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第10集

      米尔扎布尔 第二季

    • 第9集

      米尔扎布尔 第一季

    • 第5集

      狂想行

    • 第6集

      金斯敦市长 第三季

    • 更新第06集

      金斯敦市长第三季

    • 已完结

      绝望的谎言

    • 已完结

      人生复本第一季

    • 权力的游戏第七季/权利的游戏

     剧照

    丹斯 剧照 NO.1丹斯 剧照 NO.2丹斯 剧照 NO.3丹斯 剧照 NO.4丹斯 剧照 NO.5丹斯 剧照 NO.6丹斯 剧照 NO.16丹斯 剧照 NO.17丹斯 剧照 NO.18丹斯 剧照 NO.19丹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卫·田纳特主演的ITV三集新剧《丹斯》发布首张定妆照!田纳特将饰演臭名昭著的苏格兰连环杀手丹尼斯·尼尔森。剧集卡司还包括杰森·沃特金斯(《王冠》)、丹尼尔·梅斯(《好兆头》)等。该剧根据布莱恩·马斯特斯撰写的书籍《为同伴杀戮》(Killing For Company)改编,讲述尼尔森在1978年-1983年期间曾杀害15名年轻男子。Luke Neal(第一、二集)与凯利·琼斯(第三集)操刀剧本,Polly Hill担任制作。

     长篇影评

     1 ) “He should’ve killed you, you queer!”

    Des一案其实也是一出时代悲剧

    ——想说说“同性恋”这一词在这一事件中的意义。

    我是先在油管上看犯罪纪录片刷到的专杀年轻男性的连环杀人犯Dennis Nilson,觉得长相十分像David Tennant,结果在评论区看到事件改编的《Des》这部剧名,提到证人之一Carl Stottor已经去世了,基本上是drank himself to death,决定找来看看,才发现居然真的是DTT饰演的Des。

    可能因为看了纪录片有先入为主(纪录片是围绕两个和Des有过交集的同性恋者的采访展开的),我一直在寻找这个事件对于八十年代同性恋的影响。很遗憾,剧中唯一明显点到的,只有Carl走出法院时,人群中冲他喊出的那个声音:“He should've have killed you, you queer!”

    这是Carl的真实经历,他在事件后的采访里有提到。他还说,那时当他走出去,有人甚至“spat on him”。在当时,媒体,报纸,乃至整个社会,对于同性恋都持有负面态度,因为他们是“clandestine”、“closeted”,“hidden in the dark”。同性恋中也确实不乏较为混乱的性行为与诸多毒瘾患者,加之deviated from social norm,向来是被demonized的群体。因此在当时,许多报纸将报道重点放在“同性恋”这一词上,似乎在试图证明,这类人身上萦绕的,除了病态与恶心之外,还有着更大的罪恶——谋杀。有些人甚至认为,Des固然罪恶,但他的受害者,也同样活该。

    可在当时社会,同性恋人群,根本就是最为vulnerable的人群之一。为何很多同性恋少年、青年,沦落街头,坠入毒瘾,根本原因是社会的不接受、家庭的不认可,导致其无法安生,需要从原生家庭中逃出去,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一个同性恋者之间相互抚慰的地方,一个可以让他们get high and forget about everything else的方式。(当然另一部分原因也有七八十年欧美社会的sexual liberation movement。)像这样无家可回,也没有人理解的人群,很容易为了一口饭,一口烟,而轻信一个施舍“善意”的人,并最终成为evil的受害者。

    Carl,这个被Des杀了一次又救回来的青年,在酒吧遇见Des时,刚和abusive的前男友分手,很迷茫,很无助,had nobody to turn to,而Des接近他,倾听他的故事,安慰他,甚至对于他前男友对他做的事发出了“That's terrible”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温暖的、友好的形象,年轻又处于人生低谷的Carl当然轻而易举就产生了依附与信任。

    连在后来的采访里,Carl也说到,他觉得他和Des之间是先有着一定的attraction,之后才有后来的谋杀未遂,提到“love and hate go hand in hand”,后来甚至还给在狱中的Des写过信,询问他为什么会选择自己下手。心理学家对此行为的分析,是说被害人,很多情况下都想要问清楚缘由,是不是自己比较特殊,才受到了加害方的“青睐”。但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能找到答案,因为像Des这样的杀人犯,很多时候选择下手的对象完全是随机的,没有特殊缘由。而当被害人找不到答案,或者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随机的目标,毫不重要时,时常会有强烈的失落感。Carl在说到Des给他的回信时就说到,Des在信中十分vague,unspecific,可能对于Carl完全没什么清楚印象了。说到那里Carl笑了,不知道是自嘲还是悲哀。

    Nilson的事一直影响着Carl,他不敢天黑了出门,不敢去夜店酒吧,更不敢接受陌生人的邀请。他说,作为一个同性恋,却又畏惧男人,但又能怎么办呢,这就是他的现状,他无法改变了,他情愿呆在家里和自己的猫一起。他甚至说到,不知道Nilson救回自己究竟是不是好事,有时他希望Nilson当初杀了他。

    我感到很悲哀,就好像剧里Des说的那样,“人们只会关心死去的人”。而对于那些活着的,可怜的人们,该饿死街头的还是会饿死街头,该OD的还是会OD,该被社会treat like shit的还是会被treat like shit。人们为evil感到好奇、猎奇,产生前所未有的探索欲,也为死去的人们产生仿若真切的同情与哀悼,可对于那些活下来并背负重担与阴影艰难存活的、无辜的人,却似乎永永远远地遗忘了,让他们始终在过去的haunting之下,自生自灭。

    在真实的事件里,Des有一个维持了四年多的“伙伴”,Martin,也是一个这里跑跑那里晃晃的drifter。在Des犯下谋杀的那四年中Martin时常拜访Des,他形容Des很风趣,很健谈,像个兄长的形象,但他知道自己不可能爱上他,可以跟他上床,但“that's it”。他从未发现Des的杀人行径,只知道他有装死的癖好。而当Des被捕后,Martin和Des的关系被发现,他被报纸成为Des的“homosexual lover”,更有许多人猜测,他和Des认识那么久,肯定知道些什么,不可能脱得了干系。

    Martin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也在Des被捕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猜测,恶语相向,甚至有抱着病态的心理接近他,想要“了解和杀人犯做情人是什么滋味”。但这些也都是最为浅薄的了,Martin说,他“has lost trust in everyone”,唯一信任的人只有自己的母亲,而在Des事件之后,他的母亲对他变得很冷淡,这种冷淡一直持续到她去世,母子之间的关系再没亲近过。这让我觉得很压抑,无比压抑,一个人在开始怀疑世界的时候,连最亲密最重要的人也开始疏远他,那这个世界留给他的还剩什么?

    而更为不幸的是,Martin说,他感到“guilty”,特别是在Des搬家时,曾提出要Martin搬来和自己同住,Martin拒绝了,而Des在被捕之后又对Martin说,如果当时Martin能和他住在一起,那之后的谋杀就不会发生,他们会“live happily ever after”。Martin觉得,他没能在与Des的相处过程中发现异样,也因为拒绝了Des而间接导致更多的人受害,他“feel somewhat responsible for that”。他说“I feel guilty, although I haven’t done anything”。

    Des的罪恶不是Martin的错,Martin却要为此遭受外人的眼光、自己内心的悔恨,亲人关系的疏离。在采访里讲到自己guilty时,他哭了,那一刻我觉得非常难过,he did nothing to deserve that。

    至于Des为什么没有对Martin下手,心理学家说,大概是因为Martin其实算是Des唯一的朋友了。或许吧,但真正的原因,也随着Des的死亡,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了。

    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有时只能从几个有限的角度说问题,在《Des》这部剧里,能看到定罪的不易,看到警方与罪犯的斗智斗勇,看到上级为了荣誉下级为了正义之间的矛盾,看到对于同样一个事件每个人都在各取所需的社会现状,看到“everything’s about money”。

    但看不到的,是这一真实事件对于时代大背景的影射,以及其对于像Carl和Martin一样的同性恋青年维持一生的影响。现在的大不列颠,当然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是“腐国”,可在七八十年代,又有多少同性恋者,因为偏见、仇恨、暴力,而成为无知年代的牺牲品。

    Des的所作所为,当然主要是他个人的意志和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给他的行径提供了温床。试想那么多失落的游魂们,又有多少我们无从知晓的,以残酷的、绝望的方式,死在了时代的刀刃下。

    而当今世界,类似的事件,是否在又一部分被社会唾弃的边缘人群身上,正在发生……

     2 ) 观后感

    真人改编的。论剧情没有心灵猎人好看的。因为剧比较短,没有展示太多血腥场面也没有除罪犯外警察和作家的个人生活描写。比较单一。

    有意思的还是真人故事的部分。看了一些影评。

    关于这个罪犯的童年。他对于祖父尸体的感受。他曾经的溺水后被救起的人疑似性侵的事情。原文中是说救起的男孩对着他zi慰。他的同性恋取向。

    再看他的犯罪。把人勒死后脱去衣服洗澡。然后和尸体共处一室,说话抚摸,甚至也对着尸体zi慰。对于镜子的一种着迷。

    他可能不是精神病,但他真的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变态人格啊。

    但并不是说就是因为他看到了祖父的尸体。他被溺水后救起,就一定会成长成这样的。还有他的父母他的家庭。各种因素累积成了他这样一个怪物。

    killing for company。里面也有一种扭曲的可悲可怜。

     3 ) 最舒服的悬疑剧观剧体验

    这是看的最舒服的一部悬疑剧了。

    首先因为他只有三集,且每集只有45分钟,对我来说刚刚好。

    加入片单没多久,我就看了。每天一集,规律充实,刚好排遣我中午的无聊。

    虽然讲的是最臭名昭著的杀人狂魔,却没有一点血腥暴力,提前知道了这一点,看起剧来就无比有安全感。不需要前方高能的预警,不需要弹幕护体,也不需要时刻捂着眼睛以防突袭,这种感觉是舒服的最大来源之一。

    虽然没有一点血腥场面,但是却依然让人毛骨悚然。这要归功于丹斯这个角色的“魅力”和演员的绝妙演技。从看到演员造型和真人几乎一模一样开始,我就一直在拍案叫绝。他总是站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滔滔不绝,说得头头是道,他条理清晰,逻辑强大,镇定自若,甚至仿佛可以操控改变你的价值观。你恐惧他,被他惊愕,却又不得不为他惊叹。他说的每一句话:关于对生者和死者的态度差距问题,关于尚未被认定无罪的无辜者权利,关于受害人生前无人关注的问题,关于自己事无巨细地讲述作案过程帮助警方,关于知道自己有可能被判为无罪后以精神失常做辩护,关于赞同陪审团的决定…他的每一个举止:从未放下的烟卷,愤怒的敲桌,冷漠的面无表情,独特又不屑的苏格兰口音,监狱中画的漫画和写的长篇文字,对狗狗的关心,强忍的哽咽,无情直截了当的揭露…都会让你惊叹于他的特殊性,他怎么会如此的逻辑自洽,他怎么会如此的淡定,他怎么会如此的温柔又如此的恐怖?这是真实事件中的丹斯,也是优秀的演员塑造的角色。

    (知道狗狗死了那一段演的太好了,瞬间就想哭但又一下子忍住,声音一下子就变了,居然让人还有点心疼。还有他的口音,我不知道是不是演员本身这样还是角色需要,反正非常符合这个角色,如果是其他角色我反而觉得这个口音很奇怪难听,但是放在丹斯身上就还有点…帅?)

    故事发生在比较早期的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看得出那个时候破案很困难,作案很容易不被发现。警察承受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公安系统也不完善。如何寻找被害人,如何比对物证,经费,如何保护好证人,如何安抚受害人及家属…诸多问题都在这部剧中暴露出来。

    最终我们也不知道丹斯为何这样做。因为儿时爷爷的去世而产生的对死亡的痴迷?恋尸癖?同性恋?精神疾病?没有确切的答案。他的很多个想法是不是不无道理?他对流浪汉的照顾,他在军队中的贡献无可否认。想想那些可怜的男孩子,他们以为找到了最温暖的依靠,却瞬间被勒进了地狱的怀抱。也许就像剧中证人所言“我也不明白。他对我来说,到底是救赎者,还是恶魔。”也许也像弹幕中所说“变态可能精神没问题吗?杀那么多人精神能没问题吗?”

    剧中的男二警察,不得不承认他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但他总是急于求成,不善于分析罪犯心理;虽有为受害者家庭讨回公道的心却不懂得安抚。他只是在一味地冲。但至少他是正义的,在那个年代,他没有的东西别的警察也都没有,但是他有的其他警官甚至也没有。所以我们还是为他致敬,在丹斯被判决两年后他便辞职,后与癌症作斗争,这是那个年代的警察。(这个演员居然演过《赎罪》!我一点都没发现,果然我就是个没有心的观影机器。)

    这部剧还让我了解到一些欧美国家的法庭流程。最后一集可以看的出,他们是很尊重程序的,就是不论这个事是什么事,无论结果多么显而易见,无论辩论过程多么荒唐,我们该走的流程要走,每个职位的人该做的事要做,然后得出结果。我一开始看每次开庭丹斯的辩护律师都逻辑强大地推翻证人证词,我还很担心很生气,他为什么要给他当律师?这样都能推翻?还能这样?都杀了15个人了居然还没事?但是我没想到,他们居然是陪审制度。(这是我在看完剧后查的)陪审制度就是有挑选出的陪审团以多数赞成票做出最终的裁决结果,法官其实只是一个控场的角色。所以最后陪审团通过判决“有罪”。这就有点没意思了,那民众肯定都觉得有罪啊,人家辩护律师白辩了。但这就是他们对法庭的尊重。律师也许也认为他是有罪的,他只是在履行自己作为律师的职责。不过,可能因为文化差异吧,我不太能接受陪审制度。欧美是为了让公民有充分的自主权才这样的。但是在中国,我还是更愿意相信专业的法官们做出裁决。这是这部剧让我涨的一个知识,很开心。

    刚刚看了一点原著,想吐,对尸体的描写,哎太可怕了,想想他和尸体做的那些事情,一起…一起…结尾有两个绿色沙发,哎毛骨悚然…但是他说的也对,人们对生者死者态度为什么要不一样?我也迷惑了。可以用这样冷静的手法拍摄出来真的是部好剧。

    要去看看男主演员的其他作品了!我真的好喜欢这种斯文败类的角色啊!(没有推崇犯罪的意思哈)

    男主最后说“如果你们那天没有抓住我的话,我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也许150个,如果没有你们,我不知道我怎么才能停下来。”也许有些人生来注定杀戮吧,这是他们的瘾,他们的乐趣。

    希望人间不再有恶魔游荡。希望你身边温柔的人一如既往。也希望你可以温柔对待身边的人。

     4 ) 英剧大作《丹斯》,播出后就破收视纪录,观众评:怎么只有3集?

    英剧最近真的频出佳作!

    有豆瓣8.7的运动喜剧《足球教练》,被剧迷盛赞:“一集比一集好看”

    有豆瓣9.3的真治愈系神作《万物生灵》,从画面到故事都没得挑,一集入坑!

    还有就是下面要说的这部ITV新出的罪案剧,一季播完评分飙到9.0(目前稳定在8.8),看完之后还有一种“怎么只有三集?”的意犹未尽。

    《丹斯》

    《丹斯》是一部大作。

    说它是大作,不是说它投资有多高,而是它的来头真不小。

    《丹斯》的导演是执导过《小镇疑云》和《真实的人类》的导演刘易斯•阿诺德,都是豆瓣8.5+的水平。

    主演大卫·田纳特,老牌演员了,最广为人知的角色有《神秘博士》中的第十任博士,《小镇疑云》中的探长,《杰西卡·琼斯》中的大反派,以及《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小巴蒂·克劳奇。

    这还是大卫·田纳特今年的第五部剧,不愧是你,大提提,绝了!

    演员阵容还有来自《王冠》的杰森•沃特金斯,《重任在肩》和《好兆头》的丹尼尔•梅斯,都是绝对的实力派。

    全剧共3集,于9月14日在英国开播。首播就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9月16日播出的最终集收视率超29%,破了ITV今年的收视记录,收视人数超五百万,最高同时有近6百万人观看。

    《丹斯》是一部真实罪案新剧,改编自布莱恩•马斯特斯1985年出版的作品《为伴而杀》(Killing For Company)。

    讲述的是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丹尼斯•尼尔逊的故事,这位疯狂的苏格兰连环杀手在1978至1983年谋杀了至少多名男性(至少15名),最后被判终身监禁并于2018年5月在监狱中去世。

    剧集一开始,就是典型的罪案剧套路。

    一栋英式小楼因为下水道问题找人疏通,结果工作人员从下水道里发现了一堆类似人类骸骨的残骸。

    经过排查,得出结论,残骸来源是阁楼的住户。

    总督察彼得探长所在的小组负责调查这起案件,他和他的搭档等到阁楼主人回来,这位阁楼的主人就是剧集的男主人公丹尼斯·尼尔森。

    丹尼斯是镇上的公务员,戴着一副金丝框眼镜,看起来斯文有礼貌,随口还能来上两句“英式幽默”。

    三人刚进入到丹尼斯的阁楼,扑面而来的就是浓重的尸臭味,房间里显然还有尸体。

    彼得本想诈丹尼斯一下,可没想到发生了以下对话。

    “尸体剩余的部分在哪?”

    “在橱柜里。”

    没有一点隐瞒,甚至都没有一点慌张,丹尼斯就这么简单地把杀人案认下了。

    之后在回警局的车上,丹尼斯还坦白,他一共杀了15-16人,并不只是阁楼橱柜里和下水道里的那些。

    杀人案变成了连环杀人案,这是大案,警局立刻展开询问,意外的是丹尼斯也非常配合。警方才问了一句,他就把尸块存放的地方都说了。

    除了橱柜里,还有在卧室的茶叶柜里,浴室的抽屉里,甚至能够准确到有几具尸体。同时,他还爆出了他以前的住处有大约12-13具残骸,而这些人都是4年前开始就杀的。

    在描述作案过程的时候,他甚至几次打断了被委派来给他做辩护的律师,还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指责律师没有“正义感”。

    这些话出自一个残忍的连环杀人犯之口,还真是讽刺。

    死于丹尼斯手下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吸毒无家可归,或者因为是异乡人无处可去的年轻人。

    丹尼斯在同-性恋酒吧,或者在街上搜寻目标,然后利用“善意”将被害人带回家,趁他们熟睡之际用领带、电线,或者用手将其扼死。

    为了不让尸体有味道,他用了很多方法处理,烹煮、火烧、掩埋,或者放下水道冲走。

    在这间审讯室里,丹尼斯描述的受害人多达15个。

    不过看起来这么配合警方工作的丹尼斯也有隐瞒,他隐藏了两个最重要的信息。

    一个是他之前的警察工作经历,还有一个就是这些受害者的名字。

    因为尸体经过处理,很多都已经无法辨别身份,而失踪人口太多,一个个查无异于大海捞针。

    更重要的是,一旦受害者的身份没有得到确认,就无法以被害人的名义在法庭上指控丹尼斯的杀人事实,丹尼斯实际的判罚就会远低于他应该受的。

    于是彼得所在的小组开始了寻找受害人身份的漫漫长路。

    但这条路走起了可并不轻松,丹尼斯因其前警察的身份,再加上他极度聪明,说出来的话看似真诚,实则真假参半。

    而且丹尼斯对于曝光度非常的着迷,从一开始他就非常关注自己的新闻,会时刻跟踪自己的新闻报道。还写信给一位传记作家,邀请作家来为他写个人传记。

    与此同时,彼得这边的调查也受到了阻碍。

    先是因为其中一个可能受害人的身份特殊,上头不希望把这个人也拉到案件中来。

    接着因为进展缓慢,上头要求就以目前的受害人数结案,理由听起来也很“在理”。小组加班加点花费太高,而且在高层看来,就算只有6个受害人,也一样能让他在监狱里待到死。

    对于这些上层官员来说,剩下的9个人,9个家庭是否能得到慰藉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抓到了丹尼斯。

    于是就有了明明已经找到证据证明是受害者,却因为已经结案且提报法院让这个受害人永远得不到正义,真令人唏嘘。

    整部剧看下来,《丹斯》其实说不上是正统的罪案剧,全剧没有一个血腥刺激的画面,丹尼斯杀人的经过也没有展现,甚至连尸体的画面都巧妙的全部避开了。

    3集下来,除了第一集里有很多丹尼斯自己的个人叙述,剧集更侧重于对整个案件后续的跟进。

    比如彼得小组的艰难追查之路,还有布莱恩写传记的前后整个心理变化,以及对丹尼斯这个人的剖析。

    而且比起用暴力血腥这些猎奇元素来吸引观众的罪案剧不同,《丹斯》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既是对丹尼斯这个穷凶极恶的罪犯的一次审判,也是对上世纪80年代伦敦的社会状况的批判。

    丹尼斯最终只以杀害6人的犯罪事实接受判决,但众所周知,他实际上所作的远不止这6人,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就是80年代伦敦腐败的官僚主义。

    最后想说说剧集的主创,因为剧集的重心没放在还原案件本身上,所以导演没有刻意用画面来营造悬疑氛围。

    相反,剧集从头到尾都是冷色调为主,克制冷静,导演想要不带一点情绪去记录这整个事件过程。但是越是这种趋近于真实情况的镜头感,越是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

    像是剧中给了彼得和他们小组很多定格镜头,尤其是在案件调查的后半段,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不甘和无奈,而通过这些画面,情绪很容易就被观众读到。

    同样的,大提提的演技在剧中可谓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每次镜头怼到他脸上,脸上是平静到近乎没有生气的表情,眼神也是波澜不惊没有一点情绪,但是却让人看得觉得毛骨悚然背脊发凉。

    尤其是他在看守所里和彼得和布莱恩的几次对话,表情神态加上和故事原型几乎一致的造型,让人感觉剧中这个人就是丹尼斯本人。

    也是因为他的演绎太过逼真,以致于粉丝发出了“可能要暂时不爱大提提一段时间了”的感慨。

    《丹斯》的整体观感其实很像在热播的《沉默的真相》,都是那种看完后并不觉得舒畅,反而更能体会到“长夜难明”的无奈。尽管只有3集,却因为太过真实中途一度让人压抑到看不下去。

    不过好在《丹斯》的结局是光明的,就像布莱恩说的:

    “这不是你的庆典,这是为了警醒大众。”

    青石电影编辑部 | 老孟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5 ) 变态、警察和作家

    要不是看了《丹斯》,我还真不知道Killing for Company。上网简单查了一下,这本专门剖析恋尸癖杀人狂的传记还挺成功,刚出版那会儿上过畅销榜,后来又不断再版。《丹斯》拍摄的时候,作者布莱恩·马斯特斯被剧组请过去当了顾问。而且剧中有一个人物就是这个作家,演员是杰森·沃特金斯。Killing for Company的出版方也很懂,推了2020年版,看来又要走一波销量了。

    剧集拍得倒是不赖。主创没有一味搞快节奏、重口味和大场面。整部剧不见一滴血,拍得慢悠悠温吞吞,照样让人从头凉到脚。这算是英国人很擅长的一种犯罪剧拍法,我承认自己很吃这一套。本来看这个剧是想练练听力的,结果饰演丹斯的大卫·田纳特一口苏格兰腔,一到他说台词我就听不懂了。但我也没换坑,因为看进去了,真的想看完。

    看完以后,随手查了查资料,又想到了一些问题,然后就有点不平。往简单里说,我为警察彼得感到委屈,又为作家布莱恩感到没劲。

    在剧中,杀人狂丹斯是男一,调查他的警察彼得是男二,给他写传记的作家布莱恩是男三。彼得关心的是,丹斯还杀了多少人?我们怎么把一切查清楚?能不能给他判个结结实实?布莱恩关心的是,丹斯是谁?他经历了什么?他的犯罪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布莱恩和彼得都试图了解丹斯,但两人接触他的方法完全不同,对同一件事的反应常常大相径庭。

    比如丹斯对宠物狗的关心。在监狱里住了一阵子以后,他开始频繁地询问自己以前养的狗怎么样了。彼得的反应是,谁管你狗啊猫的,你案子交代清楚了吗?布莱恩则为这个问题而心软,他托人打听了情况,得知狗狗已死,他还格外担忧,一时不知道该怎么通知丹斯。

    比如丹斯的“疯狂”。刚刚被捉拿归案的时候,丹斯非常配合,有问必答,甚至摆出了一副求死的样子。临近开庭,他又开始否认自己的罪行,试图证明自己有精神问题。彼得当即判断这是他的开脱策略,布莱恩则陷入了纠结。丹斯在杀人毁尸的时候表现得有计划有目标,但他还会和尸体说话,跟尸体一起看电视,把尸体当作伴侣一同生活,这实在太像精神病人做出来的事。

    丹斯到底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杀人?彼得和布莱恩各有答案,彼得的答案大概一句话就能说完,布莱恩则为此写了一本书。你可以说彼得的答案太简单,但他的判断是符合事实的。布莱恩那份精细且文明的答案却有可能完全跑偏了。

    彼得看上去是个粗人,一门心思想着给丹斯定罪,好像也不爱护小动物。但是不要忘了,在所有人中,彼得压力最大,责任心最重。丹斯说他杀了十五个人,这不是一个数字,这是十五条人命。一来有些案件年代久远,找不到尸体,二来丹斯常常刚认识死者就下手了,他自己也记不清每一个受害者都叫什么,是哪里人。警察按照他的话到处扒拉残骸,有时候找到了,却对应不上死者身份,只能不断扩大排查范围,累得脚打后脑勺。

    工作干到一半,上头发话了——差不多得了,见好就收吧。彼得问,那些无名野鬼怎么办呢?那些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年轻人又怎么办呢?领导答曰:不要总盯着那一点,格局,注意格局。

    话是这么说,但等程序走起来了,又有死者亲友来提供新线索,还证实了。这个时候领导可不会出面解释公诉书上为什么没有你们家孩子他爸的死者信息,这么大的锅还得彼得去背。

    倒也不是想替彼得卖惨,只是想说明一点,丹斯的罪恶有多深重,他的破坏力有多大,这个人有多狡猾虚伪,彼得都有最直观的感受。再者,一个直接去解决问题的人,忙里忙外那么久,如果他对这个事件的判断还不算数,那我觉得也没有人配谈什么判断了。

    布莱恩受教育程度高,斯斯文文。他说他只想客观地记录丹斯的人生经历,让读者自行判断。这意味着布莱恩既不能给丹斯洗白,也不能鞭挞他,他只能写出实情。然而在现实中,那本已经出版的Killing for Company包含了大量的分析和解释。布莱恩从丹斯的祖宗开始划拉,一路划拉到庭审。

    一个看过这本书的朋友说,作者写得蛮认真的,但分析得很吃力。其实丹斯就是个变态嘛,文化人常拿人性说事儿,但例外也是有的,极个别人就是没人性,你非要去理解他,也不知道是在难为自己,还是在难为变态。

    我觉得这话说得对。我从不认为去了解一个犯罪分子就等于同情他,给他开罪,社会有责任不等于个人没责任。这是两回事。

    何况丹斯也不是什么被逼变态的小白菜,与其说他缺乏社会关爱,倒不如说他利用了糟糕的大环境。丹斯是个公务员,小日子过得不错。当时英国社会动荡,失业率奇高,有很多年轻人游荡街头,茫然无措。丹斯就在这些年轻人中物色目标,以交友为名把人带回家,好酒好菜招待,请他们一同过夜,然后再趁熟睡的时候把人勒死。

    还有人提丹斯小时候目睹爷爷去世的事情,还有他失恋的经历。是,这些都是伤心事,但是有类似经历的人也多得很,难道都要去杀人?哦对了,还有人搬出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当时大环境对同性恋群体的污名化比现在严重,这确实是社会的问题,但这样一看他的所作所为就更恶心了,因为受害者差不多也都是同性恋。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为了把丹斯的罪行锤死,彼得磨破嘴皮,找了一个虎口脱险的小受来作证。因为差点被杀,这个小受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出庭后他的酷儿身份又遭到辩护方的无情攻击。当时看着丹斯那副冷漠的表情,我就在想,这一幕根本就在他的意料之中,他不在乎,甚至洋洋得意。

    关于丹斯,剧中还有很多细节,你很容易看出这个人极度冷漠,极度自大,极度虚伪。真实的丹斯应该就是这么一个人,只不过他伪装得更好,更加人模狗样。

    剧中,丹斯像个脑残甲方一样对布莱恩的写作指手画脚,任何一个有职业自豪感的作家都不会和这种人维持私交。这应该是个夸大的情节,布莱恩本人说过,丹斯从没让他感觉到slightest unease。在Killing for Company出版后,布莱恩还和丹斯维持了十年联系。

    后来他在BBC的节目里拿丹斯和另一个杀手进行比较,丹斯知道以后大为恼火,主动和他绝交了……有点想问布莱恩对此有何看法。

    法庭最终判丹斯终身监禁,他于2018年在狱中去世。就在同一年,彼得带着遗憾离开人间。当年寻找受害人的行动还是匆匆收场了,十五个死者只确认了不到一半,这是彼得一生没能放下的牵挂。三人之中只有布莱恩还在世,老爷子八十多了,不知道还写不写东西。不过从他后来的职业生涯走向来看,犯罪题材的写作成了布莱恩的一个特色。而他销量最好的代表作仍然是Killing for Company。

    当然,就算觉得他这样没劲,我也得承认,布莱恩还算有分寸。虽然吃力,但是他的分析依然是围绕着真实素材进行的,不像有的人,编出一套故事到处瞎讲。这可能就是这类事情的边界吧。人总是倾向于给发生的事情找理由,给出事的人找原因,而且最好是自己爱听的那种。有时人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想象中,回避真相。写作者对此要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我们至少都知道不应该怎么办——不要煽动人们,不要让人们以为幻象就是真相。

     6 ) 摘抄。

    在短评里看到了很多我赞同并觉得很不错的话,想总结在这里,留在以后回顾。

    “社会只关注死人”

    “我杀的是冷漠的阶级与程序”

    “他是怎么样的人?”“普通人。”

    这才是最让人恐惧的啊

    最刺痛我的是那个被杀未遂的男孩在法庭上说,“我真的很困惑,他到底是要杀了我,还是要给我温暖。”以及他走出法庭,人群中传出的那句“他就该把你杀死,你这个同性恋”。

    Des背后是冷漠的80年代的英国:腐败、官僚主义、繁文缛节盛行的政府;靠夸大事实博人眼球的媒体;愚昧、唾弃少数群体的群众——这一切都和现在多么类似。

    至于我的想法:

    我看到好多人说这三集太平淡了,没有任何的起承转合,没有什么故事高潮。但是我真的一点都不这么认为哎,三集里面包含了好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在看之前会觉得害怕,不是怕血腥镜头,是怕对很多事情失望和难过。看了之后觉得,嗯,还好。但是我需要消化,只有三集,但是我差不多花了快25天才看完,真的不是很敢一口气看完。

    这句“这个社会对死者比对活着的人更关注。”真的刺痛我了,哪怕是今天,也都还是一样。这依旧是一个冷漠的社会啊,只是可能没有从前那个时代那样残酷。

    被杀未遂的小男孩出庭作证后,媒体和旁观者对小男孩不停指责和谩骂,以及那句“他就应该杀了你,你这个同性恋。”好像,有罪的从来不是加害者而是受害者一样。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啊,总是有人在不断的批判别人,把自己当做上帝,为那些不公平关系中的加害者发声,这样的时代到底还有多久才能过去啊,我真的有点累了。

    我很认同一个想法,Des是故意将人骨扔入下水道的。他怕自己会杀更多人吧,他可能也在害怕这样的自己,可能他的确是冷血且毫无人性的动物,可能他只是从小失去了最爱他的祖父之后再也没有得到过爱,所以他可怜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但是他也同样是一个恶魔。

    看到最后结尾说,最后也没有找全所有受害者的名字,也总是觉得有些难过和失望...

    希望,明天早点来。

     7 )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

    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 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 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短评

    一个只为挖掘真相的警长,一个想要探寻凶手内心的作家,对上从一开始就供认不讳的连环杀手,布局相当精准,没有一分钟划水剧情,精彩精彩!真事改编赋予了剧情难以忽视的力量,但另一方面也让部分情节丧失发挥空间,不少地方其实延展空间很大:警长一笔掠过的家庭现状,不再理解作家的同性伴侣,失去丈夫却得不到正义的女子...最后一集法庭辩护表面紧张,但对抗之后落得太轻,实际的冲突效果就有点不尴不尬(但仍然是个好剧!

    6分钟前
    • 𝙰𝚒𝚛
    • 力荐

    I wish there were more insights into the mind of the killer rather than this plain overview of this whole event sprinkled with obligatory glorifying of stereotypical policemen supporting characters

    10分钟前
    • Coralineee
    • 还行

    社会只关注死人

    11分钟前
    • 江边一只鸟
    • 推荐

    我杀的是冷漠的阶级与程序

    15分钟前
    • 芝士——————拉丝
    • 力荐

    2020还剩一百天,英国人依然可以。为什么英国人做什么题材大多都是至少7.5分起跳,我想也许菜头那句话是关键:早早地富裕很多年,见过足够多的好东西。所以有时候也没办法,审美也是历史遗留问题。

    20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一直觉得金丝边眼镜男有种变态感 就是这种乍一看帅气彬彬有礼却让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气息啊 剧里说像个房子外表完美内在却已经腐烂😂 博士也演的太好了吧差点没认出来

    21分钟前
    • 推荐

    “他是怎么样的人?”“普通人”这才是最让人恐惧的啊 dtt的演技绝了

    24分钟前
    • cat
    • 力荐

    始终没有交代清楚他暴露自己的动机

    29分钟前
    • Karso
    • 还行

    同性恋简直是每个英国男演员必演角色,不过“同性恋变态杀手”……我倒真没想到他接戏这么猛。||害怕,看到第二集中Steve劝Jay说的话才意识到我自己也正被丹斯牵着鼻子走。那几声”无罪“”有罪“真是在铺垫中掷地有声。可以说各方面都很优秀——怎么说——犯罪题材传记片里的标准范文。不过一系列塑造让我想到暗流涌动的德国审讯室,这也是我喜欢的部分。

    33分钟前
    • 牧三洵
    • 力荐

    DTT绝了,绝了啊,这个表演绝对值得一座BAFTA啊。

    36分钟前
    • Marekors
    • 力荐

    说实话感觉全程就纪录片,本来以为讲的的Des的杀人过程,但从被捕以后旁观者的视角切入也不是不行。但3集太长也太短,除了提提其余没什么亮点,并不觉得节奏把握的很好,最后仅仅从法庭上来探讨这个人到底是高智商犯罪还是疯子感觉是一大败笔。这么好的一个人物原型感觉被浪费了,提提就没出现几次,还不如看纪录片来的爽。好吧看了一点点短评明白这剧主要反讽司法体系,Des并不是重点。也行,但就是太泛滥的题材了,放在Des身上实在容易被掩藏光芒。所以我有又开始嚎不存在的汉尼拔第四季。

    37分钟前
    • 塔迪斯里的温尼
    • 推荐

    实在是看过太多同类型的了

    42分钟前
    • 是假发不是桂
    • 还行

    严格意义上,这不是一部探案剧,而是透析人性和人格的上乘佳作。管中窥豹,折射社会问题、官僚做派,同时也呈现出善与恶的互相博弈和绞杀。演员的选角和演绎全都在线,尤其凶手、警督和作家这个铁三角的组合,撑起了一部2020年年度英剧。

    47分钟前
    • 老珂
    • 力荐

    最刺痛我的是那个被杀未遂的男孩在法庭上说,“我真的很困惑,他到底是要杀了我,还是要给我温暖。”以及他走出法庭,人群中传出的那句“他就该把你杀死,你这个同性恋”。

    52分钟前
    • VividCrystal
    • 推荐

    丹尼斯·尼尔森兰被称为世界连环杀人恶魔。他在同性恋酒吧,或者在街上搜寻目标,然后将被害人带回家用领带、电线,或者用手将其扼死。被害人死亡后,尼尔森将尸体剥光,对着尸体手淫,有时会和尸体一起听音乐、看电视,或者一起洗澡,同榻而眠。然后尼尔森将尸体放置在地板下或者橱柜中,过一段时间他会将尸体在取出来再清洗。最后将尸体肢解,部分在后院烧掉、部分作为垃圾扔掉。尼尔森偶尔会取尸体的部分器官进行烹饪。后期,尼尔森搬到克兰里公园23号公寓后,由于没有了后院,尼尔森会将尸体肢解后通过下水道冲走,由于尸体残肢太多造成下水道堵塞,这也是其罪恶行径被发现的原因。1983年尼尔森被指控犯有六项谋杀和两项预谋杀人,被判处25年徒刑,后被追加为终身监禁,在2006年他的假释请求被驳回。2018死在狱中,终年72岁。

    54分钟前
    • 无非
    • 还行

    果然还是要看英剧 不管是题材 节奏表演还是社会意义 一切都甩出其他国家几条街吧 男主那种深入骨髓的冷静真的有点可怕 胖胖的警官很有正义感还是让人有一点点安心 虽然其中几度害怕被放过 还好结局可以让人再多信任法律与正义几秒钟

    56分钟前
    • 村里种树
    • 力荐

    3/5。有点嫌弃它过于工整了。原还想打“温吞”二字,但又一想这部并不“温吞”,在立论上甚至算是清晰明确有力。《冷血》的变奏。英剧系统没有在导演层面上积极进取的劲头,但它绝对有最好的编剧传统:维护每个角色的完整周全和实体感,给他们自持的张力。时时刻刻懂得用个体去衡量、对照当下的制度。冷静中带悲悯,走在哪一步那就是这一步了,你自维护你对他物的审判和处在罐子里的精神状态,我也要维护我的审判——非常罕见地见到了这种交织。编剧保证了每一个人物的自洽。片尾放出受害者的名字,正照应了那句台词“我已经剥夺了他们的生命,不能再剥夺他们的身份。”从里到外,近乎没有野心和多余创作欲的剧本,却这么稳健笃定且照应周全,看似默然却动人。它不是广告商和展示架和广播,是践行者。ps. 要再加点社会土壤描写就好了。

    59分钟前
    • 前后目的地
    • 推荐

    “I pass the burden of my past and deeds onto your shoulders.”最好的是节奏和剪辑,尤其是利用DES的大字分割桥段,很干净。不足的地方是DTT的表演风格太强烈了,如果在文本深度上不够,很容易变成演技大赏。一开头想说点社会现状,但三集又没能讲清,卡在了表现人物和表达立意之间,高不成低不就。

    60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推荐

    好的演技是让你从头至尾都在感叹演得真好,每个动作每个细微表情都是戏。出神入化的演技是你觉得他(她)就是那个人。DTT的演技已经进化到后者了。

    1小时前
    • tcv
    • 力荐

    妈呀苏格兰口音太恐怖了!在我听起来和印度英语也没啥区别了。其实从初中看今日说法我就发现了,案件背后都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小时前
    • 乖宝宝高晓晨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