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台湾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评分:
    0.0很差

    分类:台湾剧台湾2018

    主演:柯素云,刘子铨,曾少宗,凌心妤,刘亮佐,刘冠廷,吴慷仁,赵正平,路嘉欣,钟欣凌,刘修甫,邵昕,王渝屏,乾德门,汤志伟,黄采仪,马国贤,郭晋东,尹馨,王净,陈孟琪,云中岳,艾摩尔,魏如萱,曹晏豪,谢琼煖,王渝萱,陈以文,林鼎轩,李宇彤,郭子乾,叶全真,吴兆弦,丁也恬,林焕钧,钟政均,阎成诚,严艺文 

    导演:陈慧翎 

    猜你喜欢

    • 已完结

      第二名的逆袭

    • 已完结

      王子变青蛙

    • 第1集

      谁是被害者 第一季

    • 更新至02集

      我的意外室友

    • 薰衣草

    • 全40集

      小李飞刀

    • 已完结

      人间四月天

    • 更新第22集

      完全省钱恋爱手册

     剧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5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7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9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由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编成五个单元。书中深刻描述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长篇影评

     1 ) 你的孩子只是你养成系的玩具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就很窒息,单亲家庭里母亲压力很大导致性格很极端,对孩子有极大的控制欲,不允许欺骗母亲,不允许和染发小孩玩,最后连死都允许死。以上还不是最可怕的,跟母亲一样擦桌子上的油渍和有水渍的漱口杯,这种精神神似,才更可怕。(变成曾少宗上年纪后越来越像木村拓哉了!) 第二个故事《猫的孩子》更加窒息,一上来亲戚们聚会里各自攀比自己的孩子,太真实了,真实的毛骨悚然。我们想得到什么就需要放弃什么,阿衍为了好好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失去了自己的善良,开始打架、残杀动物。

    第三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逼死孩子只需要一个只注重学习的家庭,目前前三个故事都是围绕着考试成绩,妈妈一直被自己留美硕士和丈夫教授身份所牵引,认为高端人才的孩子也必须是高端人才,才能维持自己的面子。在大女儿茉莉去世后,妈妈还没有醒悟,仍在逼迫二女儿,做一个可怕的控制狂!特别是在女儿去世后还不放过她,依旧探索她的秘密。妈妈通过女儿的记忆看到自己的残忍而痛苦,这一点真的是多少孩子的心愿!

    第四个故事《孔雀》脱离了学习这个设定,将家长的虚荣贯彻到孩子的身上,家长为了虚荣而去努力赚钱,让孩子走在上层,孔雀也代表着一种华丽的欲望,想要融入华丽的上层社会,就需要舍弃一些东西!

    第五个故事《必须过动》太神奇了,已经把好好学习发展成人类阶级划分的标准,低于一定分数就要被处理掉,不能及格的就要搬出豪宅,脑洞确实很大了,孩子的学习与家人命运相关联,很符合现在大多数人的心理,因此给孩子施加了那么大的压力!有过动的人,也就是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要被社会淘汰,这种暗讽太会了!

    最后一集把前四个故事都梦幻联动了起来,这种适合孩子们自由健康成长的世外桃源!

     2 ) 这剧是怎么魔改原著【非虚构短篇】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上一期讲了畸形的家庭教育《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玻璃城堡》《神奇队长》。远离现代文明,远离社会,远离政府、学校、医院的家庭教育。

    我自己觉得,这些是中式教育的反面,是应试教育的反面。因为好像我经历过的教育就是极度压抑天赋、个性。即使培养兴趣也是极度功利的。

    所以上一期的反面就是这一期,围绕中式教育的专题。主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和《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两本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台湾作家吴晓乐的非虚构短篇集,作者是台大法律系毕业,上大学时期为了快速还清助学贷款,而选择了兼职家教。而这部作品就是记录了她以家教老师的身份介入九个中产家庭的故事。

    妈妈有了一个控制我的遥控器!!【窒息教育...

    同名影视剧是台湾公视制作的,还获得了金钟奖多项奖项。

    书是非虚构的,不偏不倚的记录,而影视改编却富有魔幻现实色彩,被誉为台湾的《黑镜》科技奇幻元素颇多。

    我的建议是先看影视剧,十集,爱奇艺独播。讲述了五个独立的故事。有妈妈用时间遥控器控制孩子念书,有用科技读取死去女儿的记忆来探寻女儿自杀的秘密,还有能实现愿望的孔雀,只要你有东西可以交换。给5秒钟倒数,退出去看剧,因为我要开始剧透了。

    《妈妈的遥控器》是单亲妈妈为了让孩子能获得好成绩,从吴慷仁(对就是《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的律师,《麻醉风暴》里的小变态,但在这部剧里他是连名字都没有的西装男)手里获得了一个遥控器,可以随时倒流时间,培训班听不懂就听十遍,早恋就倒流到和女孩子认识之前,即使是自杀也会被倒回活得时候,就一直被妈妈掌控在时间里。为了避免一再重复就只能做听话的孩子,成为人生胜利组里的完美小孩。孩子说过一句:“妈,你到底要我死几遍。”求死不能的控制,是不是有内味了。

    《猫的孩子》这是最贴近原作,也是原作的第一篇。原作的题记是,他不是迟钝,也不是笨,只是吓坏了。这个故事里的妈妈和家教说,只要能教好,随便打。

    妈妈是不心疼小孩吗。只是因为妈妈是全职主妇,她的世界太窄了,她的价值是丈夫决定的,而对丈夫而言,孩子成绩好,就是他的面子。所以孩子也很想帮妈妈,想用成绩讨好,但他没有犯错的空间,所以整个人特别紧张。

    而猫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就是妈妈的母性出口,对待小猫百般柔情,因为猫没有考试,不用排名。

    影视剧中,加入的奇幻元素,就是儿子发现只要杀一只猫,他就能获得一次第一名。非常病态。其实就是压力和宣泄出口的故事吧。爸爸有面子的压力,妈妈有爸爸的压力,儿子在生物链的底层,而最后的出口就是猫。

    《茉莉的最后一天》在妈妈的监控下,茉莉自杀了,而妈妈通过读取女儿的记忆去寻找女儿自杀的真相。

    这一个单元是杂糅了原著中两篇文章,一篇叫做《一脉不相承》这个故事中的女儿满足了妈妈的所有需要,成为一个满分小孩,在博士和相亲之间她也听妈妈的话,选择了一个适合的丈夫,组建家庭。

    但当她养育的孩子也被要求满分时,她拒绝了,因为她突然发现她从小期待家长的表扬,是可怕的,就如她孩子要得到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一样,最终逼得她孩子得去作弊,获得幸福。她顶住了妈妈婆婆丈夫甚至丈夫同事的太太们的压力,让孩子自由成长。

    而另一篇叫做《天赋》是讲述比较,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那句,你看看别人,而这个故事里还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姐弟俩,作者教完了姐姐,完成了目标学校,接手了弟弟,因为妈妈相信姐姐能学好,弟弟也可以。

    但弟弟有自己的爱好,但妈妈步步紧逼直到弟弟说出“我受够了,是我拜托你把我生下来的吗?我永远都不会和姐姐一样。”

    而作者作为家教就对妈妈说,弟弟和姐姐天赋不同,不一定要用课业成绩去比较。

    妈妈就炸了,“孩子出生后,家长就要对孩子的一切负责。而父母的成败就是和孩子绑在一起的,让他随兴趣走,以后找不到工作是老师你去承担责任吗?”

    如上图,父母因为责任,而自赋权威,去为孩子规划,去用成绩衡量,而比较。中间包含着期待和过度保护。因为孩子是有个性的,个性的选择与父母对立,或讨好而失去自我。与此同时孩子的天赋变成孩子的隐私,要避免见光,要逃避家长的控制。

    而这一切来源于比较的压力,比较就会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是精神上的,是母亲怕父亲,父亲怕面子,怕孩子不能有更好的未来。这种压力也会是金钱上的,因为好的教育才有好的未来,好的教育要学区房,要捐助。下一单元就是这样的故事。

    《孔雀》也非常贴合原著中《私的迷思》只是更戏剧化,原著中,并算不上中产的家庭为了让姐弟俩去私立学校而操劳过度。

    但姐姐在私立学校也并不开心,因为格格不入,消费观不一致,当同学送她生日礼物的时候,她都不知道如何回报,只能非常有压力地去做手工礼物。

    而家长的执着,在于必须要有好的教育,不能让孩子踏上老路,而因为自己的学识水平有限,根本无法辅导功课,只有私立学校用钱兑换老师的用心栽培。

    如果说别的孩子成功是为了家长的面子,这个故事里,孩子的成功是必须,因为家长没有办法成为他们的退路。一个家庭只能孤注一掷,被私立学校吊着一条命。

    影视化也非常有意思,编剧给这所私立学校加了一只孔雀,只要和它交换,它就能实现等价的愿望。它能让姐姐融入团体,能让这个家庭有钱给弟弟买学区房,但一切都需要交换,直到有一个人要替代孔雀在笼子里。

    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交换,就是孔雀对妈妈提出。只要你让这所学校名誉扫地,破除名校的威严,就能让即将变成孔雀的女儿恢复正常。这么简单的选择,妈妈却是百般犹豫,因为名校失去了价值,他们一家人的追求就落空了。

    《必须过动》这是一个因为妈妈想要逃避带不好小孩的责任,而谎称孩子有过动症的故事,最终小孩也被定性为长得好看,以后只要嫁人就可以了,不用学习很好。孩子也接受这一点,而一生就在这样的推诿中定型。影视化给这个故事加了一个反乌托邦的背景,所有人都是胚胎繁育,妈妈这一职业做得好就能住好房子,养好一个孩子再领一个胚胎接着养。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明星妈妈,虽然她一直对自己的粉丝说,用爱就能教出成绩高的孩子,但实际上她有很详细的笔记,可以说自己就是最强家教。但这次的胚胎养大了,怎么教都没法出好成绩。她没办法放弃自己的声誉,讲坛,好房子。所以让爱自己的女儿承认自己是过动症。而女儿不知道的是,被认定过动就是瑕疵胚胎,就要被销毁。bravo。

    先看影视,会被奇观一次次震撼,故事讲述和镜头把握都很优秀。看完是一次享受,而且愿意一看再看。

    看完了剧,再看书,又会获得深层的思考和沉淀。是非常好的阅读体验。

    因为内容比较多,另一本书就在分一期吧。

    这期主要是讲应试背景下,被捆绑的家庭关系。如原著作者所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关上门后,在旁人看不到的空间,这些家庭成员要如何相处,会影响这些成员的思维,门一开,这些成员又带着类似的逻辑与社会其他成员互动,最终影响这个社会。

    下一期,《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更多的是讲家庭和高考,和应试教育的拔河。

     3 ) 第二集:貓的孩子

    瘦不拉幾的他如一桿隨時能被折斷的麥稈,說了一句「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母親瞪著她,說了一句「你可不可以不要管那麼多,你今天考幾科?」

    少年低頭,畏縮著肩膀,不敢看母親臉上淤青。母親在一旁啃著漢堡,雙下巴抖動著說「肚子餓怎麼能跟這個世界戰鬥?」少年低頭,畏縮著肩膀,雙手捧著漢堡

    沒有人知道他的戰鬥,他像是一隻活在後巷的野貓,偶爾發出一聲尖叫,卻最後只能在後巷的寂靜中消音。母親是他的後巷,是他寂靜,也是他唯一的棲身之所。

    活得像是後巷的母親,被嫂子們欺負。她們光鮮如主幹道,如購物街,如燈光燦爛的街道。就連她們的孩子也像是馬戲團裡最搶眼的動物明星,而她的孩子是一隻瘦不拉幾的野貓,被抱上桌面時,一時緊張便會失禁。從此,他被稱為「大便男」,也從此逐步掉進「滿級分」的誘惑裡

    那時他還是貓,還學不會狡猾和殘忍所以,他捧著撿回來的貓咪,溫柔地和媽媽逗弄它們。她是後巷,雖然沒有霓虹燈的點綴。可是,她能夠包容一切流浪的生命,厚厚的雙下巴是一種粗糲的溫柔

    他們是一對彼此依靠的母子。他怎麼都吃不胖,她是手藝很好的小圓媽,圓滾滾的身影總在忙東忙西。他們都在和這個世界戰鬥

    只是這個世界又怎會是吃飽就能挑戰呢?

    總要犧牲一些事情,總要放棄一些事情。於是,他開始虐貓。他抬起頭,站在人群中,閃爍著狡猾的眼神,像是舔著尖牙的野獸。從野貓到嗜血的獸,母親沒想過兒子變成了獸,她只希望少年能夠如動物明星一樣耀眼,像堂哥堂姐那樣。於是,她哭著說「你毒死了阿橘,你讓我靜一靜。」

    和世界戰鬥,先要殺死自己

    母親發現霓虹燈的美好。她得到了丈夫的回頭,兒子在爺爺的葬禮上能夠作為孝孫發言。於是她忽略自家的貓在一隻隻地消失,屏蔽補習老師的勸告,在考試場地外尋找著打擾她兒子考試的貓咪叫聲。她不知道當貓咪消失時,她和少年已經無法擺脫陰影。

    陽光下的考場外,她發出了一聲慘叫,如同被扼殺的貓咪。而少年在精神崩潰之際,他抱著她,繼而伸手用力試圖扼殺她。和世界戰鬥,一個不小心殺死的除了自己,還有比自己更重要的對方

    那些溫柔暴烈,那些懦弱勇敢

    最後,沒有被殺死的貓咪鈴鐺生下一窩小貓咪

    少年鬆開了手。母親流著淚,笑著說

    我們可不可以,先學會一件事?

    不要一直說對不起。

    其實,世界沒有那麼喜歡戰鬥,我猜:)

    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像貓,卻在殺死貓

     4 ) 为什么你的孩子是谁的孩子

    观看的过程中,黄大姐就开始频频思考亲子关系问题。平日里看到太多歌颂父爱母爱的作品,也记得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典故。虽然不认为亲子关系的经营很容易,但绝不会想到那么难。电视里无论家境富贵、贫穷,无论阶级属于上层、底层,无论家庭氛围活泼、严肃,无论孩子优秀、平庸,父母与子女都陷入一种极端状态,努力要学习、努力要成功、努力要攀登的心态野火一般从第一集燃烧到最后一集。刚看完有点迷惘,细细一想便发现这种扭曲都有据可考。

    【缺失的父亲】

    第一单元《妈妈的遥控器》,女主角丈夫外遇离婚,自己带着儿子过;第二单元《猫的孩子》,女主角老公常年不顾家里还家暴,儿子基本是女主角在负责;第三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女主角操持着家里的一切,老公鲜有的露面都在玩手机,仿佛置身其外;第四单元《孔雀》,一样是女主角管控家里大小事,丈夫只是听之任之;最后一单元《必须过动》,建立在女性直接人工受孕的设想基础上,丈夫角色直接被抹除。

    单亲家庭不敢说占比多少,但在中国丧偶式育娃在目前是很常见的模式,大部分男性在配偶生育后就开始失踪,一问就是要养家要挣钱,一问就是带娃是女性的责任,一问就是自己母亲配合着带娃已经分担了一大半压力……总而言之,即使不离婚,孩子的成长基本也不参与。可以大胆的说就算大陆和台湾制度不同,在育儿方面的难题也是大同小异。很多男性终其一生都未曾认真思索过自己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对于一个家庭的和谐、发展所应该起到的作用。不是只要工作挣钱就好,中国(包含台湾)女性除了带娃也在挣钱养家;不是只要按时上下班就好,女性回到家里还要做家务、带孩子;不是诈尸式偶尔参与一下孩子的生活,女性不仅要做好工作,还得全方面掌握孩子的状态;不是做饭洗碗就算分担了一半家庭责任,女性工作、带娃意味着完全失去个人空间、时间,除了明面上的喂奶、洗澡、哄睡还有时刻注意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带来的不同心理需求。

    剧里每一单元父亲的角色都是缺失的,妻子在没有丈夫支持的家庭生活里,心态逐渐失衡、扭曲,把希望寄托于孩子,同时也把负面情绪倾注于孩子身上。

    青春期的孩子迷惘、迷失,中年期的妻子压抑、无助,源头都在所谓的父亲、丈夫那里,而他们却可以做到坦然自若。

    【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母亲】

    被丈夫背叛、被丈夫暴打于是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优秀说明自己的隐忍、坚持是有用的母亲;成为家庭主妇却念念不忘自己高学历、底层采茶女希望女儿进入白富美阶层,于是力所能及无孔不入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全部加注到孩子身上,以此把孩子打造成最优秀孩子的母亲;一个只能向上的社会,母亲必须教育出优秀孩子才能住豪宅、享受人上人待遇,自然而然要把所有希望放在孩子身上。

    这些母亲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好。

    她们把自己失去的或是未曾得到的寄托在孩子身上,以爱的名义控制、要求他们听话,问就是“为你好”,全然不顾孩子自己的想法、需求,一味输出自己的辛苦与牺牲。她们面对丈夫、家族、社会的时候柔柔弱弱,可是逼迫起孩子来却比谁都心狠手辣。

    她们本来也是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天真少女,她们贤惠、勤劳、隐忍、克制,但被丈夫、被社会一点一点抽去热情、希望、快乐,然后把孩子当做唯一的救生浮木。她们当然爱他们,只是纯粹的母爱被混乱复杂令人失望的外界干扰后,便忘记最初对于孩子的期冀原来不过是要他们也健康快乐而已。

    【孩子是谁的孩子】

    因为父亲的缺失,所以家庭失去平衡,没有依靠的母亲只能凭借一己之力去教育孩子;

    因为对丈夫的失望,妻子便把对丈夫以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

    因为社会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义太肤浅,失去丈夫的妻子逐渐变成一个急功近利的母亲。

    正常的亲子关系被打破甚至四分五裂。

    小伟喜欢绘画同时喜欢一个同样爱画画的女孩有什么问题,他长大了可以当画家;不,小伟妈妈眼里的成功是心无旁骛只要学习就好,她忍受着丈夫背叛的痛苦,就希望儿子又乖又听话,可小伟三心二意,要画画要参加毕业旅行,甚至还和一个女孩走得很近。不行!

    阿衍功课不好有什么问题,他懂事又孝顺,只要正常长大,总有他能做得好的事情;不,阿衍的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小圆妈的丈夫对她好坏与否,生活已经很苦了,阿衍作为能够带来希望的种子,小圆妈自然不能放任阿衍得过且过。不行!

    茉莉那么优秀却在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一女(台湾最好的女子高中)后选择自杀,这样的优秀有什么用;不,茉莉的自杀一定是交了坏朋友、一时冲动想不开,和作为美国名校硕士毕业的茉莉妈妈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了茉莉、可莉选择做全职家庭主妇的那天就牺牲了自己成为教授的光明未来,她们凭什么不努力不上进不补偿自己的损失。不行!

    巧艺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学校有什么问题,她成绩好,手工也好,迟早有发光的一天;不,夫妻两个在底层打拼了那么久,知道身处底层的辛酸,所以即使是假的,巧艺妈也要给巧艺营造出“白富美”的幻象,直到拆东墙补西墙拼凑成真的。不管家庭承不承受得起,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一家人就得跟上步伐。就这样认命,,不行!

    若娃考不过鉴定有什么问题,如果真的爱她,和她一起住贫民窟难道就不幸福,未来的出路那么多,总有若娃发光发热的领域;不,爱不爱都是虚的,只有能为自己带来荣誉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杨鹃早就看透了这浅薄的亲子关系,她爱若娃,但她更爱自己。想要接受自己平庸没资质,不行!

    在父亲那一边,孩子从出生到成长都事不关己,有妻子就好了;继而妻子变成纯粹的母亲,然后丈夫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出轨、家暴、隐身。自始至终,孩子所需所想他们从来不知道不关心不在乎。

    这些孩子不能选择出身,却都在懂事后被灌输“既然你出生,那你就要……”、“要不是你出生,我本可……”,他们在没有选择权的时候就被安排好未来的路——你只要照着走下去就好,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有,那就是不懂事不孝顺不听话。母亲们用所谓“爱”铸成牢笼,既捆绑孩子也束缚自己。

    对于社会来说,不管你是父亲这个角色还是母亲这个使命,只有学习好、念好大学、找到体面高新工作才是成功,其它都是浮云,孩子不成功意味着父母的失败。

    所以一个无辜的孩子降临人世,只能怀揣着父亲的漠视、母亲的捆绑、社会的压迫自己摸索着道路前进。他是父亲的孩子、母亲的孩子、社会的孩子,唯独不能成为自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部剧相当紧凑、精致,每一个单元都诚意十足匠心满满。

    第一个单元典型的台湾风情加上科幻,最后结局真是神来之笔;第二个单元压抑沉闷氛围加上奇幻与黑色幽默,被钟欣凌的演技打动;第三个单元布景呈现出一种几何对称的美感与一丝不苟的乏味并行却又不矛盾的氛围;第四个单元用艳丽浓重的色彩映衬主角一家的贫穷与荒诞;第五个单元用近乎纯白的空间展现高科技与扭曲欲望杂糅的世界,不断延伸的空间与层层被压抑的追求重叠交织。确实有一种《黑镜》既视感(该剧分别以多个建构于现代科技背景的独立故事,表达了当代科技对人性的利用、重构与破坏),只是这样的故事大概只有亚洲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地区能够拍出来并且感同身受。

     5 ) 请别按下以爱为名的谋杀遥控器

    我记得看过一期奇葩说,如果你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摁下那个按钮吗?辩论双方有理有据,所言所说振聋发聩。但是我不能忘记的是这个论题带给我的震撼,因为我想,相当一部分的中国家长,甚至可以扩展到华人范围,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摁下去,如果真的这种有这种按钮的话,用尽一切手段也要弄到手,然后,用尽全力摁下去。

    哪怕,这个完美只是家长认为的完美,就够了。

    “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 被母亲无数次修改,想往自己理想的完美方向修改的男主人公,小伟,在被母亲强制用遥控器删除了他与女朋友之间的一切后,一次一次地寻死失败后,绝望地对母亲说到,硕大的眼泪一滴一滴地往下掉。

    “我觉得你很勇敢” 男主角在多年后,终于无限接近母亲的规划,事业有成,还有了自己的女朋友。但是母亲不承认,没有再贸然摁下遥控器,只是不承认,给他相亲自己看中的女孩。女孩饭后袒露,自己是个les,已经和爱人在美国订婚了,男主角愣住了,说了这句话。

    “这不是你的遥控器!!!它是我的!!” 终于,男主决定骗妈妈出国旅游,打开藏着他人生遥控器的保险箱。在一次次的试密码与失败的过程中,男主的绝望快要溢出屏幕了。当他好不容易成功了,忘记护照而折返的母亲发现了,而他,在被母亲训斥下意识恐惧后,转身,用尽全部的力气,吼出了这句话。

    才看了两集,已经有太多的镜头,一下又一下抽紧我的神经。

    也许我一直只是站在孩子的这一边,我没有办法忘记父母以爱之名遥控的那些伤害。并不是说他们的呵护与细微无致的关爱不存在,但是这些爱无法抹平那些的伤痛。我是幸运的,心理学可以教会我们彼此去谅解,去翻开那些父母觉得波澜不惊但是在我心中造成惊涛骇浪的痛苦篇章。可是那个处在被父母控制的恐惧下努力满足父母的期待的那个孩子,会在午夜梦回的时候一次次地出现在我面前。

    也许等我当了父母,我也会不自主地拿起遥控器,对着我自己的孩子,我会努力去改变自己,但是我也见证了太多被伤害的孩子自己成为了伤害孩子的恶徒,“父母”这顶帽子或许会给我某种愚昧的勇气或让我坚信自己的权威,但是在那之前,在那之时,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片子出现,提醒我,提醒我们,以爱为名的遥控器,到底有多可怕。

     6 ) 这个电视剧,不是拍给我们父母看的。

    不要再说,这个电视剧给父母看之后,他们或生气或毫无反应或不在意了。 如果他们曾有一瞬间体贴或者尊重的想法,曾有想一瞬间对孩子共情的想法,那你与我的过去就不会这样黑暗和痛苦,而你与我的思维与性格就不会这样怪异与悲观。 父母的思维已经定格了,他们既然以前不尊重你,那么之后也不会尊重你。 大学时暑假,终于有底气和母亲开始争论和坦白,毫无结果。这次开始,我做好了大不了断绝关系,断绝生活来源的准备。我已经可以自己做家教,自己养活自己了,大不了过的节俭一些。 然后她不敢置信,生气并且伤心我居然那么记仇。在姑姑的搅稀泥下,争吵无疾而终。 我对她绝望过很多次,那次是最彻底的绝望,我再也不会想和她沟通,我以后不论结婚与否,我不要和她住一起。 看见了吗?我们的心情和痛苦都是无关紧要的,父母认为他们遭受到了压力所以向我们施加压力是理所当然,向我们释放心情是理所当然。我们必须记得他们的好,忘记他们的不好,不然就是不孝。 母亲不会理解,也不想理解,一次我偶尔坚持不想穿她选的一件衣服,而是另一件衣服,最后被骂哭还是穿了她选的那件的心情。过后我告诉她,她只会觉得我记仇,我没良心,我不该有这种痛苦,这件小事怎么可能会有痛苦。 可是这件小事,是我八岁那年,如今十四年过去了我还记得。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可她这样的人,她会觉得倒在路边的老人很可怜,她会愿意承受被讹诈的风险去扶老人起来,但是不会尊重我和体谅我。 私以为,这个电视剧是拍给我们看的。 在我们正处于或刚刚脱离父母的压力之下的时候,在我们快要遗忘过去的痛苦和压抑时,在我们自己都会质疑自己为何会这样选择,这样想,这样难过,却遗忘原因与根源时。 在此时,要记得提醒自己,一切的根源。 正因为我们遭受过这样的痛苦,我们会共情,我们甚至看这个电视剧就能回想起以前的压抑和黑暗。 所以请各位,还有我,一定要努力,一定要记得。 教育孩子,是一件很困难并且说不定会让自己痛苦的事,在幼年时你要亲近尊重,在成年时要得体退场。 要么不做父母,如果想,请自我认知有没有这样的实力,是否能承担这种痛苦,不要成为你父母那样的父母。

    结局:

    2020年1月刚考研二战完,在明知道我还欠着朋友钱和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因为母亲心中有不愉快的事而向我发泄,与她争执后,演变成指着我让我滚出屋子。

    6月搬出,去了另一个城市,后在公立医院确诊重度抑郁,没什么钱,所以并没有开药。但终于有了理由,可以宣告处于半断绝关系式相处。

    母亲如果以后生病,我会负责请护工以及其他琐事。三十五岁之后,会开始还赡养费。其他就算了吧,我不要她的车,不要她的房子,也不要她。

    至今一直处于抑郁状态,有时也会想要不要从14楼跳下去。不用担心,只是想一想而已,不必劝慰。

    目前在工作养活自己,独立租房在外。毕竟有什么过不去跳楼都是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不担心未来。

    伤害太深了,是想一想可以随时随地痛哭出声的地步。

    她现在来挽回我了,早干嘛去了。

    最好笑的是一边试图挽回,一边继续道德绑架PUA。

    希望各位不会有我这样的结局,不要自以为可以和父母沟通改善,不要自以为作为子女得仁至义尽,遭受伤害至深才能有理由离开。

    各位若是受到伤害,请尽早离去,这是大家自己的人生。

    希望各位的子女,平安喜乐,会在父母的尊重和关爱下长大。

    毕竟生活不是故事书,没办法在受尽折磨,历经磨难后幸福快乐的HE。

    2021年11月末。

    由于没钱,我看了好多好多心理学的书,看了很多很多的课。

    我终于明白了在痛苦什么,在痛苦失去,失去一份我其实从未得到的无私的爱。

    社会和周围的人把父母之爱抬得太高了,把孝抬得太高了,所有人都在欺骗你,于是你从小到大也自欺欺人。

    她骂我是我不好,不是因为她要发泄。她指责我是因为我做错了,不是因为她有事不顺。她忽略我是因为忙着养活我,不是因为不在意我。

    如果不是现在的讨好型人格无法更改,有人些许善意我就感动得想哭,我还能够自欺欺人下去。

    小时候能询问我爱好,在意我喜好的人太少了。少得我屈指可数,父亲和奶奶全部都不在了。

    父母生育你时懵懂,教育你时随心,年老时问你要爱。

    你怎么可能会有,你从未得到过,你甚至都不爱自己。

    想开就好了,他们养育要回报的,你给回报赡养就好,这只是一场利益交换。

    给大家分享一个老师讲过,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有一天母子两人出去,在马路边上,小孩差点被车撞倒。

    母亲一把拉过孩子,非常害怕非常担忧,司机已经跑了,情绪无法发泄,于是她抓住孩子啪啪两个巴掌,并大声呵斥孩子不看路。

    孩子很害怕,差点被撞倒又被打,还被指责。

    你们能说这个母亲是爱孩子的吗?她只是担忧,只是害怕孩子受伤啊。

    能吗?可以吗?

    这分明只是以爱之名行祸害之事而已啊!”

    要把希望看到这个剧评感同身受的人努力放下幻想,要把爱一点点的攒起来,要爱自己。

    一定要爱自己。

    与他人的爱是功利性的,这很正常,再正常不过了。

    但这件正常的事孩子是不知道的,请你们一定要尊重你们的孩子以及教会她这件事。

    最后,感谢评论区宽慰我的人们。

    以及来者不善的人醒一醒,我弱势只针对一开始善意的人。

    我真的受够你们了。

    这篇剧评的中心思想是二十多年来不被尊重和被忽视的痛苦,以及试图调解失败被逼成重度抑郁,劝解大家以后当父母了作为强者去尊重孩子。

    我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在社会中又不是,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说什么聊斋,暗戳戳的PUA真当我看不出来?地位不平等你站中间,装什么理中客。少自以为是居高临下了,你以为你是谁,什么东西。

    还搁这儿劝我去妥协挑我刺儿呢,你们有什么毛病,当了父母之后九年义务教育都白读了,阅读理解都看不懂。

    真以为当了别人父母就是社会的父母有资格对所有孩子指指点点了?

    不知道孩子所受的伤是蠢,知道受伤了还劝孩子去继续妥协的是坏。

    你们是蠢还是坏或者二者兼有?

    胖虎欺负大雄,你劝大雄去双向妥协和调解有个锤子用。

    真是剧和剧评都白看了,简直完美验证了我这篇剧评的前三句话。

    还是说你们是在害怕?

    害怕你们的孩子被残忍对待后觉醒?希望她们即便被残忍对待觉醒后依旧给你提供情绪价值,依旧卑微地来向你请求劝解和妥协?

    真是恶啊,真是恶啊,这就是你们自述的无私的爱吗?

    况且我什么性格我不清楚?我什么性格也轮不到任何人来说,什么玩意儿。

    “你一定是想从我身上学到什么吧。”

    我现实怼态度恶劣试图PUA的陌生人从来没输过。

    而那些年幼时不被尊重,长大有孩子后与父母达成和解,并且觉得这样对待孩子是正常的人们。

    你们让自己曾经的伤心成了一个笑话,辜负了过去年幼无助的自己。

     7 ) 女人,请你爱自己

    看完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你为什么要养孩子?

    多数人似乎特别感同身受,觉得自己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母亲的绑架,但是请你仔细回想,淡去来自影视剧中的恐怖元素,那些被放大了的冲突,仔细回想剧情中本来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妈妈的遥控器》,还记得起因么?小伟的爸爸因为小三的孩子选择抛弃他们母子,然后妈妈病了,变得神经质,她只剩下小伟,她抚养他长大,她想要他出人头地。

    小伟呢?小伟只想要那唯一一次的毕业旅行,于是他自己刻了印章,制造了假的成绩单来欺骗妈妈,一次,一次,又一次。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或许小伟妈妈最开始不是这样子的,她的控制欲没有那么重,但在一次次的重启中,她不仅折磨了小伟,也折磨了她自己。

    第二个故事是《猫的孩子》,这个故事一开始的诙谐,映衬的后面越加阴沉。但我不想再去谈论学习的压力之类的东西,大家都在讲,我也很清楚,因为我本身就是在一个军事化管理的私立学校上的初中,压抑程度不亚于第四个故事《孔雀》。

    阿衍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她迷信、自卑,她还是那种典型的以夫为纲的女人,但她的内心是柔软的,她把自己的爱寄托在了猫咪身上。她知道阿衍的不正常,但只要他成绩好,能拿满级分,什么都无所谓,直到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第三个故事是《茉莉的最后一天》,茉莉是一个很乖的,成绩很好的小孩,这个故事很打动我,因为我见过这样的人,这个人,和故事里的这家人很像,但死的是妈妈,一个学历很高,老公很好,孩子听话的女人,她跳江死了。

    茉莉妈妈总在说,她是留美的硕士,是可以做教授的,孩子学习不好她丢不起这个人。那,为什么不去做教授了,而是成了家庭主妇?生完孩子,她为什么留在了家,没有再去找份工作?是社会原因,家庭原因,还是个人原因?

    第四个故事是《孔雀》,非常现实的,比起其他故事又更加超魔幻色彩的一篇。在五个故事中,他们活得最真实,也最辛苦,房贷压身工资微薄。巧艺妈妈说,因为大学生的空降,她失去了那个职位,于是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做那个被顶替的人,被随时可以取代的人。她不想让自己吃过的苦,在吃的苦,让孩子也吃。她错了么?

    只是她的期望太高了,家人想要的也太多了,于是她丢掉了自己。

    最后一个故事是《必须过动》,非常泪目的是,这个故事把之前的小演员都请来了。最喜欢里面的一句话,虽然意思可能不太一样——那就是“爱自己”。

    这个故事极其自然的呈现了一种撕裂感,极其反乌托邦。你好好学,双方受益,你不好好学,两个人都无法翻身,连带着你的后代。若娃的妈妈,她不仅仅是若娃的妈妈,她只是,三个胚胎的妈妈。

    她自私,她虚荣,她冷血冷情。这些都没错,但我们不妨回到那个“虚构”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胚胎真的管分配,一下子就回到了母系社会,但是是被操纵的母系社会,我不由联想到了《使女的故事》,虽然我也不晓得为什么。

    他们所获得的资源,和胚胎的学业直接挂钩,这个家的地位与声望,全靠孩子。如果这个孩子成绩不好,他们就要失去所有,但如果是个残次品,就可以送去精进,再次重来。

    在感到恶心的同时,我想问个问题,有多少人曾想过,不想被父母生出来,但有了自己的孩子的?又有多少未婚的敢信誓旦旦的说,我一辈子都不会要孩子,因为我不知道它到底想不想被生出来?

    这道题无解的,除非科学水平很发达,就像义务服兵役一样,义务冷冻精子卵子,结婚也会可有可无。

    我再问一个问题,你知道五个故事里,那些妈妈的名字么?不是谁谁谁的太太,也不是谁谁谁的妈妈,她们只是她们自己。

    把五个故事串起来,我只想说,女人,请你爱自己!

    去上学,好好读书,什么文凭无所谓,至少学出个模样,知道万千世界的美好,然后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喜欢也行,至少养活自己,不要依附男人,靠不住的。如果不想单身,不能单身,就找个爱自己的丈夫,凡是出轨家暴都不要有丝毫的留恋,哪怕有了孩子,请你离婚,断个干净,多为自己考虑一下。

    当你有了孩子,请让理性战胜感性,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不要害怕所谓的它长大了会后悔,会恨我,恨就恨!在每个学业阶段的开始和结束,请拿出摄像机,做个“访谈记录”,然后告诉他,这些是你自己的选择。

    那么多人在为难女人,请女人不要为难自己。

    多爱自己一点儿,瞧瞧那些人,他们都在告诉你,少管“闲事”,如果平衡不好,就尽量集中吧。

     短评

    特意看了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并不是《黑镜》,被这个头衔唬到了。高品质的英美剧都不兑水,节奏紧凑,还有自己的美学风格,这部台剧虽然有一个不错的概念,故事的类型化也很高,但导演拍着拍着台湾偶像剧的臭毛病就来了,节奏拖泥带水,情节也不够紧凑,还在堆情节,不顾叙事张力和连贯性。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我想都是因為愛。母親對茉莉是望女成鳳、自以為是的愛,茉莉自殘何嘗不是希望母親會自責難過而開始真正愛她並關心她的需要呢?愛,真的好難

    12分钟前
    • 翻越宇宙🌌
    • 力荐

    完成度很高。看了第一集,我们的“遥控器”都被锁在了一个叫爱的保险箱里

    14分钟前
    • bibabo
    • 力荐

    《你的小孩不是你的小孩》其实是给父母看的,但是父母不会看这种连续剧,只会看《娘道》啦!

    18分钟前
    • 忘川
    • 力荐

    經過近年植劇場和這部作品之後我開始對台灣影劇的期望越來越高 加油!

    21分钟前
    • Run Girl Run
    • 力荐

    说这部剧是过誉了,又或者它辜负了一些人对于“台版黑镜”的期待之类的话是很简单的。可我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它的意义是重大的。尽管例子极端,但它并没有一味地控诉升学压力,控诉家长的控制欲,而是告诉大家,放过孩子也是放过自己。近年来的一些事情足以让大家看见,本是同根生的台湾和大陆早就不能相提并论,台湾已经快要摆脱儒家思想的荼毒一跃成为亚洲之光了。

    22分钟前
    • 流公式
    • 还行

    台剧能做到这样真的很不错了 除了节奏有点拖沓 其他都很棒 追了

    26分钟前
    • 过春天
    • 推荐

    打着台版《黑镜》,开场很精彩,气氛也拿捏掌控的很好;直至尾声变成偶像剧⋯又是个烂尾!

    27分钟前
    • 外人
    • 还行

    华语剧集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了。有些人一直在与黑镜比,剧情紧凑程度确实不如,但放眼华语片,能比《孩子》更出色的,屈指可数。

    28分钟前
    • Smumer
    • 力荐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 或者未来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看看 其中一个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看的我难过极了 为什么总有人等到来不及 才悔不当初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 却不是另一个你 你只是把他带到世界上 不能把你未完成的梦想 转嫁到他身上 他是独立的存在 p.s好久不见叶全真

    33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力荐

    立意很好,第一集有黑镜的毛骨悚然感,第二集开始变拖沓,但仍不失为一次惊喜的尝试。我们的家庭教育到最后从来不是双方平等的话语权,而是基于血缘里与生俱来的爱,在日复一日的拉锯战里,慢慢妥协。父母什么时候才不会那么傲慢的以为自己可以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呢?其实我们更想父母过好自己的人生。

    37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可以因为耐飞的品质去看,可以因为中文版《黑镜》的名头去看,可以因为对lgbt的开明去看,但我更希望那些饱受过虎爸虎妈“政治正确”荼毒,深受社会风气不知所措的人父人母,和即将孕育新生命的夫妇,平心静气的坐下来,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

    3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思想、观念、爱好、性格,他应该用自己的方式,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他自己的样子。

    4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看完茉莉的最后一天,期间情绪崩溃无数次。强烈建议任何有自杀倾向,并且是因为家庭原因而受抑郁困扰的朋友,一定一定在有朋友陪伴且情绪稳定的情况下看。太真实了,很多话都扎在痛处。现在坐在电脑前情绪完全崩盘,眼泪一直流,但最害怕的是不知什么时候回家的妈妈,会看到这一幕,可我却无法解释。

    42分钟前
    • Ym_ZLAI
    • 力荐

    科幻的植入蛮塑料的… 再多几个故事也还是这样,首先是被压迫的女性(物质或/和精神上),然后是转嫁到下一代身上的压力,可是几集下来,都只追溯回到母亲身上而已,结构性的崩坏只靠部分女性的隐忍和部分女性的反抗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如果继续高高在上,或置身事外,比剧里更荒诞的现实惨况也不会有尽头

    46分钟前
    • 饭花浪浪
    • 还行

    放大了很多倍的痛,好几次看到要暂停深呼吸一下才能继续看下去,第四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尤其让我崩溃。最大的缺憾是每一个故事的矛盾指向的都是母亲,父亲因为缺失了存在,因此也缺失了被审判。

    49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3.5。《妈妈的遥控器》:概念好,可惜剧情拖沓了。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那个强迫症式擦水的细节,她竟将孩子规训得和自己一样了。手持摄影加分。

    53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Netflix的出品自然不缺资金,所以所有的细节都做得很足,没有出现明显漏洞。优点是概念出色,而且各个演员都入戏,也可能是导演调度好,年轻演员们都表现抢眼。缺点是主题单一,五个单元都是歇斯底里的母亲和不堪其害的孩子,而且节奏拖沓,全都缩到1小时附近可能会更好。《妈妈的遥控器》最佳。

    58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最喜欢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成年后的纪培伟回到了16岁那年的夏天,他走到程芳岚面前,一切都已经发生过 但是一切又要重新开始。面前的这个女孩或许会疑惑,他是谁?他为什么会哭?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深夜,我半夜起床去客厅喝水。路过妈妈房门外,听见她和姨妈打电话:「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后悔,早知道那时候就应该去做个B超,把女儿打掉生个儿子多好。」门缝透出的光像一把刀 顺势把我劈开了两半。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分钟,都是来自「没有做B超」的恩赐。 每次划账给妈妈的时候,我望着屏幕上扣款的信息 心都忍不住震了一下。大多数的沟通都陷入到无关痛痒的有没有吃饭、有没有下班的例行琐碎问题里,最后再扑通一声的掉进那个叫做钱的深渊。小时候做女儿、长大之后做儿子,可惜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做儿子的待遇。

    60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1,你从她的肉身而来,她捏塑出了你的肉身。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也已经被驯化,成了她的复制品。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仍在抵死顽抗,成为出走的娜拉。你可以拥有独立的人格、意志与感情,代价是,让她放逐你,或者杀死你,都将以爱的名义。可是啊,原谅她也是第一次当母亲。2,最后所有小孩都在仿若世外桃源的森林出现,过上另一种生活,顿时飙泪。3,良莠不齐,个人喜好排序:《妈妈的遥控器》、《必须过动》、《孔雀》、《茉莉的最后一天》、《猫的孩子》。

    1小时前
    • 不良生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