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阿黛尔的生活

    阿黛尔的生活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法国 / 比利时 / 西班牙2013

    主演: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蕾雅·赛杜,萨利姆·克希乌什,热雷米·拉厄尔特,卡特琳·萨雷,奥雷利安·雷克因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2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3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4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5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6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6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7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8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9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主角是15岁女孩阿黛尔(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Adèle Exarchopoulos 饰),她有一个帅气的同学男友托马斯(热雷米·拉厄尔特 Jeremie Laheurte 饰),但托马斯并没能走进她的心。她在街头意外遇到一个美丽的蓝发女孩艾玛(蕾雅·赛杜 Léa Seydoux 饰)后,第一次体验到小鹿乱撞般的怦然心动。而当某晚阿黛尔忐忑不安的走进一家同志酒吧,发现艾玛就在那儿等着她呢。女孩们的彼此靠近让阿黛尔的青春期变得复杂起来…... 《阿黛尔的生活》改编自法国女作家朱莉·马洛的情欲漫画《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即英文片名),讲述了女孩阿黛尔一段如火如荼的同性爱情。3个小时的片长长而不闷,充满各种情趣元素,而在性爱内容上又惊人的大胆。影片最可贵之处,是没有将同性恋做为热点话题加以投机,而是以同性之爱作为承载,寄托人类最美好也最伤感的初恋情怀。主角从发现自己的性取向,到一步步找到真爱,又一步步失去爱人,整个过程就如繁花盛放又归于荼蘼,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出生于突尼斯,曾三次入围威尼斯金狮奖,其中《谷子和鲻鱼》获得了评委会大奖。他热衷于表现法国外裔青少年的生活和对身份认同的自我寻找,是一位一直维持着较高水准的创作型导演。2013年是他首次入围戛纳。《阿黛尔的生活》获得第6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和影评人费比西奖。

     长篇影评

     1 ) 阿黛尔还是艾玛 这是个问题

          雾气蒙蒙的下午跟好友在唐人街边上的Curzon Soho 看完了这部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其实我很喜欢大陆的译名《阿黛尔的生活》,简单直接。港台的译名总有太多自以为是的花头,去年一部Dans la Maison, 港译《偷恋隔篱妈》,与之相比,大陆译名《登堂入室》,简直淳朴简明到令人拍手叫好。跟朋友看完电影,走路去一家日本餐厅吃晚餐。整个路上对电影都没有太多讨论,只是觉得好看,值得看。当时我们还说,奇怪,有的电影看完了让你有热烈的讨论欲,而这部没有。过了几日,它的功力才在我心里发酵。那些细节和喘息才在我的心里沉下去又浮上来。

      阿黛尔和艾玛相遇、相爱、吵架、重逢、散席,任何恋爱过的人大概都会在这电影里看到恋爱时自己通红的脸,失恋时自己喘不上气来的心痛。看似纪录片式的追踪视角,但那镜头是如此细致、温柔,对准生活里最微小的呼吸。我们不由自主爱上这个莽莽撞撞又充满生命力的阿黛尔,她好像是从地里崩出来的孩子,那么鲜活。
       
     整个影片视角围绕阿黛尔展开,而我们像窥淫癖患者窥伺着她所有的生活。美好的,不那么美好的,隐私的,不那么隐私的。阿黛尔像是我生活中常会出现的一种女生:不丑不美,不急不躁,没什么野心,也不是不求上进,就只是那么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很多特写镜头拍阿黛尔睡觉,睡前在床上写几笔日记,吃意大利面,望天。我们以为她睡觉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或者她吃意大利面的时候会说什么,但都没有。她就只是睡觉和吃意大利面。而艾玛对生活有强烈的企图心,有才能,也有让自己的才能被表现和被看到的决心。15、6岁的阿黛尔说她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观众大概就给她贴一个“文学女青年”的标签,艾玛也说:“你喜欢写东西。你应该试着写些短篇。”写些短篇做什么呢,出版啊。出版做什么呢,让别人看到你的才华,向世界证明你的才华啊。阿黛尔不是不屑做这些,只是她真的没有那种表达欲。艾玛提到存在主义,说她同意萨特所说,人通过选择和行动证明自身的意义。阿黛尔听后只是在洒满阳光的公园里咧开嘴笑,继续吃一口美味的汉堡包,她没有想要证明自身意义的需求,或者你可以说她没有荒诞感 –-- 对人生的荒诞和意义的寻求不在她的字典里,她只是一株可以疯狂生长的植物,不求表达,不问意义。她在乎的是最直接的东西 – 吃饭 睡觉 做爱 ,做爱 吃饭 睡觉。“二”和“呆萌”是如此稀缺的天赋,我们的阿黛尔是如此鲜活地和它们融在一起,淡泊又性感。但有几人能如此疯长到八十岁?
       
     阿黛尔的酷在于 – 我就是不思想。而,现实生活却如此残酷地一再逼迫你思想。
     设想是我,大概会不停剖析自我,剖析恋人。察觉到自己被冷落,会去探究原因,找恋人谈话,沟通解决办法(当然更可能只是自以为的解决办法)。而阿黛尔只是张着她的嘴巴大声喘气,露出兔牙,抓住她能抓住的稻草,不管是喝酒跳舞,还是酒后乱性,都可以,只要能缓解她的孤独。是的,有人可以侥幸逃脱,没有荒诞感,因而不必去追问生之意义;但却没有人可以一再幸运,逃脱孤独的追捕。于是,我们看到,阿黛尔不再酷了,她痛哭流涕,辗转反侧,可以放下尊严跪地求饶,只为再换回一点温存。艾玛却已不再回头。
     如果阿黛尔足够幸运,她会拥有一份世俗的温暖。得一男人(或女人)垂爱,得三两儿女绕膝。但你我可曾见过六七十岁的“阿黛尔”?若有,眼睛也早已不再清亮。家庭、儿女、工作,柴米油盐酱醋茶,所有的一切,会一次次地把阿黛尔重新推回到她与艾玛曾面临的问题。阿黛尔可以做同样的选择,但代价是她的心变钝,眼变浊,然后对痛苦的感受可以不那么锋利,于是她就可以安详地老去。
       
     这大概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我对这样的生活抱以最大的尊重和最善意的审美。因它自有它的美感(这种美感导演已经通过呆萌又灵动的阿黛尔向我们展示得淋漓尽致)。但往往随着衰老,它变得越来越无力。而人类仍得以抱持锋芒的方法,大概只有反省(思考)。只有思想才能把我们从命运的缝隙中拖出来,洗洗脸,清清嗓。我大概还是相信苏格拉底那句话,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

      然而然而,最后的最后,人要交待的,只有自己。你要如同二十岁的阿黛尔一样,省去追问的苦恼,求一份世俗的温暖,借以慰藉老去的身躯;还是要如同艾玛一样,用尽自己所能拥有的智力、运气、能力去换一点自己认同的意义(在艾玛是艺术上的成功)。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电影里可谈的东西太丰富,比如镜头的运用,摄影机对人(演员)身体的态度,阶级,爱情..如此种种,大概会被津津乐道讨论很久,但以上,是虽不在电影中,却最想表达的,碎碎念。

     2 ) 阿黛尔为什么恍惚?

    看过这电影之后,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也像阿黛尔一样恍惚和不快乐了。大概因为我们心里也有和阿黛尔一样的问题,却也像阿黛尔一样不知问题所在,所以先弄明白阿黛尔为什么恍惚、为什么寂寞、为什么爱流泪,为什么不快乐,才能真正对这部电影释然。

    其实想要解释阿黛尔的各种为什么,首先要从艾玛说起,为什么她不恍惚,为什么她不那么寂寞,为什么她不常流泪,为什么在阿黛尔流着泪问她是否快乐时,艾玛流着泪却也坚定地回答“快乐”?

    作为共有同性取向的人,阿黛尔和艾玛有一些共同之处。她们同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如女人,碰到喜欢的女人,她们也毫不犹豫去猎取。

    但阿黛尔和艾玛也有不同之处。就是阿黛尔从未承认过真正的自己,这也决定着为什么阿黛尔为什么从未爽朗地笑过,决定着很多人为什么一边看电影一边痛哭流涕。

    当高中生阿黛尔知道自己喜欢女人,只是抑郁地流了一次又一次眼泪,然后跟随身体去享受欢娱,她拒绝不了欲望,就像她拒绝不了食物和男人一样,她不在乎食物是不是会让自己发胖,也不在乎男人是不是在音乐和文学上有同样的喜好。促使阿黛尔行动的都是本能的饥饿和本能的欲望。

    可是就像她和高中时的男友上床,和艾玛生活和做爱,无论她怎样在行为上心安理得,心理上的却从未对自己的做法有过认同,也从未在面对自己的爱情和爱人时真正快乐。

    阿黛尔明明得到了不寻常的情感和不寻常的人,却还是要骗自己,认定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要过中规中矩的生活。明明已经证明了自己和男人做爱毫无快感,明明已经亲吻了女孩儿,明明已经确定了自己渴望蓝头发的艾玛,却还尖叫着对同学说自己不是拉拉,明明在艾玛家的餐桌上已经吞下了一个又一个从不尝试的牡蛎,可她还是催眠似地对别人讲述自己“进入教育”的职业规划。阿黛尔的生活明明已经发生了改变,她却不去正视它,就只能接受内伤一般承受之后的恶果。

    比如在第一次艾玛在家中举办的画展上,当阿黛尔面对画廊老板对她觊觎般的鼓励,面对艾玛迫切地对她进行文学创作的怂恿。阿黛尔也选择了忽略,忽略那个曾经在文学课上的沉浸在一段文字中的自己。阿黛尔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像嫁了一个普通男人的家庭主妇那样生活,不该去进行文学创作,而是更应该受用客人夸奖自己做的意大利肉酱面特别好吃。这也注定了当事过境迁后两人再次见面,艾玛在咖啡馆决绝地说已经不爱她,而更爱的新欢是个画家,即便性生活不如往昔又怎样?

    因为对蓝头发的艾玛来说,那个学文学的女孩,从学校的朋友身边走开,和她一起躺在公园长椅和草坪上的女孩,一起聊到有共同喜欢的文学作品的女孩,她画作中的缪斯女孩,只有这样的女孩才是让艾玛有欲望的阿黛尔。第一次在家中举办的画展聚会令艾玛看清楚阿黛尔失去了这种光华,看清了这个女孩原来是一个只会做美味的意大利肉酱面,只会刷盘子,对文学创作和艺术丝毫不感兴趣的女孩。当天晚上,艾玛就拒绝了与阿黛尔做爱,是因为阿黛尔的魔力已经消失了。不过她在聚会上与她调情的孕妇画家身上重新发现了这种光华。

    当然阿黛尔也发现了这种私情,但阿黛尔仍旧没有正视这个问题,而是逃避了,甚至向往常一样,在艾玛留宿在孕妇画家的夜晚,被寂寞和抑郁胁迫,被欲望推着和男同事上了床,最后东窗事发,却还是本能的选择了撒谎。艾玛问她何时学会了撒谎?其实她一直都在对自己撒谎,告诉自己什么事也没发生,自己没有喜欢女人,艾玛没有跟别人调情,艾玛没有对自己冷淡,自己也没有和男人上床。


    其实在电影里,阿黛尔也的确真正的快乐过一次,在她还是高中生时,参加同学们的游行,阿黛尔大声喊了出来,唱了出来,开心并且自在。相信这也是故意与之后她和艾玛参加同性恋大游行所进行的对比。即便她早就可以和艾玛在同性恋游行上拘谨地跳舞,也可以在艾玛的朋友面前和艾玛貌似坦然地亲吻,但她还是不能彻底的快乐。同样还有一次她与男同事跳舞,看似也很开心,肢体语言能够完全告诉大观众,可是黑暗的环境和看不到的表情似乎都在预示,这不过也是一种因为看不清自己而仅仅满足了欲望的行为。

    蓝头发的艾玛为什么不恍惚?

    因为她显然提早就挣扎过,而且做过更深入的挣扎,形式上的挣扎。她读萨特,见面之初她就对阿黛尔诉说,萨特曾经给予她存在的理由,令她在某个年龄段就已经对自己进行了认同。如此一来,她之后追求和得到的每一样东西,都十分光明正大,所以无法根深蒂固地不快乐。

    刚看完电影,心里总是觉得蓝头发的艾玛无情,阿黛尔可怜,可是艾玛才是那个真正真正爱过的人,她和阿黛尔在一起的时候,明白自己爱着对方的肉体和精神,而分开的时候,也大喊着让阿黛尔完完全全地离开了自己。阿黛尔呢?她真的爱着艾玛么?艾玛只是她的最爱的那种食物,她的欲望,她的不能缺少,少了艾玛,她仍旧能靠其他食物存活着,但却总是欲求不满,空虚恍惚。因为她没有真正爱过,也没有真正不爱过。



    还有,你有没有觉得主角阿黛尔很熟悉?

    假如你看过的样很“法国”的电影《斯黛拉上学去》,那你琢磨一会儿,就会怀疑阿黛尔也许就是斯黛拉长大以后的样子。

    两部电影里的女主角名字中不仅都有一个黛字,更重要的是她们身体里都有触角,这些不知哪里生出来的触角,竟然肆无忌惮到处抓取寂寞。她们以为自己只是在安安静静地观察生活,以为自己不动声色,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比别人更加深入和激烈地投入了生活。在《斯黛拉上学去》里面 ,有个拿救济金的男人就发现了这样的斯黛拉,发现了她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阿黛尔的生活》里也有一个人发现了阿黛尔的不同,就是那个在第一次聚会上怂恿阿黛尔去纽约,在片尾追着阿黛尔出画廊的演员。他说对阿黛尔说,现实里你更美。但阿黛尔却永远发现不了真实的自己,因为从艾玛画了她的第一幅素描后,阿黛尔就一直躲在她艾玛的画里,早已看不清自己了。


    电影感情部分的处理,又和拉德克利夫·霍尔的小说《孤寂深渊》十分相似。一对恋人中,一个是有才华的艺术家,另外一个却陷入了无法言说的孤寂。应该还有相似之处,但是那书我忘得差不多了。

    应该已经不流行这样的影评,但是下午看完心里很难受,所以去看影评找找安慰,但是排名靠前的影评们更让我难受(什么caocaofuckcaolesleslesbian),只好自我排解。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308623/answer/21041518

    刚刚在知乎看到了一个问题。
    《阿黛尔的生活》深层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评价?

    我就忍不住又回答了次发泄一下。

    ————————————————————————————
      
      首先这是一部直弯共赏,甚至雅俗共赏的电影。
      
      其实,同性恋题材并不重要。也根本不是电影火起来的原因。
      
      假如这部电影是一块榛子味儿的loacker威化饼,那同性恋题材就是威化饼中作为噱头和卖点的“榛子”。吃过的人都知道,吃这种超好吃的威化的时候,榛子的口味完全融入其中,舌头根本分辨不出它的位置所在,但还是好吃,美味地晕乎乎的。
      
      而当你开始考虑,这威化为什么好吃,榛子究竟被藏在哪里,说明这威化的好吃已经进入你心里。
      同样的,当你开始考虑《阿黛尔的生活》的深层含义,其实就说明它已经被植入你心底了。很多人看过之后心里不是滋味,虽然关上了电脑,离开了影院,但口袋里仍藏着阿黛尔的恍惚和不快乐。
      
      我们有些羡慕阿黛尔与艾玛的际遇(说是艳遇不太准确),但也害怕在自己(任何性别)的爱恋中有和她一般的遭遇。
      
      然而,爱情也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因为无论是同性爱,还是爱情,都无法让如此之多的人有如此之大的共鸣。
      
      个人认为《阿黛尔的生活》主题在于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也就是在你和自己的关系,以及你和这个宇宙所有人事物的关系。其实这是所有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无论你承认与否,无论你是哲学家还是个无知又善妒的情妇。
      
      阿黛尔便是一个没有去进行自我认同的一个人,也是一个从来没有真正面对和剖析自己的一个人。电影中有无数她吃尝食物的镜头,她睡觉异常香甜的镜头,她嘴唇的镜头,这些都是她追随欲望的体现。爱上女人,开始接受牡蛎,这些都不是正常的变化,而她却因为深究之后可能到来的痛苦,选择忽略了自身的种种变化,这和许许多多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他们被欲望催使行动,觉得异样时,却因怕痛不愿给自己一刀,看清肚子里面真实的自己。
      
      明明肚子里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却不承认它的存在,这是无法认同自己。但同时,行为却被真实的自己所支配,她也就间接地不能认同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这样如何会快乐?其实不只是阿黛尔常常莫名其妙的流泪,生活在这世上的人也大多恍惚落寞却不知所以。
      
      而蓝头发的爱玛在第一次约会中,就对阿黛尔透露,自己早已进行了身份认同,她说萨特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更高的准则,每个人都是每个人存在的理由。
      
      当一个人如蓝头发的艾玛一样,承认了自己的存在是完全合理的,那么也就间接认可了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那这个人在生活上也少了彷徨,在爱情上也如艾玛一样敢爱敢恨敢撒手,就连宇宙在她眼中也变得简单多了。
      
      阿黛尔的生活看似是爱情同性电影,但真正让它火起来的那些人,大概都将它看成了一部述说自我认同之路的电影,也只有这样的电影,才能够敲响大部分人在潜意识里寻找真实自己的那份共鸣。
      
      
      看过一些影评,认为艾玛和阿黛尔原本就有“阶级”上的差别,这也是她们注定分手的原因。没错,电影有很多细节都在欲语还休,都在明着暗着说些什么,但我始终认为,人生的终极奥义不过是我妈妈说过的那句话,“自己觉得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事。”
      
      无论是什么原因,能导致结果的,都是极其个人选择,而个人的选择,又完全建立在,此人现阶段对自己的认知之上。

    ————————————————————————
    其实不论在豆瓣还是知乎,大家在评论里的观点都很多,而且深入又独到,但只是说这部电影的话,我觉得阿黛尔为什么恍惚的最终原因,还是她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去思考,更没有对自己的疑惑进行解答,而是放任这种如氤氲一般的蓝色雾气把自己染到恍惚和忧伤。

    我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后来我偶尔受邀回答知乎一个关于这部电影里一首诗歌的问题,突然又想到电影里还有几节课,仔细扒了一下,才发现这两条线索被导演安排在其中,也是别有用意的。刚好说明了阿黛尔对自己的不认同和不自知。
    关于那首诗歌和几节文学课的个人解析在这里: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385506/answer/21203728

     3 ) 才下【-哔-】头,却上心头

    这部电影几乎全程特写,恨不得把镜头粘到女主角脸上去,拍她张开嘴睡觉,吃意面吃得满嘴蕃茄酱,哭的时候鼻涕一路拖下来。

    一开始让人感到很不自在。远景是上帝视角;中景是围观群众;近景是座上嘉宾;大特写就......大家又不是很熟,谁要一直看陌生人脸上的毛孔粉刺青春痘啊!这泥妹是「侵入」私领域啊!!不苏服啊!!!

    特别是我这种「生人勿近」的类型,平时只要感受到一丝一毫的「攻击」性,就会警铃大作。
    但也曾遇到过刚认识就赤条条在我跟前跑来跑去的同龄,结果反倒是以自己都很吃惊的速度就缷下防备跟对方混熟了。

    没人喜欢鼻尖对鼻尖地跟陌生人讲话。不过反过来说,如果跟一个人鼻尖对鼻尖地讲上3个钟头的话,她就不是陌生人了。

    突破安全距离的大特写,突破尺度的性爱场面,是让人受不了想拔腿跑,还是接受屏幕中的主角如同老友。「侵入」的态度和姿势很重要。

    顶着一头乱发的Adele,两颗兔牙和大笑的嘴角很可爱,但是谈不上美艳或性感。永远素颜永远穿着随意。外形就亲切讨喜。而演员Adele是我所见过的最没有self-conscious的......人类。
    镜头贴得再近,她的表情和肢体都毫无防备,就像角色Adele在Emma的画布前全身放松神情自在地张开腿,演员Adele好像生活在truman show中,全然不知道有人在拍她的样子。
    她发呆的时候眼神全空,吃饭会舔餐刀上的酱,走路提裤子,在吻Emma前伸舌头湿润嘴唇,哭的时候眼泪就这么流下来......和鼻涕一起。细节都那么满又那么自然。

    看到她四仰八叉的睡姿,看到她手舞足蹈的样子,看她大口大口攻击食物,看她永远整理不好的头发。一点也没有陌生感一也没有威胁感。这不是十年前十五年前我自己的死样子么?至少......我肯定曾经认识过这么一个姑娘,这样哭过这样笑过这样趴着睡过。

    然后就觉得被吸进去了,变成为好朋友了。她恋爱了,失恋了。伤过别人的心,也被另人狠狠伤过。劈过腿,也因此失去了最初的爱恋。依依不舍地转身,长大了。

    就算不喜爱她,谁又忍心责备。在咖啡馆里她哭着看Emma走出视线的那一刻,谁还记得有「道德至高点」这种东西。只有心疼。不是心疼Adele,而是心疼曾经失恋的自己,心疼曾经失去挚爱的朋友。

    这是法国电影跟美国电影最大的不同处。后者让观众体验,艳羡,幻想主角们的人生,而前者是把主角的爱恨别离的过程都变成观众的人生记录。即使语言不通文化不同,谁没有过跟Adele一样的同学?谁没有过和Adele一样的心动。

    当她成为我们自己年轻时的写照,化身为我们记忆里的某个小伙伴时,看到她做啪啪啪的事非但不尴尬反倒有种亲密感(话说闺蜜就是会讲这种事的吖),至于她的爱人也是个她那也就是她的一部分而不成为她的标签认证(当想到自己的朋友时,我们脑内最先冒出的一定不是对方的性向,更不会以此界定伊)

    导演只要信赖观众,不要插手试图去做引导。
    因为是同性恋,所以必然跟异性恋不同。还在自我认定的Adele在同学的紧逼下大喊「我不是拉拉」,她带Emma回家时不能跟父母说那是自己的女朋友。鼓励的朋友和不认同的朋友,开明的父母和传统的父母,在电影中存在着就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样。
    不是drama。c'est la vie。不是「我们跟你们如何不同地生活着(aka请同情我)」也不是「我们跟你们如何相同地生活着(aka请接受我)」,而是「我们跟你们一同在生活着」

    导演的控制力分明极强(开头和结尾都是Adele走向「下一站」背影,讲读Marivaux对应Adele给小盆友们上课),通篇却呈现家庭录像带般的轻松随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要拍成这样的电影,要有两个不惧裸露不怕床戏演技清新自然的年轻演员,一个不畏3小时片长还敢拍空镜的导演,一个把这种尺度定级为NC12的体制,还有一群看电影之前不把床戏当噱头,看完之后不把观注点放在「真做假做」更不会因此拉黑女主角的观众。

    换则言之,这片只有法国人能拍。法国片的存在意义,不在票房也不全在文化输出,而在于「别人都特么干不了这个」。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终极存在意义应该是在这里吧。

     4 ) 阿黛尔转身离开

    身边无数朋友,看完《阿黛尔的生活》的第一个问题是:性爱场面有必要拍满二十分钟?还真刀真枪的样式,足可以收录进教学指南当活教材(真实度另说)。更有人好奇揣测,身为戛纳评委的李安,该不会是因为几场角力般的床戏,令他想起了《色,戒》,因此也加入了点赞的行列吧。 我看完电影的第一个问题则是,如果艾玛换个异性恋的性别,那么,她必然是千夫所指、万人唾弃的文艺渣男。无论她怎么以愤怒的受害者出现,她的表现似乎太过夸张了。感情本来就是两人的事,刚饰演过中年基佬的任贤齐老师就这么唱过: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 《阿黛尔的生活》所想展示的,其实也是一对拉的日常生活。 这部火爆2013年的同片,它把故事架构在极其流俗的一见钟情上面,此外还有相当稀松的日常起居,娱乐出行,夹带导演喜欢表现的特色食物,令观众头疼、令剧中人崩溃的吵架决裂,在大特写的频繁冲击下,两位女主演的迷人身体似乎一览无遗。 导演仿佛也想借此说明,他费尽心思去展示这对恋人的状态,不留死角,并且,抓住了她们最完美的部位,一种味道以及一个瞬间。在导演个人酷爱的跳舞场面上,阿黛尔更是能抛开一切,进入绝对放松、完全自由的情境。 对好色之徒来说,《阿黛尔的生活》似乎太过冗长,时不时来上一段素面朝天,镜头还晃个不停。对饮食男女而言,电影又把情感的事情说得太简单了,简单到不像一部常见的、穿越千难万阻并且汹涌猛烈的同片。她们分手的原因并不是爱情的魅力褪去,而是阶级落差带来的隔阂——无法被克服和消除。这也是双方家庭为何要先后出场的原因,以及几年以后她们组成了一个新家庭,那不过是一种尝试与努力。 艾玛是艺术工作者,思想复杂。阿黛尔拥有的却是普通人生,简简单单,这种天然的差异,必然导致生活出现裂缝。出身的不同带来了教育的不同,进而变成了思维认知方式的差异。艾玛想让阿黛尔靠近自己一些,令思想的土地变得肥沃,但阿黛尔更满足生活本身的丰饶,她热爱工作,擅长制作美食,跟周围人关系融洽,可是,她却无法真正进入阿黛尔的生活(尤其是核心的艺术创作),而只能充当了一个尴尬的旁观者和被画的模特对象。 虽然有外人的辱骂和不解,但实际上,相比其他同片里的洪水猛兽,《阿黛尔的生活》的相遇相爱几乎没有遭到太多阻力跟折磨。艾玛的才华得到社会认可,她也有艺术领域的朋友圈。相比之下,阿黛尔的地位就让她倍感失落,茕茕孑立。她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她无法完全面对自己的身份,更无法真正跟艾玛身心交融。这大概也是说明,在阿黛尔所处的阶级环境里面,同性恋仍是一种禁忌,至少是无法被公开宣扬的。可在艾玛的交际圈,同性恋仿佛是拥有着激发创作激情的源泉,大大方方,汹涌不断。 爱情因为强烈的第一印象而萌发,被食物所催化,借助性事而升华。身体的亲密,会带来生活的能量和热度,并且,两个人的渐行渐远,其实也是被身体所控制。后来在餐厅,两人一度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了激烈举动,阿黛尔试图用身体来唤醒艾玛的爱意,正如她的情感启蒙、人生一切,完全是被艾玛所唤醒。或许,导演也是想借此说明,只有在鱼水之欢的时候,她们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平等。不需要言语,就能找到神秘的平衡点,互相满足到对方。 因此,戏剧性不是这部电影所感兴趣的,实际上故事本身还有些俗气,缺乏吸引力。可是,导演把重心放在了其他东西上面,她的青春期困惑,她无可避免地陷入恋爱,她的人生彷徨,两个人的冲突交恶,试图挽回以及无能为力,这分明就是一份感情从萌生到死亡的完整记录。导演想要把握的是不同阶段的基调,以及两个人的情感特征。另外还有蓝色带来的甜蜜和忧郁,对阶层差异无法被消除的冷意和悲观。 所以说到底,阿黛尔只是一个平凡不过的底层女孩。不知道爱为何物,又渴望爱,无法放弃。她被蓝头发吸引,被开发,变成了爱人和被爱的对象,可是,她却无法真正在生活中与爱人平起平坐。 她无法抽离出一段揪心的情感,又不得不转身离开。【名牌】 参见:http://www.douban.com/note/328784991/ 影之味:生蚝、臭肠以及菜尾汤

     5 ) 这是她的生活,还是我们的。

    可能这是我这么多年最期待的一部电影,在知道它得了金棕榈之后,几乎日日盼着预告片,在预告片出了之后几乎每天看一遍。而之前也买了漫画来看。
    居然是来法国第一本在一个小时内看完的书。
    而电影呢,很好的吧,漫画没有描绘的细节,全部用一种非常写实,又那么符合生活逻辑地把故事圆满的填充了。

    故事很简单,一个女孩在青春期,对性的感知与迷茫。再到遇到一个人海中,轻撇一眼就无法忘掉的女子,何况头发还是蓝色,这么扎眼的颜色。

    于是,邂逅,熟知,相爱,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的产生问题,出轨,分手,失恋的痛楚,尝试着复合,最后再见面,发现其实她已经不在她的世界里,虽然画廊里展出的画上,画的都是她。

    电影改编自法国同名漫画,和漫画的出入,大致在于,漫画的叙述主角应该是Emma,而电影是Adele;漫画用很多的篇幅去表现Emma如何和Adele在一起,两个人之间关系未明的纠缠,而电影则更着重与Adele在分手之后的种种;结尾的变化,还有Adele的职业的确定为老师而非公司职员。

    很佩服Abdellatif Kechiche的大胆尝试,很少有一部电影,在一部三个小时的长度里,前两个小时居然几乎用的都是大特写的镜头,拍主角上课,吃饭,睡觉,自慰,做爱,洗澡,调情,但是却不让观影者对此手法心生厌烦,没有任何的被侵略感。
    这种手法的运用,另一方面带入感极强,特别是在面对电影巨幕观影时,整个屏幕上充满着女主角的影像,她对Emma的眉目传情,她吃饭时候的愉悦,她的困惑与迷茫,甚至做爱的时候,还在用大特写。
    给人的感觉 -- 震撼。

    还有长达十几分钟的性爱场面,非常的让人震撼,倒不是说内容,而是完全没有任何配乐,最直观的方法去呈现。


    想来阿黛尔的生活,其实也就是把她人生中这段经历,用最直接明了的方式呈现,当然它也在呈现两个人的爱情故事。

    “爱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千种,万种,是擦身而过的一瞬,是阳光下的回眸,是某种气味或一句聪明的调皮话,但是分手的理由,总是单调的一致,无非即是不爱了。”

    几个眼神的对视,几段暧昧的调情,交待了两人的相爱,而常规的爱情电影总是更喜欢表达--“成为爱情的过程”,往往对情侣之后,生活之下的情景较少如此事无巨细的展现。

    想必导演很清楚,负面情绪的感染力远胜简单轻松的快乐。

    蓝色是第一章里爱情的主色调,而第二章里它的功能就转为分手的写照。

    Abdellatif Kechiche从电影第一篇章就做了伏线,两个家庭聚餐的场景与布置上的不同,对话和氛围上的差异。
    虽然没有把“Emma在Adele家半夜裸身去厨房拿牛奶喝,以致于被Adele的妈妈发现两人的关系”,这段在漫画里算是有张力的情节放入到电影里。
    但是他还是很好的选取了转折点。

    整个电影的转折点,被导演很巧妙地安排在阿黛尔辛苦帮Emma筹备朋友的聚会。

    而这个聚会上,艺术家的朋友,不是圈子里的人,自然也跑不远。在聚会里,身为幼儿园老师的Adele发现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残酷的发现,不仅仅表现在Adele时不时的瞧着Emma在聚会里的一举一动,同时也被镜头适时虚焦人物,对焦在背景里的默片 -- 用那黑白默片里夸张的表情去映衬Adele的焦虑心情。逃避,是对问题所能采取的最快措施。在聚会里她只能靠自己不停的忙东忙西,去照顾Emma朋友是否enjoy party,来证明自己也在参与这个party。而对于法国人或者艺术家来说,一个风趣幽默的对话或辩论,远比美食来的更重要。他们爱美食,但是他们更爱咖啡。

    这是伏线一。而伏线二是后来在Emma工作方面出现问题,她在一旁吃早餐,却也提不出半点建议为Emma分忧解难。

    距离的开始,意味着冷漠入侵在两者的关系间。

    Emma忙于事业,无暇分心Adele, 从情感上合理的构建了阿黛尔肉体出轨的理由。

    于是,他们也如一般情侣一样,最终走向了分手。

    分手那段性,确是是张力十足,Emma的爆发也是Lea终于在整部电影里,有了属于自己的关键一幕。

    之后便是很长的篇幅去描述,Adele失恋后的各种场景。想必,爱过一次,分过手的人,是能从中感受到那种挥之不去,又突然袭来的痛。

    可以说是年度里最好的,表现失恋中受伤一方的种种的体验片。

    她们相遇是因为蓝色擦身的一瞬,而分手后的那场再见戏,两人同样穿着各自蓝色系的衣服,坐在一个蓝色点缀的咖啡馆里,而一切早就不可挽回,-- 一个人不爱了,那两个人的缘分也就到头了。

    电影结尾,阿黛尔去Emma的新画展,看到了Emma和她的现任。现任以一种女主的身份置身与画廊里 -- 与Emma的关系是平等的,能权衡宾客之间的关系,能给Emma事业一臂之力。
    也许在阿黛尔转身的那一刻,她明白了,自己自始至终都未曾在这段关系里找到过平衡。

    ------------------------------------------------------------------------------------------------

    记得有次看导演的采访,他说,阿黛尔和Emma的分手,其实是阶层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

    Emma代表的艺术圈,也即上层社会,话题总是关于艺术,哲学,连带Emma的家庭,非常的开放与轻松,对同性恋的态度亦是宽容。
    而阿黛尔来源于中下层,她的家庭对艺术完全没有兴趣与不了解,对同性恋的态度也是反对。这点导演用阿黛尔家庭的聚餐,emma来阿黛尔家的聚餐之间的对话,以及阿黛尔父母为她过生日的聚会(内容也是极其简单的小家庭),甚至阿黛尔所处高中,那些同学对同性恋的反感,都可以窥视出来自两个阶层之间的不同。

    但是,这部电影妙在,导演完全是在展示一个人的生活,始终是一种中立的姿态。(突然想到le monde这个报纸,在法国算是最中立的,虽然稍微偏左。)当然,也是看的出,他对阿黛尔的爱,对一个迷茫女孩到坚强女人的转变的用心刻画。

    -----------------------------------------------------------------------------------------

    给五星,是因为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可以在我过分期待的前提下,能给我超出更多的。

    当我走出电影院,到街上,面对着巴黎的街道都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曾经遗忘掉的感觉,瞬间就把自己找回来。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不同的,但生活里总有那么些个线索,可以把一种情绪串联起来。

    而这部电影所给的启示就,一部好电影,它做只是最具还原度的呈现了生活,但是,它把观影的人,带进了电影里,主角的世界。她的世界,她的故事,只是一个入口,而把观影的人最终打动的,其实是“我的世界”,或者“我们曾经或即将经历的生活”,是那一部分把我彻底打动了。或者,我在阿黛尔身上看到过自己。


    -------------------------------------------------------------------------------------------------

    这篇影评其实写完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中间也重新再把电影再看了几遍。以及也看了周围些友邻的影评。

    好多都是关于Emma与Adèle之间出轨的讨论。

    1.一段关系里,没有一个直接完全的责任人,就正如两人会在一起,绝不是一个人单恋的结果,而分手,也不全然是另外一个人的错。

    2.为什么会把她们的分手怪责于阶层的不同?

    举个自己的例子吧,到了巴黎才学的艺术史,刚刚开始到了卢浮宫参观,是到无数的艺术珍品在眼前,除了那一声的wow之后,是铺面而来的羞耻感,而同学在讨论,Poussin 和Rubens , 我连两个人是谁都不认识的尴尬,又有谁可以了解。即便如何努力想加入,但起码得先学了艺术史,懂得他们到底是谁,做过什么。
    而在我学了一年之后,身体力行看了无数展之后,是变了,值得不是价值观或者人生观有什么变化,而是注意力点。
    自己的生活里,是围绕着艺术,电影,音乐,看展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与拓展生活,而这一年所交到的朋友也是这个圈子里的。

    然后呢,我的以前的朋友,一年后来到这里,我们从曾经非常好的朋友,变成,见面也不知道聊什么。

    是人变了的结果。

    回到故事吧。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一个高中,一个大学,世界对青年来说是很小的,学习,爱情,就是一切。

    而工作后或者更成熟之后,一个是幼儿园老师,世界依旧是如此,没有得到拓展,而另外一个是艺术家。
    一个艺术家如果停止拓展她的世界,她的一生也就完了。
    拓展,就注定她的一生要无限的膨胀,去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知识,艺术理念和哲学。

    如果一段关系,两者达不到同步,如何可以平稳同行直到人生尽头。

    这段关系,可以说,阿黛尔没有变,一直是如此爱着Emma,变的是Emma.
    但是,谁能怪她呢?

    两人的感情始终是无关道德层面,不论是精神出轨也好,还是肉体出轨,如果不是感情早已有了裂缝,也不会得到这样的果实。

    说到阶层,艺术,从来不是属于大众的,它从诞生开始,一直是社会金字塔最顶尖的玩物,而艺术家说白了也是为那一阶层人服务而已。
    而老师,是为所有人,没有贵贱之分,很伟大的一个职业。
    正如电影里的Emma,她的爱与不爱是忠于自己,不会顾虑他人。而Adele,就像老师这个职业的设定,从家庭,从自我,去是牺牲自己。

    这个电影设定本来就是有阶层性的,这也是它高于原著漫画的地方,为什么她们不是来自两个相同层次的家庭和专业?

    当然,爱情是可以发生在任何的情景里。

     6 ) 带你进入les的真实世界

          用这个标题并不是说我认为这是一部只描述les的电影,正如导演所说,这是一部世界的电影,这一段青涩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中,但是用les的形式表现,正展示了爱无边界无性别差异。

        电影没有使用太多音乐,再加上大部分人物描写都使用了超特写镜头,俨然一副纪实片似的叙事方式。妙的是这种刻画方式没有让人觉得厌烦头晕,反而使影片的代入感极强,悄无声息地将观众领进了阿黛尔的微型生活中去。

    阿黛尔的性格
        阿黛尔的性格中有很强烈的中性特质(中性特质指刚柔并济,而并非阳刚),不仅仅从她的行为举止细节(如吃相、睡姿、与人交谈的方式、游行中的表现等等)。从这一方面我认为她是性向不确定型,也就是遇见谁爱上谁就是谁。
        阿黛尔喜欢蓝色,电影从一开始就交代了她的小空间里,从寝具到壁纸,以及她的书包都是蓝色的,在蓝色的大海中漂浮着仰望浅蓝色的天空,包括最后一幕她精心打扮身着蓝色连衣裙告别这段爱情。而那惊鸿一瞥爱上的人,有着亮蓝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那是她最爱的颜色,而那个人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蓝色的温暖。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很积极有意义的作用,那就是对于les性爱过程长达10分钟的特写描述堪称为对那些男权主义者的性知识普及。因为他们常会不屑于女人之间的性爱,而不知道对于女人来说,性是爱之所至,水乳交融的形式千变万化,两个柔软的身体相触互相融化在对方的肌肤里。在电影院里看着那10分钟的性爱镜头,我觉得非常感动,女人在对方的身体里看得到自己的需求、欲望,反射着彼此的理解和交流。

    爱情
        但是正如各种形式的爱情一样,所谓门当户对是爱情长久的保障。我所说的门当户对并不是指家境门第,而是指双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爱人是相伴一生的伴侣,只有精神交流的顺畅才是爱情长盛不衰的基石。阿黛尔对艺术的一窍不通以及她的成长环境让她无法进入emma的世界(这点我深有感触,参加艺术家圈子的聚会总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导演说,这段感情的破裂源于阶级差别。这是必然的,阿黛尔无法为emma分忧解难,除了做饭无法胜任女主人的角色,与emma的交流无法深入。她虽然爱emma,却无法走进emma的内心。从爱情的存在主义角度来阐释,无非就是彼此的需求和依赖。阿黛尔与emma在一起让她学习到了性,哲学,艺术,她在进步,在扩大自己的认知领域,对阿黛尔来说是成长。而对emma来说,阿黛尔只是一个年轻的,让自己有激情的爱侣。因此在这段感情中,显然阿黛尔处于劣势,不平衡的关系总有一天会被打破,只是迟早。

        阿黛尔出轨只是因为察觉到了emma对自己感情减淡而寻找的自我安慰,但是内心依然那么深爱着emma。可是出轨只是分手的导火线,emma早已分心了。(感谢导演的代入感,我完全能感受到阿黛尔的内心)对于艺术家来说,爱情是烈火,是创作的灵感。如果换做别人,也许会原谅阿黛尔而继续维持两人的关系,但是emma不会,她需要纯净的爱情(从她的家庭聚会中便可知,她的家庭对爱情的重视,祝酒时都是为爱情干杯),她爱便不顾一切,不爱便转身离去。

        
        很喜欢原来漫画的名字:蓝色是种温暖色。怎么不是呢?那个突然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带来激情和爱情的蓝色精灵让阿黛尔体验到了爱的温暖。电影中有一个转折,emma的头发突然染回了金棕色,其实那便是阿黛尔梦将醒的预兆。从一开始阿黛尔春梦中的emma,到后来好几个阿黛尔睡觉的镜头,都影射着这个美好的初恋之梦。蓝色的emma就是一场温暖的梦。

     短评

    看来不同阶级,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价值观的人,是很难有共同语言,也很难最终走到一起。片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剪辑的节奏和信息量释放最具水准,大量情绪化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毫无避讳,观影的震撼就来自这股无限贴近阿黛尔的生活的真实和直接,原来不作死也照样会死。★★★★

    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不要考虑同性还是异性,首先是一部爱情电影。初恋的心动、冲动、性的快感、爱的疯狂,渐渐平淡、背叛、失去的痛苦,像个完整的圆,如很多人经历过的爱。影片突破了性别,仅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改编得非常成功,尤其后面的处理,提升了全片。阿黛尔的表演真实且让人感动,好像这一切是真实发生的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部讲述生活且真正“活”的电影,从性爱到舞蹈,从派对到食物...代入感极强,两个主演奉献巅峰演技。

    1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饿的时候就想狂吃,伤感的时候想大哭,孤单的时候就想被爱,有裂缝的时候就争吵,痛过之后就离开。很细腻真实的影像,这不仅仅是adele的生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平凡普通带着缺憾但也美好灿烂。To love, and infinite tenderness.

    16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推荐

    最喜欢的镜头是Emma和Liz在调情那段,Adele的妒忌与不安,落寞与孤独都投射在背后大荧幕的女演员脸上,这大概是全片最具设计感最不简单粗暴的一场戏了。几近三个小时的片长实在太长,足够让我回想起十八岁的那场恋情。有些人离开之后遗留下的缺口太大,过了三年五载还能真切触碰到尚未填满的遗憾。

    18分钟前
    • 樹一
    • 还行

    哲学课未修完,来自蓝翔的她已离去

    19分钟前
    • 还行

    形式:画面大多浸润在冷色调 特写 近景 长镜头 手持摄影的调制中,压迫观众视神经,又让情绪强烈地卷入。梧桐下的温软 床戏的酣畅 餐桌戏的诙谐等暖色场景平衡了节奏。内容:核心直指社会阶层差异导致了爱情的终结,再美妙的性爱也无法消弭思维的鸿沟,阿黛尔缺乏态度的性格决定了命运。【AMC又一城】

    23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有些人是长颈鹿,不需学会飞行就能摘到星星;有些人是变色龙,不需要走动便能隐藏自己,但阿黛尔只是阿黛尔,想吃就吃,想亲吻就要一个真心实意的吻。最残忍的不是结尾,甚至不是阿黛尔流着泪说出你已经不爱我了的时候,而是艾玛微笑着推门走入咖啡厅的瞬间,爱过的人最怕的是彼此终于能够相视微笑。

    28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8 北非移民女同的自我认同之路。尺度方面基本上就是一部A片。女主兔牙很可爱,剧情和手法毫无创新。你不顾投资方的感受把电影拍成3小时,我就要考察你有没有《芬妮与亚历山大》的水平。结论是台词功底太差,引起冲突的方式太简单。

    29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官方首映完毕后,戛纳最大影厅里的所有人起立鼓掌长达十多分钟。完美的电影,it will make you fall in love hopelessly...and leave with a broken heart.

    31分钟前
    • 添添
    • 力荐

    逼格不同的人,可以一见钟情,但无法长相厮守。

    34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推荐

    被刷屏&观影感觉都神烦,好在哪里了

    39分钟前
    • 较差

    如果是去年今日,我大概已经哭死在电影院。可365天过去,我的雨季结束了。

    44分钟前
    • 很好很会吃米
    • 推荐

    #掉粉节奏#又一部无感的公认好片;撇去任何噱头不说,我也没瞧出多少深厚感情和微茫孤独来,她们分手后重逢的一段话稍许触动到,但这样的片太多了(既然大家都在强调不要冠以同性之名);大段情色戏、各种特写不忍猝看;整体平庸,毫无感动,大概我也完了。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难以致信的真实,似乎就发生在面前,镜头都要贴到演员的脸上,两女主每一丝表情都发自内心,表演让人惊叹!食物、真实的性爱,看似很法国的故事,却让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于是餐厅里Adele再次见到Emma时我也不知不觉落下泪来。如此动人的故事和感情,那些不为所动反而恶语相向的恐同者请去死!

    4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从吵架那里开始我就一直哭。相信不只是我,所有恋爱过、失恋过的人,都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非常成功的改编,删去了原著中突兀的狗血段落。柯西胥真是一位生活的绝佳观察者,他一直用自己的节奏在描绘最普通的食物,最普通的人们和最普通的爱情,让它们发出了最灿烂的光。

    5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两个人都好肉,好喜欢的身材,看完超有欲望〜

    54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

    “跟你在一起我很快乐,这就是我快乐的方式”、“我想念我们不能触碰对方、不能看到对方、不能呼吸对方,我想要你,无时无刻”、“我对你有着无限的温柔,永远的,一生一世...” 爱在温暖蓝色时,爱在激情褪去后,爱在绵绵无绝期。所有的美好从那个一见钟情开始,所有的心碎也皆因你太美。

    5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女主长得像cassie和pandora的合体,蓝头发像kate moss是怎么回事,故事架构蛮简单的,冲突和结局都在意料之中,说的挫一点,这个故事改成异性恋跟本没人要看!改成两个帅哥整个影坛就轰动了,作为个拉拉片只能处于文艺中庸的位置,有人感动到就好

    60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还行

    许多年以后,阿黛尔会回想起她与艾玛在咖啡馆分手的那个遥远的傍晚,她们的爱曾越过性别身份的鸿沟,却穿不透哲学卷册的薄页。

    1小时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