对社会、对人生的逃避。 海德格尔定义虚无主义,“这样的存在什么都不剩!出生的意义,不过是为了结束的死亡。“以为自己是个“虚无主义”的旺达,她不长不短的人生是波兰战前战后的缩影。没心没肺地生活,这不代表没心没肺是所向无敌的武器。假装无视民族差异,假装否定历史遗产,旺达用生活方式解构尼采的话,本想这么自欺欺人地活着,等着痛苦风轻云淡般飘走。直到“寻根”尘埃落定,她抱回儿子的头骨,她骨子里萌芽的”新保守主义“直接把她送进了激进的遁世结局里。她从家族老照片里回顾过往,自豪的犹太民族意识复苏,然而她要直面的过往人生已经不复存在了,她亦对破烂不堪的波兰的未来绝望透顶了,以小映大,说的也是遁世。 在单纯的生存博弈状态里,趋利避害的从众法则是绝大多数人信守的。他们看似在积极迎战变幻莫测的人生,实际上,他们是以彻底放弃“自我”的方式换取木偶世界里的利益与安全,是一种思想的遁世。带领艾达偷尝禁果的萨克斯先生,一位边缘的音乐艺术家,不管他爱不爱艾达,不管他是不是真的要与艾达结婚生子,他最后说出了最真实的生活蓝图,“养只狗,买房子,过普通人的日子。” 若战争像龙卷风再次席卷而来,萨克斯先生就会沦为一种人,像咖啡馆里漠然的老板,像霸占了艾达祖屋的那家人。在没有利益纷争时,他们都是普通人,或许还是街坊邻居嘴里的好人,但侵害到个人利益时,他们的灵魂便可以自然地游走于地狱与天堂之间。作为战争之外,有根有据的“杀人凶手”,在电影中没有透露姓名,只用“他”“我”“父亲”“儿子”来设计的那一家人,他们住回到艾达父母生活过的房子里,在挥不去的愧疚与掩耳盗铃的释然里,人性里的道德审判便显得浑浊了,这也是一种混世遁世的方式。要求艾达放弃祖屋,这是抛去历史,还要苟活下去的最执着的信念。 死亡: 死亡这个话题在《修女艾达》这里表现得华丽又极致,姨妈旺达的死法最有震撼力,那场戏把电影从不凡之作的高度推进到了神作之列里,以后一段又一段应接不暇的高潮,完全是灵感大爆发,是神来之笔。 艾达父母的遇害过程,旺达之子的被害原因,躺在病床上等待召唤的老人,艾达的幸运与不幸,死以“生”的方式存在着,被剥夺的也好,被拣选的也好,自戕的也好,气数将尽的也好,奉献给上帝的也好,死是一个复杂又深刻的哲学命题。死亡对应的另一个名词是“审判者”,电影为此提出思辨,它隐含在一段并不起眼的对话情境里,姨妈旺达对艾达说,“曾经风光无限的大人物红发旺达就是我,我作为国家检察官,参与大型公开审判,还判了一些人死刑。” 与一些反法斯西题材的战争电影不太一样,《修女艾达》是彻底把讲故事的视角放在了战后重建的“和平时代”,它用一种继续模糊犹太民族身份的方式揭露种族屠杀的罪恶。波兹南事件的阴影还存在着,令人失望的波兰政府还在等待时间创造奇迹。二战的前后,波兰一条赫赫有名的大街,从命名为希特勒大街,到苏联红军大街,可解读的是一个国家的存亡,它从一种邪恶轴心转入到了另一种。最后回到以波兰爱国诗人亚当•密茨凯维支命名,那条大街便是生死交替的见证者。 视听: 《修女艾达》的镜头与剪辑风格是这部电影彰显独特的另一要素。画面构图采用洗练的留白布局,不是点缀于电影的个别桥段,而是通篇如此,桢桢图画都流露出景深虚化的背景中,聚焦的主题人物他醒目的残缺之美。这样的画面对我太有吸引力了,关键在于它运用合理毫无违和感,与黑白色调,与电影主题,是交相辉映的存在。 对焦的画面总是被切割掉一部分,人物之外,三分之二的留白,抑或是二分之一用来遮掩的虚化的空镜头。有时你看不见人物的下半身,看不见脚,看不见某一侧的肢体;有时画面只留在脖颈之上,然后再定位成中镜头或全镜头;有时只有身体的部分结构入境,摄入手,摄入头发与额头,摄入胸部与腰身之间的区域。 不是极致的特写镜头,也不是讲究平衡之美的极简画作。用不干扰视线的大片背景,营造出的是强烈的对比效果。固定的镜头,长期消失的光源,偶尔闯进来的自然光,逆光中的人像,静镜头的背景里运动着的物体比如自行车、马车、汽车,反复入画的“神像”“烟”“酒”。 不难想象,这些画面就是来定义战争的。有趣的是,我看到艾达与萨克斯先生跳舞时,她的那双漂亮的脚丫子,用黑白色调出柔和的线条,好看极了。 当镜头架在车后座的正中央,一边摄入旺达与艾达的后背,一边探照着前面漫长的路时,镜头便成了我们自己的眼睛,是我们在一起走,这朝前的人生路在所有人的脚下。与之对应的,拍摄艾达走回修道院,是回应之前目送的镜头,晃动的画面努力锁住艾达的人像,从艾达身旁反向走过的人,他们仍在朝前走,走向未来。而艾达是逆向而行,她前方的路没有被隐匿起来,看不到但清晰可见,她走的是一种不要未来的“回首”“回归”之路。 像电影的血液,贯穿全片的配乐,把波兰这个音乐大国它擅长用音符传递情感的传统继承了下来。唱片机里流淌着的时而多愁善感、时而狂野不羁、时而黑暗危险的旋律是对姨妈旺达情绪变化的最直接表达。莫扎特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自由爵士乐之神John Coltrane的《Naima》《Equinox》,Maryla Rodowicz演唱的歌曲《Serduszko puka w rytmie cha-cha》,这些有生命力的声音是一场盛宴最纯粹的助兴者。

     5 ) 小津的反面

    这个微评写在从Film Forum回家的路上,只能算一篇长微博,也就展开说了一点,但用手机写还是写到手快抽筋。。。

    天主教,犹太人与波兰共产主义被巧妙地集中在了一起。导演与摄影的处理方法非常值得一说。对风景的构图处理与Nebraska类似,主要通过黑白粗细线条、光区与暗区的对比与布置这种经典方法,美得就不用说了。但对人物主体的切割是无情的,带人的大特写与中景即便人物处于故事中心,但在构图布置上多处都是在最突兀的地方切割、最边缘的地方放置,比如只留半张脸的大特写与只留上腰、上胸以上部分且置于画面最下端。尤其是后者这样的构图,让人之外的场景永远都占有格外大的空间(以致好些镜头英文字幕都是打在画面上方的阴影处,不然人都看不见了),于是借助这个空间又凸显场景本身的构图,往往都是仪式性的十字架(窗框)构图体现宗教气氛与压抑的肃穆。这种双构图模式可以说是保留经典三分构图的前提下完全打破了传统摄影美学框架。表现了导演极力远离叙事主体的意图,就像一个想尽量减少观测对观测物体本身的影响的科学家一样。除此之外,有几处在祈祷的修女Ida与在床上熟睡的阿姨形成的十字架构图也是极为精彩,这个属于基督教的十字架的本身就是象征着矛盾,竖是虔诚的被动信仰了天主教的犹太人孤儿,横是虽然是犹太人却具有无神论特质的共产主义前prosecutor,这个十字架必然是不稳定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两人间相互影响的作用力,唯一的犹太亲人不仅“数典忘祖”信了天主,她那芳龄下美丽的长发也都藏在了修女的帽子里,这份虔诚让阿姨怀疑了,对她一直以来的愤世嫉俗与空虚一夜情的生活方式;同时Ida也怀疑了,她喜欢上酒吧男音乐家的才华,偷偷在厕所镜子前摘掉了自己的帽子。而这些在寻找被告密屠杀的Ida的父母亲与哥哥的遗骨的旅程中慢慢升温。直到最后十字架解体,一横一竖再也无法同时出现。在冷静到极致的室内镜头下与洋溢的留声机音乐中,阿姨打开窗子跳了下去,如同《灿烂人生》中马迪奥在烟花狂欢中跃下阳台一样,强烈反差让人几乎窒息。Ida在阿姨的葬礼后打扮成都市女郎的模样,偷尝禁果饮酒作乐。“跟我去海滩吧,那里特别好玩”“然后呢?”“然后我们就结婚,组成家庭。”“然后呢?”“然后…就普通生活呗。”她沉默了,因为正是这普通生活,让她的阿姨丧失了生活的勇气。

    回到电影本身,这种处理方式我认为是小津安二郎风格的一个反面。同样是固定机位,小津永远通过膝盖机位来观察人物,镜头高度是绝对的,而Pawlipowsky却是以人为绝对标准放镜头,把对人物的观察打碎在背景里。前者让人走近人物,家长里短;后者让人离开人物,冰冷隔绝,比擅长此道的贾木许(静止镜头,通过对白与表情来营造疏离感,可以参考《天堂陌客》,这部电影也是有对小津的致敬成分的)做得更绝,人物整个都好像找不到了。

    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说的,这个故事的人设与基本矛盾要说清楚都可以贯穿整个二战波兰史了,文本很开放 ;还有波兰电影中对神性探讨的传统的延续,虽然并不是Ida的主题,但里面的一群修女十字伏地仪式令人想起年初还在林肯中心看过的波兰宗教经典《修女乔安娜》,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修女依然体现了电影风格的一致——她们也被置于画面边缘。

     6 ) 身份认同

    纯属是在整理笔记,也许后续会有补充吧(望天)

    IDA是一部关于身份认同(identità)的电影

    首先讲述一个关于孤独(solitudire)和孤立(isolamente)概念的区别。在拉康学派里认为,孤独是能和享乐主义分离的能力,而孤立是逃避孤独。而享乐主义是指在驱动力满足作用下没有限制的无限接近享受的对象的层面。

    在生活中,我们不断受到当下的情况和刺激的影响,寻找孤独的时刻是更亲密接近客体的一种方式,是自我反思的主观时间。独处是将自己从思想中脱离出来,重新发现关于我们自己的缺席。因为拉康说,“思想就是享受。”

    与对方的爱情关系的体验是沉重的,这同样是一种自我隔离(autoisolamento),包括这其中性表现。

    Wanda的人物形象是复杂的,她生活在一种精神痛苦的层面,她从来都不是这个现实世界的局外人,这也是她的痛苦来源之一。她有着猫科动物般灵活敏捷、独立的特质,这也让她陷入了这种社交环境。与这相反的是,Ida在电影中的某些时刻经历着健康的孤独。而似乎沉浸在世界中的万达却经历了沉重的孤立时刻,即使她与他人在一起。孤独是走向一种基本的亲密关系的通道,与一个人自身存在的流动相适应,在这一时刻,我们也从我们生活的叙述中脱离出来,从我们每个人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中脱离出来。

    在电影中,通常会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成一个对照组,这是一个常用的叙事策略,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这部电影中也是如此,在这里Ida和Wanda就是孤独和孤立的对照组。

    与Ida相比,Wanda的人物形象更接近与常人,她有很多复杂的情感都在发生着变化, 有生命力的、政治性的人物,她做出了牺牲,深陷痛苦,幻灭。她感到孤独,需要有人在她的生活中,但不知道如何去做。

    Ida的人物这相对简单,但仍然经历着变化。我们可以从开头和结尾的取景变化中看到:从固定镜头到手持摄影(这也是全片唯一个动态镜头)。因为与万达的相遇改变了她。

    起初,艾达知道的唯一现实是这家她生长的修道院,在这里使用了很多特写镜头,在私人独处的情况下,倾听她自己的独特性,她体验生存节奏的方式。

    当她遇到她的姨妈万达时,她经历了一个不稳定的沉浸在外部世界的过程。(公交车)伊达开始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旅程,这将重塑她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

    他们踏上了为他们的父母进行适当安葬的旅程--这是一种发掘过去的方式,为多年前发生的恐怖事件划定界限和范围--为创伤提供一个象征性的框架,以使发生的事情不那么痛苦。

    伊达发现她是犹太人--这一事实影响了安娜/伊达赖以在修道院生活的身份建构,尽管这在最后并没有影响她的信仰。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冬天,使我们总是看见风雪交加的景观。导演成功地传达了这种冰冷的感觉,就像一种唤醒。使我们不断地回到身份的主题上,对方是谁,我的故事是如何构建的,我是谁。

    在旅途中,时常透过汽车的挡风玻璃展现脸部的特写镜头。有一个隐喻将前景中的脸比作灵魂的风景。外部景观成为自我(ego),它不只是人物移动的背景。它不是风景,而被认为是剧中的一个角色。

    在掘墓的过程中,艾达和旺达有两种不同的立场。万达,受到了创伤,她的身体、动作、姿态表现了创伤,她的动作像一个机器人,行动缓慢。

    伊达则更容易接受的接受了事实,以至于当农夫挖到遗体时,她立即就拿了过来。

    这个景色(森林)不是偶然的,它也成为一个角色。当人们进入森林时,有一种冰冷的感觉,和一种非常执着的不安的维度。人物一开始就被定格在田野里,万达陷入困境。

    可怕的创伤,主人公试图给所发生的事情一个象征性的框架--埋葬。两人同时以一种积极的形式行动,而之前旺达是面对着兰的。当真实出现时,我们不能直接面对它,而只能以碎片的形式,因为它太令人痛苦了。

    细节方面,当我们发现旺达儿子的头骨时,镜头聚焦在旺达身上,下一个镜头是他们开车穿过树林,这种性质代表了他们所处的精神层面。

    然后,萨克斯手进入了故事,整部影片中万达试图向艾达灌输重新进入生活的物质层面的可能性。伊达并不总保持在她的立场。伊达对身体的凝视捕捉到了性,一种变化已经发生了。

    旺达与那个男人没有真正的接触,她与自己的接触是与她看到的伊达的放弃有关的,以使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她继续追随红头发的家族故事。

    场景中,她通过照片重建家庭的框架,重建她所经历的故事,它的效果是更加凸显了孤立的维度。

    自杀的场景,一个空旷的空间,警告我们一些沉重的事情即将发生。她在屏幕外两次出来,在这个空旷的地方,仿佛要把她吸进去。

    万达穿着她的睡衣,她又去穿外套:她体内的空虚使她与内部隔离的维度签订了合同,这是一个她无法走出的鸿沟。她跳了下去

    最后,艾达做了她姨妈告诉她的所有事情,穿上衣服,做爱,体验生活。只有这样,她才能做出选择,甚至向她的姑姑致敬。

     短评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波兰。纳粹与共产主义双重切割后,世俗快乐才凸显出它的可贵。安静、沉稳,镜头推动叙事,可以成为电影构图的范本了,其实没必要整成黑白的。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扭曲的人物构图堆积出视觉上的异世界感,与浅出文本之间形成难以协调的矛盾,以个体及跃丈量历史回流,两切面共生形成精致的多边体,却只是单维度的拉伸,宛如游弋于城市废墟的垂死魂灵,摒弃广远的故土情怀,转而培养普世的思维温室,是选择的失策;在拒绝与观众交流的同时,也拒绝解释救赎与暴躏。

    9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人物刻意安排在画框下面三分之一处,大量的空白造成视觉和情绪上的荒凉和肃穆;构图相当讲究,甚至有强迫症倾向,时时呼应宗教隐喻和时事指涉;黑白画面中的自然光线看得非常舒服;剧情苍白什么的我就不追究了。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典型不透明的电影。和固定镜头使用一样,镜头里有什么,镜头外有什么;你听见什么,没听见什么;导演拍了什么,而历史里又有什么?或许,结尾两位女主在世俗性-神圣性上互换有些操之过。但众口一词批评“摄影喧宾夺主”,让我觉得必须打个五星。换位到创作者角度,与其说“刻意”不如说“雕琢”。

    14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讓人驚喜的構圖,放在大銀幕上太好看了,但真的不大喜歡天主教題材的電影,看着那些服裝和十字架就覺得沉悶,反而是Ida哭泣和她阿姨跳樓開始才覺意猶未盡。

    18分钟前
    • l.m.
    • 推荐

    完全回到六七十年代的东欧丝鹅绒电影高水准,甚至更好。精妙的剪辑,让故事形成那种牵引角色情绪和行为达到最合理逻辑的漂亮节奏。国家公诉人和立誓修女、荡妇和贞女的角色设置,在冲突中又殊途同归的进入家庭悲剧,只是代际差异而非宗教能量导致着忍受力的差距,并进一步巧妙诉说可能被遗忘之平庸的恶

    23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黑白四比三是我很喜欢的风格,但出乎意料地是这个片让我意识到,这样形式感过于突出的摄影是会影响电影本身的。看片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被画面打扰,难以投入剧情,视线总是需要在不断变化的视觉焦点中寻找人物。这是以后自己创作中需要加以注意的地方。

    27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TIFF13#真的快看够拿屠犹和社会主义说事儿的波兰片儿了,但这部确实不一样,4:3画幅,时不时让人想起布列松的电影。虽然睡着了但是4星一定是有的,找机会补吧。

    3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导演确有投机的嫌疑,亦有赤裸裸的隐喻,但成片效果还不错:黑白摄影的构图与打光都经过了仔细的琢磨,如同静物摆拍一样的固定机位,直到最后用两个运动镜头收尾,有些平地惊雷的意味;战争的创伤和愈合,信仰的崩塌与重建,镜头内外的故事互有所指;而且能把这种电影拍得不闷,也算是大功一件。

    3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最精华便是构图与最后的运动长镜,叙事一般却仍然能让人被安静悲伤氛围所笼罩。滚滚红尘,皆被留在身后。

    4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把摄影只局限在了“构图”的概念,而且大量出现的顶部空间其实并无意义,纯粹为了好看、耍酷而已(本来还以为只在修女空间出现,后来发现是随便用的),基本无新意,装腔作势倒是一流。

    44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摄影真是美~

    4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HKIFF# (1) 4:3画幅、构图极美的黑白电影,平视角度,人物经常出现在银幕下半部分(以至于有几条字幕打在了银幕中间的窗框上)(2)修女找寻过去和身份——反思历史的变迁 (3)姨妈像出门一样从窗口跳出去那一幕大赞,仿佛是圣人/婊子的反转 (4)某种意义上的成长电影

    50分钟前
    • btr
    • 推荐

    这片子其实对观众背景知识要求不低,首先最基本的是抹大拉的玛丽亚是一名犹太妓女,这是理解艾达人物弧光的必要条件,其次是二战期间波兰的排犹风潮和战后对犹太人资产的抢夺,这是理解艾达自我重构的必要条件,但要是还了解社会主义下波兰的领导人和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下能有这么腐朽的歌舞真的惊呆我)。片子是淡化叙事的公路类型片,艾达通过对自我认知的重构和欲望的了解和体验,完成了最后作为个人如玛利亚一般主动拥抱基督。所有的叙事都是起因-结果去展现,省略中间完成的过程,配合将人物放在偏离画面中心的位置的构图,文本上提示黑白色调最难表现的红色,让全片带有禁欲系的美。而到了最后的奔放的手持镜头,就打破了一直不表现过程的这一模式,无论放荡还是皈依上帝,都是艾达作为个体成熟的表达,是集体主义威权下难得可贵的自由。

    52分钟前
    • Dirtydung
    • 推荐

    摄影构图真是美得让人窒息,找到了很多旧片的痕迹,可是剧情寡淡如水。

    55分钟前
    • 胖胖
    • 推荐

    有種叫做「篤定」的氣質籠罩了全片,包括片子本身,女主角人物,以及電影的創作者們。他們都很清楚他們要什麼。

    56分钟前
    • 小溪笑嘻嘻
    • 推荐

    几乎每个观众看完都会称赞本片构图与配乐的精巧,黑白摄影很有韵味。艾达的挣扎是在特殊时期下,身份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在和姨母经历了寻根之旅后,本以为她坚持的信仰会轰然坍塌,却在最后当她一脚踏进红尘体验过人世繁华后,仍能够抽身而退,在宗教里得到心灵的平静。平静的镜头语言中满含张力。

    1小时前
    • Odair
    • 推荐

    转变没处理好 但摄影太棒了

    1小时前
    • 把噗
    • 推荐

    摄影美呆,无论是比例划分还是精心构图都已做到了完美的极致,就像是由无数顶尖经典的黑白照片组合而成的动态影像,每一帧画面做起壁纸来真是绝了。残酷战争遗留的伤痛,以及对神圣不可侵犯富有救赎意义脆弱信仰的质疑,看似轻描淡写,实际内敛流露,脱俗→入俗→脱俗的过程很有意味,看完久久回味。

    1小时前
    • 尉迟上九
    • 力荐

    一部含蓄、克制却内涵深刻的杰作。黑白摄影+4:3画幅,除结尾外均为静止机位镜头;构图绝美,人物偏离中心和边缘化成为常态,既映衬了历史与现实重压下人心的脆弱与渺小,又有水墨画留白韵味;配乐极佳;节奏缓慢,对白少但信息量大;建议先了解波兰61年历史背景,更好体会身份与信仰的危机。(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