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其它1993

    主演:多米尼克·霍卫兹,托马斯·克莱舒曼,约亨·尼克尔,达娜·瓦罗娃,塞巴斯蒂安·鲁道夫,马丁·本拉特,西尔维斯特·格罗特 

    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斯大林格勒战役 剧照 NO.1斯大林格勒战役 剧照 NO.2斯大林格勒战役 剧照 NO.3斯大林格勒战役 剧照 NO.4斯大林格勒战役 剧照 NO.5斯大林格勒战役 剧照 NO.6斯大林格勒战役 剧照 NO.16斯大林格勒战役 剧照 NO.17斯大林格勒战役 剧照 NO.18斯大林格勒战役 剧照 NO.19斯大林格勒战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次大战中德国遭到的史无前例惨败的一役,也是欧洲战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苏联红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德国炮弹和飞机的轰炸,但被战争涂炭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这部影片从德军的独特角度深刻探讨了战争对人性与生命的摧残。

     长篇影评

     1 ) 德国人眼中的二战

      这部电影是我所看过的战争电影中对战争反思得最彻底的一部。一部德国视角的二战题材电影。德国是二战的始作俑者,一直充当着侵略者的角色,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则是失败者的角色。所以在他们的电影里,没有对英勇奋战精神的歌颂,没有对英雄主义的鼓吹,没有对优秀将领的膜拜,甚至没有希望。对于俄国人来说,这场战役是“保卫战”,只是保护家园与同胞这一点,就足以令他们找到冲锋厮杀的价值;可是对于这些普通的德国士兵呢?除了听命于军令外还有什么?远离家园,向不相干的人举枪,忍受伤痛、严寒与饥饿,为的只是独裁者的野心与所谓的军人荣耀。
      主人公一行一直对十字勋章充满了向往,但到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大家却希望空中投下来的救援特资里更多的是食物而不是该死的十字勋章,对战争的厌恶与反思在这里达到了高潮。以前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得知希特勒因为有信心迅速攻陷斯大林格勒,根本没有给士兵们配发冬装,导致冻死者无数,当时我只是觉得他们罪有应得,侵略者与刽子手的报应。可是现在却明白,战争之所以被称为人类之殇,就是因为除了一些野心家与投机者外,大多数平民与士兵都挣扎在痛苦与绝望的边缘上,看着德国伤兵们追逐着最后一架从斯大林格勒起飞回国的飞机,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没有明星,没有特技,没有华丽的剪辑,却让人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令人窒息的残酷杀戮。我毫无个人感情立场地看着双方士兵的厮杀,记住的却只有不忍直视的断肢与惨绝人寰的哀嚎,还有在饥寒与恐惧中找不到方向的平民。这的确是我所看过的一部最为绝望,最为名副其实的反战电影。以前看过的多数战争片,无论是亚洲的还是欧美的,看过之后总有种想抓起枪杆奔赴战场痛宰敌人的冲动,或是着迷于硝烟中那铁与血的奋战。而这部片子却真真正正令我恐惧战争厌恶战争,正是因为它没有英雄,没有快感,没有希望。主人公一行最终全都死去——不是死在战斗中,而是冻死、饿死甚至自杀而死。他们曾为生存而射杀无辜的俄国难民,曾为生存而做不光彩的逃兵,曾为生存杀死长官;为了生存他们不惜变成魔鬼、叛徒,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因为战争还未结束,它就像个狰狞的恶魔,无情地吞噬着投入它怀抱的人们——无论是哪一方的人,无论他们愿不愿意。挑起战争的独裁者不会看到这些,而后的漫长日子里,青壮年人死去太多了,希特勒却又征召17与70岁的德国人入伍,主人公们是不是该庆幸,自己至少可以在还端得稳枪杆子的年龄死去?
      影片的最后,两位主人公在望不到边际的冰天雪地中死去,临死还向往着沙漠——那里很热,可至少不像这里这么冷。大雪渐渐埋没他们尸体,就像时光埋没那段历史那样。可我们又怎可以忘记战争的伤痛。该死的战争。

    http://hi.baidu.com/rei1900/blog/item/59113f123cd153dbf5039e65.html

     2 ) 和平-人类永恒的话题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德国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了这场战役。 1942年,几个很普通的德军士兵从温暖的海滨随部队调往斯大林格勒前线,很快他们就被残酷的战火吞没了。随着冬天的来临严寒成了比战斗更可怕的东西。在冰天雪地里他们想的不是如何作战,而是如何活下去。每天都有上千德国士兵死亡。德军的溃败就像一场大灾难,士兵们一个个死去,最后的两个人在幻想着回乡的温暖中冻死在了白色的冰面上。 整部影片没有恢宏的战争场景,没有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只有对战争、对人性最真实、最残酷的描述。在《决战斯大林格勒》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希望,所有的主人公最后都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没有任何生的希望。 死亡并可怕,它是每个人的归宿,但希望不是在屠杀中死去,在饥饿中死去。希望这个世界不再有战争,每个人能和平幸福的生活,最后可以在床榻上寿终正寝。

     3 ) 愿平安降临——记《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

    什么是战争?战争就是一架庞大的杀人机器,视人命如草芥。
        在德国影片《决战斯大林格勒》中,当一个德国连队中最后幸存的两个士兵在茫茫雪原里互相拥抱着、互相安慰着死去的时候,他们僵直的身躯在无边的风雪中显得孤单而绝望。这也是这部德国影片不同于其他表现二战题材影片的地方。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讲述二战的大片,象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虽然也用宏大的场面和细致的情节描摹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但是毕竟还有希望,因为还有瑞恩。可是,在《决战斯大林格勒》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希望,所有的主人公最后都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更甚至是他们中很多人都是非正常死亡,我想在战争中战死应该是正常死亡,包括诸如被坦克碾死、被炮弹炸飞、甚至被流弹袭击……可是影片中的这些士兵更多地是在部队被包围后,或者是因为绝望而自杀、或者是因为冻饿而倒毙、或者是被误伤而死。在严酷环境下,求生的本能使士兵变成了逃兵、战士变成了懦夫,但是一切的挣扎仍旧是徒劳,当隆隆的战车滚过,无人能与死神对抗。战争是死神的兄弟,他们并肩行动。
        整个影片的色彩以白色和黑色为基调,白色的风雪、白色的风帽、还有被白色掩盖的灰色的尸体;黑色的士兵、黑色的难民、黑色的坦克、大炮。茫茫雪路上,到处都是是士兵和老百姓的尸身。士兵们走着走着就倒在雪地里再也爬不起来;被赶出村庄的难民们则一无所有,在路边的雪坑里坐以待毙;年轻的士兵违心射杀俄方的平民少年,就因为如果他不开枪,那么站在对面等待枪子的将是年轻的士兵自己。当战争降临,无论是士兵还是难民,他们的命运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死亡。
        当德国伤兵们试图登上最后一架飞离斯大林格勒的飞机时,军官们却已捷足先登,士兵们被腾空而起的飞机抛弃在无边的绝望之中;当几个士兵最终因不堪忍受折磨而杀死了残忍的上校后,上校地下室里丰盛的食品和其他储备物资(包括一个被绑在铁床上的斯拉夫女人),都没能带给士兵们任何希望,战败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头上,只有死亡才是最终的归路。
        影片屏幕最后打出了这样几个数据,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共有100万的苏联人、德国人、罗马里亚人......死亡。德国部队中有26万人被包围,有9万1千人被俘,若干年后返回家乡的只有6000人。
        也许死亡并不恐怖,死亡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既然他们曾被苦难所吞噬、啃咬,那么就让我们期待死亡能安慰每个死去的人。无论是苏联人、德国人还是罗马里亚人,无论是士兵还是百姓,在死亡面前,他们都将不再敌对,大家手拉手都是姐妹兄弟。当夜幕降临、当战争的号角远去,他们都将获得宁静,彼岸的光辉引领他们渡过生命之河,走向人类永恒的家园。

     4 ) 为何而战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部侵略者视角的二战影视剧,我是指由侵略国一方制作的二战影视剧,而不是由美国制作的那种。我看的第一部是一个叫什么什么入伍通知单的狗屁倭寇剧,如果要评价那个剧,那么除了恶心不存在更恰当的形容词。

    看德国的战争片,看完以后会觉得战争真的太残酷了,还好当年德国投降了,否则不但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被希特勒白白送掉性命,而且还会伤害更多别的国家;而倭寇的战争片看完只会觉得倭寇才是受害的一方,错在中国的土匪(实为抗联),错在美国人的轰炸和原子弹,总之倭寇没有错,总有一天还要再打回去。

    与卑鄙下流的倭寇美化侵略和殖民的行为不同,本部德国制作的《斯大林格勒》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反战。以德军普通士兵和军官的视角,在观众面前呈现了战争的各种残酷景象:德军虐待俘虏、射杀平民、军官腐败、强奸苏军女兵,在严寒天气下,苏联军民饿殍遍野,德军自己也是溃不成军,双方都缺少衣食补给,到处都是废墟、炮火、血、残肢和死人,斯大林格勒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这与影片开头海滩边的温暖景象形成极大反差。

    仗打到后期,主角一行人作为侵略一方的军人,却已经不知道为何而战,战争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们手上不仅沾了苏军士兵的血,也沾了苏联平民的血,他们有罪,却也还有人性。到最后他们已经不想再杀人,他们当逃兵,他们只想回家。然而本片并不给观众留存一丝生的希望,正如片尾上尉主角在风雪中被冻死前所说的那样:冬天唯一的好处就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一切都冻僵了,连哭也不能。

     5 ) 人生何尝又不是一场战役?

    生命不就是无数个没意义与残酷组成的吗?你跟着大家的步伐兴奋的冲出去,我要成功!面对社会无数的残酷不停的拷问自己为什么?一个声音跟你说,你不这样,别人就会对你这样。
    你回家看老婆,比这些混蛋对你还冷漠与客套,你又问自己为什么?
    你想逃离得到的只是嘲笑,你绝望的回来,得到真挚的祝福是欢迎你回到坟墓。
    你到最后得到一箱荣誉勋章时,不停的翻找,去尼马的荣誉,我的幸福呢?然后把荣誉挂在胸口,纪念你所谓的意义与成功。
    所谓的成功都是胜利者讲给我们听的故事。

     6 ) 个体视角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992年,斯大林格勒会战50周年的时候,德国拍摄了这部《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由几个普通官兵的经历细腻的讲述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那段往事。1942年,德军第六集团军(25万余人)进攻斯大林格勒,与俄军逐房逐屋争夺这座城市,城中战略要点马马耶夫冈几经易手。在大雪降临后,俄军实现了对德军的合围。前往救援的德军第四装甲军距第六集团军后卫部队仅二十余公里,但在俄军层层阻击下功亏一篑。包围圈中的德军弹尽粮绝,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到保卢斯元帅下令投降时,第六集团军只剩下91000人。之后,投降的德军被俄国投入劳改营,仅有6000余人活着回到德国。斯大林格勒成为德国军人的肠断之所。

    对俄国而言,这次会战是卫国战争的转折点,因此俄国拍摄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之类的影片场面宏大,浓墨重彩的表现了领导人的英明神武和斯大林格勒军民的英勇顽强,譬如坚守火车站顶住德军几波进攻的机枪手、冒着德军轰炸渡过伏尔加河投入会战的红军战士,志愿参加炮兵抵抗德军坦克的工人成为影片的关注重点,完全体现了战争的“正义性”——按照苏联军事学说,无产阶级抵抗侵略的战争天然的具有正义性,而战争的胜利也似乎不言自明地证实了意识形态的优越。相对于俄国影片中或明或暗的教育意义,德国版《斯大林格勒》是一部冷静的反思性影片,它完全抛弃了宏大叙事,苏德双方的高层在影片中都没有出现,一群仅仅是因为偶然原因来到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的普通士兵,成为影片的主角,因此这部影片也可以看作一部反映战争中个人命运的影片。

    影片真实地展现了军人个体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的生活和心态。影片的开始,第633突击工兵营驻扎在地中海,阳光和煦,其乐融融;奉命开进俄国后,影片的色调始终是冷色——阴霾的天空,辽阔的大地,森然的废墟,昏暗的下水道……直至结尾惨白的雪原。影片完整再现了第633突击工兵营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的战史:始于进攻“红十月”工厂,中间经历巷战、作为全军后卫,终于和第六集团军一起被吞没在斯大林格勒。影片叙事始终集中在汉斯·威策兰中尉和他的战友的经历上。尽管斯大林格勒有25万德军,但中尉和他的战友几乎一直都在孤独地战斗,没有支持、没有增援、独自面对无处不在的敌人、地雷、寒冷、饥饿,随时可能死亡。事实上,进入战场后,他们就被国家抛弃了,没有人在乎这些士兵是死是活,文明的元素不复存在,士兵们仅仅是没有一丝个人色彩的可使用和补充的同质化的生物消耗品,通过消耗生物力量执行命令,当力量耗尽时,他们的使用价值也不复存在,在突如其来的死亡中草草结束生命。在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初期阶段,斯大林格勒市区就已经在炮火下变为一片废墟,作为文明的象征的城市毁灭后,苏德双方的几十万军队就在断壁残垣间乃至下水道中厮杀,以致这场会战被形容成像老鼠钻下水道式的战争。正规的交战已经不复存在,战场成为了猎杀场,双方士兵如老鼠般卑下和惊恐,完全失去了尊严感。对于有着悠久的王朝战争传统的德军而言,这样的战争完全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范围。王朝战争首先是有限战争,它具有有限的目的——争夺一个省份或者改变边界等;和有限的手段——围攻要塞或偶尔发生的会战;并籍由详细而繁琐的交战规则、白旗规则、战场救护规则、战俘待遇规则等一系列习惯以及国际条约组成了完善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战争尽管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但依然可以被纳入正常对世界的认知中,交战者可以据此接受自己的境遇并理解对方的行动。对此有深刻认识的卢梭因而可以得出结论:“战争决不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而是国与国的一种关系;在战争中,个人和个人决不是以个人的资格……而只是以兵士的资格,才偶然成为仇敌的”、“一旦他们放下武器投降……他们就又成为单纯的个人”。克劳塞维茨根据拿破仑战争的经验而得出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论断,也是针对有限战争的框架。而在东线,战争不再是胜负之争,毋宁说是生死搏斗,俄国拒绝承认包括日内瓦条约在内的诸多被视为假仁假义的“资产阶级”交战规则,对敌对己都采取冷血的立场,俄军面对德军炮火和己方政委的机枪,无可选择,惟有拼杀求生;德军也不顾及任何规则。双方面对毫无文明规则约束的如自然般无情的环境——敌人、战友、上级、天气,一切无不极端严酷,都沦入凄惨的境地,为了求生而挣扎,在挣扎中逐渐失去作为人的品质,继而失去对活着的意义的感受。最能体现出这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状态的,是尽管身着同样的军服,德军对自己的战友并不比俄军更加温情:在平安夜,宪兵将面包撕碎掷向人群,看着饥肠辘辘的战友们俯身争抢而哈哈大笑;党卫队军官漠视冻馁的士兵们,坐拥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资供自己享用;历经辛苦将号呼的战友送到野战医院,却只能看着他因得不到救治而咽气;士兵被强迫枪决俄国平民否则自己就面对枪口…… 无论国家制造的为国而战的神话多么壮丽,在士兵进入战场落入必然性的掌控之中时它就已经破灭:共同体的纽带不复存在,人只能为生存这一底线而战,甚至放弃生存的希望以结束痛苦,在这种状态下,根本无法奢谈所谓“意义”。后方也是一样:独自击毁三辆坦克的英雄得到回家探亲作为奖赏,但他发现家人已经变得很陌生,自己不再适应家庭生活;与俄军在废墟中对峙的士兵怀着期待的心情打开家信,得到的却是妻子不甘寂寞私奔的消息。

    在这样的境况下,德军的战斗意志逐渐丧失——战斗意志绝非源于搏斗的生物本能,而是和勇气、VIRTUE一样源于共同体的塑造,是相互团结一致为目标而战的意志。失去了目标和意义,战斗意志就变得虚无,无论怎样巧舌如簧的鼓舞都无法再次激起,至多在严酷的环境中保留一点搏斗的本能。刚进入斯大林格勒,第633突击工兵营400人就迅速减员到62人,接着又陷入废墟和下水道中的战斗,这令所有人意志消沉。而战斗意志丧失的关键事件是片中那场步兵阻击坦克的战斗:面对俄军的T34坦克和伴随步兵,德军依托简陋的雪地工事抵抗,散兵坑中的士兵遭到坦克的碾压,负伤的士兵绝望的逃避身后的坦克,被炸成两截的士兵的血染红了雪地……尽管俄军的攻势被遏止了,但这场战斗之后,再也没有像样的战斗,人们仅仅徒劳的试图逃避死亡,以致当上峰再次提出战斗到底时,曾经的战斗英雄选择了吞枪自杀。与战斗意志一样,荣誉感也是人为的产物,片中多次提到铁十字勋章,但当最后一架德国飞机飞临斯大林格勒上空时,士兵们对空投下的铁十字勋章不屑一顾,只顾带走食物。这和影片开始时,颁发铁十字勋章时庄严肃穆的仪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唯一保留的文明产物或许是友爱,或者说战友的情谊——当然仅仅是在小范围内,然而,影片的结尾,中尉和他的战友欲投降而不得,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在无边的雪地中耗尽了最后的力气后,相拥倒下,被大雪覆盖。尽管他们之间还有友爱,但这一脆弱的文明产物,最终无法抵御恶劣的环境而被吞噬。

    或许有一个疑问,这几个德国士兵的相当个人化的故事可以冠以STALINGRAD这样的片名从而代表包围圈中几十万德国人的经历吗?难道这样的大标题下不是应该如俄国人所喜好的那样“全景式”地展现这场会战吗?对此,经历过1812年战争的J.迈斯特伯爵早已有精辟的解说:如果你来到战场上,你所看到的根本不是井然有序的事件的过程,你所看到的是骇人的的嘈杂与混乱,是屠杀、死亡、毁灭、是伤兵的惨叫、吹死者的哀号、枪炮的轰鸣。托尔斯泰笔下的奥斯特利兹会战、波罗金诺会战是从亲历者的视角入手,曾经是拿破仑大军军需官的斯汤达笔下的滑铁卢同样采取了个人视角。苏德双方投入几十万人进行的那场会战是斯大林格勒会战,这几个德国士兵的故事同样是斯大林格勒会战。

     短评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