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汾阳小子贾樟柯

    汾阳小子贾樟柯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其它2014

    主演:贾樟柯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剧照

    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2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3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4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5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6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6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7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8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9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 斯在北京结束了有关贾樟柯的纪录片 拍摄,这部探索贾樟柯创作秘密的影 片筹备长达三年,在巴西圣保罗、法 国巴黎、及贾樟柯的老家山西汾阳等 地拍摄,影片追踪了贾樟柯在世界各 地的艺术活动,采访了贾樟柯的亲 友、同学、台前幕后合作者,旨在近 距离了解贾樟柯的创作思路及成长过 程。沃尔特-塞勒斯同时完成了一本 关于贾樟柯电影的研究专著,将以 葡、法、英三种语言出版。

     长篇影评

     1 ) 贾樟柯的本土大银幕之路

    本文曾发表过,此处有删减。

    贾樟柯新片《江湖儿女》在戛纳铩羽而归,虽然略有遗憾,但该片已经定档9月21日,对广大影迷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了。

    贾樟柯曾是所谓的“地下导演”,2003年获得“解禁”,但他的本土大银幕之路,仍然是漫长而艰难的。

    03年八所高校联合邀请贾樟柯到南京与大学生交流,作者与贾樟柯“合影”。

    15年前(2003年),南京八所高校联合邀请贾樟柯到南京与大学生交流,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那时候的贾樟柯,还是新锐导演,也是所谓的“地下导演”——当时他还没有导演过能在大陆公映影片。

    那时候的贾樟柯,也还没有成为“文化精英”和杂志封面的宠儿。他在国际上有了较大的名气,但在国内,他还算不上电影界的“大咖”。

    那时候的贾樟柯,是一个谦逊、友善的青年导演。

    我当时的好朋友是那场活动的主办人之一,他跟我说,贾樟柯回到北京后,寄来了感谢信,信中附带了他给他们买的回程火车票,好让他找学校报销。

    这件“小事”告诉我——

    贾樟柯当时虽然已经是入围过戛纳主竞赛的导演(《任逍遥》2002),但并没有架子,他到南京参加交流活动,知道学生申请到的经费有限,并没有要求坐飞机来回,而是选择了经济实惠的火车。

    贾樟柯很会做人,对一个短暂接待过他的大学生如此客气,如此体贴。其情商之高,非常人可及也。

    而在那场活动中,我也见识了贾樟柯非凡的口才。

    也是2003年。

    那年的11月,电影局召集一些独立电影人在北京电影学院开会,何建军、雎安奇、贾樟柯、娄烨、王小帅、张献民、张亚璇七人签名(人称“七君子“),提出了对电影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这次会议上,大部分所谓“第六代”导演被宣布解禁。

    如果说1998年《小武》横空出世是贾樟柯导演生涯的重要起点,那么,2003年11月的这次会议,可以说是贾樟柯征战本土大银幕的重要起点——从那天起,他的导演身份在他的国家“合法化”了。

    取得“合法身份”后,贾樟柯非常积极投入到“合法电影”的创作中,2004年,他便拿出了首部可以在大陆公映的作品《世界》。

    2005年4月15日,《世界》在大陆公映,但票房惨败,正应了2003年那次重要会议中的一位官员所言,今天我们给你们解禁,但你们要明白,你们马上就会变成市场经济中的地下电影。

    但贾樟柯此时已经成长为国际大导演,他的影片并不需要依靠国内票房来收回成本或获得利润。

    贾樟柯本人说过:“我28岁的时候,已经解决了自己的财富问题了。”

    原因是自《小武》开始,贾樟柯导演的影片的海外销售非常好,这些影片至今仍然在给贾樟柯赚钱。

    28岁就实现财务自由的贾樟柯,在金钱上并不需要国内票房的“加持”,但影片的公映,给贾樟柯带来了“合法的”声望和影响力,也带来资源。

    贾樟柯的电影在国内不赚钱,但他却是国内炙手可热的广告导演,他甚至可以把广告拍成剧情长片或纪录片,比如《二十四城记》(2008)、《语路》(2011)等。

    作为国际大导演,贾樟柯拍广告可是非常赚钱的。

    贾樟柯在国内“曲线救国”的赚钱“套路”,也是其他导演难以达成的。

    2006年,《三峡好人》先是“惊喜”地参赛威尼斯电影节,后更“惊喜”地捧回金狮大奖。

    获得金狮奖后,贾樟柯毫无疑问地成了中国大陆在国际影坛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而此时,他不过36岁。

    2006年12月14日,《三峡好人》携“金狮”之威,选择与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日上映。

    《三峡好人》硬碰硬的结果是彻底沦为炮灰,票房数字连《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零头都没有达到。

    但为中国电影争了光的《三峡好人》让贾樟柯在国内的声望进一步上升。

    此后,他频频登上各种杂志封面,成为当代“文化精英”的代表人物,进而获得了参与政府项目的机会。

    2010年,贾樟柯导演了上海世博会的献礼电影——纪录片《海上传奇》。

    据说,这是贾樟柯唯一一部亏损的电影作品。

    自2004年起,贾樟柯便与上影集团合作。

    2008年,“贾樟柯电影工作室”在上影集团挂牌成立。

    2013年,贾樟柯、赵涛夫妇“落户”上影集团,贾樟柯已经成为这家国营电影巨头的“台柱”之一。

    2013年,《天注定》在第66届戛纳电影节获得了最佳编剧奖。

    但,这却成了贾樟柯“解禁”后首部无法在大陆公映的作品。

    贾樟柯在2012年12月24日(平安夜)晚上22点36分发了一条微博:“忍无可忍则无需再忍。重回地下!”

    这条微博说的很可能是《天注定》遭遇的电影审查问题。

    《天注定》在戛纳亮相后,贾樟柯接受采访时曾说该片已经取得公映许可证。

    而影片最终没有公映,很可能是因为没有通过“社会影响评估”。

    就《天注定》自带的话题性而言,它很可能成为贾樟柯作品在国内电影市场的“爆款”。

    《天注定》虽然无缘国内公映,但贾樟柯并没有重回地下,而是继续抖擞前行。

    两年后,《山河故人》公映,收获了3000多万的票房,比贾樟柯之前的所有电影的国内票房加起来都多。

    相对于高歌猛进的中国电影票房来说,3000多万的票房并不算什么,但对于“票房毒药”贾樟柯来说,这是一次了不起的胜利!

    本该由《天注定》取得的胜利,被推迟了两年。

    2017年,贾樟柯联合四位同样来自金砖国家的知名导演,为金砖国家会议拍摄了献礼片《时间去哪儿了》。

    这个项目选中贾樟柯,表明贾樟柯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名片”。

    贾樟柯是山西人。

    他从未忘本,成名之后,没少用自己的影响力反哺家乡。

    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斯(也是《时间去哪儿了》的导演之一)拍摄了一部关于贾樟柯的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

    片名如此强调贾樟柯的出身,与贾樟柯的电影(“故乡三部曲”、《三峡好人》、《山河故人》等作品皆与山西关系密切)有关,当然也与贾樟柯的“乡情”有关。

    《山河故人》的“成功”,让贾樟柯有了将其发展为山西“品牌”的想法。

    2016年,贾樟柯在自己的家乡汾阳开了一家名为“山河故人·家厨”的餐馆,而餐馆同时也是一个艺文空间。

    这个餐馆是电影《山河故人》的“副产品”,也是贾樟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广“晋菜”和自己的家乡的浓浓“乡情”。

    如今,这家餐馆估计已经成为许多文艺青年的电影“朝圣”之地。

    2017年10月28日,第一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在平遥古城开幕。

    山西人贾樟柯创办了这个电影节,还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拉起了一个国际团队为电影节保驾护航。

    这个电影节在展映电影和评奖之外,更重要的使命是,打响平遥古城的国际知名度,推广平遥古城乃至整个山西的旅游资源。

    导演贾樟柯、商人贾樟柯之外,贾樟柯又成了山西文化、山西旅游的“代言人”。

    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最闪亮的名片的贾樟柯还在今年年初当选山西省全国人大代表。

    我相信,今后贾樟柯的电影亮相本土大银幕应该都是水到渠成的。这对贾樟柯或广大影迷而言,都是一件幸事。

     2 ) 被记住的被遗忘的

    《汾阳小子贾樟柯》

    于此传记片,我只想谈一谈感觉,自由的谈一些感觉。

    “所以我也很感谢摄影机 生命的珍贵在里面,在人海里面,要注意每一张面孔,你就会注意到每一个有尊严的人。”“荧幕”和“感觉”,摄影机拍摄出来的现实对于贾樟柯来说好像是,像是一辈子要去追求的东西。

    家乡对于贾樟柯的意义又是什么?“以前的很多家很多户 都是没有墙没有门的,现在有很多墙很多门”就像他说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远了,那种“感觉”变淡了,或者说是变化了。贾樟柯又谈到童年的回忆,儿时伙伴,不上学变成小偷,并且不是个别现象,喜欢印度电影流浪者,明显可见家乡和童年对贾樟柯的影响,那个年代浓缩的东西,那个年代留下的印记,就是在后来贾樟柯的电影里面了。

    另外是流行音乐了,我听了好感动,那时的流行音乐像是把每个人的心门都打开了,然后冲着世界随便的呐喊。不再是只有这种《咱们工人有力量》,还有《月亮代表我的心》呢,用贾樟柯的话来说这是“从我们到了我”!我看到片子里电台在放的音乐,也要跟着摇摆起来,有一种强劲又细腻的吸引人的力量,让人无法自拔,我相信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才是真正的为之着迷吧,他的电影是一种释放,是一种自由,一种生的力量,一种来之不易的可以呼吸的痛快吧。

    后来成长的记忆,家乡的房子,这些不能掌控的客观存在,却是他记忆中永恒的,这些人的记忆不会消失,而那些庞大的房子和建筑说消失就消失了,是一种很大的悲痛吧?所以他对故乡的留恋,只能用拍电影来定格了。

    另外,就是新旧时代变换交接的极大冲突感。无措和无力。但我想到,看贾樟柯以前的作品就好像是看到真实,不虚假的虚幻的,就是真实,但这股真实的劲儿又是中国人,或者说是当时中国人身上独特的散发出来的气息。但为什么我们现在很难很难在中国电影里看到真实,很难再看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的东西,多的都是一些包裹着的,或者是被什么东西裹挟了的,谁也说不出话来了。看到贾樟柯,我就很羡慕,我觉得那是很真的东西。我们可能,很少有机会了。所以我觉得之前的人,他们的秘密可以说给很多人听,而我们的秘密好似永远只能是自己的秘密,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一代承接下来的孤独是不亚于他们的,而且这种孤独感坚而有力,不像是他们能用流行音乐就能消解了的。

    你看贾樟柯的电影,也是在说这些,像《站台》就是一种彻底的释放,有年轻人,一群年轻人,有火车,还有放肆的呼喊吧。贾樟柯讲到全球化,其实不论哪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是无比迷茫的,差不多都是不同形式下的颓靡和孤单。孤独简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毕竟每个人是每个人,每个人不是其他人。

    讲到父亲和城墙,能看到贾樟柯对外界的渴望,不过他说“当我在山西生活23年的时候,我对我的家乡并不理解。因为我没有参照,我并不理解我的故乡,不理解我们过去的生活方法,大概等我离开故乡,离开故乡的时间长了,我在遥远的北京,在巴黎,在纽约,我才开始理解我的家乡,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我的父母,同学,我真正的理解我的故乡正是因为我离开了它”。人从那么小的一个地方到了那么大的一个地方,才开始理解,我们最终向往的世界其实就是我们最初存在的地方。其实贾樟柯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人,我们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贾樟柯,只是大部分人的留念也好,怀念也好,都被社会的急流冲刷掉了,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其实说白了一点就是,我们太麻木了太机械了,忘掉自己了。我其实发现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而且曾经很天真的以为会找到那个有自我意识的人来和我对话吧,现在有些悲观,不大这么想,因为我觉得不会有任何人了解你。孤岛就是孤岛,秘密就是秘密,这是人要自己解决的。

    我看到贾樟柯对新时代的失望,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故乡”,新时代的人们不仅被弱化了感知,而且是极被动的生活在一个时代里面,缺失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群体的消失(工厂没有工人)利益啊经济啊都把人本身的位置挤掉了。我们也在试图探索很多方式在掩盖这种现实吧。

    贾樟柯很注重---人,曾经他也是不会被认可的,被禁止的。他和我们一样在反思 无效禁止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属于他的时代在慢慢消逝,一种无力,一种想要力挽狂澜的幻想,电影可以帮他实现,电影无疑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是另一种存在的意义了。拍《三峡好人》的时候呢,看到人们建立,人们拆除,这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力呢?人好像时时刻刻都活在荒诞里面,痛斥荒诞,表现荒诞。写到这句话的时候贾樟柯还没说,接着他就说出来了,这也算一种跨时代的共鸣喽?

    后来是对新时代的一种反应吧,是反应不是反映,贾樟柯也在保留着自己的眼光来观察着后来的世界了,他发现这个时代不再缺少诉说的人,而是缺少被关注的人了。

    写的很杂,因为也想保留一些私人的感觉在这里,就像贾樟柯拍《任逍遥》时,留下任性的毛病吧。

     3 ) “我自由了,但我连个能崩他脑袋的敌人都没有。”

    可能导演自己也不会想到,这次纪录片能拍到如此珍贵的素材。贾樟柯第一次面对镜头讲述自己的父亲,他被叫到广电总局办公室,被谈话,和《天注定》被禁播的过程,那一段偷拍的谈话非常之短暂,只有声音,和黑色的屏幕。

    在《山河故人》戛纳提名之后,贾樟柯在国外媒体眼中的地位再次大大提升,伦敦电影节更是把《山河故人》作为了开幕影片。在BFI最大的展厅里,观众好奇他与广电总局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他笑着说,总局行为没有定数,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可以拍,什么不能拍。天注定被禁之后,为了弥补投资方的亏损,他接了27条广告拍摄,那些被禁的影片,都变成了盗版光盘流行于世间。

    《山河故人》中有一个片段,是说一个一直渴望在中国拥有枪的山西男人,在移民澳大利亚后买了枪,他说,“自由就是狗屁,我现在连个能崩他脑袋的敌人都没有。”
    我觉得这个映照特别有趣,自由让我们失去了“敌人”,伴随着山河的即将上映,贾樟柯也终于在荧幕上解禁,不可否认为了这一解禁他在创作上做出了让步与妥协,山河变得轻松,或者说,他掩藏了太多锋芒,以至于让这个即将崩裂的山河看起来平静而美丽。山河”自由“之后,会给观众带来什么?我等只有静观之。

    他似乎已经习惯了”禁锢“对于他人生的设定,他说自己的家,曾经被用作监狱。那个汾阳县城,在所有他创作的电影中总是不乏褐色和围城的意象。那一堵明朝建造的厚砖堆砌的高墙,禁锢了贾樟柯的青年时代,对于贾樟柯的父辈来说,围城禁锢了一生。电影中的青年总爱站在城墙上度过无聊的时光,他们在高墙上恋爱,最后终于搭上了出城的货车,在旷野中放火,唱歌,他们追着火车的汽笛声大声地呼喊,然而他们的声音并没有人能够听到。
    侯孝贤的青年时代是小岛上偶尔飘过的恋恋风尘,但这季风飘到山西的时候,只堆积在了厚厚的城墙根。对于个人成长记忆的捕捉,贾樟柯感谢侯孝贤所带来的影响,这也给影迷带来了非常大的福利,侯孝贤也好,贾樟柯也好,这些强烈的文化印记里,我们借以文化认同,并大快朵颐。

    我们也在权力的墙外。三明,小武,涛,并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更像被裹挟着前进的被动者,如同贾樟柯,甚至你我。他刻画文革,全球化,市场经济,三峡大坝,暴力,移民,几乎所有的重要议题——贾父在文革的批斗后烧掉了自己全部的日记,他选择站在围墙里,而贾樟柯走了出来。
    走出去之后呢?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又能改变什么?如果《山河故人》会是《站台》的未来,如果《天注定》是小武和三明的结局,我不敢也不能轻易窥探他在这些影片中悲剧的隐喻。
    非权力所有者是没办法掌握命运的,未来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够知道的,是公园里的《世界》,我们能够到达的,是汾阳县的《站台》,所以,走出来之后的导演,选择回到了过去,回到起点,回到那个围墙以内的世界,回到1999年以前的精神故土。

    这种感觉大概是——好像突然有了软肋,也突然有了盔甲。




     4 ) 东土以北,极乐以西

    我悲观,但不孤独,在自由的问题上连孙悟空都和我们一样。——贾樟柯

    我把电影分级当作一个等不到的玩笑,如果不是因为赛勒斯的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我没想过这么快就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正常放映的《小武》,《站台》,《天注定》等等。

    与其说赛勒斯给贾樟柯拍了一部纪录片,我狭隘的认为,他送给了影迷和电影学生一部加入了视听元素的新书。

    贾樟柯属于我印象中那种思路及其精明的有头脑的山西人,我估么着,如果没进入文化产业,八成也是个不赔钱的煤老板。他是导演里最爱写书编剧,编剧里能驾驭影像的理论家,每拍一部电影,就附赠观众一本书,一来给影迷剧本和工作手札收藏,二来防止普通观众的银幕隔阂,三来稳住了影评的主动权。如《故乡三部曲》,《中国工人访谈录》,《贾想》等等一些,我们看到,在允许出版发行的文字里,他阐述着自己不被允许发行的影像,介绍它,一如介绍自己的故乡,家庭,和自己。

    最初,我看着300mb的《小武》,500mb的《站台》,在rmvb格式里感慨这个拿dv拍电影的导演的窘境。想必像我一样意淫科长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命途多产的观众并不在少数。然而过了很久我才知道,这些都是用专业胶片设备拍摄的正常电影制作流程下的影片。那时开始,看到正常放映的或者高清资源的《小武》和《站台》,成了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愿望。即使我一直没有找到这两部电影清晰的资源。

    所以,当小武和梅梅从银幕里出现比身高的时候,我没有办法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在电影院里热泪盈眶。

    这恰好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

    贾樟柯说,有时候,放弃梦想比坚持梦想不更不易。

    这话如同是在说给办公室里翩翩起舞的尹瑞娟。

    在胶片的颗粒而非数码的噪点,追火车的文工团,长镜头里的“啊朋友再见”,都显的格外好看。

    可能是影迷的代入感太强烈,几天的时间过去,我也没能去思考赛勒斯,思考纪录片本身。我回看电影结束后当晚写下的文字,激动的像个脑残粉。

    所以我感谢赛勒斯把贾樟柯以往作品里经典的片段剪进了自己的纪录片,送给观众。

    陈丹青在《贾樟柯:和他们不一样的动物》中说:“我们这代人口口声声说是在追求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认为艺术必须活生生表达这个时代。其实我们都没做到:第五代导演没做到,我也没做到,我的上一代更没有做到,因为不允许。上一代的原因是国家政策不允许,你不能说真话;我们的原因是长期不让你说真话,一旦可以说了,你未必知道怎么说真话。”

    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拿镜头说了真话。他讲述了穿梭在时代洪流里的,没有跟上时代进程的或是被时代扭曲的边缘人的故事。小武,崔明亮,张军,巧巧,赵小桃,三明,大海,小玉……他们都是这样的人。有时我也会产生错觉,错觉他大概一直在拍一部电影,一部讲改革开放后经济迁徙下个人和时代命运的电影。

    贾樟柯的电影里充满了符号,充满了彼此关联,这在单一的阅读环境下不能感知的。乡愁,汾阳,流行歌曲,幕后,三明,工人,煤窑,乡村,现代化,新闻,政治领袖,时代变迁,演员,火车,水壶……我是反对过度解读电影意象的人,但是当把贾樟柯所有的电影串联在一起时,这些贯穿始终反复出现的符号,如同一个个标点符号,推动了观众对电影本身的阅读。

    没去成贾樟柯13年的美院讲座一直让我很懊悔,纪录片弥补了我的一部分遗憾,不知道哪个情怀的种子写了这么句话给他:我没什么话可说,只想送您一架纸飞机。

    我也一样。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回到赛勒斯的《汾阳小子贾樟柯》上来。

     5 ) 前行路上的思考者-贾樟柯

    同意剪辑合作者林旭东对贾的tag:思考者

    无处没有他敏锐的捕捉力体现。电影是公共的,也是私人的,他感受会植入作品;他的目的比如说记录将要逝去的物体、场景,给作品增添了时代感;天注定,表现无人聆听的时候,人可能的选择;留下汾阳的印象,排除自己的焦虑,他拍了故乡三部曲。

    他喜欢挑战,顺利的时候,他害怕,因为那是自己守成规的体现。

    回忆父亲的那一片段,让我动容,没有多少快乐的时刻,比如多年来自己的作品不能公映,父亲有过wen歌的经历,为儿子担心,贾刚想接父亲去北京生活,没多久父亲病重。“获得故乡是因为离开了故乡,他才慢慢理解家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有心,赵涛给他讲述毕业时候世界公园的事情,他第二年就想拍摄电影;和刘晓东拍纪录片在三峡,他当机立断,拍了三峡好人,捕捉了三峡最后的片段;父亲带儿时的他去汾阳城墙,他会看到父亲的泪花,长大后,拍了站台,青年人对外部世界的向往;表弟三明,在他的带领下进入影视圈,离开了危险的煤矿。

     6 ) 是否

    不过有多少人,会说多少不冷不热的话,在你背后。不过有多少光鲜抑或艰难,过去还是未来。我都依然觉得,中国电影,有你很好。很多年以后,这些时过境迁的高票房商业影片,我想我可能会全部忘记,可是,贾樟柯的电影我还是会翻出来看一遍。
    我很喜欢那段刘涛听着广播,一点一点,轻轻摇晃,然后慢慢起舞,最后,忘情的舞蹈起来。,那首歌是《是否》。
    他的镜头很糙,直白,自然,原始。是拍给你看,又不是拍给你看。那些镜头总是那么的延缓,感觉时间会静止,脑子里会有自己的想法。
    我很喜欢贾樟柯电影里面的歌,流浪者,任逍遥,站台,爱江山不爱美人……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却很留恋那个年代。
    是的,我喜欢罗大佑的歌。歌里的旋律。

     7 ) 心灵的成长·周遭的现实

    贾樟柯作品梳理:

    1995-《小山回家》;1997-《小武》;2000-《站台》

    2001-《公共场所》;2001-《狗的状况》;2002-《任逍遥》

    2004-《世界》;2006-《东》;2007-《三峡好人》;2007-《我们的十年》

    2007-《无用》;2007-《在那里》;2008-《河上的爱情》

    2008-《黑色早餐》;2008-《十年》;2008-《二十四城记》

    2010-2011-《语路计划》;2010-《海上传奇》;2013-《天注定》;

    2014-《老潘的昼与夜》;2015-《山河故人》;

    2015-《我们的时代-十年敢想录(10集)》;2018-《江湖儿女》


    2014-《汾阳小子贾樟柯》(沃尔特·塞勒斯)

    “如果不拍摄,他只是我内心的感受。生命的尊贵在里面,在人海里面。一直要去注意每一张面孔,你就会注意到每一个有尊严的人。但是通过摄影机,它可以把我的这种感受呈现出来。它变成一种现实的存在,存在于荧幕上面,否则它只存在于我的感觉里面。”(贾樟柯)

    “《站台》里面的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如果他们看到《世界》的时候,他们会怎么想?那是他们希望的远方吗?那是他们希望的另外一种生活吗?如果《小武》知道了《天注定》里的四个人的遭遇,他会怎么想呢?我不能说是变得更糟,还是变得更好,但是他会很荒谬……”(贾樟柯)

    “拍摄不顺利的时候,恰恰是我在通往那个崭新的东西,但我对自己最深刻怀疑的时候是拍得非常顺利,我没有一种挑战和思维,一定是沿着一种成规、一种工作经验在拍摄,我失去了一个对新方向的直觉。”(贾樟柯)

    “二十多年来,贾樟柯持续关注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命运 和经验,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和对大 时代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其作品也成为改革开放四十 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像记录。”在贾樟柯的电影以及贾樟柯的访谈中,不难发现其摄影机一直呼应着现实主义,拍摄故事、人物源于生活灵感,拍摄场景、场地还原生活之地。正像剪辑师总结贾樟柯的创作特点:大量的流行歌曲使用,故事跟日常生活有关。

    在我看来其现实主义在电影中的呈现从技术视听上,正如《小武》的主角王宏伟在纪录片中总结的那样,这种风格——“手持,实景拍摄,方言,地方”。从叙事内容及题材表达方面,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成长生活的回忆现实生活的思考。当走向现实的深处,它更像落脚到一种超现实的世界,可能是未来、可能是不会到达的未来。同时,贾樟柯所呈现的真实并非真实,而是一种“真实感”。

    成长生活的回忆

    贾樟柯尤其是早期作品的呈现与表达都与自己汾阳童年、少年生活的经历紧密相关。《小武》中的街道、院子就是自己生活之处。《小武》的故事思路也是源于生活中实际的感受:童年的小伙伴很多人3年级就已辍学,变成小偷。《小武》中的整条街的拆迁搬家镜头,也源于自己现实生活中对于拆迁的记录与思考。

    《站台》可以说正是作者自身1979-1989年阶段个人成长经历的一种记忆与表达。包括在电影中涉及的歌曲、场景元素,如《站台》影片中呈现的电影《我是一个流浪者》,正是自己儿时所观看的电影。《站台》的场景、《世界》的后台准备……都不自觉得流露着对“准备演”出的那种情景的喜爱,其经历也源于父亲是剧团的导演,贾樟柯儿时经常站在后台观看。《站台》中的第一个镜头电影镜头来自的是拍摄现场临时的变动偷拍。《站台》中奔跑、追逐火车的孤独感,源于贾樟柯一次看他父亲面对城墙感觉在哭,禁锢感带来的孤独感。

    包括《山河故人》的片名产生:“其实《山河故人》这个片名的产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大概是十几年前的春节期间,我去山里的姨妈家走亲戚,我姨妈家门口是沟,沟对面是群山,群山上覆满残雪。当时正好是大雪初歇的午后,太阳出来了,放眼望去太阳照着残雪,远处小小的人在走,那个时候我突然想到这个词组——“山河故人”。”

    现实生活的思考——“非权力的拥有者”

    《世界》是赵涛亲身讲述的故事的原型,正如她自己所言:“在演我自己”。在《世界》中,贾樟柯说自己所表达的是2003年-2004年加快的城市化,自己亲身的感受:城市的背景都是一样的,对全球化的质疑,虚拟性、想象性。“世界公园某种程度和网络世界一样,带给人们另一种生存的假象,世界公园外在的开放性、开放的幻觉,更衬托了人的孤独感和机械性”。

    “从事一种创作、对快速变化的时代有快速的反应。”在《二十四城记》、《三峡好人》中,呈现的更是贾樟柯对于现实世界的记录和关怀。他在记录生活的缺失,电影里面的人物“非权力的拥有者”,他们是权贵之外的人群,无法掌控社会的资源、被动地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他想拍工人的生活,那一代90年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变,工人的中心位置的主体边缘化,不再有工人。随着微博、社交网络的普及,暴力案件的真实案例,暴力更像是个人的一种宣言、存在的讲述。《天注定》正是在此寓意下诞生的。

    贾樟柯的现实主义我想在主观能动的记录下,还有一层作者自身的艺术直觉和心灵洞见,以至于让他快速回忆起童年往事,快速捕捉社会变迁,同时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隐藏其中。

    阅读参考文献:

    1. 2014-《汾阳小子贾樟柯》(沃尔特·塞勒斯)

    2.贾樟柯;杨远婴. 拍电影最重要的是“发现”[J].当代电影,2015(11).

    3.贾樟柯;尹鸿. 为大时代的小人物写传:对话贾樟柯[J].当代电影,2020(01).

     8 ) 汾阳小子贾樟柯

    没有看过贾樟柯故乡三部曲,单纯理解此片。

    🤔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流眼泪,但我现在知道,父亲没有能力去外面看看,那是一种城墙内的闭塞感,孤独感。 (小时候住在农村,在充满幻想的年纪反复读着家里仅有的几本书,想象着城市的街道和灯光,仿佛生活隔着一层窗户纸,后来出去上学,有一刻,觉得城市也不过如此,如果没有能力,走在哪里都会觉得陌生和孤独吧。)

    🤔我不理解我的家乡,但我离开她的时候,我理解了很多。(当我离开她,我才真正拥有她,因为我懂得她的意义,就算她贫穷落后。)

    🤔全球化不等于美国化。世界公园给人一种虚假的自由幻想。在后面的影片里,我觉得他坚持用方言也是在表现特点,本土的最根本的东西永远不能被遗忘。

    🤔谈到父亲去世,他说“他没有太多快乐的时间。”的时候声音颤抖,整个片子,我觉得贾樟柯的声音一直都平稳柔和,唯独那一刻,大部分人能够体会的遗憾后悔难过怀念向前混杂的感情爆发,让我觉得,我可能更喜欢情感细腻的表现。

    🤔电影是大众的,也是私人的。因为电影有时候是导演的记忆。

    🤔有一种空的感觉(背景就是听远处放炮的声音),因为只有在一种孤独的时候,一种在寂寞的时候,可能才能给自己提供一个情感酝酿和思想萌发的机会。(其实我也喜欢那个声音,那是我过去童年春节的记录,我不是觉得孤独,我是觉得遥远,在远远的附近的村庄里,也有被饺子气熏蒸的玻璃窗,也有偷偷藏起来的奶糖,也有流过河的鼻涕……) 🤔最后贾樟柯谈起如果他影片中的人物看到了其他人的生活,应该会觉得荒唐矛盾吧。这片子放的片段,都很有我内心想要的安静感。因为看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有那种感觉,又喜欢上了这样一波人~

    选景,人物,导演背景……无不需要了解,这可能才是全面赏析吧。

    乡村,给人更多的思考了。

    你永远不用担心这个世界只有你自己这么想,总有人在某个时期和你同频。

    以上。

     短评

    早听说过2014年的此片,一直未看,今日观看感觉很不错。一个巴西有名的导演,由于喜爱而下功夫,亲历亲为地到实地来拍一部别人国家导演的纪录片,着实难能可贵,说明他真的喜欢这位导演的作品,愿意付出劳动去宣传它。我们常说“让中国电影走出去”,这是人家主动来做宣传,来介绍中国电影,当然应该欢迎并大力支持的! 本片讲述了贾导演从1998的《小武》到2013年的《天注定》,近二十年的各部电影的创作历程,将旧地重游与过去的影片片段交错组接起来,生动、全面地讲述了贾导演的创作理念、美学追求,说明了在外国人眼中这些作品的文化、社会、历史认识与审美价值。除了影片本身的艺术认识价值以外,贾导演的作品在国外为什么能有如此之多、之高、之深的接受价值,更值得我们思索、研究。

    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科长两大粉丝倾情奉献,看得太流畅,就像完全凭借粉丝的直觉在拍的,重返了《小武》《站台》《世界》《天注定》等众多取景地。隐隐希望能多点什么不一样的,爆点或者泪点,但就只是朴实的一张贾樟柯画像。讲座那段有些偷懒,但看到涌动的年轻学生,就知道贾樟柯最忠实的一批观众是谁了。

    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看哭了。

    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不管有多少人,会说多少不冷不热的话,在你背后。不管有多少光鲜抑或艰难。我都依然觉得,中国电影,有你很好。很多年以后,这些时过境迁的高票房商业影片,我想我可能会全部忘记,可是,贾樟柯的电影我还是会翻出来看一遍。

    11分钟前
    • 小王子
    • 力荐

    贾导电影结束时自己都哭了,朴实又感性的一个人。纪录片拍挺好的,感受到了赛勒斯的爱

    15分钟前
    • bibobobibobi
    • 推荐

    我真正开始获得故乡,其实是因为离开了它。

    17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跟侯孝贤画像相似,大师间的惺惺相惜,塞勒斯说对于尊敬的人的确很难保持距离。“贾樟柯在拍新片,不能来现场,这是最好的借口”。表现了贾的很多焦虑,对失落的文化和家园,对全球化下的生存孤独,对电影审查制和身份危机...柏林全景纪录片,上座很满,大部分是欧洲老头老太

    1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一个可敬的人,假科长。

    21分钟前
    • 希尼莫
    • 力荐

    沃尔特·塞勒斯资历比贾樟柯深,也拍出过《中央车站》等经典之作,他却是科长的忠实粉丝,为他拍摄了这部纪录片。也许科长的电影不免有标签化之处,但放眼中国,他毕竟是纪录“我们的时代”最好的导演之一。科长在海外收到热捧,与其“中国特色”不无关系,但他的敏锐与直觉却是绝大多华语导演所缺乏的

    22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grand cinema的放映应该是首度在国内公开放映。小贾回家、电影与家乡的关系、感谢盗版、网络时代谈被禁。盗版就像走丢的孩子,你在别人家找到了,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

    2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他是中国最孤独的电影人,他也是最值得敬佩的电影人。因为他只在乎人本身。

    28分钟前
    • M
    • 力荐

    深受感動,尤其是:我想讓自己孤獨,因為孤獨能給我更多的情感醞釀和思想萌發。也看到了賈樟柯在《天註定》不能上映后特別失落甚至打算離開這一行,他說看到自己《站台》的盜版碟震驚了,像是自己的孩子被拐走了。我看到了贾樟柯更深层次的一面,珍惜优秀影片吧

    29分钟前
    • 非灰
    • 力荐

    看完对科长的了解和喜爱又增加了一分。电影像公路之旅一样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说着说着就提到自己的父亲了,那里很动人。科长是个很合适的受访者,叨叨个没完,由他的好友拍摄完成的本片的确由内而外散发出真诚和爱意。最后一首歌啊~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果然是科长自己选的…

    3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始终觉得贾樟柯的电影才是中国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你看张陈冯也好,看姜娄王也好,只有贾在心平气和的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他镜头里更多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反对人说他只喜欢拍脏乱差,我亦觉得真实就是这样。

    36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岁月无情,当年小贾,如今老贾;感动常在,不只佳能,还有电影。

    3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父亲,小武,爱江山更爱美人

    4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我没有想到片尾曲是爱江山更爱美人。没忍住哭到结束。也是第一次看到全场的观众不为彩蛋也几乎没人走,一起坐到了片尾字幕走完。“人生短短幾個秋,不醉不罷休/ 東邊我的美人哪,西邊黃河流/ 來呀來個酒啊,不醉不罷休”

    48分钟前
    • 阿花
    • 力荐

    为什么我们总是用自己的偏见去看贾樟柯?他的电影是当代中国走出地下的代表,其中有他的童年回忆、他的情感诉求和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跟着贾导重返拍摄现场,这部纪录片真正成为了贾樟柯一次难得的自我倾诉机会,片子中也时不时插入流行歌,真是彻头彻尾地致敬呀,也再次回味了许多经典

    52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沃尔特·塞勒斯一定非常欣赏贾樟柯,不是他的影迷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他在回顾贾导的电影生涯,寻找电影在生活中的蛛丝马迹。贾樟柯对电影的爱,对时代的观察,都在不经意间流露。科长哭了的时候我也哭了,他可以在电影里书写时代,可以在演讲现场夸夸其谈,但他落泪的时候,那个内敛的小镇青年在他人的镜头前卸下心防的时刻,格外打动人。收尾极好,不知道一个异国导演是怎么找到《爱江山更爱美人》的。那年我在KTV里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唱歌的那哥们儿全程走音。他说女朋友的名字跟“江山”谐音,现在他俩还在一起。等过年回家了,希望能和他喝一顿酒,再唱一唱歌。

    57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我觉得无论是看贾樟柯的文字记录还是口头讲述,都比他的电影本身好看。在中国社会这二三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影像表现又缺失的情况下,像他这样长期关注现实的导演实在是太难得了。但我觉得他现在的问题是脱离了底层的生活,所以只能重复他过往的体验或是转向戏剧性。戏剧性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他不是那种能够把剧情写得很滴水不漏的人。

    1小时前
    • 灰色堡垒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