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平原上的摩西

    平原上的摩西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中国大陆2023

    主演:董子健,海清,邱天,董宝石,张晨,梁景东,王铮,张宁浩,郑昊森,张夏萌,艾敬,郭玉兵,宝音巴雅尔 ,黄诗锦 

    导演:张大磊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诡夜迷情

    • 更新HD

      一日暴毙

    • 更新HD

      午夜废墟

    • 更新HD

      争产合家欢

    • 更新HD

      杂交种

    • 更新HD

      悬案追凶

    • HD中字版

      寂静夜

    • HD中字

      唱歌的六个女人

     剧照

    平原上的摩西 剧照 NO.1平原上的摩西 剧照 NO.2平原上的摩西 剧照 NO.3平原上的摩西 剧照 NO.4平原上的摩西 剧照 NO.5平原上的摩西 剧照 NO.6平原上的摩西 剧照 NO.16平原上的摩西 剧照 NO.17平原上的摩西 剧照 NO.18平原上的摩西 剧照 NO.19平原上的摩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该剧改编自双雪涛同名小说,讲述了由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案揭开的陈年往事。曾经的叛逆少年庄树(董子健 饰)成为刑警后负责侦查7年前的旧案,疑犯却逐渐指向了儿时留给自己美好记忆的邻家父女。随着调查的深入,一颗烟头让案情拨云见日,刑警悲哀的发现,自己可能也是当年那场惨案的参与者。

     长篇影评

     1 ) 你告诉我遭受这一切的真相,谓之“悬疑”?

    1、翻译翻译啥叫“时代”?

    剧里“母女”两代女性角色分别被摧残的命运,是映照两个时代的主线,傅东心和小斐之间也是互相映照,傅东心看到小斐的时候也是看到了她自己。

    傅东心:父亲早年是哲学系教授,自己又从小热爱文艺,父亲经历六七十年代的那些事情,原本好好的知识分子家庭瞬间崩塌,迫于现实嫁给老庄(在湖上相亲时“我不嫌你糙,你不要嫌我细”,尽管老庄还蛮不错的),后来又得知丈夫老庄在小时候是批打自己父亲的其中一个,内心一直无法跟这个事和解(她的内心其实不够强大到足以消化掉这个时代带来的创伤,但也无可厚非),她跟老李诉说这事,就像老李说的“都过去了,那个时候谁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干嘛呢”,这是老庄的错吗?

    李斐:工人家庭出身,出生后失去妈妈,成绩优秀,热爱音乐,傅东心点亮(又或者说是彼此点亮,自划开一根火柴始)了她的童年(无论是在原本缺失的母爱上还是文艺上),中考考入重点班,家里父亲工作又遭遇突然的崩塌,平安夜老李跟蒋队的一场误会(仔细想其实不单纯是一场误会,后面再说),父女俩此后隐姓埋名“苟活”,看到剧中刻画的天使一般的小女孩的人生自此“熄灭”。

    树妈遭受的苦难都是过去的事,只能从小斐的成长上看到时代给个体带来的一切。小斐的婚姻就像树妈的一样,不情愿,又无奈,没能逃出时代给他们的宿命,很不幸。树妈最后也许可以算是逃出了吧?从另一种角度看,小斐对小树掏出枪的那一刻,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解脱。

    2、啥叫“导演为啥非要把目光盯着那些过去的事”?

    一代人的创伤懂不懂?又一代人的创伤懂不懂?这三年的经历还不懂?更该问的是你为何遗忘,而不是人家为啥老拍那个。想插入《贾想》里的一段话,问:“……生活本身已经够灰头土脸的了,为什么我们进影院还要看那些灰暗的生活呢?电影不就是梦吗?”贾樟柯答: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还有疑问的话,那基本上是取消了文化的作用、艺术的作用。为什么人类文化的主体、艺术的主体是悲剧?为什么人类需要悲剧?这些基本的问题,还需要我回答吗?我特别喜欢刘恒的一句话,他在谈到鲁迅时说,鲁迅文章里面无边的黑暗,照亮了我们的黑暗。艺术的功能就在于,它告诉我们,有些既成的事实是错的我们之所以通过影片,继续面对那些我们不愉快的既成事实,是因为我们要改变,我们要变得更幸福、更自由。就像我在威尼斯所讲的,直到今天,电影都是我寻找自由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国人寻找自由的一种方法。而无限的娱乐背后是什么呢?说白了,娱乐是无害的,这个社会鼓励娱乐,我们的体制也鼓励娱乐。

    3、这个剧就没打算当悬疑剧拍

    把老李杀蒋队的事实早就丢在观众面前了,剩下的只是一些细枝末节的情节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把过程用镜头更好的叙述出来,以及造成这些看似是误会的悲剧,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很多打斗的场面都故意没有呈现,无论是最早的啤酒厂案还是出租车案,甚至连紧张的氛围一点都没有渲染哈哈哈。老李跟蒋队的打斗也是消失在黑夜里,只剩画外音。甚至连小树逃课打群架,镜头都是从小卖店拍街上追赶、从胡同里拍街道上的追赶、从主街拍被遮挡的后面的打斗,各种定置镜头,各种机位,人群反复出画入画,但一直没有暴力镜头哈哈哈就是故意不拍给你们看。

    4、啥叫这个导演太炫技,镜头太“装逼”?

    借用之前看到陈丹青的一句话(B站上能搜到视频):艺术就是装逼,我从小就装逼,只不过装成了。

    5、我觉得最牛B的一个镜头(真的是被这个导演装到了我槽)

    镜头从屋内从窗外看,这时候小树推开小斐家大门,镜头缓慢后拉左移,小树右侧入画,镜头随小树左移,空间环境变成远近不同的四片墙,小树继续向左走出画,定置镜头,小树再次向右入画,走到离镜头和墙更远的屋子里面寻找(这里显然不是找人,是一种艺术表达),再次出画入画找到一盒火柴(树妈起初因为看到小斐划起的一根火柴认定她……以及车内燃起的火、小斐想平安夜约小树放焰火),小树划起一支火柴,又用力的吹灭(小树内心寄托的幻灭),此时悠扬的背景音乐想起,镜头再次切到从屋内望向窗外,一群学生在打乒乓球,镜头后拉出现一叠磁带,继续后拉看到音箱(背景音乐是从音箱放出的),继续后拉右移音乐老师眼神凝望窗外(刚才的视角变成了音乐老师的主观视角,空间上从小斐家过渡到教室),起身左走念起诗,镜头跟随左移,展现出一帮中学生在上课(暑假-初中时间上的过渡),教室后面出现一行标语“领悟音乐的人能从一切世俗的烦恼中超脱出来——贝多芬”(这行标语显然是有意为之,这是傅东心的烦恼,也是小斐的烦恼,傅东心跟小斐分别的时候送她的那句追随自我内心的话,其实是希望她能超脱出来,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后来傅东心买葱时突然失声痛哭,从背景小斐的结婚照也是映照了这一点覆辙,而且剧的英文翻译“way try to change me now”),镜头继续右移前推,看到原来小斐也在上课,心事重重得望向窗外(已然考入重点班,小孩子的心事更可能是因为父亲失业,也可能是想树妈,想小树…音乐老师念的那段诗跟她的命运其实也有一定关联),镜头移向小斐视角下的窗外,一帮学生在踢足球,镜头后拉左移空间过渡到了操场上,左移出现小树(把小树在时间上跨越到了中学),小斐左侧入镜,是在下课后(又一次时间上的过渡)偶遇小树(同时交待了小斐已然考入重点班)。

    尤其小树划火柴的那一段,是我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叼的国产镜头,没有之一。

    简单回忆一些让我印象很深的镜头:

    老庄在舞厅看到那个独自跳舞的中年男人,其实是看到的他自己,尤其是借由镜子(好像是拉康的一个理论)里完成的那段长镜头。

    老庄和树妈婚礼上的两个镜头,一段是老庄热热闹闹敬完酒之后,工友起兴助唱(是一首反映新婚少女心情的歌),镜头跟随老庄左移到没有其他人的位置,他猛闷几口米饭,表情有点惆怅,背后是一个大大的“囍”字,一下子把新郎的内心细腻的展现了出来。饭店门口送树姥爷的定置长镜头,送完之后,老庄喝多了滑倒已经最后剩树妈一个人在门口外站了一会儿,把树妈内心状态细腻的展现了出来,背后同样是一个大大的“囍”字。

    结尾小斐死掉后,平原烟纸盒掉到湖面上,那个镜头真的好美,随后镜头缓慢上移随湖水把时间过渡到中考完的夏天,小斐人生中最绚丽最明亮的那一天的时光,啊。

    6、老李-李守廉

    剧情设定一定要在热热闹闹的厂运动会的举行过程中突然厂长喊停,宣布大家被自由职业了,厂长宣读通知的时候,热闹的场面瞬间凝固住,画面前后对比很强烈。这个情节设定本身就很符合特色又很艺术,凡事要都搞得热火朝天-突然掉转方向,嘿嘿。老李走进画面,推起自行车果断就骑走了(我还以为会设计一个在凝固的场面里,老李骑着自行车兜个大圈再左侧出画的镜头呢,类似《雾中风景》里面下雪天所有人仿佛凝固,姐弟俩跑掉的镜头,那个镜头给我感觉是表达一种人性的回归,其实老李骑自行车的这个动作设计,已经就是在表达个体愤怒了:X你犸),也多次暗示了老李必然是要被下岗的,干这种不给厂长面子的事,肯定第一个走的也是他啊。中考时家长校门外聊天老庄直接说他“李一手”,应该是手艺精湛(盲猜没准还有点清高孤傲人缘不好),“谁下岗也不会轮到你”,这种情节暗示的话反而交待了他很大概率逃不过的。

    老李平安夜那晚之前不见得就真得干净(这点纯属我个人臆测了)

    小斐骗老李说自己生病想去诊所,为了想再从诊所溜到跟小树约定的公交站,怀里藏着的汽油是为了给小树放焰火,也因此被蒋队闻到味道引起了蒋队的怀疑,于是有了后续更糟糕的事情,抛开两个小孩子间故事的导火索,老李被蒋队查的时候是非常心虚!这一点是铁板钉钉(除非蒋队掏枪前没有亮明自己刑警身份?应该不会吧),我觉得老李很可能在此之前就做过一些违法的事(动机可能是为了给小斐交学费?),尽管他出于面子树妈给他钱他都不要。而且在平安夜这起事件之后,老李又干过几次杀人的事(虽然这样用后来的老李否定那晚的老李有些不公平)。总而言之,我觉得蒋队和老李那晚不见得完全是一场误会,人性是复杂的。

    7、一些槽点

    湖水小树和小斐会面的那场戏拍的很烂,两个演员的水准真的太有限了。小斐掏枪动作非得要设计在镜头里吗?然后小树举起了双手,船的方向明明不是朝向小斐的,然后下一秒镜头小树的船都撞到小斐的船了,这什么鬼?先给一个小树往前划的镜头,接小树看到镜头外小斐的反映,接小斐拿枪对准小树的场面不行吗…还有小树的船速度不要动的那么奇怪好不好,明显的镜头以外的外力在很不均匀的干预,很尴尬。这一段湖面结尾的也太草率,可能双雪涛那一段的文字的情感实在不好转换成影像(看了一下原著结尾:我把手伸进怀里,绕过我的手枪,掏出我的烟。那是我们的平原。上面的她,十一二岁,笑着,没穿袜子,看着半空。烟盒在水上漂着,上面那层塑料在阳光底下泛着光芒,北方午后的微风吹着她,向着岸边走去),本身对白就有点难以展现小树和小斐的感受,被那俩演员一演,啥也不是。对于结局的猜测也变得有点没意思。

    最后,少看文艺片,看看剧里树妈和小斐就是最好的例子。少拍文艺片,看看这个烂评分。文艺片害人啊。

    但愿那些小文青儿能借助文艺从一切世俗的烦恼中超脱出来,“way try to change me now”哈哈哈

     2 ) 明明可以把故事讲清楚,导演偏不,就是玩儿

    重看了原著,又把前两集再看了一遍

    明明可以把故事讲清楚,导演偏不

    比如小菲爸失业,原文中小菲在烧火,小菲爸被打的鼻青脸肿回家找刀,父女俩从聊他失业聊到茶叶蛋,聊到看到小菲烧火的脸放弃找刀去干架

    这一段原著中不管剧情信息还是风格表达都非常棒

    下岗潮,工人失业后巨大的生存危机,暴躁的情绪导致社会案件频繁发生,小人物命运漂泊无依,这是故事核。

    你就像原著里那样聊天交代一下失业会死啊,啊

    好像会,这片子不装就会死,装才是最重要的

    导演肤皮潦草的处理了这场戏,让人一头雾水,还让很多人认为很高级

    不会讲故事就很高级吗?

    圣诞节车戏很重要,你就算拆开了放后面它一点

    也不震撼,因为原著里是在讲事件发生的逻辑,导演在炫技,炫的人一脸问号莫名其妙

    最要命的是原著中那种凝练的笔锋,淡淡地叙述方式,被导演只扒下淡淡的皮,在里面塞满所谓厚重的时代背景。

    把一把锋利的剑裹上四五六层厚重的棉袄,让这把剑瞬间显得臃肿蠢笨暗淡无光。

    原著中时代是背景,剧中时代是前景,无时无刻不在喧宾夺主,提醒你快看呀,这个时代的细节我们做的到不到位,极大削弱了观众对人物的理解与共情,刻意逢迎电影节的野心跃然镜头上。

    老外可爱看我们那个时代的悲惨了,一边鼓掌一边哄堂大笑,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他们对于这种片子猎奇看热闹的心理远远大于去理解背景下小人物的苦难。

    原著被改编成这样,真真的太可惜了!

    ——————

    这张图是回应留言区网友的疑问

    为什么这部剧不拍人物拍故事,铆足了劲的拍时代背景呢?我不理解,把时代背景做前景消夺剧情和人物的意义何在

     3 ) 为什么一看到董子健用力过猛的表演,就想弃剧。

    如题,没有儿童时期的小孩儿演的自然。董子健意图刻画一个不羁放纵的混混形象,但是一切都太表象,甚至有点神经质的演法。小树小时候的顽劣里带着点小聪明,深情流露自然,带着孩子的天真,还怪可爱的。长大经过董子健演绎之后,我眼前一黑,脖子前伸、走路颤颤颠颠、双手插袋、被关看守所时下颌前伸的对警察的夸张表情,一切的表演素材可能来自香港早期电影里的街头低级混混,无法入眼,看到甚至有些尴尬😅

     4 ) “只要你不嫌弃我,不嫌弃我的胡思乱想,我们就可以一起生活。”

    “我以前看过一本书叫《猎人笔记》,其中有一篇叫县城医生,讲一个女的溺水了,一个男的脱光了去救她,他们两个奋力向岸上划,这个女的喝了很多的水,她知道自己快死了,他勾着这男的的脖子,突然发现他脖子后面湿漉漉的汗毛,还有湿漉漉的头发和因为用力气凸起的青筋,就这样在临死前她爱上了他” 这是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开场的一幕,我印象深刻,傅东心在船上坐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海清将傅东心饰演得入木三分,一个冷淡、沉默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人。她与庄德增的婚姻似乎只是为了满足那个时代对女人的要求,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只是一个人恰好需要,一个人刚好出现。庄德增对傅东心来说,是合适的,一个长袖善舞,一个不善交际,所以他们可以一起生活。在傅东心与庄德增的婚礼结束后,两位新人送傅爸爸出门,跑出来的几个孩子在门口玩耍,傅东心回头看了看,在门口驻足良久,转身进去,关上了门。不知此刻,傅东心是否正在心里,向自由的、没有婚姻束缚的自己告别,从此走向了婚姻的围城。 傅东心孤独吗?或许是孤独的。她在工厂里遭受工友排挤,工友们打牌、织毛衣,傅东心对这些没兴趣,她们也不是“一类人”;工友会把傅东心的饭盒从蒸屉(具体叫什么无从考证了,但是见过类似的)里面拿出来,不热她的饭(根据庄德增与庄树中午去车间找她等事情推断,也可能不准确),也许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她“屈服”,将她这个异类“同化”,但是傅东心不在乎这些,她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富足。 所以,傅东心看见李斐在他们家窗外划火柴的时候,她是欣喜的,前三集中,我没见到过傅东心对出了书本、画画之外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她对李斐展现出了强烈的情绪,不知道在火柴亮起的那一刻,傅东心是不是了小时候的自己。她主动起身出去询问,主动提出要教李斐知识。在此处,镜头透过窗户,屋内昏黄的灯光映在窗外每一个人的脸上,或明或暗,引我进到这个剧情世界,将我融入这个北方小院里,仅仅隔着一扇窗,我即好像是他们故事的参与者,又好似只是一个旁观者。最后李斐将火柴盒点燃,火光忽明忽暗,最后归于沉寂,不知是在暗示些什么。

    傅东心与庄德增的婚姻更像是庄德增的独角戏,他对傅东心很好,傅东心偶尔回应,那个年代,爱情是婚姻生活的奢侈品,更多的是相互依靠搭伙过日子。我不理解,庄树在警校毕业的那天,傅东心为什么要搬回傅爸爸家里住,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展开,在一件陈年旧事里找到了答案。傅爸爸是哲学系教授,那年被一伙人打得耳朵都聋了,差一点命都没了,老庄就在那些人中,而傅东心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庄树已经三岁了。她跟庄德增以及烟厂老人在一起的时候,她是明媚的飞扬的,等到繁华散尽,她又回到了那个昏暗的角落里,任由那些负面情绪侵占她的精神。我突然理解了傅东心的矛盾与冷漠,理解了她在家里发呆,理解她在路上突然的哭泣,长久以来这种矛盾的情绪围绕着她,她或许是爱庄德增的,但或许她不能。李守廉跟傅东心说“那些年有几个人知道自己是做啥呢,对错就更不用说了,过去的都过去了。”或许老李说的是对的,但是对于被害者来说,过去的真的能过去吗?我只知道,聋了的那只耳朵再也听不见了,那段昏暗的人生再也没办法被点亮了。这是傅东心的悲哀,或许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5 ) 关于观看的方式

    其实非常能够理解现在对《平原上的摩西》(以下简称《摩西》)的负面评价和质疑的声音:这部剧太慢了,在第一集甚至跟“悬疑剧”都没什么关系,观众好像就在观看一个小镇上的日常,凶杀案的元素仅占有比较小的比例。所以在此基础上,可能有一大部分的观众对剧情是不满意的,但我依然要尝试说明(并不是指责)也许通过像观看以往电视剧的姿态进入《摩西》可能并不能够获得真正的观看体验,这里将试图简单地通过解决几个问题,来解释为什么个人认为《摩西》完全可以纳入近期最好的华语剧之一的讨论当中。

    首先还是粗略地谈论一个问题:什么是电影的/电视的?如果要说电影在工艺上最重要的一个概念,那应该会是电影的语言和视觉与听觉体系的建构,这直接影响到整部电影整体的气质和每一处动人的细节。但如果谈及电视剧,那么这个模式和视听体系的建构将会减弱非常多。电视剧/网剧大多是为剧情服务,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创作者的任务,就不是什么“通过影像来讲故事”,而是要用最简洁、最为直接、最能够让观众能够立马理解剧情内容从而获得观看体验的方式来讲清楚这个故事。电视剧/网剧的任务,是清楚地讲述。所以我们能够发现在电视剧/网剧当中极少会出现长镜头—这首先意味着一种和蒙太奇完全不同的观看方式,至少是会大大降低叙事的速度,就像《摩西》在做的事一样。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正反打(这里也无意指责正反打,也暂且不谈这二者更多的联系),在主角说话的时候镜头给向主角,配角说话的时候反打回配角,因为这样能让观众立即知道这段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在说话,谁处于强势而谁又处于劣势。但这样同样意味着,这种做法是强制性的,观众失去了自主发现影像内部的有机部分的权力,我们只能看到导演在拍摄有且仅有一处的主体部分,再无其他,此时的影像内容,似乎甚至可以说成仅仅只是声音(对白)的补充而已,因为主要的故事情节,都是从主角口中说出,影像反而成为配角。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观看”呢?这恰好是《摩西》做到的一件事,在电影的讨论范围内并不罕见,但在电视剧/网剧的世界尤为稀缺(这并不是在谈论“电影感”,这也是一个我非常不喜欢的词汇)。可能是本人对这种观看方式的偏好,我会将《摩西》放在最佳的讨论之中,因为在我看来,ta并不是一个强制的观看和简单的叙事,而是在力图浮现一个当时的世界。

    那么在进入文本之前我们最开始就要明确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摩西》(包括原著小说)的核心主题,可能都不在凶杀案本身上面,而重点是那个年代环境之下的群像状态。人的状态,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家庭关系,人物本身,才是这个故事最想跟观众传达和交流的。那么如果要在这个基础上构筑影像,最主要的工作就一定是建构一个令人信服的叙事空间,在《摩西》里,就是一个九十年代的东北。我们来简单地看第一集的几场戏。

    第一段就是开场,我们能够很清晰地发现声音优先于画面进入,这同时已经早早预示了这部剧声音的重要性。紧接着就是就是街景,有很多行人在街上行走,骑车,你可能会猜测到他们的身份可能是工人。

    再往后公交车驶入画面,到站停车,然后才切到公交车内部,在近景的虚焦处,女主角傅东心登场了。

    联系上文刚刚提到的核心主题,这段影像的表意已经再清晰不过了,它告诉了我们几个信息:声音很重要,环境先于主角进入我们的视线范围内,群像很重要,哪怕是女主角的登场,也不会是一个“亮相”式的登场,她在整个画面的边缘处,主体似乎更可以说是上下公交车的那些人。往后,镜头才回到傅东心身上,同时又告诉了我们她爱看书,后面的情节还会屡次提到。

    所以这段戏一直到此处为止,人声的部分就是公交车上的售票员的提示,街上行人有些嘈杂的声音,和隐约的歌声。还不是对白,就已经足以交代这么多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传递,全部都是由视听语言完成的。

    再看到庄树被叫家长,傅东心跟老师谈话的这场戏。主要的内容肯定是老师和傅东心两人的谈话,但是二人是相对静态的,就衬出了远处在骚动的庄树。剧中重要角色李斐的第一次出场也在此段落,打断了谈话,吸引了观众的视线,但你依然很难讲这是一个有什么倾向的表现方式,她好像就像一个跟剧情没什么关系的,就单纯地来拿个卷子的女同学而已。

    随后,庄树又跟经过的男同学打闹起来,这就像是随机生成的事件,但我们也能知道,这是提前预设好的情景。并且注意声音,除了画面内部我们可见声源的声音外,画面外还有学生的打闹声和唱歌声。

    这跟李斐第一次到傅东心家里的这场戏的方法是差不多的,就是对景深的处理。在这场戏开始时,就已经划分出了两个不同的区域,一个是屋内,一个是屋外,中间隔着一扇窗户。屋内三个大人在谈事,当傅东心说到画烟盒的时候,李斐和庄树就在窗外玩。此时我们可能很难讲到底哪个是主体部分,因为李斐跟庄树的对话声在傅东心说话时就也开始侵扰我们的听觉,随着庄树的一声“不行!”,终于是把视线集中到了窗外。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大家期待的悬疑剧情段落开始时,影片突兀的进入了一个记者报道的画面当中。这个画面源自记者的摄像,但是毫无来头,我们不知道这个记者是谁,也不知道这段影像来源于何处。我们看到记者的采访也不是一帆风顺,是一个未经过剪辑修饰过的素材,还有着摸不着头脑的走错路桥段,最后被刑警拒之门外。

    下一场戏,就完全揭开了这段影像从何而来的谜底,我们看到,这原来是李斐在家中看电视时电视上的新闻画面,随后又被李斐切了台换成了动画片。

    所以比较简单又有点孤立地拿出这几场戏来解释,就是为了论证我在开头的观点,《摩西》的精华,不在悬疑片的类型概念上,不在凶杀案的本身上,而是在那些上下班的人群里,在工厂内的工人身上,在唱少先队歌的小学生身上,在随意游走、没有画面中心主体的镜头调度里。我们能看到镜头就跟毫无安排似的游离在人群当中,哪怕婚礼都不是让我们一直看到婚礼的主角,但这可能就是某个主要人物对那个时期的一个深刻记忆的变体,它就随意的在那里游走,信息都包含在镜头内部,你可以看任何你自己想看到的部分,去了解那个时代真实的样子。这得益于导演对复刻时代的极致追求,也正因如此,这种场景才可能触碰到那一点点自然的和理想的影像状态,而不是虚假的、被构建的景观式的。而在《摩西》中,依然可以看到某些时刻可能因为把控难度大而不能多方面兼顾,露出了过于明显的安排痕迹甚至是有些失误的瞬间,所以我甚至认为如果这个剧要做到更好,那必须是更抛弃叙事和镜头调度的姿态。但回头来看这依然是一个在主流的媒体平台播出的网剧,它不必承担更多。

    写的不好,知识水平有限,只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尝试着给大家一个打开《摩西》的钥匙。或许从别的角度去看这部剧,你可以得到崭新的观影体验

    看完还是追评一下,总的来说,前几集的优势在后面几集已经缺失了,主线逐渐清晰,就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比较中规中矩吧。

     6 ) 导演不会讲故事

    如果不是看过原著,真的不知道在演啥。铺垫铺的时间太长,重要的情节反而一闪而过。布景确实用心,很多长镜头显得没有必要。理解导演想拍剧版白日焰火。但是不管拍啥,把故事讲明白不是最基本的吗?能看出来是卯着劲拍的,却有点用力过猛。Ps:海清的出现毫无必要。董子健也不像庄树。宝石演的还不错,邱天适合李斐。

     7 ) 简明观剧指南

    重要的事先说三遍:正确打开方式:一定要戴耳机!一定要戴耳机!!一定要戴耳机!!!

    最好是包裹式的耳机,实在不行入耳式降噪耳机也可以!这部剧的精华就在声音和长镜头调度上,一定不要一边吃瓜子打电话这样看!!!!

    当然有条件了看影院是最合适的!

    建议观影方式:每次两集当成一部电影看!不着急的话先看一下张大磊的几部前作,跟本剧相关的的是这几个:

    至少要看一下《下午过去了一半》,先了解一下张大磊的“呼市宇宙”,这样看剧的乐趣会倍增。

    再上短评:6集下来几乎就是个400分钟电影。还是在张大磊舒适区内的创作,跟原作关系都不太大了,反而是张大磊“(呼市)宇宙”的延伸,新加入的董子健和董宝石等人融合得也还算好。用声音来建构“东愁”,把时代氛围和许多信息放在声音部分(对小屏幕剧集有点太冒险了……),也最大程度地弱化了原作的悬疑罪案情节(对网剧模式也是个挑战……),转而去挖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重建“记忆”中的日常生活。

    快速写几个问答,尽量不剧透!

    Q1:需要先读原著吗? A1:不需要。读过更好,愉悦感加倍。

    Q2:我是原著党,这个改编符合原著吗? A2:我自己的看法:这个改编还是相当高级,保留的是原作的故事和人物关系,空间全部从沈阳挪到了呼市(片中“青城市”也就是呼和浩特的汉语意思),重新填充了所有细节和时代气氛,重做了部分情节逻辑。所以对原著党来说这几乎可以算是个新文本。别期待在这部剧里看到沈阳啊铁西区啊什么的,但是国企改制这个背景张大磊肯定是国内做得最顶尖那几个导演,这点不用怀疑。 这正是张大磊这种作者型的导演能给网剧这一媒介形式带来的新突破。

    Q3:听说这是个悬疑剧,情节紧张刺激吗? A3:建议先花二十分钟看一下张大磊的《下午过去了一半》。悬疑或者罪案根本不是本剧的重点。“童年的消逝”“父子关系”“时代变迁”才是重点。

    Q4:我是90后/00后/非东北人/非国企子弟,我没这个情怀怎么办? A4:大时代变化可能还是需要一点知识背景。不过“童年的消逝”大概大家都经历过吧。另外我非常推荐观众戴耳机观看,声音上面下了大功夫,时代氛围是用声音环境来铺排的。这是张大磊非常作者性的一个方法。希望大家多一点耐心。

    Q5:你是张大磊粉丝,你这不是尬吹吗? A5:我一直吹张大磊你们不知道吗……《下午过去了一半》是我年度十佳;《八月》论文都写过了。感兴趣请点击:《八月》:重访中国电影史的转折时刻。

    我肯定是觉得片子不错,值得花点时间看看,而且一定是个不一样的体验。当然可能很多观众会觉得货不对板,所以还是应该先说出来:1、跟原作非常不一样;2、需要集中注意力;3、不是一部紧张刺激罪案悬疑剧。

    计划中还是要写一篇长评的,现在没时间……在平遥电影节正看片看得死去活来,惊闻本剧今天就上线了,我还是觉得要先铺垫一下。

     8 ) 《平原上的摩西》中的“母女”——傅东心与李斐

    “摩西带领希伯来人经过红海的时候,神使海水分开,露出一片干地,海水在他们的左右做了墙壁,希伯来人渡海如履平地” ——《圣经•出埃及记》《平原上的摩西》里刻画了两种人,一种是被历史的车轮碾压过的人,另一种是站在车轮上走向新时代的人。很明显傅东心和李斐属于前者。比起傅东心和庄树的母子关系,傅东心和李斐则更像是一对母女。李斐很像是傅东心的翻版,她们对书本和艺术有着同样的热爱,但是,也有着同样“悲苦”的童年。

    在最新播出的一集里,傅东心陪着姐姐去市场买菜,经过一家照相馆时,菜从自行车上掉了下来,傅东心不知道想到了什么泪流不止,其实仔细看就能发现,照相馆玻璃门的右下角挂着的正是李斐的婚纱照。傅东心为何流泪我不得而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编剧在此处这样安排,是不是代表了傅东心和李斐一样都拥有不幸的“婚姻”。

    老实说,傅东心的婚姻在外人眼中已经非常美满了,丈夫对她好,包容她所有情绪爱好,也不需要为物质生活发愁,还有一个优秀的儿子,但就是这样看起来如此完美的丈夫却成为导致她童年生活不幸的始作俑者之一;李斐也有着类似的遭遇,孙天博看起来是一个完美的另一半人选,他贴心照顾李斐,帮助他们掩盖当年的真相,带她跟李爸爸离开这座城市,但是他与李斐在观念上的差距也使他在不经意间伤害了李斐,他为了躲避罚款,强迫李斐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假肢博取同情,他看不到李斐的抗拒么?他能看到,但是他还是这样做了。李斐和傅东心都选择了那个在正确时间出现的合适的人,但是她们的生活却依旧充满了阴差阳错的悲剧和遗憾,反过来再想想傅东心在经过照相馆时为何哭泣,大概是她希望李斐能够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高山大海都能为她让路,遗憾的是,最终神还是把海水合并起来,淹没了她们和千千万万像她们一样的人。她们在荆棘燃烧的火焰中仰望神明,神明却只能流下怜悯的泪水。

     短评

    如果有评奖,它可以拿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最佳音效,但不可能拿到最佳电影,只因它是个电视剧

    10分钟前
    • 应许
    • 推荐

    海清努力演出隐忍克制的文青模样,她想要的效果可能是梅婷在父母爱情里的样子,无奈几个镜头没伪装好,感觉又是冯晓琴在怒吼。

    12分钟前
    • 蛋蛋不阳
    • 还行

    无论你在哪里长大,奇妙的通感都会把你送回六岁那年。

    14分钟前
    • 夏日与炎炎
    • 力荐

    导演本不打算拍一部悬疑片,双雪涛也没打算写一本悬疑故事,演员们也仿佛没把自己当做悬疑事件的角色……但平台和观众却一致地想看一部悬疑剧。当各个环节的影视创作者们终于都愿意静下心来做一个安静作品的时候,这个国家却没人想静心而看了……

    19分钟前
    • 陈步僧
    • 力荐

    前半个小时观感。置景100分,庄德增0分。庄德增是没文化但有本事,并不是二流子。看了一眼导演是八月的导演,难怪年代感拉满了。海清50分,看着还是没文化。艾敬老师是大惊喜,她都更适合傅东心。

    24分钟前
    • 孙答应的狂徒
    • 推荐

    导演大概疯狂地爱着杨德昌和塔可夫斯基吧,以至于他用泛滥的长镜头营造出这样天真的所谓电影美学。爱奇艺大概疯狂想当中国的Netflix吧,可惜中国创作者不会有良心地考虑甲方和市场,他们满心都是喷薄的委屈,像祥林嫂一样用话剧腔喊着“你们不懂艺术!这叫电影感!这是严肃文学!这才高级!” 到底是怎样的缺失导致他们需要如此声嘶力竭来装作自己拥有,到底是怎样的话语体系导致整个行业乃至大众的审美排序变成如此媚俗。好了我又说了一堆废话,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挥霍甲方的钱来实践你那其实并没有多深邃的艺术追求aka被世俗承认的欲望。我又反过来想,为啥国内这帮导演学那些大师往往都照猫画虎?大概是只看到大师的片段间无必然因果逻辑,看不到人家苦心孤诣建立更深层的联系丰富视觉语汇和情绪。算了,估计导演又会说是你看不出深层的。

    29分钟前
    • 春见野橘
    • 还行

    同名小说改编的六集网剧,导演在运用视听手段再现时代、生活场景上具有执着地努力与才华,宛似在屏幕上画了一幅六个小时的八九十年代“下岗潮”席卷下的东北城镇的“清明上河图”;质感、氛围、细节充沛,长镜头、移动摄影、素人演员等均显示了光彩。只是剧情电影或剧集不同于绘画艺术,它是门综合艺术,导演手中的剧作、表演、视听、组接等手段缺一不可。而剧作上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在剧情片中不可或缺,也可以说更为重要。编导对原作提供的故事及人物不仅没有继承发展好,还特意抹淡到了讲不清楚的地步,许多修改和删节也过于随意,致使剧集叙事薄弱,主题丧失。原小说里的摩西救赎内容被去掉了,英文剧名干脆改为“为什么试图现在改变我?”,这也无助于立意的阐释。总之,综合艺术不可“瘸腿行走”,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注意的话题。

    3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这节奏,这观看体验,是真的太差了,三集看完但剧情一片空白。我承认那个年代真的很值得怀念,但如果真的只是想要怀旧那可以去拍个二十集的纪录片啊,干嘛在一个(疑似)悬疑(但并不悬疑的)剧里使劲怀旧啊?……真是浪费时间。

    34分钟前
    • 标本师库特
    • 还行

    看过原著知道是块好饼,但导演把这饼越擀越大越抻越薄,我啃了好久也咬不着馅儿。

    39分钟前
    • 巧夺麻袋
    • 还行

    那个时代的文艺女青年好惨啊,傅东心需要的不是丈夫,而是豆瓣网友。

    44分钟前
    • 澡澡娃娃🌈
    • 还行

    我是真的佩服这部剧的道具和选景,质感是真的强,一看就是老物件,甚至有的我和我父母都用过类似的,沉浸感氛围感拉满。摄影也好看,重视构图,固定镜头偏多,是有用心设计过调度的。看到现在感觉唯一一个问题就是节奏慢,按文艺片的拍法拍电视剧,但是画面赏心悦目,沉浸感那么强,也觉得可以接受。这么用心的剧真的不多见,就道具场景这一块绝对国内电视剧天花板级别的。

    49分钟前
    • HatcherZ
    • 推荐

    各位放心 这部的张大磊是八月的张大磊

    51分钟前
    • 社会闲散人员
    • 力荐

    发现像张大磊这一派钟情于还原上世纪某一年代生活、思考、行动方式的创作者,老是拍出特别明显的尴尬感,从置景、色彩到演员动作、台词,时不时地散发尴尬味道。非常机械,然后又加上没什么用处还些许做作的长镜头,你也不知道到底是故意的还是他能力有限。采了大量环境音,但是不自然。日常感也不是靠这些就能营造好的

    54分钟前
    • 荡麦
    • 还行

    自从刁亦男《白日焰火》柏林拿奖后,国内犯罪悬疑片全跟风这种套路,无节制的跟踪长镜头,衰败的老工业区,上世纪还原的时代感,周围乱七八糟讲一堆,就是不好好讲主线剧情。第一集一个多小时基本都在讲一个文艺女青年如何在小地方自处,第二集看完还不知道到底查什么案,得亏是电影版撤档了,不然等在电影版之后上映,谁还有耐心跟着耗。

    57分钟前
    • 叱咤﹎M●
    • 还行

    从第一集看,贾樟柯苦苦追求的时光感,他没做到,张大磊做到了,侯孝贤接班人,但也有自己的特色,正如他的浅焦和中近景,没候导那么远那么悲悯,也没一般视角那么近那么情绪重,真的有原著或者说卡佛内味。这是一部需要先看原著的剧集,戏剧冲突少,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无法拍下岗潮,只能用只言片语暗示,如果能拍,那么导演一定会在前面就埋下伏笔,暗涌或者说悬念也一定会更清晰。以第一集的水准看,超过了《隐秘的角落》成为了近十年最好的剧集,没有之一。看完后补充:后面维持了水准,甚至更高,结尾看到小树不自觉就哭出来了,仍是5星,甚至想打6星,感觉它有《黑道家族》的分水岭意义,只是可能我已经老了,不太喜欢这个太过绝望的结局,尽管它很自洽。

    1小时前
    • 不求上进的皮蛋
    • 力荐

    年代氛围和沉浸感拉满,天花板级别!群像戏,长镜头,细节派。朴实松弛又舒展,浪漫天真又抒情,宿命冷酷又性感,笃定锋利又凛冽。镜头语言、置景、服化道、构图、色彩、声音和光影运用都充满诗意美感,平实而有力量。走悬疑凶杀的同时,更向我们展示了八九十年代的社会氛围、小城世界以及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命运沉浮。故事娓娓道来,淡定从容,静水流深,克制缓缓,引人入胜,平铺直叙却抓人。划火柴,跳皮筋,吹长笛,骑自行车,入少先队,唱国歌,老式电视机等,浓浓的怀旧情怀。

    1小时前
    • 嵇珞疏
    • 力荐

    最后如果不是外星人入侵,都对不起他这么多的“铺垫”

    1小时前
    • 豆瓣老友
    • 推荐

    张大磊+刁亦男版本的《平原上的摩西》,第一集看下来,这不就是《白日焰火》+《八月》吗?外还带着《钢的琴》的气质,——由此,你可以想起所有同类气质的电影:《青红》、《站台》、《地久天长》……等等。这部网剧每集一个小时出头,单拎出来,完全可以是独立成篇的电影。只是这种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对于一部只有六集小体量的网剧来说,会是一场可惜的“收视灾难”。(期待电影版早日面世,虽然很可能还比不上这部。)

    1小时前
    • 青绿的流水
    • 推荐

    看短评就知道多少人被速食消费文化荼毒了,什么都求快的话直奔某音影视解说好了伐。

    1小时前
    • BLACK
    • 推荐

    麻烦三体导演过来看一下什么叫老实叙事正常打光阳间BGM和专业收音。好好的小说不要再加乱七八糟画蛇添足还自以为锦上添花的东西了。

    1小时前
    • momo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