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21

    主演:于和伟,张桐,张晚意,马启越,马少骅,朱刚日尧,曹磊,夏德俊,周显欣,杨景天,杨杏,张思乐,毕彦君,武笑羽,卢易,高爽,牟星,张露,岳鹏飞,查文浩,唐旭,林俊毅,侯京健,何政军,刘琳,徐敏,尹铸胜,卫仑,沈琳珺,迟蓬,封新天,侯煜,谭洋,郑昊,舒耀瑄,朱泳腾 

    导演:张永新 

    猜你喜欢

    • 第15集

      我家娘子惹不起

    • 第16集

      颜心记

    • 第10集

      时光代理人 2024

    • 第20集

      金庸武侠世界2024

    • 第17集

      晓朝夕

    • 第46集

      战狼·战狼

    • 更新第10集

      时光代理人

    • 更新第25集

      海天雄鹰

     剧照

    觉醒年代 剧照 NO.1觉醒年代 剧照 NO.2觉醒年代 剧照 NO.3觉醒年代 剧照 NO.4觉醒年代 剧照 NO.5觉醒年代 剧照 NO.6觉醒年代 剧照 NO.16觉醒年代 剧照 NO.17觉醒年代 剧照 NO.18觉醒年代 剧照 NO.19觉醒年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长篇影评

     1 ) 细数觉醒年代镜头语言中的隐喻与用典

    张导真是讲故事大师兼隐喻高手, 此剧镜头语言丰富,用典和化典信手拈来天衣无缝。

    开集陈独秀旅日遭学生口水唾面被骂卖国贼,他不以为意,拂去口水,这是“唾面自干”

    蔡元培风雪三顾陈独秀,用的是“三顾茅庐”的典故,蔡公二顾茅庐时,陈独秀酒后酣然高卧,蔡元培风雪静坐待君醒,用的又是“程门立雪”之典。两典齐用以示蔡元培求贤之心若渴。

    陈独秀与钱玄同雪中赴会陶然亭,亭前红梅怒放,亭中古琴悠扬,耦合的正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车辙大量出现影射秦始皇时代的“车同轨”,时代在变,道路要变,道术亦当变。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主题演讲和蔡元培的北大上任演讲同样具有超时代性,“文化自信”让人热泪盈眶,可以振奋精神,砥砺前行。

    蚂蚁前后两次分别在陈独秀与陈延年两父子的镜头里出现,蚁在陈延年指间放生,一为表现赤子之心,其次也隐喻救亡之路当回到众生中去;蚁在陈独秀演讲的话筒上爬行,蝼蚁在迷茫中尚有上下求索之心,何况生而为人,弱小如蝼蚁,依然在困顿之中寻求出路。蚁又是众生,救亡之路当集合下层民众的力量,仅靠精英阶层的觉悟仍不足以救中国。

    同时,蚂蚁关于众生的隐喻又暗合了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两个篆字构成三人之“众”

    雨中毛润之出现时的众生长镜真是一绝。

    每一组镜头用的都是对比性语言 ,牵牛的老农和扬鞭的骑兵,地上曳尾的鱼和楼上穿旗袍的小姐,污泥中插着草标待卖的孩子和坐在车上吃三明治的少年,鱼缸中任人赏玩的金鱼和闲庭信步的鸭鹅……

    这个男人从雨中走来,亦从众生中走来。

    精彩绝伦!!


    鲁迅先生酝酿《狂人日记》的美学设计可以与蔡元培三顾陈独秀媲美。

    这个镜头里,鲁迅先生手中握的是刻刀,第一,寓意其是中国现代木刻的奠基者;其次,笔如刻刀,发出苦闷已久后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横空出世;再次,木版画上刻的是千古忠义无双的关公,喻先生一生大义凛然,光明磊落,与李大钊的自勉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谋而合。

    此外还有先生寓居的补树书屋前的枣树,与历史细节一一呼应,剧组有心了!

    新青年编辑部开会,陈独秀李大钊等长桌围坐高谈阔论,而鲁迅先生独坐一隅。回头看,鲁迅先生出场的每一镜都堪称艺术级,登场第一镜,不似国人惯熟的“愤怒”,而更类似于时下的“丧”性,背景是《药》的原型,众人争抢人血馒头,以国民的冷漠麻木来突出“丧”的源头。

    他不如陈独秀人格魅力超群而能够形成一个影响力巨大的新青年朋友圈,也没有李大钊的平易亲民,更不似胡适时新潮流,他与陈独秀这些精英派始终保持着隐约的距离感,对这个时代下层人民保持着深刻的共情力,不群不党,遗世独立,是那个时代的异类。镜头这样处理,不流于人物的脸谱化,而选择挖掘人物内在根源,从内在剖析到外化表演,都精细到让人寒毛直竖。 还有一细节。编辑部围坐开会,陈独秀嗑瓜子,嗑完瓜子就把瓜子皮往蔡元培面前推,蔡元培无奈清理。个人理解为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坚实后盾。每逢新文化运动有麻烦,蔡元培总是不辞劳苦充当“清洁工”,为他清除路障,包括聘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时,蔡元培为陈独秀做的瞒天过海的“假履历”,不就是陈独秀嗑瓜子,蔡元培清理瓜子皮的局面吗?

    胡适成亲后穿的是极少在他身上出现的长袍大褂,暗示即便留学多年依然要受旧婚姻的桎梏,同时他又在雨中聆听代表新世界新事物的小提琴,新旧世界的交替与冲突在他身上最为典型。

    陈独秀四合院里多次出现的兔子也有来由。陈独秀、蔡元培、胡适三人都属兔,胡适也曾说过“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这里影射的就是这段典故。


    35集,陈独秀李大钊发传单一幕真是悲壮。

    楼下戏台演的是京剧名段“挑滑车”。 金兵围困岳飞兵马于牛头山,并调来滑车阻击。岳飞麾下猛将高宠单枪匹马连续挑翻了十一辆滑车,终因座下马匹力尽,挑第十二辆铁滑车时英勇战死。

    楼下演的是为国尽忠轰然身死,楼上陈李二人,一个是坚毅诀绝,决心以身饲虎,从实验室再入监狱,唤醒国民;一个是热泪盈眶哽咽不能自已,慷慨悲鸣,暗示他日为国殒身的命运。

    家门胡同泥泞小路,陈独秀两次为胡适搬砖涉水也意味深长。

    第一次,前路泥泞,陈独秀搬砖垫脚,两人相携同渡,说的是知音相投,携手同归;第二次,胡适醉归,陈独秀搬砖,前路依然泥泞,却是陈独秀目送,胡适独行,说的是分道扬镳,从此殊途。“适之,前路坎坷,小心脚下”……是良言,也是预言。


    陈独秀被捕入狱,放风期间在墙角看到螳螂举臂,用的是螳臂当车的典故,但意味更深长些。

    螳臂当车出自《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意指不自量力。另有一典,春秋时齐庄公驾车猎游,见路上螳螂伸出前臂好似要挡住车轮, 驾车人不屑一顾,说螳螂这种虫“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却说:“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叫驾车人避开,从路旁过去。此事后来传开,天下勇士纷纷来投奔庄公。

    陈独秀高楼一呼,以身饲虎,决然入狱,看似是以螳臂当车之力搏反动政府之重轮,然而,此等明知不可为却决然为之的精神却堪为”天下勇武“,”士“之表率。其后果然,全国联动,奔走疾呼之声不绝于耳,恰如勇士来归。

    借用热评,"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英雄不朽!

     2 ) 内容过于形式化,没有什么深度。

    看了三十多集,剧情除了打打鸡血,流于表面形式,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总体太虚了,人物也没刻画好,都过于表面。

    这个电视剧也就把课本上的东西演了一下,没什么升华也没什么值得深入挖掘的东西,糊弄糊弄学生可以。

    一个优秀的电视剧必然是叫人忍不住称赞的,这个电视剧无法办到什么。

    比如,天天同人编辑,电视剧里有没有给你们振聋发聩的一个实在的,怎么写的东西,是不是几个人物说一说,内容就出来了,丝毫没有剖析什么,叫人觉得很假。

    新青年怎么写的,具体怎么编辑,怎么弄,有没有人说?内容太假大空。

     3 ) 全片横竖四个大字,投机取巧

    上来就看到这条私信和无数扣帽子的评论,看起来豆瓣用户中还是有不少高中政治不过关的朋友,至今没学会“世界不是二元对立的”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看完以后改一下评价,我承认这部作品不止一星但我痛恨它这投机取巧的拍法,公正地,我给三星,愤怒地,我给一星,这一星全给建党筚路蓝缕和演员爱岗敬业,至于导演和编剧连一分都不配。

    1. 这剧演技出色但台词做作,演讲场景太多,讲话内容也全由金句和空头口号等无助于梳理实践路线,

    2. 这剧构图布光和化妆出众,但滥用蒙太奇,滥用长镜头,滥用配乐,与《邪不压正》一样是40分钟高潮40次,不是音乐高潮就是镜头高潮,

    我把这些毛病归结为一个共同的原因:这是一部编剧与导演全无真情、全力以传播为制作目标、浪费演员浪费摄影浪费观众真情的、投机取巧的烂片。

    起初我觉得可能是导演和编剧水平有限,但我看过法兰西岁月和历史转折,我不觉得觉醒年代相比另外两者,时间跨度更大了或者需要覆盖的重要事件更多了导致他甚至全无节奏把握的能力。

    忽然这天我好奇的查了B站的剪辑和微信视频号,无处不在的“前方高能”,“白月光”,“名场面”,我忽然发现看全片时感到空洞的口号和滥用的蒙太奇在剪辑里观感甚佳。

    噢,明白了:是的绝大多数人真的没空看完全片,十多集每集半小时的影视号介绍就已经很长了,这些单一集里出现数十次的无上下文的口号和配乐的激昂和蒙太奇,在更广为传播的短视频平台上,在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混剪里,倒成了不同up主差异化创作的素材。这个人专剪路线之争,那个人可以专剪心刚白兰,C又可以剪延年乔年,甚至剪没几个镜头的润之。总之无论剪谁,都一定能从原片里找出一大堆慷慨陈词、情绪鲜明的素材,一大堆真情流露或性情中人或保持童真的素材。

    觉醒时代不是在好好拍剧,是在拍短视频素材库。历史的考究,演员的艰辛,优秀的镜头和煽情的配乐,一切照着传播学理论来,无法吸引眼球的就不重要了,在短视频里看不出的问题也不重要了。一段恢宏磅礴的历史在这个“制作”中仅仅是这群导演编剧的……呜呼。

    我不认可这段历史可以被以如此敷衍自私的方式讲述给我们的后辈,我们也不该是通过“30分钟看完高分神剧觉醒年代”这种靠加调料引人下咽的消费主义残次品而热血的人,我们应该是睁大眼睛耳聪目明的新青年。

    所以这片,就他妈不配五星。

    -----以下为原评价-----

    已经是第n部被非现场收音和格式化的配乐毁掉的优质国产剧了。 这些年已经看过太多这类演技过硬、镜头初显工业化、情节编排尚可,却被配乐毁掉的正剧作品了,从大秦帝国到大江大河到山海情,私以为大秦帝国和大明王朝1566目前依然是最好的,北平无战事和走向共和次之。 要么,我建议参照电影制作方法,为每位角色创作一首主题曲,在应用时根据具体需求变调,参见《双峰》。要么可以创作一首有辨识度的影片主题曲,根据人物和场景变调,参见《星球大战》。要么干脆尽量减少配乐充分把空间交给演员的表演,参见《出租车司机》。 像现在这样于观众而言全在意料之中的配乐,空有音量,该演讲必高潮,该列强出场必阴森,该嬉笑必轻快,讲述理想时必悠长,打扰观众又毫无存在意义。

     4 ) 内容客观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该剧作为一部以历史大事线条为脉络的电视剧,其前提就是客观公正尊重历史,但就很多细节而言,不够尊重历史事实。

    如二十一条的签订,并没有客观的展现出谈判的全过程(谈判旷日持久,北洋政府做了很多努力),没有展现出北洋政府的无奈和辛酸(日本政府要求谈判过程中严格保密,让北洋政府无法通过国际压力和国内舆论创造谈判优势),北洋政府无意签订协议,在谈判的整个过程中,事实上只接受了其中的十一二条,并没有接受二十一条,丧权辱国的很多协定都没有接受,基本上超水平完成了任务。

    但是本部剧一开始就先入为主的定性,居然表现出袁世凯乐意接受二十一条的态度,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把整个国家整个时代的悲哀强加到某个人某个政府身上,让人对这部剧大失所望。试问在那个大环境下,哪个政府哪位领导人可以做到完美或者说更好,不了解真正的历史,只看官方定性的历史去拍电视剧,剧组没有自己的思考,无法也无能去反应真正的历史。

    剧中很多内容都不客观,无法展现事实上的大时代,只能说电视剧大众化趋势无法阻挡。

     5 ) 犀利,二十个细节,二十个隐喻

    4.17第二集更新。4.12更新:《觉醒年代》分集解读第一集有了

    视频去哪了呢?_哔哩哔哩_bilibili

    《觉醒年代》第一集深度解读:13个细节,9...

    期待各位同仁来小破站捧场。

    来自导演采访的盖章,希望喷我的人,可以道歉(战术后仰

    不对,即使没有导演的盖章,也不应该乱反对。影视批评本就是创作,在逻辑顺畅的基础上,这样的创作,它丰富了影像的层次,让它更具内涵和意趣,多美的事儿,为什么要反对?

    9、10集更新。

    《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前作《军师联盟》系列,是一把擅长在拍摄里藏细节,细节里藏隐喻的好手。

    可以说,在这位导演的作品里,没有多余戏和镜头,背后都有深层含义。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导演这次又给我们埋藏了多少惊喜。

    不可能出现的骆驼商队

    在剧的开篇,一队骆驼商队“与两个穿得像还珠格格剧组在逃群众演员”似的清朝女人擦肩而过。

    然而,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因为满清无外交,它的外交政策是“闭关锁国”。

    丫都别来,我天朝上国独自美丽。

    (文章最大的争论就是骆驼。说说我的个人理解:骆驼引入于丝绸之路,代表的开放。是讽刺闭关锁国的最佳意象。我错以为导演虚构了骆驼,而实际上他借用了本来就有的骆驼。后面骆驼戴清朝官帽那个镜头,已经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

    车不同轨

    接着,驼队又遇到了独轮车、双轮车。

    奇怪的是,双轮车并不适应道路,它只能被翘起来推过。

    导演这样安排意义何在?

    但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了解,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实行的众多举措中,有一条“车同轨”。

    因为古代多为土路,马车日积月累走过之后,会在路上留下深深的车轮印。

    而国家统一之后,各国马车车轮轴距长度却各不相同,因此交通就变得很困难。

    为了交通方便。于是国家颁布“车同轨”交通法,统一全国马车轴距。

    所以,导演在这里想要表示的,就是“车不同轨”,既国家分裂,以“及不可能出现的驼队”所代表的落后。

    来奏响内忧外患,革命势在必行的前奏。

    黄昏末路

    袁世凯的府邸的天空,一片末世景象,暗示着他的完蛋。

    大白天打灯

    因为“太黑暗了”。

    驴唇不对马嘴

    袁世凯的客厅摆设,驴唇不对马嘴,有中有西,滑稽十足。

    像极了他的革命立场,帝王梦想。

    封建的狗腿子

    随后,又出现了三队人马。

    送葬队伍,迎亲队伍,袁世凯军队,三队相交而过。

    送葬队伍里的法师(装神弄鬼),迎亲队伍里的媒婆(媒妁之言,婚姻不自由),代表的是腐朽的封建思想。

    军队本来是来推倒封建思想的,但就像剧中所表现的,袁世凯的军队和这些封建队伍沆瀣一气,和平共处,完全沦为了前者的狗腿子。

    这样的景象不止是戏剧,而是当时的国家现实。

    彼时,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妄图复辟做皇帝,要将真正的革命者屠杀殆尽。

    剧中这一幕,讽刺至极。

    路过

    巡捕是干什么的?维护治安的,那为什么不管打架斗殴。

    因为他们是外国人。

    归国轮渡上的抗日战争

    在主角从日本回国的轮渡上,两个中国人被船上的日本人欺辱,女生甚至被脱衣羞辱,外国人作壁上观看热闹,一些中国人也在看热闹。

    最后在主角的武力出手下,和周围中国人的声讨声中,日本人迫于压力鞠躬道歉。

    导演太犀利了,这不就是一出关于“侵华战争”的隐喻吗?

    中国人在内斗,国共在内战,资本家和长官的夫人们在打麻将,外国人看热闹。最后“拳头里出对不起”。

    导演真的太犀利了。

    放生

    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故事去反映人物的品格,通过他人的台词去讲述人物的性格。

    而《觉醒年代》处理的方式,很妙,轻拿轻放,此处无声胜有声。

    陈延年放生蚂蚁,一个心怀慈悲的青年,一下立在了观众心上。

    不在井底之蛙

    导演为什么要给一只青蛙镜头?

    井底之蛙的典故,是个中国人都了解。

    而陈独秀丢出的这只,却不是井底的,而是走出井底的,就像陈独秀本人一样,他的思想是超前的,视野是开阔的。

    浓墨重彩

    不细心的朋友也发现了,这部剧的色彩饱和度很高,并且有水墨的过场动画,这不得不让人往“浓墨重彩”上想。

    就像《觉醒年代》将要讲述的故事一样,是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叶鱼祝《觉醒年代》,也在国产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上。

    打死不往右

    剧中,陈独秀先生在上海震旦学院发表《新青年》创刊演说,表达自己对于未来中国之青年之期望。

    镜头里一只蚂蚁,爬上爬下,惹人注意。这只蚂蚁最大的特点,就是打死不往“右”。

    是一只“左”的蚂蚁。

    但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都了解,左右除了是方向,还是政治话语。

    而“左”正是这个时候中国的革命方向,既维护中下层利益,打破旧藩篱,创造新秩序,开展无产阶级革命。

    中国革命执牛耳者

    接下来,在一片风雨飘摇中,未来中国革命执牛耳者,毛主席登场。

    这里被拽耳朵前行的牛,代表的就是中国之革命,而执牛耳者牵牛人,就是在剧中首次亮相的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有人要饭,有人卖儿卖女,有人穿着体面,臭不要脸,坐在车里大口吃肉。直指彼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如鱼得水

    特写镜头里的鱼在水中好不畅快,谁是鱼呢?毛。谁又是水呢,当然是他怀里抱的代表先进思想《新青年》!

    以上。

    明儿见。

    ——

    废话不多说,咱们书接上回。

    三顾茅庐

    “蔡元培三请陈独秀”这段戏的设计,我个人真的非常喜欢。这里的三顾茅庐,它有两个有意思的地方。

    第一个有趣的地方:

    蔡、陈两个人通过《三国演义》的典故,进行了文人之间的互动,意趣不俗。

    有弹幕说,“这样会不会显得陈独秀面子太大了些”。

    说说我的看法,并不会,为什么?

    因为“三顾茅庐”它夸赞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诸葛亮智绝天下,所以刘备三请。

    但同时也说明,刘备待人诚恳,眼光不俗,所以三请诸葛亮。

    你是英才,我是明主。

    这不是一个不给一个不给面子的故事,而是双方互相给足面子的故事。

    第二个有趣的地方是,这场戏和演员昔日作品进行了梦幻联动。

    炸弹

    在蔡元培与陈独秀一番争论中,导演的镜头给到了炸弹。

    意义何在呢?全在蔡先生的台词里。

    陈独秀和新文化就是这个炸弹,目的是让沉寂的北大热闹起来,炸起来,新文化与旧文化互相碰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炸出一个新的时代。

    人雪馒头

    这个比喻我们太熟悉了,出自于鲁迅先生小说《药》,药丸的要。

    蘸囚犯的雪治疗绝症,愚昧无知,将利益的获取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丧心病狂。只消打开手机便能常常见到。

    更讽刺的是,这雪,不是小偷的雪,而是一个有着理想和抱负的中国青年的雪。

    之所以是叫小偷,是因为,他们刽子手们,是有自知之明的,明知自己干的是偷偷摸摸的勾当,只好向民众宣称他们在做正义的事情。

    但民众是明白的,所以才说“这刀不如戊戌年的快了”。

    但这样的明白,并不影响他们的麻木,是了,与我何干呢?我只是一个看戏的。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李大钊先生的笔让张勋们着急得掏出了枪炮,但先生已经做好了准备,宁为China(中国,又译瓷器)玉碎,不为腐朽瓦全。

    欲另其灭亡,先使其疯狂

    张勋复辟闹剧上演,在辫子马队进城时,一队卖唱爷孙惹人注意,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他所演奏的曲调不是哀婉博取同情的,而是狂想曲。好像在为封建王朝和他最后的狗腿子送丧一般。

    欲另其灭亡,先使其疯狂。

    猴戏

    龙旗戏猴,谁是猴呢?

    张勋们。

    活着

    第9、10最大的惊喜就是这么多集过去了,这么多事情发生了,它还活着。活着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Ok,下次见。

    我是叶鱼,记得关注。

    公众号「叶鱼影评」,感谢鼓励。

    《觉醒年代》:十个细节,十个隐喻 qq.com

     6 ) 没想到你们仨是这样的大师

    历史课本版面金贵异常,多少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大人物也仅能有立锥之地,新文化与五四运动中的领军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也各自只有寥寥的几张标签,基本都是扁平的二维纸片人。

    《觉醒年代》之所以获得赞誉,除了导演运用诗意镜头、节奏调度的功力强,让全剧始终能点燃观众情绪,更在于编剧塑造人物的技巧十分娴熟且足够接地气,他把三位的性格折叠面在细节中徐徐展开,使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事件成为了有温度的人的往事。

    想聊聊他们,还因为这仨有个非常巧合的一个共性: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蔡元培正好大他一轮,胡适小他一轮,都属兔,也是为啥他会称蔡为“狡猾的老兔子”,新文化运动当时亦有“三兔闹北大”的说法。

    01 陈独秀你怎么什么都要跟别人不一样啊?

    陈独秀出生在安徽怀宁县,原名“陈庆同”。

    呵,同是不可能同的

    父亲和祖父去世很早,后来的主要抚养人——母亲慈爱大哥温吞,这样的家庭构成使得他较少受到旧式父权的约束,能自由恣意地释放天性。

    成为了一个从小到大一直特立独行——且很笋的同志。

    真·陈毒笋

    十七岁考科举是为了敷衍母亲,拿到考题觉得十分不通,于是“ 把《文选》上所有鸟兽草木的难字和《康熙字典》上荒谬的古文,不管三七二十一,牛头不对马嘴、上文不接下文的填满了一篇皇皇大文。”

    “谁也想不到我那篇不通的文章,竟蒙住了不通的大宗师,把我取了第一名,这件事使我更加一层鄙薄科举。”

    后来考乡试,备考前看到有个胖子拿着自己的得意文章在考场上踱来踱去还念念有词,

    念到最得意处,用力把大腿一拍,翘起大拇指叫到:“好!今科必中!”

    他像看新鲜一样出神地看了人家半天。

    在这一两个钟头当中,我并非尽看他,乃是由他联想到所有考生的怪现状;由那些怪现状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有如此这般毛病;因此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一两个钟头的冥想,决定了我个人往后十几年的行动。——《实庵自传》

    动不动骂人的习惯延续一生,后来创办了《新青年》更是有了用武之地,一篇讨旧檄文《文学革命论》,满纸都写着两个字是“妖魔”!

    元明剧本,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惜为妖魔所厄,未及出胎,竟尔流产。 此十八妖魔辈,尊古蔑今,咬文嚼字,称霸文坛。……“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颇有些孙猴子的架势。

    新旧错杂交替之际,现代性来袭,激荡的时代潮流需要这样一个激烈的叛逆者集结合力,撑起这个节点。

    独秀们幸运地生对了最需要反骨的时代,世界已准备好接受他们的本能喷涌而出。

    02 猫脸团宠胡适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是一个一辈子不愿意给周围人看一个脸色、不愿说一句让别人不舒服话的全乎人。

    永远挂着接纳对方的“我的朋友”式微笑,既愿与世界和睦相处,欣然融入其中的能力又很强,是独秀们的反面。

    孟邹兄无处安放的小手手

    张爱玲曾形容他:

    笑容满面,笑得像个猫脸的小孩,打着个大圆点的蝴蝶式领结。

    年少时有不少散发人间烟火味的荒唐小嗜好(打牌捧戏子打茶围喝花酒)、金钱方面既慷慨又抱着自信的流水态度,这样内心一点不拧巴、人生态度写满积极二字的人,释放不了太多黑色能量,作品犀利深刻程度难免就又不如树人们,这也是为啥迅哥儿的文穿透力极强,篇篇气势汹汹地直冲着人晦暗的心窝子里去,而胡适的文对比之下就显得手下留情许多。

    这点小时候深受好脾气的母亲影响,看多了旧式家庭里妯娌间疙疙瘩瘩的日常负能量交换,觉得“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这样的人际交往原则指导下,胡适的好人缘简直爆棚,家里永远高朋满座,对各类社会人士包括贩夫走卒通通来者不拒。

    1958年,历史学家何炳棣曾在他台湾南港新居作客6日,然后问他:“胡先生,据我揣测,您生平醒着的时间恐怕三分之二都用在会客,对不对?”

    胡适想了想,说大概与事实相差不远。

    即使晚年因反对威权主义与蒋介石几近决裂,在心脏病突发猝然辞世后,那个公认气量狭窄、僵硬且无趣的人,仍然评价他“实不失为自由评论者,其个人生活亦无缺点”,并献上那幅著名的挽联,曰: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03 都说你蔡元培是摸不得的老虎屁股

    蔡元培最著名的身份当然是教育家,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一手把北大送进一流学府行列。

    这八个字看上去春风拂面的很温润,在当时各种思潮割据的薄弱共识基础上实则难于上青天,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绝唱。

    蔡元培22岁中举,25岁经殿试点进士,成绩为二甲三十四名,等于全国统考第三十七名,而且人家家里还是做小买卖的,还不是家族积累了好几代的所谓书香门第。

    少年得志的真学霸。

    然而他虽为体制中人,属既得利益阶层,性格却十足热血,看到清廷在甲午战争庚子大劫中接连被毒打,逐渐从崇尚维新走向教育与革命并举之路。

    当时的小蔡最佩服肝胆照昆仑的侠士谭嗣同,认为革命只有两个途径,一是暴动,二是暗杀。不仅自己制炸弹搞恐袭,还干过一件特别豪气干云的事情。

    苏报案后邹容惨死于狱中,他冒着杀头的危险从化人滩荒冢地义庄偷出遗体,在愚园中公开追悼。

    暴力元老&最强校长,这两个南辕北辙的标签神奇地互洽在蔡元培身上。我一直觉得国民党是个有暗杀情结的组织,根子搞不好就在蔡元培这帮人的光复会这里——它的前身是陶成章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专门行刺清廷要员和慈禧太后。五四运动期间,北大掀起了那么大波澜,北洋政府倒蔡意愿那么剧烈,临了也没能动他分毫。

    毕竟这样脸上堆笑嘴上客气却黑白两道通吃、桀骜如辜鸿铭和周树人都拜服的社会校长,惹不起。

    电影公众号:东门捷径小V

    有点不一样的影剧深度长评,没事儿的话,可以关注一下鸭~(づ ̄3 ̄)づ╭❤~

     7 ) 《觉醒年代》:为什么历史+主旋律+纯文戏会这么爽?!

    引言

    今年是众所周知的100周年,所以相关历史主旋律题材是少不了的。这其中,我最期待的两部剧,一文一武——《觉醒年代》《人生若如初见》。

    这种剧最重要的其实是编剧。《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理事,编剧代表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人生若如初见》编剧江奇涛,编剧代表作《人间正道是沧桑》。都是如雷贯耳的作品。《人生若如初见》还没开播,所以今天就只说《觉醒年代》吧。这个剧43集,3月19日刚完结。

    《觉醒年代》,给我的感觉就一个字:“爽”。

    我印象中,在文章里这么怼着读者的脸推荐一部作品的时候还是很少的(上次应该是《流浪地球》)。但是!我今天必须说,《觉醒年代》真的让我感觉很爽!

    为什么,一部历史主旋律题材剧,一部讲述1915-1921年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纯文戏的剧,一部从头到尾基本都是一群文人演讲、开会、讨论、吵架、骂街的剧,也能这么爽?

    爽在哪?

    首先爽在三重理性,涉及历史的逻辑历史的细节历史的人物。总的来说,这部关于历史的剧,爽就爽在基调是很理性的,甚至有着直逼学术的严谨。先举一个微小的例子爽一爽:这部剧能做到1919年巴黎和会上挂着的六面国旗都符合史实。

    可别以为这很简单。正如B站UP主“史图馆”和“天恶之”所考证的,六面国旗中很容易被观众忽视的是,法国国旗采用了1976年以前的深蓝三色旗(可以拿现在的浅蓝三色旗去比较一下),美国国旗采用了1912-1959年的48星星条旗,日本国旗采用了1999年以前的10:7日章旗(可以看出比其他国旗要宽);而且,英国国旗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像,而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像,靠近旗杆的两条红白双色十字斜条中的上部主要应为白色,剧中也挂对了。当然,这些百度的话都能百度到,不过有多少创作者愿意花这个时间呢?

    而剧集也不是以一种冰冷的或是不近人情的态度去讲历史。它引导你去感受历史的温度。那段历史是绝望彻骨的、是激情澎湃的、甚至是幽默活泼的。能密集地感受这样丰富饱满的情感,又是一种爽。

    接下来我们就把历史的逻辑、细节、人物与温度,分为四部分,展开详细说说吧。

    一、逻辑清晰、史料扎实

    可能一说到主旋律题材,有人就反应成歌功颂德。不能不说有一些作品确实是这么干的;但真正的主旋律——不管哪国的——最重要的是逻辑。因为主旋律的目的在于阐述某一思想(也就是主旋律思想)的正确性,尤其是要说服那些还不了解、甚至是反对这一思想的人,这种时候不用逻辑怎么可以呢?光歌功颂德是不可以的,至少要像好莱坞一样编一个逻辑自洽的故事作论据。

    那么现在说《觉醒年代》,它的目的在于阐述为什么中国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个论据不用编,现成的,就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新文化运动。但是新文化运动千头万绪,还是需要逻辑来组织。

    《觉醒年代》的故事开始于1915年。这一年,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迫不得已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民四条约》(“二十一条”修正案)。中国知识分子陷入了痛苦和迷茫:说好的共和能救中国呢?到底什么能救中国呢?

    有人认为,共和政体已成,封建思想未去。由此,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此后,编剧研究文献的功底就显露出来了,这个剧在组织情节时就像在做文献综述,采用了一种纵横结合式写法:“纵”即纵向按时间顺序写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横”即横向比较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思潮流派。这其中的代表人物,还有他们的代表性言论,都有所展现。比如陈独秀《敬告青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狂人日记》、李大钊《青春》《庶民的胜利》,各种语文、历史课本中的经典“台词”,都以近乎原文的形式出现,演员朗诵时声情并茂,令人血脉喷张。

    另外,本剧虽讲文化史,但也重点选取了与新文化运动联系紧密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表现,如“二十一条”、张勋复辟、十月革命、一战结束、五四运动。这些事件要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要么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启发而产生。从前25集来看,这个思路非常清晰,完全可以用来做历史教学,我甚至可以草拟一个大纲。

    这样,全剧以新文化运动为主线,结合时事,通过其他主义的陆续失败,一步一步论证了为什么中国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实无论是高中历史、还是大学的近现代史纲要,都讲过这段历史,但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民国北洋时代的历史又一直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乱著称。这些都导致这段历史的面目很模糊。

    而《觉醒年代》点线面结合,把这段历史讲得一气呵成,着实让人有一种掌握知识点的爽感。

    二、厚重写实、灵动写意

    有了逻辑、有了史料,从表达观点的角度说就够了;但对电视剧来说还不够,因为电视剧不是论文,不能只做一下文献综述就拉倒了。有了骨架,还要有血肉,要让观众进入历史,设身处地,这样才能更容易领会剧集所表达的观点。

    让观众进入历史的最佳方法就是填充历史的细节,剧集实现这一点的方式是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首先是写实地描绘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各阶层,例如在毛泽东登场时,给了一个他冒雨跑过长沙的街巷的长镜头,颇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的意境——观众跟随他的视角,看到了长沙城内各个阶级,以及富人、穷人两个世界。世道艰难,一目了然。

    再比如为鲁迅登场起铺垫作用的场景,正是由他小说《示众》《阿Q正传》中看客围观刑罚的场景,以及《药》中愚民买人血馒头的场景结合起来的。

    鲁迅登场时正在看碑文,紧接着就是与钱玄同的“铁屋子”论辩,这些都记载在《呐喊·自序》中。

    但这写仅仅是为了写实而拍吗?当然不是,拍这些也是为了写意,展现那个年代的社会不公与民众愚昧。

    剧集的其他细节性隐喻非常多。

    比如,北京城里的车轮艰难地在不合适的沟中东倒西歪地行进,暗示中国走了不合适的路。

    袁世凯的府邸中黑云压城、白天打灯,暗示他已穷途末路。

    给到老百姓的镜头,常混杂着牛、鱼、猴、鸭,而且是特写,暗示民智未开。

    而给到先进知识分子的镜头,又搭配向上爬的蚂蚁、走出井底的青蛙、舞刀弄枪的螳螂、振翅高飞的白鸽等特写,暗示革命者力量虽小但前途无量。

    这些都只是我记得的一部分细节而已,如果用心观察,还能发现更多。仅鲁迅登场这几分钟,我能看出来的,就化用了关于他的四个文学、历史典故。对于不喜欢水剧情的人来说,信息量密集也是特别爽的。

    三、大江淘尽,风流人物

    最后说到历史人物了,这是剧集的核心。剧集在历史人物的塑造方面有三个优点。

    一是对历史人物英雄的一面,和凡人的一面的把握都非常到位。

    有些主旋律,过于侧重“英雄”,使得说教意味太浓;有些主旋律商业片,过于侧重“凡人”,使得理想主义太弱。稍微好一点的作品,浓墨重彩“英雄”的一面,穿插些许“凡人”的一面,但实际上搞得像是两个人。

    为什么一个历史人物不可以既是英雄,也是凡人呢?

    剧集又是怎样做到让一个历史人物既是英雄,也是凡人呢?最重要的是将人物的英雄行为与凡人行为,统一于一个性格与价值观框架。

    例如陈独秀,他的性格刚烈不羁,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前是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这决定了在文化上、政治上他与封建主义者进行激烈的争斗,这是他英雄的一面;刚烈不羁,换句话说就是脾气暴躁,再加上他常年斗争不顾家,所以他还要与自己的两个孩子“斗”,这是他凡人的一面。

    二是注重人物的复杂性。

    还是陈独秀,他又有温情脉脉的一面。平日里他对孩子严格要求,时不时还大吼大叫,但暗地里欣慰他们的成长。在两个孩子将远行时,还特意亲手给他们炒花生。

    又如辜鸿铭,既是顽固的文化复古派,又是坚决的文化守护者。

    三是揭示人物终究是属于历史的。

    剧集有两条很重要的人物主线:一是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三人在亲情上、政治上从隔阂到和解;二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三人从文化上志同道合,到政治上分道扬镳。

    剧集安排了许多意味深长的台词,暗示了他们的命运。

    陈独秀一大家子在一起时,陈延年在批评陈独秀的暴躁时说:“性格决定命运。”后来陈延年又自述:“我是立志要为国家献身的。”后来当这一家逐渐形成一个亲情上、政治上的统一体时,观众已经知道他们将迎来更加残酷的命运。所以这一刻被渲染得越美好,也就越残酷。

    陈独秀、李大钊与胡适在一起痛饮,此时嫌隙已生。酒后,陈独秀在家门口的水洼里铺上砖头,对喝醉的胡适说:“前路坎坷,小心脚下。”胡适醉醺醺地答道:“我走了。我自己走。”观众知道,后来胡适不仅失去了陈李挚友,而且还失去了国共支持,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历史人物最终逃不脱历史,这是他们的宿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感受历史沧桑,也是一种爽。

    四、天若有情天亦老

    历史的温度——我这里说的历史的温度是指什么呢?是在经历了前面三重理性的思考之后,突然抛去这些,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然后从历史中能最直接感受到的东西。

    我能感受到绝望彻骨。

    故事始于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窃取胜利,革命者流亡海外;“二十一条”的出现,使中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张勋12天的复辟,上演了一出可恨又可笑的闹剧;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转眼间就被端上列强谈判桌任人宰割。

    中国老百姓愚昧无知、麻木不仁,平日里最大的爱好是抽大烟、看杀头。中国知识分子绝望,陈独秀流亡日本,说这个国家无药可救;鲁迅每天沉默地抄碑文,说与其唤醒大家,不如让他们在熟睡中没有悲哀地死去。

    绝望的高潮是,1920年2月,为躲避北洋当局迫害,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秘密离开北京。时值隆冬,他们路过天津海河,看到沿岸饥民遍野,天地为之色变。陈独秀伏地大哭,李大钊无声落泪,连拉车的马儿似乎也读懂他们的心意。建党的念头在这一刻发芽,配上阿鲲(恰好他也参与了《流浪地球》作曲)创作的由哀婉沉重、到裂变觉醒、到心意已决、到怒而奋起的主题曲,构成了全剧最震撼的段落。

    但绝望,也催生决心、催生激情。

    我能感受到激情澎湃。

    新旧文化两派在北大唇枪舌剑,演讲者不是博得满堂喝彩就是被扔一身垃圾;李大钊在一战结束后聚众高呼“庶民的胜利”,向工人们热烈地宣传社会主义;陈独秀目睹五四运动期间军警大肆抓捕进步学生,终于放弃幻想准备斗争;全国发动罢课、罢工、罢市的“三罢”,五四洪流终于震撼了北洋政府。

    但这激情不是只用于斗争。亲情、爱情、友情,无一不令人感动。陈独秀与蔡元培在北京相遇热情拥抱,异国画手偶然间画下了这一幕,这既为画面增添了生活趣味,又暗示这将是永留史册的历史性一幕。

    激情也永远不会消退,即使是在刑场上的那一刻。陈延年、陈乔年出国时,用蒙太奇以及双重曝光手法穿插了他们数年后在刑场上的场景,表现他们的初心未改(我哭了,你呢)。

    我还能感受到幽默活泼。

    李大钊把工资送给了贫困学生,只能哄孩子吃肉有诸多坏处;结果蔡元培送来工资,他又立刻变脸带孩子去吃肉了。

    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们,正是他们最好的年纪,他们也喜欢打闹、画画、音乐、电影。

    旧文人迂腐但又有点原则的样子,让人好笑胜过让人生气。“新文化”三人组为了拉拢辜鸿铭协助对付英国人,不迭地给他溜须拍马戴高帽,堪称全剧最搞笑段落。

    即便是那些最反动的反动派,也经常要么被进步人士怼得哑口无言,要么被人民运动吓得瑟瑟发抖,要么互相抱怨互相甩锅,在滑稽的配乐中出尽洋相。其中吴炳湘是反派第一搞笑担当。

    用激情与幽默面对绝望,这是一种饱含着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叙事语气,也再现了当年革命者的气概。革命是非常艰苦,敌人是非常可怕——但若敌人那层可怕的伪装被激情刺穿,被幽默剥去,他们的一切看上去的威严、睿智、强悍,也就跟着一扫而空。他们像是被踩进泥土里的佛像,再也叫人怕不起来了。

    结语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表达,这么一部非常严肃的历史主旋律题材,其实既有知识,又很通俗。它通俗到你可以把它视作是一群青年人在睿智导师引领下激情创业的爽文,时不时还有一些重磅人物来客串。这部剧简直可以像漫威电影宇宙那样搞一个红色宇宙了。按照这个模式来,主旋律优质批量生产或有可能(其实不可能,还得看各剧组的能力和态度,我就口嗨一下)。

    最后,再来感受一下剧中人物们的深刻思想、澎湃激情与隽永文笔吧。

    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
    ——1916年《青春》,李大钊

    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我们庆祝,不是为哪一国或哪一国的一部分人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庆祝。不是为打败德国人庆祝,是为打败世界的军国主义庆祝。
    ——1918年《庶民的胜利》,李大钊

    倘政府不愿和平,不完全听从市民之希望,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
    ——1919年《北京市民宣言》,陈独秀

    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传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是我们全体湘人最切最要的大问题,即是《湘江》出世最切最要的大任务。
    ——1919年《湘江评论》创刊宣言,毛泽东

    哪怕是仅仅从剧中引用的这几段文字,我们也清楚地看到,1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少数知识分子的觉醒,发展为人民觉醒,一片新的浪潮正在形成,奔向1921年7月那个注定的日子。今日读来,仍然铿锵有力。


    花絮

    被央视洗了稿,在《面对面》20210502期25'00''-25'30''。不是什么大事儿,说出来还挺凡,但作为曾经的学术工作者,对这种不当引用真的很烦。

    《面对面》专访电视剧《觉醒年代》主创人员

     8 ) 怀疑那些打一星的人从没有过热血青春

    我因为奇怪给《觉醒年代》打一星的人是怎样想的,就特意去看了豆瓣部分的一星剧评。

    非议主要集中两点:其一,认为太多的政治说教,可本来就是一部表现政治思想的剧,更是百周年献礼剧,有些政治理念宣传也难免。我个人觉得还行,新旧阵营你我来往的语言文字交锋,煞是好看。认为政治说教偏多的人,有些大概是不认同或者不感兴趣剧里的意识形态;其二,从风格技巧上批评剧,比如,镜头和情节的浪漫美化,有些细节和历史不尽相符,等等。

    让我想不明的是:即使以上两个问题都存在,它也不应该只值一星。影视作品很难尽善尽美,《觉醒年代》也不例外。不过《觉醒年代》有两方面的表现做得特别好,一是家国情怀,二是热血青春。

    《觉醒年代》剧照

    家国情怀和政治立场没有必然关系。它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已经流淌了两千多年,从屈原在汨罗江的纵身一跳、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宏愿、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句,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留取丹心,家国情怀就已经存在。

    所以,当看到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国为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经危蹈险、不惧牺牲,即使不是信仰主义的观众,依然能够感动、也应该感动。因为从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不屈、不灭的精神和灵魂,他们才堪称中国人的真正脊梁。

    至于热血青春,我相信今天的青年人,能从《觉醒年代》看到一百多年前的那些青年,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飞黄腾达而去读书求学,是将民众幸福和民族前途时时牵挂于心。陈延年、陈乔年以及北大等校的那些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激情满怀、甘洒热血,而不只是成天算计着个人的前途和利益。

    可以说,《觉醒年代》关于青年的部分,让我们看到的竟然是一部没有任何无脑恋爱,甚至连有脑恋爱都欠缺的青春片。

    将近现代革命历史人物以青春偶像的形式展示,起源于2007年播出的描写青少年毛泽东及其同学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这部剧不仅豆瓣8.9分,更在当年就取得了收视率的成功。

    《恰同学少年》以青春偶像剧的形式反映革命先辈的少年时代

    这种拍摄方法,在康洪雷导演的描写留法勤工俭学的《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得到延续,这部剧至今在豆瓣有9.2的高分。这种风格进而影响到今天《觉醒年代》描写青年成长的部分。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剧照,右一是《觉醒年代》也有的陈乔年,他是《我》剧少有的有爱情线的角色

    这些电视剧的相似点在于,青年人物外形没有完全遵循真实的历史原型,而是不同程度上予以美化,使得人物具有类似青春偶像的形象气质,又凸显了历史人物本来应该就具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

    此外,在人物关系和情节细节反面,做了一定程度的丰富,强化了人物的情感关系和人物冲突。这些做法提升电视剧的可看性,尤其是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吸引力。

    也许有人担心,这样或许会造成对历史的美化式、浪漫式、戏说式的呈现。我的看法是,影视本来就不是历史的简单还原,更是基于历史的二次创作,对历史有所增减和升华。只要人物关键性格和主要命运于史有据,人物外形或者部分细节脱离历史就无关紧要。

    何况影视作品对历史人物青年时期的外形,加上美丽滤镜,其实不乏现实的依据。前阵子从新闻看到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17岁的照片,张桂梅校长的事迹无疑非常感人,不过她今天的外貌和世俗眼中的美丽却不沾边。但从照片看,她十七岁的形象却青春可爱。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十几岁、二十多的姑娘小伙很少有真正丑的人,青春本身就是美丽的,何况是那些投身于理想和激情的青春。

    在大部分主要人物、背景和情节依据历史的前提上,虚构了少部分人物,又在人物和故事细节做了细化和扩充。从影视创作来说,这其实是一种进步,正是因为这样,历史人物才从历史属性的形象,发展为兼有历史属性和文艺属性的形象。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诸葛亮等一样。

    至于那些仅仅因为不喜欢电视剧中呈现的意识形态,或者一些对历史进行偶像化、浪漫化的展示,就无视电视剧中那些最感人的核心——家国情怀、热血青春,我有时怀疑他们是否被自己的政治倾向遮蔽了眼光,或者每当谈起影视,就永远停留于故作冷静的技术性审视。他们可能没有真正年轻过,没有拥有过属于自己的热血青春,自然也就缺乏这种共情。

     短评

    润之出场时的一段蒙太奇 让人惊觉 央视主旋律也能有这样的表现手段了?

    2分钟前
    • Wayne
    • 推荐

    年龄越大越倾佩百年前为了国家民族的奋不顾身的革命者,他们才是最酷的年轻人,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革命万岁!

    3分钟前
    • 环形山
    • 力荐

    豆瓣上天天为了点p大点的事争来争去的,对于这种曾经发生在我国的思想启蒙运动的激情年代却视而不见,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指挥和纲领,对于革除旧念的难度之大,及其种种那个时代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堪,反之对于当下迷惘可能更有一点星火之意吧,这部剧是真好。

    5分钟前
    • #9|
    • 力荐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鲁迅

    9分钟前
    • 伽蓝寺听雨
    • 力荐

    觉醒年代,一语双关,以旧日之觉醒再唤今日之觉醒。

    14分钟前
    • Will
    • 力荐

    建议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必看片单

    19分钟前
    • 般雨
    • 力荐

    太浪漫主义了!每个人都如此激烈愤怒悲切,但又满是火焰希望与乐观!未来的中国会好吗?未来的中国当然会好!画面台词剪辑表演,无一不精!红色宇宙,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1分钟前
    • 碎碎念
    • 推荐

    他们最早醒来,然后最先死去。

    26分钟前
    • 买椟还珠冠军
    • 力荐

    主旋律都拍这么好,那些家长里短的狗血剧可以自尽了。

    27分钟前
    • 小艮
    • 推荐

    周树人出场那段,将他此生所揭露的一切通过短短几分钟展现得酣畅淋漓

    31分钟前
    • 瓦尔达的气球
    • 力荐

    自己参与的,一定要五星

    32分钟前
    • 贤人在野
    • 力荐

    直接五星,因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闹革命!

    35分钟前
    • 力荐

    很应景。毕竟经历过2020年,我国青年终于看清了国内资本主义和欧美帝国主义的丑陋嘴脸。是一次新的青年觉醒。

    39分钟前
    • Easley
    • 还行

    他出场时,真的叫人泪目。他来了,他们有救了。

    44分钟前
    • 明之
    • 力荐

    清明节假期前开始补追这部电视剧,现已看到38集。如此现实主义地、细致正面地表现五四前后的中国觉醒历史,艺术地再现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一批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实属罕见!我这个年纪的观众都看得目不转睛、荡气回肠;更不要说对年轻人了,看了也应该是获益匪浅。就冲这个成功地再现百年前中国历史的成绩,就应该打五颗星!本剧在艺术表现上的优秀也令人敬佩。剧本好,演员好,舞美摄影好,导演更值得夸赞!我还没看完,忍不住先写两笔,希望没有观看或没有全看的人,快去看看这部好剧,你会大有收获!

    4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50分钟前
    • nana
    • 力荐

    教员出场那一段的表现手法真的是相当厉害了。“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毛润之就是一道光。

    52分钟前
    • Été
    • 力荐

    我不懂现在豆瓣的剧评都是什么标准 剧中的很多话都是引自原文 这些都是可以在文献中查到的 我们一直说对历史剧的拍摄要尊重历史 那现在剧本已经很考究了还需要怎么再尊重呢 还有说动物意向 蒙太奇的评论的 这本身有什么问题吗 电影 电视剧不使用蒙太奇是要回到固定摄影年代吗

    53分钟前
    • 102
    • 力荐

    100年前,李大钊就在长辛店对工人们高喊,要争取8小时工作制!

    56分钟前
    • 夏天来杯冰豆浆
    • 力荐

    合肥延乔路的尽头就是繁华大道

    59分钟前
    • momo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