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1991

    主演:古月,苏林,卢奇,傅学诚,刘锡田,谢伟才,鲍海鸣 

    导演:李俊,蔡继渭,韦廉,杨光远,景慕逵,翟俊杰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HD

      重见光明

    • HD中字

      重生之时

    • HD

      恶女2023

    • HD

      爱在招生部

    • 菩提幽魂

    • HD中字

      深囧

    • HD中字

      豹神

    • HD中字

      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

     剧照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1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2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3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4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5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6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16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17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18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19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8年9—10月间,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相继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决定性转折点的到来。在此危急关头,蒋介石(赵恒多 饰)紧急调配旗下三个兵团17万人的优势兵力固守中原,同年11月,华东野战军向黄百韬(许还山 饰)兵团发动攻击,最大规模的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地下党员何张防线的临场起义,为时间占下风的粟裕(谢伟才 饰)赢得战机,顺利切断了黄百韬的退路。在此之后,国共双方调兵遣将,各逞其能,中原战场顿时变成规模宏大、破坏力极强的巨大漩涡,淮海战役朝向令人始料未及的规模迅速扩大。这是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战役,势将永远载入史册……  本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二部。

     长篇影评

     1 ) 关于大决战

    其实三大战役里,拍得最经典的就是淮海战役,虽然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瑕疵,比如过于突出邓公在战役中的影响力减轻了粟裕的描写,其实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据当时的主创人员回忆,本来是想以尊重历史已粟裕大将为主线,但后来因为当时的政治背景的原因,拍了一部分无法进行下去了,只好以第二野战军和刘邓为主,主要突出邓公的影响。但瑕不掩瑜,无论陈邓还是粟裕刘伯承元帅,他们都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历史不能埋没粟裕大将的卓越战略谋划和战役指挥才能。如果不是当初第三野战军对济南战役的胜利,也不会有后来淮海战役的构想,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粟裕大将卓越的战争艺术造诣。

    电影对战争的宏达场景的描绘,对战士,对国共高级指挥员以至于领袖人物的刻画,简约不简单,恰到好处,精辟到位,没啰烂。战争进程也是真实还原,此后的战争电影,再无超越的了。

    豆瓣评分7.4,不中肯,缺乏客观性。在中国战争电影史上,至少9分,再无比他高的了。

     2 ) 语录

    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就占有优势,现在数量上也已居于优势,整个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毛泽东:一加一大于二。

    何应钦:傅以生(傅作义)的心思很难揣摩。

    顾祝同:徐州剿总各方面都不同于东北剿总。

    刘峙:这次会战部署确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具至。

    在战场上,时间作为取胜或招之败萎的因素,无论你做怎样的估计都不为过分。

    刘伯承:早饭已过,午饭未到,宿县正好放在这个空档上。

    刘伯承:
    蒋介石把他在中原的兵力部署称之为常山之蛇。
    我们在徐州以东,围歼黄伯韬兵团,则夹住了蛇头。
    牵制从华中来援的黄维兵团,是揪住了蛇尾。
    现在要拦腰一刀攻取宿县,卡住这个南北要冲之地,就完全孤立了徐州的刘峙集团。
    这就叫做夹其头、揪其尾、截其腰,置之死地而后快啊!

    徐州是津沪的大门,应当派一员虎将来坐阵。派不出一只虎也要派一只狗,最后却派了一只猪来。

    邓小平:演坏蛋的能演到挨群众的石头,很不简单啊。

    刘伯承:蒋委员长是信奉耶稣教的,少不得在陇海路和津浦路交叉的这个十字架上找他的归宿了哦。

    主席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离他拉远点。

    主力会战不是为一个次要目的而进行的一般性战役,也不是某种随意伸缩的试探性行动,而是为夺取决定性胜利必须竭尽全力的殊死决斗。
    ——克劳·赛维兹

    毛泽东: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

    毛泽东:
    照一般规律,总兵力和装备不超过对方,决不可进入战略决战。
    但也不尽然,解放战争两年多,我们滚大了,我们打精了,我们积累了有利的决战条件。
    好比凹凸镜,向着炎炎烈日,百倍、千倍的光度聚合到一点上,白热化了,冒烟了,不能不燃烧了。

    毛泽东: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啊,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出一个更恰当的字来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

    毛泽东:六十万对八十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丁小二:前年我十六岁,我在车站上卖鸡蛋。车上有个排长让我把篮子举高点举高点,我踮着脚举上去,他顺手就把我拧了上车,在我脑袋上扣了顶军帽,我就当了国军了。

    黄维:不合于局不可以出阵,不合于阵不可以近战,不合于战不可以决胜。

    黄维的副官:对刘伯承的用兵,不可以常规来测度啊。

    黄维:血肉之躯终归难以抵御钢铁。

    陈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黄伯韬:我并非黄埔系将领,但是发给我进见总统的特别通行证,编号是十七,够靠前的啦,可以了,足可以了。

    毛泽东: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刘伯承:兵力火力悬殊又怎么样?这就叫瘦狗敢屙硬屎。

    布雷(对蒋介石):
    为今之计,我以为出路并不全然在于军事,或可说首要者并不在于军事,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赶快收拾人心。
    人心啊,同利相思同性相沉,有人心才可望动员起人力物力,有人心才会有士气,否则一切希望不过是建筑于沙丘之上啊。

    杜聿明:既放弃徐州就不可恋战,若恋战就不可放弃徐州。

    五年前宋美龄出访美国,受到美国朝野上下盛大欢迎。她以赋予感染力的娴熟的英语演说,倾倒了参政两院的议员先生们,得到了对华军事与财政援助的承诺。
    1948年11月28日,中国第一夫人再访美国,杜鲁门总统给予她的接待仅限于半小时会晤,提供三十亿美元军事援助的要求被拒绝了,派遣高级军事代表团指挥国民党军队作战的要求被拒绝了,就连发表支持南京政府的一纸空洞的宣言,杜鲁门也没有答应下来。

    杜聿明:国防部历来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当着他们的面,我没有表示任何异议,心里有数就是啦。
    杜聿明:如果我把三个机械化兵团陷阱淮阴、淮安地区的河叉烂泥里,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到那时候,国防部连个屁都不会放的。

    杜聿明(说蒋介石):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每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完了,完了。

    刘伯承:这就好比一个好胃口的人入了席,嘴里吃着一块黄维兵团,筷子夹着一块杜聿明集团,眼睛还看着盆子里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我们的战法叫作“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三营长:这十几天,我都换了五个通讯员了,换一个光荣一个,不能再换了。再换我受不了啦。

    总司令(朱德)三个十环,其余的八环九环上,八九也不离十呀。

    在希腊文里,战略和诡计这两个词的含义是相同的。

    杜聿明:我杜聿明决心与兄弟们共患难到底。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中原野战军与装备精良的80万国民党军,在陇海路以南、 淮河以北激战65个昼夜,歼灭国民党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55万人,俘虏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击毙黄伯韬、邱清泉等高级将领。
    斯大林元帅闻讯,当即在他的记事本写下60万打败80万,奇迹,真正的奇迹。
    事隔38年后,美国陆军参谋指挥学院的高级研究员远涉重洋,来到淮海战场考察,试图解开这个难解之谜。

     3 ) 我们为什么能够胜利 ——浅谈《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今天是2023年5月18日,距那场波澜壮阔的的决战已有74年。胜利的号角吹响,和平的羽翼飞扬,战争早已远去,但在那莽莽的淮海大地上空,我依旧能够听到,那久久回荡的枪声、炮声、马嘶声、人吼声、飞机坦克装甲车的咆哮声,还有拥抱新世界的,婴儿的啼哭声。

    在这部影片中,蒋介石有一句颇为经典,至今回想起来仍有一些余味的台词“不管怎么说,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从这句台词中,我们可以读到两个信息:首先,蒋介石对这场发生在徐蚌地区的大会战颇有信心。其次,国民党从人数上来说占据上风——当然,这也是蒋介石的信心来源之一。最终的结果我们现在都知道,我们赢得了这场胜利,蒋介石,输掉了这次决战。兵法有云“十则围之”,可我军分明人数处于劣势,是如何打赢这场以少胜多的大歼灭战、大包围战的?

    从这部《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我们能够窥见一点端倪。总的看来,这部电影展现了五个群体——西柏坡军委、国名党南京高层、淮海前线共军将领、淮海前线国军将领、海海地区百姓与普通士兵。从这五个群体中,我们可以得知,我们为什么能够胜利。

    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来形容西柏坡军委一点也不为过。当国共两党百万大军汇聚在徐蚌地区,大战一触即发之时,影片却将镜头切至千里之外西柏坡的那个不起眼的农家院落——毛主席与周总理正在磨谷子。真可谓是“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中央军委从战略高度上对淮海战役做出指导与判断:要把小淮海打成大淮海!毛主席的领导与民主集中制相结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的智慧结合在一起,我军从战略高度上率先取得胜利。

    另外,中央军委用人不疑、敢于放权,赋予前委随机应变的权力,尽可能发挥前线将领的积极性、主动性。想当初周公瑾大破曹孟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应不过如此。

    与在农家小院磨谷子的毛周二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介石与宋美龄二人最先在书房中出场——宋美龄作画,蒋介石在旁欣赏。可毛周二人是真气定,蒋介石此时却是假神闲——国军在东北刚刚失利,共军在淮海地区集中兵力寻求决战,他怎能不心急如焚?不过此时蒋介石还是有一些底气的,毕竟国军兵力占据优势,装备又更为精良,按理说蒋介石才应该是那个更为平静、更有信心的一方。但在淮海战役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名党高层表现的极为被动。为了争取援助,宋美龄再次前往美国,但在目睹了国名党集团的一系列失利后,美方对宋美龄的请求选择了保持沉默。另外,由于李宗仁、白崇禧等与蒋介石政见不符,国名党内部也不是所谓的铁板一块,这为国名党在此次会战的失利埋下了种子。影片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陈布雷向蒋介石“进谏”,直言国民党此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怎知引得蒋介石发怒,最终竟然落得一个服安眠药自尽的凄凉下场。此时,南京国名党高层结党营私、腐败堕落、不得人心等种种弊病早已暴露的一览无遗!在指挥上,蒋介石在不完全了解前线战况的前提下,多次直接干预前线将领的军事决策,将自己错误的判断强加于前线将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军的败亡。

    在参观陈官庄战役纪念馆是,迎面而来的是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为原型的雕像。这五人,组成了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其中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为常委,邓小平担任前委书记。淮海战役由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配合完成,其中华东野战军更是居功至伟。而作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的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堪称是灵魂人物。粟裕率先判断在淮海地区可以与国军展开一场大规模决战,在之后的作战中,又率军围歼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击破杜聿明三十万人并活捉杜聿明……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展现的军事能力至今令人瞠目结舌。但是,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取得巨大成就绝对离不开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三位前委常委的大力支持。三人做好统筹工作,敢于放权、全力配合前线粟裕进行作战,在政工方面,给予粟裕极大的领导与支持。华野、中野将帅齐心,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战术指挥基础。

    与共军将帅一心的局面不同,国名党在淮海前线的高级将领相处配合却没有那么和谐融洽。被戏称为“猪头将军”的刘峙担任徐州剿总,但由于其庸碌无能,被众多国名党将领所不服。在此情况下,蒋介石任杜聿明作为副司令,所以实际上,淮海地区国民党军队最高指挥官是杜聿明。作为蒋介石麾下的猛将,杜聿明也确实对淮海地区的局势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并给出了应对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包括蒋介石的干预、将领之间的不和以及一些将领的腐败渎职、投降起义等,这些作战计划并没有被完全执行。电影中的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杜聿明军营上空出现一架飞机,随后空头下一个匣子,杜聿明打开后发现是蒋介石的“手谕”。而这“手谕”,彻底的打乱了杜聿明的作战计划,最终也使得杜聿明兵败被俘。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蒋介石连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又怎能不败呢?人心不齐,泰山怎能可移?

    陈毅曾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我看来,这句话说的一点不错!古语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淮海战役战役中,我军恰恰在“人和”这一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一边,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四大家族作威作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边,解放区政治清明,实行土改,军民一心共同为解放事业努力……这正是大势所趋,这正是民心所向!事后统计,淮海战役期间,一共动员了543万民工、88.1万大小车辆、30.5万副挑子、20.6万副担架、8539艘船只、76.7万头牲口。同时,筹集运输9.6亿斤粮食,协助部队后勤部门前送1460万斤弹药,转移11万伤员。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百姓在为我军运送物资时遭遇国军空袭,一时间血与泪一同涌现,国军的空袭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百姓对我军的支援,但要知道,国军的炮火点燃的不仅是百姓羸弱的躯体,更是点燃了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复仇之火!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名党率先抛弃了人民,人民自然也会抛弃国民党。我党用实际行动行动向群众宣誓,同时也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乃至解放战争的整理打下了极为坚实的群众基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淮海战役已经离我们远去,但通过发出“我们为什么能够胜利?”之问能够总结过去的经验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即使放眼整个人类军事史,也十分罕见。斯大林曾对淮海战役做出这样的评价“解放军60万战胜80万,世界战争史奇迹。”淮海战役自然是奇迹,而这个奇迹,由中央军委、淮海前委、全体官兵、人民群众共同实现。古今中外人类史上的一切奇迹,也正和淮海战役一样,由上下齐心所完成。我们必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为人民而打仗,我们为人民而胜利。

    雄关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铭记历史,我们展望未来。

     4 ) 人民战争,人民电影

    我们的解放战争有一个很美丽的名称叫作“人民战争”,但是这部影片却一点也不像“人民电影”,导演默认中国的老百姓在养家糊口之余个个都是军史、地理的专家,所以完全不在电影中做周到的说明、铺垫,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搞不懂每场战斗每支部队的来龙去脉,还要去视频网站上找相关的沙盘视频来补课,就好像片尾说这场战役的胜利是对美国人的“未解之谜”,我看完以后也同感这电影是个“未解之谜”,导演宁愿花5分钟来特写一个反动派大军阀为委员长尽忠牺牲,好像拍摄经费实在太丰裕,不浪费些胶片就无法向上级交代....

    导演在歌功颂德的功夫上并不讲究火候和精到,有一段老百姓拖家带口、连老人婴儿也一起上战场送粮的近乎弱智的情节,还有敌方的战斗英雄一听闻土改就立即倒戈投诚的剧情,表面上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细细一品就全不是滋味:这个逻辑岂不是明明白白地说我党完全是靠以利诱人?那么我们和反动阶级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如果国党发的不是青天白日勋章而是50亩良田,他是不是就会坚持助纣为虐了?我们的人民怎么成了这样见利忘义的小人形象?军民的鱼水之情体现在何处?人民子弟兵和军阀旧军队的区别又在哪里?

    要赞扬王师的赫赫之功,反而应该从低处着手,描写战士的救死扶伤,描写军队如何保护、拯救群众,描写为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事迹,描写部队的风格素养,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百折不挠的精神面貌,用这些来体现仁者无敌的正义性,怎么能反客为主,总是强调战争机器被人服务的地位?领导集体的英明智慧、战斗的壮观场面,这些应该只是点到即止,作为衬托救国救民伟大理想的手段,怎么能舍本逐末成为电影的目的呢?没完没了地反复说一些没营养的台词、描写上下级间的那种打官腔、虚伪客套,没有控制、不分轻重地重复雷同的战斗场面,这些都让人感到乏味无趣。

    这部影片的创作者,若不是思想已经变质,就是严重缺乏思想深度,伟大的革命历史变成模式化的政治快餐,以至于为了照顾投诚归化的国军将领后人的颜面,为了所谓的统一战线,在艺术形象上甚至搞区别对待,这样的影片除了用来谄媚权贵,我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意义。

     5 ) 额

    邓某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说,不要固有的认为淮海就是谁谁谁指挥的,我也可以指挥嘛。实事求是就是说,我不过是实事求是的撒谎,贪功,谁也不敢说什么。

    其实根据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不管什么朝什么代,极容易形成一言堂的局面。打仗时,有意见可以向老大随便提,一旦政府形成,说什么都不方便。哪怕反对,也只能以建议,参考的方式提出来,语气还要委婉+面带笑容。

     6 ) 看后感

    与一部一样场面恢宏,真枪实弹,让人震撼。我想了想,美式表现确实更加紧张刺激,特别过瘾,但是这种真实表现也是独一无二的,真实的战场人员更加分散,纵深穿插,就算表现出来也不会那么好看。

    第二部也一如既往的展现国共两党的战略博弈,还有领导层,执行层,老百姓都有镜头去展现。目前我可以直观感受到,国民党方面在开战前往往有与我方相当的战略布局,可是一开打完全是无法落实,原因有各个方面,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战争是临场发挥,现场指挥最得当。就好比两个人上了赛场比武,只能靠现场比武的两个人,不能靠教练,教练再懂,也不能帮助比武的人太多,教练如果再去指挥啥的,简直就是反作用。这就是我军胜利的关键,战略上一再沟通,确定方向和目标,开打了前线司令员可以随机应变,中央也很懂,只把握方向,不做过多干涉,特别是军队指挥方面。此外,中间披麻戴孝运送物资,我真的哭了,哭得稀里哗啦,不但是情节感动,而且是对比现在,那时候和老乡的关系是紧紧贴在一起,水乳交融的,我党是真真正正的人心所向,可是现在呢?现在生活确实更好了,国家为了活下去,只能让百姓去努力,努力再努力。这…这真的…反正感慨万千!

     短评

    6分钟前
    • Yurikhan
    • 力荐

    片头:“献给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对比九十周年的献礼片《建党伟业》,当真是,承平岁月,消磨壮志。

    9分钟前
    • 苜蓿
    • 力荐

    长镜头波澜壮阔 前后落日奔马十分精彩 除去主题不说 视听语言无可挑剔

    12分钟前
    • 啸如
    • 推荐

    杜聿明放弃徐州向西南撤退,途中收到蒋亲笔信命令杜务必向东南方向进攻,解救黄维兵团。杜聿明说道: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完了,完了。随后邱清泉,李弥调转向东南,不出意外的被东野牢牢包围。

    14分钟前
    • nobita
    • 力荐

    淮海战役是粟裕打的。

    16分钟前
    • UNKNOWNNIC
    • 力荐

    三部中最烂,某人硬说是自己指挥的,导致电影里指挥权都分不清,按照谭震林的讲法:「贪天之功,无耻之尤」

    17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

    比辽沈战役更引人入胜。黄百韬一死报君恩、陈布雷忧国死谏、杜聿明坐困愁城,都令人叹息。败笔之一是故意吹捧邓,甚至还有邓的裸背洗澡戏,简直偶像剧套路了。

    22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自从邓大人说淮海是他指挥的之后,刘和粟几乎终生不谈这次战役。拍这部剧的时候,党政军参与过解放战争的几乎都参与了这部剧的审核,这也是这部剧质量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七十多年过去了,攻守易势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27分钟前
    • 冢虎
    • 力荐

    如果真正全权由杜聿明指挥,绝不至于输成那样

    28分钟前
    • 育肥
    • 力荐

    成就:在电影里指挥淮海战役

    32分钟前
    • 西西弗斯
    • 推荐

    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啊,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出一个更恰当的字来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

    36分钟前
    • 语石崖
    • 力荐

    豆瓣上竟然没有一个人夸这个场景~当年国军要是能走成这样也就不会转进台湾了

    40分钟前
    • 坠落星辰
    • 力荐

    淮海是打得最爽的,却是拍得最差的,老蒋不配滑铁卢,李讷江青,14陈老总背后的书架,26刘邓陈相遇30把机密告诉记者36白毛女42假柿子45岸英夫妇,鸡鸣,镜头真好,沈安娜61邱清泉妈个逼66长镜头72特写邓,支前太差,95小哥99邓抢戏107,150大别山苦了113镜子126镜子,张冬凉摄影。

    44分钟前
    • Ьь
    • 力荐

    “不要说你们一个纵队,就是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它各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gue)”,根据党指挥枪的原则,二代目作为总前委书记中原局书记,指挥淮海也说的过去。本片相比辽沈战役很多小情节有些过于做作,比如刘帅数台阶、二代目冷水澡、战士剃头,同时对粟裕表现不够,饶漱石就更是没有姓名。也有不少情节刻画的非常出彩,如小推车、雪地劝降,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另外五人合影还原度太高,经典的长镜头为后世无数影视剧所借用。

    47分钟前
    • 听海
    • 力荐

    大概是被笑贫的粉举报删评了,但这一部的的确确就是坏在他身上,而且即便如此刻意地加戏,他的台词仍大多是些意义不明的废话。

    50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蒋介石刚愎自用杜聿明无处施才粟裕勇猛无敌小平果敢无畏还没有辽沈战役好玩

    51分钟前
    • 凛之魔法石
    • 推荐

    邓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指挥了淮海战役

    56分钟前
    • FiftyShades
    • 还行

    除了部分zz镜头,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巅峰啊~一点点不爽的是因为当年的zz环境,此片极大的突出了邓,但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真正的核心是粟,另外碾庄和双堆集都是极其惨烈的换人头,华野1纵4纵6纵的一些故事没拍出来有点可惜,包括十人桥。看着黄维兵团的行军长镜头,你一想到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是CG出来的,还是会震撼的

    58分钟前
    • 从一
    • 推荐

    邓二代的形象被刻意拔高了,对粟裕的表现还是不够

    1小时前
    • 推荐

    谁指挥的淮海战役?

    1小时前
    • 正太不怕坑
    • 很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