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帝国的毁灭

    帝国的毁灭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德国2004

    主演:布鲁诺·甘茨,茱莉安·柯勒,乌尔里希·马特斯,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2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3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4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5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6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6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7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8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9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12天,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r\n苏联红军已经攻入柏林,希特勒(布鲁诺•甘茨BrunoGanz饰)和情妇爱娃(茱莉安•柯勒JulianeKöhler饰)也躲到了掩体下。爱娃知道自己是来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黄泉的,但她并不后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为妹夫求情遭拒绝后,她也和希特勒一起举办了最后一次的婚礼。\r\n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戈倍尔(科琳娜•哈弗奇CorinnaHarfouch饰)决心全家一起陪着元首殉葬。他共有7个孩子,他和妻子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帝国的天空生长,在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后也一同自杀。令人不胜感慨。\r\n历史的真实通过镜头一幕幕重现。

     长篇影评

     1 ) 梦想的陷落

    “没有国家社会主义的世界是不值得生存下去的。”

    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夫人这样说。于是在柏林陷落的前夕,她毒死了自己的六个孩子,于是她和自己的丈夫一起自尽。

    早就听说过《帝国陷落》,却一直没有时间看。终于抽空看了看。这段历史很熟悉,不少书籍都有介绍。但是描写这一段的电影,却是第一次看到。

    小时候学历史,看到介绍希特勒的结局,记得原文是“……纳粹头子希特勒畏罪自杀……。”

    希特勒从来没有畏罪。什么叫畏罪?在他的哲学里,弱肉强食的世界,自己选择做强者,这有什么错。他不离开柏林,因为“落幕”的时候,他要留在台上。他要和自己的梦想一起终结。如果这个世界不能容忍他的梦想,那么这个世界就不值得生存下去。

    自从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挫败纳粹以后,希特勒的梦想就在走向死亡。晚期的希特勒已经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在地图上指挥已经溃不成军的军团,顽强阻击苏联红军的攻势。因为没有将领胆敢告诉他,我们已经失败。

    希特勒自己也知道,注定失败,却不能接受现实。晚年的希特勒已经崩溃,一直靠药物维持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期服用药物,对药物的依赖,他的手不断地颤抖,已经不能稳稳地拿起刀叉。

    直到苏军攻入柏林,希特勒仍然在欣赏施佩尔为他做的柏林中心市区的规划模型。那是一个千年帝国的首都的模型,是他梦想可以看得见的部分。

    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英勇地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

    当自己的事业注定要灭亡的时候,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他终于选择了死。

    与他一起死的还有他忠实的追随者们。其中就包括那位著名的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的全家。

    戈培尔博士,是纳粹高层里面唯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鼓吹“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的人”,也是纳粹高层中少数几个至死忠于希特勒的人。

    大树要倒,猢狲要散。帝国元帅戈林要另立中央,党卫军一把手希姆莱和英美盟军秘密谈判,军需部长经济一把手施佩尔对希特勒坚壁清野的计划阳奉阴违。

    板荡识诚臣。戈陪尔是希特勒的“诚臣”。在他知道元首打算让他离开柏林的时候,这个狼一样的人,居然流泪了。

    他违抗了希特勒的命令,选择了留在希特勒身边,并且在最后一刻选择了尽忠。

    与他一起尽忠的还有他的一家。

    “……他的夫人毒死了她的六个孩子……”书中是这样写的。

    苏军攻入柏林的时候,他的夫人和她的六个孩子般进了总理府下面的地堡。她知道,其实他并不忠于她。但是他们都忠于元首,都忠于自己的理想。

    这里,孩子们不会因为没有煤炭而挨冻,不会因为没有吃的而挨饿,不必因为没有电而在黑暗和恐惧中摸索,不必为了躲避炮击而随时卧倒,也不必担心随时飞进来的流弹。

    这里对他们唯一的威胁就是步步紧逼的死亡,无法逃避的死亡。

    她的六个孩子,仿佛地堡中的天使。活泼的孩子,给地堡带来了生机。

    她的六个孩子,仿佛等待屠宰的羔羊,在进入地堡的时刻,就被他们自己的父母决定了命运。苏军推进的速度,决定了他们剩余的生命。

    其他人家的孩子,没有这样温暖的避难所,他们要上战场。

    《帝国陷落》特意描写了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皮特。小小年纪穿起黑色的军装,抗起“铁拳”火箭弹上战场。

    一个娃娃兵击毁了两辆苏联坦克,受到了希特勒的嘉奖。

    希特勒说:“希望我的将军也象你一样勇敢。”

    与皮特一起作战的老兵,不让皮特太冒险,小孩子不知道危险。皮特死里逃生。老兵自己却没有这么幸运,被苏联狙击手一枪打穿了钢盔。皮特没有死,不是苏联狙击手没有发现他,大约狙击手在想:“我不杀孩子。”

    皮特的父亲只有一只胳膊,在战争中失去了另一只胳膊。父亲不想让儿子去当炮灰,儿子坚决不听。因为,战友们在阵地上等他。

    皮特的阵地是一门88高炮,皮特的战友是一群孩子兵。皮特回到阵地的时候,阵地上所有的孩子兵都死了,自杀或被击毙。皮特在弹坑里躺了一晚上,看到身边死人的碎块,终于跑回了家,回到了父亲身边。

    戈培尔的六个孩子,无须象皮特那样,小小年纪,穿起党卫军的军装,冒着枪林弹雨,拿着“铁拳”,蹲在坑里,瞄准苏联人的坦克。他的六个孩子,也不能象皮特那样,看到噩梦之后的早晨。

    皮特的父亲也没有看到噩梦之后的早晨。在战争结束之前的最后一刻,被“英勇”的铲奸队员吊死了。一起遇害的还有皮特的母亲,她被枪杀。

    世界即将崩溃,理想就要终结,生命结束之前,还应该干些什么?

    希特勒妻子爱娃的妹妹身怀六甲,妹夫擅离职守与其他女人鬼混,被希特勒下令枪毙。被枪毙之前,他整理好了自己的军装,然后喊着“希特勒万岁”,被冲锋枪打死。万岁的不是希特勒,而是希特勒为所有纯阿利安人描述的千年帝国的梦想。

    希特勒的侍从们,纵酒狂欢,因为地堡里有喝不完的酒。党卫军一把手希姆莱在向英美盟军送秋波,企图逃避审判。宪兵和铲奸队在处决不肯当炮灰的老人。一位党卫军内科医生,第一次拿起了手术刀,挽救伤员的生命。军需部长施佩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冒着被枪毙的危险。挽救德国的工业潜力。一对老夫妇在家里,静静等待着命运的安排,死亡或是黎明。

    终于,希特勒死了,一切都要落幕了。

    在希特勒死后,仍然有1000多名党卫军和外籍士兵死守总理府,为自己的理想战斗到最后。他们宁可和自己的理想一起去死,也不愿意生活在没有国家社会主义的世界,他们选择与自己的梦想一起消失。

    片子的结尾,小皮特和希特勒的女秘书,骑着一辆拣来的自行车。对他们来说,新的世界开始了。

    这场战役中,究竟死了多少人?不清楚,查了一下,苏联阵亡30万人,德国死亡(士兵+平民)60万人。还有一种说法是苏联伤亡30万,德国伤亡60万。

    30年代,三大主义在世界流行:美国、英国、法国的自由资本主义;轴心国的法西斯主义;苏联的共产主义。在那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哪一种主义都不比别人干净多少。45年,法西斯主义落幕。90年代初,共产主义苏联倒掉了。现在只有自由资本主义还幸存,却已经日薄西山了。新的世纪会怎么样?不知道。一个没有主义的时代。有趣的是,前两个主义崩溃时,有纪念意义的事件,都发生在柏林。未来会在哪里发生呢?

    自己好好活着,也给别人平等生存的机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此而已。

    将来有一天,如果我去欧洲的话,我一定会去柏林,去看柏林的菩提树大街和柏林墙遗迹,去看梦想结束的地方。

     2 ) 尼禄法令——希特勒最后的疯狂呓语

    本文授权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编辑并发表。本来这篇要写日志,但日志草稿有别的东西,想给一本关于第三帝国末路的书写个读书笔记,但也似乎没办法写,就把相关内容写在这里吧

    导语

    人性之深渊不可凝视,在这样的深渊中,毁灭欲是一个绕不开的人性之恶。暴力,打砸抢这类的行为背后都可以看到毁灭欲的影子。当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有毁灭欲时,造成的灾难可能就更大一些。古罗马的皇帝尼禄因为一些不可名状的原因把罗马城点了,从此遗臭万年。不过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相对应的破坏力也不很发达,就算是有人想毁灭世界,也顶多毁了一家一城而已,比如崇祯皇帝上吊之前砍了自己的几个公主,诸如此类的,也就这样了。

    那么,到了技术发达的20世纪,如果有人的毁灭欲爆棚,会怎么样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纳粹党真的有一个毁灭德国的计划,被称为“尼禄法令”。提出这个计划的人是希特勒,但这样玉石俱焚同归于尽的疯狂念头根本无法得到执行,再加上纳粹败亡的过于迅速,这样的“尼禄法令”也就根本没有实施,只是沦为了历史上的疯人疯语。

    1945年3月20日,希特勒检阅在劳班立下战功的希特勒青年团员,这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如果我们失败了,要拉上整个世界给我们陪葬”

    关于希特勒的心理,相关的各种研究和不靠谱的说法满天飞,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希特勒不止一次地说,“如果战争失败了,那么整个世界都要为我们殉葬”。时间到了1945年,纳粹德国的战败已经确凿无疑了,希特勒这个时候开始很严肃地考虑“毁灭世界”这样的事情。当然,那个时候的纳粹毁灭不了世界,能毁灭的也就只有盟军苏军的战俘,全德国的军队和民众,当然还有他们自己。

    1945年元旦,纳粹德国试图在“底板行动”中用空袭扭转战局,但未能如愿。元旦当天的挫败预示着这一年的流年不利。关于底板行动,本公众号2018年元旦发过文章《底板行动:二战德国空军的绝唱(附尼伯龙根工厂新年贺词)》

    所以在1945年初,希特勒开始有计划地毁掉他能毁掉的一切了。2月,宣传部长戈培尔鼓动希特勒废除《日内瓦公约》,在戈培尔看来,德国之所以沦为现在的田地,都是因为士兵作战不勇敢。如果士兵们知道他们在沦为战俘后将得不到任何的保护(战俘受《日内瓦公约》的保护),他们就会更勇敢地与敌人战斗。不过,戈培尔疯了,元首身边的将军和一众纳粹高官还没完全疯掉,在这些人的全力劝说下,戈培尔和元首最终没有走向“自绝于世界”的道路。

    在戈培尔和希特勒看来,德军的投降是因为“对战俘太好了”

    《尼禄法令》

    《尼禄法令》的核心内容是彻底地破坏德国的工业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电力,水管系统等。猛一看,这似乎就是焦土政策的延续。德军在1943年逐步从苏联撤退时就在实行这样的焦土政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资源被敌人所用,减缓苏联红军追击的速度。这样的焦土政策在军事上是有意义的,所以也就得到了德军的执行。

    1943年冬,德军用这种“枕木破坏车”来系统地破坏乌克兰地区的铁路,相关内容请参阅本公众号《铁流: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铁路运输小考证》

    到了1944年8月,盟军兵临巴黎城下。希特勒决心炸毁巴黎,“让盟军只能得到巴黎的废墟”。德军城防司令肖尔蒂茨将军接到了命令,在巴黎的各大历史建筑和纪念碑上安放炸药。摧毁历史文物在军事上毫无意义,这纯粹只是希特勒“我不好过,别人也别想好过”的毁灭欲发作而已。最终,肖尔蒂茨将军决定留下巴黎,向盟军投降。因为这个举动,他被纳粹德国缺席判处死刑,但也被称为“巴黎的守护者”而在战后的法国声名远扬。事实上,肖尔蒂茨在东线作战时执行焦土政策相当无情和彻底,“巴黎的守护者”并非对所有的地方都一视同仁。

    签署投降书的巴黎城防司令肖尔蒂茨将军

    从毁灭东线的村庄到毁灭巴黎,变化的不仅是焦土政策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变化。基于务实的冷酷让位于单纯的毁灭欲,这也就是“毁灭巴黎”的命令不能被彻底执行的原因。如果硬要说“毁灭巴黎”有一丝理性成分在,那就是这里过去不是德国人繁衍生息的地方,摧毁这里对德国人而言,并没什么物质上的损失。 但是到了1945年3月,希特勒签署的《尼禄法令》是根本不想给德国人留活路了。关于这一点,希特勒在一些私人谈话中流露过他为什么如此憎恶德国人,希特勒说:“如果战争失败,德意志民族也将灭亡。没有必要为这个民族维持最原始的生存基础,恰恰相反,最好我们亲自动手把这些基础毁灭掉,因为这个民族将被证明是最软弱的民族。” 也是在1945年3月,希特勒同参谋总长古德里安将军的争吵中,还恶狠狠地说:“我这一生都在为德国人民而苦苦奋斗”。那么,希特勒到底爱不爱德国人呢?他自己当然不可能给口头答案,但在历史中,他用尼禄法令回答了这个问题。 1945年3月18日,纳粹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抵达元首地堡,参加夜间战局研讨会。他带来了一篇3天前就写好的备忘录,准备呈送希特勒,备忘录上写着这样的内容—— “预计在6到8周内,德国经济将无可避免地总崩溃。到了那时,战争也就结束了......人民在这场战争中已经履行了义务,并且在远比以往任何一场战争都要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任务”,施佩尔写道,“我们有义务将所有能够保障人民在遥远将来重建德国的条件留给人民。”

    纳粹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图右)在1942年的一张照片

    希特勒看完这个备忘录之后一言不发,随后就签署了前文中提到的《尼禄法令》。这样的命令被立即下达到了国防军指挥部,又从那里被传达给前线和后方所有能联系上的指挥官。在当时,极少数狂热的纳粹分子试图认真地执行这样的命令,但绝大多数官员都对这条命令视若无睹。如果关系到生存的基础设施都要没有了,他们自己的生存就要受到严重的威胁。毕竟,绝大多数德国人,包括绝大多数曾经忠于元首的人,并不想为希特勒殉葬。

    施佩尔的努力

    施佩尔在得知《尼禄法令》的内容之后,认定了这将“给德国人民判死刑”,于是施佩尔尽自己一切所能派助手往返于柏林和前线,告诉当地官员一些工厂和基础设施对德军的调动和战斗至关重要,不要摧毁。到了3月27日晚间,施佩尔接到了觐见希特勒的命令,他遭到了希特勒的质问,后者怀疑施佩尔的忠诚,并威胁他“如果不执行尼禄法令,将以叛国罪论处”。施佩尔面对希特勒咄咄逼人的盘问,首先说自己绝对忠于元首,而且自己决不相信战争已经失败了,仅仅是这样的表态就已经让希特勒感动到不行了。于是施佩尔趁热打铁,要求希特勒将尼禄法令的监督权授予自己,希特勒也答应了。 于是,施佩尔用这样的权利在德国境内奔走呼号,全力地阻止尼禄法令实施。当时,德军B集团军群被包围在鲁尔工业区,这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了。施佩尔要求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在战斗时远离工厂。施佩尔重新起草了一份破坏命令,争取使工业设施处于瘫痪状态而不是全面破坏。不仅如此,他在1945年4月发表的演说中,禁止继续进行破坏,并号召武装部队枪毙所有违背这项命令的人。有了这些强制措施,德国的工业设施和基本生活设施终于得以保全。

    视察时在门口坐下休息的纳粹军备部长施佩尔

    在做所有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施佩尔愈发觉得希特勒不可理喻的疯狂会随时爆发,届时一切将不可收拾。于是他萌发了刺杀希特勒的念头。当时希特勒已经住进了柏林的元首地堡,施佩尔的计划是从地堡的通风口向里灌毒气或者投放挥发性毒药,杀死地堡内包括希特勒在内的所有人。但是,希特勒在经历了720谋杀案之后变得风声鹤唳,对任何可能的危险都谨小慎微。地堡的通风口远离地面,这种情况下,刺杀希特勒的想法也就落空了。

    元首地堡,那个带尖顶的建筑侧面就是地堡的通风口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施佩尔并不需要多大的努力就可以阻止希特勒的尼禄法案。如前所述,稍有理智的德国人并不想要追随元首去瓦尔哈拉,保证战后的最基本生活条件这件事情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除此之外,1945年3到4月间,盟军和苏军进攻迅速,纳粹德国很快土崩瓦解。就算是有人想要破坏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

    1945年4月20日,施佩尔作为纳粹的高官出席了希特勒最后的一个生日聚会,两天后,希特勒决定留守柏林直到自杀。4月24日,施佩尔来到柏林同希特勒做最后的告别。在同希特勒的谈话中,施佩尔坦言自己并没有遵照尼禄法令毁灭德国,而希特勒也没有处死他。到了这个时候,谈论“毁灭德国”远不如“元首必须留在柏林”或者“施泰纳去了哪里”重要了。

    电影《帝国的毁灭》当中的希特勒(前)和施佩尔(后)

    1945年5月向盟军投降时的施佩尔(左),希特勒的继承人、新任德国元首邓尼茨海军元帅(中),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大将(右)。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7天后,德军无条件投降。希特勒那个在濒临灭亡时提出的尼禄法令,就这样化作了历史的云烟。有些历史著作说,纳粹德国的历史对人类是一个警示,它告诉后人,人类曾经那么残忍。 但是人类的可悲之处在于,人性的深渊一直都在。所谓太阳之下无新事,诸如纳粹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在后世反复的上演,有些甚至比《尼禄法令》还要丧心病狂。看起来,人类不但曾经那么残忍,大约还将一直残忍下去吧。

    比如网上一些“野生国师”所发的这种疯狂言论,实在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完)

     3 ) 帝国的毁灭

    战争最后的癫狂,希望逐渐湮灭的背后,信仰的盲目和狂热、人性的拷问和挣扎,在这座堡垒之中达到了巅峰,众生相的真实呈现出一副气势磅礴的画卷,将独裁者的残忍和血腥、将战争的暴虐和冷酷、将人物的挣扎和抗争展现出来。半纪录片的方式略显冗长,却足够真实而恢弘。
    分明只是在描述小小地堡中的短短12天,却拍出了大气磅礴的厚重历史感。对于希特勒和众多史实人物忠实冷静的刻画以及帝国陷落前的浮生百态足以令本片载入史册。

     4 ) “恶魔”的本来面目

        2004年德国电影工作者以他们一贯严谨的态度,为全世界观众奉献了一部反映二战题材的电影《帝国的毁灭》。这部电影以希特勒为主角,讲述了在柏林被苏军攻陷前夕,希特勒和他的将领在柏林地堡下的最后日子。

    背景

        1944年夏,整个二战战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线,英、美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发动诺曼底登陆战;而东线苏联军队也开始越过国境线,由被动防御转入主动进攻。西线的盟军和东线的苏军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攻克柏林。而此时,由于西线的盟军受到德军的顽强抵挡,所以美、英军队进展极为缓慢。这给东线的苏军创造了攻克柏林的先决条件。苏军在东线首先发动了巴格拉季昂战役,机械化坦克兵团从白俄罗斯迅速闪击到维斯瓦河,兵临华沙城下。然后,苏军又冒着德军“虎王”式坦克的猛烈炮火,踏过了波德平原,抵达奥得河,距柏林只有60公里。
        在东线作战的有两支苏联军队,一支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由朱可夫元帅指挥;一支乌克兰第1方面军,由科涅夫元帅指挥。最高统帅部于1945年4月1日,从两军的驻地分界处划起,一直到柏林东南60公里的吕本,谁率先打到这里,谁的部队就担当攻克柏林的重任。开始,朱可夫的部队被称为“柏林之锁”的塞洛高地所阻,而科涅夫的部队已顺利地渡过了尼斯河,抢占了攻克柏林的先机。4月17日晚,斯大林在电话中希望科涅夫能让朱可夫的部队通过其方面军地段上的突破口攻入柏林,但被科涅夫以那样将占去许多时间并造成部队的混乱为由婉拒,并最终使斯大林同意让他的两个坦克集团军转向柏林协助攻击。就在科涅夫以为胜券在握时,朱可夫的部队攻下了塞洛高地,并抢占了通往国会大厦的要冲安加尔特车站。
        最终,朱可夫的部队笑到了最后。1945年4月30日21时50分,苏军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在德国首都柏林国会大厦的圆形拱顶上升起了一面苏联国旗。这标志着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首都被已被苏军彻底攻陷。

    关于影片

        1945年4月15日凌晨5时,苏军打响了攻克柏林的战役。4月20 日,在盟军猛烈的炮火下,希特勒在柏林的地堡下度过了他56岁的生日。4月29日,柏林城已成为一片火海,希特勒和他的情妇爱娃·布劳恩在他的地堡里完成了他们的婚礼。就在希特勒和爱娃正式结婚后的第二天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和爱娃服氰化钾毒丸自杀。希特勒在吞入第二颗毒丸后,用手枪向自己的太阳穴开了一枪。10分钟后,侍卫们将希特勒和爱娃的尸体拖出暗堡,放进总理府花园被炸开的一个弹坑中,倒上汽油焚烧。
        影片《帝国的毁灭》就是围绕希特勒生命中最后的十二天展开的。其主要情节来自于希特勒的贴身秘书劳德·荣格,她从1942年开始直至离开地堡一直在希特勒的身边工作,还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此外,另两位仍然在世的地堡人员,希特勒的电话接线员和军官弗莱达上校的日记和回忆也为影片提供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史料。这些都使《帝国的毁灭》成为一部忠实再现历史场面的优秀电影。
        除了吸引眼球的题材,扎实的历史素材,超强的制作班底和一流的演员也是影片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影片的编剧伯恩·伊钦格本身是德国电影重量级的制片人,这一次他亲自操刀撰写了影片的剧本。而主演希特勒的演员布鲁诺·冈茨是德国非常著名的演技派演员,相信很多人对他主演的《柏林苍穹下》那个穿着呢子大衣的天使仍然记忆犹新。
        《帝国的毁灭》虽然在德国上映时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成绩,但媒体和评论界对影片褒贬不一。对于影片真实再现了某些历史场景以及对希特勒的“人性”化刻画都遭到了非议,认为这有可能意味着德国民族主义和新纳粹势力的抬头。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影片的珍贵之处。《帝国的毁灭》和好莱坞的战争片在处理手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并没有刻意营造战争的大场面,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人物的刻画上。所以,透过影片我们看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希特勒和戈陪尔。
     
    希特勒

        自从二战结束后,希特勒及其党羽在大多数人们心中一直是以战争魔鬼的面目出现的,这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他们的形象。虽然他们在人类历史上犯下的滔天罪行,但也绝不能因为这个理由就忽视了他们身上“人”的概念。希特勒无论怎样残忍可怕,他首先还只是一个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人类的情感。而《帝国的毁灭》正是还原了希特勒的本来面目,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鲜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面对自己一手建立的帝国就要灭亡的时候,希特勒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也同样表现出了一般人的恐惧和绝望。当他听说戈林和希姆莱背着他和盟军媾和的时候,他的那种歇斯底里的表现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惶恐。而戈陪尔最为希特勒的支持者,在最后的关头他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和夫人一起毒杀了自己的儿女后双双自杀,也用实际行动追随了希特勒和他们的共同追求——国家社会主义。影片的最后,当活下来的将领和士兵中有人听到希特勒自尽和德国投降的消息时,立即把手枪对准了自己。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举动正是狂热的军国主义的表现。但我认为,在战争中,任何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自杀和倭国军人的剖腹,黄继光堵枪眼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是对一种信念的执着,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信念本身有好坏之分,但战场上的军人都势必把自己一方的信念当作最正确的,最终结的,所以他们才能在战争不利己的情况下,把枪口和刀刃对向自己。
        60年后,再回头看希特勒,是历史选择了他。而德国法西斯的产生也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是20世纪30年代多种因素催生的产物。作为一战后的战败国,德国人需要一个由强权领导人统治的国家。他们希望通过强有力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恢复德国昔日的辉煌。因此,希特勒在还没上台前的拉票运动中,就不断向德国人民灌输法西斯党的助主张,希望国家统一,重视国家利益。这一切都让德国人民觉得是那么地有吸引力。后来,当希特勒大权在握,他就着手建立一个极权国家,他消灭了所有反对党,建立了盖世太保,逮捕了成千上万的政治反对派并残杀了大量的犹太人。在他看来,犹太人罪孽深重,德国近代史上的种种不幸,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犹太人造成的。正是希特勒激发了德国人的民族主义热情,所以大战一开始,就有大批的德国青年愿意为祖国、为希特勒贡献自己的生命。
        最终,希特勒作为失败的一方永远地告别了历史的舞台,而书写历史的权利自然落到了胜利的者的一方。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假如当年失败的不是希特勒,而是英、法他们的,历史又将是怎样一幅图景,这谁也不敢想象。事实上,在战争的初期,英、法甚至包括苏联,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并不比希特勒的高尚多少。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当年的“侵略者”。
        通过电影,我们要做是以史为鉴,不让悲剧重演,而不是关心布鲁诺·冈茨是不是把希特勒演得太像了。

     5 ) 当恶魔走向终点

        当美国人把萨达姆从更应该是耗子居住的地洞里揪出来的时候,看着当年飞扬跋扈的独裁者的一副落魄样子,我竟也有了一丝恻隐之心。而当今年他那幅自己洗衣服的照片被英国小报披露后,我也为一个老人的晚年的凄凉动容。但是,想想他所制造的那些罪恶吧,他杀害了多少人,他又带给了多少家庭以死亡和凄凉。当恶魔走向终点,总是见令受害者大快人心的事情,他们的感受来得干脆真实,而对相对的局外人来说,感情就有些复杂了。描述希特勒最后日子的《帝国陷落》就因此,获得了不同的评价,陷入了巨大的争议。

        影片从一个相对“平民”的视角入手,由希特勒的女秘书特露德尔.容格的视角讲述了这位恶魔最后的日子。影片中的希特勒还是那个恶魔吗?他在最后的日子里显得如此无助与落魄,一只手在后背绝望的颤抖,佝偻的身体摇摇欲坠,心腹们的背叛令他歇斯底里。这就是走入末路的希特勒,和其他带有妄想心理的征服者一样,绝望又不甘心失败,在交织着自尊与自卑的心情下走向死亡。应该说看完这部影片感觉它并不是像先前看到的宣传那样是要为希特勒翻案,或是要不希特勒“还原成人”的影片。影片对战争还是一个明显的批评立场,同时冷酷的揭示着战争给德国人民造成的痛苦,以及战争中人性的丑陋和良知。
        在这部影片中从各个角度揭示了第三帝国行将陷落时,帝国人的状况,有那些政治家,有那些将军,更有那些平民。最让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帝国极端思想对孩子们的毒害,在最后的时刻,德军甚至将深受帝国思想熏陶德孩子们派上战场,片中几个孩子操纵着笨重德高射炮射杀坦克,而当战争开始的时候,绝望的一个女孩竟请求一个男孩将她打死,而男孩打死了那个女孩后竟也在不知所措中向自己的头颅开枪。是的,绝望,这是被包围的柏林中弥漫的情绪,绝望的将军们陆续自杀,绝望的前线士兵对稍有些反抗的平民无情的射杀,绝望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放纵的喝酒狂欢。最令人心悸的绝望是绝望的戈培尔的夫人亲手毒死她的六个孩子,这该是这样的不幸,她走进孩子们的房间,孩子们已被药物麻醉,不知道将要发生的可怕事情,接着她将装有氰化物的胶囊一个一个塞入孩子们的口中,并把它打碎,做完这件事,她也绝望的抽泣,接着绝望的跟丈夫自杀。影片就从这些片断中放映着第三帝国对人们的影响,反映着战争给人带来的苦痛和绝望。

        但是,影片也展现着希望,在展现着罪恶的同时展现着人性的点滴光芒。当一个日尔曼青年团的孩子从战场跑回家时,他母亲对他父亲说,“他发着高烧”,而父亲面带欣慰的说,“可他还活着!”。活着,就意味着希望,就意味着可以弥补过去的遗憾与错误,可以有幸福和快乐的可能。影片末尾,柏林防卫司令要大家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时,人们从战壕和屋中走出,孩子开始在废墟中奔跑。而片末,逃出的女秘书特露德尔骑着自行车,载着小男孩在一片温馨的阳光中前行。

        最后,晚年的特露德尔回忆说,在纽伦堡审判时,她才知道了德国人犯下的那些恐怖的罪行,她当时认为她是不知情的,当时的感觉只是震惊而没有负罪感。可是,当一天她经过一座纪念一个被纳粹处决的女孩的纪念碑时,她被震撼了,在她为希特勒工作的那年,这个女孩被处决,她突然明白了,“年轻不是借口”。当她说出这句话是,我有一丝感动,这毕竟是一个有良知的老人,而日尔曼民族也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他们在以后也诚心的对待他们曾经犯下的罪行。他们做到了,他们重新建立起了家园,他们也重新迎得了世人得尊重。作为中国人,我们总是为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对比而感叹,日本当年的参与者们也有不少人向中国人表示了忏悔,可是日本社会始终没有一种对那段历史真心忏悔的社会氛围,连许多曾经直接参与杀戮的人中都还有人冥顽不化,何况当时许多入德国的特露德尔这样的“间接”参与者了。

        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部反思历史的优秀影片,至于一些犹太人对影片中对希特勒过于人性化的描述的抗议,我完全可以理解,对于一个曾经对他们要斩尽杀绝的魔头,他们的愤怒理所当然,宽容并不意味着没有立场的饶恕。如果国内有人不能理解,那么想想吧,日本拍一部描写东条英机最后日子的影片,如果也展现他的可能令人产生同情的落魄一面,想必我们也是会义愤填膺的。事实上,如果在看这部影片开始,我还对希特勒的落魄有些触动的话,那么随着影片一步步揭示人民遭受的痛苦,我只能说这是希特勒应该承受的,为他所造成的罪恶他理应遭受这样绝望的折磨。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我们都在做着我们的思考,做着我们的选择,做着我们的事。我们或许在不知不觉中会做出错误的事来,那么,当我们知道了我们曾经造成的错误时,我们是以当时的无意作为推脱的借口,还是勇敢的承认和弥补自己的错误?这或许不仅仅是个假想的问题。

     6 ) 转贴:影片中由荣格夫人速记下来希特勒的遗嘱

        自从我自愿参加了强加给帝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30多年了。

        在这30多年中,我所有的思想、行为和生活中都充满了对自己人民的热爱与忠诚。它们赋予我作出最困难决定的力量,有的时候作出这些决定是极度痛苦的。说我或者任何一个德国人想发动1939年的战争,这是谎言。要战争并且执意发动战争的只是那些国际国务活动家。他们要么是犹太人出身,要么是为犹太人的利益而工作。

        多少年过去之后,几百年过去之后,从我们城市和纪念碑的废墟中将产生对那些犯有罪责的人们的仇恨,他们就是国际犹太人和他们的帮凶。

        我在德波战争开始前3天,曾经建议英国驻柏林大使调停德国和波兰问题,就像调停在国际监督之下的萨尔州问题一样。关于这一建议是不能够被遗忘的。它没有被采纳的原因是因为英国执政的政治阶层出于商业原因想发动局部战争,想发动局部战争的另外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受到国际犹太人宣传的影响。

        假如欧洲各国人民将被当作国际阴谋家、银行家和金融寡头们棋盘上的卒子,则那时候在这场罪恶斗争中的真正有罪的人犹太人将对这一切负责。这次不仅将有成千上万的欧洲人的和雅利安人的孩子们遭受饥饿,还将有成千上万的成年男子走向死亡,成千上万的妇女和儿童在城市大火和炸弹之下丧生。但是我决不怀疑,这次确实的罪人将受到惩罚,尽管是用比战争更为人道的手段。

        6年战争不管损失多大,必将成为往事,正像为了民族的存在而进行无上光荣和英勇的斗争一样。我不能够用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首都的这座城市作为牺牲的代价。因为面对敌人在这个方向继续发起的攻击,我们的兵力实在大少了,我们的抵抗最终也将被那些变成了没有思想伪机器的人们所攻破。我想将自己的命运和成千上万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还留在这座城市中。我不会落在将要表现新暴行的犹太人的手里,让他们大肆歇斯底里一番。因此,我决定留在柏林并在即将看到我不能继续当元首和总理之时自愿死去。我将怀着喜悦之情而死去。我意识到我们的农民和工人无比的功勋和成就,意识到青年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支援。青年组织是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因此,我向他们表达我发自内心深处的感谢,也是自然的,就像我希望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投降一样,只要哪里有可能,就在哪里与祖国的敌人继续斗争,忠于伟大事业的原则。基于我们的士兵的自我牺牲精神和我对他们至死不渝的忠诚,我希望,在我死后我的精神将在他们之中永存并永远与他们同在。
    愿他们残酷,但是永远正义。

        愿恐惧永远不会主宰他们的行动并愿民族的荣誉在他们心中高于一切。

        最后,愿他们最终可以理解,为完成我们建立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需要数百年时间并需要每一个人永远将共同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我号召所有的德国人,所有的党员、妇女和德国武装力量的士兵效忠于新政府和它的总统……

        除此之外,我命令民族和人民的政府将种族法律和与全世界的敌人——国际犹太人的无情斗争进行到底。

        1945年4月29日4时于柏林

        希特勒

           见证人:戈培尔、布尔格多夫、鲍曼、克列鲍斯。

     7 ) 年轻不是不悔的借口——第三帝国《覆灭》直感

    年轻不是不悔的借口——第三帝国《覆灭》直感


    “直感”的意思是,直觉的感受,充不得评论之数。打开电脑敲打以下文字的时候,我应该是破天荒地没有连接网路,并且故意切断互联性的交换,不查任一资料,放任必然出现的错与误,“感”而已。

    接近凌晨时分,从衡山影院出走,两个半小时的德国影片《覆灭》(DOWNFALL),钱包里还有一张《覆灭》前拐到永华买的周六《第九日》的票——同样都是二战,都是德国。在这个纪实性的群像电影中,不知道感和想之间,哪端更出离印象。

    希特勒的手

    对于希特勒的印象,一直停留在2个影像文本里,其一是卓别林的《大独裁者》,那里面希特勒最夺目的身体器官是他的脚,卓别林将标志性大头皮鞋里的双脚压缩进希特勒标致的高统皮靴中,调戏着气鼓鼓的地球,戏噱而绵长;其二是《王中王》,此地最夺目的希特勒身体器官是他的小胡子,在闪电的一惊一咋里,希特勒和他的姐姐交相辉映,极尽讥讽之能事。

    《覆灭》里,希特勒虽然算不得最夺目的角色(窃以为戈倍尔更抢眼,下节再表),但是他的手无疑被刻意放大了,许是帕金森症,许是为了放大“希魔”垂死前歇斯底里的神经质,无论“手” 摆放何处,指点地图、拨弄盘中的素食、戳着下属勃然破口大骂、轻抚爱娃的脸……尤其是背于身后多次得到迫近的特写镜头时,都痉挛一般地筛然抖动。

    我想起,那个因为希特勒以致悲凄幻灭按捺不住拉着妻子一起自杀的人,他的一个小说中,曾写到一双比脸孔更曝光内心的,手。

    爱娃的烟

    最后一次从地下掩体来到地面放风透气时,她对希特勒的女秘书和厨娘说,抽一根吧,点燃,深吸一口,视线聚集在废墟瓦砾堆中幸存青铜少女雕像上,阳光很明媚,好像还有些风,四月底的柏林,天气应该不错。时间仿佛停滞,却不过几秒而已,空袭便响起,一颗颗炸弹凌空而来。

    那根长长的香烟落在泥土里,爱娃的脚踏上去,用力地踩转一下。

    她是来和他一起死的,她知道。她的妹夫是希姆莱与希特勒之间的联络官,希姆莱瞒着希特勒偷偷和盟军谈和暴露,希特勒派人抓到她的妹夫要处极刑。她之前接到过妹夫劝她离开的电话,她冲到希特勒面前,请他宽恕妹夫,妹妹要生孩子了,大厦倾覆中,“此时你这样做还有什么意义呢?”他用颤抖的手轻轻抹去她的眼泪,他的眼睛红了,他大声拒绝将军们疏散柏林市民的要求时没有红,他大声咒骂士兵将领应该拼命的时候没有红,他说他们命该如此,

    但,他拒绝了她的要求。


    “根据种族通婚条例,元首你是纯正雅利安人么?”

    希特勒要在离开世界前与厮守15年的爱娃结婚了,炮火纷飞中,一个应该是牧师一样的证婚人被带到地下掩体。“根据种族通婚条例,元首你是纯正雅利安人么?……根据种族通婚条例,爱娃你是纯正雅利安人么?……根据条例元首我可以看你的身份证么?” “他是元首!”警卫官终于按捺不住发作了,牧师“哦”了一下,放弃查验,继续发问,“元首你愿意娶爱娃布劳恩为妻么……”

    想起《U531》中最结棍的一句台词,“德国人造的东西,真TMD结实!”


    戈倍尔的脸·戈倍尔夫人的小药丸

    希特勒周围的人中,最抢眼的无疑是戈倍尔,虽然他在影片中出现好像没有希姆莱早,但是一现身就被我一眼认出——当然,因为我之前在电视上看过他的照片,我第一反应竟然不是他的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脱口而出的是“他把自己的孩子们都毒死,然后和妻子一起自杀了”——这是我书上看过的简单一句话,我不知道,这个孩子“们”竟然如此之“们”,这个过程竟然,竟然如此……

    这个演员简直太像戈倍尔了,五官是隼和狼的融和,刀削一般的高颧深目,而特别是在希特勒周围的军绿色中,他的糟黄色文官制服尤其醒目。

    那鹰一样的眼睛居然流泪了,他像希特勒一样让柏林市民和士兵为他们的疯狂殉葬的时候他的脸依然酷毙了,像沙漠一样酷毙了。戈倍尔让希特勒的秘书为他记录遗嘱,秘书说,她正在打元首的遗嘱,他猛地收了泪,“那我一会再来。” 戈倍尔不仅将妻子孩子全部弄到地下,还唯一一次违背元首领袖的命令,元首让他带着家人离开——他执意为元首殉葬,带领全家。

    戈倍尔夫人领着天使一样的一群孩子,真的是一群,6个,其实他们一共是7个,刚好一串完整的音符——还有一个是戈倍尔夫人书写遗嘱的阅读对象,一身戎装地放置在相框里。孩子们跟着妈妈,小鸟一般地齐声说:“我们来看希特勒伯伯和爱娃阿姨。”银铃一般地为希特勒伯伯和爱娃阿姨齐声合唱,妈妈是他们的指挥。

    “孩子们不能活在没有国家社会主义的世界里……孩子们不能活在没有国家社会主义的世界里。”这是妈妈一再强调的要把他们都带走的理由。妈妈监督着医生用锥形瓶配制好深度安眠的药水。“孩子们,这是妈妈跟你们说过的药,有点苦,谁先来……海达你最听话,你先来……”最小的女儿先喝了,苦得瘪了下嘴,最后一个最大的女儿哭了,“妈妈我不要喝……”妈妈只好用灌。

    孩子们都睡着了,妈妈蹑手蹑脚地进来,掏出一盒小药丸,逐一放到孩子嘴里,用手将上下牙挤压合拢,干脆的“咔”一声,孩子微微抽动一下,头就歪过去了,妈妈将被子给她/他从头盖上——每个孩子都是一样步骤,简洁而干脆。6个都完成后,她走出房间,颓然蹲在地上,她的丈夫,在几步外看到她。

    轮到他们了,戈倍尔戴好手套,整理好衣服,和妻子走到地上,他先朝她开枪,然后朝自己开枪。两声枪响刚落,几个士兵有了之前对付希特勒和爱娃尸体的经验,毫不拖沓老练地从过来浇上汽油,点火。


    彼得的自行车

    彼得只有12岁,元首就接见了他,给他授勋,因为他用火箭筒击中了2辆苏军坦克。这应该是他第一次见到元首真人,或许他会想,这个佝偻着背哆嗦着手有气没力的垂垂老人,真是我们狂热追随的元首么?

    彼得的爸爸之前曾经试图将他从街道上劝回家,爸爸也劝说其他和彼得一样未成年的“战士”,还有刚成年的战士,未果。等彼得在炮火和死亡的游荡和游击中逐渐回复一个12岁孩子的真实恐惧时,他冲回父母的怀中。

    可是,即使在苏军的距离都可以目测的时候,依然有百姓构成的所谓战场执法队将怀疑对象迅速吊死打死。即使在希特勒已经自杀,柏林防御司令刚宣布停止抵抗的时候,彼得看到战场执法队从家里走出,父母都倒在血泊中。

    于是,在苏军包围住一群德军士兵的时候,一个女人从包围中悄悄溜走的时候,他有力地牵住她的手,穿行在胜利者的眼神里,用12岁孩子的物理外表掩护她离开。

    彼得突然有个发现,河里漂着一辆自行车,他捞起来,他们对视着笑了。她骑着车,载着他离开,他们在静谧的乡间路上行进,一起离开,离开……


    特鲁德尔小姐·上尉医生

    前面说到这个电影的纪实性,虽然隐约记得资料上说这个电影的视角和发轫都来自真实的希特勒的女秘书特鲁德尔小姐,好像她的姓是荣格,和著名心理学家一个姓——片子她的正式称呼是“荣格夫人”。但是我觉得应该还有一个视角,原谅我没有记住这个似乎是影片中唯一有点清醒旁观者样子的知识分子模样的年轻医生的名字,只记住他的军阶是上尉。这两条线索,前者的角度应该是从地下掩体由内而外,因为她一直都呆在希特勒身边,对于外面的战事并无切身体验;后者则是由外而内,他原来是负责食品药物运输的,后来到地下,并偶然见证了希特勒的死亡。

    上尉医生的反省和清醒比彼得的父亲幸运,他尽力的劝阻不要继续抵抗血拼的语言似乎有些奏效,而他也在战后几年被释放。

    特鲁德尔小姐被招聘被希特勒钦点为秘书,陪伴见证了希特勒最后的时光,她曾经在爱娃表态时迅速接口表态愿与希特勒一起死,虽然此后自己都不知道当时为何脱口。在希特勒死后突围,被苏军包围时,因为女性身份,又得到12岁男孩彼得的帮助,逃脱。战后被甄别为年轻的追随者,被释放。

    片末是2002年特鲁德尔小姐逝世前一段采访录像,她说自己多年以来都不愿意开口,直到不久前看到一个展览,一个被纳粹杀害的年轻女子的遭遇刺激了她,“年轻不是借口,应该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


    属于此地的“60周年”即将到来,《覆灭》直感后,在纸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忏悔需要勇气,和能力;接受忏悔也需要勇气,和能力——真实的勇气和真正的能力。不忏悔和不接受忏悔,不知道是否只需要“勇气”。


    附:50块一张的电影票,这个所谓“电影节”简直是发横财,但是我依然迂阔地拒绝了黄牛20块的拉票。


    http://www.blogcn.com/User7/ecnumeng/blog/21745217.html

     短评

    absolutely fair and objective

    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他们说我的萌点都是渣渣!!

    11分钟前
    • 六壁坂
    • 力荐

    罪孽者歇斯底里的信仰,没有任何煽情的渲染,可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赤裸裸沉痛与残酷的直感。

    14分钟前
    • Ragdoll™
    • 力荐

    元首最后的失意时刻,帝国毁灭的萧条前夕。Bruno Ganz演技精湛!从第三帝国的视角出发,竟对元首一丝同情。对元首的赤胆忠心,至死效忠,负隅顽抗,自杀殉葬,与丢兵弃将,谋求保命,违令背叛的对比引发触动和深思。纳粹德国虽注定失败,但其宣扬的思想和形式化符号及精神却成功根植到每个人的骨子里。

    15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一部勇敢的片子。

    18分钟前
    • TJ
    • 力荐

    我到河北省来

    23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落幕的时候你必须站在舞台上,我庆幸我不知道一直信仰的东西突然倒塌了的感觉。全片两个半小时可是没有感觉丝毫拖沓冗长,直击心灵的点接连不断,真的很久很久没有过不暂停一口气看完这么长的片子了。真实、痛苦。

    27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自从有了元首的愤怒系列 我再也不能好好看这个了

    30分钟前
    • |
    • 力荐

    这是一部伟大、勇敢、详尽、不煽情的电影。演赫曼的Thomas Kretschmann是个很帅的德国军官专业户,在《钢琴师》《刺杀希特勒》里都看到他。

    33分钟前
    • yuanhan
    • 力荐

    带给我的震撼比任何一部同类都来要得深刻

    36分钟前
    • 达立
    • 力荐

    该片将希特勒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而不再让所谓的“魔鬼”充当人类良心的替罪羊。

    40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渣渣,尼玛死!拿根帮帮捅死他!ps:男主很牛逼,一个瑞士人把元首的上奥地利加巴伐口音说的那么好。

    41分钟前
    • Österarm
    • 力荐

    即使是从传记电影的角度去讲述,本片也显得过于漫长和沉闷..剪辑上下的功夫不够,但是演员们的演技都十分到位.希特勒的奥地利沙哑口音还原得很好,歇斯底里时候的声音连我这个老德国听起来都有些吃力.战争场面不能算壮观,只能说是逼真地还原了一些场景..疯狂和破败错落有序,为那些小细节给四星

    43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他共有7个孩子,他和妻子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帝国的天空生长,在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后也一同自杀。令人不胜感慨。历史的真实通过镜头一幕幕重现

    4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当年共我阅兵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戈培尔:“我们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

    52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除了元首全是渣渣 完全是因为鬼畜的二次元才看这片的

    55分钟前
    • moer
    • 还行

    素材啊 拿根帮帮捅死他! 尼玛死渣渣斯大林 好棒好棒的我到河北省来!!

    60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B】绝望下的人性百态,没什么剧情,拍的更像是纪录片,而且我觉得是不是有美化纳粹的嫌疑?总之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向来对政治军事题材不感冒。PS.在看完N个恶搞元首愤怒的视频后,已经无法直视那段发飙戏了= =

    1小时前
    • 掉线
    • 还行

    挺客观,偏冗长

    1小时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六百人的资料馆大厅几乎座无虚席,所有人安静的看完这部沉重、冷静、真实、严肃、压抑、沉闷、悲痛、漫长、痛苦的希特勒最后12天。历史重现,战争无情,电影还原的细节以及演员的表演都值得深刻铭记

    1小时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