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自己去看

    自己去看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其它1985

    主演: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奥尔加·米罗诺娃,柳博米拉斯·劳恰维丘斯,佛拉德斯·巴格多纳斯,Jüri Lumiste,维克托·洛伦茨,Kazimir Rabetsky,Evgeniy Tilicheev,亚历山大·别尔达,G. Velts,V. Vasilyev,Igor Gnevashev,Vasiliy Domrachyov,G. Yelkin,Evgeniy Kryzhanovskiy,彼得·梅尔库里耶夫,阿纳托利·斯利夫尼科夫 

    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 更新HD

      大捷

    • HD中字

      苍狼之特战突击

    • 更新HD

      军歌嘹亮

    • HD中字

      猎杀T34

    • HD

      猛龙行动之绝密代码

    • 更新HD

      1864国语

    • HD

      极地重生

     剧照

    自己去看 剧照 NO.1自己去看 剧照 NO.2自己去看 剧照 NO.3自己去看 剧照 NO.4自己去看 剧照 NO.5自己去看 剧照 NO.6自己去看 剧照 NO.16自己去看 剧照 NO.17自己去看 剧照 NO.18自己去看 剧照 NO.19自己去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占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场面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胆小和心软者慎看。

     长篇影评

     1 ) 残酷是战争唯一的特点

    人人皆知战争远比电影里残酷。导演们却知道人们普遍接受不了其中真正的惨状,于是或避重就轻、或艺术处理,将之控制在观众可接受范围,以此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
             这部电影或许视角不够宏大、时间跨度也不长。但贵在真实,表面即使是战争中游击队新兵的所见也要远胜人们的想象,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很多导演为了减少残酷画面带来的观众流失,甚至夸大其中的正能量、感动内容。只能是娇柔造作罢了,在战争的残酷属性面前,正能量的东西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2 ) 这个孩子,他看见了什么?

    说起二战电影,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最长的一天》(1962)、《辛德勒名单》(1993)、《斯大林格勒战役》(1993)、《钢琴家》(2002)等经典之作,但要说最具震撼性的作品,1985年的苏联电影《自己去看》带给我的震撼,是要超过以上的作品的。

    这部以孩子的视角直面战争的电影,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主义,没有苦难中的人性的光辉,也没有大时代中的传奇人生,有的只是超越噩梦与想象的战争炼狱,而这个炼狱又是如此无限接近于真实的灾难与历史。

    影片的最后,打出了如下的字幕:

    “白俄罗斯有628座村庄和它们的居民被彻底摧毁。”

    影片中的重头戏,是展现了一座村庄如何被彻底摧毁的。

    1/628的灾难,在整个二战的浩劫中,可能只是沧海一粟,却足以让我们看到这场战争最面目狰狞最泯灭人性的一面。

    和集中营中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等惨绝人寰、无比冷酷的大屠杀不同,这场发生在白俄罗斯村庄中的屠杀,是一场狂欢式的屠杀。执行屠杀的德军和“伪军”,从“节日般”的“集合”开始,到把孩子们关进木屋,再到放火焚烧,以及最后的开枪扫射,“屠夫们”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了大型盛会式的狂欢姿态。

    我们没有看见木屋中的孩子们是如何挣扎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屠夫们”的令人发指的“欢乐”——这一刻,他们不再是人类,彻底变成了魔鬼。影片保护了我们的“眼睛”,却“无情”地伤害了我们的“心灵”——不能直视的噩梦才是永远的噩梦。

    战争只是满目苍夷、生灵涂炭?

    这部影片所呈现的东西,超越了视觉和听觉,带给了我们心灵深处的颤抖。

    树林中的穿行、沼泽中的挣扎、短暂性的失明、麻木了的恐惧、歇斯底里般的失语、绝望般的仇视、茫然的生还,等等,都拍出了更深层次的战争创伤。

    影片中还出现了不少演员直视镜头的特写,演员彷佛向观众发出了“邀请”:走,过来瞧瞧!而每一个看完了电影的观众,都是勇敢地“自己去看”的反思者。

    影片超越了揭露,超越了控诉。施暴者在令人不寒而栗之外,更可怕的是,他们是被战争塑造出来的疯子——屠杀点燃了他们的“激情”与“快感”。

    我们本来以为只有在战争狂人身上才能体现出来的特质,其实可以传导到每一个有着“平庸之恶”的军人身上。

    “……我从来没有杀过人,连苍蝇都没有杀过。这里每个人都能够证明这一点。我只是个疲惫的老人,我很想退休。我只想在家抱抱孙子,我的好几个孙子和你们一样大。但这是战争,这不是谁的错。”

    这是下令屠杀的指挥官,一个“温和”的老人。这样的作恶者,其实比那些张扬嚣张的作恶者更可怕,因为他的“恶”是如此“普通”,存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心中。

    这位指挥官说完后,便遭到了他的下级军官的“鄙视”:

    “白痴,懦夫!典型的小德国人!混蛋,狗屎!……(转向红军和村民)是的,是我说的,‘留下孩子再出来’。我那样说,是因为孩子是危险的,要斩草除根。你们没有生存的资格,不是所有民族都有存在的权利。你们是传播共产主义瘟疫的劣等民族,你们没有资格存活。我们的使命必将完成,即使今天失败,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这位“忠实”的纳粹信徒的“信仰”也许正是那场“狂欢屠杀”的致幻剂。

    法西斯是什么?当然不只是捍卫“信仰”的狂徒,也是嘴上不说且装无辜的“狠人”。

    “自己去看”,看的不只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炼狱,更要看看制造炼狱的侩子手的嘴脸。

    在红军和村民们“复仇”之后,目睹一切的少年弗廖拉似乎在一瞬间变得苍老了。

    他扣响了扳机,一次又一次地“射杀”“希特勒”,“历史”因此而“倒流”。

    这个结尾的寓意似乎过于明显了,但也符合一个从炼狱中侥幸生还的的孩子宣泄仇恨的方式。

    这个孩子,他看见了什么?

    请“自己去看”。

     3 ) 安魂曲里的射击

    简单说两句。

    一刷《自己去看》 的时候觉得片子就用圣女贞德蒙难记的方式讲了一个单纯的反法西斯故事,周末大银幕重刷的时候发现影片的另一些细节。

    圣子弗廖拉蒙难记

    在这个故事里,弗廖拉本就是个被red government 粗暴地征召又转而抛弃的“孤儿”,甚至他能出现在反法西斯的合照里也只是因为身上那件漂亮的外套(而不是所谓爱国的热情或战斗的勇气)。电影偏后段,当弗廖拉在浓雾中被救起的时候,老伯给他重新“安置”了家庭,有爷爷、妈妈和数不清的兄弟姐妹,独缺一个父亲。而在弗廖拉问起的时候,老伯直截了当地说了“没有父亲”。如果有印象的话,电影开头弗廖拉的原生家庭里也是没有父亲的。那么这里反复强调的缺失的父权指的是什么?

    故事开头的大合照

    陷在囹圄的纳粹军官,面对白俄的枪口脱口而出的不是雅利安人最喜欢的血统论,而是直指对方的红色瘟疫的不可控制。而影片也始终在强调这是一个发生在白俄罗斯的故事,而压根没有提苏联的任何话。

    始终在强调白俄罗斯的抗争和损失

    联系这一切,见证一切的弗廖拉最后在莫扎特的安魂曲里疯狂射击的,真的仅仅是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政权吗?

    安魂曲里的射击

     4 ) 观苏联电影《自己去看》有感

    ① 终于让自己沉淀下来,耐着性子把晾了N久的苏联电影《自己去看》(Come and See,1985)看完了。结果发现,其实也没有意想中的那么压抑无比嘛…… ② 《自己去看》是一部独特视角的反战电影,和美帝的主流反战电影完全不是一路。究其原因,我以为,美帝在历次对外战争中,其普通民众基本没有过切肤之痛,所以反战电影的视角大都锁定在最底层士兵的身上,例如《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中的一战德军士兵、《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1957)中的一战法军士兵,以及《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和《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中的越战美军士兵等。然而,类似二战东线战场上那样残酷无情的总体战,恐怕只有苏联人民和中国人民才最深有体会……所以,我们才得以看到了《自己去看》;所以,我们才得以看到了《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2000)…… ③ 从拍摄手法来看,姜文的《鬼子来了》拍得相对“实”一些,而克里莫夫的《自己去看》则拍得相对“虚”一些(非贬义词)。今天的我们,已经很清楚当年招核的日本蝗军、德三的国防军和党卫军对普通民众所犯下的累累罪行,如果在电影中只是简单直白地把那些暴行呈现出来,似乎并不是最震撼人心的解剖方式。所以,《鬼子来了》先花了大段笔墨,以中国平民的仁慈善良做铺垫,直至最后,才显露出日本鬼子的邪恶残暴;而《自己去看》则始终聚焦于一个白俄罗斯男孩,从眼眸清澈到皱容扭曲,从轻盈活泼到枯槁沉重,从天真无邪到恐惧愤怒,最残酷的蜕变莫过于此! ④ 忍不住要剧透的是,《自己去看》的前两个小时的冗长铺垫,似乎都是为了衬托倒数十分钟左右的那段魔幻高潮。伴随着精神已经处于近乎病态中的男孩扣动的一声声愤怒枪响,水中的希魔画像开始蒙太奇一般倒播着纳粹历史影像,一直闪回到了希魔幼童时和母亲的合影,男孩却突然愣住,下不了手再开一枪……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比起昆汀的《无耻混蛋》里的希魔竟被干掉,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⑤ 针对高潮部分,再妄自解读一下:我以为,一则说明经历非人磨难的男主角心中到底还存有一丝光明;二则暗示着历史的车轮,并非单由哪一个人能推动(是被压制已久的德国人民选择了希特勒,就算没有了他,也还会有别的极右分子顶上)。 ⑥ 对本片不满意的一个地方是,当游击队逮住了几个肆意烧杀的德国人和二鬼子时,苏联人一开始表示出极大的愤怒,最后,却只是选择了机枪扫射完事。如此克制,怎么看都不像是毛熊的行事风格? ⑦ 本片的镜头很有画质感,音乐也搭配得不错。IMDB打分8.2分,豆瓣打分8.4分。我个人打分:8.5分。对于能忍受慢节奏的文艺骚年,推荐一看。 ⑧ 接下来,准备把塔可夫斯基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伊万的童年》(Ivan's Childhood,1962)翻出来看看,也是类似的题材。

     5 ) 是什么让张嘎从一个小兵到一头野兽?

    这不是影评。

    那时,我还小。大概在我七八九岁时看了《小兵张嘎》。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告诉我:热血能让花朵绽放。于是,嘎子就成为我那时的榜样。

    电影里的嘎子梦想得到一支枪,不是木头削的,也不是铁丝缠的,而是真的可以将子弹射入人的五脏六腑,在里面翻江蹈海,让对方瞬间呜呼哀哉的真家伙。于是他参加了八路军,学习搏杀技。差不多那个时间吧,我又看了《闪闪的红星》。小小的娃娃明显是返童还老,他非常成熟又沉着,还很机智的通过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小娃娃拿着刀把身体如牛的成年男人一刀一刀地砍出了白眼。每次看到这热血沸腾处,我们那群花痴就在那儿嚷着:杀的好!杀的好!回头想想看,那是多么美好的年代啊!可以用枪或者用刀去释放天性。只可惜,我们这朵花朵却活在新社会,眼巴巴的看着镜头去幻想自己在那个可以杀人如斩麻的年月里称英雄,做大王或成肉酱。

    读小学了,老师告诉我们:血能让八九点钟的太阳茁壮成长。

    讲台上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年方二五,长相正派。他丢开语文课本,肃容挺腰,拿着教鞭。那教鞭,是一向上进的工程师自制的牛皮鞭子(他有太多这样的发明了,总能想着法子让我们哭爹喊娘)。他有个习惯,总爱在课前把那鞭子在水池里泡一泡。这样,在他上课时,鞭稍的水便滴答滴答的在讲台上或我们的身边回响,以让我们这些太阳心生恐惧,身体战栗,然后如他所愿:乖乖听话。有一天,他用激情澎湃的方言给我们讲黄继光同志是怎样不假思索的用肉身扑上堡垒,勇敢的阻挡住了美帝国主义者邪恶的枪眼炮洞。那时,我似乎真的看到了黄长官身体在那一瞬间身体如筛子状,分崩离析,红花绚烂。正愣神,就听见唰的一声细响,扭头一看,那牛皮鞭就生生的钻进我的肉里再甩出来。你妈那个奶头,那可是我的肉啊!当时,我心里骂着他的娘啃着他老婆的骨头(当时还不知道那肉比那骨头有味多了),但我硬是压着,没吭声,强忍着,但我必须记得。在工程师的鞭策下,我又知道了12岁参加革命的王二小,14岁参与暗杀行动的刘胡兰。我觉得,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如真正的太阳,孔武有力的从草丛里钻出来,扑上老师,夺了教鞭,再鞭鞭见肉、肉见白骨的抽到他正派的国字脸上。我真想这样做。我也准备着这样做。我准备着更狠了去做。放寒假的一个晚上,我偷了老爸崩鱼用的炸药,气势汹涌的把自己化身王二小,翻进校园,把炸药放在工程师办公室的窗户那里。点着引信跑开,只听见噗的一声,眼前一片白色。白色散去,办公室安然无恙。后来我才知道那炸药长期放在水沟里,早失效了。也是后来才知道,学校的领导在他还没有任满一年就把他调到另一所学校为其他小太阳宣讲英雄教义去了。那一刻,小太阳的小蛋好疼。

    当时,我是善良的孩子,是纯洁的小花朵,是温暖的小太阳,既然如此,我当时怎么会这——样——做呢?幸好未遂。不过,我是特例。

    后来,我身边的小花朵们勇敢的实现他们的理想:他们用石头打瞎了对方的眼睛;他们拿着刀子插进对方的身体;他们用铁棒打断了对方的腿;他们用河水将对方活活淹死;他们拿着鸟铳轰了对方村里的寺庙;他们一把火点了对方住了几辈子的房屋等等。当然,这只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应该还有更多没在我身边的我不认识的以及没听过的事。大人之间处理事情最愚笨的方式,小孩也学的特别快。没办法,大人们总是艺术化的渲染着他们如何英勇、如何坚决、如何秋风扫落叶、如何痛打落水狗、如何牛逼哄哄、如何的禽兽不如。谁不想过这个瘾呢?何况一点就着的小孩子。对了,谁说内因决定外因来着?有个成语叫“南橘北枳”,同样的种子,环境不同结果也相反。假如我那时继续在学校里混着,说不定你看到的已经不是我现在这个怂样了,或者说你已经看不到我了。这是八九十年代的事,小太阳们还不至于肆无忌惮,如果事情的背景放到二战那阶段,这群野蛮的小太阳会是个什么境况?可想而知。

    《自己去看》,首先是一部恐怖片,然后再是一部战争片,或者说电影就不该分类。说它恐怖呢,是因为它呈现的视觉和心理极度寒心。那么战争,就当个表象看吧。这是1965年的白俄电影,当时还叫苏联,一家子的。说的就是就是二战时一个类似嘎子的娃娃如何炼就冷血之心。不说了,自己去看!

    曾经,我那么爱看战争电影,也以为自己热爱战争。现在,我长大了。但在我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热爱和平。

    松口气,扯下别的吧。曾在13岁饰演嘎子的演员后来咋样?你们想知道吗?在文革中,他对崔嵬等电影主创来了个集体批斗,并亲自动手打了在电影中教他如何打鬼子的罗金宝扮演者,直把他整进牛棚。那年,嘎子16岁,已经秉承了精粹。

     6 ) 战争,集体的精神分裂——《自己去看》观后感


    我很怕看俄国或是苏联的文艺作品,又怕看战争片,《自己去看》是两者兼具,但在倪可的蛊惑下又憋不住想看。还是看了,从昨天下午看到晚上,影片也就两个多小时的长度,但感觉承受的压力太大,中间歇了好几个小时才继续看完。
    这部影片我希望人类拍不出来(因为没有参照物),虽然不可否认,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佳作。
    影片背景是1943年的白俄,纳粹侵入苏联之后的两年,其间不言而喻发生了多场残酷战役,但镜头却避开了正面描写双方交锋的战场,一直紧紧跟随一个参军的男孩。
    少年弗廖拉跟小伙伴在战争废墟里挖枪,有了枪,他就可以参加游击队。他如愿以偿,告别了苦苦央求其留下的妈妈和一对天真可爱的双胞胎妹妹,被伪装成德军的游击队员带走。
    在弗廖拉家里,母亲参杂着恐惧、担忧和隐隐憎恶的情绪接待前来带走儿子的两个军人。其中一个块头高大,看似爱讲笑话但表情僵化、语气生硬的军人想要逗乐两个小妹妹,孩子们却惊惶不安,快要哭出来。与之前母亲负气地把斧头塞进哥哥(弗廖拉)手里,威胁着叫他将她们劈死再离开这个家,哥哥挤眼微笑,两个孩子看着直乐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试图表示善意和安慰,但在这两个已经参战的成人身上,即使是不经事的孩子也感觉到了怪异和紧张,一种与她们的日常生活难以交融的气息。
    影片不动声色地一再强化这种分离感,用主观感受的刺激调动情绪,让观看者的精神状态逐渐沉浸到它要塑造的那个历史现场之中。虽然采用的是写实手法,但实际上充分而又微妙地运用了各种技巧以设置了一个在场的“躯壳”,如同片名所示——《自己去看》。
    我留意到的,有以下几点:
    通过视觉落差。如正常色调和黯淡色调的转换。第一次觉察到这个变化,是影片开头,弗廖拉在绿草蓝天的背景下挖到枪,但随即而来的战斗机划过的却是灰色天空,再以俯瞰的视角,草和树林都变成了模糊不清的灰色团块。
    通过听觉落差。如忽高忽低的轰鸣声,有源自机械(飞机、摩托车等),也有源自动物(苍蝇等)或是受干扰的电波,甚至生理性的耳鸣。这种单调重复的声响令人焦虑、沮丧;又如真实语调和伪装语调的交错——先于弗廖拉出场的小孩,用与年龄不符的老气横秋又凶狠的声调说着阴森森的话,让人不知所措。其后我们又听到了他真实的声音,尤其是那句对伙伴表示关切的稚嫩话语“怎么啦?尿裤子啦?”,似乎这才肯定了他的真实年龄。但对孩子产生怜爱的同时,我依旧胆战心惊:因那苍老的声音超出了我所能理解的孩子能够伪装的范围,这里面带有不可回避的真实性。
    从影片的发展来看,最后在弗廖拉脸上呈现的衰老迹象再次呼应了那个语调老生老气的孩子,他们都是在强大的暴力蹂躏下变形的感应器,代言人和牺牲品。
    再有就是表情、行为、情绪反应,最让我感觉到毛骨悚然的就在于此。笑,拼命地笑,扭曲着一张哭脸还在笑!弗廖拉和格拉莎的相逢,悲伤、恐惧、绝望……神经质的对白里隐藏着多少令人难以忍受的负面情绪,而他们竟然心照不宣地用笑、用打趣交流着。弗廖拉回家那段在情绪刻画上压抑到了极致,却让人无法用怜悯或者同情之类的字眼将自己隔绝起来,置身事外地评论它。看到那里我只能暂停,抽离一下,让自己想点其他的。后来发现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诠释弗廖拉的举措,竟是悲恸反应的深刻写照:
    1. 否认。弗廖拉一进村子就觉得不对头,但不愿正视自己的预测,他进屋,无视腐烂食品招惹来的苍蝇轰鸣声(声音刻意放大化),搬出搁置太久而变质的牛奶招待格拉莎。他强调:“还是温的。”以此假设妈妈和妹妹离开的时间很短,一切都还很正常;
    2. 怀疑。格拉莎发现了村头被屠杀的人堆而歇斯底里,但弗廖拉看也不看,兴奋地拽着格拉莎步入沼泽地。他认定家人躲在岛上幸免于难,但是在泥潭里挣扎着前行,其慌乱的步履显露他的自我质问——还真的一切如故么?不幸是否已降临;
    3. 愤怒。到了岛上,格拉莎喊出他家人已被屠杀的事实,弗廖拉突发攻击性,掐着她,将她推进沼泽里。仍然是对死亡现实的不接受,但此刻的非理性,让他把对死亡的愤怒发泄到最亲近的同伴身上(实际上是自我攻击指向,格拉莎成为弗廖拉接受死亡现实的那一面自我化身)。
    4. 歉疚。小岛避难处,被严重烧伤的叔叔神志不清地指责是弗廖拉挖出枪支惹的祸,虽然我们知道事实不是如此,但弗廖拉也沉浸到这样的自责当中,这里面也参杂他抛弃家人去参军的内疚感,他把头深深埋进了泥沼里。当他跟随成人们去寻找食物时,女人们挽留他:“孩子,别离开我们。”一个抱着孩子的母亲劝慰他:“你从不知道事情会变成这样,你不可能知道。”弗廖拉的回答是:“不,这全是我的错。”
    弗廖拉的坎坷命运并未到此为止,觅食的路上同去四人,最后只剩下他。他被一个老人搭救,以新的身份被藏匿在村庄里,老人絮絮叨叨为他介绍家人,眼看着气氛似乎和缓些了,甚至可以带点不切实际的幻想——弗廖拉能不能融进新的接纳他的家庭?可是接下来,却是纳粹的屠杀。
    影片有个细节,弗廖拉被部队留下后,奔跑中踩碎了一窝鸟蛋。这大概是个分界线,此后,少年的脸上就时常出现创伤性障碍患者惯有的表情。还有两次摄影,一次是和游击队员们,此时他还是个正常的孩子;第二次是被纳粹用手枪顶着头拍照,那已经是一张备受摧残而写满恐惧的脸。
    在抽离状态中,我们可以纸上谈兵地说,这孩子需要心理干预。可事实上,我们只是在看,目睹其间的过程,却无能为力。至于我自己,我只能打着寒战祈祷:在我有生之年,永远不要让我身处这样的环境。
    知情意的统一和分离是判断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看着应对具体情境,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跟我们的预想(正常)有出入时,我们就视之为异常。但是,如果环境本身就不正常呢?每时每刻面临着剥夺,亲人的丧失,生命的威胁,厄运萦绕在头顶却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降临……那么我们还能依仗什么?没有所谓的正常秩序了,那就是集体的精神分裂,无一能够幸免。
    德军在欢快的音乐、调侃的宣传语里驱赶和殴打着村民,将他们关在木屋里烧死。把婴孩像没生命的布偶一样扔回死亡之窗,又像做好事的少先队员把老奶奶连床扛到远离燃烧住所的户外……荒谬怪诞的举止揭示了胜利方一样被恐惧攫取,虽然是到了被掳后才显出原型。
    我不太喜欢结尾处游击队和村民们的静默,蔑视地看着战败方丑态百出的表演,最后一梭子扫射就结束了他们,火扔进了水里。觉得过于脸谱化,似乎在强调正义方的道德高尚。宁可要他们冲动些,甚至以牙还牙地施暴。倪可却觉得处理得不错,她认为他们不是不想复仇,而是对那种暴力产生了深切的恐惧。也是,恐惧的制造者终究要被恐惧所吞噬。可是,人类为什么总要无休止地卷入其中?
    这个片子让我强烈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它不仅是可以用来满足审美愉悦,或是被动地成为某种欲望客体;当它能量充足且趋于完善的时候,就具备了慑人心魄的吸引力,能够主动地攫取和捕获欣赏者,精确的、宏亮地灌输它的意念。可以这么说,它既是一种危险,又是一种对危险的最佳警示。

     7 ) 老电影为本片提供了创作模板

    说起苏联电影,首先入脑的无非是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为首的老一批先烈对电影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其次便是诗意的塔尔科夫斯基。与塔氏同时期的依莱姆·克里莫夫拍摄于85年的《自己去看》,在继承了前者诗意化的同时,在影像上也与苏联的早期电影风格一脉相承:特写与大特写的反复运用(尤为突出的是中弹倒地的奶牛充血的眼球),单一的固定镜头,声音与影像的互文,片尾蒙太奇的运用。大多数时间里,摄像机只是通过简单的平移,对轰炸过原野的荒凉和纳粹屠杀的残酷纪实般地让观众们“自己去看”。 影片最大亮点,当属片尾蒙太奇的运用。画面在少年冲希特勒画像射击与历史图像间反复切换。开枪,黑白画面猛震,历史镜头快速倒带;开枪,黑白画面猛震,历史镜头继续快速倒带;开枪,黑白画面猛震,历史镜头再次快速倒带。历史的车轮滚滚倒退,希特勒终于返回了母亲怀抱中的幼儿时期,仿佛历史可以重来。下一格镜头切到熊熊烈火中的木屋,一切都是虚幻,残酷的现实仍在继续。 几只动物在片中的穿插为沉闷的影片提色不少,也附带出许多内容: 鹤:动物的出现,自然联想到布努埃尔。与布努埃尔蛮不讲理,突兀性插入动物的画面相比,一只家园被毁的鹤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 奶牛:牛主人被迫在泥地上打滚,白色衣服上沾满黑色泥土。这一刻,人与畜的区别是如此的微小。 狐猴:纳粹军官一边下达着杀人指示,一边与丑陋如鬼魅的狐猴神态亲昵,反映出纳粹如鬼魅,平民不如兽的境况。

     8 ) 自己去看

    这真是一篇鼓动性极强的战斗檄文!

    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和摄人心魄的配乐,半个多小时屠杀场面的白描,全片两个小时下来,相信没有人不会像片尾那样追随着游击队的队伍一起去打德国鬼子。

    二战题材相对来讲更容易拍,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不存在什么模糊地带,起码在战争期间是这样的,所以,尽管去符号化也不会让人觉得片面了,在累累罪行面前,不需要什么逻辑和理性思考。

    最后那段蒙太奇每开一枪希特勒就返老还童一段直到襁褓,确实是见所未见的。

    同样冲击力十足的还有对话的镜头,正反打全是演员正面镜头讲台词表演,别的影片不合适,但在这里却是异常有效果。

    男主的眼神恐怕没有观众会淡忘,那双大眼睛从开始的童真到惶恐到愤怒到坚定,其实可能眼神都一样,但是导演就是能让观众感觉到这么多的情绪。

    如果该片在二战期间就存在,战士上前线不用任何动员,看一遍这个就够了。

     短评

    影片中途很多人走了,有人睡着了,打呼噜响彻天际。散场后,坐在前排后半段一直在玩手机的姑娘终于抬起头,给这部片子下了一个“贩卖苦痛”的结论,跟同伴哈哈笑了。那一瞬间觉得果然现在人们还是吃的太饱了,作为人类是不是应该有点基础的同理心和尊重,没有任何一段历史该被这么评价。诚然这部片子在节奏上有问题,观感可能比较不适,但是就算是“贩卖”,相信导演和摄制组乃至整段二战史里的人民,也没有期望你用这80块钱的电影票为此买单。还真的是,屠刀没有落到你的头上。

    3分钟前
    • 二二
    • 力荐

    惨目忍睹!男孩对法西斯控诉那段蒙太奇处理的妙极了!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Come and See"语出圣经启示录,意为让人睁眼看看末日图景。

    5分钟前
    • Vini_Kazma
    • 力荐

    @资料馆|结尾历史影像倒流的蒙太奇试图回到罪恶的原点:面对母亲怀中仍是婴儿的希特勒,我们要不要开枪;拿枪的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希特勒;最后一幕穿越开头那片树林,是重演这场战争的开始,还是另一场战争已经到来。

    7分钟前
    • 笑忘录在别处
    • 还行

    「直線的迷宮」,焦點愈是清晰,視點便愈是模糊。收尾剪接著實張揚過火,但在這個嶙峋男孩「盯」著你我告解整整兩個小時後,實在難言一絲一毫苛責苛刻……

    10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最后那段枪击希特勒的蒙太奇真是神爆了,神来之镜!神来之镜!只有电影能做到,只有电影能做到!怪不得被周传基拿来批综合论!

    14分钟前
    • 我读书少♂
    • 力荐

    很久没有在资料馆看到这么烂穿地心的电影了 所以有点生气 导演为了泄愤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电影里纳粹那种仿佛喝多了的癫狂和放纵根本不像德国人 倒是很像俄罗斯人 这种不顾事实的疯狂抹黑的逻辑大概就是用自己最差的样子来想象敌人的样子 只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和虚伪 反而丧失了直指人心的控诉力量 一味的苦大仇深和自虐 一味雷同的怼脸大特写让人想起琼瑶剧的马景涛咆哮式表演 同样廉价的煽情 毫无必要的对于女演员的身体消费也很低级 最后击垮我的是片尾莫扎特的安魂曲居然改用苏联式崇高唱腔 这实在是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修复版非常精美 色彩感人 摄影有炫技但缺乏神来之笔 @中国电影资料馆

    19分钟前
    • ricecream
    • 很差

    4.5;风格极为独特的战争片,被震到几乎无法动弹。大量直视镜头+各种特写+主观视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去看」;战争究竟离地狱有多近,自己去看!前半段一直笼罩于某种怪异而荒诞的氛围中,从参军开始便被卷入一种无法自保、无法摆脱的漩涡;爆炸后耳鸣的音效与喘气极具压迫性,运镜与氛围营造很有超验感与前瞻意义。沼泽中的艰难行进与登岛之后选择性失明,死神附身的希特勒骷髅架,濒死的牛眼望向荒唐人间,均处理得极富隐喻,视觉冲击力满格。结尾堪称绝妙,射出的怒火致使时间倒流,然而若真的一切可重来,难道世界会有所改变吗?孩子的脸从此苍老,树林中镜头一转,俨然冬夏又一春,这世上的杀戮并未停止。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1. 德国鬼子进村了,进到了白俄罗斯的村庄,烧杀抢掠。2. 小男孩的脸部化妆,瞬间老去了,艺术表达能力非常强。3. 最后他拿着枪,烂水坑的希特勒画像射击时后用了《意志的胜利》里面的影像,回放的效果,以及最后有一张希特勒儿时跟母亲的合照,而小男孩儿并没有向婴幼儿希特勒画像射击,意义就出来了

    24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丑恶的战争,各种惨不忍睹……经典但异常残酷的电影

    28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纳粹被展现为狂欢节般的享乐主义,苏军的形象与其说是保护者不如说是侵犯本国民众人权的另一种侵略者 ,只是在一种更大的对外的集体恨意下不得不凝聚起来,这便是家国情义的真相。主人公面对来自成年人世界的一个个玩笑,例如他和格拉沙对视时两人同步破涕为笑,他以为可以与她相互理解,却被她当做司令的一个镜像去发泄苦闷,在她的爱的呼唤中反而凸显了差异的不可弥合性和极端环境下精神的歇斯底里性。以不同的地点和同行者为区隔的叙事结构不可谓不均衡,但堪称偏执的视听手法将影片抛入了对立面,正如人脸特写和主观视角长镜头之间的主客互搏。缺乏前史铺垫的面庞和戏剧化的表情的长时间强制性在场带来一种陌生化的奇观式惊骇,人被战争同化,这是对于地狱的反馈,同时也是来自地狱的凝视。似乎有使用三次裂焦滤镜。动物相关的隐喻都堪称点睛之笔。

    31分钟前
    • c. velasquez
    • 还行

    不是冷门佳作,是冷门神作。沟通受难心灵与黑暗历史的音效和影像模糊了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界限,如排山倒海般征服力的强大视听彻底把人拖入另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时空,所有描写战争残酷的文字在它面前都沦落为一种粉饰。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过一部像这样“黑幕后顿觉自己轻如鸿毛”的电影了。→20.12.4 时隔三年,资料馆重温。一次确证。告别表象权威吧。

    32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影史上最残酷的电影,自己去看。可惜我一直不欣赏电影创作者带着情绪拍电影,抛开这些政治意识形态,战争中的人性刻画依旧震撼人心。★★★★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為了补標再看电影🎦』之前看过清晰度忘了,今高清画质再看,没有直面战争的大场面,通过普通人的眼光体验战争的残酷,俄罗斯🇷🇺文学的厚重感在电影里表现强烈。没有战争的生活真的太完美了,但是近现代战争一直陪伴着我们,虽然我们没有亲历战争,但是世界一直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下,很多人还生活在战争的你死我活的日常中珍惜没有枪林弹雨的日子。

    40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1.影史最残酷剧情片之一,仅次于[刀的哲学],亦与同年另一最黑暗纪录片[浩劫]构成互文。2.比之[伊万童年]柔暖的诗意梦境,本片阴冷到底,毫无希望,一如皱纹满面的衰朽孩童。3.片名出自[启示录]第4封印。4.他们在上面喝酒,把酒瓶留给我们。5.粘稠沼泽,垂死马眼中的照明弹。6.枪击希特勒倒退时间。(9.5/10)

    4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勉强及格。后面的近一小时终于进入正题,大场面控制的好,一群人欢天喜地杀人的劲头好看,摄影也渲染到位,但全片并没有什么血腥跟裸露场景,比《26个画面的占领》都差很多。前一个半小时人物处于近似着魔状态,剧情过于反复,在情绪和事件的推动上代价大但效果一般。全片诸多大特写冲着镜头或第一人称视角,倒是点题。类似现代启示录

    49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实际上并没有多么残酷,但影像风格真的太神了。虽然已是三十年前的片子,但我还是想说苏联电影真牛逼。影片中大量凝视摄影机的面孔,组成了最有力的宗教-历史-文明三重图征。我在里面找到了新世纪电影创作中几年未见的珍宝:想象性创造力。

    52分钟前
    • 王写写
    • 力荐

    死亡诗篇末日景,流弹如花灼人心;纳粹狂魔无尸骨,尤是春归梦里人。这是地狱,请自己去看。

    5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意识形态固化的太过明显,所谓「最残酷的战争真相」反而充斥着主观「咬牙切齿的仇恨」以至于最后完全失控,作为宣传电影并无不可但是在艺术呈现与审美上则反而沦入二流。

    1小时前
    • 451½°F™
    • 还行

    孩子是问题的根源,这话再追一步,人都是从孩子长成的。战争一次次重来,浩劫不断反复,人间即炼狱,因为人类就是问题本身。

    1小时前
    • 神仙鱼
    • 推荐

    百闻一见系列,简单粗暴的记述了小游击队员从渴望武装到目睹大屠杀全过程的心路变化,粗暴到小男娃的身心反应几乎是直接靠化妆变化来表现的,片子极端反法,没其他态度,就像是刻意举着身着纳粹军装的泥巴假人招摇过市一样,一心只为引起群众目光与唾弃,最后把希特勒“打回娘胎”的处理倒是荒诞到有趣

    1小时前
    • 阿奇波尔德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