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云霄之上

    云霄之上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大陆2021

    主演:陈伟鑫,吴嘉辉,聂劲权,应林坚,陈雨泽 

    导演:刘智海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 更新HD

      大捷

    • HD中字

      苍狼之特战突击

    • 更新HD

      军歌嘹亮

    • HD中字

      猎杀T34

    • HD

      猛龙行动之绝密代码

    • 更新HD

      1864国语

    • HD

      极地重生

     剧照

    云霄之上 剧照 NO.1云霄之上 剧照 NO.2云霄之上 剧照 NO.3云霄之上 剧照 NO.4云霄之上 剧照 NO.5云霄之上 剧照 NO.6云霄之上 剧照 NO.16云霄之上 剧照 NO.17

    剧情介绍

      这是一部在生存与毁灭间行走的战争电影。在战争废墟的慷慨悲歌中,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到军令,必须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这是一条赴死的军令,他开始在危机四伏的群山里集结战友,带领伤残的同泽和敌人殊死搏斗。同时洪启辰还经历着战友们对于为何赴死的拷问,和大家相继死去的困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任务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完成。有人因为信仰而选择坚持,有人忠于使命而毅然牺牲。影片用中国诗性电影美学讲述了中国1935年一次富有革命忠诚的军事行动,将残酷幻化于诗意,共同参与一次具有使命感的向死而生。

     长篇影评

     1 ) 精致皮囊与守旧魂灵

    用一句话来评价这部电影就是,精致优雅的皮囊之下,藏着的是一个明明内心并不安分,却还要假扮成守旧的魂灵。在形式部分完成了对宏大叙事的忤逆,视听部分是最大亮点,能看出苏联东欧电影的影子。内容部分试图表现个体在战争环境下的恐惧,以及用更加人道主义的视角去审视战争下的个体,也正因如此距离历史虚无主义只剩半步之遥。战士们的牺牲明明应该是悲壮的,但观感却是无奈与绝望的。执行必死的命令与违逆命令拯救他人生命哪个更高贵,这是一个道德焦虑电影要探讨的命题,而不是主旋律电影的表达区域。而人在战场上精神崩溃的体验,则更来源自库布里克的《恐惧与欲望》与瓦伊达的《下水道》。尽管主创拼命要去为战士行为的正义性做出解释,但片末的血雨绝对可以有弦外之音的解读。

    作为军人,执行上级命令与保护下属生命哪个重要?如果这个命令意味着死亡,同时你还拥有可以拒绝命令的理由?这部电影其实涉及到了这个矛盾,不过它并没有像《集结号》那样聚焦于这个矛盾。剧本并没有写成那种讲两难式道德焦虑与道德困境的故事,毕竟这是个主旋律,容不得那么玩。但是也并没有像传统类型片那样,重点写主角怎样面对这个难题,超越这个难题,最后毅然决然走向牺牲。最后的故事虽然像一个类型片,但其实观众并没有看到太多主角们的内心斗争。

    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拧巴。片子一开始就是想往非典型主旋律革命历史题材做的,但是这么做其实风险很大,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环境,一不小心就会走到历史虚无主义那一路。电影中涉及到了作为军人,究竟是执行一个必死的命令更重要还是保护队友的生命更重要这个两难问题。不过它的处理既不是如类型片那样,用有说服力的情节关注主角的内心精神成长,最后让主角完成英雄献身,也没有大胆的去抛出和直面这个难题,让观众去自行思考。片尾山洞里战士呼喊然后赴死的高潮戏感觉是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与片子整体氛围是相当割裂的。而片中,无论是对于战争残酷场面的展示,用超现实影像表现战士内心恐惧焦虑状态,都更像是为了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让人对战争心怀厌恶与质疑,而这种质疑很容易就让人觉得最后的血雨有着某种弦外之音。

    个人的一点猜测,影片的主创们未必真的有某种忤逆主流或宏大叙事的野心,但他们作为学院派出身,还是有一点知识分子的审美自觉(甚至可说是优越感),不甘心人云亦云,拍一部没太多特色的主旋律。他们想要借鉴自己审美经验里自认为比较高级的形式来开展一场实验,但须知,他们所借鉴的对象和他们想要探讨的话题,本身就建立在对战争本身的质疑甚至是否定上。形式与内容的互斥,决定了这部电影最后的观感必定是割裂的。

     2 ) 原来战争片,也可以拍出文艺片的惊艳

    刚刚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的浙产战争新片《云霄之上》,在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一举拿下三项大奖之后,迅速获得了国内影迷的高度关注。

    其实早在去年6月,这部影片入围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首映盛典”片单时,就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朴素的呈现手法和新颖的角度立意,在一众影片中崭露头角,让影迷引颈以待。

    这部电影通过取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活动的真实历史,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叙事风格。

    剧情讲述年轻的红军挺进师战士洪启辰,接到了来自师部的紧急任务,要求他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以挽救前线三百余名战友的性命。

    但在敌人的层层围剿下,很快洪启辰的身边就堆满了战友的尸体,只剩他孤身一人还在艰难行动。决心完成任务的他一路躲藏,陆续找到了八个同样被冲散的红军战士,集结起来一起完成任务。

    在生死的考验和信仰的碰撞下,九个各自操着南腔北调的战士最终汇聚成一股光明的力量,向着敌人的弹药库冲过去……

    这个结构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成功用极其简洁且诗意又写意的手法,如水墨在宣纸上洇开一般,向历史上未曾留名的挺进师红军战士们表达了深情而隽永的敬意。

    游击战在红军主题的电影中并不鲜见,但影片却通过铺垫一场不同于普通战争电影的游击战,拓宽了主旋律电影一直以来所固守的边界,并赋予了其更为广泛的意义。

    类似前两年的奥斯卡热门电影《1917》所采用的叙事脉络,《云霄之上》同样是从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出发,展现他独自肩负重要任务一路克险摧难,直至最终完成任务的全过程。

    不同于前者的是,《云霄之上》使用了相当本土化的展现手法——影片所有对白都是方言,展现了历史上红军来自五湖四海的真实情况,同时凝聚了乡土和民族气息。

    此外,影片的画面也用水墨丹青画的形式呈现,诗意而又空灵的笔触,描绘出战争画卷背面的残酷。

    往深了分析其实不难看出,影片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并非只是为了独树一帜,而是真正想把这种手法融入电影的故事和主题之中。

    作为一部以游击战为舞台的战争片,《云霄之上》并未着墨非常激烈的战斗场面,连最终战中红军战士的阵亡都仿佛悄然无息,好似花瓣无声无响地归于泥土中。

    这样的风格,注定了《云霄之上》不会是一部刻意描绘战争之艰苦卓绝的电影。相反,它对“战争是残酷的”这一主题的表达是极其形而上学的,既露骨又含蓄,就像氤氲在画纸上的浓淡兼具的墨汁,其绘出的图案若隐若现,却又直击人心。

    本片在画面上最大的特征,就是贯穿全片的低纯度色彩和自然光的运用。

    尽管全片画面都浸泡在黑白色和低饱和度当中,但是依然能看出,影片在最大程度上使用了自然光源,几处空镜头和关键场景均可以发现这一点,非常难得也尽显摄影的非凡功力。

    而镜头中出现的青蛇和飞蛾,也都是片场的真实动物,这些大自然造物的出现,也为阴郁的影片增添了一抹生机灵动的亮色。

    再者,低纯度色彩,让画面拥有了或浅或深的质感,进而让人物的状态随着画面风格的变化而更显得空灵,最终现实而残酷的战争故事,被描绘得就像一曲用画笔谱写出来的山水抒情诗——当然,这样的处理也是有目的的。

    为了进一步凸显人物心理,影片以虚焦等手法,展现了相当体量的虚实结合场景,把红军战士内心的彷徨,以及信仰的追寻展现得入木三分:

    在一个主人公洪启辰为躲避敌人追捕而掉进河里的画面中,他拨开水中漂浮着的战友尸体,无助地穿行在其中,一个人缓缓下沉,最终被岸上呼唤他名字的少年唤醒,从而升向水面,重获新生。

    这是一段象征意味极其浓重的场景,对于剧情主线几乎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但也恰恰是这段看似无作用的场景,为影片的叙事和主题定下了基调——《云霄之上》关注的从来都不是战争,而是人,这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的。

    这种主题上的主张,也同样出现在影片其他方方面面。

    比如,在一场与敌人的遭遇战中,红军战士们一度停手,对着对面正在开枪的敌人说,“我们是自己人”。是的,同为中国人,同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要拔枪相向,自相残杀?在这个问题面前,这场战争的意义几乎荡然无存。

    与此同时,影片中最能表现对人的关怀的,还是红军战士之间的碰撞和战友情。

    尽管是一路遇到的素不相识的战友,但他们依然为了那三百多个战友的生命,以及帽子上那颗闪闪的红星而聚在一起。他们嚼碎草药相互疗伤,他们围在火堆旁共商大计。

    这也是全程都是低纯度色彩的本片,只有在火堆出现的时候,画面才有了一点点饱和度升温的原因——那是关怀的温度,那是人的温度。

    正因如此,所以影片结局弹药库被炸,赤红的血雨缓缓落在闭着眼睛的洪启辰脸上,随后逐渐落满他全身的这一场景,才有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一刻,影片的象征意义和对人的关怀双双达到了顶峰。

    也是在这一刻,我们才明白片名“云霄之上”的意义:云霄的下方,只有勉强苟活着的芸芸众生;而决定人成为人的那些东西,永远处在云霄之上。

    这一层意义,随着影片故事的落幕,与主题一同得到升华。

    观影之后,心中激荡。《云霄之上》无疑是一部极具创新性的优秀文艺战争题材作品——它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怀,通过简练且朴素的手法尽数展现,从视听上突破了传统战争电影的桎梏,展现了在艺术上的追求。

    又创新地使用了相当大胆的表现手法,不仅可以为日后同类题材作品提供可贵的经验,更为影片本身带去深沉主题之外的可看性,以及更宽广解读空间。

    在大银幕的视听效果下,相信《云霄之上》将会刷新观众对战争片的既往认知,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战争片观影体验。

     3 ) 滤镜风景片

    我很不解这样一部恶心人的影片是怎么拿到金奖的 三个月没去电影院,竟然看了这种狗屎 一部所谓的实验性影片,充满了装逼和无意义的刻意 开头向后拉,以及一系列慢镜头,并没让我感受到任何的诗意,反而是想刻意制造诗意的装逼心理。前半部分的调度和运镜甚至蠢得和猪一样。本来没有任何诗意的影像,非要生拉硬拽一堆塔可夫斯基式的自然景观。我看不出对伊万的童年的某种借鉴,我只看得见对伊万的童年的羞辱。跟拍式长镜头完全是为了角色行为的形式层面的服务,一种纯粹的模仿,和捕捉、还原、再现毫无关系,假如说一些影像是装逼,那这种长镜头还有着毫无意义的傻逼,兼职不堪入目。运用一系列的意象与梦境,我看不见任何与影像、情节有关的意义,我只看得见这个导演的傻逼、毫无意义的意淫。 还有所谓的消色,你制造出的不是一种战场上的荒凉与虚无,你那是几坨黑到处晃了一个半小时,看完之后我甚至记不清谁是谁,就只记得一坨黑影。要是说娄烨晃,但别人之前会有行为与环境的轮廓来表现某种时代的空虚与哭泣,但你这是啥??你这就是几坨,屁都不是 想学塔可夫斯基?你只会用自然景观装毫无意义的逼。想学达内的跟拍?你找条狗围着你跑都更有影像感。不得不说,一摊狗屎 如果说有可圈可点的地方,那就只有枪战戏,调度不错,时推时拉的运镜完美表现了战争的一种不确定的弹性,很有意思。虽然说这种跟拍毫无意义,但是对于这种战场尤其是类型化的拍法,十分有意思地再现了战场并且专注于战士而非战场,是一种改变,很有用的拍法上的改变。 话说回来,现在的观众因为影片具有实验性而狂吹。但是这种实验性很精彩吗?一种毫无意义甚至是退步的实验,有什么吹的必要吗?鼓励创新,是鼓励进步的创新,而不是只有创新。什么水墨色,消色,什么另样的战争片,有啥吹啥,纯尬吹。看见这些观众这么喜欢烂吹,国产没啥希望了。 狗屎一坨,我后悔了

     4 ) 云霄之上,自嗨到天上

    本文写于浙传超前点映之后,2022年6月2日。

    【防杠声明】:本人是非常感谢各位老师拨冗前来交流的,看得出来他们是真诚的,本文也不涉及人身攻击,也没有利益相关,均为个人观点

    其实去年就有关注过这部片子,看见“浙产电影”在北影节大放异彩,勇夺表演、摄影大奖时,内心多少还是有些激动的,心里想着隔壁学校还挺厉害;此份心情在今天下午到达了高潮,《云霄之上》要来我校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做学术交流,且能来的主创都众神归位。

    有一说一,为了能够提前到坐个好位置,我甚至在食堂吃了巨难吃的馄饨,还是大碗的(主要是他家做的比较快,没啥人排队)。

    电影开始了,开场首先是一个巨暗无比的俯拍镜头,为全片的影像风格定下了基调,

    当然,也为今晚的放映和交流活动定下了基调。

    抱着不剧透的职业精神,和确实没太看懂讲了什么的真实体验,本人对故事情节一并掠过;

    (要是你实在想知道的话,就去看词条里对该片的故事简介吧,就我个人体验,和花一个半小时看片子所get到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

    整个片子的视听可以说是不太及格,

    首先来聊聊画面,用一个“黑”字来形容再好不过,黑到什么地步呢,黑到看不清人脸,看不清环境细节,更看不清tmd这是个什么故事。

    有多暗,拿黑白片对标,最终画面的明度比《伊万的童年》要暗一倍,和《影》相比,会暗更多

    展映完毕,大家才知道——哦,原来您是想拍出水墨画的感觉呀!

    声音尽管做了7.1,但是论水平也不比我校毕设高到哪去,环境的烘托不够,离谱的是,个别对白居然被混出了电音。

    调度更是惨绝人寰,反古典那是肯定的,尽管个别片段我还是挺喜欢,但是各位主创一直强调的诗意,估计是处在云霄之上,我们这些在地上看电影的同学可是见都见不着。

    以至于qa时,有同学问:请问导演是想在调度上创造出舞台感,还是无心之举?

    放映完毕,出字幕,主创上场,监制、摄影、编剧、男主演、导演,全部都来了,属于这个夜晚和这部片子的戏剧节开始了。

    刚开始同学基本上是质疑。主要是老师和主创都非常坦诚,毕竟他们表示:都能骂,都能说。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1.画面那么黑,看不清人脸了!

    2.前半部分太无聊!

    3.前期部门和后期调色是怎么协作的?

    4.300万的片子,有哪些地方不是设计而是遗憾?

    5.人物转变太突兀,设定很怪!

    面对此情此景,主创们开始了回应。

    1.导演说:咱们影院的灯泡太暗,唉,观影效果不好。要看,就要在顶尖影院看(这一点我是同意的,但是这片子暗成这样,你拿太阳作灯泡也没细节啊);然后,开始逐一解释人物心态变化。

    2.监制说:我们不一样,我们要向内探索诗意电影,这意味着我们的叙事呀,不能以古典电影的标准来衡量。

    3.编剧:谈德勒兹,佐证监制的观点

    监制定下“我们这个片子不一样”的调之后,一切都变了,因为“你们不一样”,所以学生当然也没啥可问。

    你谈人物转变太突兀,他告诉你,我们的叙事不一样,你要带入那个环境,要用“中国人的心态”去考虑。

    你谈调度很无趣,他告诉你,我们美院啊,追求的那叫诗意,我们不追求空间的构建。

    说完我们不一样之后,我校的一些同学,开始以提问之名,行跪舔之实了。

    它们都有一个大特点,那就是会大谈个人感受,多半是在夸;紧接着顺便问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各位嘉宾啊,那当然是笑逐颜开。

    你一定会问,大家不都是在喷么,怎么又舔了起来?

    因为,这些“提问者”,大部分是想考美院,然后套近乎,有的甚至“不远万里”,从另一个校区坐两小时车过来,尽管那边之后也会放。

    于是,气氛变得其乐融融了,你被恶心到,关我屁事,我可是要考美院的人,浪费你们时间,卖个屁股,不寒颤。

    一场传媒和美院的自嗨,宣告开始,并至少持续了一个小时。

    “你们真的很伟大,你们做到了底层人物的叙事!”

    “你们的画面好好看”(这位应该是猫或者鹰,自带夜视功能)

    “你们的片子有老塔、伯格曼的味道,我真的,哭死!”

    。。。。

    幸运的是,面对吹伯格曼的那位同学,主创也没有承认,而是机智地避掉,这么看,还是自知的。

    一些人嗨了,主创们也嗨了,大家轮流用话筒回答问题(印象深刻的是那位编剧,你真的很能吹,向你学习!)

    一个同学舔完,主创们轮流针对这个问题,再去享受20分钟。

    因此时间飞逝,大家在10:00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银幕。

    我此时早已饥肠辘辘,后悔今天晚上只吃了巨难吃的馄炖,再强调一下,是大碗的

    冷静下来好好反思,本片当然有可取之处,探讨人性、诗意美学的尝试,在今天这个语境,和“主旋律”基调下,当然是很难得。

    但我寻思着,三百万能拍出什么心里没点数么?三百万、而且都是户外,对于任何一个部门都是挑战,摄影没法用大灯【影响造型】、机械组难以工作【影响调度】、美术组难以置景

    大胆猜想,与其讲“导演如何构思”;还不如讲,三百万只能做出哪些东西来。

    没钱还他妈装逼,那英看了都生气。

    所以我不能理解它们那“我们不一样”的自信,那“对观众有要求”的自大,和“拍出中国诗意”的无比自豪

    拿简陋当诗意、拿诗意作主义、拿主义去逃避

    我感觉他们在逃避,逃避观众(这还是一批谈起艺术电影津津乐道的观众);

    这意味着他们在自娱自乐,毕竟拍没拍出诗意,评级体系可在我手里,你还不够格。

    老师拿经费拍片子,然后拿奖,顺便写论文、发个影评,专业术语能用多少用多少,管你三七二十一,在戏剧与影视学这个圈子里给我狠狠吹,毕竟都是自己人嘛,此为自嗨

    同学们不大喜欢,选择沉默;卖屁股的学生则纷纷举手,表示我好喜欢!主创听了也开心,那叫一个体面,此为自嗨。

    主创有鸿鹄之志,自知片子对观众有要求,又是艺术电影,于是直接放飞梦想,撒币三百万,情节人物不在乎;水墨画,好!诗意,妙!喜提大奖,此为终极自嗨。

    为学术自嗨、为学业自嗨、为“影视艺术”自嗨,从此传媒美院“是一家”

    因为你们都在tmd自嗨。

    最后馄炖店也嗨了:有个傻子为了更好地看别人自嗨,在我这急急忙忙点了份馄炖,还是大碗的。

     5 ) 有些电影值的珍惜

    《云霄之上》真的是一部值得支持和称赞的电影。 这部用300万的成本所呈现出的诗歌般的视听效果,比某些好似大喇叭喊叫一样的电影要更真切更触动人心。 能感觉到主创们真的有心去触摸这些战士们的内心。 看过很多讲述孤军奋战的电影,这些电影大多都是慷慨激昂的悲歌,让人热泪盈眶,情绪喷薄而出。 但《云霄之上》的表达则十分克制,那些热血也好,恐惧也罢,所有的这些情绪都透过粘稠的浓雾和阴冷的河水一点点浸入到观众的毛孔里,直到我们成为这孤军的一部分。 黑白的影像在片尾被瓢泼的血雨打破,汇聚成我们熟悉的那抹红色。这些血滴中不仅有崇高的理想,还有活生生的人,他们中有的想要找到父亲,找到妻儿,有的只是想活下去。 一群群这样的人,一团团星火,才使那抹红色有了不一样的意义。真的希望有更多的电影去了解他们的过往,不仅仅是他们的信仰和坚守,还有他们的脆弱、恐惧、迷茫与痛苦。

     6 ) 这不是你想象的那部革命诗电影

    看完《我是古巴》之后,我一直很期待能看到一部属于中国的革命诗电影,《云霄之上》从放出预告片开始就一直被我赋予这种期待。但现在从电影院出来,心里对这部电影的观感,却很难直白地说好或者是不好。 观影之前,我心里对这部电影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两点: 其一在于电影为了自身独特的视觉效果,采用了全程偏黑白的素色调,我很担心影片各种元素的辨识度。实际上这一点也不是完全地无稽之谈,电影里我军和敌军的衣服颜色,就比较相近难以分辨。只是电影有很强的镜头把控能力,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弥补这点,如我上面提到的这个衣服问题,观众还是可以通过距离镜头的远近比较清晰地分辨敌我。 其二主要是担心学院派文青自嗨。现在中国不是没有好导演好故事,就是太爱整些过于符号过于形式的内容,就要把观众往看不懂里整。《云霄之上》不能说没有这种片段,但好在整体的主线明了简单,而且有文字和各种对白提示,基本还是看得明白每个人在干啥的,这点也没什么。 所以到最后,我担心的两点实际上都不算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在别处。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在电影的结尾,主角洪开枪击中了一名敌军士兵,可这一枪并没有让对方毙命,对方一边挣扎一边哀求「不要杀我我是自己人」,他举起枪瞄准对方,却迟迟开不了枪。这时,一声巨大的爆炸响声,是带着炸药包去炸弹药库的同伴,随着这声巨响,天空下起了红色的大雨,洪抬起头,直到像鲜血一样的雨把自己完全染成红色。啪,出现云霄之上四个大字,影片结束。 单看这段红色大雨可能没有什么,无非觉得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不过结合前面这段与敌军对峙的情节,影片的立意就值得重新思量仔细推敲。 电影剧情里一个很重要的矛盾,就是队伍里一直在争论的,究竟是要「冒险执行军令」还是「保护小队队友的生命」。先不谈这样的对立是否完全二元,至少这样的争辩对于人物来说可以说是有趣的,人物的转变也一向是电影的一大看点。但当它同时伴随着队友的牺牲、与敌军的对峙时,它就不止想说「这是一场残酷战争」,还把「这一切难道是必要的吗」的厌战心态抛给了观众。 显然,《云霄之上》不是一部《我是古巴》似的革命电影,相反,它其实是一部《盲刺客》式「战争的双方都感到输了」的反战电影。 可这部电影的背景明明设置在 1935 年,那个不得不革命的 1935 年,不是为了瓜分利益而是伟大理想的 1935 年。这场战争非常残酷,流了无数烈士的鲜血,正因为此,它才是那场「残酷却不得不经历,还必须要获胜的战争」。 认识到这点再来看结尾这场红色大雨,难道不会给人一种革命军是「踩着无辜人鲜血前进」的别扭感?否则何必要让革命军把枪对准喊着「我是自己人」的敌人,再让革命军淋满鲜血? 或许是我个人对立意的期望与电影出现了偏差,或者是我的理解错误,导致结尾出来后我对电影的观感骤降。 但我可以十分肯定的一点是,《云霄之上》至少不会是一部革命电影,更不会是革命诗电影。请千万不要抱着和我一样的期待去看,你不会看到你想要的。

     7 ) 无题

    痛点

    1.立意很高,反应战争残酷的同时还凸显人性的弱点

    2.片中9岁的小红军为了救俘虏牺牲,故事以敌人为了活命喊出的我们都是自己人为结尾,手法讽刺而深刻

    嘈点

    1.电影手法过于朴素,不够成熟

    2.没有专业背景的演员,表情台词过于生硬

    3.晃悠镜头太多,后期剪辑跟不上故事进度,导致故事缺乏完整性

    关于思考

    1.如果这部片给成熟的电影团队拍,再加上有演技的明星,能拍出战士面对军令是否执行时的矛盾心理,这电影一定很成功

    2.红军的队长里面有文化人,有目不识字的队长,他们在战争中是如何统一意见并执行的?

    3.中国经历过的所有战争几乎都是拼人口,希望未来真的能拼科技

    4.敬爱的周总理在一个世纪前就立下誓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并能饯行下去,作为那时候的人,有如此大的觉悟和志向真的百年难得一遇

    5.现在年轻人读书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

     8 ) “反套路”的主旋律电影

    《云霄之上》与传统主旋律战争电影相比,它几乎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但看完,我仍旧觉得这是一部不能错过的战争电影,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其“残酷与诗意”并存的美学风格。   1、色彩设计与长镜头 看完之后,查了一下才知道导演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怪不得电影呈现出了一种与中国山水画一般的诗意。影片在浙江取景,南方山水天然给影片增添了一种神秘,配合低纯度色彩、自然光加上长镜头摄影方式,我们仿佛跟随红军战士穿行在一幅水墨山水画中。 虽全片是低纯度色彩,但随着故事发展,色彩也随之发生细微变化,直到最后那一场红色的血雨,悲壮之感油然而生。   2、方言台词设计 为了更贴合现实,影片全片采用了台词方言。方言的加持,可以说是提升了影片的质感,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真实力量的表达。7

     短评

    万玛才旦监制,嫡系班底护航,包括了德格才让声音指导,意象、声音与万玛才旦电影相通。诗电影追求简单、凝练,最难处理的就是意象符号使用,多则繁,少则薄,本片剧情没表面看起来那么拉垮,不过意味和立意确也不深。影片后半部分真实拍出了战争之残酷,几场水下戏、林间枪战是亮点,部分意识流段落堪称佳章。镜头里,青年演员被拍得特别有魅力。PS,看来以后此类电影不仅要有文学顾问,还要有党史顾问了。

    8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它带给我们一种希望,主旋律和艺术表达并不是水火不容。战争的真实感不是在于枪林弹雨,是缓慢的危险,是草丛中的蛇,是仓皇的逃跑或追逐,是悄无声息倒下的身躯,是给俘虏喂吃的,是在非人般的艰苦条件中选择云霄之上的信仰

    9分钟前
    • 小汤包
    • 力荐

    只能说是别具一格的战争片,故事呈现的战争地点不是城市楼宇、小镇街巷,而是在山间田野。开头、结尾的镜头带着一点诗意,没有过分的主角光环和个人英雄主义等等,这些都是本片特色的地方。整体没有特别精彩,但有佳句,值得鼓励。

    1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2021北影节。比故事和人物更印象深刻的是影像。一开始是1个人,落水后是2个,山洞里是3个,中间的时候是8+1,突围死掉2个,水下死掉2个,然后重新集结决战,最终成为0。

    16分钟前
    • 闲看
    • 推荐

    🌟总体评价:粗粝却细腻。在商业大片队列之外有这么一部,它的存在值得注意。🎯主题主旨:“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才是理想的真谛。”

    17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三星半吧。这两年主旋律里算很不错的,有一定的影像风格和故事内核,学院风格很明显,摄影调度、色调变化、剧情中穿插的各类意向、多处幻觉设置造成的虚实效果等,使人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想起《1917》、《伊万的童年》等。剧本也算近年同类型里较丰满的,人物有一定的复杂度,各人物间有对比,对于内战有些微反思。但音效差,方言意义不大,区分度不高,配音不行,演员表演僵硬,虽然这个片子也没给演员太多空间。整体模仿和炫技感太强,全靠同行衬托。导演解释男主坚持执行任务是出于他作为唯一读过书的人的自命不凡。 额外吐槽映后:观众想要的是平等交流讨论,而不是听你美院学生轮流抢话筒拍牛头不对马嘴的马屁,想和老师套近乎回学校去干,别浪费全场观众时间。

    19分钟前
    • 还行

    复古苏联风格化移置至今特别像爱死机第三季,反而取材扁平了深意,不如搞点前端未来主义

    24分钟前
    • 3A21LOL友豆
    • 还行

    先说优点,摄影讲究,音效丰富,打鱼小妹的吴侬软语好听,在杜比厅里看很沉浸。再说缺点,套一层黑白滤镜≠水墨化,吝啬台词≠诗意≠适合战争题材,相比起来还是《1917》看着舒服。综上,我愿称之为本届北影节最佳催眠影片。

    28分钟前
    • 我变成了小狗
    • 还行

    90分钟可以干很多事,但还是不要看这部电影了

    30分钟前
    • 月亮出來了
    • 还行

    #北影节主竞赛单元# 三星半,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这就是惊悚电影,在反围剿时期红军挺进师这样一个题材下,竟然拍出最特别的元素,晦暗的画面和配乐烘托,各种心理惊悚场景被放置其中,尤其以最后爆炸声后一场血雨染红主角全身,简直带有cult感,尸体、残肢、中枪流血,这些带来的残酷既有视觉上的生猛,又接洽了惊悚场面。剧本不算很好的,可竟然可以拿一个电视电影的剧本,就靠做氛围把这个片子提到一个特别的层次。另外方言配音也是存在混音不够好的问题。总得来说,3分的配音,4分的表演,5分的剧本,6分的视觉风格,居然能做出7分的惊悚氛围感。不够好,但太特别。

    31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BJIFF2021主竞赛单元#中国美术学院作品,美术实在了得。同《影》一样的水墨化色彩,解决了《影》里脸部发绿的问题,这种去饱和的色彩还挺符合战争题材。剧作方面还是散了点,导致影片内涵很浅,如此拍电影,讲故事似乎成了一件形式主义的事情。

    33分钟前
    • 雪球
    • 还行

    四不像电影的典范,像学生短片一样割裂不自然。有调度的美感但是没有剪辑的思维。有制造造型美的野心但是没有驾驭长镜头的节奏感。丁达尔很美但是设计感过强。所以前后镜头差别太大,所谓画面美不像是摄影师的功劳,更像是团队回归了老本行。在表演上也成问题,很多调度演员明显没有踩在镜头的点上,说方言也是吴语一锅炖,指鹿为马。或许电影有某种诗意吧,但是台词太罗嗦太烂,没看出来。不过结局还算有模有样/这种跌跌撞撞混杂的电影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最有拍电影热情的高中阶段。当时他为了拍电影可以三天不睡觉计划落实到秒上。但最后效果也是这种毫无风格和节奏的混杂。不过还好,当时他不觉得烂——真好啊。怀念他!

    36分钟前
    • 马德仁
    • 力荐

    故事简单,摄影机距离克制,表现招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场摄影机的十里相送。

    37分钟前
    • 查令街的浪先生
    • 力荐

    确实是美院作品,画面没得说,故事性和人物塑造太弱。

    40分钟前
    • WAY
    • 还行

    #BJIFF2021 No.2#北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映后还有质量较高的主创见面活动,主创与观众一同全程观看的影片。全片摄影和美术令人印象深刻,其他方面属于一般水平,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一部战争片完成到这种程度实属不易。影片故事的大框架像《1917》,风格像《风吹麦浪》,尽管一些地方有似曾相识之感,但仍可见主创在艺术探索方面所做的努力。本片大概值三颗星,但冲着这样怀着赤诚之心为中国电影积极做出探索的主创团队,值得再为他们加一颗星。

    44分钟前
    • 平行碱基萌太奇
    • 推荐

    一部“好像这么拍就很像电影了诶!”的电影。瞎芝麻拍。

    47分钟前
    • 畅导儿
    • 很差

    我单纯为了这个电影的调色来看的,剧本就不探讨了..production也太差了,差到太影响感官我根本就不在乎这个电影讲了什么了。我还翘班来看的,我是为了什么,一颗星也不想给

    51分钟前
    • 癫狂莴苣
    • 还行

    非典型主旋律

    56分钟前
    • 电车
    • 还行

    不伦不类的关系户电影,说主旋律不像主旋律,想表达人性也浅尝辄止,毫无理由的黑白色调,整个一个半小时折磨人的观影体验。

    57分钟前
    • 容若Wall.E
    • 很差

    完成度蛮高,不过更出乎意料的是,现在美院电影团队这么能打,约等于一家不小规模的制片厂。

    59分钟前
    • mangojune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